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掌握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掌握我国开展乡村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意义; 4.了解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实践; 5.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

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8.乡村建设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并由众多社会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其存在和延续的条件是一定规模的人群、相互关联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社会活动、被认同且共同遵守的规范。 作业:

1.乡村社会有什么特点? 2.文化有什么特征?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什么异同? 5.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 2.掌握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内容 3.掌握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4.掌握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 5.了解乡村的社会结构 6.了解乡村居民的构成

7.了解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2.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3.社会结构的涵义 4.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

乡村居民是指以乡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居民比乡村人口更具体、更实在、更接近现实农村生活。乡村居民的构成:

乡村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人组成的。 5.当代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 6.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叫做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7.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8.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二)学习社会规范

(三)确定人生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9.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

2.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乡村家庭和家庭的特点、结构、类型、功能 4.掌握家族的特点、功能 5.了解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6.了解邻里的特点、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 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 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 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 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7.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8.家族的涵义、特点 9.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 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10.邻里的涵义、特点 11.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 12.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学习辅导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组织的构成要互 2.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 3.掌握乡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4.掌握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委员会 5.了解乡村社会组织类型 6.了解乡镇企业组织的兴起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3.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4.泰罗制

5.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6.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7.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和基本类型 8.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与特点 9.村民委员会的特征 10.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11.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社会组织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泰罗制;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第五章乡村社区 教学目标:

1.掌握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2.掌握社区与社会的异同 3.掌握乡村社区的特征和类型 4.掌握集镇的作用与特点

5.掌握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6.了解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7.了解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4.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5.乡村社区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6.集镇的特征与作用

集镇是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

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

特征:(1)它是第

一、

二、三产业相结合实际的经济实体。

(2)它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居住的社区。

(3)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比普通村庄要复杂一些。

(4)它的交通、通讯条件明显优越于普通村落社区。

作用:

(1)集镇作为周围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和政府对广大乡村的领导、管理,是依托于集镇来实现的。

(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

(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 7.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8.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2.掌握乡村消费方式的特点 3.掌握乡村的婚姻、文化娱乐方式 4.掌握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5.掌握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途径 6.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7.了解乡村劳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生活方式的涵义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

此外,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个性等等也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4.乡村劳动方式的特点 5.乡村的消费方式及及特征 6.乡村的婚姻方式及特点

7.乡村的文化娱乐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8.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目标及特征 9.实现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途径 10.建设精神文明应作的几项工作 11.促进共同富裕应作的几项工作

本章小结:生活方式是人的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人们的各种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是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2.掌握社会分化的涵义、原因、过程 3.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 4.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 5.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能 6.了解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7.了解新时期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特色 8.了解我国当前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分层的涵义、方法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的涵义和功能 5.阶级的涵义

6.当代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

第一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二阶层是农民工。

第三阶层是雇工阶层。

第四阶层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五阶层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七阶层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第八阶层是乡村管理者阶层。 7.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中的特点 8.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第二,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9.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0.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由乡村向城市流动;

行业间的水平流动;包括向乡镇企业流动、向林牧副渔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 11.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

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和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2.掌握乡村人口问题 3.掌握乡村贫困问题 4.掌握乡村教育问题 5.掌握乡村生态问题 6.掌握乡村治安问题

7.了解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2.社会问题的特点 3.社会问题的危害 4.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5.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第一,乡村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三,乡村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第四,行政行为的失误。 6.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7.人口问题

8.乡村教育问题

9.贫困问题

10.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1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控制和特点与功能 2.掌握政权社会控制的表现 3.掌握法律社会控制的作用 4.掌握舆论社会控制的作用 5.掌握道德社会控制的作用

6.掌握乡村越轨行为的表现、成因及控制途径 7.了解制度社会控制的作用 8.了解宗教社会控制作用

9.了解习俗社会控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控制的涵义

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

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多重性。是指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控制手段共同作用于同一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受到了多种手段的控制。

统一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一类社会行为应该实施统一的社会控制标准。 3.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第二,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2.掌握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3.掌握建立乡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掌握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5.了解五保、优抚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4.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保障方式 5.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6.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的原因 7.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建

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9.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10.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

11.目前由政府倡导并力图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本章小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致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变迁的动因 2.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3.掌握社会趋同论 4.掌握依附性论 5.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

6.掌握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与支持条件 7.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了解乡村社会现代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动因 3.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4.社会趋同论 5.依附理论 6.可持续发展战略

7.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 9.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教训

10.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 11.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本章小结:所谓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三)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农村社会学(乡村民俗的教化功能)

古诗教学设计乡村四月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