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湖南省汉寿县 胡英俊

[摘 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以结果为中心进行启发,造成了教师课堂提问的随机性。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结果启发与过程启发要相提并重。教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深入理解分析教材,细致了解学生,认真备好课,才可以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将启发式教学中的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结合使用,更能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效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维训练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沉重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而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典范文章是怎样通过形式表达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

遇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样去分析,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从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提问的次数,学生发言的人次、时间,而要从实质上看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象那些过于简单 浅显的问题和过于复杂深奥的问题,都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学生不用去想,后者,学生又无从去想。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正确回答,更不必因为学生对有的问题不能立即答出 或答得不对,就觉得启发失当。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费些周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叫《乌鸦喝水》,它所阐述的道理,颇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在它喝到了水,而在于它想出了办法填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是端着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培养“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 “乌鸦”嘴里,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二、启发式教学中的结果启发与过程启发要相提并重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教学。[1]所谓结果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老师就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 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造成了教师课堂提问的随机性,教师往往是想到提什么问题合适,就提什么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或许很活跃。但是,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但不能从中学到什么,反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乱猜的习惯和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老师向他提问他就会答、离开老师提问他就不会答。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提那些问题、不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学生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这不是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是积极动脑思索的学习方法。而且,这样做很可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弥补,待问题越积越多,就会一朝“积重难返”,导致学习落后。由此可见,不管过程,只看结果,练习和反馈都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可见,这种只重结果的启发式教学,妨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结果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性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启发式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一类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的加以训练。就象体操运动员训练跳鞍马,起跳、腾空、翻腾、落地,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如果教练示范这个完整的动作后,就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动作分解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落地,一个一个的训练,然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怎么去思考才好。例如对课文分段,问“分几段?”这是一个整体的提问,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分段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任务,但这个完整的思维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思维技巧,只有把它们分解出来,脑子里面清楚了它是怎么回事,教师才可能把这些技巧一个一个的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周处除三害》的分段时:

首先,叫学生标出段序,知道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

其次,指导学生把同一内容或联系很紧密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 最后,提示学生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段意。

第一段(

1、2自然段):周处是三害之一;

第二段(3至9自然段):周处杀了猛虎,剁了恶龙,除了两害;

第三段(10—12自然段):周处痛改前非,受人敬慕。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一个思维任务所需要的思维技巧分解出来,就无法训练学生怎么去思考,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要进行过程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将思维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找出每一阶段所需要的具体的思维技巧。

再例如,作文可以分解为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修改五个阶段,解应用题可以分解为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思路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上都有一些高效的策略。相应地,在训练学生时,也应分阶段进行:训练学生掌握第一阶段的策略之后,再掌握第二阶段的策略„„。这和传统的练习不同。传统的练习,一次写一篇作文或解一道应用题,从头到尾各个阶段都经历了。而分解的训练意味着这一次练习第一阶段的各种技巧,下一次练习第二阶段的各种技巧„„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思维方法,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当然,分解练习了各个部件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练习组装,即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知识掌握的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2],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学语文讲授一篇篇课文,绝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 “不教”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先要教好每一篇课文。教材是施教之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紧扣住教材、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这一中心,而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只有教师对教材的优美形式、深刻内容、内容形式的完美统

一、理解深透、掌握纯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体会肤浅的时候,导向深入;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引向正确;在学生意见相持的时候,心中有底。也就是说,即使课堂情况发生意外变化,也能使之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掌握不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但不能做到不离其宗,而且会形成课堂无法驾御的尴尬局面。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启发式教学中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的配合使用 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应争取做到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愿意去想,感到有兴趣,非想出来不可,那么他们就可能积极去思考。当然,教师的启发性还必须得法、适当,否则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教学要难易适度,当然,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是说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以讲解、讲述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例如讲授《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典型环境。鲁迅悲剧小说《故乡》是以“悲凉”为基调的。这从回故乡的心情、渐近故乡的感受、在故乡的见闻以及离故乡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过“我”回故乡这件事的具体描述,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还展示了破败荒凉的旧中国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就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义?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闰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象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象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 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敢“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些旧社会里“ 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民身份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广为时尚,但是,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那么,究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

1、比中见异。范文讲读中的比较阅读法, 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此类比较,形式多样,可用于篇章句段,亦可用于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凡此种种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开窍效应。例如:学完鲁迅《故乡》之后,再叫学生读茅盾的《可爱的故乡》进行比较,并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1、两篇同是写故乡,目的有什么不同?

2、因时代和写作目的不同,两篇在体裁、写作,特别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通过阅读比较,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启迪了学生思维。

2、层层剖析,寻找原因。有些记叙性的课文,情节比较完整,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俱全,对于这样的课文,抓住其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还是有较好效果的。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②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⑤ 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 。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3、小处设疑,宜浅宜实。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 所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小 ”是指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点;“浅”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寻新的领域;“实”是说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这样做,便能克服提问设疑中的盲目性,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借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例如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读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上,那么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能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在一起,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是一种艺术,其基本特征是:在讲读前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掌握这种艺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

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是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进一步提倡和推行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庆林,《元认知发展与主体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法浅谈》 [3] 姜乐仁,《启发式教学的原理与实践》 [4] 姜乐仁,《现代中国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

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谈语文课堂教学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谈

初探启发式语文教学_196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