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1 07:47:0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

选择

—读《乡村与城市》有感

媒体与设计学院5122059019

刘露

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正是有了选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因此增添了趣味性。正如现在,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选择就是毕业后工作的地区的权衡。在父母那一辈辛苦拼搏了之后,终于有机会留在城市继续发展,他们也是苦口婆心,无数次劝诫我城市是多么的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璀璨,像糖衣炮弹,无数次轰炸我。但也许是因为未在乡村受过苦难,记忆里面只是无数文豪对静谧乡村的描绘,以及偶尔回乡村老家的欢乐日子,致使我竟然对于乡村有了浓厚的兴趣。

正在此时,我有幸拜读了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他使我对于乡村与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坚定了我的选择。

书中所描绘的英国乡村与城市的景象,也许对我们的当下是一种暗喻,并给以启示。在文学样本里,乡村在不同的体裁中亮相,其所呈现的姿态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城市的参照物,乡村的魅力同样诱人。作者追溯英国乡村的衰落是从圈地运动开始,归结为工业化的后果。不过,作家、诗人对乡村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是“把那些‘过去的好日子’当作一种手杖,来敲打现在”。

雷蒙·威廉斯在书中就乡村与城市进行条分缕析。比如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者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这种社会的分野实质上是从城市的建立和乡村就有了不同,作者将此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危害,却也还是带着意识形态去观察。

在书中,雷蒙·威廉斯就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观念进行地批判,他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

有意思的是,雷蒙·威廉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作为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所表达的情绪客观而又带有深邃的思想,事实上,城市化、工业化对乡村生活来说,几乎是天敌。不过,现代化的后遗症猛看是消除乡村与城市的差距,但因经济的支撑,这种差距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倘若因此而抵抗资本主义,是否能使现代生活得以拯救,这也还是一个疑问。

诚然,在英国文学中,乡村与城市的话题带来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索,完美的世界似乎总没有最好的方式,人类对此做出的种种探索是在寻求答案,但问题的复杂性则让这种可能性变小。乌托邦看上去很美好,在实践中却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背后的原因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突飞猛进,让人想起资本主义在英国发展的初期的景象,它们之间既类似又有联系,从这里或许我们可以观察到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运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新兴事物的兴趣到底是迎接,还是抵抗,也影响着社会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与城市的变迁,就更耐人寻味一些了。逆着城市街道的喧嚷,似乎可以回溯到一个过往,那里静谧而安详。资本供养的浮华让人迷醉,在这之后总有一些人被耳边的喧闹惊醒,他们开始寻觅往昔——一个自然的、未被破坏的、纯真而充满温情的时代。当然越来越多的乡村都会向城市发展,没有乡村愿意永远只是乡村。

在现代人看来,乡村只是一种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地区,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就算在城市里面拼搏会无限艰辛,很多人还是会对能够在城市生存引以为豪。这是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但是人类从乡村涌向城市进行群居性更强的生活是乡村成熟的开始。乡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旁观者,城市文明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出了乡村难以见到的不夜之城,犹如天上的街市和灿烂的皇城那般绚丽。乡村忍受着城市对它的改造和手术,忍受着城市对它的不屑一顾和过多的嫌弃,但却一声不吭,乡村永远是含蓄而深沉的老人,他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自身颓废。

因此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将乡村与城市作为两个对立面来看待。他们只是两种存在形式。城市之外在,与钢精水泥土,高楼大厦息息相关,城市之感官,与绿色、炊烟、泥土、田野相呼应。从精神内核上来说,城市往往脚步匆匆,压力很大,生存往往喘不过气来,乡村往往归于宁静,静谧,淡泊。

如今城里人,闲暇时,往往农村走一遭,呼吸田间新绿,看看春江水暖,甚至走进田地里摘菜,许多农家乐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农村的那几天,城里人会把烦恼忘却,把欲望看淡。乡村人看着城里人来来往往,羡慕城市的生活,城里人看着农村人悠闲自得,恨不得在农村住段时间,相互羡慕,相互吸引,共同支撑了乡村与城市互动之情结。于此,乡里人走出来,城里人走进去,城里人为农村带去了智慧带去了先进,带去了新鲜事物,城里人在乡村里休养生息,亦提升了精气神,补充了智慧。

城市并非是乡村的终结,乡村亦不是城市的过客。两种文化载体互为补充,互相迁就,为的是安顿人们的心灵。如果你愿意上进,积极进取,便跟随内心在大城市中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如果你生来向往安逸,便安心在乡村享受生活。选择只需跟随自己内心,不可过于纠结。我想,在我心中,也有了答案。

推荐第2篇: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我的网名叫触摸城市,因为我的家在农村,我最远去过湖州。一天的时间,我尽量的跟城市进行无间的接触,但是时间太短了,回来就改网名叫触摸城市了。

一天,忽然有个叫感受乡村的网友加我了。我很快的加了他,然后聊了起来。

触摸城市: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感受乡村:不用客气,你叫触摸城市,我叫感受乡村,我们俩组合就是和谐社会啊!

触摸城市:哈哈,真是啊。猿粪呢,我在农村。

感受乡村:我在城市,我喜欢乡村的大自然。

触摸城市:我喜欢城市的高楼林立和不夜霓虹。

感受乡村:这也许就是得到的都不珍惜,不能拥有的才更可贵吧!

触摸城市:也许吧。可是我真的没有拥有什么,我觉得我们像是被遗弃的角落。我没有吃过麦当劳,没有进过迪厅,没有坐过轿车,没有住过酒店。

感受乡村:这些有什么好的啊,我们现在城里都时兴吃五谷杂粮了,那些农家院在城郊开一个火一个啊!

触摸城市:我都吃腻了。我现在发奋读书,考个好大学,要去杭州或者上海,哪怕睡在城市的马路上,我也愿意啊!

感受乡村:城市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郑智化不是说过嘛,城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脚印啊。城市的人的心是冷的,住在鸽子笼里,连对门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不知道,那叫老死不相往来。哪有乡村那种纯纯的乡情啊!

触摸城市:可是我们这里的人没有几个喜欢现在这种生活啊,如果有机会大家都往城里跑,我们这里青壮一点的不论男女都在外打工,家里都剩下孩子和老人了。

感受乡村:总之,我讨厌城市,我想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可是父母又不让。说我神经有问题。

触摸城市:呵呵。你神经是有问题。哪有从金窝往土坑里跳的呢!

感受乡村: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懂我心者,知我心忧。不懂我者,予我何求啊!

触摸城市:古诗串行了哈哈。

感受乡村:管他,就个情绪。就像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触摸城市:狂吐。

感受乡村:轻轻地我走了,就像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心中的乡村,就像我梦中的新娘。

触摸城市:城市啊,就像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般令我神往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城市的灯火。

感受乡村:我们飚诗了哦。哈哈!

触摸城市:可是高考不能写诗歌啊!

感受乡村:要是李白生在现代,也是歇菜啊。想想我们还挺平衡的呢!呵呵。

触摸城市:不聊了,我妈喊我打酱油去了。

推荐第3篇: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教案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理解区域间交流的必要性。 2.通过要求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

1.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系统性知识相对缺乏,此时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最为熟悉的例子入手,让学感受不同区域间交往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间联系的内容 难点:区域间联系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往来在区域间

导入:开门见山,我们生活的区域总是和其他的区域相联系的,我们生活中吃的用的也往往来自其他地区。(请同学适当举几个例子) 环节一:天南地北聊物产

带过学生的回答,出示国内典型的物产,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广物博,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国外物资,带着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发现生活原来离我们那么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下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借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区域的物产不同?而且生产生活也不尽相同?(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归纳出:自然条件差异?物产差异?人文生活差异。

正式因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各地条件有差异,所以要区域之间进行交往,互通有无,即“区域交往的必要性”。 环节二:咫尺天涯书特产

从宁波本土特色入手,出示阿拉讲大道栏目,让学生回答该栏目的赞助品牌有哪些。(史翠英—宁波大阿嫂、陆龙兄弟、三雪牌汤圆、义茂年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借以“宁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产?”,让学生带着思考体验舌尖上的宁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整理出示:

奉化:水蜜桃、溪口千层饼、芋艿头 象山:大黄鱼、紫菜、梭子蟹 余姚:榨菜、河姆渡茭白 慈溪:杨梅、年糕、三北豆酥糖 宁海:长街蛏子、土鸡 江北:涌优牛奶 北仑:三山金柑……

在学生有所了解后,让他们更深一步了解家乡——出示宁波名片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物产丰富,区域位置优越,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港口城市!学生产生家乡自豪感(港通天下,回顾第一张PPT宁波北仑港) 指点学生得到启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挥区域特色!环节三:七嘴八舌谈往来

除了以上的物产交往,还有哪些交往的内容?(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得到以下方面:

经济:如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宁波开幕

文化:如宁波三江中学合唱团获得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银奖 信息:如微博上马航新闻

技术:如宁波引进技术生产空气净化机 人才:如宁波保税区综合人才招聘会……

学生得到启示:区域之间交往密切,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环节四:四面八方汇交流

请学生回答,区域交流可以是哪些范围里? 出示区域交往范围示意图: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选取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展开,使学生对于区域之间交往记忆深刻。 教师小结,区域交往的必要性、内容以及范围。 环节五:火眼金睛辨关联

习题巩固,出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得到及时练习。 【板书设计】 往来在区域之间

区域存在差异?互相交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推荐第4篇: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掌握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掌握我国开展乡村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意义; 4.了解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实践; 5.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

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8.乡村建设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并由众多社会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其存在和延续的条件是一定规模的人群、相互关联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社会活动、被认同且共同遵守的规范。 作业:

1.乡村社会有什么特点? 2.文化有什么特征?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什么异同? 5.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 2.掌握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内容 3.掌握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4.掌握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 5.了解乡村的社会结构 6.了解乡村居民的构成

7.了解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2.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3.社会结构的涵义 4.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

乡村居民是指以乡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居民比乡村人口更具体、更实在、更接近现实农村生活。乡村居民的构成:

乡村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人组成的。 5.当代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 6.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叫做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7.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8.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二)学习社会规范

(三)确定人生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9.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

2.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乡村家庭和家庭的特点、结构、类型、功能 4.掌握家族的特点、功能 5.了解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6.了解邻里的特点、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 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 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 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 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7.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8.家族的涵义、特点 9.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 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10.邻里的涵义、特点 11.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 12.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学习辅导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组织的构成要互 2.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 3.掌握乡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4.掌握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委员会 5.了解乡村社会组织类型 6.了解乡镇企业组织的兴起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3.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4.泰罗制

5.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6.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7.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和基本类型 8.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与特点 9.村民委员会的特征 10.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11.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社会组织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泰罗制;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第五章乡村社区 教学目标:

1.掌握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2.掌握社区与社会的异同 3.掌握乡村社区的特征和类型 4.掌握集镇的作用与特点

5.掌握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6.了解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7.了解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4.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5.乡村社区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6.集镇的特征与作用

集镇是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

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

特征:(1)它是第

一、

二、三产业相结合实际的经济实体。

(2)它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居住的社区。

(3)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比普通村庄要复杂一些。

(4)它的交通、通讯条件明显优越于普通村落社区。

作用:

(1)集镇作为周围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和政府对广大乡村的领导、管理,是依托于集镇来实现的。

(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

(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 7.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8.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2.掌握乡村消费方式的特点 3.掌握乡村的婚姻、文化娱乐方式 4.掌握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5.掌握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途径 6.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7.了解乡村劳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生活方式的涵义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

此外,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个性等等也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4.乡村劳动方式的特点 5.乡村的消费方式及及特征 6.乡村的婚姻方式及特点

7.乡村的文化娱乐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8.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目标及特征 9.实现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途径 10.建设精神文明应作的几项工作 11.促进共同富裕应作的几项工作

本章小结:生活方式是人的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人们的各种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是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2.掌握社会分化的涵义、原因、过程 3.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 4.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 5.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能 6.了解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7.了解新时期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特色 8.了解我国当前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分层的涵义、方法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的涵义和功能 5.阶级的涵义

6.当代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

第一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二阶层是农民工。

第三阶层是雇工阶层。

第四阶层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五阶层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七阶层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第八阶层是乡村管理者阶层。 7.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中的特点 8.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第二,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9.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0.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由乡村向城市流动;

行业间的水平流动;包括向乡镇企业流动、向林牧副渔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 11.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

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和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2.掌握乡村人口问题 3.掌握乡村贫困问题 4.掌握乡村教育问题 5.掌握乡村生态问题 6.掌握乡村治安问题

7.了解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2.社会问题的特点 3.社会问题的危害 4.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5.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第一,乡村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三,乡村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第四,行政行为的失误。 6.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7.人口问题

8.乡村教育问题

9.贫困问题

10.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1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控制和特点与功能 2.掌握政权社会控制的表现 3.掌握法律社会控制的作用 4.掌握舆论社会控制的作用 5.掌握道德社会控制的作用

6.掌握乡村越轨行为的表现、成因及控制途径 7.了解制度社会控制的作用 8.了解宗教社会控制作用

9.了解习俗社会控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控制的涵义

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

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多重性。是指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控制手段共同作用于同一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受到了多种手段的控制。

统一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一类社会行为应该实施统一的社会控制标准。 3.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第二,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2.掌握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3.掌握建立乡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掌握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5.了解五保、优抚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4.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保障方式 5.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6.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的原因 7.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建

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9.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10.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

11.目前由政府倡导并力图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本章小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致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变迁的动因 2.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3.掌握社会趋同论 4.掌握依附性论 5.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

6.掌握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与支持条件 7.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了解乡村社会现代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动因 3.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4.社会趋同论 5.依附理论 6.可持续发展战略

7.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 9.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教训

10.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 11.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本章小结:所谓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推荐第5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这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诗句,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一句过渡: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四、背诵拓展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下面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诗歌。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热爱和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推荐第6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对诗中的语用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语用知识点的运用。

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走进田园,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就和宋朝诗人翁卷一起走进乡村四月,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田园气息吧! (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2、了解诗人

对比李白和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吧。(课件出示翁卷的个人简介)

二、初读诗,感受诗所描绘的景象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 多音字:卷、了 正音:“蚕”、“桑”是平舌音 )

3.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

4.接下来四人小组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可以边讨论讨论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接下来我们就逐字逐句地来细细品味诗中的美景吧。

(一)品味第

一、二句 (课件出示

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预设:(1)如果学生说“绿遍山原”

师:你找得课真准确,独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如果学生只写了“山原”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表示绿的词?(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试着在这段话中填入表示绿的词。

3、到处的绿,诗人却只用了一个“遍”字就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学习古诗,我们就要学会抓关键的字,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个“遍”字,那么现在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

试着把第一句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

6、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雨里(出示乡村烟雨图)这绵绵的细雨,像什么?

(出示:绵绵的细雨想——————)

7、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二)学习第

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2、乡村,忙碌的又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昼出耕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话吗?

3、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

4、理解了以后,每个人对这首诗肯定都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借助你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

1、我想问问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师:正因为诗人了解热爱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所以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这样的诗句啊!

师: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课件10)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生:想)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开心的事啊。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黄蝶,多么开心啊。

2、小练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推荐第7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

2、

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

3、4句古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

推荐第8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推荐第9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2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执教者 赵 苗

一、品悟教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充分备课。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3.学生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了解作者。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现在就请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过古人庄》(唐)孟浩然 、《游山西村》(宋)陆游 )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乡村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听录音感悟,读通诗句,勾勒田园,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请同学

们把这首

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蚕

桑: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诗中有几处多音字,你们能找到吗?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

5.老师刚才听大家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让一些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6.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勒出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

于是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四、感悟赏析,走进田园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前两句诗,请说一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画出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

塘,

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我们还被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伫足的脚步?(白满川)用“川”组个成语, “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里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5、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6、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子规、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如诗如画)

7、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省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师: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 (才、又)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喜悦的心情) 5.全班齐读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看到人们在忙些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

那样清脆响

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 5.吟诵全诗。

6.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7.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对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1.出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2.师:这是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七、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人勤

附诗:

纯真是童年五彩斑斓的万花筒 微笑是没有国界的快乐永恒

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 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纯真的心回归自然的源泉 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推荐第10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 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田园诗歌淡雅、恬静、清新、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方法上,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趣读、”“听读”、“背读”带领学生从音韵、画面、情感三方面去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第11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设计理念】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说、写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田园诗又是古诗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田园诗,就是赏一幅幅清和淡雅的水墨画;读田园诗,就是听一曲曲悠扬婉转的乡间小调;读田园诗,就是看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立体景。在宋朝,有一位诗人,走进了乡村四月,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激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课堂)

二、简介作者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乐清人,他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本诗以前从未学过翁卷的诗作,故此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名字即可,而教师对于作者的介绍应简短易记。)

三、初读正音,学习生字 那么,作者笔下的乡村四月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咱们来读一读。

1.请同学们齐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

2.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师板书:蚕、桑)我们该怎样记住它们?(“蚕”是天底下最可爱的虫子。“桑”是木上三又)

3.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笔,动笔在生字表下面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初读诗作,要求能读正确即可,关键是在读中学生两个生字,并做到读写结合)

四、练读掌握节奏

1、这是一首七言诗,同学们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自由读,觉得自己读不好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指名泛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文,让学生基本掌握住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为入境悟情打下基础。)

五、三读悟画

跟随翁卷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看看他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 1.边读边思考,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在写什么?分别写了哪些景?谁能把这些美景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美景?这样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四月的乡村美极了,人们在四月会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后两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诗意。教师在教学中放手给学生,不用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如果教师真正放手,孩子们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六、诵读入境

乡村四月景美、人忙,让我们带着一份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带着一份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再次读诗:

这是一个清和淡雅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悠扬婉转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与赞美的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语下、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边诵读边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诗歌描绘的乡村风光图,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

七、拓展链接

1.自古以来,多少位文人墨客用一首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呢?

2.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田园生活的诗句,举行一次诗词大会。

(设计意图:拓展是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此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美人勤

【姓名】师艳彭 潘孝丽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 【个人简介】

师艳彭,男,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九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 潘孝丽、女、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十一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

第12篇: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丰富,在地理学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课时安排】 本小节教材内容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全国内地西藏班校,高中全部为藏族学生,生源来自西藏自治区和全国不同地区的西藏班校。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内地西藏班特殊的教育教学体制所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基于这个特殊情况考虑,网络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可交互性,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意愿,又对于藏族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理解本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西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较汉族学生还有很大差距,加之语言障碍,打字速度也不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设计流程要相对简单、易操作,减少文字输入的量。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 开放、自主、互动

开放——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 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 互动——在教学中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自身知识分析,自主生成问题与答案。通过网络发表各自的见解。

除自主学习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 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 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

网站设计为可交互性,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1 能够实现提交的学习成果实时存储,实时呈现。

由于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站设计的操作环节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日常浏览网站的技能即可操作。既免除复杂的计算机培训,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均可以由学生提供,更增熟悉感)。

思考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

转承:

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这个思路去分析。

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 2 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答案。

1. 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 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

(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要素)

[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 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录。)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 选项:是、否

(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 3 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

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

回归理论:

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 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弹性延伸阅读:教材P44《徽州文化》案例研究。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

4 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课后作业:

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

对于“课堂练习”,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

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整合”而非“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5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第13篇: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 高二必修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 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共3页第1页 城市空间结构

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怎样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示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可以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市共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么由此大家能否概括出城市的概念。 【教师总结】:城市首先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农村,那么与城市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农村呢?这就和区位有关

【讲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那么城市区位是指:某一城市与它所处位置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空间关系。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以我们石家庄市为例,位于冲积平原地区所以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因而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和居住;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有多条铁路线在此交汇因而交通便利;周边县市有矿产资源因而利于发展工业,这些要素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区位因素。当然不同的城市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区位因素,如首都北京主要依靠政治因素,港口城市大连主要依托海上运输,在一个城市的众多区位中会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这样的区位因素成为城市的主导因素,它的发展变化会突出影响该市的发展。

【活动】:分析过了城市的区位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大城市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较大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承转】:在分析完城市的外部要素后,我们来看看城市的内部特征。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展示石家庄城市规划图)。请大家看这幅我市的城市规划图,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供居民消费购物的商业用地、居民居住的住宅用地以及市政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活动】: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一城市里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展示石家庄市地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市中心的地区主要集中了东购,北国商城等大型购物中心,在一环附近是许多生活区,居民区,二环外是工业区。那么城市土地的利用有哪些特点呢?翻开课本30页看图2-4说说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商业区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比重最大;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结束语】: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

共3页第2页 城市空间结构

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气候, 水文

2 经济地理区位:政策, 交通, 历史文化, 矿产资源开发 三城市土地利用

教案设计中的反思:

1 什么是”城市区位”与城市形成原因能否等同 2怎样利用课本中的”活动”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共3页第3页

第14篇:未来城市教学设计

“未来城市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畅想未来世界,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2、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围绕话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能比较具体、流畅地记录想象的片段,并学会借助细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增强学生对科技世界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处理信息、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未来城市的资料,提前想象。

2、剪辑科幻电影中关于城市生活的片段(衣食住行、城市环境、建筑造型),制作短片,配乐《MY DEMONS》

3、制作简短的PPT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1、同学们,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们旅行到未来城市,那么跟现在相比,又会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穿越到未来城市,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播放PPT和短片,结合画面描述。这就是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科技高度发达,这是„„,这是„„,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由想象。

(二)借助音效,想象经历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旅行团。(师提示:老师会参加其中一队)

2、学生自由选择交通工具(发挥想象) 【教学片段1】

师:旅行呢,首先就要确定交通工具,请各个旅行团讨论一下,你们准备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注意,这里的交通工具是指你们游览城市时乘坐的交通工具。

(生各组讨论选择交通工具,气氛热烈) 师:好,我请一个队来介绍一下,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呢? 生:我们队选择船型飞行器,可以从天上看整座城市全貌,而且可以下水。 师:恩,不错,既能上天又能入海,很方便。还有哪个队想要说一下?

生:我们队要乘坐公共汽车,这样可以想从哪里下车就从哪里下车,而且线路很方便,沿线站点都可以参观。 师:这样也很棒!那我们开始吧!

3、开始未来之旅 【教学片段2】

师:旅行团成立了,各个小组也分好了,那我们就开始旅行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飞船启动音效,模仿动车播报员)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欢迎大家乘坐C0001次时空列车,本次列车终点站是2207车站,用时30分钟,列车途中不会停车„„(星际飞行音效)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列车即将抵达2207车站,感谢您旅途中的合作,祝您旅途愉快。(车站音效„„同学们我们已经到达了2207年了,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大家乘坐各自选择的交通工具进行旅行。(配乐《星际》插曲)让我们出发吧!„„午饭时间到了,请大家进入餐厅用餐„„让我们继续进行游览„„晚餐结束后,请大家回到酒店休息„„清早起床,让我们乘坐时空列车回家吧„„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经过一天的旅行,你经历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事?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自由交流)

生:我们用餐的时候发现餐厅的服务员都是机器人,圆圆的脑袋长长的手,还会唱歌。突然又进来了一个外星人,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师:哈哈,外星人都来了,你们跟他聊天用的是什么语言啊?

(三)动笔记录,描述旅行

1、激发写作动机。虽然这次旅行是虚拟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次经历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我们把它记录下来,那么当我们回想往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记下这次旅行中难忘的一幕幕。

2、提示写作方法 课件展示:

记录旅行片段,留住难忘时光

——记录旅行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片段 城市风光

未来的衣食住行 让人惊喜的发现 旅行中的趣事 友情提示:

(1) 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2) 你收获了什么?

(3) 你觉得旅行团成员的反应如何?

3、学生练写片段(要求12分钟完成写作;学生开始动笔时,教师快速来到其中一个队伍跟前,问清该队成员的姓名后,回到讲台前用电脑与学生同步写作)

(四)交流赏评,重温旅行

1、组织旅行团交流。(教师请其中一个四人小队的同学走到讲台前,说:“这个小队其实就是老师参加的那个小队”)

2、交流旅行片段。【教学片段3】

师:好,因为老师刚才是跟你们这个队一起旅行的,所以请队长主持一下吧 生:我是队长xxx,下面请XX同学先汇报 交流过程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他们队的精彩汇报。现在,大家想不想听一下老师的旅行片段啊! 生:想!

(师用课件展示并朗读,进二提炼出习作的策略:把最能诗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细节展开,写具体,写生动)

3、修改习作片段,要求学生根据友情提醒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修改后交流。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听着大家精彩的旅行片段,老师忽然有一个想法。如果把大家的旅行片段集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本游记,书名就叫《2207游记》(板书)。希望大家用半个月的时间,继续完善并修改自己的游记。在修改过程中,老师希望你们能看看这些经典的科幻小说。(课件出示推荐)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 阿西莫夫《基地》《我》《机器人》 海因莱茵《河系公民》 小林泰三《醉步男》

第15篇:《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西湖小学

宋子琦

教材分析:

《城市美容师》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把写生与想象结合,通过以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表现、想象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人物速写技法,进行动态人物写生练习,为下节课创作城市美容师做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环卫工人的着装、使用的工具等职业性质。

2.学生掌握记忆画,特别是能抓住人物的动态及着装特点进行描绘。3.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美德。

教学重点:画出环卫工人的职业特征,及在劳动时的记忆画 教学难点: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态来进行刻画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画纸、彩笔、油画棒 教具准备:教本,教案,范画,粉笔,黑板擦。

学具准备:人手一份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每当刮风下雨,我们在温暖家中的时候,每当灯火通明,我们漫步街头欣赏美景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群身影却在忙碌!他们是?

生:环卫工人 师:是的,她们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城市美容师”,她们每天穿梭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辛 勤的劳动换得城市的干净和整洁。

2.板书—城市美容师

二、观察分析,方法指导

1.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环卫工人扫地和擦桌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环卫工人日常工作时的姿势是怎样的?

2.小结:迈着小步,前倾弯腰,手持工具或扫地或擦洗或捡拾垃圾。

3.小组合作:用小纸片拼出一款工作中的环卫工人,适当画出手握工具的样子。(3分钟) 4.矫正学生作品中错误的地方 5.方法指导: 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三、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1.环卫工人的着装特点? 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帽子等 2.环卫工人常用的劳动工具? 扫帚、拖车、火钳等 3.环卫工人常出现的地方

大街小巷、生活小区、马路边、垃圾处理站等 4.欣赏同学优秀作品

四、作业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画一幅环卫工人做卫生的记忆画。可适当添加环境背景,抓住人物的动态、着装特点进行刻画。

五、展示评析: 互评、师评

1.环卫工人的特征是否明显,劳动时的动态是否正确

2.背景添画是否合理。

五、课后反思:本次活动能激发学生关心我兰州市的美好形象,愿意出力的情感。激发学生共同来关心兰州市形象,大家一齐出力的情感。但是,学生对环卫工人、绿化工人、保洁工人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面不广,显得兴趣不足。因此,活动有些平淡,建议这些图片必须是学生收集的,学生了解的,这样,学生在讲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有激情。

第16篇: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本人男,1965年生人,高级小学语文教师,是一名乡村教师。自1985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这么多年的调研与学习之间,也发现了现阶段以及之后我国乡村教学方面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在这里我着重总结了以下几点,来剖析乡村教育问题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没有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乡村教学所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乡村教育很不上城市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好的老师不愿意去下乡教学,乡村里的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跑到城市里去上学,这也不现实,而且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乡村教学的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或者拿到更高职称的教师大多都想着往城市里跑,这样一来二去,就更造成了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乡村老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就比如说我自己,随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唔自身也感觉到自身的严重不足,一旦学校发布了一些有关于网络教学和用手机或者电脑操作的作业的时候,我就会头痛,因为自己不懂,以前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所以一有这方面的作业,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咨询那些比较年轻一些的老师,他们几乎都会这些东西。而经过我的调查,我们学校,包括大部分的乡村学校,40岁以上的老师占了大多数,而且他们也大多存在这些问题。我说这个事情,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表达,乡村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磨合度,不是那么的强,这就导致,这些老师在给孩子们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者就是,老一辈的教师普遍都是师范或者中专,大专毕业,而城市里的年轻老师,最低也是本科毕业,甚至硕士,博士都比比皆是,学历上的差距,也是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问题所在。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待遇的不同,乡村教师的待遇普遍比城市教师的待遇要低,这也是我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一些名望比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想着去城市教学的原因所在。

第二点:家庭不重视教育,家长的态度不一样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都不对,不端正的话,怎么可能搞好教学,而这一点,在乡村家庭教育问题方面,尤为让人头痛,。这也跟家长的社会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乡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在家务农或者在外打工,没有多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不重视,就会导致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从小的心态就不端正,更别说能够搞好学习了。而城市的家长就完全不同,城市的家长很配合教育,能够积极的响应学校的号召,以及学校教给家长的任务。而城市里的家长,一是没时间,而是觉得无所谓,觉得赚钱最重要,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是学校的问题,跟家长的关系不大。就好比,我们班里每次要开家长会,能够来参加的不足百分之七十,而这种情况,在城市的学校班级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古代人所说的寒门出状元,在现阶段,国家都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下,古代人所说的话,在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在我看来,当今社会,寒门出的大多以后还是寒门,因为他的资源匮乏,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教育一旦跟不上,上不了好的学校,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就会导致那些孩子,再走父母以前走过的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实则是当今教育之痛,之严峻啊!

第三点:教学设备存在差距

第三点所说的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了,硬件设施跟不上去,更别说学习了,连教学都会很困难。比较说咱们学校,是这两年才普及的电脑,以前教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只有老师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只能围着看,没办法自己手把手操作,所以没有实践的学习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的。而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乡村的老师,大多都是用黑板,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每次擦完黑板所落的粉尘多多少少都会被老师和学生吸入体内,这个严重影响老师与学生的健康,据我了解,大部分的老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结石问题,我想这与老师常年使用黑板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城市的学校,大多配备了电教教学设备,这与不仅能大大节省效率,使教育多元化,人性化,关键是还健康。

城市就不一样。城市学校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齐全,课堂上能使用电教设备。还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体育馆、运动器材、电教室、美术室、图书馆、科技馆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校望尘莫及的。

综上说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是诋毁农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一时半会无法改变的。要想孩子享受到城市教育水平,必须发展经济,重视农村教育,任重道远。如果有想跟我讨论这方面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关注我的百度文库跟我交流,或者加我V:wanhalf 与我交流,谢谢!

作者:付军

第17篇:触摸城市感受乡村

一、城市之光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与一座城市或某一乡村、一种行业、一种文化相联系。

我不知道到那一级算作城市。与上海杭州比我们温岭人是乡下人,温岭城区人可以叫我们箬横镇人是乡下人,新河有北门南门,松门的城门还在,都可叫城里,我的老家与箬横街就差一里多路,我们便是乡下人。当时说的乡下人,多的是一种自卑,一种委屈。而说一说乡下猪头,更是一种污辱。

城里人,乡下人,成了两个上下级别的生活空间。于是,从乡下到城市,构成了人们追求的动力。正如某心理学家所言:从低级向高级生活层次发展是人们安全感的基础,是人们奋斗的动力来源。

城市之光,城市之光。城市,人类千百年追求金钱、权力、名誉,追求享受,追求文化的地方。城市,一种高层次生活方式的集散地,文明与潮流的前沿。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从自然洞居到农耕时房屋分散于田野,再由农耕分离出手工业,脱离农田集中居住便成为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发展,是人类工业化的标志。

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北宋的都市,见证的是时代的繁华。柳永的一句“钱塘自古繁华”引得胡人南下。

许多大战役,都以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夺取或失陷为标志。李自成灭明,以攻入北京为标志。莫斯科会战、南京沦陷、攻克柏林,干脆直接以城市为名。

千百年来,一朝又一代,兴起、灭亡,又兴起、又灭亡。

乱世则归山,盛世则入城。

城市发展的脚步弯弯曲曲,战争使之步履踉跄。

大都市,大城市,县城,城镇,一级级,一座座,给农村人以层层的压抑。

三十来年前,我走在温岭县城尚书坊边的那条小溪旁,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

现在居住于温岭市,车水马龙。虽然是县级市,我也算是城里人吧。说优越感,等我住进城里时几乎没有了。在大街上抬头看,可见自己家的窗户。这就是我的家。我用手指着,向别人介绍着。在房价居高的温岭市,我能有立足之地,心中充满踏实与满足感。

三十年来,城市化浪潮滚滚。撤地设市,撤县设市。如今,在浙江地图上,找不到一个地区了,都是地级城市了。台州市,有两个县级市三个地级市区,只剩下三个县了。温岭市版图中,从原来的十大镇到现在全市皆镇。代表农村的乡的编制名称悄然消失在温岭。

千百年来农耕为主的中国,缓慢地行走着城市化的脚步。没有想到,几千年积蓄的能量,浓缩于这三十年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偶然机遇,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户口农村户口

城里人的标志是什么?是居住在城里,是房屋在城里,是工作在城里。三十多年前,农村人要把房屋建到城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房屋是计划经济的,地基是批建的,公房是分配的。分配的条件是有了工作,工作的条件是你应当是城镇户口。农村户口你长大了就到农村捏锄头柄去;城镇户口,你就等着安排到政府部门、供销粮食、国营厂矿、银行学校等单位工作,或者接父母的革命班,也等着房屋分配。有工作,就有铁饭碗了。有铁饭碗,就一生高枕无忧了。城里人,一生高枕无忧。这些城里人,没有贵族的财产,却有贵族的生活质量。

两种户口两种待遇,当时称之为“革命的分工不同”。是不是城里人的标志,变成了有没有一本城镇户口簿。户口又是讲出身的,世袭的,也就是说,是农村还是城镇,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城镇户口的爸爸妈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70年代,老百姓总结世袭户口制度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来感叹。

城乡差别明显地存在着。

怎样的人有饭吃?解放初期是分到了田地就有饭吃,大家有了土地欢天喜地。后来土地被合作化、公社化化成了集体。再后来发现,城镇居民户口就有饭吃。三年困难时期,饿死的大部分是农民,城里人吃干饭。城里人有粮票饿不死。城里人没有五月荒。城里人的年糕没有黑蕃莳庶糕,那种令人难以下咽的糕。城里人不用吃细糠,没有因吃细糠而便秘的痛苦。当时农村,粮食青黄不接现象是普遍的。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结束改革开始。

城市,是温饱的标志。

我是个乡下人。当时,我们对于暑假来临,内心既向往,又躲避。向往的是一个长假,给我们轻松与自由,躲避的是,看着稻子发黄了,心里就发毛。想起大热天,冒着毒日头,步入滚烫的水田里,想起有蚂蝗叮住时的感受,拔出来时的一股鲜血,以及因皮肤有血气重新步入水中更加吸引蚂蝗叮的心理惶恐,就会一阵揪紧。更不要说皮肤将晒成了古铜色。城镇户口的不用种田,所以他们的腿是白的,我们都叫他们白脚骨。对比之下,我们乡下人就是黑脚骨了。好象黑人白人,天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那时的婚姻也习惯于城镇对城镇,农村对农村。如同白人黑人按照人种找自己同伴。一个城镇小伙子愿意找农村姑娘,差不多可以选美了。天生城里人不用做苦力,姑娘们明白。

城市,是幸福的标志。不用体力劳动。

有人曾经说过,什么时代的学生最辛苦?现在的学生。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什么时代的学生最幸福?*。没有高考了,什么负担都没有了,还可以上街游行批斗。什么时代的学生最自觉?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上半期。还有三十年前刚刚恢复高考之后。因为那些日子里,经济条件差,读书的学生少,读好书,户口转入城镇,就包分配了。学而优则“城”,同学们努力着。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高考热,怕是这个原因吧。

盼望做城里人,就成为我们的愿望。转为城市户口,是孩子们的梦,但这是不可能的。*时,如果入伍从军,或许回来能安排工作成为城里人,当时从军热怕有这个原因吧。

当时有一个见义勇为者立了大功,被当地政府奖励立功者全家农转非,即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我们便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有立功的机会。革命的分工不同作为奖品,怕也是历史奇迹。

三、上山下乡

向往城镇,如同向往天堂。当世界大都市林立于地球之上时,我们也处于城乡差距的矛盾之中。所谓三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缩小城乡差距的方法是什么?是发展农村,还是削减城市?据说,发达国家,50%以上是城市人口。发展城市这是一个大趋势。

出身山野的毛泽东同情农民,拟出了个缩小城市的方法。即把城市人送入农村,称之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说:要缩小城乡差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主席一号召,广大青年一响应,要改天换地,战天斗地。城市,是安乐窝,乡村,是战斗的地方。

还有就是在农忙季节,所有城镇户口的人都要支援农业。所有的城里人都要去触摸乡村。学生要放假,教师干部要支农,商人要下乡送货到田头,一切以农业为中心。毛主席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家都明白:无粮则乱。

我们小学时放了农忙假,也下田里挣工分。每当看到支农的教师与知识青年们卷起他们的裤腿,露出雪白的大腿踏入泥水黑土当中,来接受再教育时,当这些白脚骨的腿上被蚂蝗虰出血而尖叫时,广大农民心里大概涌起了农民伯伯的自豪感,或许有一丝满足感。毛主席说:虽然他们手上有粪,但他们的心里是最干净的。一个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毛主席的教导下,获得了最大的自尊。

那时还有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贫管会,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就在卖爱国粮时,农民们敢与乡镇干部叫板。我们游泳时,碰上船儿摇过,总要抓住船舷拖自己一阵,很快意的。碰上粮船,是不会去抓的。大家内心已经非常敬畏了,粮船是最大的,最优先的。不然,何以农民是伯伯,工人是老大哥,解放军是叔叔。那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尊重。为了这份待遇,农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心底里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这种浓厚的朴素的阶级感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城市与乡村,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在经济与政治、实惠与口号之间平衡着,在革命的分工不同的理念下微妙地保持着共存的关系。

四、放弃土地

纵观历史,土地问题始终是历朝历代的焦点。历史上的革命,往往是与土地有关的。平均地权,让耕者有其田,是平安之本。

我们的改革,也是从土地开始的。*后不久,农民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吃了个饱饭。

农民们不但吃饱了饭,而且把自己从田地里解脱出来。包干倒户的政策,让原来两个人干的变成一个人干。剩余的劳力出现了。副业就开始了,商业就萌芽了,市场经济从此起步了。全民经商热的时代来临了。一部分人开始富了起来。原来是副业的做小生意变成了主业,作为主业的种田反而成了副业,可有可无了。

富起来的人开始试图脱离土地。精壮劳力,开始经商。有一段时间,我们沿海地区剩下老弱者耕其田。更有人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转送给其他农户,后来是拿钱倒贴给其它农户,即土地白白给别人种,不要一点稻谷,还要贴给人家钱,以交纳爱国粮。这种现象在我们沿海地区尤为普遍。土地是不能荒的。谁家荒了土地,谁家要罚款。乡政府每年都要抓粮田抛荒问题。国家明白,无粮则乱,因此粮食只能是半市场经济,而粮价补贴是有限的,抵不上化肥农药的涨价速度。农民们明白,粮田是一定要种上庄稼的,不管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没有饭吃,是农民们忍受了饥饿熬过来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浪潮滚滚,中国始终平稳地发展,也是以农民们坚守粮田,亦工亦农为基础的。如今,城镇周围的土地,成为城市化的对象。政府低价收进土地,房产商高价抛售楼盘。全国房价的一片涨潮中,也是农民们默默地忍受着。

三十年前,我们努力将自己的户口转为城镇,三十年后,在我们沿海地区,努力地将自己的户口变为农村。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内地人,他们不解了。他们还在努力把粮食关系放在城镇。我问:城镇户口现在既不能安排工作,也不能分到房子。除了教育优先权外,还有什么好处?况且教育优先权也是可以用钱买的。他们茫然,只得拿出“如果有意外死亡,城镇户口赔得多”作理由。天哪,现在还有这种事儿?连尸体也还没有平等。

二十来年前,有许多先富起来的人,用了当时的两万元钱买了个城镇户口,放弃了土地权。而其实,此时城镇户口已经不安排找工作了。但信了“政策时时变”的老百姓们,还是觉得城镇户口吃政府的饭有希望。如果一百年后看现在,人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农民主动放弃土地,用两万元钱放弃土地,把自己变为无产者呢?不明白共产党打天下终于分到了田地的农民,何以追求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户口。封建时代的古人也不理解,那时的贵族是住在城里,而在农村有田产。现代西方人也不理解,他们有钱人是住在农村,而在城里有置业。

三十年城市化,似乎进行了一场奇怪的圈地运动。等到农民们渐渐明白过来时,许多土地已经不在自己的脚下。等到要求补足地价,补足粮食的呼声高起来时,圈地已近尾声了。政策还不知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五、向往城市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标志。

三十年前,我也“学而优则‘城’”,考上了大学。喜气洋洋地放弃了土地,转为了城镇户口,做起了城里人。

而我的大学,是台州师专温岭教学点,就在温岭师范读大专班。地点在县城北山,我们戏称为北大。

在城里读书,同学们三五成群,把温岭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也叫触摸了这座城市。

市三中后面的北山河,是我们游泳的地方。那时的水是清纯的。

北山、塔山,是我们登山与竞技青春朝气的地方。那时的山是整座的,没有炸开。

莞田岭从前是一个岭头,我们每天跑步上山下山,岭北边是一个村庄与一片粮田。现在是一个山洞穿岭而过,洞北边是新建的城区,宽阔的街道。

老大会堂是我们最有美感的地方。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这儿放的。我们对明星的认识也是从这儿起步的。电影《小花》就是在这儿观看的。刘晓庆、陈冲、唐国强等明星也是在这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大会堂,是男女青年们手挽手的地方,是我们青春启蒙的地方。所幸老大会堂依旧,我有时站在哪儿,脑中就会闪出许多镜头。亲切而又陌生,遥远又在目前。

后来看路遥的《人生》,小说中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巧珍,与城市姑娘相恋,我们是深深理解与坚决反对。从城市姑娘的气质与高加林相配的感情角度来理解,从陈世美行为,糠糟之妻不可弃的道德角度反对。我们几个大龄同学从高中升入大学,从农村转为城镇,有的与农村姑娘拜拜,有的与之结婚。我们都评论一番,感慨一番。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故事特别多。”

向往城市,城市里不仅有电影,更有文化人。有文化市场,有思想精神。城里人谈天说地,指点江山。城里人阅读与思考,欣赏音乐,观看舞蹈。还有城市的道德准则,更令人向往的宽容的道德准则。有大方的女人,时髦的女人。

城市,是文化的标志。我向往城市。毕业后虽然离开了温岭县城到松门下面的乡村中学教书,但我的心还是向往着县城。

而在农村的痛苦则是没有文化需求。人们不知道需要文化需求。即使有文化需求,也被麻将扑克所代替。

我由自小对自己老师,自己眼见的所谓城市市民形象来衡量农村。我觉得农村更需要的是城市人的文化内涵。

改革之初,松门有水产优势、港口优势,在全县中优先发展起来。有人说是松门人的鱼吸引了明星们,许多明星直奔松门,送戏下乡了。其中有越剧明星王文娟。看他六十多岁了,扮演起林黛玉来还活脱脱是一个清纯少女。我父亲哥哥喜欢越剧,经常看庙戏的。我就托关系开后门买了两张票,送回家。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这个消息,心理又在内疚只有两张票家里有这么多人怎么给。那知被父亲一顿批评。说这么贵,你自己看了就是了,还买了两张。说我是“洋财子”。说得我恍然大悟。原来农民爱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白看的戏可以看一看,看戏那有致富重要。一下子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义。我哥哥就冒雨去退了票。回来后很高兴,说是两元一张的票退到了五元。并且把赚的钱也给我,父亲也高兴了起来。我心潮澎湃地接过了钱。

这对我是个极好的教训。后来我放弃了这个念头。彻底放弃了。只安心做我一个乡下文化人。

再后来是我的两个兄弟做生意发了点小财,先后在街上买了房子。他们成了城里人,但他们是农村户口的。我是城镇户口的,在乡下工作,住在乡下,我是乡下人。

陆陆续续的,我的许多邻里亲眷,文化不怎么样,而做起生意,夜以继日,风雨兼程,一路高歌,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在九十年代前后在城里安了家。

我是文化人,城镇户口的,但我是乡下人。不用陶潜的“归去来兮”、“胡不归兮”,我是“胡不出兮”。

此时我才明白,金钱、房屋才是组成城市的硬件,文化元素是可有可无的,至多是点缀。

于是在先富起来的家人亲戚们壮胆下,我筹集钱买了城里的房。后来房价涨了,工资也涨了,欠钱还了。我赢了。是农村户口的城里人把我这个城镇户口的乡下人领进了城。是文化不高的城里人把我这个“高文化”的乡下人领进了城。

六、触摸城市

站在瓦屿山东辉阁上向四周望去,西边是老城,密集地排列着,东边是新城,豪华地展示着。大厦与小区错落着,汽车与行人交织着。西山一片灰蒙蒙,形成一个窝底,将城市拥抱着,东山上石夫人还在望着大海。是车水马龙破坏了石夫人宁静的心态,光秃秃的岩石被炸了许多口,绿色被隔断了,显出石夫人焦灼不安的心。一条一级公路横过山腰,又截去了许多绿色。

走在万寿路上,这条不夜之路,永远是忙碌的。

有时我去临海走走,真羡慕哪里保存完整的古街。我经常走着想着,我为什么不生于临海,这座女性化的城市。为什么当时台师不把我们召回本部,使我们更早地触摸临海这座江南古城。但临海人也在埋怨着他们的文化韵味正在消失。

温岭是一座雄气勃勃的城市。有人说,它缺少水,就缺少灵气,缺少温柔。比不上临海,显出东湖的妩媚。

灯红酒绿。温岭饭店怕是台州之最了。吃文化。喝酒文化。KTV文化。桑那沐浴文化。休闲厅音乐狂泻,蹦迪吧热情荡漾。上厕所叫洗手,剃头叫美容,饭店可以叫料理,坐台叫唱歌。什么都要“文化”一番,连女人放肆地叫喊,或者顺着根钢管扭扭屁股卖弄风骚也“歌舞文化”起来,让我这个自以为“高文化”的人看不清文化了。统统解放。

城市,原来是泄欲的地方,是纵欲的标志。泄欲纵欲也文化了起来。城市啊,变得诱人,变得难以触摸。

城市,让我迷茫起来。

城市化浪潮中,乡下人变为了城里人,变为了老板,占据于头脑中以乡下人为自卑的意识消除了。金钱热浪滚滚。经商,几家欢乐几家愁。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冒险家的坟墓。这经商也算是一种商业文化了。

老板们占据了商业文化的制高点。

我读了这么多年书,看来我的文化还太低。

余光中说,台湾七十年代也一样,拆、改、建,朝气勃勃。那一代人是昂扬的一代。

是啊,我们这一代也是昂扬的一代。

我们的城市是复制出来的。来不及思考,大家都匆匆忙忙地发展。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统一格调,铸成统一模型。甚至不惜牺牲个性,摧残传统文化来获取发展。

我们留下的是什么?留给下一代是什么?当工业、商业作为人们主要经济来源时,悲凉也随之而来。农业社会中保留的人的自然性一面,正在消失。人们在不断地工业化的进程中忘却了自我,慢慢消逝掉一些真正的文化习惯,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东西。春节越过越没劲,喜酒越喝越没味。啃老族越来越多,生命的质量越来越低,思索、探寻的理念越来越淡。由于时间的错位,处于前工业社会的大陆,就有了后工业社会的凄凉。这些还不包括环境因素造成的污染。

三十年经济狂潮,好象是一台生产城市的机器。圈地、规划、建房„„一条街、一个小区、一座新城„„开发开发八八八。

而文化底蕴,可能毁于一旦,却不能一蹴而就。

七、感受乡村

终于走进了城堡,却反问自己为什么走进城堡。难道又是西西弗斯神话,推上山,又下去,又推上?

宾馆、山庄向乡下建造,这些本来是乡村的田地变成富人的别墅。

乡下人,赚钱,成为老板,住到城里,再赚钱,住回乡下。历史在滑稽地回环着。

我不是老板,没有经商文化。我也挤进城市,却也非常向往乡村。田野、空气、山水。我盼望孩子读大学了,我们就可以回到老家去。我的生命,也这样从向往城市到回归乡村。居然也附庸那些“高商业文化”的大老板们归去来兮的脚步。

古代许多大官称之为告老还乡。

古代许多高士称之为退隐山林。

古代许多达人称之为回归自然。

我在追寻我心中向往的自然,以附庸达人高士。

逃避寂寞,害怕孤独,或许人们因此更向往城市,而我却因此更向往乡村。

乡村,小店,聚集在一起,由一些“秀才”谈天说地,大家尽情发挥,听着说着,用自己的想象解释着这个世界。毛泽东逝世了,四人帮粉碎了,大家说,这是毛泽东昏皇了。于是,一个农村“秀才”举着一张报纸,说着一些名字,大家津津有味地道听途说着。物价涨了,城里人不吃肥肉了,城里人可以娶三个老婆了,城里人不结婚了。萨达姆没有死,终于打败了布什。于是这些粗犷的乡下人,说起了粗话为乐。

乡下人红白喜事,总要忙个不停。亲朋好友主动帮忙的。城里人饭店一桌,结婚就结束了。乡下人非要搞三场,温洞房,正场,落厨房。大家带着许多满足,表兄表妹娘舅姑父,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总要把精力消耗尽,把热闹抒发到顶点才罢休。

现在与妻子女儿或者朋友看电影,想起当年乡村看电影,拉着哥哥的手,牵着妹妹的手,走夜路,看革命样板戏。

现在与妻子女儿去游泳池游泳,想起当年夏天,割完稻后“扑通”一声跳入河里嬉戏打闹时的痛快感受。

车水马龙的城里,我感觉出寂寞;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体会孤独。压力与紧张随之而来。

现在,我经常回老家,几乎隔两周回一次。我为什么回家?是家中有老母亲在。我为什么回家?是自己的心灵需要放松。

但是,那条河还在,已经不能洗澡了;有时也放电影,没几个人看了。农忙也不怎么忙,有割稻机了。精壮劳力出去赚钱了,妇女们做小生意去了,孩子们读书作业游戏去了。谈恋爱的拥抱去了,只几个闲人老年协会打麻将去了。剩下老年人,与我说几句从前的话。而老年人又不断逝去。

我回家了,我放松了吗?有时真怀疑我回家了吗。

听萨克斯《回家》,亲切的旋律,让人如同呼吸新鲜的空气,见到熟悉的旧人,感受自由的精神。而在亲切之中,透出一丝无奈、忧伤。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种幽默式无奈,不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种回不了家的忧伤,而是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无奈,那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忧伤。从前不解,何以快乐的“回家”以忧伤的旋律表达出来,现在明白,那是一种回到家不见家的感受,那种永远回不到老家的感受。现在明白,古代屈子何以招魂,现代弗落姆何以寻找自我。老家,我心中永远的澎湖湾。

有人说:你可以回乡村去的。乡村有你的老屋,也可以建新房,地基便宜。你回去,没有人阻止你。如果真的乡下好,那么,为什么城市的房价这么贵呢?并认为,这是城市人的矫情。叶公好龙。

真的,没有人阻止我。如果几年后,女儿上大学了,我会回到老家住吗?说不定将来女儿工作在大城市,自己也会随女儿更上一层楼。我对自己的心理也说不准了。

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得对。

近些年来,我常常这样对家长们说:你们要把孩子带入真正的田野,去割稻,去挖泥蚯,去捉蛇,去触摸蚂蝗,而不是带到旅游农庄,一番蜻蜓点水。其家长一脸茫然,怀疑我在开玩笑。后来,听我解释说写作文时要有材料,学科学时要知道这些动物,他们才明白了。要让孩子明白:米是哪里来的,谷是什么东西。他们明白了。我进一步说: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就是自然,就是田野。不要让他们迷失自己。他们又茫然了。但我怎么解释?说去田野打闹一场,涉一身泥,或者抓一只青蛙一条蚯蚓,触摸一番,感受一番,就是认识自然了,就是物我合一了,就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了?似乎我又在胡诌。

老家人提醒说:现在的田野里,蚂蝗、蚯蚓很难找了。

我知道我又错了。

我反问自己时,发现我自己才是一个迷了路的、回不了家的孩子。

是啊,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我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一路走来,一路故事。夜晚,站在瓦屿山上,看万家灯火,伸向远方,与山围相连,与夜幕相接,仿佛悠悠岁月,在诉说着当年的是是与非非,徘徊与傍徨,迷茫与困惑,酸甜与苦辣。在拥有物质的今天,总有一种失落感堵在心头,失落什么,也还是说不清道不明。

江富军

第18篇:古诗教学设计乡村四月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积累不少古诗。能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

一、二句 (课件出示

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

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

)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ƒ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10、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学习第

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设计意图:音乐的熏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田园乐

(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第19篇:乡村少年宫乒乓球教学设计

乡村少年宫乒乓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乒乓球的左推右攻技术,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运用这一技术。

2、通过乒乓球的左推右攻技术练习,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身体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对国球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有着广泛的群众的基础、完善的乒乓球设施,并且随着我国乒乓健儿一次又一次的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各种国际大赛上夺得冠军,人们对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期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我选择了乒乓球反手推挡技术为本课主教材。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骨骼肌肉以及内脏发育尚不完善,需多加强小肌肉群及灵活性练习。

2、随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祖国荣誉感逐渐加深,对国球——乒乓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乒乓球最好时机。同时我校正在开展乡村少年宫训练活动,学生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会积极的投身到学习中去并努力表现自己。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创设乒乓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请学生将收集的乒乓球资料以及小知识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借此传授乒乓球的相关知识及乒乓球运动为何当之无愧地被我们称之为“国球”。

2、介绍乒乓球基本知识。认真观看学生搜集的乒乓球材料。 学法:观察法、研讨法、实践法。 3、熟悉球性。(托球练习)

热身练习过程中,我采用由下至上练习,先从脚步(并步、滑步、交叉步)练起,再进行摆臂练习(正手、反手)。熟悉球性采用托球接力、颠球比多等基础练习,使学生尽快找到球感,为本课的新授内容奠定基础。

4、8付乒乓球台。

二、基本部分

乒乓球——反手推挡技术(以直拍反手为例) 动作要领:体前倾,手外旋,上升期,推出去。 重点:前臂和手腕发手、重心落在脚上。 难点:在球的上升期借反弹力将球推回。 教法:启发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在新授教学内容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光碟。这样不仅可以更直接的剖析动作要领,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观看到示范动作,迅速找到正确的击球部位以及挥拍的手臂轨迹。台上练习中我采用二人、三人、四人分组练习,这样不仅克服了学生多、球台少的难题,同时也为学生帮教和区别练习创造了条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去帮助指导,。学生会很直观的观察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分组提高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掌握速度较慢的学生,从基础一点点抓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失去对乒乓球的兴趣。同时,选派小组长组织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小组比赛,使每名学生都在运动中享受乒乓运动的乐趣。

1、观看教学片。分析动作。

2、原地摆臂 ---- 上台练习---- 选优示范 ---- 分组提高。

3、教师讲评。

学法:观察法、研讨法、实践法。 1、看教学光碟。

2、分析反手推挡技术 ---- 徒手挥拍练习---- 分组练习---- 观看自己动作 --- 分析正误 ---- 分组提高 ---- 区别对待。

组织:二人一台 ---- 三人一台 ---- 四人一台、要求:动作规范,准确到位。

三、结束部分 最后,选择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作为放松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1、放松韵律操,教师领做。师生共同随音乐放松。 2、评一评:宣布下课

另外,还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看起来,乒乓球运动没有其它运动激烈,没有铅球运动等的直接危险性(砸伤人),但是,乒乓球运动中身体移动快速多变,在教学前应注意球场周边环境的清理,以免学生在练习中摔倒受伤,尤其是场地是否湿滑等。在攻球练习中,初学者也有握拍不稳而出现球拍脱手现象,教师在上课时应事先提醒学挥拍注意安全,旁人要远离球台。

开阳县永温万达小学

乡 村 少 年 宫 乒 乓 球 教 学 设 计

指导教师:夏军 王春莲

第20篇: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

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

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有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

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以参观、游览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应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地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城市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广场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但它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质量密不可分,所以在设计城市广场的时候要考虑当今城市广场在规划中存在的主要和常见的问题,尽量加以避免,认真把握总规的要求,全面分析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最终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

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
《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