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经检定热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6: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经「检定热」

●养 光明伦月刊391期2009/1

「诗书礼乐正乾坤」,读经是为培养品德根本,若拿来「取悦耳目」而已,岂不可惜?

近年来,许多父母流行「检定热」,必得要孩子拿到分数、证书才会安心。为了参加检定、考试,便不由自主追求成绩、数字、级数。

学习与防卫机制

心理学家说,学某一样东西要考试,就有压力,有不安情绪和沈重压力时,只会启动学习者的「防卫机制」,而不是「学习机制」。许多读经单位也赶搭这个热潮,办读经比赛、读经检定、读经表演,等到锣鼓一声歇活动结束了,参与者便启动防卫机制,抵制它,抗拒它,最好别再碰它。采取这样的方式,如何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读经初衷?

为考试而学,为检定而读,为展示成果而念,那「所学、所读、所念」的东西会如何呢?与真实生活脱节。就像在汽车驾训班学开车,死记左两圈、右两圈,用一种公式来学,目的就是要「通过考试」,而不在「会开车」本身。考过了,不肯真车上路,那在驾训班学的一招半式,不到一星期便忘得一乾二净。

患了考试後遗症

读经一事,似乎通过检定会考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了,或是上台表演读经,就能论定读多少经。这和读经目的适得其反,很容易让参与者患了「考试後遗症」── 为检定而读经,不考试、不表演就不读了。再者,考试就有成绩高下之别,考得分数不好觉得丢脸,就愈加害怕读经;即使考得好,表演很成功,也易流於骄慢。尤其在检定、表演通过以後,就再也不愿回头读经,犹如噩梦一场,不想回首其中的任何一幕。

学习竹笛,偶而有机会参加演出,一些新手很紧张,就怕演出失常。授课老师总是说:「演出如何,无关紧要,不必太在意。」这些话真让人听不懂,学乐器不重视演奏,那为何而学?老师的答案是:「学音乐是为『成於乐』,透过音乐薰习,陶冶性格,把个性不足之处用音乐补全。表演只是一时的,个性陶冶才是长久的大事。」

有一所专门教授打击乐的音乐班,坚持「不检定、不考试」的理念,但是并非放任不加要求,如果学员跟不上进度,课後老师会留下来加强。在课堂上,老师并不会责备学员,只是提醒学员加强注意力,尽量跟上课程内容!心里没有防卫抗拒,学员卸下压力重担,从音乐中更能得到成长。

检定、考试、表演,扼杀了读经的效益,事前为了表演、考试、检定,拼力准备,心里就存有「一切为应付」的念头,好不容易熬过那个浪头,最高兴的事就是把经典抛到九霄云外,这如何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像现在大力推动的阅读风气,若施以压力,一周强制规定必需阅读哪一本书,读後要考试,就会创造出为应付而读书的一大群「读者」,只是应付了事而已,对提升阅读风气,助益微乎其微。

中状元再回头读书

自有《论语》《孟子》以来,古之学者很单纯的就是为「修己安人」而学《论语》《孟子》。但是从元朝以後,朝廷科考规定依四书命题,从此学子非《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不读,一门心思就是为了中举,晋升公卿行列,获得黄金屋、颜如玉。考中之後呢?一类人是借圣贤经典直上青云,享受荣华富贵,再也不去想经典里的「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责任了。另一类人是中举後,才开始真正为「修己安人」而读书。

雪庐老人说:「从前考到殿试,皇帝当主考,得功名後,名为状元,并不是他的才学就盖天下了,只是会国家限定的范围而已,与『博学鸿词』的无范围不同。中状元後,再回家念书,因为人多会来领教,往往栽了跟斗,所以必得再加用功,回来再预备,应付士林。」清朝曾文正公就属这类人,得了功名,被朝廷供在翰林院,利用翰林院的闲差,发愤读书,牢记「仕而优则学」的孔圣人教诲,後来他能成为「同治中兴」的功臣,与此大有关系。

当年陆象山应朱熹之邀,演说〈白鹿洞书院讲义〉,为学子论述义利之辨,其中有一段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读经就是学做人,若为检定、考试、表演而读经,将经典读诵取悦於人,当下就伤害了读经本意。「诗书礼乐正乾坤」,读经是为培养品德根本,若拿来「取悦耳目」而已,岂不可惜?

米饭面食天天吃,永远吃不厌,既解饥饿之苦,又能滋补身子。若是为了参加「大胃王」活动,比赛吃饭、吞面包,参赛完後会如何呢?看到米饭面食就倒尽胃口。将经典当作日用三餐来读,不为测验表演,天天学而时习之,自可收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蓄)其德」的大利益。

热工计量员检定取证培训总结

读经办法

家庭读经

读经家庭

祷告读经

读经感悟

浅析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趋势

读经教育教学内容

谈幼儿读经

《读经二十年》读后感

读经检定热
《读经检定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经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