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论文11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3: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江西省龙南县南亨中心小学赖永庚13879766517

[摘 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 %,异卵双生子为33.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 岁,男性要比女性晚两年左右[3 ] 。一般来说,正常自然的身体发育不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其生理成熟的时间却不尽一致,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异。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男孩,这两种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对象,易形成自信、开朗的良好心理。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却没有相应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对象,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2.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调、反应异常、性格偏离等问题。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

发展出现问题。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过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4.不良个性

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时期较长时间的独处,会使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入学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渐渐显露并愈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4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5 ]2012 ] 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13 ]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 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

[14 ],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

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六) 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5 ]2072.

[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 (8) :3923.

[6]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 ] .中国校医,2002 ,16

(5) :554.

[7]武丽杰.影响10~12 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J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 , 10 (6) :6059.

[9]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 , (5) :2697.

论文11

11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1

参赛论文11

工程师论文11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

小学体育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教育学会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11
《小学教育论文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