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构智慧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8: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构智慧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涉县辽城乡中心校:李中堂

摘 要: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以课堂这块主阵地为依托,实现提质增效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专研教材、认真备课,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完善教学策略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借以抛砖引玉,躬身推进新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 智慧 课堂 落实 有效 教学

这学期我乡从上到下都在倡导有效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一直在思考着。迎接省市教学评估检查期间,有幸听了我乡十余位优秀老师的公开课,对几位老师格外的佩服,感想颇多。从他们的课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我以后语文教学中所要寻找的方向。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的理解文本,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深度、广度等多方面进行研读,挖掘丰富的内涵,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个性化阅读。

比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前,读到下面的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从表面上理解:写出了白杨树高大挺秀,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的特点,以及表现了白杨树的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但通过反复研读,会深层次体会到句子的意思: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和白杨树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 1

家。这正是人与树的神似之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这句是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爸爸的那种豪情壮志……

在听素红等几位老师的课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对于教材的分析比较透彻。他们一节课总能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游刃有余,这同样和他们的精心备课是分不开的。

精心准备好每一个45分钟所要讲授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每一节课主题或者说重点要突出。围绕这个主题再去设计课堂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及设计什么深度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等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做为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感,做到因材施教,水到渠成。作为复习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发散性,能促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做到温故而知新,所有这些都依赖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和传授知识的专业教育技术的掌握。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个性飞扬——有效教学的主 旋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才能真正成为生动有效的课堂。

在几节课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吗?你能站起来朗读吗?你一定行的,老师相信你。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却说不出来,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好吗?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在他们的课中,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教师的鼓励、关爱和尊重,学生才会被感染,并因此而动情,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只有在这种平等、和谐、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发挥其学习的创造性。课堂上,除了要求老师

以情动情,以趣激趣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飞扬个性。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情景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的感染。

在李梅老师三年级

(二)班的语文指导课中,设计就独具匠心。她在课前就播放好多孩子们爱听的动画片主题曲,让孩子们放松心情,然后她故弄玄虚地说:“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神秘人物,想认识吗?孩子们个个惊喜万分,急切的心情可想而知。接着课件上出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又喜爱的人物形象——奥特曼、嘎子、雨来、赖宁等,让学生说说喜欢他们的原因,老师最后总结:有的性格顽皮,幽默搞笑;有的品质优秀,本领高超。然后话题一转进入主题,“我们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你能向在座的同学、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小明星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三、完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最强音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为读而读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上文提到的《白杨》一课。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2、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花,需要教师点燃。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公开课中王涛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多数同学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

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3、把合作学习的空间放给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在这几节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①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杨明全著《新课程下的课堂观》;③周卫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④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教学成功案例》(中学版),吉林大学出版社。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

物理智慧课堂教学建构心得体会

如何建构特色课堂

抽丝剥茧建构高效课堂

智慧课堂介绍

智慧课堂何以智慧

解读智慧课堂

打造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学习体会

建构智慧课堂
《建构智慧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构建智慧课堂 课堂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