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药》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影《药》观后感

这次鲁迅专题的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药》拍成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一直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讲述的主要是老栓夫妇的儿子得了一种病——痨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肺结核。在当时的医学水平下是难以治好的。他们就听信别人的谣传,夜里托人高价买来了一种药“人血馒头”,据说当时都认为吃了沾有别的孩子血的馒头,就可以延长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后满怀希望地让儿子小栓吃了这特殊的“药”,可结果儿子小栓还是死了。后来,母亲去儿子的坟头,碰见了隔壁坟也有一个母亲给儿子上坟,她并不知道隔壁坟埋着的就是死后血被用来做人血馒头的革命烈士。

第一次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很多地方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得病后不请大夫?为什么让“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说法会流传出来?结尾的乌鸦包涵的隐喻是什么意思?

后来看过电影,内容相比原著多了很多情节,比如说用来蘸馒头的血讲明了是革命者夏瑜的,并且看到了一群挣扎在底层的穷苦大众:从痨病缠身的小栓,低声下气的老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衣衫褴褛给儿子上坟的夏四奶奶,阴险狡诈的康大叔,还有那个驼背五少爷--过去不知是怎样的豪门府第,现在虽然被尊称为少爷,但前面加上“驼背”戏谑。当时的社会底层充斥着一群怎样的民众!他们都是“小人物”,鲁迅将他们置于一种凄凉、诲暗的场景中,让他们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然后,让这些“小人物”,暴露出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味。 人血馒头!我们中国似乎自古就有人学可以治病之说,想武侠小说中说“此药需得一味药引,即人血„„”老栓拿着蘸血馒头,战战兢兢。那刽子手却似不在意般:“包好,包好„„”。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虽然愚昧但却是很爱儿子的,但我认为不全面,他在辛苦了大半辈子,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把积攒多年的钱拿去换了一个人血馒头。古语有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华老栓夫妇的这种愚昧反映了当时的封建之气。

对夏瑜这一正面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对革命矢志不移,夏瑜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在夏瑜即将被杀害的同时,她在在佛像前诚心叩拜,大雨中疾走就是为了给儿子在送最后一顿饭,可是却还是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饭打翻在地,老人哀嚎的时候我心里也非常难过,老人孤苦无依,他或许不明白儿子作为革命者的意义,但我仍相信她还是疼爱自己的儿子的。可是有些人却认为她为自己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

建迷信者的悲哀!我想当时的妇女思想封建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她还是爱自己的儿子的,这点电影中跟原著观点似乎有些不同,但我仍比较支持电影!

电影表现出了革命者的惨烈,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而整篇小说全部笼罩在浓重阴冷的气氛中,使得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药》确实是一剂苦药,一剂猛药!

药观后感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一

我不是药神的观后感

“药”

“药”

鲁迅.药

《药》教案

《药》读书笔记

《药》教案

《药》观后感
《《药》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