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普通话 朗读与说话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9: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朗读的基本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关于“朗读短文”的扣分细则:

(1)读错一个音节,扣0.1分;漏读或增读一个音节,扣0.1分。

(2)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

(3)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4)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5)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6)超时(朗读400个音节不能超过4分钟)扣1分。

对照六条扣分细则,其中(2)和(3)——声韵系统语音缺陷和语调偏误,属于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只能被动失分,即便努力短时间也很难保证不失分。其余四条,属于非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则是主动丢分,通过努力完全能够不丢分。朗读中非直接语音问题的丢分,其主要原因是不熟悉60篇作品。因为不熟悉,作品中一些外国人名、地名,一些专业词语,一些文言词语、成语及一些由3500常用字以外的字组成的词语,因生冷而读错音节,或因拿不准语音吞吞吐吐而读破词句,进而导致音节错误、停连不当或不流畅的出现而冤枉地被扣去分数。

第一节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用标准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第二节

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其它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

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

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1. A、改正/错误的意见(动宾短语)

B、改正错误的/意见(偏正短语)

2. A、通知到了(补充短语) B、通知/到了(主谓短语)

3. A、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不是坏人)

二、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A、我请你跳舞 (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 B、我请你跳舞 (怎么样,给面子吧?) C、我请你跳舞 (不请别人) D、我请你跳舞 (不是请你唱歌)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1.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有些代词。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或意群重意音。这类重音在朗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2.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进行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三、语速

(一)什么是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 句子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技巧

说话是为了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材料依托的情况下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的水平。这不单单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暴露出许多缺点。因此,在说话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训练成句成段话语语音的自然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用词、造句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

(一)语音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诵或背诵的腔调。照道理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朗诵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方言区不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讲地方话的,除非背书、读报才用普通话。许多同志都是用朗诵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手段。再加上方言区的同志大多没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日常口语。久而久之,就把戏剧、朗诵的发音当作了楷模来仿效。这就造成了不少同志在说话时的“朗诵腔”。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于吐字、节奏等等主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一位名演员下台回家之后,对家人使用的必然是日常口语发音而绝不可能仍然用台词的发音,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例如有的上海人把“用抹布擦擦桌子”说成“用揩布揩揩台子”,把“自行车”说成“脚踏车”,这就是用词不规范。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炼,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句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

我们试看一位学生在讲述自己爱好滑冰时的一段话: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现在试试: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避免口头禅、“啰嗦词”

有些应试人在说话中间会夹带一些“这个”、“就是说”、“嗯”、“啊”等口头禅和“啰嗦词”,而且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多遍,甚至贯穿说话过程的始终。这是一种毫无作用和意义的冗余成分,会使说话断断续续,使人感到语句不流畅,听起来很累。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和努力改正这种不良的说话习惯。

3、避免同音词

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据说有人出差到安徽,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服务员指着一种宽面条问“面皮要不要?”当她听到“不要”的答复时,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上海人来这儿,怎么都是不要面皮的?”想不到这句话引起了旁边站着的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位服务员侮辱了上海人。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所造成的一场误会。服务员使用了一个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这样一来,原来服务员所讲的意思“不吃宽面条”就被误解为“不要脸”了。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继继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效果就很差了。

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末当句子

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的人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那末,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我们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欧化句法在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例如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录音中听到,他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醒、醒、醒!”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重复,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于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等的口头话,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例如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顿性质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3)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因为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地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候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

3、思路清通,符合逻辑

语句的流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通。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1)确定说话的中心。

(2)确定最关键的词语。

(3)选定句式。

(4)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2)与(3)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1)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这儿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下边这一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2)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就是:

我们国家、国家田径队的马家军自从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鳖精呵——一开始他们浙江圣达、圣达中华鳖精老——各种各样的鳖精还有甚至什么鸡精啊什么蛇精啊各种各样的精都出来了。

这一句话按说话者的本意重新安排一下应该是这样:自从我们的国家田径队马家军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精”——鳖精、鸡精、蛇精都出来了。

然而,说话的人一开始就用错了“自从”。这样一来,整个的句子变成对马家军的评论。在句子中间又插入了浙江圣达,说到一半又觉得这一点与话题无关,于是又放弃。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就混乱不堪了。

(3)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使听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下边这段话:

但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广告就是我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电视的时候有条叫做,十几年前吧十一二年前的时候开,开始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广告一般都是指那种一般都是那种大型的机械呵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那个“再向虎山行”它都是广告是那种锅炉啊汽车啊嗯这些这些广告。然后到现在的话十二年以后的话电视里的广告都是那种充斥了比如说六点六点多钟左右的时候都是那种儿童食品广告。

请注意带·的地方。说话人在那儿出现了思维障碍并突然转向。与之相伴随的还有无意义的重复。把整段话搅得一团糟。我们如果支掉多余的部分(下边用横线标出),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题准备

我们可以把一段话题加以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来。总起来说,可以把话题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以按所记、所议的对象不同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的四种“记”以及论人、论事、论物的三种“论”。

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记叙,它要求中心突出、交待清楚,信息丰富。记人的,要有外貌的描述,也要有精神的描述。写事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要交待。议论的讲话要求立论明确,发挥充分,结构完整,不能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无论是立论或者驳论,都不能中途偷换话题。我们把《测试大纲》中的50个话题概括分类。

上面的分类只是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话题既可以作为记叙,又可以用以作为议论的中心。“我和电视”“自然环境和我”就是两可的话题。还有一些话题,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说。例如“我与电视”可以从自己对电视的看法说,也可以从电视对自己的影响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2、剪裁合理

在讲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古脑儿全讲了。讲到后来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教师。这就是取材芜杂造成的后果。还有许多同学则相反,他们不善发挥,三两句一说,我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有位学生讲《商品质量和我》,翻来覆去就是“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教师启发他说“我”,他就说“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看法呀”。其实联系到“我”可以讲培养人才,质量不达标,后患无穷,也可以讲述自己遭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的故事。这就是剪裁毛病中的“贫乏”。

3、结构完整

无论是记叙或是议论,讲话还有个结构问题。一篇讲话结构完整,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

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然后进入主体。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应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学生谈自然现象,她选择了雨,从雨谈到水,

说话时在解题部分抓住人们对自然的奥秘谈起,谈到变化无穷的自然。接着话锋一转,就谈到自然界中最平常,然而又变化很大,对生命影响极大的水,这就引入了正题。主体部分详述水的各种姿态:上天入地,雨雪云露,水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生的哲理。结论部分谈到自己受到水的启示,想到要在自己的性格中学习水的能方能圆的灵活性;还要学习水的宽容性,包容性。这是结构较为成功的例子。

记叙性的讲话也要解题,自然地引入了主体后,要详细地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信息要丰富,条理要清楚,结语部分可以用总结方式,也可用感情交流的方法 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准备

普通话测试中说话的前期准备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应试经验

准备说话内容,不应该把说话的内容写成文章记住。这样做,容易在测试时因紧张而忘词。因此说话内容应该简单,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比较容易发挥。就30是个话题来说,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话题分成几组准备。例如:(1)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爱的职业;(2)我的学习生活、学习普通话的体会;(3)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向往的地方;(4)我的家乡、我知道的风俗等,这样,30是个话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需要准备和记忆的内容就少了。此外,说话时假如忘了准备好的内容,切记不要停下来。可以放弃说那些总结性的陈词,试着说一件具体的事件;可以放弃说按照一定结构组织好的内容,试着说一件相关的事件。因为普通话发音情况才是测试员听的重点。

(二)审题构思及选材

审清题旨,确定中心是准备命题说话的第一步。对30个说话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来确定语体。大体上可以分出两类:述说类和议论类。审清了题旨,分清了语体类别,就要考虑构思框架、选择典型材料。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清,才能达到语调自然流畅的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对30个说话题目的语体分类,用框架法来安排结构,列出提纲。 1.述说类

述说类的说话,一般是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人、事、物、景等具体事物的特征的说话。 (1)人的介绍。这是最常见的话题,如:我尊敬的人、我的朋友等。

介绍人物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对被介绍人的感情;第二,详细了解被介绍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筛选出最感人的事情;第三,介绍的情况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不要随意夸张、渲染、更不可随意胡编乱造;第四,要抓住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绘声绘色的讲述,给人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

(2)事的介绍。可以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如:我的学习生活、我所在的集体等。这一类话题的特点是带有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介绍对象的评价性质。表面上看是介绍某一事物的,实际上介绍的中心是人,因此选材时,最好能选择一两件自己体验深刻的事,这样说起来就能生动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或者也可以是介绍风土人情,如:我喜欢的节日、我所知道的风俗(婚丧礼仪、重要的节日活动、饮食文化等)。其实质上是介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是把地方习俗、文化说清楚,让听众感到新鲜有趣;进一步的要求是说得有深度,让听众觉得是上一次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课,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了解越深透,这一类话题就越容易说好。

(3)物的介绍。即介绍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谈谈美食等。介绍具体事物,要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用途加以诠释或说明,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介绍具体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使人感到条理清楚。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景的介绍。介绍时令、地域特色,如:我的家乡、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等。它的中心是描写景物,通过介绍让听众眼前呈现一幅鲜明的图画,从而向往和喜爱它。介绍时要抓住两点:一是时令或地域的概貌,二是景物特点。这两点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特点反映概貌,选材时要把最能反映时令、地域特点的材料组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2.议论类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要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人法即单刀直人,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设问、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展开讨论。这类话题的结尾,方法很多,有结论式、呼应式、启迪式、自然式、卒章显志式等等。议论评说类话题的主要框架,是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化为谈话方法。论证方法无非是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类。构思“谈谈社会公德”可以用叙述事例的方法开头,说一个红领巾下来推车,一些大人们却稳坐车上的例子,然后用对比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最后可以用启迪法 9

——设问引起思考作结尾。“评说”、“启示”、“有感”之类的小评论,则不一定用某种方法去套,只要在叙述典型事例之后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有条有理地说明白就可以了。

注意:为同类型题目准备生动事例,测试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讲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点注意普通话语音准确和词汇、语法的规范

命题说话是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的考查,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查。我们应该把审题、构思和选材的准备,都看作是为准确流畅地表现普通话语音面貌而作的前期准备。只有把说话内容准备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有可能把注意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到语音准确和用词、语法的规范上来。

命题说话的准备过程中,开口说话的训练量应该占很大比重。尤其要有意识地克服方言语音,要在改善普通话语音面貌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要准确掌握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相混是大多数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南方人在前后鼻音上的相混。如果在命题说话过程中,成功地克服了这两个障碍,那么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其次要避免入声声调和尖音。入声声调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一”、“不”、“这”、“个”几个高频汉字的发音上。如“有一天”、“不行了”、“这个事情”等等。避免入声声调,要注意在语速较快的时候,读准声调,读足音程。说普通话时入声明显的人,要把语速相对放慢些,以避免入声出口。尖音主要表现在把舌面音j、q、x发成舌叶音,甚至发成舌尖音z、c、s。必须做到发音部位准确,特别是舌位准确,才能纠正这种语音毛病,才能把声母j、q、x发准;

再次,说话要注意分清声韵母的字头(声母或声母加韵头)、字腹(韵腹)、字尾(韵尾),如要分清r一1:让一浪;n一1:能一冷;f一h:风一哄;i—ü:剪一卷;ou—e:口一可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轻声和儿化是普通话不同于吴方言语音的重要特点。能准确地说好轻声词、儿化韵词,就能增强普通话语音色彩,减少方言味儿。

(四)其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说话时神态自然、镇静自若、充满自信

在考试中,应试者的紧张心情多少会对水平的正常发挥产生一些影响,而精神紧张因素对口试的影响就更大了。在测试的五项内容中,说话测试因为没有文字凭借,也容易使应试者产生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命题说话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测试。我们在为说话内容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把测试员当作自己的朋友,使说话产生对象感一一这是说话自然、流畅的基本保证,也是使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尽可能符合规范的基本保证。 2.掌握好说话时间,正确把握语速和节奏

说话材料要准备充分,避免临时没话找话,东拉西扯,看看还没说满4分钟,又拖泥带水地啰嗦几句,这样既影响应试情绪,又影响成绩。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发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应该努力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

命题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说话是否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有没有养成用普通话思维和说话的习惯。如果我们平时经常借助新闻传媒等学习普通话,并针对自己的主要语音毛病,有的放矢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得到改善,普通话水平也能够逐步提高,测试时就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

如果我们将难读的字语集中起来进行练读,对于解决非直接语音问题的丢分问题,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从60篇作品中辑录出这样的字词,供应试者像练读绕口令一样集中进行练读。练读的原则——先准确后流畅。

普通话朗读

普通话朗读

普通话朗读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_说话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说话

普通话 朗读与说话
《普通话 朗读与说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