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1:0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太原科技大学樊杏华

内容提要:新的历史时期,法治理念、民主理念、和谐理念及科学发展的提出为工会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人治思维、诉求多元、制度漏洞也是工会创新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工会工作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和谐

一、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面临的机遇

1、法治理念与法治环境

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治理念要求政府必须走向法治政府,也就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于一身。

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在2007年先后制定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在这三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在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职能及其作用。例如,《劳动合同法》第78条规定,工会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进行监督,当用人单位违反法律和合同规定,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或是提起诉讼的,工会应给予支持和帮助。随着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随着工会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工会与劳动法律为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所信仰并付诸实践,为新时期的工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2、民主理念与民主土壤

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种实体,也是一种程序。普选、参与、法治、透明、人权和责任是评判一个民主政体的普遍标准。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公民通过多种渠道参与社会的治理,政府也更加重视公众的参与诉求。广泛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新时期的工会创新工作提供民主土壤。

在新的历史时期,职工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推动作为职工“娘家人”的工会组织加强民主建设和源头参与,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中,从源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例如,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征求职工对该法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立法机构,各地职工共提出近20万条各类意见和建议。

3、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

和谐社会,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孜孜以求的永恒的历史主题。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资矛盾逐渐凸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各级工会在新的社会利益格局和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发挥了更大作用,既实现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新时期高校工会创新面临的挑战

1、人治思维与现实的困境

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一再证明,任何社会的纯粹法治也是一种空想,毕竟法律是有有意识的人制定并执行的。所以,任何社会的治理模式都是“人治”与“法治”模式的折中。在中国传统三千年的皇权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在追求法治的现实道路上面对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将人治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尽管依法治国已经写入了《宪法》,但现实中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校,工会工作做的好不好,不在于《工会法》,而在于是否有一个开明的校领导和一位有影响力的工会主席决定的。依靠个人魅力而非制度的优势来开展工会工作,成为我们现实中工会工作的典型特色,凸显了人治思维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2、诉求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加速分化,已从传统同质的单一型社会,转型为异质的多样型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利益诉求纷纷呈现。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陈述自己的种种不满和不公正待遇,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和决策参与的需求。以高校为例,有编制内的建立人事关系的人员、有编制外建立人事代理关系的人员、还有编制外的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还有建立劳务派遣关系的劳动者。高校复杂的劳动人事用工决定了主体诉求的多元化,如何平衡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成为工会工作面临的难题。

3、法律漏洞

法治者,缘法而治也。要实现法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高校工会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法律的不完善和法律之间的冲突。例如,作为高校教代会基本法律依据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不仅仅存法律性质上存在诸多争议、而且教代会具体运行制度缺乏诸多漏洞,例如,如果一个学校不能按时召开教代会,谁需要为此承担责任?承当什么责任?是高校党委书记?还是工会主席?应当经过高校教代会讨论、审议、决定、通过的事项,如果没有经过讨论、审议、决定、通过,该事项在实际执行中是否有效?这些事关教代会制度落实的关键制度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导致实践中教代会被形式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维权中存在最大困境也是无法可依,例如,《劳动合同法》是否适用与高校的在编人员?如果高校拖欠教师工资,教师能否援引《劳动合同法》提起诉讼?《劳动合同法》对此规定都不明确。依据该法,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但是如何缴纳社会保险?该法没有明确规定,而其他法律也无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实践中高校一方面有为非在编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缴纳或是向谁缴纳社会保险的难题,将高校推向了二难境地。

三、如何实现高校工会创新

1、从工会外部看

1)回归工会本质,重视第三种力量

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从本质上讲,工会是非政府组织,党的领导说明了中国工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会,是为了保证工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不能改变工会的非政府组织的本质。但是,实践中,高校工会人财物都来源于高校的支持、高校工会存在行政化的趋势,导致在工会工作中过多的依靠党委、行政而忽视非政府组织经验的借鉴。从社会治理看,第三种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会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工会本质的回归,即发挥工会这个传统的群众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制定与修改完善涉及事业单位的相关法律

从国家的层面看,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仅是靠一个政策决定,更需要从法治的层面上做宏观的统筹。改革的过程中要及时完善涉及事业单位人员切身利益的法律的制定,避免事业单位无法可依的现状。另外,修改完善现存的《教师法》《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制定《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做到以法律促改革,以改革践法治,为工会的依法维权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3)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法治的实现过程就是政府与公民理性互动的过程,中国过去的改革推动者主要是从政府层面开始,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认识不够。随着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推进、随着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中国公众参与政治、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但是,在现实中,公众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公众采取非理性的渠道表达自已的诉求。所以,政府应理性面对公众的诉求,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架起政府与社会之间融通互动的桥梁,而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传统的群众组织可以发挥其传统的组织优势,理性动员相关人员参与社会的治理,从而实现政府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只有形成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仰、对社会治理的参与的格局,方能为工会的工作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从工会内部看

1)工会地位——做到有为和有位

从高校内部看,工会工作的创新首先必须从新认识工会的地位。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之中,工会应成为高校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工会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涉及学校发展、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应处理好“敢说”与“会说”、“敢做”与“会做”的关系。要通过充分的调研将广大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及时传达给学校的决策层,同时将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通过制度层面传达给教职工,实现学校和教职工之间的理性沟通。

2)工会人员——结构合理化、知识专业化

工会人员机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长久以来,工会人员存在数量和机构的不合理,一方面人员少,导致工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工会应调动二级分会参与校工会工作的积极性,弥补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会应加强人员结构的调整,培养一支老中青结合、人员知识化、专业化相结合的干部队伍。

3)工会工作——全面履行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能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能,不仅抓好传统的福利和文体活动,应积极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教职工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应适应维护职能的紧迫需要,建立法律咨询与援助于一体的机构,从制度的层面上完善维权预防机制建设、纠纷处理机制,加强教职工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教职工民主法治意识和参政水平。

参考文献

【1】《民主与陀螺》,俞可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第三种力量》, 王建芹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樊杏华,太原科技大学工会、法学系教师

李新生,太原科技大学工会主席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创新基层工会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思考

创新,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灵魂

新时期做好烟草工会工作思考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创新工会工作的思考

创新工会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