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科研诚信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9: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科研诚信

摘要: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没有它,科学研究复杂交织的紧密体系将会以一种难以想象的、令人失望的方式土崩瓦解。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也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学术不端行为滋生,通过学术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高校在科研诚信与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有所发生。科研诚信和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高校是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的摇篮,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社会风尚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研诚信,成因,高校,学风建设

前言:“诚信”一般指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而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诚信这个在商界常被人提及的明词,最近这几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学术界。这是因为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引起了人民群众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于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换取一时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发展。同时,学风问题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国内外科研诚信简介

我国科研诚信状况 (一)

我国确实发生了一些我国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对我国科研诚信影响极坏的学术造假案件,如2009年12月,英国的《结晶学报E》的编辑一次性撤消了井冈山大学钟华的41篇造假论文和刘涛的29篇造假论文。早在2003年Nature杂志就撰文指出,德国资深科学家认为,媒体越来越多有关学术不端的报道在损毁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在2010年4月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会上,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有关中国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造假的问题。

从自然科学基金委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中,约有80%的案件都发生在基金项目申请前和申请阶段,某些人为尽快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而篡改研究背景和简历。而真正的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仅占204起案例的14.89%。当然,自然科学基金委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科研诚信的状况。

(二) 美国科研诚信状况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部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S)与公共卫生与科学办公室(Office of Public Health and Science, OPHS)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组织了一项关于美国HHS资助领域连续3年内科研不端行为的问卷调研,调研了美国605家科研机构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外研究项目经费资助的2212名科学家(向4298名科学家寄发了问卷,回收了51%)。这2212名科学家中有164名(7.4%)回答观察到了201起疑似不端行为,其中,伪造或篡改数据占60%,剽窃占36%,相当于平均每年每百名研究人员发现3例。据此,保守的数据是在2007年获NIH院外研究项目经费资助的15.5万名科学家中,有2325起科研不端行为,不端案件占资助总数的1.5%[1]。

通过上述基于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都存在科研诚信问题。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等科学道德诸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有科学研究工作者个人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还有评价体系方面的原因等等。

(一) 体制成因 科技评价机制和科学奖励机制失范。科学评价制度不尽合理。在追求数量的管理模式下,评价指标的单一性成为我国科学评价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好多评价指标只是为了迎合一时之需,在指标设置上多具有官员的意志的体现;再还有同行评议的不健全。无论是项目、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还是成果鉴定的评议,科研项目报奖的评议,有些已经失去了学术研究固有的科学、公正和严肃性,由于功利色彩严重,渗透了许多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为了获得所谓的“成功”,请客送礼比比皆是。评议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和监督制度在科技评价中本是同行评价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严密性不够,或者是由于难于控制和操作等原因都形同虚设。再者,科技管理部门为获得短期效应,对同行评议有效性的疑虑和由此引起的对同行评议活动的行政干预,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同行评议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科学不端行为,其中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由此也容易引发科学道德问题。

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就是“官本位”对科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官本位”和学术自由的矛盾,使官员对学术界过多的行政干预、长官意志限制了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和学者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不论学识高低,只要有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位搞一些特权,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而在职称等学术地位上的晋升也是轻而易举的,在科研项目报奖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致在学术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一些年轻学者的科技价值观也起到了一些不好的诱导,有些学者一生以奋斗官位为科技目标。

科技评价的周期太短。为了短期达到学术的轰动效应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作怪,一项科研活动就要求在短期内出成果,出人才。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劳动,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往往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对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评价氛围。目前,在一些学术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对科研项目一年一个考核,半年一个评估,有些甚至是三个月或者半年一个考核。这使得有些学者不得不为考核费尽心机,拼凑文章、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无形中滋长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 监督机制较为薄弱。一是不当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二是当不端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时,对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 个体成因

一是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不端行为者中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教育以及科研实践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技工作者所受的教育不全面,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把道德视为小节,以圣人道德教育代替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底线的教育。

二是科学工作者缺乏自律,科研信用意识谈漠,科学道德意识薄弱乃至堕落。不良学风产生的原因中,到底外因还是内因是主要的?有人非常强调外因,但“内因”毕竟应摆在主要位置。外界环境,社会风气、立项评审、奖励乃至评级、住房分配等机制确实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外缺少鞭策和教育等问题也还存在,这些都要进一步完善。但主要还是受不正当的利益驱动,唯利是图。这与历史上先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差不知有多远了。即使没有明文规定的道德规范,学术研究的基本道理也是显而易懂的。法盲违法乱纪只是极少数,违背科学道德的人中多数是明知故犯的。

(三) 竞争压力和利益的驱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已经处处存在,在科技界也不例外。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在项目经费、科研奖励、研究管理职位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形式的竞争,伴随一定利益的分配,从而给科技工作者形成一定的压力。不端行为者不能正当地对待这种压力,不能正常将其转化为努力科研的动力,而是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必然导致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产生一定的腐败和学术失范等行为。

(四) 观念文化的落后 首先科学文化在我国欠发达,一些高尚的科学文化还未形成。西方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科学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建设同步,而近代科学的功利化、科学工具性等影响远未消除,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不强,科学依赖政治或其他社会体现建制,因而自律性不强。在科技界,科技人员缺乏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机制和传统;社会对科学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远没有得到普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误解和隔离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二是我国科学共同体一定程度上的封闭观念。甚至有的“唯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领域是一个独立和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之外的人无权对科学家的工作进行道德评价,这种错误观念对滋长学术不端行为有促进作用。三是诚信文化的缺乏。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科学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诚信”在传统伦理中的地位较低,“信”,列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中的末位,信要从道、从义[2]。

三、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对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功能也不断地转变。18世纪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19世纪以后,教学与科学研究想结合,成为大学改革的方向。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学已不仅培养高级的科研和科研管理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参与科学知识生产,而且与企业结合,直接参与知识应用[3]。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知识的可靠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规范,是科技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坚持科研诚信,在任何环节上都要坚持客观真实;要尊重他人的优先权和知识产权,通过引证尊重和承认他人的成就,也要有勇气和胸怀尊重他人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批评与质疑。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心气浮躁、急功近利,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学术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只有保持科研诚信,弘扬追求真理、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和崇尚理性、注重实证的科学传统,恪守严谨缜密的科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有所创新,有所突破[4]。

科研诚信和良好的学风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高校是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的摇篮,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社会风尚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科研缺乏诚信的学校,其学校信誉、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的培养质量都会受到社会的怀疑;科研缺乏诚信、学风不正,不仅败坏了学校的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各领域的工作,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5]。

四、构建良好的学术风气

(一) 深刻认识加强我国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一,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深远意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应当是创新型国家。只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

第二,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自十七世纪走出传统经院以来,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因此,科学探索往往伴随着荣誉、地位和商业利益,科研诚信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一段时间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和欺诈行为令全球科技界为之震惊。然而,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注定与科学无缘,缺乏诚信的学术更是没有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讲:“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没有诚信,就会破坏科学研究的秩序,就会影响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科学事业将无法向前发展。

第三,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科学家是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 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推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一些人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薄弱,有人甚至利用科研管理漏洞和机制的不完善谋取个人利益。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是解决科研诚信问题的基础性举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引导学术诚信的良好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加强科研诚信既要靠自觉自律,也要靠监督管理。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科研诚信正从单纯依靠道德约束,向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利益和科技界的整体声誉出发,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不留漏洞和死角。

(三) 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合力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科技界形成了高度共识,要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第一,强化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宏观指导。科技部等十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这是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积极行动。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组织等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格局。

第二,强化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各学术团体要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

第三,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要对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划清学术不端行为的界限,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明确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完善学术论文发表评价的制度。同时,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广大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和要求。

第四,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6]。

结语

诚信是科研的基础。诚信对于科学家至关重要,对我们也是如此。科学研究是求真的事业,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应该是科研人员本质的关键的一面,也应是其倾心竭力所试图达到的。在科学研究成为一种职业之后,除了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和平事业外,对科研人员本身来说,也提供了职业晋升、个人获益和自我满足的机会——这些只要是取之有道,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科研诚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需要通过自律和他律来保持,不但个人要自律,单位也要自律。科研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努力的过程,制度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高校要营造促进诚信的科学研究环境,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又有章可循,使坚持科学诚信的人得到尊重和关心,违反科学道德的人受到批评和惩处。

参考文献:

[1] 陈越,方玉东.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4):70-71.[2] 王进东.打造诚信科研环境构建绿色学术生态[J].科学新闻,2008,(24):26-28.[3] 苏娜.高校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6).[4] 黄宇,李战国.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5] 蔡宇青,于娜,关蕾等.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初探[J].管理学家,2010,(10).[6] 刘延东,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4.[7] 邓一红.研究生科研诚信与科研道德问题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10).[8] 王国建,牛文忠,方丽等.恪守学术道德倡导科研诚信[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8).

科研诚信论文

诚信小论文

诚信小论文

科研小论文 文档

科研诚信

科研诚信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诚信论文

科研诚信须知

科研诚信承诺书

科研诚信承诺书

浅谈科研诚信小论文
《浅谈科研诚信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