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9: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典诗歌鉴赏(整体把握部分)学案

一、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例题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意境。

答:

二、鉴赏要点:

(一)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3.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答:

1 2.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

(二)能够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从修辞角度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反问、夸张、借代、互文等。从表达方式看,有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其中抒情是重点,它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寄寓、衬托、渲染、比兴、渲染、联想、用典、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例题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例题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例题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例题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首先要了解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

2 【例题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例题十】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三、鉴赏古典诗歌要注意一些相应的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态度和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考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但也要避免生硬地将作者生平思想照搬,应树立“文本阅读”意识。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学生容易犯“拔高”的错误,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3.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代的词典,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 【例题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诗中作者的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5.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6.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

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 答:

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整体感知文章教学案

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3学案

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诗歌鉴赏题学案

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
《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