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命题,材料,话题作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4: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写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文章并不单纯是文字技巧的产物,而是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生活阅历、理论造诣、词章修养、写作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好在立意上,思想有了深度,才能出彩。其次,开头有好的语言,很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再次,好的题材,能提高阅卷老师的兴奋度。第四新颖的结构,会给阅卷老师一点新奇感。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文自华。我们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全面,越有深度,越多样化,那么出自我们笔下的文章的立意就会越深刻,形式就会越新颖,题材就会越广泛!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立意的基本原则:准确、新颖、高远、深刻 。准确——就是代命题人立言;新颖——是指符合命题要求的前提下言人之所未曾言;高远——是在领会写作意图基础上超越自我所呈现出的使命感、时代感、沧桑感、厚重感,是言人之所不能言;深刻——是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是言人之所未尽言。审题,永远是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审题注意时代性,立意注意针对性和导向性,选材要体现灵活性,形式上注意丰富性和文学性,表达注意情感化和哲理性。

全命题、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出作文题目让作者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一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命题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作文能力。

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补题之前首先要抓住题中的两个“题眼”。

半命题作文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

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

补题前要抓住“题眼”,例如作文题“那是一 首歌”写成“读书经历是一首歌”“母爱是一首歌”“学习生活是一首歌”。把读书、母爱、学习生活替换“那”字。

如:“生命因___更精彩”,可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书、挫折、爱。也可填短语: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

如:“这也是一种___”(09福建)“这”指示代词,可用失败、挫折、平凡等词代替“这”字。“站在___的门口”(09湖北)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格调、精神和色彩,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作文题《我的财富》。有些考生不理解“财富”的含义,把祖国、时代、伟人视为财富,显得牵强附会。有的考生开头写“我的财富”,如时间、健康等,可中间却以许多篇幅写“我们的财富”,丢失了“我的”个性。更多的考生,重在写“我的财富”是什么,而没有突出说明“为什么”,即没有阐述我的“财富观”,这样文章就失去了灵魂的价值,成为意浮文浅的庸作。

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些考生不理解题目中“看”的意思,没有写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却写成看书报杂志的感想,或是“我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这就完全违背了题旨。

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提示语提供的思考范围,要求作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作文。 话题作文的三自是“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

话题作文给考生留有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考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立意,就是指记叙文中确立主题思想,议论文中确立中心论点(立论)。审题和立意是写作中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两个环节。审题是写作的前提,立意是写作的关键,也是写作的难点。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

1.用导语引出话题。如200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物使我们感动。同时,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感动别人。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用材料引出话题。题面由文字或图画材料和话题两部分组成。材料的作用是激活思维,引出话题,限制写作范围。

3.直白式。作文直接呈现话题的题目,不做任何解释说明。

写话题作文审题:

一审文题要求、规定语,明确写作范围。话题作文试题的文字部分至少包括写作导语、话题范围、具体规定或要求三部分。这三部分的文字,都需要我们逐一阅读,辨析要求,明确界限,避免违规。题面上的硬性规定,要言听计从。

二审文章体裁要求,确定适合的写作体裁。话题作文虽然一般不限文体,可是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又要有文体色彩,不能用《谈感动》一类的题目写记叙文,也不 能用《感动游览记》一类的题目写议论文,议论文也不要有题记、小标题。

三审材料与话题的关系。话题作文规定的写作内容往往范围很大,如以“感动”为话题,容易使考生思绪万千,无所适从,加之时间限制,导致考生想到哪写到哪,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大话题”加以限制,使之由大化小,由抽象变具体,从一个角度写自己的见闻或感受,见解独特、立意新颖。

分清话题作文话题的类别

从话题内涵的隐显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良知与公德、心态、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岁月的痕迹、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必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伸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从话题的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如:杂、品德、合作,心灵的选择、我与空间、共享生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

作文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请自选角度,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大多数学生审题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是围绕“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写成: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控制瘟疫蔓延等,显得更离谱了。没有在“共享”一词上着眼花笔墨。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以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以“杂”为话题不限文体写作,应该说这是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对深化语文教改很有意义的作文题目。然而,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考生不解题意,把说“杂”写成“杂说”。如果写议论文,“杂”是论说的对象和内容,可联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而“杂说”是体裁,有如“漫谈”。有不少考生宿构套袭,写“杂说SARS”,这当然与题旨相悖,成绩也就严重滑坡。还有的考生将“杂”混同于“博”,写求知应博古通今,为人要胸怀博大,这显然文不对题。

2009年广东作文“常识”。材料中给出来两个有倾向性的观点: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这会大大降低审题难度,但却容易限制考生思维,影响区分度。

常识,就是平常的、普通的、一般的知识。此文可作记叙文,也可作议论文。应注意“常识”的概念,最好不要用“知识”、“认识”等近义词来代替“常识”。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考生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要搞懂常识背后的规律性。比如“登高望远”、“一叶落而知秋”等,都可以纳入“常识”的范畴,关键就是要灵活运用,关联上“常识”的内涵,要懂得触类旁通。再说大一点,其实中学教育始终是围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来展开的,基本都可以说是“常识”,学生都可以从中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这个命题给了两个提示,第一个“常识虽易知而难行”,会让人想到“绿灯行、红灯停”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第二个提示“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容易让考生想到过时的常识应该批判继承。这两点提示,是为打不开思路的考生准备的,写其中一条即可。提示后面的省略号,说明考生还可从其他角度切入。此题可以引发考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常识”的反思,既涉及了道德,也涉及了文化,还有自然科学等。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话可说。中国社会普遍是一个常识比较缺乏的社会,或是把常识变成高大的真理,或是熟视无睹。我猜想出题者的目的是让大家对常识有种平常心,对常识有个尊重的语境,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教育里面,经常会忽视常识或者是把常识当作一个不可及的真理来宣传,比如说过去教育孩子时,会说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只要是人,就会这样去做的,不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分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常识,根本不需要特别指出;官员不应该贪污,这是常识,可是经常见到宣传某个官员很廉洁、不贪污„„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是需要回到常识、回到尊重常识。常识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方面,但是我们往往遗忘掉,不注重离自己最近的、当下的事务,反而只注重一些很遥远的事情。我想出题者也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吧。

材料作文

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图画)材料,按照作文命题要求作文。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首先提取关键句和关键词语。

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

材料作文的类型有:根据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 材料作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1.要读懂材料。认真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确材料指向,归纳材料要点,把握材料寓意,最终提炼写作中心。

2.要联系实际。确定写作中心后,要从身边小事、眼前情境、街头见闻等入笔,写实事、抒真情、谈看法、说体会。

3.要力求出新。在文章观点无误的前提下,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4.要锤炼语言,巧用修辞,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5.避免材料作文跑题的方法是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做到首尾呼应,反复点题。

08作文题:海龟和老鹰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 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评】这个题目也属于“新材料作文”,这个故事的含义比较浅显: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有位诗人曾对这种情况有一句精彩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靠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08作文题:三个人进商店买饮料。 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

【评】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命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蛮有创意而且非常开放,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个性加以发挥。

材料作文“心灵的选择”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毅然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不是人人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所见所听也会面临一些触动心灵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从材料来看,登山者的选择可以是放弃援救自己离开,也可以是告诉别人来援救,但他选择了留下来救助陌生人,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困难和牺牲,这种选择无疑是高尚的,是值得敬佩和推崇的,是一种该得到整个社会肯定和发扬的选择。而选择放弃援救显然是不人道的,不仅不能提倡,还要遭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就非常白了。考生可以以此写故事、发议论。老师认为写议论文相对更容易一些,因为这个话题的立意非常明确。

日常生活中关于“选择”的冲突是随时可遇的,比如公与私、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邪恶、利人与利己等,特别是利益、情感等方面的冲突,都是考生作文的对象。考生在这类作文的得分上区分度可能会很小,关键看考生的布局谋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话题作文如何命题

话题作文命题技巧

话题作文命题趋势

命题 话题 材料作文区别

(命题、话题)作文审题法

高中话题作文,从命题开始

(命题、话题)作文审题法1

高中话题作文,从命题开始

话题作文的审题和命题

普通话命题说话话题

全命题,材料,话题作文
《全命题,材料,话题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