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肇庆市巩固环保模范城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4: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平持续建设生态环保幸福肇庆

——肇庆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

肇庆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五月

我市于2006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五年多来,我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全方位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扩大和深化“创模”成果,始终把巩固“创模”成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肇庆建设,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建立环保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维护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努力推动我市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随着“创模”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创模”成果得到了升华,改善了城市环境,成功塑造了城市新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之后,2010年我市又获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于2011年入选“2011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和“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

2010年以来,我市对照新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要求,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自查,深入查找问题,主动进行整改,全面开展复核迎检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将复核迎检工作写入肇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

题听取复核迎检工作汇报;召开动员会、再动员会,对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市委书记、市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多次调研、指导复核迎检工作,并注重复核工作的全社会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迎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市于2011年10月下旬通过广东省环保厅组织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预评估,并于2011年底向环保部递交了复核申请。去年通过广东省环保厅组织的预评估后,根据预评估整改意见,我市继续深入整改,做到“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机动车尾气检测站改造、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等环保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同时,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环保管理能力,使得环保机构不断健全,环保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环保自觉,培养市民的环保道德情操,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风尚。通过“五个进一步”整改措施,到目前为止,26项指标全部达到新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要求。

现将五年来我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如下:

一、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五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肇庆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抢抓机遇,攻坚破难,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迈出了可喜步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六大提升”。

(一)实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2006年召开的肇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肇庆”的战略目标; 2011年,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再次提出,要努力建设活力肇庆、法治肇庆、文化肇庆、生态肇庆、幸福肇庆。2011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树立环保自觉,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建设生态肇庆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肇庆的城市发展理念,使我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明确。

(二)实现了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地位的提升。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环保规划的引导作用,在重大项目引进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各地政府的污染减排、环保责任制、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考核检查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环保责任主体地位。实行环境优先的领导考核机制,将环保考核指标纳入肇庆市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环保考核结果纳入政绩考评;逐年提高环保考核在整个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

干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推动了肇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三)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城市、县域和港口物流四大经济,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全市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五年本地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6倍,年均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7%和69%。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获得2010年度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排名第三。2011年完成本地生产总值1323.30亿元,经济增长率达14.73%。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省下达我市的节能减排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3700吨,比2005年下降10.57%,排放强度下降6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被评为广东省“节能先进市”和“绿色照明示范城市”。

(四)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江、绥江、贺江等大江大河干流肇庆河段水质保持优良,总体水质优于Ⅱ类标准,其中西江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为肇庆和广州、佛山等下游城市逾千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江河、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星湖水质达到Ⅳ类水环境功能标准。

城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限值以内的优良天数多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和降尘量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声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56分贝以内,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城市噪声污染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57平方米。建成了922公里的肇庆市绿道网,其中环星湖绿道被评为“中国最美绿道”。城区七星岩东门广场、波海公园、牌坊公园等一批高质量的园林景点建成开放,提高了园林绿化整体水平。全市8个县(市、区)均被省授予“林业生态县”称号,并于2012年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称号,森林覆盖率达67.9%,比珠三角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合计76个(其中国家级3个),总面积1776.08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2.34%。

(五)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投入16.82亿元新建设了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5年底的33%提高到76.82%。投入1.68亿元建成工业危废处理中心,工业危险废物年处理量55000吨,是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最大的环保产业资源再生基地,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臵率达100%。投入8080万元实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扩容工程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

改造工程,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投入7500万元建成污泥处理处臵中心,通过生物堆肥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得到安全处臵。医疗废物处理站正常运作,城区的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安全处臵率100%。投入1亿多元建设燃气管网及供气站、燃气LNG储配站等设施,城区天然气管道覆盖率不断提高,天然气使用率逐年增加。

(六)实现了环保管理能力建设的提升。环保管理机构不断建立健全,五年来市环保局机关内设机构从4个增加至7个,增加编制12名,理顺行政执法专项编制30名;2011年增设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挂环境信息中心牌子),在政策法规科加挂宣传教育科牌子,组建肇庆市环境保护局端州分局,理顺市环境监测站人员经费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部门职能不断扩展,环保队伍不断壮大。累计投入5800多万元,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增添了应急监测车、遥感车、综合毒性测定仪等一批监测设备,基本建成了水质、空气、酸雨、应急等监测网络,形成较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2009年,肇庆市环境监测站攻克了水质项目全分析难题,成为省内少数几家具备地表水质109个项目全分析能力的监测站之一。环境监察能力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投入4600多万元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平台,全市54家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65台(套),并大力推进新增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与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的联网,环保部门可对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率先在全省

探索在线监控第三方运营维护新管理模式,在线监控管理经验得到省环保厅的充分肯定。

二、以环保倒逼转型,以执法造福群众,着力建设生态肇庆、幸福肇庆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优先,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用强化执法造福群众,不断深化和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主要采取了“五大持续改进措施”,即:实施一个战略,健全四大机制,强化三大抓手,依托三大载体,实施五大工程。

(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肇庆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和产业规划,严格环保准入,全面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环保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肇庆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7-2020年)》,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强化分区控制、分类指导,明确“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建设区”的划定,全面调整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率先在全省编制地级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把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并实施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印染、化工、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要求重污染行业进园入区管理、污染集中治理。全市已审批通过12个重污染行业定点基地,有效地推动了行业发展的集聚化、专业化,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率先在珠三角九市推行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制定《肇庆市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10-2020年)》,从推进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入手,统筹构建八大体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助推我市科学发展。积极参与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全面推进“广佛肇”环保一体化,初步建立广佛肇环保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在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监测等方面开展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合作区域,与相邻的云浮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和梧州市开展跨界环保合作,初步形成了保护西江、贺江等跨界流域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四是推动经济增长由“量”向“质”的转变。严格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坚持“五不批”,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一律拒批。近年来,我市围

绕“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发展定位,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央直属企业、省属大型国企和珠三角核心区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资源引资,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力强、创税能力强、生态环保的大项目。同时,坚持招商引资与择商选资相结合,注重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了招商引资由“量”向“质”的转变。2006-2011年全市共受理审批项目4000多个,否决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重污染、工艺落后的项目360个,主动放弃270多亿元的投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西江上游不曾审批电镀、印染、制浆造纸和有毒化工等重污染项目,有力保护了肇庆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西江优良的水质。

(二) 健全四大工作机制,推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五年来,我市始终将“创模”机构作为常设机构,不断健全四大工作机制,推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

1、健全“创模”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将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健全复核迎检工作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领导小组,从22个成员单位抽调30名业务骨干组成“复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迎检工作。印发

了《肇庆市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方案》,落实部门责任分工,有效推动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定期对各地环保重点工作特别是复核迎检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建立工作例会、定期通报等工作制度,督促各地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地区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2、健全环保投融资机制。我市属经济次发达地区,单靠地方财政投入完成环保建设较为困难。为尽快提高环保建设管理能力,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取向、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环境投入机制,通过BOT、BT、TOT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有效地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确保了环保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以来,我市环保资金投入104亿元,环保投资指数达到2.0%以上。

3、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环境信息特别是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应急处臵信息。二是建立环评审批公众参与制度。重大项目及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或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实行环保监督员制度。在社会各界聘请10名环保社会监督员,在全市7家试点企业选聘26名企业环保监督员,义务协助参与环保监督工作。四是实行环保评价制度。推行绿色学校、绿色住区和环保诚信企业的评选。全市共有83所中小学校(幼

儿园)获得“绿色学校”荣誉称号;3个住区被评为广东省绿色住区称号;17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环保诚信企业。五是营造全民共建氛围。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新闻媒体及网络宣传,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工作动态。在肇庆广播电台开设“环保时空”专题节目,在肇庆电视台滚动播出环保公益宣传短片,在《西江日报》开设“保护肇庆青山绿水 建设生态环保肇庆”专栏,做到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字、社会有氛围。成立城市环保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爱我肇庆”志愿者服务月活动和“环保进万家”、“环保嘉年华”、“万人绿道单车行”等60多场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环保实践中来,共同倡导、践行环保低碳生活,形成人人支持环保、积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肇庆市环保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

4、健全城乡共建机制。以生态示范村(镇)的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将“创模”理念由城市中心区向乡镇农村扩展,取得以点带面、城市辐射带动乡村的效果。全市共创建省卫生镇20个、省卫生村2195个,卫生村数量居广东全省首位;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3个、生态文明村3458个、生态示范村(场)147个。通过开展生态示范村(镇)创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使农村人居环境有很大改善,村道通畅、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清风扑面,为广大人民群众

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基地71个,绿色生产基地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采用立体种养模式,污染物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三)强化三大抓手,持续建设生态环保肇庆

1、以污染减排为抓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大工程减排力度。投入16.82亿元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9座,实现“一县一厂”目标,中心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8个中心镇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日,日处理能力达47万吨,是2005年的4.27倍,处理率从2005年底的33%提高到76.82%,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7.38%。二是加大结构减排力度。关停全部4家小火电,装机容量为21.7万千瓦,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一五”关停小火电任务;关停全部19家落后水泥企业(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共471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关停小水泥90万吨任务;淘汰全部落后钢铁企业10家;关、停、并、转一批小漂染厂、小糖厂、小造纸厂、小酒厂等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强化监管减排。加大对减排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管力度,督促一批重点工业企业深入开展中水回用等深度治理工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大大削减排污量,为我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引导各级政府高

度重视减排工作,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减排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减排责任主体地位,实施减排“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两项指标纳入肇庆市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地区和领导个人不能评优评先。

2、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一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改步伐。重点加大对水泥、生物制药、染整、陶瓷、造纸等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较大规模节能技改项目81个,总投资5.97亿元,实现节能量26.98万吨标煤。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管理,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持续下降。2007年至2010年,全市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下降30.44%、21.7%、6.9%和8%;列入“五十家”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下降24.2%、17.9%、5.1%和4.7%。2010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3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0.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0.3%。201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44%,单位GDP能耗下降3.74%,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完成省下达推广20万只高效照明节能产品的推广任务;按国家财政部要求,分两批抽检全市节能空调用户,共

核查节能空调5889套。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 2006年以来,全市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有效期内合计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量235.9万吨。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制定《肇庆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成立了肇庆市清洁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近年来,我市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300多家,进一步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对县(市、区)和肇庆高新区及重点耗能企业考核机制。四是加强节能监察工作。重点对全市50家(含省“双千”企业27家)重点耗能企业、获国家和省节能技改资金的36个项目开展专项监察工作,确保全面完成节能降耗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

3、以环境监管为抓手,全力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定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巡查,确保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创新环保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通过采取“在线监控”、“企业信用管理”、“绿色信贷”、“排污许可”、“挂牌督办”、“新闻媒体曝光”等手段强化环保监管。深入开展重金属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等“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定期对涉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巡查和环境风险评估,严防工业污染,清除环境安全隐患。建立经贸、环保、林业、工商、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行环保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市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发生,收到查

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逐步形成了环保工作齐抓共管、企业守法排污的良好氛围。2006年以来,全市共出动环保专项执法87128人/次,检查企业(矿点)28121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88起,罚款2171.74万元,关闭污染企业近300家。其中,2009年四会市龙甫电镀园区污水处理厂偷排废水被处罚50万元,追缴排污费350万元,企业责任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判刑,有力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保障了环境安全。全市132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辐射的单位(机构)已全部纳入监管并领取了辐射安全许可证,收贮废旧、闲臵放射源105枚,收贮率达100%,有效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

(四)依托三大工业载体,探索具有肇庆特色生态工业模式。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依托三大工业载体,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初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1、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为载体,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珠三角规划纲要》明确将肇庆定位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坚决把好关;对造成环境污染,没有能力达到整改要求的,坚决关闭;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坚决严格依法处理。在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引导现有优势企业建设完善污

染治理设施,提高企业对“三废”的利用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进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绿色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我市广宁鼎丰纸业、星湖生物制药、风华高科等20家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上大关小,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如我市封开县通过关停淘汰3家落后水泥生产企业(共1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腾出环境发展总量,引进华润水泥(封开)有限公司建设水泥生产基地,基地建成后水泥总生产能力达到1188万吨/年,是已关闭3家企业产能的9倍多,但每年二氧化硫排放仅为原来的1/2。

2、以三大再生园区为载体,发展特色循环产业。以四会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广宁华南塑料再生工业园和肇庆市新荣昌工业环保有限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使我市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再生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近年来,我市以这三大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废物圈区管理,打造循环产业链,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幅射全省范围。三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生产,集中治污”的模式,不仅改变了过去再生资源产业、危险废物处理产业“脏、乱、差”的形象,而且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国家及省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四会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于2008年12月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广东肇庆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称号,成为广东首家、全国第三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肇庆市新荣昌工业环保有限公司成为珠江三角

州、粤西地区最大的环保产业资源再生基地。我市建成的污泥处理处臵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工农业有机废物及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处臵和新型生物有机肥、复合肥循环制造基地,在同行内率先形成“以废治废、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模式,在处理处臵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使其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同时,用于生产以林业用肥和城市园林用肥为导向的生态型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5年来,全市共有6家企业、1个工业园区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3、以“两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2008年以来,我市抓住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的机遇,全面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对接,加快项目进园入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成中山(肇庆大旺)等3个产业转移园和2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其中,肇庆高新区成为首批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2010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2011年,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即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推进肇庆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肇庆高新区采用“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的禁止性条件,坚持生态立区,推进园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逐步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科学发展实验区”;肇庆新区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中,以低碳绿色为主题,采取开放合作模式建设,逐步打造成为集行政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现代物

流、旅游养生等功能的绿色低碳新城,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

(五)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努力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我市把认真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搭建全方位的信访平台,通过群众来访、来信,网络投诉、12369环保信访专线、领导大接访、电视台开设“民生007”节目、电台开通“行风热线”栏目等多渠道了解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近3年来,我市环境投诉来信来访调查处理率达100%,实现群众有难必解,有诉必答,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环保权益。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08年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为73.08%,2009年上升至76.17%,2010年上升至80.20%。主要实施了“绿地、碧水、蓝天、宁静、清洁”五大工程:

1、实施绿地工程。加大城区绿化建设投入,共投入近3亿元完成信安大道、星湖大道、砚都大道、肇庆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的绿化改造工程和环星湖绿道的绿化建设工程,新增道路、公园等绿化面积90多公顷。把绿道建设作为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保肇庆的重要举措。全市规划绿道网总长约1130公里,目前,累计修建绿道922公里,并将绿道两旁缓冲区纳入生态严格控制区,新增绿化带326.9公里,通过绿道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配套建成波海公园、牌坊

广场、东门广场,改造了牌坊广场、碧莲湖公园、贞山风景区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绿化工程,以绿道生态引领城市建设,着力将肇庆打造成绿道环绕的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共投资5269.26万元,完成省级以上重点林业生态工程38.34万亩;完成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2.96万亩,珠江防护林建设10万亩,林地面积1584.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1.5%;森林蓄积量4445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肇庆经验受到省林业局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维护好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为我市及西江下游的广州、佛山等城市建设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2、实施碧水工程。以西江为中心,全面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一是以西江为重点加大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西江在肇庆境内蜿蜒流转220多公里,是我国径流量第二大河流,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关乎着我市及下游逾千万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为加强西江水质保护,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各饮用水源

一、二级水域、陆域保护区地理界线,树立了标示牌标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及相关的管理规定,加强污染整治,严禁污染企业向山区和水源上游区域转移,确保西江、绥江、贺江等大江大河肇庆段和全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强化西江、绥江等主要河流两岸生态景观整治,五年来全市依法关闭采石场64个,复绿面积62.23万平方米;全力抓

好沿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相改造,有效地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质监测,在西江流域三榕峡断面、贺江流域广西与封开交界断面分别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西江和贺江水质变化趋势,以确保西江饮用水水源安全。不定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西江、绥江等重点河流和九坑河水库等重点库区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清除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隐患。二是开展星湖整治工程。星湖水域面积649公顷,是我国最大的城区内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星湖整治工程,市委书记徐萍华明确要求:要让星湖的树更绿、水更清、花更多、灯更亮。几年来,我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星湖景区的保护和发展。开展了星湖周边排污企业截污管网建设、星湖底泥清淤、中心景区整治,人工湿地建设等整治工程;对星湖堤围进行修整和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2010年,建成环星湖30公里的星湖绿道和若干个公园、广场,不仅大力推广了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而且有效提升了星湖景区的品位,进一步促进星湖生态良性循环。三是加大对沿西北江污染河涌的整治。对独水河、羚山涌、广利涌等污染河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市水环境保持良好。其中,独水河流域环境污染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已直接投资近10亿元,完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流、清淤、改道、生态修复等八大整治工程建设,独水河污染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3、实施蓝天工程。对全市215台非使用清洁能源工业锅

炉实施了全面监测和监管,对其中81台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或关停淘汰;并对一些耗煤量大的企业逐步实施“煤改气”工程,先后完成了亚洲铝业(中国)有限公司、四会市亿和铝业有限公司、肇庆市东银铝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煤改气”工作;完成158家加油站、50台油罐车、3座储油库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任务;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全市共发放各类汽车环保标志87157个;加强城区公交车尾气治理,推广节油减排车辆,更新客运车辆195辆,出租车160台,新投入使用天然气公交车115辆;加大建筑和道路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做到六个100%;实施“退二进三”,督促端州城区一批废气污染较大的“城中厂”关停或搬迁出城区,进一步优化城区宜居环境。

4、实施宁静工程。城区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喇叭,非市区牌号的摩托车禁止进入市城区,降低交通干线噪声。全面改造交通道路。共投入40多亿元,新建改建城区星湖大道、信安大道、砚都大道、肇庆大道等道路,总长199公里,基本建成了城区道路网的主骨架网络,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有效缓解了城区交通拥堵压力;对城区水泥街道路面实行改造,铺上改性沥青,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且有效降低城市交通噪声。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管理。除应急任务外,市区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对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的,必须报环保部门审批。加大工业企业监管,确保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达标。严格商业和娱乐场所噪声管理,为广大群众营造宁静的

21

生产生活环境。

5、实施清洁工程。将巩固发展“创卫”与“创模”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长短结合,软硬兼施,标本兼治”的方针,抓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塑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形象。加强城区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增加洒水车和新型CJZ145-3型电动洗尘清洁车的配臵及上路次数,对主、次干道实行每天两大扫两保洁,保洁时间达20小时,确保主次干道、重点街道全天保洁,垃圾随产随清无滞留。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消灭城市“脏乱差”的攻坚战。2011年以来,市城区各部门、单位共出动工作人员8.5万人次,整治卫生死角7585个,整治面积达563万平方米,清理垃圾、余泥1.32万吨;投放除“四害”药物3万多公斤,清理“四害”孳生地5755多处,收到了较好的整治效果。

三、以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肇庆

经过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肇庆依然拥有天然的“山、湖、城、江”和谐一体的良好生态环境,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成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屏障区,特别是近年来广州、佛山等市取水口上移至西江,肇庆作为全省重要生态屏障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肇庆市又是珠三角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本省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均GDP远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

22

2009年肇庆整体划入珠三角后,加快发展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与珠三角“老大哥”差距,成为我市的当务之急。同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污染有加剧的趋势;二是有限的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突破之路;三是相对滞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影响了我市环境管理水平,环境污染防治难以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如何做到既加快发展,又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肇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省委、省政府对肇庆特别厚爱、特别关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寄语肇庆: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肇庆市委、市政府也深刻认识到,肇庆要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脱颖而出,迎头赶上,必须寻求一条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具有肇庆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今后,我市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指标要求持续改进,充分发挥环保模范城市的示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效益、规模与质量、增长与分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四大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将肇庆打造成为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主要推进以下四项工作:

(一)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引导全社

23

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存在利益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效益,低污染排放和减少生态破坏,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对环境友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肇庆。

(二)完善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切实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坚强后盾。继续优化环保机构和职能设臵,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提升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水平。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提高我市污染防治能力。全面加强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能力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及能力建设,尽快形成市、县(市、区)、镇三级环境监察网络。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着力推进空气、水质等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水平。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环境应急响应制度,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加强硬件平台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环境信息网络,建立环境信息标准化体系,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三)继续实施环保惠民行动,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重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先进的绿色科技为支撑,建立健全长效环保监管机制,着重提升环保

24

监管和监测水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加大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整治、铅蓄电池整治等环保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环境安全。以环保信访为抓手,以强化法治优化环境,切实解决一批群众高度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对群众和广大媒体高度关注的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实施“五个一体化”规划,全面落实“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推进“十大工程”项目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广佛对接合作,谋划共建广佛肇经济合作区,引导工业企业进园区,避免产业转移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建立健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积极参加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联防联治,加强与珠三角下游城市的水环境建设管理合作,共同开展西江水资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污水处理水平,确保饮用水安全。

“创模”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在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将不断深入,成果将更加突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肇庆的天会更蔚蓝,水会更碧绿,空气会更清新,肇庆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5

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工作报告

肇庆市茶文化研究会工作报告

共创环保模范城三句半

清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南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爱我环保模范城”环保主题月活动方案

中山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

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环保工作报告

珠海高新区“环保模范城”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肇庆市巩固环保模范城工作报告
《肇庆市巩固环保模范城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