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模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佳鑫诺专接本模考冲刺班模拟试卷0311-86693979

《政治》模考试卷1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2.D3.A4.A5.A6.A7.B8.C9.B10.B11.C12.C13.D14. C

15.D16.A17.B18.B19.C20.D21.B22.C23.D24.B25.A26.D27.C28.B

29.C30.D31.D32.B33.C34.A35.A

二、多选题

36.ABC37.AB38.ABD39.ABC40.ABCD

三、判断题

41.×42.×43.√44.√45.√46.√47.× 48.√49.×50.√51×52.×53.√54.√55.×

四、论述题

56.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只有进行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富裕;才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组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这场伟大的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反对停滞不前的“右”的错误和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错误,坚持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

57.(1)X射线性质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对立的双方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同一种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2)解决 X 射线危害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使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材料中,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铅板挡住射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X射线的有利一面。

58.(1)①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是解决我 1

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学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③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④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员,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总之,党的十七大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政治》模考试卷2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2.D3.A4.B5.C6.B7.B8.D9.B 10.C11.C 12.B13.A 14. D15.B

16.A17.B18.C 19.D20.C21.B22.B23.C24.C25.A26.B27.B28.A29.B30.D

31.A32.C33.C34.D35.D

二、多选题

36.ABC37.ABCD38.ABDE39.ACD40.ACD

三、判断题

41.√42.√43.√ 44.×45.√46.×47.√48.×49.×50.×51.√52.×53.×54.×55.×

四.论述题

56.答:辩证的否定观认为:(1)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5)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这就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态度。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传承和承载文明功能、认知和教化功能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我们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反对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现阶段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着力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材料分析题

57.(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以人为本是核心。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主张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是以联系的思维方法得出的重要论断。科学发展观所大力倡导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主张,即是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哲学思想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即是以人为本。

58.(1)我国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是粗放型发展和集约型发展。

必要性:①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②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③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政治》模考试卷3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2.D3.B4.A5.C6.C7.C8.C9.C10.A11.D12.B 13.D 14.D 15.B

16.A 17.D18.A 19.A20.B21.C22.D23.C24.D25.D26.B27.B28.D29.B30.D

31.C32.C33.A34.C35.D

二、多选题

36.ABD37.BD38.ABCD 39.ABCD40.ABD

三、判断题

41.√42.√43.×44.×45 .√46. √47.√48.×49.×50.√

51.√52.× 53.×54.×55.×

四、论述题

答: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3)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a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b反之则反是

4.同一性与斗争性方法论意义:(1)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要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2)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其本质在于协调事务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道德“爬坡”与“滑坡”并存;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贪污和腐败的滋生,等等,这些矛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多种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应对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各种现实利益问题;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材料分析题

57.(1)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犯了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经验主义错误;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犯了先验论和唯理论(或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2)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之中有理性,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理性之中有感性,理性以感性为基础并通过感性形式表达和说明理性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即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5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2)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

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第二,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申论模考答案

模考3法律法规答案

理论模考答案3..

长春市二模政治答案

司考模考 卷四答案

九年政治模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

政治模考文档 (自动保存的)

安庆市中考一模政治答案

模考2

苏教版五年级期末数学模考答案

政治模考答案
《政治模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政治考试答案 答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