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发布时间:2020-03-03 07:3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榆中九中

杨晓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他强调人只要能在主观情感上产生美,做任何事都会心情愉快、事倍功半。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进行熏陶美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

一、独具风格的文字美

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独具特色: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形,具有匀称俊秀、工整端庄的美;字音具有音韵铿锵动人的音律美;含义丰富,具有表现情感、意境的形象美和表现形态、性质、变化的动态美。汉字所具有的这些美的特点,在教学生认、读、写和理解的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生动活泼的语言美

1、语言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文,如《麦琪的礼物》也反应了全人类的公共美德,如善良、彼此关爱、懂得理解对方等。

2、语言的规范美

一位著名的外国语言学家说过:“你应注意的首先是,不论说哪一种语言,都要力求纯正,遵守语法,我们决不违反语法。”汉语主张遣词造句的目的是“传情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如《济南的冬天》、《春》等课文,都符合文艺语体的语言特点,具有情意性、形象性、独创性等特征。《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馆》等常识性课文则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语言运用讲究精确性和简明性。

3、语言的艺术美

在语文课文中词语丰富多采,句式配合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和谐优美,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语言的朴素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绿》语言的绚丽美,浓墨重彩,直扑眼帘;《安塞腰鼓》则具有语言的雄壮美,激动人心,直捣心田。

三、抑扬顿挫的乐律美

语文课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参差错落的节奏美与和谐押韵的乐律美。特别是儿歌、古体诗词、新诗之类的课文,配以叠句、排比、对偶等句式,乐律感更强。通过这类课文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乐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如《与朱元思书》一文,长短句式错落有致,骈句和散句交错出现,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流畅,高低变化,无比优美的音乐美感。

四、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文字性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对对象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灵美、社会生活美和自然景物美的。特别是通过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情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从而达到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目的。这些艺术形象对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意志性格具有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这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说教所不及的。 《小橘灯》中具有乐观坚定、美好善良心灵的小姑娘,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影》中舐犊情深的父亲;《七根火柴》中的用生命保护火柴的无名战士;《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在教学中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

五、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有的课文内容以情景交融、形象逼真为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场景,所刻画的丰富多姿的人物,所表现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所展现的纷繁微妙的心态等,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或令人心旷神怡,陶然如醉;或悲愤填膺,欲哭欲泣;或激昂振奋,若笑若狂。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感情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美的意境。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是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的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一个“欢笑着”,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特征,带上了人的个性化的特征。这时,学生会想:草塘怎样欢笑?欢笑的场面怎样?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活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他们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草塘真美呀!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更是语文课的精髓。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美的感受,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那么在语文课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带领学生美读,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让学生通过美读走进文章的美妙中,体验不同的美感。

二、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领会美。

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想象的古罗马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说:“想象比起模仿是一种更聪明的伶巧的艺术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借助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来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楚楚《草原散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绿色。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句子中“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跃跃欲试、挣脱”等词语的运用,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特征。这时,学生会想:草怎样会绿的跃跃欲试?这是怎么的场面呢?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活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他们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草原真美呀!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拓展美,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四、促进学生的“发展”,明确美育的功利性。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自由与功利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五、教学“机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机机诱发”,让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寓德于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学生在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美育与语文教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好美育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让语文课堂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赞可夫说:“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材关注了许多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美育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

中美数理教学趣闻

中美灰姑娘教学实录(推荐)

中美教学交流欢迎致辞

中美文化交流

中美贸易战

中美政体

博弈中美

中美差异

中美比较

中美交流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