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数学教学原则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1: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总结,是教学经验的结晶,是约束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依教学目的而定,反过来、遵循教学原则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障,要实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奠定他们健康发展的数学基础”的目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下一些教学原则。

1、联系实际原则。数学科学概括性强、抽象程度高,而中学生思维的运行往往依赖直观、现实的背景,教学工作需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把学生熟知的现象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问题思考的背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益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数学化原则。“数学化”指以常见的现象或普通的事例为背景材料,用数学的表达方式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数学化”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是数学知识发生发现过程的再现,是学生必须经历的思维和表达活动。

3、再创造原则。虽然教学工作中的“数学化”不可能成为知识发生发现历史的真实,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却可以成为真实的知识发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好“数学化”的再创造。首先,“定义、定理、算律”等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结论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再创造”工作应围绕这些核心内容展开。其次,中学数学课程拥有众多的规律性结论,受教学时限的制约,“再创造”工作应有选择地开展。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直观展现“再创造”的数学化过程或过程的关键步骤,把学生带入经过教师再创造的“数学化”情境之中。

4、思想实践原则。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思维容量巨大,科目众多、思维方式多样,形式表述严谨、抽象思维深入,不同门类知识相互交融、思维活动的跨度大、灵活度高,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以探究知识的由来、把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领悟蕴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他们的学习是思想上的实践过程。但普遍看来,受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不具备以自修方式完成学业的能力,教师必须做好他们思想实践的引导工作。

5、数学表达原则。数学表现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学生用数学方式做出的表达是数学思维活动及水平的真实体现,另一方面、他们的“数学表达”对思想实践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学习即“数学表达”的学习。教师需要运用非数学的方式作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需要作出“数学表达”的示范,更需要不断督促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及时规范他们的“数学表达”。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要回归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数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思想方法的教学,思想方法蕴涵在规律性结论之中,表现于具体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学生需要联系实际地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 也需要将学习到的规律性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地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7、严谨与量力相结合原则。“符号形式化、概括公式化、推演逻辑化、结论精准化”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是“数学化”的内涵,是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需要习得的思维和表达的方式。数学科学逻辑严谨,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应通过“展现背景材料、显现数学化的过程、运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组合”等方式方法,为学生搭建出思维活动得以连续运行的台阶。

8、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需要做好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工作需要在奠定坚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文化积淀的过程。

9、个体施教原则。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是社会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有所提高,是数学教育的实质和常规教学的工作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具体情况,联系实际地选取教学材料,有针对性地做好问题设计、情境创造、教学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达成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学效果。

10、反馈调节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需要模仿教科书和教师的表达并随时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表达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作出纠正或指导,进而调节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数 学学习是“数学表达”的学习,“表达”的学习需要在表达中进行,教学任务需要在师生双边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达成。

11、多感官参与原则。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听取教师的讲授,需要阅读教材和教师留下的板书等文字材料,需要不断地思考,需要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表达。数学学习是多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同时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2、优化组合原则。“优化组合”指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教学板书和多媒体为例,二者有各自的使用前提和教学优势,常规课堂应使二者有机结合,以取得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素质、学生自然情况、社会环境、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优化组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合实际地选择教学方法。

13、“体系、结构”原则。学生能够理清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脉络、掌握门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整体地把握教材,是高水平认知的表现,是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课业水平不尽相同是客观的事实,但迫于中、高考的需要,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做好知识的结构组建和脉络梳理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中小学教学原则

古诗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多媒体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太极拳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案例

教师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