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百年孤独》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0:45: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奥雷里亚诺,一世的孤独

----读《百年孤独》有感

12级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15班 肖盈奇

学号:12362419手机号:13824410166

曾经听人说,他是这样理解孤独的——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注定孤独。以前我以为,这样的孤独仅存在于中国武侠小说,仅属于那位名叫“独孤求败”的世外高人。而《百年孤独》这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则让我见识了一大群“孤独症患者”,尽管是一个家族的内部成员,他们却各有各的孤独。但奥雷里亚诺,他的孤独却无疑最令我心动。

在加西亚的笔下,孤独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了,它已经俨然是笼罩在一个家族近乎百年都驱逐不散的阴霾。因为曾经的杀人过失,第一代的开拓者何塞·布恩蒂亚背井离乡,在蛮荒之地艰难生存,然而家族的诅咒如影随形,从未消失。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世的代谢,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新人换旧人,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始终惊人的一致,可怕的孤独像旧日的轮回,接二连三的上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奥雷里亚诺同样也是命运的悲剧,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为孤独所困,有着常人,乃至至亲都难以走入的内心世界。可是,当其他家族成员局促于内心狭窄的痛苦,终日幽居昏暗的祖屋时,奥雷里亚诺依然守着内心的孤独,却走出了家乡马孔多,为祖国的自由主义而浴血奋战。众人众多的孤独,形形色色,能够得上王者的孤独的,可唯有奥雷里亚诺一人。

不妨瞧瞧其他人的孤独吧。家族第一代女性乌尔苏拉,她无疑是生活的智者,她的孤独是无人理解的孤独。为了家庭生活的富足,为了家族的永世绵延,她以充足饱满的激情投入日常的劳作,可惜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也未曾理会她的苦心,晚年老眼昏花时却蒙受着孩子的戏弄。再看看阿·尔卡蒂奥,家族里的以此取名的,都是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者。他们的孤独和痛苦,就是日益增长的兽欲与难以满足自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随吉普赛人离家出走,流连于烟花巷,到第四代的神父阿尔卡蒂奥死于灌满香槟酒的浴池中,这个家系始终不变的是对物欲无止境的追求,是物欲永难满足而无限滋生的孤独。阿玛兰坦的孤独,则完全源于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她一次次的陷入对爱情的幻想,却又一次次的在爱情到来时狠心地将之拒于门外。她选择了与侄儿乱伦,逃避着现实的婚姻。总而言之,乌尔苏拉代表着典型的生活者,而阿尔卡蒂奥则是轻薄浪子,阿玛兰坦是为爱而生又为爱而痛的爱情悲剧。他们给各自画上了一个圈,然后在自己的世界孤独的慨叹,咀嚼着内心的痛苦。

与他们恰恰相反的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他不仅是走出了家族世代所居的狭窄天地马孔多,更将足迹播洒到加勒比海沿岸的各国,将自由党的自由主义的号角吹响天地。曾经的他也是局促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可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他最终选择了踏出童年一直留恋的炼金室,将更大更宽的人类未来装进了自己的胸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伟大的领导者成长的历程。而他的孤独,

是真正称得上王者的孤独。

小说的开头是,“奥雷里亚诺上校永远不会忘记,马孔多的一切”,作者加西亚选择了以奥雷里亚诺上校为线索,串起了小说。我想,他并非无意为之,毕竟在亦真亦幻的小说中,拥有神秘色彩的家族人物绝不在少数,可像奥雷里亚诺这种相当具有现实基础易于引起人共鸣的却是少数。下面不妨让我们以奥雷里亚诺作为例子,来了解一下那些异于常人做出非凡业绩的领袖者的成长。

就从他的童年谈起吧。与大多数人对于伟人的臆想不同的是,很多伟大者小时候并未表现出惊人的特征。就拿罗斯福而言,他大学时生活很不检点,备受同辈的诟病。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前半生寂寂无名,直到二战才有幸在政坛崭露头角。奥雷里亚诺同样如此,儿时的他就不喜欢交流,包括他的母亲在内,没有人意识到他将来将主宰着马孔多的命运。然而,他也有与众不同的优点,却常被视为孤僻的表征——思考。在他那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初见端倪,而这正是一个领袖应该具备的素质。他在炼金室日复一日的研究,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考着科学的内涵。可惜,无人理解,只有高深的智者梅尔基亚德斯与他相伴。我觉得,这也是在反映一个现实,那就是,智慧常与寂寞比邻而居,高深的理论很难为世俗人所接受,聪明的智者经常被讥笑为疯子。或许正是由于奥雷里亚诺这种勤于思考的性格,加西亚赋予了他一种超自然能力——未卜先知。在很多人心中,伟人总能够把握时代的走向,其实一切就源于伟人平时的思考。可偏偏我们记住的只有他们表面的风光,忘记了背后的为思想的开拓而进行的万里征程。

再让我们见识一下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参战之路,见证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如何成为连总统都肃然起敬的开国元勋。当他成为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之后,与之而来的,还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及纷至沓来的流血战争。英国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名言:“一声婴儿的啼哭,预示着一个生命的降临。哦,她叫什么?小托利,还是小辉格。”托利和辉格,是英国以前两个主要的执政党派的名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每个人在一定的时期都必须做出自己的政治选择,即使是无党派人士也是一种选择。奥雷里亚诺所在的马孔多,所有的青年人都选择了新生的自由党作为自己政治上的奋斗。他们很多人,包括奥雷里亚诺,多不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很多只是为自由主义的大旗所吸引。他们所追求的很现实,开放自主的婚姻,解散教会,寻求个性的解放。回忆一下我们的新文化运动,两者颇有相似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高举着“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隔了十万八千里。可落实到实际,不过也是改革文字,提倡自由婚姻,这一切离我们又是那么的近。政治,从来都戴着高深莫测的面具,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

再回到主人翁,奥雷里亚诺。正是自由主义这种基于现实而提出的极端吸引年轻人的主张,奥雷里亚诺,这个平时热衷于个人思考的孤僻者,与其说是在他人的怂恿下加入了自由党,我觉得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希望改造社会的冲动。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多的事情如同疾风忽至,来不得你深思熟虑。道路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选择后从一而终,至死不渝的一路走下去。许多人囿于对道路的抉择而止步不前,这比选错路更可怕。中国的维新变法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无不意识到外国武力的强大,但面对具体的改革措施时很多人却一筹莫展,在学不学外国国家制度上纠结不已。北洋大臣荣禄干脆提出:“祖宗之法不可改”,因为每一种改革都会触动不同阶级的既得利益,还不如不改。改革,无疑是破腹

产般的痛苦。而民族的有识之士,康有为等人,提出了维新变法;稍后一点,孙中山的革命党人直接提出推翻请清政府,实现资本主义的共和国建国方案。在特定的时代,国家危在旦夕的命运同样没有给他们充足思考的机会。事实证明,他们这种照搬外国制度的方法存在一系列的毛病,今日看来甚至显得有些幼稚。但是,他们仍不失为中国的脊梁,因为他们为祖国的崛起与复兴,前赴后继地奋斗,足以成为我们精神的模范。奥雷里亚诺也是为马孔多的自由理想的生活,为一腔热血所驱使,加入了自由党。而最令人叹服的是,他经历了41场战争,35次谋杀,即使是自由党的军事领袖被处以枪决,即使是在国会中的自由党人为一己私利而诬陷自己为自由党的叛贼,他仍选择相信将自由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许他的理论并不那么的完美,但是领袖之所以为领袖,就在于他们为了那个心中的信仰始终坚持。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最艰难之时,加入了其他共和国胜利在望的联邦军队。他以不同的名字活动,离祖国日益遥远。日后人们知道,当时的他一心想要联合中美洲各地的联邦派力量,横扫从阿拉斯加到巴塔哥尼亚的一切保守党政权。我经常在想,理想的最大高度是什么。奥雷里亚诺让我明白,那就是将心中的信仰传播给更多的人,在后来者的心中开出美丽的思想之花。马其顿帝国的皇帝亚历山大,无疑就是最好的明证。先抛开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不谈,亚历山大就是一个希腊文明的传播者。他说:“我站在哪,哪就是我的故乡”。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文化的使者,他认为希腊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他有责任将世界改造成为他的理想故乡。为此,他一生奔波在马背上,在埃及建造亚历山大城。他英年早逝,却在闭眼时见到了自己庞大的帝国,以及按照自己理想建立的东方希腊化城市。他的一生令我心动,连死都死得毫无遗憾。

奥雷里亚诺,最后的他成功了,荣归故里,可是这位被当局尊为开国元勋的将军,最终选择了回到简陋的炼金室继续做着自己的小金鱼。他说:“告诉你们的总统,我只是一个老朽,我不需要奖章。再来打扰我,你们就等着另一场新的战争吧!别挡住我的窗口。”中国哲学上讲:“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纵观他的一生,正好作为这句话绝好的注解。现实生活中的领导人,但凡够得上“伟大”二字的,不都是如此吗?

有人说:“伟大的人物总是难以为人所理解。”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恐怕也是来源于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简直就是许许多多的国家开国元勋的写真,他的孤独就是一类人的孤独。他的母亲乌尔苏拉这样评价奥雷里亚诺:“你是一个缺乏爱和被爱能力的人”,在她的眼里,奥雷里亚诺杀人如麻的行为,正是最好的证据,即使是他的妻子也未曾明白他的内心想法。当一个人为权利物质所架空,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那他离底层的人也就越来越远。一个领袖被偶像化,这究竟是人民大众的悲哀还是自己人生的不幸呢?孔丘最初只是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当他死后却被符号化,神秘化。他被当成了政治的工具,只要有需要,孔老夫子就是我们招摇过市最好的招牌。可是懂得他的思想的又有几个呢?我们也需要反思,对于伟人我们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那就是将他们以纪念或膜拜的名义,高高祭起。真的有必要吗?伟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将他们模糊化,而是清晰化,真实化。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可以读懂自己的思想,进行精神篝火的传承。

可惜,能够读懂他们心的人寥寥无几,更多人之所以认同,是出于利益的角逐和感情上的冲动。要是人人理解领袖者的思想,想必他们就不会如此的孤独。当奥雷里亚诺上校在热带丛林和自己的士兵出生入死,他的自由党人伙伴却在国会和保守派达成妥协,为的是换得几个议员席位。他们摇尾乞怜,还侮辱自己党内的士兵是国家的败类。当我读到这一段,自己也不禁伤怀,曾经的党派理想就是为了今天的几个席位,一切美好的蓝图,经不起名利的诱惑。领袖的思想,与大众的理想,差距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沟渠。最后,战争的结果,是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全国停战协议上签字。他说,不是自己要妥协,是党内的理想已经没落。他不愿为某些人的野心,继续浪费士兵的鲜血。有人称他是和平主义者,有人指责他是自由主义的叛徒。然而,孰是孰非,他始终保持沉默,之后就走进了自己的炼金室,再不过问世事。

上校选择了沉默,也就选择了孤独。萧伯纳说:“哀莫大于心死”。上校的悲哀,是一生理想破灭的痛苦。当理想遭遇名利的糖衣炮弹,很难说理想能够战而胜之。正如一生以革命为事业的孙中山,他经常苦闷于革命党人对革命的意志不坚,笃行不力。即使是他所信赖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在他死后也相继叛变,离他的希望越来越远。这是革命家的悲哀,也是理想的悲哀。这是革命家的孤独,也是理想的孤独。

从奥雷里亚诺的一生,我们看到了革命领袖成长历程,也可以读懂他们的悲哀与孤独。但愿更多人可以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理想,让孤独的他们不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