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于《看见》中看见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1: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于《看见》中看见

——《看见》读后感

第一次真正看到柴静的专访,还是在她主持《面对面》采访周立波的时候,之后又看到她在《新闻调查》中的表现,让我对这个山西姑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看完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成长和思考。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是天才,在《看见》中我看到的是一名记者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看见》 是柴静十年工作的见证,也是她十年成长的足迹,她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穿插了很多具有话题性的新闻——药家鑫案、留守儿童义务教师、农村土地违法征地案、虐猫事件、李阳家暴等,而她的这些记录并不是简单的叙述,她融合了自己对每个事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思索。就如她自己说的:她是在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有人并不喜欢柴静在《新闻调查》等栏目中的报道方式,认为记者更应该客观地呈现事实,隐去自己,而柴静的报道中太突显自我,很多柴静自身的特写镜头和语言更像是一种自我表演。然而,真的是表演么?但是,正如柴静在书中记录的在一个矿难中如实报道死亡人数的央视记者所言:“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几个钱把灵魂卖了。”如果隐去自我,又怎会有那实事求是的报道?

在《看见》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采访一个便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章节中叙述的非典时期的故事。从开始的警惕性不高到全城封城,柴静记录了这个城市在非典时期的变化。没有让强求柴静做这期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另一个采访便是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为一个男孩拭泪的照片。那是在双城时间的调查中,有人质疑她是“表演性主持”,她在书中说“留到十年后再讨论”,但她十年后却终究未能得出结论。而我以为,这恰是真性情的流露,正如我在看这一个个故事时,走入那些人物的生活与内心时,心中和脑中涌出炙热的液体,那便是人性——是于看见中看见的人性。正如书中所说:作为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的不安。记者,也必须是看得见人性的人。

《看见》中有太多太多对人性的拷问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它不再仅停留在演播室里那句“我们期待一个民主法治社会的到来”,而是探究与审视,让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思考力。

看见

看见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读后感

于《看见》中看见
《于《看见》中看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生活中的发现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