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2: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大楼宇烈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2009年10月09日 星期五 17:43

喜悦禅 网友整理

现在关于传统文化都很关注,现在我们探讨传统文化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命题。近代100年是我们跟西方抗争的过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落实到文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走下去,我们国家现在在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上,在世界上为人瞩目,我们已经走到了现代社会的道路。现在抉择怎样走:是继续沿着原来救亡图存这样抛弃传统、西化的道路走呢,还是思考回到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上。这是个普遍的不发达国家走上发达后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过去100年,我们要救亡,批判传统有时代的合理性,但正因如此造成我们传统的断裂,现在我们对传统越来越陌生。过去我们把西方文化看成是进步的文化,自己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但是应该放在时代的差异性上思考,西方文化是工业文明,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向工业文明学习,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文化形成后,自然就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具有超时代性,农业文明不仅仅适用于农业文明社会,它有超时代性。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类型的差异,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上个世纪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产生文化是否全球化的问题,特别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很强,文化在趋同,尤其是网络时代,过去文化的传播是以年计算、月计算、日计算,而现在是纷纷秒秒算传播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快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也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同时是否文化也要全球化,趋同化?

事实上,文化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由于各个地区的不同,他们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否则世界没有色彩。因此经济全球化不要求文化趋同,而应该保持多元性,应该保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创造的文化,因此产生寻根意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意义,因此联合国展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行研究和探讨,二战后许多文化大幅度消失,随着人的消亡,非物质文化自然消失,因此酝酿十多年2001年第一批确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录,中国的昆曲被列入,2003年古琴被列入,2005年有一项半,新疆的*和蒙古同时申请的我国蒙古族的长调。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代替。

今天我们很多思维的方式有偏差,我们并不盲目搞复古,而是要反思我们自己文化历史中间的特性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有趋同的思维模式,很多东西都要求共同的标准。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最突出的是科学化,什么东西都要放到科学下审判,中国近代许多对传统的批判就是在科学标准下进行,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凡是不符合民主、的科学的,就是要淘汰。但是问题是是否除了科学外没有其他的知识体系,因此涉及到我们的传统以什么为特色,不同的只是体系、领域、方式,不能说谁好谁坏,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跟本的精神特征在哪里?

我们不否认中国文化不是以科学体系为主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以人文体系为主的文化,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章太炎先生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做过比较:外国哲学是从物质发生的,地水火风、注重物质、精细;中国哲学重在人事,物质相对疏远,人事变换不定,有应变的长处,但缺少精确。他确实指出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静态、物质发生,观察方法静态分析,注

重部分和细节;中国文化是动态的,注重全体,模糊的。西方人心是心,物是物,分得清楚,西方注重理论框架,逻辑蜕变,追求语言精确,求言中之义,而中国讲究心物影响,„„求言外之意,这两种文化应该并存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西方有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国形成庞大的人文知识体系,缺乏具体的技能和工具,整体和笼统的。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都有今天存在的必要,我们生活中不只是面对物质,也面对人事,非常复杂,变动不居,两种文化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和东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思考为什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很多思想家感觉到与近代西方片面追求物质有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提出提倡人文精神、人本主义,资源到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体系,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发扬传统,是要发扬我们文化中的特色、强势和长处。我们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注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让人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人类处在世界中,面对上面的天,下面的地,天生地养,应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西方文化同样讨论天地人,但是不同。

中国文化天有多重含义,天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什么状态呢?天地是一种阴阳之气,“阴阳合气,物偶孳生”,天是自然状态,万物分类,人分种族部落,每一类的生命,来源于祖先,“先祖者,类之本。”天地神的含义与西方不同,祭天、祭祖、祭祀生命的来源,天与个人什么关系?不是绝对听命于天,西周时形成基本价值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主动性掌握在自己的身上,中国文化中人和天的关系决定于自己,神是聪明正直,但是依人而行,人不是盲目听从天,人只有自身道德提升,才能取得神的保佑。西方基督宗教有绝对唯一上帝统治,是听命于上帝,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先秦中国也有这样的斗争,墨子是宗教家,天志,天的意志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儒家为代表强调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思想占了主流,把人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放第一位,中国文化缺少基督宗教文化对神的绝对敬畏,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漠,这是与西方的比较而言,没有至高无上,看重人的主动性,缺少虔诚神圣的宗教观念。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突破上帝独断论,显示人的主动性,首先到自己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形成文艺复兴,以后启蒙运动,启发人的理性自觉,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6世纪宗教改革,一批旧的传教士来中国发展,俐玛窦氏代表,如今他的墓还在北京市委党校里,宋明理学讲天理,用世俗的道德治国,他们看到这个情况。西方当时排斥,圣经批判这种道德理性治国,而中国用这种理性道德的统治,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几千年,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看到理性可以使得社会能健康发展,用这个来启蒙激励西方的人,高扬人的理性,反对神的独断论,这就是人本,西方当时是神本。

反思,天生地养,地是物质财富,在西方天是上帝,我们从上帝摆脱出来,人的理性发展,用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地,索取一切,但同时人异化成为物的奴隶,机器的奴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后,人坐在机器边机械重复劳动,成为机器的奴隶,后来蓬勃发展拜物教。

中国人不要成为天的奴隶,但也不能过分发展人的物欲,以免影响道德品质的提升,见利思义,对自己的利有约束,不能任意发展,中国很早就注意到人不要沦为物的奴隶。荀子讲“君子役物,小仁役于物。”非常小心物对于人的支配,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自觉遏制人对物的追求,人在物的面前保持自我,西方文

明有力量控制自然界后,拼命攫取,自我异化成为物的奴隶。而中国的人本,人要做人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要做物的奴隶。这个特点对于西方文化是个很好的补充,要把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发展起来。

不要盲目把自己变成以神为本,或者以物为本,现在这是我们思想观念的盲点,人文也要科学化,唯科学,知识体系不应该单一,应该分成科学和人文。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文,科学强调精确、部分、线形、反复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质。人文注重整体关联、动态平衡,思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不是逻辑清楚严密,相对模糊,有这样特点,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类都非常需要。西方局部清晰精确的思维方法对人类很大贡献,研究许多人文问题借用科学知识体系方法来研究,借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在局部问题可以深化搞清楚,但在整体上反而不清楚。人文借用科学,取得成绩也产生很多混乱。而科学发展到近代后也借鉴了人文的思维方法,现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年产生后,科学也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许多结论,一些范围不实用,模糊性、整体性等人文概念应用到科学研究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互补,我们对于科学主要停留在实证科学这里,我们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讲话,提到中国文明是源泉,现代科学发展大量借用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人文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把人文知识体系的特点发扬起来,对于世界是巨大贡献。

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领先的是中医,但是我们中医走自我解构的路子,把人文的思维方式科学化了,成了二流西医,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医传统几乎断绝,专业的中医医院,所有的诊断都是西化,仪器诊断,要标准,要指标,人文的不是求这个,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没有了,几个会用切脉呢?科学的知识体系定量、定化要求中医,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中国本身的优势没有了,我们要把人文发扬出来,再去做中医,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是综合的人文文化体系,结合哲学、艺术、养生、心理等综合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发扬人文精神,就是阉割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包含更深层内容:人只是天地万物一员,只是一个部分,不能离开天地整体,顺从天地的发展,不能要求天地顺从我的发展,中国人非常强调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确立人文精神。总结历史经验,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大禹建夏,而殷纣王亡尚,史记记载他说:“我命在天不由人,周人奈何我?”但最终他被周人抓住流放、自杀。对于个人也一样,品德修养第一,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以史为鉴,尊重天地万物,像天学习,以史为鉴,以天为则。

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指道法自然;儒家同样讲天人合一指人道和天道的合一。天道在道家就是自然、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不是改造、征服自然,而是顺其自然。去年在北京举办“世界道德经论坛”,道家思想在中国产生,但现在研究中心在欧美;儒家讲天人合一,是用道德语言表达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是社会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民无信不立,最根本的道德理念,为什么天讲诚,这是天地自然规律归纳,观卦彖辞:“天之神道,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这是一种诚,天之神道,阴阳变化不测之道,宋明理学家:鬼神者,阴阳二气,变化就是神,天人合一包含人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向天地万物学习,强调人的主动性,但也不凌驾于天地之上。我们顺应天地,还是天地顺

应人。过去我们强调人要改造世界,现在人怎样顺应和帮助自然的发展,不是征服自然。

自然无为的思想,不是坐等,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汉初社会提倡黄老之学,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少去干涉,根据它自己的规律推动。《淮南子》无为诠释:“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防止),循理而举事,因资而举事(正面)。” 既要根据规律,也要看环境、时间条件合适不合适去做,这两句话不能分开,循理而举事不行,条件不成熟也不行,好心做坏事就是这样,条件不成熟去做就不行,道理上对大家有利,条件不成熟去做产生的是坏结果。好心要好效果,一定离不开这两条:循理、因资。推自然之势,是相当积极的做法,恰恰需要我们很高的智慧去做,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美国智囊集团、贝尔实验室训条:无为而治,我们这样人文的精神,决不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对天的尊重,不是听天由命,要推自然之势,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进去,如果我们把它抛到脑后,是对人类知识的损失,全世界《道德经》的翻译,是仅次于《圣经》,是中国翻译最多的经。

人文精神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精神,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应该怎样看?

我们现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是最终要的一条没有学习。西方对他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自信我们没有学过来。世界上对自己的传统抛弃得最厉害地就是中国,最不珍惜我们的传统,在我们的传统里面我们的人文知识领域、人文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很需要努力,树立起我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上个世纪三30年代,全盘西化的思潮兴起,不光是思想文化西化,衣食住行也全部西化,另外当时也出现维持本土文化、本位文化思潮,十位教授发表:《本位文化宣言》,“当今在文化的领域中已经看不到中国了”,当时是有些夸大,但现在有些适用,虽然我们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但是越来越读不懂传统,不担心文物文献没有,问题是我们读不懂,因为我们思维方法全部改变,现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领域里面能看到多少中国文化?上个世纪末,我发表文章《21世纪文化建构的遐想和希望》,希望第一中西文化比例上能否发生变化,至少要平等,理想上中国文化多一些;第二科技知识和人文的调整,达到平等比例,理想上人文更高一些。但是我的两个希望都落空了,去年我给科学院题词:“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没有科技国家不会强大,人文不立也是没有用。本和道是根本,本末不要倒置,现在教育的目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这正的教育:教人做人,教人做事,也就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知识和技能才能为人所用,如果背离这个,国家再发达,社会都不会安宁,人也不会幸福。最根本的是改变教育入手,改变教育的根本方针,才能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所认识。

我们每个人对于传统都要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尊重、有信念,在这个基础上要发展,现在我们缺乏认同,对于自己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是很危险的。爱国的基础是文化和历史,历史体现在文化上,我们如果忘掉历史,不认同文化,爱国就是一句空话。龚自珍通过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讲:“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不认同历史就忘掉自己国家,中国历史以文化认同放第一位,文化认同是第一位的,中国才可以有这样多民族和谐相处,这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非常重要。文化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有信心,近代说为什么我们落

后挨打?

看我们的历史,野蛮战胜文明是历史规律,但最终文明征服野蛮也是规律,从长远来看,人类总是要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我们积累起来几千年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中国这么多人口几千年就是靠中医,难道就不科学一个帽子就把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功劳消除了么?

我们现在是单一性的定势思维,文化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体系,我们努力发扬自己特色、优点,牢牢记住: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

提问

1. 中国人文知识体系包括哪些?

核心是文史哲,延伸出来,古代文化没有现代学科分类,文史哲、政经法混而为一,农工医也是笼统地做以解释,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就是把知识打通,如果按照现代学科,只局限于一个分类,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中医它不只是看病,不是定性定量的方法,就说不科学。我用比喻说明中西医差别:西医注意力放在外敌,中医注意力放在内乱;西医是外在病毒、细菌引起疾病;中医讲机体内部如没有不平衡,什么都进不来,固本培元重要,根本培植坚固后什么也进不来。西医现在非常重视心理治疗,中医一大特色也是心理治疗,西医通过行为判断心理,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探究内心。行为的判断确定心理问题,给出具体方法来解决。中医心理治疗给原则,大道理,具体方法靠自己找,中西医心理治疗也不一样。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实践体悟、经验实效,中国人讲究实效的,而我们现在是西医治死人有道理,中医治好人是碰巧。中国人重实效,道理清楚了,人死了没有意义。因此中医有不同流派,补元气型,泄邪火型。每种方法都能治好病,不一定要同样的方法。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已”“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中国文化中不仅有归纳,也有演绎。易经来源:归纳演绎都有,更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举一反三,并不是抱残守缺,经验还能够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那还叫教育么?我们要举一反三,经验中间也有演绎的,不只是抱着经验。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身教、言教教育,学生同时要有主动性,在实践中去体悟。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自己强烈欲望,不给启,没有强烈迫切要求,启发才有用。都是互相配合的„„

2. 人活着为了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标准。决定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现在不提信仰危机信仰真空,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为钱活着,理想追求活着,不太明确,活明白,得大自在。我赞成冯先生讲得人生四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

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演讲

演讲笔记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