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1小学教育1班 李玉成111160130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1: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感悟

院系:师

专业:

学号:

姓名:范 教 育 学 院

2014.01.0

1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即《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诗人对秋风摧毁茅屋后所发的感慨。作品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在“安史之乱”(755-763)的重创下,整个社会摇摇欲坠,社会元气大伤,当时又赶上关内大旱,好多人民在遭受流离失所之苦的同时,还遭受着饥饿带来的痛苦。此时诗人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初到此地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得以安身的草堂。这段时间由于生活的稳定,作者也写出了《迟日》等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反映出作者悠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再后来,诗人寄人篱下,没有了友人的资助,生活状况也逐渐贫困起来。在761年的深秋,一阵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作者面对苦难无可奈何的叹息,夜里,暴雨淋透了室内的衣被,诗人倍感孤独,想起自己的种种经历,百感交集,望着茫茫黑夜想起天下正在饱受苦难的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和有志之士,故此写下了激励感动了无数文人、饱含这诗人善良宏愿的千古名篇。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赏析

全诗前两节叙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总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总写诗人在面对眼前困难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些困难有来自大自然的无情,也有来自人为制造的苦难。其中“倚仗”、“叹息”读来最让人心酸,写出了诗人的年老衰迈,更写出了诗人面对苦难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感慨。第三节情景交融,诗人由眼前的景色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其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总写雨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茅屋在“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洗礼下惨状,面对眼前的一切,诗人由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仕途和人生经历,因此发出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感慨。总观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描写自己生活状况的贫困和艰难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一直悲天悯人,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因而在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放眼天下,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表达了诗人善的宏愿。与前三节的情感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读者领略了诗人心系天下胸怀,特别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诗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更是引起了万千读者心里的共鸣,成为了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感悟

作为“诗圣”,杜甫总是关心天下事,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虽然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也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成就,但他所创作的诗歌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无疑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不忘关心天下苍生,这种精神值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每一个人去领会、

传承。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却渐渐的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位卑未敢忘忧国”,少年就是国家的未来力量,梁启超也在《少年中国》中写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当下的社会和学校里,开展忧患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而杜甫的精神对每一个大学生和青年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教育价值。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

参考文献郁贤皓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建管1班策划书

小学教育论文11

11(三)网络1班总结

11电大1班副班长工作计划

11科教1班 团支部学期工作总结

玉成小学清明扫墓活动安排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1

六年级1班 家长会议程资料 .11

11班军训心得(高一(11)1班

11机制大专1班毕业设计答辩会

11小学教育1班 李玉成111160130
《11小学教育1班 李玉成11116013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