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4: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拒绝“义”的负能量

赵 秉 文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

(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当马超投奔刘

第1页 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

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在曹操欲解樊城之围,遣使劝孙权断关羽后路之前,陈寿特别追记了关羽拒婚一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试问:为了孙刘联盟,刘备可以娶孙权的妹妹为夫人,而关羽为什么不能将其女嫁孙权之子呢?如果说不许婚还情有可原,‚而骂辱其使‛,则只能破坏孙刘联盟,使自己两面受敌,最终归于失败。

第二,对属下严苛,不仅不能为了共同事业团结同僚共同奋斗,反而迫使麋芳、麋士仁投降孙权,使自己失去了后援,陷于极度孤立。当时麋芳任南郡太守,士仁镇守公安,不仅是关羽的重要后援,还是其军需物资的补给线。由于‚供给军资不悉相数‛,关羽就扬言:‚还当治之‛。二人原来就‚嫌羽自轻‛,此时更‚怀惧不安‛,于是便‚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麋竺传》)。

第三,对吕蒙奇袭荆州缺乏警觉,是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为了夺回荆州,孙权与吕蒙可谓费尽心机,首先,吕蒙‚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三国志〃吕蒙传》),随后称病,离开陆口回京养病。关羽果然被麻痹,将原来留在公安、南郡的兵将逐步撤离至樊城攻打曹仁,致使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成功,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均为孙权将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所擒。可见,真实的关羽,除了性格上刚愎自用外,在军事才能上亦是平平,既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战役谋略。

(二)如果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只是一个勇武的大将,而小说中的关羽则已是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武圣了。在尊刘贬曹的正统历史观的指导下,《三国演义》虚构了关羽‚夜读春秋‛、‚温酒斩华雄‛、‚封金挂印‛、‚千里单骑护嫂‛、‚过五关斩六将‛、‚华

第2页 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等情节,连他被曹操俘虏这一极不光彩的事件,在罗贯中的笔下,也成了‚降汉不降曹‛的忠义之举。难怪鲁迅先生也要惊叹:‚……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从隋唐开始,特别是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借助戏曲、说话等文艺形式,已经普及到了民间。明、清时代对关羽不断地加官晋爵,称谓也随之改称‚关圣‛、‚关帝‛,形成了新一轮的关公崇拜热。

在不断流传的口头文学、戏曲文学、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关羽被塑造成了既能陷阵摧敌,又能‚守经从权‛,委曲求全,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思想,又能舍生取义、从容就死的‚忠义仁勇‛的典范。在清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羽已被崇誉为‚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了。

(三)许多材料证明: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羽即已成神。2005年在湖北荆州城隍庙遗址出土的陶制关羽神像,就被人们推断:关羽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荆州的城隍神。关羽成神的传说最初始于荆楚地区,这不仅与楚地自古崇尚巫风有关,更主要的是因为荆州是关羽长期活动的政治、军事舞台,是他人生事业的顶峰和功败垂成之地。

关羽成神的传说,在我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佛教中国化。公元6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关羽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时期,关羽成为宋军护佑之神,传说能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年间道教盛行,道教借‚关公战蚩尤‛(《大宋宣和遗事》)的神话使关公成为了‚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的道教尊神。第四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贫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我国社会一向为多元神祗,无论佛、道两教,或是儒家供奉,民间地域、行业信仰都较繁杂。惟独关公能够跨越三教,覆盖社会,普及城乡,身兼多职,让文士趋奉,将士诚祷,农家祈佑,商界虔敬,警方护佑,江湖尊奉,以致四裔海外。

第3页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幅清代关庙中的楹联写尽了关羽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真实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他被曹操俘获即投降,被东吴打败时又‚伪降‛,(《三国志〃吴主传》)其人格也并无魅力。但他死后,却一波又一波地掀起关公崇拜热,成为了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祗。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是一个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关公文化是由蜀汉大将关羽的历史故事、精神风貌历经近两千年的演绎、传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关公文化的形成

关公文化的形成源于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现代研究表明,关公信仰的中心地区经过了四次大范围的转移。第一次是隋唐时以玉泉寺为中心的荆楚地区;第二次是北宋以关公故里解州为中心的山陕河洛地区;第三次是明清以京师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第四次是明代中叶以‚抗倭‛为标志的江浙闽广地区。这几次转移覆盖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地带,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全国,又随华人迁徙走向世界。

关公文化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例如宋朝的抗辽抗金,明代的抗倭,人们就借助关羽的英勇神武,把他作为护国佑军的军神,掀起对关公新一轮的崇拜。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潘季驯治漕河,封高家堰关庙主神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从此大运河沿途竞相建立关庙,以祈保人流物转之平安,并成为后世关羽司职财神的缘起。

二是关羽故事、关羽精神风貌中一些特点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取向相一致。我国武庙最先配祀武成王(姜尚),后来竟被关羽夺位,一跃成为祠庙的主神,反映了传统文化由‚尚谋略‛到‚崇忠义‛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忠义是传统社会做人的根本标准,而关羽故事中的‚义不降曹‛、‚辞曹归汉‛,以至败走麦城,舍身全忠,完全符合了儒家

第4页 ‚忠臣不事二君‛的价值取向。其实,关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义‛。清朝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赞关公为‚义绝‛,‚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正是由于《三国演义》在‚恩若兄弟‛、‚不避艰险‛的历史人物身上,演绎出‚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大义归天‛等系列情节,把关羽的‚义‛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后世结义兄弟的楷模与祖师。

三是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从隋唐至明清,历代统治者无一不推崇关公,这也是造成关公崇拜的重要原因。最早敕封关羽,不过是武成王配祀之一。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尚(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激励武将士气,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为武成王庙增祀64员名将,其中刘蜀关羽、张飞都被列入其中。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金、元承袭了义勇武安王的封号。天历元年(1329年)加封汉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明初朱元璋命关羽祠庙重新恢复‚寿亭侯祠‛。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庙于南京鸡鸣山。嘉靖年间恢复‚义勇武安王‛爵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天下关庙之神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羽成为无上尊神。清兵入关以前,满洲朝廷已经开始崇敬关公。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1615年),即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内城南门修建关帝庙,是后金国初七大庙之一。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以沈阳为京城,即敕建关庙,赐额‚义高千古‛。雍正三年(1725年)颁诏比隆孔子仪典,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春秋二次致祭。此为关羽列入符合儒家规范之国家祭祀主神,护国佑民的开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光绪时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为历朝人臣之最。

(二)关公文化的核心

人们崇拜关公,并不是因为看了陈寿的《三国志》,而是通过戏曲、平话、小说、

第5页 民间传说,熟悉了三国故事,感受到了关羽的精神风貌。这些通俗的文艺形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添故事情节,也就不断地美化和神化了关羽。我们上面一再提到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夜读春秋‛、‚单刀赴会‛、‚义释曹操‛等等故事,一再渲染关羽的神勇,赞扬关羽的忠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忠义神勇是关羽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也是关公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人们崇拜关羽,就是崇拜他的神勇,崇拜他的忠义,这也完全符合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于关羽的神勇忠义必须做一些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首先,关羽的武勇在《三国志》中即有定评。《魏书》、《吴书》中常有‚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勇冠三军而为将,不可犯也‛等评语。而在后世,则被誉为‚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可见二公(关、张)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显神勇,因不虚也。‛虽然勇敢应该是将军的基本素质,但像关羽这样‚威震华夏‛,还是令人景仰的,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借此也可以激励后人英勇精进。

其次,关羽的忠,应当是忠于刘备,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忠君。《三国志》以十分简约的语言记载了他这种忠君的品质:‚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他曾对试探他的张辽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他效忠刘备的誓言。到了《三国演义》,我们上面提到的添加的诸如‚土屯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千里单骑护嫂‛、‚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也无一不是颂扬他对刘备的忠。

这种‚忠‛虽然是传统社会人生的重要价值取向,但在今天已是时过境迁了。为此,近代有人便把关羽的‚忠‛解释成‚待事以忠‛,意思是说关羽受刘备之托,镇守荆州,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非常有趣的是,《三国志》在叙述‚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以后,并没有叙述关羽如何认真履行职守,而是写他听说马超投降,立即去信询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并以诸葛亮称赞自己的回书‚以示宾客‛而沾沾自喜。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关羽镇守荆州最终失败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他董督荆州时犯了三大错误。试问:受人所托,最后却因为自己犯错惨遭失败,不仅自

第6页 己丢了性命,还为最终断送蜀汉事业埋下恶果,这能叫‚待事以忠‛吗?

再次,关羽主要是作为‚义神‛,在传统社会中受到朝野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尊崇。但关羽的‚义‛其实也是非常狭隘的,他的‚义‛一是施于兄弟,二是施于有恩之人。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的《三国演义》中添加的那些情节,既表现了关羽对刘备的‚忠‛,也表现了关羽对刘备的‚义‛。关羽被曹操俘获以后‚礼之甚厚‛,封‚汉寿亭侯‛,‚重加赏赐‛,关羽发誓‚当立效以报曹公‛,所以便有诛颜良解白马之围。对于一般人,即使是同列的马超、黄忠、赵云,关羽不仅不屑一顾,还常常流露出十分看不起他们的言行。当然,关羽的‚义‛对后世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桃园三结义》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三兄弟的盟誓中注入了‚上安社稷,下保黎民‛的经世关怀,并以此作为异姓结义的理想境界,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入了源头活水,发挥出普遍、持续的影响。同时,异姓结义,突破了传统的宗亲制度,平等相交,同心共志,闪烁出夺目的民主晨晖。

(三)关公文化的复杂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公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关公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关公是一个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神话人物的迭加和融合;二是关公的忠义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符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巨大变迁,社会道德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价值观体系正在形成和架构;三是人们崇拜关公也呈现多元化,可以说是仁者取仁,勇者取勇。而在民间,主要是在适用方面取向,这也就是关公这尊神伺职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对关公文化要认真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关公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他应该占有的地位。

三、消弥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拒绝“义”的负能量

以上我们对关公文化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关公文化的内核——‚忠‛与‚义‛,谈了一些笔者的看法。毋庸讳言,关公文化是存在着瑕疵甚至说是糟粕的东西。

第一,关羽的‚忠‛是忠于刘备集团,忠于蜀汉,一句话,就是忠于皇权,所以他才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尊崇。乾隆可以说是慧眼识关羽,所以他特别颁诏‚关帝之

第7页 谥,应改为‘忠义’。‛我们今天提倡的‚忠‛,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所以关羽效忠某个统治集团的‚忠‛,已经暗然失色,如果我们仍然加以推崇,就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与关羽的‚忠‛相联系的是他的诚信,即所谓信守承诺。的确,关羽最终回到了刘备身边,兑现了他忠于刘备的承诺;他解了白马之危,实现他‚必报曹公‛的誓言。但这真的是诚信吗?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简单地说,诚信是‚童叟无欺‛,没有任何的虚假与欺诈,而关羽的‚诚信‛却时有欺瞒和哄骗,完全是为了保全他个人的私欲与私利,与我们今天襟怀坦荡、诚信于民、诚信于天下更有万里之遥。

第二,我们提倡的‚义‛是国家民族的大义,是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高义。而关羽的义是狭隘的小团体的义,在今天,其负面影响更是十分明显。首先,‚桃园结义‛虽在历史上农民结义起义中发生过进步影响,但在后世,更多的是被江湖帮派和黑社会所尊崇,关公被尊为帮派的鼻祖,他们拜关二爷,唯老大之命是从,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多少次‚聚敛财富‛、‚恩怨仇杀‛的不义之举。今天,一些黑社会首恶分子不就是凭借着在关二爷神像前的盟誓而牢牢地控制其成员吗?其次,从鼻祖关羽开始,在江湖帮派中恶性膨胀的‚哥们义气‛,对今天的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祸害。据报,青少年结伙犯案和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成上升趋势。青少年结成团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哥们义气‛,只要我们是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就不分青红皂白,有求必应,不计后果。为了小圈子或一个人的私利就大动干戈,结果既害了别人又了自己。2009年4月23日下午,大哥小伟(16岁)和小剑(18岁)各带了七八个同学在浙江某汽车站为抢女友决斗,结果小伟杀死了小剑,参加这场械斗的同学都是出于‚哥们义气‛。笔者所在地2014年1月20日发生的一起球场流血惨案也是由于‚哥们义气‛造成的。当天,一位姓胡的高中生正和十来个同学在另一所中学打篮球,与他有点小过节的张同学带了13人拿着砍刀、弹簧刀寻衅而来,结果一位姓蒋的辍学少年当场将16岁的王某捅死。此类案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义‛的负能量造成的恶果触目惊心,对社会主义法制

第8页 建设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再次,崇拜关羽的‚义‛致使今天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大义‛和‚私义‛界限不清,造成了价值观体系的紊乱,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对关公的个人崇拜以致把其当作尊神而顶礼膜拜是关公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关公文化的致命缺陷。前面我们提到的,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颁诏,不仅改定关帝之谥为‚忠义‛,更确定关庙祭祀,与祭孔规格全然相同。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而只是肤浅地将孔子与关公作一简单的对比。儒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完全不是基于对孔子的个人崇拜,而是渊于这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这应该是一个常理。个人崇拜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土壤深厚,曾经造成过极为严重的后果,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吗?

我们今天要消除关公文化中的负面影响,拒绝他的‚义‛的负能量,必将进行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笔者认为,当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正确认识关公文化的复杂性。通过讨论与宣传,使广大民众逐渐明确关公文化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关公文化的流传只能是负面影响远远超过正面影响;逐渐认识关羽只不过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一生并无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功业远不及姜尚和岳飞;逐渐明确认识关羽为人骄矜冷面,谈不上什么道德楷模,根本不值得后人如此顶礼膜拜。

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关羽所代表的那一套伦理道德,多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其次,要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什么是个人或小集团的‚私义‛,把‚哥们义气‛拒于千里之外;再次,要使青少年懂得中华民族是诚信的民族,诚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诚信的优良品质,做到待人以诚,待事以忠,从商有道,拒绝任何形式的伪劣虚假。

让我们大声呐喊: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努力拒绝‚义‛的负能量!

第9页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关公祈福文化策划案

关公祈福文化策划案

关公赴会

关公精神

关公的出生

三国演义关公读后感

全国各地关公庙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公文化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