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健康管理师岗位培训

第四章 中医养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 吴 际

一、开场

各位学员,大家好!

根据健康管理师岗位培训课程的安排,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学习第四章中医养生的知识。自从1997年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已有10多年的时间,但我仍感觉对于养生的知识还是了解甚少。鉴于自己学识有限,水平有限,所以,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对传统医学敬畏之心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养生的问题。

据我所了解,我们的学员当中,有医生,有医学院的学生,有的也已经接触过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养生知识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本科院校,中医养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真正讲起来,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健康管理师培训只有半天的时间来学习它,这么短的时间把中医养生的问题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能去粗取精,提炼要点,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跟大家一起分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兴趣的导引,激发大家今后自己学习养生知识的兴趣。

学习中医养生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它很实用,对自己的健

康有益。比如一年四季如何养生,一天当中如何养生,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才符合自然规律。其次,对今后的工作有益,将来大家从事健康管理工作,怎么正确运用养生知识做好服务让你的服务对象受益。

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 中医养生基础理论  经络养生

 体质学说与食疗养生  传统养生方法和技能

现在我们就开始中医养生这一章节的讲解。

二、正题

我们知道,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古老而朴素的医学实践,又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中医学将这一观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中医古籍莫不贯穿了这一思想。

学习中医养生,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中医,什么是养生。那么,什么是医呢?

从字面上来看:医---繁体字:醫。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说: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周禮》有醫師,食醫,

疾醫,瘍醫,獸醫。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国家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医师这种职业,主要就是治疗疾病,周礼记载更加丰富,当时社会上就已经有了食疗师,有内科、外科专业医师还有兽医。大家还可以注意到“酉”这个部首,医跟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推断,药酒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医学到底是什么呢?《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医者,皆为生生之具。就是说,医学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什么叫做长生呢?传统文化当中讲:长生久视。不管你活到多久,你的眼不花,耳不聋,这就是生命质量的问题。因此,中医本身含有养生的意思。换句话说,中医自古以来非常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叫做养生呢?我们还是从字面上来看。 养----繁体字“養”。会意字。《说文解字》:養,供養也。从食,羊声。甲骨文

(羊)(攴,手持鞭子),表示放牧羊群的意思。看图片…….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供养身体,使生命得以自由自在的生长,就是养生。

总体来说,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是,养精神,调情志,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医的含义,知道了养生的含义。下面就

开始进入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学习。

怎么学好中医养生呢?除了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来认识事物非常关键。这就是取象比类,意象思维。中医认识事物,从来不说这个事物是什么,而是说这个事物像什么。举个例子来说:脉象有浮沉迟数之分。人的脉随四季的变化而表现也不同。《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说人的脉象,春天的脉是浮脉,“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仿佛是一幅画摆在我们的面前,生动形象。这就是中医思维的特点,所以大家今后需要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意象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学好中医养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那么中医养生主要遵循哪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则。

(一)天人合一。古人认为天下即人身。从古人写的这个天字就可以看出,天与人的密切关系。实际上,人与天相互呼应。自然界的变化,日月运行,昼夜晨昏,四季更替都会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的变化。因此,必须掌握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使人体跟外界环境协调统一。

(二)形神共养。形指形体,神指人的神志。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调和情志,安闲清静,通过饮食起居,规律生活来是人的气血调和,形体强健。

(三)动静互涵。动养形,静养神。

(四)正气为本。正气是保持人体健康,维持脏腑生理功

能的动力和抵御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养生尤其要重视养人的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保护人的脾肾。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是老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肾的关系十分密切。滋后天以养先天。肾阳充盛使脾气得以健运,两者相互促进。一会儿我们再详细论述。

(五)辩证施养。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人的性别、年龄、体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医养生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阴阳学说

(一)什么是阴阳

甲骨文,阴阳的写法。都与山有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

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又可以有阴阳,参照的对象改变,阴阳的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一天当中,阴阳的划分,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具体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两个时间点:午时和子时。午时:由阳转阴,子时:由阴转阳。人在这个时间段应当休息,让人的气跟随自然之气转换。

四季当中,阴阳的划分,夏天:阳中之阳,冬天:阴中之阴。春天:阴中之阳,秋天:阳中之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规律。人的养生也应当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冬天储存能量,春天四肢百骸才得以生发。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阳气最盛,为什么还要吃辛辣的生姜?夏天湿气盛,而人的脾脏喜燥恶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肢体困重浮肿,所以吃生姜,温中散寒止呕,温运脾阳。冬天阴气最盛,阻碍人体气机,所以吃萝卜,调理一身的气机。

按照阴气和阳气的多少,阴和阳又可进行再分。 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阳 阳明 太阳 少阳

人体的十二正经,就是按照阴阳的多少分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具体来学习。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说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阴阳虽然对立,但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自然之气分为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而合,产生冲气,推动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人体之气也分为阳气和阴气两个部分,阴阳二气协调,冲和畅达,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阴阳两者相互依赖而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外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互藏。

2、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维持了阴阳的动态平衡。

3、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互为根本。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独立存在。如果阴阳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危象。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黄帝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阴阳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阴阳就得不到对方的自助,造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4、阴阳交感互藏。这是一个动态的画面。阴阳运动。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阳气

升腾而为天,阴气下降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交感相合而产生万物,推动他们的发展变化。《周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相合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生,阳中有阴则能降。

5、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存在着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对立制约而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长。 由互根互用而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 正常范围的阴阳消长,促使阴阳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6、阴阳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化是消长的结果。消长是量变,转化是质变。

阴阳转化的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寒热温凉的变化,二是突变,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双方在生理状态下自我协调平衡,在病理状态下自我恢复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中医治未病

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 《黄帝内经》: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根据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修身养性,以适应自然变化,达到调和阴阳的目

的。所有饮食需要有一定的节制,作息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分的劳倦(包括房劳),这样就能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上古天真论) 对外界足以治病的不正常气候,应该随时注意躲避,同时,思想上要宁静少欲,没有情绪的波动,这样真气自会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疾病那里还会发生呢;这样做就能使情志安闲而少私欲,思想安定而不恐惧,形体经常劳动亦不致感到疲倦。

(词解): 虚邪贼风: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有害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恬”:安静,“淡”作安适解。“虚无’’是指少私欲的意思。就是不要胡思乱想,要乐观愉快,防止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在人类的保健占有重要的位置。认得健康状况不仅和本身的的精神状况有关,而且和周围环境有关,周围人员,特别是子女和亲属的和蔼相处、关心、爱护是人类健康一项重要保证。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中医的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即可增强体质,抗御各种病邪的侵入。《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著之一。原文:上二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条论述杂病的治则。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关系)。在治脾的时候应当调正脾脏,使脾气健肝,就能防止肝病传脾,这是肝病的治法。

古代医药界要求:“心不近佛不可为医、才不近仙不可为医”之教训。就是说做为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有好的医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人的自然寿命可达百岁。百岁应作为正常老人应有的自然寿命一“天年”。

二、中医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

1、调理心态:

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

程道州是清代名中医,以热心助人,廉洁无私赢得人们的赞誉。他有联云: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范文浦是清代宁波名医,他有联云: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旧时有副题中药铺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些古代名医真是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孔

子曰:“生寄也,死归也”,昭示人的生命先是暂时寄存于人世,而死则是回归了自然。因而人的生命从相对的生到绝对的死,只是一个匆匆的过程。不要过分考虑死的问题,而要淡然对待。

古代药王孙思貌养生要诀:四少四多。

四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四多:“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劳,少吃多餐”。 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思伤脾,过非伤肝,恐惊伤肾。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大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

调理心态“四字经”

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恩伤脾,过悲伤肺,恐惊伤肾。

调适七情,心正精旺,心诚心诚,心安心善,心平气和,心态正常。

淡泊名利,心情乐观,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找快乐,乐对人生。

爱和不气,心宽量大,荣辱不惊,遇事不慌,受屈不怨,

万事想通。

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贪富安然,家和寿添。

爱学善思,有智德高,陶冶情操,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有志不老。

爱交朋友,友谊为重,戒疑戒妒,戒卑戒傲,戒怒戒躁,宽宏大度。

爱惜青春,常唱小曲,常听音乐,常说笑话,笑口常开,童心常在。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日: “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心心故合于道,新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我们经常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 “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

2、欲食养生:

张悟本教授说:“讲健康的很多,报纸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张教授讲的中医食疗养生课,对我们不懂医的老百姓来

说,确实是重要的一家之言。

张悟本教授强调人类必须有“均衡的营养”。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经指出, “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这一论断同中医理论“寓医于食”不谋而合。

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

1、不良的生活方式。

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第五步,用药。是药三分毒,不能天天、月月、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西医发明人,苏拍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 “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咱们老祖先也有一句话: “食疗胜似药疗”。可现在全背离了。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 “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代大家都吃精米、精面、把营养成分都给丢掉了。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营养成分最有益中国人,我们要常喝豆浆和八宝粥,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黄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以软化血管。

西医指出: “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

首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

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

人老血管先老,因为供血不足,血管堵塞了。少吃油、减少脂肪摄入少吃盐、多吃生菜补足维生素,多吃钙、喝豆浆。

饮食养生。中医讲食疗,讲食物四性五味的平衡搭配而不讲营养成分;讲“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讲吃饭“七分饱”。而西医讲营养成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营养剂、营养粉,返不能使人们想到,今日之养“肉鸡”饲料的“改进”,一个多月即可长大,但其肉不好吃,我们是养孩子不是养“肉孩”,光讲营养成分不行。今天,很多肥胖者仍然营养不良、多病、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饮食不节、常为致病因素之一。凡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误食不洁或有害之物,均可导致疾病。如过食生冷可损伤脾胃阳气,发生吐泻腹痛;暴饮暴食,可弓l起食积,证见腹痛腹胀,嗳腐食臭等。

现在谈谈缺钙问题: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因为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人越老、肾越老。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

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就是肾主骨出的问题。

钙是预防动脉硬化,骨头老化的。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要少吃盐,多吃豆类能补钙。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如果没有高血压、血脂高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三脂高的就能改为喝豆浆好。

饮食养生《四字歌》

合理饮食,定时定量,粗细搭配,多素少荤,爱饮不暴,爱食不偏。

饮食清淡,多吃杂粮,多吃果蔬,多吃豆类,多吃薯枣,多喝豆浆。

一日三餐,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勤喝粥汤,细嚼慢咽。

养胃清肠,少盐多醋,少糖多葱,勤吃鱼虾,萝卜茄蒜,药食同源。

3、运动养生:

中医的体育是养生体育,又称为导引, “导气令和,引体合柔”,如华陀五禽术、八段锦、太极拳。西方的体育是竞体能体育的往往是运动员一身伤。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呼吸相随,不只是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思想集中,呼吸意念一致,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也可以治病,这是中

医养生之道。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如孙思邈倡导养生13法:发宜常梳,齿宜常叩,腹宜常摩。还有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定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歌诀有:四总学歌:“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运动养生“四字经”

动强筋骨,适度锻炼,做操打拳,,慢跑快走,崩崩转转,吸氧体健。

良资健体,坐如古钟,站如柏松,走路挺胸,睡觉右弓,气血流畅。

舒筋通络,按摩风池,按摩太阳,按摩迎香,按摩百会,顺气活血。

强健身体,十指梳头,洗头烫脚,常搓脚心,常提肛门,常拍四肢。

激发生机,常转眼睛,常擦面部,常擦会阴,常转腿膝,小便咬牙。

动静适度,情绪适度,护养适度,欠动伤骨,久静伤血,舒服为度。

4、起居养生:

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身体素来健康的老年人,一般不服老。尤其是忙

碌惯了,大活动量惯了的人,到了老年也常常想做超过自己身体耐受量的运动或工作,对饮食起居不太注意,如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中不注意保护等,因而,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心血管以外等,应该经常提醒这类老人,要起居有常,活动有节。

体弱多病和老年人,体力较差,动作缓慢而不协调,反应迟缓,生活自理常常力不从心,因而需要身边有亲人,这会使老人感到生活上方便,精神愉快。

一般的老年人,也容易产生一种消极心理,认为自己是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没有什么用处了。要鼓励老年人从事各种有益的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余热,使老有所为,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那么,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 睡眠一一早睡早起, “一大两小”。即除了晚上要睡早,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是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饮食一一要定时定量,每餐不要过饱,应当少吃多餐。 运动一一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来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室内活动,多和个人的兴趣及爱好分不开,但也要有所计划,与室外活动交叉进行。有些活动如书法、绘画、手工编织、种花等,也是可以长期坚持的。每天应定时开窗换气,在床上做深呼吸,活动肢体等。室内通风换气,经过一夜的关窗闭户,居室内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很多,而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增多了。空气不新鲜,会使人感到气闷,对健康很不利。

老年人的穿衣:

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差。因此,为预防疾病,应该留心老年人的穿着,应以暖、轻、软、宽大、简单为原则。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随时给老人增减衣服。给老年人做一件棉背心或织个“老头帽’’(圆帽),冷天经常穿戴对保暖、防止受凉很有帮助。

鞋对老年人非常重要。俗话说“寒从脚起\"。双脚是血管分布的末稍、脚的皮下脂肪薄,而老年人由于末稍血液循环差、更容易脚凉,双脚受凉会反射地弓f起鼻粘膜血管收缩以致发生感冒,所以要为老年人准备各个不同季度穿的鞋,特别是冬

天,一定要保护好双脚(狗冷嘴,人冷脚)。

起居养生《四字经》

黎明即起,坐站半分; 开步入厕,便后漱洗; 养成习惯,有益健康; 常开窗户,空气流通; 春夏秋冬,穿衣适宜; 头凉脚暖,顺其自然; 适应四季,严防六淫: 调和阴阳,健康长寿。

另外还有音乐养生。听音乐、吹笛、弹琴等也能令人心旷神怡,适于养生。

书法养生:练书法、绘画也是中医养生书法。

以上不成章的讲解,很不能满足大家需要,反而浪费了大家时间,请原谅。

谢谢大家!

中医养生讲稿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稿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第二课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发言稿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