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内蒙访古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九课 内蒙访古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学习本文要把握两点:一是文章的结构。文章虽可分成各自独立的两大部分,但这两部 分合在一起又是那么联系紧密。分则各具特色,合则浑然一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达到这种 境界,就在于文章的结构上,作者采用了一条明线的线索(作者的游踪),辅之以贯穿全文的 深切感情(歌颂民族大团结),把文中的所有大小事件、古今人物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 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贯穿文章的线索,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 想内容,真正读懂文章。二是在学习时,要紧紧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阅读过程中不妨 先将文中记叙的成分和议论的成分分别挑选出来,思考一下记叙是什么,议论的又是什么, 这两者的联系是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它是一篇访古游记,而作者恰恰又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因此,文中必然要联 系到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事迹。要把这一切说清楚,使之为全文中心服务,作者在赢余 时就必须加以精心的取舍,而不能随意罗列,有闻必录。作者正是这样使所记叙内容有条理 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并非单纯记叙古迹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访古所见和手 中掌握的有关史料为基础,开展议论,阐发自己对这一切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议论,虽都夹 在所记叙的内容之中,文字不多,却极为精要,因为它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使所记叙的一切 得以升华。记叙和议论,二者相辅相成,学习时,对这一点要给以充分重视。

指点迷津

1.记叙线索和叙议之间的关系。文章涉及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其中有地理,有历史;有事件,有自然景观,有资料文献;有介绍,有评论。但读罢全文,却井然有序,关键在于作者记叙线索清晰,以游踪为序,将丰厚的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叙议过程中,作者追溯历史,联系现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中心明确。 2.理解文献资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献资料的大量运用是这篇访古散文的一大特点,其 作用是用实例佐证作者的见解和看法。但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资料按其来源可归为两类:一 类是出自史书,着重理论;一类是实地考察,着重实践。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朗读课文,你能辨析下列生字词吗? 答案提示:

(1)辨音:

①塞外(sài)/瓶塞(sāi)/堵塞(sâ) ②单于(chán)/单纯(dán)/单姓(shàn) (2)辨形:

①迥乎/迂徊 ②元旦/绵亘 ③山麓/渗漉 (3)字义:

迥乎:显然,形容相差很远。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延续不断。

青红皂白:比喻是非、情由等。

款塞:叩塞门。款,叩。

候望:守卫观望。

胡服骑射:汉人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指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进行的军事改革。 2.速读课文,你能归纳一下文章的中心吗? 答案提示:

文章以访古游记的形式,用访古为线索,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 的描写、记叙和评论,表达了作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本文从总体上自然地分为两部分,请大家速读课文,并给每一部分划分层次,归纳大 意。

答案提示:

从文章的结构看,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有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段,写出关后的感受;第二层次5段(3段至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第三层次5段(8段至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第二部分14段可分作两个层次:第一层次9段,写汉代古堡,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隔断;第二层次5段,写昭君墓,颂扬古代和亲政策。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以第二部分为例,分析一下:本文如何使用夹叙夹议手法? 答案提示:

《内蒙访古》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 使得叙述体现出哲理,议论联系着形象,文章显得气势充沛,大大加强了感染力。

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青山下”关于昭君墓的五段文字。从叙和议的关系着眼,这几 段文字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叙是议的基础。作者到内蒙是去访古的,这古迹之一便是昭君墓。首先,作者介绍 了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接着叙述了清初和现在墓前的石虎等物。最后借内蒙同志的话告诉读者,昭君墓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叙述时运用了“据说„„,好像„„”、“其实这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这些叙 述句式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并为议论打下了基础:昭君墓原来是什么样的的情况,这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昭君墓。

(2)议是叙的深化。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这些议论强调了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3)议是叙的扩展。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不只是就昭君出塞的问题发表意见,还谈到封建时代和亲问题,这就从对个别问题发表见解扩展到了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表看法了。这种议论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更厚重,也更深入。

妙文赏析

“祖母河”的情思

细雨朦朦,清风悠悠,时值小暑,我只身漫步在绿草茵茵的河滩上。 这里是我童年的摇篮,眼前的景致,都是我所熟记的。河右岸是冈峦起伏的岚山。远望 去,莽莽苍苍,山深谷幽;近看,则峭峰陡壁,山路崎岖。河左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林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与往昔不同的是,河道比过去宽了许多,水势也大了许多。竹林 也比过去更加繁茂了。

这是一条古老、无名而被我尊称为“祖母河”的河。十四年前,也是这时节,我在这条 河的怀抱里呱呱坠地了,满月时,祖母抱我到河里洗了第一个象征吉利的“圣水”澡,在我学会走路后,祖母时常领我到河边玩耍,给我讲关于这条河和东海龙王的那些叫人听不够的童

话。渐渐地,我长大了。在我记忆的镜片上,无名河与祖母的影像叠合在一起了。于是,我 就喊她为“祖母河”。

一别五年,我的祖母河呵,今天,我又扑进了你这温馨的怀抱。此刻,我多年沉积的思 恋之情,顿时化作遐想的涟漪,淌进了记忆的河床„„

在那高高的山岗下和翠绿的竹林里,在这水声潺潺的祖母河畔,我曾和童年时代的伙伴 们一起摘过“托盘儿”,逮过咕咕鸟,我们也曾在这溪流里追逐嬉戏。我们曾因争夺一块美 丽的鹅卵石而面红耳赤,也曾因偷吃邻居大爷家的果子而被大人们责骂。但那毕竟是童年,我们都是猴儿脸,事无三刻,早已忘个干净,谁也不会记恨谁。

呵!童年,多么有趣多么天真纯洁呵!尽管有许多事情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但是它却留给 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缓缓地走着,过了一道小沟坎,雨大了些。蓦地,我忽然在绿草丛中发现了一块“红 玉”,是一颗硕大的“托盘儿”。我知道,雨后的“托盘儿”更鲜美,便信手摘来,放进嘴里。咦,怎么不甜?噢,我明白了,因为我已远离童年,或者是由于进城后吃的糖太多了吧? 忽然,我看见一只咕咕鸟飞过,红嘴巴,绿羽毛。呵!莫不是我和余生逮到的那只?不会 的,那只鸟儿不吃不喝,已经饿死了,我和余生含泪把它埋了,还在那座小坟上插了一枝小 竹。

顺着岸边的小路,来到河塘边。这儿不正是我和小伙伴们夏天栖息的“安乐窝”吗?这 里有呱呱叫的青蛙,有蹦上蹦下的河虾,有夹进指缝也会溜掉的泥鳅,还有那光滑的鹅卵石 映入眼帘,我想:莫不是我和嘎蛋争夺的那块?„„不会的,我们虽然打了架,但事后又和 好了,嘎蛋已经把它珍藏起来了。

时光就如同这河中的流水。而今,童年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过去的事情不是可能再 回来的。起初,我不相信,但此时,我却有些失望、惆怅了。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喊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循着喊声,我快步跑到了河道转弯处。一 群五六岁的顽童正在水中戏耍。他们在水边筑起一条小坝,坝上伏着一条专吃河虾的虾虎。在坝湾的水面上有一只水螳螂。孩子们拍着手跺着脚大声喊着:“上山打老虎,上山打老虎„„”只见那水螳螂应声窜离水面,冲上坝顶与那虾虎拳脚相见,不几个回合,虾虎便败下阵来。多么有趣的游戏,多么纯真的童心呵!这情景使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也随 着他们大喊起来:“上山打老虎,上山打老虎!”这时,我仿佛寻得了一点失去的满足。

暮色降临了,雨停了,孩子们离去了,村里中学的放学铃响了。金色的晚霞映照在河面 上,和朝霞同样的鲜艳美丽。

我流连,但却不曾忘返。我怀着如有所得但又兴致未尽的心情踏上了河岸,登上了我第 一次涉足的四孔红漆栏杆大桥。我知道,这是默默无闻的乡亲父老们近几来奉献给“祖母河”的礼物。我手扶栏杆,俯视河心。波光粼粼的河水依旧在纵情奔流着。我忽然记起了昨夜奶奶说给我的话:小时候的梦是可有可无的,但长大以后的路却一定要走好„„我领悟了——古老的“祖母河”在前进,整个时代在前进,难道我还要徘徊不前,沉湎于对童年的追忆 吗?”陡然间,我仿佛觉得自己化作一叶小舟,投入了大河的怀抱,伴着波涛和浪花,飞速向前奔去了„„

呵,再见了,祖母河。明晨我就要肩负我期翼上路了,去信心百倍地走好那一顶要走的路。

赏析:

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在开头一段先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细腻精确的描写了祖母河两岸的风光,“河右岸是冈峦起伏的岚山。远望去,莽莽苍苍,山深谷幽,近看,则峭峰陡避,山路崎岖。河左岸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林那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作者描绘这些景象决不是“信马由僵”盲目地为写景而写景。你看,他接下来写道:“与往昔不同的是,这河道比过去宽了许多,水势也大了许多。那竹林比过去更加茂盛了。”显然,小作者不但写了祖母河的幽深绮丽,还写了他的繁荣与发展。而这些都是与后面遥相互应。“„„我领悟了——古老的‘祖母河’在前进,难道我还要徘徊不前,沉湎与对童年的追忆吗?”就这样,作者的无限情愫终于和祖母河的汹涌激流融为一体,肩负着故乡父老的希冀,“飞速向前奔去”,使文章的主题从怀旧的唏嘘感叹升华为奋发向上的激情。

思维体操

谜 语 之 家

老田一家都喜欢猜谜语。一天晚饭后,他出了个谜语让大家猜:“我家有个小家伙,一 天到晚跟着我,我要办事先问他,他若疲乏得找我。”他爱人听后笑了笑,反出一个谜语: “扁扁圆一间房,兄弟三人日夜忙,别看动作有快慢,要论贡献没短长”。话音刚落,女儿 站起来说道:“一间小屋真不错,三个姑娘推盘磨,只要给她加把劲,昼夜辛劳不叫饿。” 说完,三人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同学们,你能说出他们的谜底来吗?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请同学们认真体会夹叙夹议类文章的写法。现代高考作文开放性强,可写体裁多,角度广,许多文体都要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这就要求大家不仅要有记叙、议论的能力,还要有把二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譬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 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 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这个题目可能写到的任何一种体裁,都要有叙议的结合,只是不同的体裁,叙与议的侧 重点不同罢了。

动脑动手

1.下面一段文字共有5句话,其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1)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2)只要占 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3)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去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4)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峪口。(5)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 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 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 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 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1)本段由四个复句组成,分别指出了每一个复句与第一层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递进 条件 因果 假设 B.并列 承接 假设 转折 C.递进 条件 假设 假设 D.递进 条件 解证 假设 (2)本段的中心意思是( ) A.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 B.大青山南麓沃野的地理特征。

C.大青山南麓沃野的地理位置。 D.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点。 (3)段中画横线的“排除”、“越过”、“地带”三个词各自的宾语、主语、定语分别 由三个短语充当。对这三个短语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宾短语,名词短语,名词短语 B.名词短语,偏正短语,名词短语 C.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动宾短语 D.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名词短语

(4)对“可以强渡黄河”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渡河的重要性。

B.是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的必由之路。 C.指出“跳板”的具体作用。 D.呼应了上一句的“跳板”一词。

创新园地

给下边的漫画加标题。

四、同步题库

(一)基础知识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布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B.在我们的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C.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诵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英雄的称号。 D.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 2.虚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读一读《战国策·齐策》就知道当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立即遭 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 B.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 “胡服骑射”的命令。

C.正因为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D.要知道,他对当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3.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一项是( ) A.《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 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B.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C.《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涸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 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 D.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为 止。

4.重读正确的一项是( ) 在蒙古人民心中,

A.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 B.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 C.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 D.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 5.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B.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C.东西纵观都看不到终极,在东边的城墙上,隐约可以看到有一个古代废垒,告诉人们 那里在当时是一个险要的地方。 D.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6.有歧义的一项是( ) A.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C.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 D.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的好感。 7.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详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 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A.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平静的原野。 B.这是一个多么平静的原野啊! C.难道这里不是一个平静的原野吗? D.请珍惜这个平静的原野吧! 8.衔接最好一组是( ) (1)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 成两边。

(2)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集宁以西的内蒙被这条巨大的墙壁分成两边。

(3)愈是远古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

(4)愈是远古的时代,自然条件愈限制人类的活动,特别是那些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

A.(1)(3) B.(2)(4) C.(1)(4) D.(2)(3) 9.下面是翦伯赞写的称颂赵武灵王的一首诗,中间两联打乱了顺序,正确的顺序是( ) 胡服骑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1)河曲风光旧莽苍 (2)望断云中无鹄起 (3)邯郸歌舞终消歇 (4)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A.(1)(3)(2)(4) B.(3)(1)(2)(4) C.(2)(4)(1)(3) D.(2)(4)(3)(1) 10.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不当的是( ) A.旧时供奉祖宗或神佛偶像的地方叫享殿。 B.《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C.《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 D.《三国志》的作者是三国时的陈寿。

11.读下面一首清彦德咏王昭君的诗。(1)~(4)处空缺的词应是哪一组( )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1)。

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2)。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3)。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4)。

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A.痛 名 逢 永 B.戎 明 逢 终 C.戎 名 终 同 D.戎 同 逢 终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游览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 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 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 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 皇。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 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 他敢于发 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 和保守思想宣战。

读一读《战国策·赵策》 知道当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 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 使 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 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 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 大的英雄。

1.选出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上文空格内恰当的一项( ) A.不仅仅 是因为 只要 就 终于 并且 B.一方面 另一方面 只有 才 终于 而且 C.不仅仅 还在于 只要 就 以致 同时 D.一方面 还在于 只有 才 以致 并且

2.上述第一段叙述评论秦始皇修长城一事的用意是( ) A.说明秦始皇的功绩远远比不上赵武灵王。

B.告诫人们不要以万里长城为“炮弹”来攻击秦始皇。 C.用赵武灵王来反衬秦始皇,批评秦始皇的过失。 D.以秦始皇作陪衬,突出赵武灵王无愧英雄称号。 3.上文中引述“胡服骑射”的目的是( ) A.说明改革创新是艰难的,要有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气。 B.称颂赵武灵王善于学习古人长处,是个大大的英雄。 C.说明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终于使赵国走上强盛之路。 D.表明赵武灵王能攻善守,治国安邦,胸有韬略。

4.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是( ) A.前者为保护民族间友好往来,后者为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两者都是为了防御胡人入侵,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为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适应与胡 人作战。

C.前者为防御胡人入侵,后者为学习胡人的长处,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 D.前者为防御外来侵略,后者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以便进攻,同为强盛赵国。 5.选出对上文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夹叙夹议,侧重议论 B.引用史料,谈古道今 C.实事求是,辩证分析 D.叙议并重,相互为用 6.上文中画线处运用了 修辞手法。 7.上述三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手表

动脑动手

1.C 2.(1)D (2)A (3)D (4)C 创新园地

·“你有什么了不起!”

·以势压人

·就是要争个高低

·“真理掌握在我的手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雄辩家路遇

·冤家路窄

·世人啊!你为何不能平心静气? ·“老子天下第一!”

·嗓门大并不意味着掌握真理

·“我是绝不会服输的”

·真理不是可以吹出来的

·何时伸,何时缩? ·孰高孰低?咱们走着瞧! ·长高的奥秘

·大丈夫能屈能伸

同步题库

(一)1.B 2.C 3.D 4.A 5.D 6.A 7.B 8.A 9.B 10.D 11.D

(二)1.A

2.D 3.B 4.C 5.D 6.反问

7.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说课稿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案1

《内蒙访古》说课高中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0《内蒙访古》《外国散文》

雪野访古散文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内蒙访古免费 内蒙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