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淮南二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

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33分)

安徽淮南二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 “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更不是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4、C项,“易”意思为轻视,看不起;

5、C(“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和“和、同”;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D项,分别是“在”和“因为”。)

6、B(“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是错的,文中重在介绍沈贞甫为人和为学的态度,对其“身世”基本没有介绍。

7、(1) ① 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② 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

8、第一问: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9、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10.甲: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乙:(1)思而不学则殆(2)山河破碎风飘絮(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6)回首向来萧瑟处(7)水面清圆(8)列缺霹雳

11、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12、③段:运用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

④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13、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1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5、D。A.逻辑望眼欲穿 四肢百骸B.眉梢 撼动人心C.概莫能外

16、A.(A.“纷至沓来”的意思是纷纷地到来。B.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常误用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C.“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D. “披肝沥胆”比喻竭尽忠诚,也比喻开诚相见。)

17、C(A“超过”与“以上”重复。B“不仅……而且……”递进关系,前后换位。D“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与“工业生产”存在包含关系。)

18、①客观和形似②真实的再现复制③光凭客观形似的造型是不够的 (每句2分,意思接近可酌情给分)

19、内容:一年轻人躺在硕果累累苹果树下等苹果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下掉下来。寓意:“理想要靠自己奋斗实现,是“等”不来的。

20、这则新闻折射出了部分市民素质低下。(步骤一:观点。2分。)拔免费赠送的萝卜无可指责,但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好处的同时,顺手牵羊,偷挖别人的红薯,偷拔别人的蔬菜,就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步骤二:分析。2分。)这件事不仅暴露出一部分市民贪多务得、见了便宜就占的自私心理,也提醒我们提升国民素质任重而道远。(步骤三:启示。1分。)

21、立意指津:这道作文题突出体现了人文性和思想性。题目中的“绿地”应考虑到它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绿地”本义是指自然界(大山、大地上)的绿色植被,它给人以清新、自然、生机、活力等印象和启示。“绿地”的引申义、比喻义主要是指精神层次的某些品质,如甘于寂寞、宽容、信任、自强、坚守等,它们有个共同的效果,使心灵富有充实。“留一片绿地”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留”作为动词应该突出,它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反省,也可以是目睹世界众生相之后得出的一种自我紧迫感。“一片”强调了“绿地”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量。写作时应注意,不能顺着绿地就去写实实在在的绿地,而是一定要从实到虚,由真实的绿地想到人文的、精神的、心灵层面上的。要不然文章就流于平庸空泛。

最佳角度可为:“给心灵松绑”“给心灵释放的绿色空间”“给心灵环保,让心灵充实”等。

[文言参考译文]自从我初次认识贞甫,那时他很年轻,在马鞍山寺庙旁读书。到我娶妻子王氏,我的妻子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常常跟着我到妻子的娘家。我曾经进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和我共住,天天游览虎山、西崦周围各个山,观看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在安亭选地方居住。安亭在吴淞江边,地处昆山、嘉定的地界之间,沈家世代在这里居住。贞甫因此更和我亲近友好,通过文字往来,没有空过一天。当我在世上处境困难的时候,唯独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找我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我独自居住在江海边,二十年中间,经历亲人死亡、家庭忧患、科举失败、处境狼狈,被世人讥笑,(这时候,)贞甫完全不因为别人的说法在心里(对我的评价)有所动摇,以致和那些人一起表示支持或反对。到了我突然富贵,显赫一时,一般人看见感到吃惊,但贞甫并不改变对我的看法。唉,读书人在不被赏识的时候,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在心里忘记,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种赏识啊。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正直严厉,喜欢讲求自己的仪表修养。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遇到事情情绪激动,即使受到挫折也不躲避。尤其喜欢读古书,一定要去游历名山及佛庙道观。在所到的这些地方扫地焚香,图书摆满了桌子。听到有书的人家,多方去把书借来,亲手抄写,达到几百卷。现代时兴科举考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把通晓经书学习古人作为迂腐,贞甫独自对于书像这样了解爱好,这是正进入到古人的学问还没有停止的时候,不幸而病重了,病重已经几年了,但他对读书更勤奋。我很敬佩他的志向,却担心他的力量不能继续,但他终于因此病故了。真叫人伤心啊!

当初,我在安亭没有事情的时候,常常去他那精致的房屋,边喝茶边谈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到贞甫死我又去,又是经过战乱以后,我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有江水滔滔荒凉寂寞的感叹。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逝世,时年四十二岁,真该悲痛啊。

铭文是: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题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推荐)

北京市密云二中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青海省民和二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试卷

邵阳县二中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届高三语文试卷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安徽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安徽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