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3: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1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3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4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5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 (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 (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 (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 (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 (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 (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 (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 (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6 (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 (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 (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 (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 (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 (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 (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 (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 (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 (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 (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 (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 (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7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8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9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10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 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11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 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 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12

创新实践与探索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探索

煤矿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煤矿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仙桃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

1.28《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