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逍遥游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逍遥游》复习学案

编制:沈素红审核:高三语文组 时间:2011年1月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若夫,,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意思。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④御六气之辩()

⑤旬有五日后反()⑥其翼若垂天之云()

4、古今异义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②众人匹之: ..

③腹犹果然: ..

④穷发之北 .

5、一词多义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 ()④博闻强志()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名之者谁() ③圣人无名()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虚词“其”用法: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其广数千里()

⑥彼其于世()

⑦奚以知其然也()

7、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拓展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

2.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谓齐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

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②已之:已,停止。“已之”是使动用法句式,

使他停职,也就是把他撤职。

翻译:

四.延伸阅读: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

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

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

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

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

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

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

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

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

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

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

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

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

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

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

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

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

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

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异:同途而殊归。

王勃在文中把悲势蓄得很足,但是,他毕竟从悲中走将出来了。他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非乏明时。那么可以推想,王勃对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种“端坐耻圣明”的感慨,是想奋发有为的。于是,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让我们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的“悲夫”结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虽然对于《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王勃写作此文时还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在文中抒发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当益壮”之年吗?非也。所以,在写过悲情以后很自然地转入写豪语。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势昌盛,在那个泱泱大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王勃还是很有信心有所作为的,这可能是王勃最终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

而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质。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又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处东晋那个乱世,苟活于乱世的人,多有种世纪末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羲之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逍遥游学案

逍遥游学案答案

逍遥游学案2

逍遥游学案3

逍遥游(复习学案)

逍遥游学案(版)

逍遥游导学案.doc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

逍遥游

逍遥游学案
《逍遥游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