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2: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弱、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着力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中西部城市群,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这些地区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平稳融人城市,进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

1.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1.3%,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逐渐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标志着已进入了城市社会,将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中国仅用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走过的城镇化进程。澳大利亚《澳人报》称,中国30年来的城镇化,使更多中国普通民众得以分享到国家经济增长的红利。

2.“城市病”现象进入多发期,有可能呈蔓延趋势。2011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当前,1.59亿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和居住,没有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他们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聚居,有可能产生城市贫民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现象日益加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3.改革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方向正逐步明确。近年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健全,上海、广东和重庆等地,为解决城镇化发展的体制矛盾,在积分落户、居住登记、土地流转等方面积极探索。2012年3月《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公布实施,首次明确提出县级市开放户籍登记,将申请常住户口范围拓展到地级市,并明确设区市稳定就业居住满3年可申请落户:明确“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全国7个省市出台了户籍管理改革具体意见,全国统一的居住证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这些探索逐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回归户籍登记功能,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实行居住地准人制。

二、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1.转变依靠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的模式。随着城乡结构的重大转折,农业劳动力将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供给的“刘易斯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2001年—2003年年均增长4.4%.而2004年~2010年年均增长13.5%。2004年以来.主要靠大幅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才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要转变依靠大规模农业

剩余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长期在城市工作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融人城市,促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仍然较大.未来5年还有45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2011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达35.1%.仅创造10.1%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距离走出“刘易斯区间”还需要一段时间。

2.转变主要依靠粗放消耗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化的模式。我国是人均能源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资源仅0.0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2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长期以来,我国依赖大量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支撑快速城镇化发展。2000年—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6.1%,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1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8.7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城市规划标准,现有城市建成区面积还能承载1.8亿城镇人口,能够基本满足未来新增城镇人口用地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城镇化进程中占用国土空间过多,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不仅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威胁到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必须改变依靠粗放消耗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地节能、生态环保,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转变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化的模式。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城镇公共服务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工低成本进入城市创造了条件。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成为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列举了14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全部向农民工开放的有6项,有条件开放的为5项,完全不开放的为3项。即使对农民工开放的公共服务项目,对农民工的覆盖率也不高。2010年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的比率分别为9.5 %、24.1%和14.3%。随着新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必须要转变,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总体上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从单纯速度扩张向速度和质量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发展阶段,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三、应对举措

1.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机制.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T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城镇化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核心内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关键是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以就业年限或社保年限为基本条件,制定农民工落户政策并向社会公布,逐步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其次,政府、企业和个人要明确责任,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成本.企业主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成本.个人主要承担社会保障和生活等方面的成本。再次,

加快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剥离附加于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待遇。

2.加快培育中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集聚。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首先,要加快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重点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发展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新的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次,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快中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再次,完善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撑体系.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其人口和经济集聚功能。

3.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密不可分,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与体制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未来推进城镇化,必须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理顺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谋划和大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工承包地、宅基地市场化退出机制,实现农民工带着资产进城。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在财税体制方面.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在行政区划方面,科学有序地开展新设立市镇建制的工作,改变市镇数量持续减少的不正常现象。配合“省管县”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与行政等级脱钩的城市层级体系,消除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面临的行政性制约。作者:王冬欣

我国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陆大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调查分析

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浅析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

辛鸣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城镇化水平

我国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