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发布时间:2020-03-02 16:3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中文研究综述

心理100120100611任跃强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到的中文文献进行研究,概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职业倦怠的定义、理论模型、研究工具、影响因素。最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历来是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重点,也成就斐然。但以往研究中,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研究相对而言少之又少。2012年4月18日,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共找到不同论文21篇。本文对着21篇文章进行分析,做出综述。

1、研究现状概况及特点

在国内,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颇多,但关于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非常缺乏。现有的研究,层次和力度都有所欠缺。在这21篇论文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普通论文多,博士硕士毕业研究论文少。21篇文章中,只有一篇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博士生毕业论文。

二,现象描述和对策探讨多,调查和实验研究少。21篇文章中,调查和实验研究类型文章只有五篇,占23.8%。其余文章均为对策探讨或对现实问题描述。没有验证职业倦怠理论类型的文章。

三,作者学术背景经管类得多,心理学的少。21篇文章作者绝大部分为研究管理或从事学校管理职业,有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只有数人。

四,研究内容上,探析原因和对策得多,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的少。

五,研究对象多为某一所学校教师,跨地区、跨学校研究少。

2、职业倦怠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 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关于职业倦怠,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主要有 Freudenberger 的临床学观点 Cherni 的组织学观点Samson 的社会学及历史学观点 Farber 的批判性综合观点以及Maslach 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最为我国学者广泛引用的是 Maslach 和 Jackson 给职业倦怠所下的定义: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其中,情感耗竭指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人格解体指在态度上消极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分冷漠,个人成就感降低指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过大的教师工作应激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3、研究方法与工具

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主要是通过量表来进行的。国外的常用量表有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 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Scale ,又称为BurnoutMeasure,简称BM)、职业危机量表(Occupational Crisis Scale)、罗马倦怠问卷(RomeBurnout Inventory)、职业效能问卷(WorkEffectiveneQuestionnaire)、应激连续谱量表(Stre Continuum Scale)和人类服务调查(Human ServicesSurveys)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是MBI和BM。国内有李永鑫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Chine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简称CM-BI),该问卷包括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3个因素,问卷共计15个项目,包括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问卷采用7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从“1”到“7”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部分项目反向记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一些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员直接采用MBI进行研究;还有的研究者采用访谈法;蒋会平等人以Maslach职业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在访谈的基础上将模型与本土高校教师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量表分为4个纬度:情绪倦怠、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和生理不适。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尚未成熟。

在这21篇论文中,探讨类型的文章,一般只做现象描述和理论分析。在实验与调研研究文章中,使用MBI量表的一篇;使用自编量表的两篇;另有两篇文章为“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用到其他职业倦怠量表。

4、研究对象及研究角度

研究对象均为大学在职青年教师。21篇文章的作者,除一人为在读研究生外,均为大学教师。不管是探讨类型的文章还是调查实验类型文章,其研究对象大部分为某一个学校,开展跨地区、跨学校研究的文章较少。

文章研究角度多从学校管理出发,探讨对策。“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两篇文章《广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和《教龄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领悟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角度不同于其他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行为研究》研究角度较为多样,内容较为全面——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基本现状、结构、成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内外两个不同角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行为研究度提出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干预性措施,包括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培养、提供工作支持、减轻工作量、提高个体工作自主性、改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等方面。

5、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各个研究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有研究从“压力”角度进行分类,认为原因有: 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压力、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个人压力应对能力不足。

还有研究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是对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付出与回报的显著不平衡。

另有一些研究者把原因归结为四方面的因素:个人、学校、学生、社会。 不同的分类方法各有侧重,但在对原因的具体描述上各个研究高度一致的。主要有:社会期望、社会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自由度与自主权、组织支持、领导行为、年龄、学历、职称、、学生品行、学习情况等。

6、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干预

各个研究者都给出了一些应对措施的建议。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等角度归结来讲,主要有:

教师立足自身,加强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控。

学校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和学校支持系统进行干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过好教学第一关,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入科研第一线。

政府和学校要完善青年教师考核体系,激励青年教师进步。提倡发展性评价,提高青年教师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学校要优化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要加大关心青年教师力度,改善青年教师待遇。

学校要建立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 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职业体检,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体检 是对青年教师职业心理的 把脉 高校应间隔性地通过工作反思 心理测试 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体检。

7.本主题研究展望与建议

近两年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受到学术界重视,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为止,国内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仍较少,研究深度较浅,层次不高。“职业倦怠”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国外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研究热点,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十几年来高校扩张和教师自然代谢,各个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力。职业倦怠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创新能力,制约搞笑的发展。因此,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又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急需加强,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各个高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在科研经费加大投入和项目立项上给予倾斜;

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对象狭窄,研究对象应有代表性,要多开展跨学校、跨地区研究;

三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全面深入不够,有待系统化、深入化;

四是从研究工具看,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应加强本

土化研究;

五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方法单一,应开展多样化研究。特别是心理学实验研究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 戈志杨.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05(11):

67-71.

[3] 兰文巧.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排解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年第11期

[4] 陈玉焕.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5] 黄培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 年第 4 期

[6]管春英,马雪荣.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预防.新西部2008年第24期

[7]曾庆可.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中国成人教育 2008 年 4 月

[8] 谢征,向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新西部》2010年第10期.

[9]杨琳,易宁.优秀组织文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化解之道.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10]孙启隆,于萍.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三期.

[11] 马海良,吴庆平.基于职业倦怠角度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优化.社科纵横2009年四月.

[12] 赵 元,罗大贵.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六月.

[13] 李宝富, 王丽梅.积极干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倾向的探索.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三月.

[14]史金联.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探析.重庆工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2009年六月.

[15] 王景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缓解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一月.

[16] 谭机永,邓砚,杨莉.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性别特点研究.成人教育2011年第11期.

[17]谢冬兴.民办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及消除的思考.科技广场2010.4.

[18]王薛.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解决措施.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4期.

[19] 何浩宇,崔寒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职业与健康 2011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20 期.

[20] 田蕾.用职业生涯规划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二期.

[21]马萍,朱浩.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22] 赵雪,王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3] 谭机永,邓砚,杨莉.教龄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领悟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8期.

[24] 杜晶晶.基于角色冲突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教育论丛2011年10月刊.

[25]谭机永,邓砚,杨莉,黎静.广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1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26]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多月光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高校青年教师忧思录

高校青年教师指导计划

高校青年教师《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