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案 高中音乐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4: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单元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

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个

王世慧演唱版本: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版本: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4) 问题探究

a.通过前面的欣赏、学唱,现在请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一下歌曲的结构特点

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b.歌曲的每个乐句的尾音与下一个乐句的首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音乐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叫什么手法?

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c.每个乐句的尾音有什么特点?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re、do、la、so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由于每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地方风俗、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自然景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也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

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5、拓展与探究

课后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实例及其解决方案,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交流交流。

奎屯市职业中专

樊士瑞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

民歌的韵味和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以《好汉歌》视频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首歌曲么?

生:《好汉歌》„„

2、师讲授《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渊源,简单介绍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出本课课题《醇厚中原韵》。

3、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有哪些省份,了解中原地区民歌有哪些?请一两个学生起来演唱。(对起来演唱的学生进行适当点评并进行鼓励)

4、教师总结

师:中原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这里的民歌资源丰富,地方风格浓郁。例如《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以及前面讲到的《王大娘钉缸》等等。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欣赏其中的几首。

二、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对比聆听歌曲的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版本)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由歌唱家王世慧与彭丽媛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对比一下二者的演唱在语言上、演唱风格上有什么异同点?

2、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后进行讨论,教师参与总结。

王世慧演唱版本: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版本: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3、复听两个版本歌曲,学生随音乐哼唱,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4、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歌曲旋律曲调,教师教唱两遍后采用学生分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演唱。演唱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上句的尾音与下句的首音。

(二)《王大娘钉缸》

1、欣赏《王大娘钉缸》

赏前提问:

a、歌曲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来看这一结构形式中乐句之间的关系怎样?

b、从歌曲上下句局部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2、欣赏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引导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a.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

b.从上下句的局部来看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 但这一长一短却是一种呼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歌的这种地方风格与它所在地的语言环境、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3、复听歌曲,学生可以跟着哼唱,再次体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运用谈话法聊长城引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 生: 引导自由谈论。

师: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关于反应这个传说故事的民歌不只一首,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

2、聆听歌曲(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对比欣赏) 赏前提问:

a、《孟姜女哭长城》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b.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相比,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欣赏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引导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a.歌曲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b.河北《孟姜女哭长城》:歌词纯朴自然,旋律舒展,节奏宽广自由。

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歌词柔美细腻,旋律活泼,节奏性较为集中密集。

由于每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地方风俗、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自然景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也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略)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请各组代表作答。

2、教师点评总结

a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的密切关系。 b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c“鱼咬尾”以及“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四、讨论总结

1、学生自由讨论后进行发言: 民歌与创作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参与总结:

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歌词旋律,相对灵活,并非一成不变。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他手段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民族特征、地方色彩鲜明。

五、课外拓展

课后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实例及其解决方案,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交流交流。

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通过学习欣赏《孟姜女哭长城》,进行相关法制内容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法制内容。

重点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难点

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合作探究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醇厚的中原韵》课件等。 课时安排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爵士音乐

高中音乐《歌唱祖国》教案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教案  高中音乐
《教案 高中音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