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对2005-2009年四川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对监测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得出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81.84%,未及时报告率分别为:43.48%、19.90%、4.46%、2.23%、1.87%;未及时审核率分别为:12.75%、5.41%、1.02%、0.24%、0.14%;重卡率分别为:0.05%、0.04%、0.03%、0.04%、0.01%;县(区)月零缺报次数分别为:

15、

7、

1、

1、2次;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11.05%、6.42%、1.39%、0.64%、0.53%。结论 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不及时报告率和不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各市州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近两年部分市(州)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提示今后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正式启动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后,全国传染病报告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得到改善[1],而此项工作重点之一是要保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只有根据高质量的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疾病防控决策,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四川省网络报告质量当中存在的问题,现对四川省2005-2009年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四川省2005-2009年报告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个案资料(排除已删除卡片),以及四川省各年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编码等。

1.2 方法 以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对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2],得出不同时间段以及地区间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1.2.1报告评价指标[3,4] 1.2.1.1未及时报告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以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的时间超过24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时间超过48h的报告卡数之和。

(注:由于目前系统尚无法获取确切的诊断时间,故计算未及时报告数时,采用了扩大1倍的时间范围来衡量。) 1.2.1.2未及时报告率 指未及时报告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 1.2.2 审核评价指标

1.2.2.1未及时审核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从录入到省级审核时间超过2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中录入到县(区)审核时间超过24 h的报告卡数之和。

1.2.2.2未及时审核率 指未及时审核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 1.2.3 重卡指标

1.2..3.1重卡数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现住址6项为查重条件计算各年份内的重复报告卡数。

1.2.3.2 重卡率 指重卡数占该地区当年报告总数的百分比。 1.2.4县(区)零缺报情况 1.2.4.1县(区)零缺报数 以市州为单位计算每个月内传染病报告卡数为零的县(区)数。 1.2.4.2 县(区)零缺报率 指零缺报县(区)数占该地区总县(区)数的百分比。 1.2.5质量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率= [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 ÷4。 2.结果

2.1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

2005-2009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和81.84%(表1)。从2006开始,由于卫生部在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算机装备项目,使得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能力得到提高,各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均大于80%。

表1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情况

2.2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表2)。与全国报告质量相比,从2007年起四川省各年的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均低于全国水平[5]。

表2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与全国比较

2.2.1 未及时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均逐年下降,其中甲类传染病的不及时报告率最低,乙类传染病高于丙类(表3),主要系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不及时报告率较高所致。 四川省各类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及时报告卡主要集中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院,分别占未及时报告卡总数的38.09%、36.53%、20.48%,其中疾控中心和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分别为29.03%和18.33%,超过四川省未及时报告率水平(15.09%)(表4)。

2.2.2 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乙、丙类传染病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 甲类未及时审核率有所回升,且远远高于乙、丙类未及时审核率(表5)。

表5 2005- 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数、率%

2.2.3 重复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全省累计重卡数594张,重卡数逐年减少。重卡主要来源于肺结核,共504张(84.85%),其次为乙肝(5.39 %)(表6)。

2.2.4 县(区)零缺报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县(区)每月零缺报累计次数共26次,各年分别为

15、

7、

1、1和2次。零缺报县(区)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占全省零缺报县(区)总次数61.54%。5年期间四川省出现零缺报县(区)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

1、2月份,占县(区)零缺报总次数的58%(图1),与当地枯水季节停电有关。

2.2.5报告质量综合分析

2005-2009年四川省网络直报质量平均综合指数率为4.87%,各年分别为11.05%、6.42%、1.39%、0.64%和0.53%,网络报告质量逐年提升(指数值与报告质量呈反比)。5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显示,21个市州中,网络直报质量较好的是攀枝花市,综合指数率为1.80%,较差的是甘孜州和凉山州,综合指数率分别为8.51%和8.24%。5年来,有16个市、州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逐年递减,另外5个市州在2008或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与前一年比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甘孜州2009年的上升幅度最大(表7)。 表7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市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率/%

3.讨论

四川省从2004年实施网络直报后,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及审核及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 结果显示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甲类传染病审核不及时现象存在,提示今后应加强对卫生院的传染病报告工作以及各级疾控中心甲类传染病审核工作的规范管理。由对重卡分析发现肺结核和乙肝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主要原因是该两种疾病由于病程长,容易出现反复就诊,反复报告的现象,提示,今后应落实好慢性病报告标准及规范,减少重复报告现象。 报告质量综合分析显示,各市州报告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攀枝花市报告质量较好,而凉山州和甘孜州报告质量较差(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3.87%,4.01%)主要原因是当地部分医疗机构处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通信较差,县(区)级财政难以解决配套经费问题,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当地网络报告质量。

全省前3年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等指标下降较快,且各市州的前3年综合指数率也呈下降趋势,说明2006年四川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算机装备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市州网络直报所需的硬件设备逐渐落实,网络直报工作也得到各地疾控中心重视,同时使得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直报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从2005年69.18%上升到约84%的水平,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从2007年起各年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四川省2008-2009年两年的综合指数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且部分市州还有一定上升的趋势。提示,近两年网络报告质量提高幅度有限,且部分州市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今后还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整理)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

2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自查总结

B2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优秀)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