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吴甘霖: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智慧宣言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5: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智慧统率知识 —21世纪的智慧宣言

(一)

几百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如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更是金科玉律。

然而,我对此有三个疑问,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知识“就是”力量吗?是否还需要一种合适的转换,它才会变成力量?

二、是否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

三、即使知识真的是力量或很能形成力量,那它到底是一种建设性力量,还是破坏性的力量?

质询这些问题并非偶然。在回答问题之前,不妨先看台湾学者傅伟勋在其《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中记录的一段亲身经历: 傅伟勋到美国一个大学的哲学系教书。在同事中,他与一位叫赛达的年轻教授十分要好。赛达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已出版一本精彩的伦理学著作。后来,傅伟勋移居费城。赛达每年暑假必带妻女来访一次,探讨共同关心的伦理学问题。

突然有一天,傅伟勋惊悉赛达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树上。原因是:虽然赛达的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于自杀了结短暂的一生。

这个悲剧故事,实在引人深思: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研究哲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个成功的哲学研究者,是能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可是,这位教授的知识足够渊博,并且展现了不错的研究能力。可他最后却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的人,在没有遭遇外在悲惨遭遇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比一般人都不如的懦夫行为—放弃生命。

“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很容易造成一个印象:有知识的人必然有力量,占有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力量。不错,在许多情况下是这样。但与此同时,像上述赛达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在看到不少人因为拥有知识变得有力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知识使人迂腐、使人穷酸、使人软弱乃至给人反作用力。

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价值,以及在21世纪知识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但是,对知识的简单膜拜,缺乏前提地空喊“知识就是力量”,会产生很大的误导。我们需要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知识的作用,需要从人类的整体性发展与时代的需求,来考究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明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知识才会真正有用、有力,并创造出积极的价值来!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就在根本一点—用智慧统率知识。

这不仅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项21世纪的智慧宣言。明确这一宣言,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而且是为了在这个急剧变化、充满机会与问题的时代,赢得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下面将从九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我们需要关于生命和心灵的智慧,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来指导人生道路。

人类获得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幸福,智慧固然要指导人们很好地认识世界,但智慧的起点与根本,依然是指导人生的道路。

几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类大大发展了对客观世界的知识,飞机、外太空探险、计算机、原子能等多方面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文明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对人生智慧的探讨,却越来越淡薄。对此,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发出一声悲叹:“为追求哲学飞走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到现在还没有归来,丧失人生哲学的时代太长太长了。”

20世纪的精神危机,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大大增多:一是“空心人”—由于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方向感,他们成了无根的浮萍;二是“碎片人”—不仅失去外在的完整性,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处于分裂和斗争状态,而且失去了内在的统一,结果被各种冲突与矛盾弄得支离破碎。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轻微一点的,无法在社会中找到幸福,重一点的,会给社会造成伤害。最极端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恶魔,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作为普通人,假如没有人生智慧的指引,就会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为思想者,假如没有人生智慧的指引,就会把对思想的研究,退化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一来,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与一个在街头颠沛流离的乞丐,在智慧上并没有质的区别。遗憾的是,当今的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某些以探讨哲学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就背离了智慧的根本目的。像上述那位自杀的教授,实际就是一个学哲学却不知智慧的活标本。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有关生命、心灵等人本身最重要的智慧,作为指引知识和生活的明灯。一个人即使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是由于把握了人生的智慧,往往也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正是老年的托尔斯泰羡慕一些普通村民的理由。与此相反,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是缺乏人生的智慧,但也不过是一个瞎子。然而,假如既有充分的知识,又有好的人生智慧的导引,那就如虎添翼,他就会创造非同一般的人生,就会成为值得人们仿效的楷模。

二、我们需要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以使知识不至于成为毁灭的魔咒,而成为人类的福音。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也能造祸于世。假如没有一种建设性的目标,知识就可以成为一种损害乃至毁灭人类的魔咒。而知识的拥有者,就有可能成为把良心出卖给魔鬼的人。

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更典型的了。他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让德国得胜,他竟然将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毒气研究,成为世界科学家中,用科学知识为不正义战争服务的最早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狂热,竟到了这种程度—妻子哀求他放弃这一丧心病狂的研究,见他不听,最后拿他的手枪自杀了。而这一“死谏”,还是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妻子死去之后,他就收拾行李去了前线。即使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还抱着通过化学武器来赢得战争胜利的“宏伟”设想。

德国战败,他被列为战犯,后来逃到瑞士,对他的指控结束后,他又回到德国,并立即重新开始化学武器的研究。这是一个何等“爱国”的人啊!纳粹上台后,他又想以自己的学识为之效力。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纳粹发现他有犹太血统,,便将他驱赶出国,使他死于异国他乡。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不久,纳粹制定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毒气是最常用的方式。在这灭绝人性的运动中,哈伯的几位亲人,就死于哈伯的公司所发明的毒气。

这是一个把良心卖给魔鬼的活标本,回过来头说,假如哈伯不是犹太人,他以及他的亲人,没有后来那种遭遇,他的所作所为,难道能够证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非是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可是,在当时,有多少思想家、科学家,都站在各国立场上,鼓吹战争、参与战争!作家罗曼.罗兰与思想家罗素等为数极少的几个知名人士,曾发表反战宣言。可是,不仅没有得到积极响应,恰恰相反,还受到多少:“欧洲知识精英”的唾骂。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了成千上万青年,此时却有不少人向他投来憎恨的目光。罗曼.罗兰后来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然而,当整个欧洲和世界都呼唤良心的时刻,为何更多的知识精英,却失去良心呢?

1938年,美国在世界筹办世界博览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请他来写一封给5000年以后人类的信,让那时的人们了解现在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豪地写下了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惊人进步之后,却以更多的篇幅写下了人类的不平等、残酷杀戮、恐惧和痛苦,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人类的才智和品格。

爱因斯坦还有一句名言“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是木棒对石头”,他还提出“保护人类的整体目标必须高于一切目标”。人类进入21世纪,从巴勒斯坦的街道到菲律宾的森林,从阿富汗的山谷到遭受“9.11”事件袭击美国的纽约,我们都不难发现: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现象毫不过时!巨人的语言总被世界的纷扰的声音淹没,正因为这样,它更应是长鸣在我们耳边的警钟!

三、我们需要行知合一的实践智慧,能将“良知”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

有了上述的理念,应该说为避免目前盲目崇拜知识的误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是不是懂得这些理念就够了呢?大大不够。因为即使你掌握了上述全部关于智慧的知识,而不是智慧本身,最多只能算有“良知”而已。

在用智慧引导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陷阱,就是将智慧本身,又再次退化为知识。即本来是能够指导人生的智慧,最后却成了不过是知识的东西。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来自知与行的互相分裂。其结果,便会出现《圣经》中 ,圣保罗所悲叹的那种情况:“我愿意做的善,我偏偏做不了;我不愿意为恶,我偏偏去犯。”

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举行会议。会上发表了一项重要宣言,宣言的第一句,就明确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音,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确,与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孔子学说,的确有着治疗西方各种社会病症的良方,如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等。我们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智慧—知行合一的智慧。其实,不仅孔子、孟子是这样,同样作为中华文化其他主要学派代表的老子、庄子、墨子,都是这样。他们不仅仅是一种学派的建立者,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他们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贯彻了其人生的各种智慧。所以,他们的理论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永远是死的。它必须转化,才会成为真正的、活生生的力量。而作为智慧理念的“良知”,也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有真正的内在力量。能够完成这一转换的,只能是实践—实践的行为与实践的艺术。而知与行的统一,更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只有知行合一的智慧,才能将一些好的理念,化为一个人血肉,成为指导人行为的内在力量。这种智慧强调即知既行,如果“知非不能离,闻善不能从”,则离道甚远。

四、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猎取智慧,能够在信息和知识丛林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不仅需要智慧来“纠偏”,也需要智慧来提高人们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效率。以智慧统率知识,并不是不重视知识,恰恰相反,还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猎取和运用。

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势必会成为一个低效的人。而有智慧的人,却可直接成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因此而得到最理想的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类的优秀人物是如何成为知识的主人并进一步做创造的主人,是很有价值的。在《天才智慧》一书中,举了巧用智慧统率知识的一些例子,如:

第一,用长。按自己思维长项来寻找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创造定位。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突破点,取得相对论这样的成就;爱迪生偏向观察,于是选择发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

第二,寻弱。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学习和创造的突破点。如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就通过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便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了别人前面。

第三,聚焦。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朋友,被誉为“相对论的助产士”。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是他一辈字也没有什么建树。为什么?因为他兴趣过于分散,没有将知识和能力聚焦。与此相反,爱因斯坦知识未必有他渊博,但是紧紧围绕相对论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所以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上述列举紧紧是一些方面,拘泥于它们就会挂一漏万。与此相适应的,是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得改变,强调主体性学习、终生学习、创造性学习等自不必说,此外还有众多的学习方式,如渗透性学习、辩证性学习、T型学习法、锥子学习法、快速读书法,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也都很重要。

五、需要明断的选择智慧,学会重视强势知识,而淡化弱势知识,舍弃无用的知识。

所谓强势知识,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一些知识,是最具备创造性和产生社会价值的知识,从一定角度讲,还是在现实中起支配地位的知识,而弱势知识和无用知识正好与之相反。不妨来看一个活生生的事例:一次,我遇到某社会科学院一个杜甫研究专家,他最自豪的是在研究杜甫死因方面,他具有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权威。为何具有这一权威?为研究杜甫是不是吃牛肉而死,他花了整整17年的时间!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对知识分子而言,最怕的是读错书:学了一大堆废物,反倒抱怨怀才不遇。不要重复“范进中举”的悲剧:为博一功名而皓首穷经,几乎将一生都葬送。也不要学那些没落的学术贵族,世界在变化,各种知识已经不断更新,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社会的需求视而不见,自认为学富五车,其实所拥有的,都已是一些时代与社会都不需要的知识垃圾。他们开的课没学生听,他们的一生既发表不了一篇像样的论文,更出版不了一本像样的专著,却在那里大叫“精神家园”的失落,真是可笑又可悲。

时代在变,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相对强势的知识。而最杰出的人,总能在强势知识刚刚露头时,就能将其抓住,甚至成为强势知识的创造者和领头人。那个还在湖畔中学读书的学生比尔.盖茨,就是由于早早抓住了计算机软件这一刚刚起步的知识,然后奋力开拓,不仅成为世界首富,而且成为带领世界进入到信息社会的人。

无疑,从某种角度讲,热门专业往往是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但是,不要因此得出热门专业等同强势知识的结论。只要符合上述两点—一是有高度的创造性,一是对社会有高度的价值,,就能将之归于强势知识的范畴,尤其不可把那些在民族、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坐冷板凳的人,也叫做迂腐。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大学的时候,有两种学问给我最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终身受用。一是系统论,二是钱钟书的《管锥编》。前者是当时世界上刚兴起来的学问,这当然可以纳入“强势知识”中去。但后者,一般人很容易将它视为“迂夫子”的学问。然而,就是在这位几乎与社会隔离的钱钟书身上,我得到了最早的创造性启蒙。《管锥编》中那种从文化中沥沙淘金的方法,以小见大,以及将东西文化兼容,将各方面知识打通的方法,使我不仅学到了文化的博大,而且也得到了“学而能通”、“学而能化”的思维技巧,并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抱着一种尽可能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强势知识,它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轰动,但影响深远。

六、我们需要一种理性至上的批判性智慧,来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

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是一种社会进步。可是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信息垃圾、知识垃圾铺天盖地。在折中情况下,人们不仅容易在信息和知识丛林中迷路,而且,还有可能被各种信息毒素和知识毒素破坏。而许多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还有许多观念与知识毒素,会裹着糖衣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一种批判性智慧。

顾名思义,批判性智慧是一种对各种谬误进行明辩和批判的智慧。它与下述两种思维有着质的区别:一是盲从他人的思维,一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思维。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批判性智慧都能以真理的标准来审核,是一种只向真理臣服的思维。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波普尔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科学证伪理论”,被誉为推动科学创新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在谈到这一

理论的创建过程时,他认为爱因斯坦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那时1919年,波普尔聆听过爱因斯坦的一次讲演,最使波普儿震撼的,并非爱因斯坦对几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理论的批判,而是他对自己理论批判的态度。尽管当时相对论已经代表了当时物理学的最高水平,但是,爱因斯坦本人却坚决认为这不过是通向更好理论的一个环节,还必须接受严峻的检验。这种在真理面前,不仅严肃地批判他人、更严肃地批判自己的精神,就是批判性智慧的灵魂。

七、我们需要知识的应用智慧,谋求将知识的利用价值达到最大程度。

要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从最大应用范围的要求,来把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我们不妨看一个2000年前的故事:

宋国有一家人,祖祖辈辈都以水上漂洗丝絮为业,传下来一个防止皮肤冻裂的药膏的方法。冬天冷,同行们怕皮肤冻裂,就不能工作了。而这家人,因为有了这种药膏,也不会因冬天而中断工作,因而也就保持住一定的经济收入。

有一位远方的客人听说了这种药膏,就慕名赶来,愿拿百金来购买秘方。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开会,得出结论:“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能得到百金。还是把药的秘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之后,转身就拿去献给吴王了。他强调这种药物对士兵作战将大有好处。很快,寒冷的冬天到来。此时,越国突然发兵攻打吴国,两国军队在水上作战。吴王就将防冻膏用来装备军队。士兵没有一个生冻疮的,作战时生龙活虎,勇敢顽强,结果大败越军。吴王非常高兴,把一片土地封赏给这位献药方者。

故事出自中国著名哲人庄子,十分耐人寻味。那个让手不龟裂的药方,我们不妨把它看成就是知识,而且是一种有价值的知识。正是因为有价值,所以,宋国人就有了与同行竞争的“法宝”。而外来客人的非凡,就是把这一有价值的知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他得到了宋人远远想不到的回报。他的智慧,就是应用的智慧。

重视应用的智慧,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习某一种知识时,要时刻考虑它最大的价值创造域是什么,而且在学习之前,要考虑到如何从最大的需求角度,去选择最适合学习的领域。这一要求,与上述强势知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八、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整合性智慧,能解决各种结构性冲突,并将内外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

人类进入新千年,国际化进程加快,文化与社会的多元化并存现象更加突出,各种冲突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对不同的问题、理念、知识及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就成了越来越重要的智慧。“整”是整体的整理,“合”是协调。“整合”,就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大智者往往是大整合者。他们不仅能将多种多样的东西进行整合,而且还能够将看似矛盾的东西进行整合。牛顿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思维方法,与近代培根强调的归纳法进行整合,既看到了两人的长处,又看到其各自的偏颇和错误,还将分析与综合思维结合起来,终于成了在爱因斯坦之前几百年中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在我们这个时代,整合的价值可谓无处不在,不仅包括整合心灵,还包括社会、思维方式、知识、理念等等。如极权主义要人去掉自己的个性,而所谓自由主义,往往又变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而整合者却可以既弘扬个性,又实现对社会的奉献价值。对弗洛伊德的心力动力学来说,人是过去影响的;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来说,人的目标是未来实现,所以未来对自己有足够的影响。整合者既接受过去,也承认未来的影响,当然还重视现在。再看自然科学:原来认为大宏观世界与小微观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到了21世纪,物理学家却不得不将这两种看来决然不同的世界,放到一起来思考,因为它们之间看来存在那么多的相同点,以及强烈的关联。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显示出整合的魅力。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类文明、文化的多元与差别,更成为被整合的对象。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础之上的壮大和最优。这一来,各类文明就不应该是舍此取彼、你死我活,而是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生。如西方的哲学,偏重分析,且偏向于认识客观世界;而中国的哲学,偏向于整体认识,并有着对主体性生命体验的偏好。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假如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就能够产生更伟大的哲学。再如各大宗教文明之间,也完全可以整合。汤因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就把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看成比许多科学发明更伟大的事情。再如,多年以来,人文知识分子与自然科学家,互相隔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文化似乎难以有共同的语言,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必然是一个大融合、大整合的世纪。谁能够在这种大整合中作出突出的贡献,谁就会成为“集大成者”,甚至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巨人。

九、我们需要不断超越的创新智慧,去开拓未来。进入了新世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一个新的问题—“知识的折旧”,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知识分子重视的问题。这时不仅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快知识的更新,而且更要担当创新知识的主人。

这一挑战,必然在学习上体现出来: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改为研究性学习,并进一步拓展为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勇于到知识前沿去学习、淘金,并找到最好的突破点。因为知识前沿即创造前沿。在前沿地带,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同时也会暴露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方面,日本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成为京都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是,就选择新生的量子力学作为学习和研究方向。当时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连量子力学的教科书都没有。他就自学。量子力学的发源地是德国,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也主要是德国人,于是,他特别热衷于新出版的德文学术期刊。前沿阵地的丰富营养和他不断的研究实践,他很快在这方面成为日本最权威的量子力学专家。1934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介子理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汤川秀树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创新者,往往就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在20世纪刚开始时,谁也不知道相对论是什么,但是,当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后,与相对论有关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创新知识。后来,量子力学、“克隆”、“纳米”等都成为新一代的知识。

这样一来,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智慧宣言

吴甘霖:《生命智慧——活出自己的阳光》

用智慧激活英语课堂

我用智慧克服困难

用艺术启迪智慧

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

智慧

用智慧打开学生心扉

用智慧编织强国之梦演讲稿

用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吴甘霖: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智慧宣言
《吴甘霖: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智慧宣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智慧统率知识 智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