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读《大学》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3: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大学》有感

——卫东中学校长 郭贵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号召士人把这种修养所取得的成就恩泽世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新鲜事物。\"在亲民\",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这种\"新民\"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也很有现实意义。因为\"新民\"更强调的是一种自我革新、社会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新民\"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达到\"至善\",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止于至善\",是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状态,其实是号召士人从精神层面\"止\"于仁、敬、孝、慈、信,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我们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具体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格物\"指努力穷究事物的道理,当人通晓事物之理后才能够做到认识清晰明确;\"致知\"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指在\"格物\"的过程中,一个人所获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格物所以致知\",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使我思考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格物致知\"呢?以前几千年课上\"授受\" 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但现在已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要求了,过去几千年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和都赶不上这短短的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发展总和,现在的社会真可以称为\"日新又新、一日千里\"了。所以,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格物\"单凭传授已无法做到\"致知\"了。一定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自身的内生动力、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更加注重提升学生自己对客观事物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研究思考,通过借用前人的知识和文化,进而达到\"致知\".精神修养方面亦然,\"诚其意,正其心\"也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自身的内生动力、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一个学生自身内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境界。

总之,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通过对世上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获得较为客观正确的见解和知识,使自身意念更加真诚;进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高尚的品性,弘扬崇高的品德,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内心真诚地去追求至善至美的\"内圣\"极高精神境界!争取做到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有利于国家正向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基因和符号在这片热土上继往开来和弘扬光大!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教师读《大学》有感
《教师读《大学》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