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练字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2: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走进艺术课堂的意义

保靖民族中学

向清菊

【摘要】: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项广泛流行于土家族集居区的传统体育和艺术活动, 不仅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2005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古典朴实,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材料。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站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土家族传统文化完整、健康发展的高度,用教育教学的方式对其实施综合保护与开发策略,这对于认识和了解土家族,全面展示、发展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 土家族 摆手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教育教学 保护和传承 民族特色 生活方式文化生态 文化多样性 【正文】:

一、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多样性

放眼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公约的确立有效地推动了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响应,在全球形成声势浩大的世界遗产保护浪潮。

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围内,迄今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成员。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10年8月,世界遗产总数911处,包括文化遗产704处、自然遗产180处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7处,中国已有40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是这一文化变迁的主题。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现代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不可阻挡,传统文化转型也是势在必然。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道历史性的难题。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在“转型”大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濒危”的危机。认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濒危的特别境况,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必须大力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湘西,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道历史性的难题。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转型”大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濒危”的危机。认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濒危的特别境况,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必须大力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2005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多样性 。

二.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高中艺术课中合理融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充分利用湘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土家族摆手舞走进校园,走进高中艺术课堂,是适应新课改的时代需要,多元教学的具体体现,既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强化教学法对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探讨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教育之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又可以让教育教学发挥起特殊的熏陶作用,多学科相互协作, 广泛传播民族文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社会培养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的后继人才队伍,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工程。

摆手舞走进课堂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摆手舞的基本常识。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溯源

湘西,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是在先秦时代属楚之黔中地,秦统一中国时属黔中郡,汉后改为武陵郡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州现辖7县1市,人口256万人,面积1.5万平方公里,州府 在吉首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土家人即“毕兹卡人”,就是本地人之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形成于唐末,它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摆手舞,是湘西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它冷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原始土家文化的信息 ,并传递着土家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 ,潜化和孕育着土家民族的心理机制 ,培养着土家民族的气质和性格。 (1)起源----说法纷纭,各地相异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

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二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保靖县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摆手舞产生于古老的祭祖仪式中,主要为了祭祀部落酋长“八部大王”。对此,现存保靖县碗米坡镇(原拔茅乡)首八峒清代八部大王庙的残碑和《保靖县志》均有记载,并据此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三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四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五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六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七说是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 (2) 流传----流传在沅水、酉水流域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保靖县的大部分区域及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舞文化圈。

保靖县以碗米坡镇最为典型,镇内(原拔茅乡)首八峒有八部大王庙遗址和雕像,(原昂洞乡)拢木洞村流传着一套完整的摆手舞,称之为“调年”。 (原昂洞乡)斗滩村现在还保存有完整的摆手堂遗址。

(3)传承---- 以家庭与村落形式传承

跳摆手舞者,除了土老司外,都不是职业艺人,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而是以家庭与村落的形式传承,有传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体。对此,拨专款对县城内跳摆手舞的乡镇和村寨,就其分布情况和优秀传承艺人进行深入实地普查,登记造册,建立艺术档案。

(4)摆手舞的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文化艺术主要通过摆手舞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1)摆手舞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1.渔猎舞是渔猎时代土家族劳动生活的缩影。“打猪”“钓鱼”“鲤鱼标滩”“岩鹰展翅”“拖野鸡尾巴”“跳蛤蟆”“空拳斗餐虎”等舞蹈组成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表现了一种朴素 自然 的以食为天的情感。

2.农事舞是土家族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创造的。主要有“照太阳”“砍火舍”“种包谷”“洒小米”“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人们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涉及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手 工业 和纺织活动,展现了土家族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也表现了土家族人们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

3.军事舞传说军事舞最初是为了纪念土家族英雄拨普带领土家族人民打败前来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创造的。主要由列队、披甲、赛跑、夺长竿、拉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宴饮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4.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舞蹈动作组成。如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喝豆浆、水牛打架、团鸡等这些舞蹈动作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开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跳团鸡舞”时,用鸡羽扎成毛子,土家族青年男女围着团鸡(毛子)用脚踢、头顶、肩托肘端,技艺高超,气氛热烈,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独特的社交方式。生活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表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5) 摆手舞的艺术风格 ----“龙行虎步”的风采

摆手舞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摆手,顾名思义,以手的摆动为主要特征。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龙行虎步”的风采。土家族摆手舞与别的舞蹈最大的不同特点就在是“同边摆手”,即在动作上不论舞义的变化,皆为同边手脚同时出动,否则,不称其为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手的摆动一般不会超过肩,动作线条流畅,自如大方。如“侧身”“单摆”“团圆手”等。但也有超过肩的动作,如“梳头”“打浪子”“上摆”等。土家族摆手舞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的形成,是与他们长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土家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身背重物行走在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上,只能侧身而过,故 自然 形成了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的独特风格。

摆手舞的动律和韵律又有它们共同的风格特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顺拐,在摆手舞动作上绝大部分是顺摆,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如永顺双凤溪的摆手舞走步(共四拍),正步屈膝准备,第一拍,身体向右转体1/4圈,面向右侧,左脚向斜前上一步,左手随脚摆出,右手摆至右斜后,抬起二十五度。第二拍,右脚向斜前上一步,右手随脚摆出,屈于左腹前,左手摆到左后,抬起二十五度,身体方向不变。第三拍,重复第一拍动作。第四拍,原地将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虚点步,向右转体1/4圈,双手自然打开于左右两侧,抬起二十五度,屈膝、颤动。膝盖的上下颤动和屈膝是摆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之一。通常在整个摆手的动作中,膝必须保持屈,特别是在每一个动作的最后一拍,膝屈得更深一些。也有的动作在起步时稍微向下闪曲,使整个动作显得柔和优美。

(6)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程式完整、大小摆手各领风骚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它的表演形式有完整的程式,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就是规模比较小,仅以一村一寨或者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上百。而大摆手舞,人数众多,它的组织形式是以一村寨为一排,一般为八排,每排的人数也因各村寨人户不等而不绝对相等,一般为百人左右,至少也要五十人才能组成一排队伍。每排的队伍依次分为八个组。即第一二人为旗手,由身强力壮、熟悉练旗舞的男子,高举一面大龙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另一人举一面大凤旗随后;第二组是祭祀组,由一到二名梯玛或掌堂师带领六七名抬猪头、团馓和五谷杂粮、野兽猎物的人员组成;第三组是朝简组,八人以上男女混合组成,其中二人为摆手锣鼓手,四人为土家族铺子队,二人为吹奏咚咚奎;第四组是神棍组,由八名以上青壮年男子组成,每人身披西兰卡普,肩扛齐眉棍,扎脚卷袖,形似出战;第五组是小旗队,由八名以上男女组成,每人手举一面三尺见方的小龙凤旗;第

六、七组是摆手组,由十六名以上男女组成;第八组是炮仗组,由八名男子组成,其中二人拿三眼镜、六人背土火枪,备足火药随时鸣放。跳舞之前,由梯玛率领众摆手队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升龙凤旗,然后点燃摆手堂前的高大火把“火龙”,摆手队围绕锣鼓起舞,行列前有“守摆者”,行列之中有“示摆者”,行列之后有“押摆者”,舞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相互穿插,变换动作和队形,跳到热烈时,嘴里也发出“也嗬嗬”的呼应声。

(三)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摆手舞的趣味性与规范性 摆手舞的跳法各寨不尽相同,教学中要首先要注意趣味性与规范性的合理统一。我们教学采用的这套摆手舞教材是由保靖县2009年刚整理的一套摆手舞,来自于原昂洞乡垅木洞村的“调年”。主要是展现生产生活的 方方面面,包括有挖土、撒种、插秧、掐卡子、绩麻、抖狗蚤、打蚊子、吃炒豆、水牛 打架等动作。除此之外,整个舞蹈中最为基本的过门动作是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它们是每个生产生活动作中都要应用到的任何一个具体动作都要以此来加以连贯。跳摆手舞 时主要是用锣鼓伴奏。节奏不同,动作也不同,每个人都绝对听众于锣鼓的指挥,依节 奏而摆。动作变换与否由打锣鼓的人决定,一旦敲出变换乐音,大家不用开口,都明白 要做何种动作变换。摆手舞的最大特点是摆动时都是同脚同手,即左脚左手,右手右脚 ;整个舞蹈过程中没有直腿,都要屈膝;出不是挺胸抬头,而是缩身下屈。摆手的幅度 较小,手的高度不超过肩膀;动作线条粗犷、有力。以下是几组动作的具体跳法和鼓点 节奏:

1.单摆。伴奏口诀:|点 点|点冬 衣冬|板冬 点冬|板冬|。点为敲锣冬为敲鼓 ,衣为敲鼓边,板为鼓锣一起敲。

跳法:(1)右脚先向前一步,同时双手随身体向右摆动;(2)接着左脚向前一步,双手 随时身体摆向左边;(3)第三步又换为右脚,重复第一步动作;(4)左脚上前与右脚在同 一水平线,点地,同时身体转至右边,重心落在左脚;(5)右脚抬起半寸高,双手抬约2 5度,在右脚落地的瞬间,双膝闪动一次,同时双手由身体两面三刀侧自然向下摆出;( 6)换右脚点地,重心落在右边,左脚抬起半寸高,双手抬起草25度左右,在左脚落地的 瞬间,双膝闪动,双手由身体两侧自然向下摆出。

2.双摆。伴奏口诀:|点 点|点冬 衣冬|板冬 点冬|板冬|

跳法:与单摆动作一样,只是最后左右各一次的点地摆手动作要重复一遍,即左右各 摆两次。

3.回旋摆。伴奏口诀;|点冬|点冬|点冬 衣冬|板冬|

跳法:(1)右脚前迈一步,双手随身体向右摆动;(2)左脚前迈一步,双手与身体一同 向左摆动)身体逆时针旋转达180度,在左脚落地的瞬间,双膝闪动,双手由身体两侧向 下摆出;(5)重复一至四步动作,每步的动作方向刚好相反。

4.打蚊子。伴奏口诀:|点点 点|点冬 点冬|板冬|

跳法:右脚在前,左脚随后,错三步,同时手在头上举直,拍三下,然后两手下垂摊 开,左右各摆一次。

5.吃炒豆。伴奏口诀:|点点 点点 点点|冬 冬冬 冬冬|

跳法:双脚站成弓字步,左手叉腰,右手在一旁舀豆浆往嘴里喂,舀三下,喂三下。 舀的时候,重心向前,左腿屈膝,右腿伸直,成前弓步;喂的时候,重心落在后面的右 脚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 6.挽麻团。伴奏口诀:点点|点点 点点|点冬 点冬|板冬|

跳法:弯腰屈膝,双手握成拳头,在胸前互相绕着转动三下,然后进入正常摆手。

7.牛打架(双人动作)一。伴奏口诀:|点冬冬|板冬冬|点冬 衣冬|板 冬冬|

跳法:(1)左脚原地跳一步,右脚勾脚向左前踢出奇制胜45度,向右拧身,稍扣左腰, 眼对视,双手合拱,向右前推出。

除了上述动作外,双凤村经常跳的动作还有烧卡子、撒种、插秧、绩麻等。我们现在教学要用的这套教学光碟中动作更全面、更规范,音乐变化更丰富、更精彩,节奏感也更清晰、更强烈一些。

(四)摆手舞走进课堂的现实意义是从娱神到娱人再到健身健心的社会发展具体体现

土家人的祭祀典仪上,“摆手舞”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祭祀仪式了,而祭祀的仪式 十分简约,唯上牲、跪拜而已,其余数日夜,则是“男女相携、扁羽跹进退”、“往往 通宵达旦,不知疲也”。原始时代的土家先民巴人,就 早已懂得在沟通神与人的祭祀仪式中,最适宜的沟通工具莫过于人的自身,运用人体舞 蹈这一最古老的艺术符号达到人与神沟通的目的,反映的却正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 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因此,要真正理解土家族祀典中隐含的人性精神,摆手舞确定 是一扇明亮的窗户,摆手舞以“同边手”为基本动作,以“群舞”的形式而展现。“同边手”——从娱神到娱人:“同边手”则是出左脚则出左手,出右脚则出右手, 手与脚呈同向运动,十分扑拙而极富滑稽意味,它与今无舞台上所展示的节奏明快、动 作流畅、潇洒自然的“摆手舞”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舞台表演是经过艺术家们加工改 造过的艺术品,而民间原汁原味的作为祭祀舞蹈的摆手舞则是以娱神为目的。 在湖南龙山县御甲寨摆手堂碑文中截:“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钲,歌舞之,名曰摆 手,以求神之欢也。”“同边手”作为摆手舞的一种基本舞姿,其动作机械、僵硬、极 不自然协调,往往显得滑稽可笑。倘若神真的有灵,望着这群男女机械僵硬的“同边手 ”,怎么会不发狂大笑呢?故摆手歌古最后一章,“送驾扫堂”中就这样唱道:“唱的 唱完了,跳的跳完了,今年摆手热闹了。社巴公公欢喜了,社巴婆笑够了,八部大王高 兴了„„敲锣打鼓送驾了。”表明了摆手舞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舞蹈,而土家人“摆 手舞”的根本目的则是从娱神到娱人。土家人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主观心理上达到娱神 的目的,而且在连续数日夜的酣畅淋漓的运动中,参与者都强烈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 与神灵狂欢的境界之中。在这种如痴如狂的境界里,人们一年来的所有烦恼、痛苦、沉 闷、艰辛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膜、误会、矛盾、怨恨都消解于这种狂势的 身体运动之中,从而使人的身体与灵魂得到一次洗礼与净化,实现了娱人的目的。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特定的健身价值。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民族本 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作为文化,蕴藏着湘西土家人的 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 ,它更适宜我国经济之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区健身活动,适宜更多的身体力行者 能够投入到娱乐健身的环境中,能使人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承担生理负荷,达到锻炼 身体的目的。因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健身、健心两方面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五)摆手舞走进课堂的传承意义是既凸现了土家文化的人性意识,又利于构建文明社会的和谐

1、民族精神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战争场面,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历史上,湘西土兵曾屡将其民间歌舞用于战事,从三千多年前的“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巴师锐勇,歌舞以凌”,到明嘉靖年间的抗倭前线,湘西土兵蹈咏武功,连臂喧唱,使“流荡先坚志”、“遂克城\',荣立“东南抗倭第一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湘西土家族人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出生入死,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文化艺术价值

土家族大摆手、小摆手、土家族原始戏剧茅古斯、土家族民间吹打乐和以土家织棉、挑花为饰缀的土家服饰等传统文化现象,习以成传,对传承弘扬土家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综合载体作用。

3、道德文明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

4、文化交流及旅游开发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自1 9 5 7年起,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引起轰动。中外舞蹈专家评说:“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点的舞蹈。\'现在永顺县王村、龙山县的景区已经形成了摆手舞品牌。

土家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块古老的瑰宝,是土家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土家的土壤之中,是土家人民精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土家族摆手舞对陶冶人民的优良性格,培养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土家族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对今天的土家族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六)摆手舞走进课堂的教育理念是唤醒全社会对摆手舞的综合保护与开发

摆手舞作为一项全面展示土家族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优秀艺术形式,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的保护。然而,摆手舞也面临着动作失传、文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危险,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站在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实施综合保护与开发战略。

1、学校保护

??? 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体育和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祖辈留下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下里巴”文化而被排斥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美术课堂和音乐课堂之外。人为阻断,导致文化延续的断裂。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自己的悲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者责无旁贷。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生态保护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族源关系、人文生态等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已经或者正在受到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在外来文化强势能的作用下,本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我们已经很难在土家族地区城镇见到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身披“西兰卡布”的土家人,更难得一见原汁原味、古朴庄重的“摆手舞”了。土家族文化的边界正逐渐缩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正在恶化。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以文化的内环境来说,多元的、多样的文化生态是文化发展的前提,这是由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保护土家族摆手舞,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土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但这必须得到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才能收到成效。

3、展示保护

展示摆手舞是保护与开发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广西桂林举办的“印象刘三姐”和云南昆明的“云南映像”的做法值得借鉴。举办类似于“云南映象”的大型土家族歌舞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族传统经典文化,而且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湘、渝、鄂、黔边区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从实际出发,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集中保护 集中保护是将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术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汇集在一起,通过构建民族文化走廊的形式,集中展示和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走廊不仅有利于全面保护土家族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这一点尤其值得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考虑。

参考文献: [1 ] 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湖南省龙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2 ] 王先梅 2008年03期《 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 祁庆富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护》。

[4 ]雪犁主编:《中国民俗源流集成》,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5《] 黔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黔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年版。

[6 ]《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酉阳县志》,重庆出版社,2002 年版。 [7 ] 乾隆《: 永顺府志?杂记》卷十二。

[8 ] 董其祥《: 巴渝舞源流考》《,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4 年4 月。

[11 ] 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2000 年第11 期。

[12 ] 袁革《: 土家族摆手舞源考》《, 社会科学家》2005 年5 月。 [13 ] 袁革《: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健身价值》,《重庆社会科学》2005 年4 月。

[14 ] 段超《: 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

[15] 全国政协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编委会编:《土家 族百年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年版。

练字心得

练字教案

王羲之练字

教师练字

练字总结

练字启示

练字体会

名词解释.docx练字

王献之练字教案

练字作文500字

练字案例
《练字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实用练字 案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