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欧洲建筑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4: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欧式建筑

姓名:苗海丽

班级:环艺

学号: 068班 3061411144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诚实,它一座西北古城,千百年历史沉淀,构成了古城特有历史的气息。唐式建筑风格极大的体现了西安光辉的历史,也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印象 ,他就是一部历史,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在这里搜索欧式建筑相对比较难,但是因为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令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所以在西安的一些地方也出现的具有欧式建筑特点的建筑。。。

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大门以欧式凯旋门为主体。大家来看看图片吧。

欧式建筑风格融入了欧洲人特有的自由开放,像法国凡尔赛宫,凯旋门那中大气恢宏。

凯旋门是欧洲一种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沿用。常建在诚市主要街道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

凯旋门门如其名,是一座迎接获胜归来的军队的凯旋之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也是一样,以欧式凯旋门为主体,主要为了迎接莘莘学子们。

还有现代的西安台为欧式建筑风格,外观新颖别

致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是一件拷贝品而已,我觉得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已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欧式风情建筑。

欧式建筑风格分好几种:雅典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道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精彩的演出,是欧式风格不可缺的要角。 欧式风格给我在建造形态上的感觉特点是:简

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感到雍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篇2:德国波兰英国考察报告

德国波兰英国考察见闻与感想

王彦娟

2013年3月18日,本人有幸参加由吴纯举书记、林方亮总工带队一行8人组团前往德国、英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欧洲影视基地考察,经过的城市有德国的法兰克福、汉诺威、柏林,波兰的首府华沙和英国的伦敦。 3月18日下午到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随后入住ramada酒店,因为时差的原因,我们几个没有困意的同事就在酒店周围走走,因酒店远离市区,路上行人不多,周边比较安静。不远处发现有个小镇,由于是当地时间9点多,商店基本都关门,不过在德国路旁有很多的商店橱窗即使是关门后灯也是亮着,可以看到里面商品和海报,每一家商店的橱窗灯光颜色也不同,汇集在一起给街道的夜晚带来了绚丽的夜景。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又到小镇上,虽然不是很大,但环境非常整洁,每个建筑立面都有不同的颜色,屋顶的材料和颜色基本上是一致,所以整体上还是很协调。另外德国的行车文明也是世界公认的,比如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斑马线上准备过马路的时候,车基本都

会停下来等行人通过,很少有车鸣笛,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制度的真实体现。

图片1(法兰克福机场附近小镇) 3月19日主要考察法兰克福市中心金融区、美因河畔和罗马广场。印象最深的是罗马广场的传统建筑和教堂,虽然周围也有些新商业建筑,但古建筑保存非常完整。他们的建筑特点底层采用砖石,上面采用木构架和草泥等材料填充缝隙,外露木构件表面刷深红色的漆,安排得疏密有致,木构架以外的空隙则涂成白色,色彩对比明显,特点非常鲜明,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屋顶材料应

该是一种瓦,颜色多数是深灰色,整体看上去非常和谐统一。法兰克 福这座城市同样也经历过战争,能够保存下来的老式建筑不多,所以在城市改造中这些老式建筑同样被保存下来,使的今天的人们能够感受德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图片2(法兰克福罗马广场老式建筑)

经过罗马广场就可以看到美因河,在美因河畔发现一个建筑与北京电视中心非常相似的建筑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是善意的模仿还是无意的巧合?在两个著名城市的显要地段屹立两个类似的建筑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来自网络上不同评论,而且都是出自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个人觉得不管外形如何相似,主要还是要看内部功能和使用的合理性上,才是建筑师考虑的真正目的。

图片3(左: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右:北京电视中心) 下午从法兰克福乘坐汽车到达汉诺威,已经是傍晚6点,在汉诺威参观了市政厅和北德意志州银行(nord、lb)大厦,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德意志州银行大厦,独特的造型很难想象是一座为金融业服务的大楼,整个建筑外立面全部采用玻璃幕包裹,内庭空间也是非常复杂,也是因为这个的奇特造型,让我产生深刻的印象。进入建筑内部

图片4(汉诺威nord、lb大厦) 篇3: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 古建掠影 japan construction report 2013.10.10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在建筑方面受到中国及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其建筑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次赴日本考察,希望能从点滴中品味到原汁的日本味道。

古城堡、神社和寺院可谓是日本最常见的古建筑,它们是日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人们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古城堡

古城堡又叫“城”,是诸侯的居城。老百姓并不住在“城”中,而是散居在“城”的四周,由此形成所谓的城下町。古城堡可谓日本现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

日本城堡,从公元前后到近代有着将近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建筑主要目的是为了御敌于外,因此大多结构坚固,实战性强。城堡外围以壕沟,堆砌石垣,并修筑有坚固的城门箭楼。内筑有5-7层的瞭望塔,塔下部为城主的宅邸。这个瞭望塔现今被称作天守阁,以往日本的建筑多仿承中国的建筑样式,但天守阁却是日本人的自创。

难波宫就是其中典型的古城堡。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的飞鸟迁至大阪,建造了一座名叫“难波宫”的宫殿,是日本现存的一座最古老的宫殿,由丰臣秀吉营建,后昭和年间又再重建,几经战乱,几经重建,呈现我们眼前的是——大阪公园。这座古城最具历史厚重感,20多米高而陡峭的城墙及外围幽深的双重护城河都

保留至今(图1-01),内有数栋重要建筑物,是其他图1-02 天守阁 任何一座日本古城都无法相比的。

正中位置是金碧辉煌的天守阁(图1-02)

,高约五十六米,为五层九重建筑,内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 1 图1-01 像、武器和美术作品等。经过1997年3月的大改修后,其阁楼层层素白,斗拱屋檐穿插其间,给人以既威武又巧致的感觉。绿色屋顶上的黄金装与白墙相互辉映,其华美的姿态得以重现,给人一种甚具魅力的美感。

天守阁巍峨屹立在城中央,象征着大阪昔日辉煌与荣耀,一种全新异域的人文景观让你体验着日本对古城堡的特殊情怀。

日本人何以如此钟情于城堡,一方面因为城堡是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的象征,看到这些古城堡可使心灵得到一种慰藉。另一方面在探访古城堡时,追忆往事,可感受蕴藏其中的那份浪漫与旧时情怀。

二、神社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神社建筑占有突出的地位。早期神社是模仿当时的居住建筑,其作为日本特有的神道教祭祀场所,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已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

神社的布局与环境同样体现出日本人所追求的恬淡与清幽的审美趣味。神社总体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表面古朴自然,毫无华丽可言。周围多有围墙环绕,内有不少古杉,茂林修竹,林荫参天。

日本神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入口处都设有一个形似“开”字的“鸟居”①(即牌坊,一般是用木料或石料搭建的) (图2-01~图2-02),是神社的重要标志。 神社建筑的样式按入口不同分为妻入口和平入口。正面为三角形屋顶的是妻入口(图2-03),平直形的是平入口(图2-04)。又按屋檐样式不同分为切妻造和入母造。由两块斜面组成只有两道屋檐的简单样式称为切妻造。四面都有屋檐的称为入母造。另外四面都有屋檐却看不见三角形屋檐的称为寄

图2-03 妻入口 图2-02 鸟居 图2-01 鸟居 栋。

神社内最大的建筑是本殿,即神祗的安奉处。进入神社庭院,有一个或多个石制水槽,槽上横放着几把竹木做的长柄杓。香客在进香祭拜之前可在此漱口洗手,然后再以洁净之身入内敬神。

神社建筑中大阪天满宫及奈良春日大社都各具代表性。

大阪天满宫(图2-05 )是全日本最著名的神社

图2-04平入口

2 之一。最初的神殿建于公元949年,是村上天皇为了慰藉道真公的灵魂而下令建造的。因遭受了数次火灾,现在主殿和入口大门是1845年重建的。这里供奉着被视为“学识之神”的10世纪的学者——菅原道真。

园里种植着菅原道真喜爱的梅花,还有一尊巨大的作为他的动物守护神的铜牛。

与天满宫不同,奈良春日大社是所有春日神社的总社,旧称春日神社。建于710年,社内供奉的神明包括武瓮槌命、经津主命、天儿屋根命和比卖神。 建设者为藤原不比等。作为古奈良历史遗迹的一部 分而被登入世界文化遗产,与伊势神宫、石清水八 幡宫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神社。

春日大社的一鸟居(图2-06)与气比神宫、严 岛神社的大鸟居并列为“日本三大鸟居”。漫长的参 道两边树木繁密茂盛,两旁一排排年代久远的石灯 笼严阵以待。灯笼的材料有木制的、金制的、陶制 的和石制的,其中石制的灯笼最普遍(图2-07)。

春日大社的本殿(图2-08)由四座神殿组成,这四个正殿是春日造②的代表性建筑,很好地保留了平安时代的独特设计。

日本人与神社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一生的某些特殊日子,如婴儿出生;每年的男孩节、女孩节;青年男女订婚、结婚等都要去参拜以求神灵保佑。 今日的神社不仅是供人参观游览的文物古迹,还是人们慰藉心灵、领略传统文化的场所。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到有名的神社参拜,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祭典活动,已是过新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神社宁静、自然及所带有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的大都市人们来说,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也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

三、寺庙

与森严肃穆的神社相比,作为佛教建筑的寺院

图2-08 春日大社本殿

图2-07 石灯笼

图2-06 大鸟居 一鸟居 图2-05 天满宫入口

则要轻松许多。日本的寺院与中国的寺庙大同小异,

只不过相对中国庙宇建筑多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日本的寺院多用素色原木,显得庄严肃穆。这也是日本自然观的一个体现。且在造型风格上比中国木塔更为轻盈飘洒。 3 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是大阪四天王寺(图3-01),593年由圣德太子所建立,是日本早期佛教建筑的典型。四天王寺在布局上为百济式③,即塔(图3-02)和金堂前后排列在中轴线上,北面回廊正中还有一座大讲堂,讲堂之后,东西为钟楼和经藏。金堂里供奉丰观音和四大天王,五重塔内则保留着

图3-01 四天王寺入口鸟居

不少简洁有力的壁画。

寺院多次遭遇战火和天灾的毁坏,但每次都得以重建,所以至今仍保持着最初建造时的飞鸟时代的雄姿,充分体现了这座寺庙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大阪人心中的地位。

奈良县东大寺是奈良时期最重要,规模最宏大的佛教建筑。建于圣武天皇743年,位于奈良东,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1998年作为古奈良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大寺大佛殿(图3-03),又称金堂,为东大寺中心,其多次被焚毁,现在主殿是1706年建造的第三代,规模比原先缩小了三分之一,为最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内,放置着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卢舎(古同“舍”)那佛(图3-04)。

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南大门(图3-05)是正门,宽约50米、高约25米。于760年建成但因为火灾烧毁了,于镰仓时期被修复重建,被称为世界遗产。

东大寺寺域广阔,规模宏大,其整体布局,完全是参照唐朝最高级的寺院规制兴建的,如今在中国已找不到同类型及同规模的建筑。

说神社是日本人净化心灵的地方,那寺庙就是他们的精神故乡,他们用自己特别的保护方法保护着他们,使得这些寺庙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其神韵。

四、古建筑的传承

从古城堡,神社及寺庙中我们看到了日本对古建筑的保护所采取的原则是不求原汁原味,但求神韵与风格的统一。

日本对一个城市古都风貌的保护,主要是通过 建筑风格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来体现,而不仅仅是对

图3-05 南大门 图3-04 卢舎那佛 图3-03 大佛殿 图3-02 五重塔 4 古老破旧的古建筑的维护。当一座建筑破旧得已无法修复时,干脆将它拆除,再按原样重建,保持其古老的建筑风格,即修旧如新,虽新但却是按古法重建,这说明日本经千百年传承,建筑手艺也传承下来。 其次,对古建筑的保护还在于很好地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功能与活力。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要想使之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里,就要使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即使并非原造,也能长久地存在下去。神社至今仍被日本人作为祭祀朝拜的固定场所,而对佛教的信仰也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精神核心。正是这些带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传统文化的存在,才使日本古建筑仍然不失古老的传统风韵。 反观中国的古建筑,多为修旧如旧,单纯保护,仅供游览,少了些许活力,相比之下日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及日本人的自然生态观也许会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注释:①鸟居: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日本人又认为,鸟是人类灵魂的化身,其中有好的灵魂,也不乏肮脏的灵魂,不能让鸟接近神社, 故而在各个神社的正门前200米左右处建“开”字型牌坊,名为鸟居。

②春日造:春日造入口为妻入口构造,春日造这种样式的神殿很好地利用了曲线和色彩。

③百济式:进南大门后有个回廊围成的方形院子,南面回廊正中是中门,进了中门,院子里有金堂和塔。

5篇4: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一、欧洲国家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情况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著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城市带面积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7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二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美国的“钢铁城”、“汽车城”都在这里。三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东海道城市群,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1%,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5%。四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城市群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所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五是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生产基地。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五大城市群中地域面积最小、发展最早、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后来,戈特曼还提出了第六大都市圈,即中国的“长三角”都市圈。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

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欧洲城市群在欧洲区域协作和经济发展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功能:(1)、要素集散功能。主要指经济圈所具有的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各个都市圈首先是一个集散中心,是区域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凭借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成为大宗商品的交易地和进出区域货物的中转中心。伴随商品流的集散,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也将高速集散。(2)、服务功能。即都市圈所具有的为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3)、辐射带动功能。大都市或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带动了综合经济中心的形成,形成和发挥制造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的作用,成为本区域经济振兴的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中心,带动了区域经济腾飞的龙头。(4)、整体竞争功能。通过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各区域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5)、集约用地功能。建设都市经济圈,克服各个城市分散规划、分块建设的现象,利用都市圈内城市相邻的条件,统一规划用地,合理布局新建企业,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起到节约耕地的作用。(6)、创新功能。即都市经济圈的制度创新能力。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动力。都市圈的发展,发挥了综合创造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

二、欧洲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特点

首先,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欧洲城市群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并且都处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因此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英国是一个岛国,平原面积狭小,最大的平原是伦敦及其附近地区,并向北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一线延伸。英国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这一地带。这里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一地区最早发展成为城市群。

其次,具有中枢的支配地位。欧洲的大型城市群往往都是国家或洲际的中枢,乃至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它常常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巴黎、伦敦都具备这样的特性。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各自国家首都和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它们各自所统领的都市圈也就成为各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区和政治活动中心地。

第三,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仅拥有数量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其中,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欧洲 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2个以上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法国、英国的城市群都是以首都等大城市为核心。

第四,空间体系结构形态大多沿长轴呈带状拓展。世界城市群大多都是长轴呈带状拓展,也有呈其他结构拓展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均沿海岸延伸,呈现出带状的空间结构特点,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略呈环状拓展。 第五,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欧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不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城市群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镇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 第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欧洲城市群区域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连,是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伦敦作为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珍贵,曾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但伦敦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建设上,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拥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和体系。伦敦的绿地规模大,并已形成网络化,城市外围建成了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绿带里不准建造房屋和居民点,阻止了城市的过分扩张,又可作为伦敦农业、游憩区,保持了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并通过楔形绿地、绿色廊道、河流等,将城市的各级绿地形成网络。德国、奥地利等城市间绿树葱茏、绿草广覆、植被茂密,在公路两侧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黄土、黑土。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考察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欧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运行的规律 城市群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结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随一批以集聚城市化为主的超级城市、巨城市的出现,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一方面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向大城市郊区扩散,从

而又形成众多地域相连的大都市区,若干大都市区因地理空间相互毗连,最后连绵组合成大都市带。因此,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地带性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大都市带”或“城市群”的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大都市带”或“城市群”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出现。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所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了由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聚集而成的城市群。此外,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在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等煤田和沿海地区,都在工业革命中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城市群现象。城市群的发展还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和城市带。而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四、欧洲城市群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欧洲城市群的发展初期是各国政府为了改善原有单一的中心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加而将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围的地区扩散,采用城市群布局方式在地域上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这种城市群体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演化成巨大的城市化地带,并以其独有的聚集优势,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但这种巨大的城市化地带也导致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突出地表现为:导致区域生态平衡破坏;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差异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绵扩张吞食大量良田;企业外迁造成城市政府财税锐减,中心城市渐趋衰退。针对上述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欧国家在国土规划上开始重视城市群区域的良性持续发展,并相继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主要有: 第一,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机构建设,重视规划作用。欧洲国家大多都有大都市圈或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构和制度,并赋予相应的规划和调控权,如“大伦敦议会”、“巴黎地区规划发展委员会”等分别是各自都市圈发展的协调机构。欧洲将城市规划视为国家大法,构成了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是一项基本 原则,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治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从欧洲城市群发展脉络来看,制定了“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的发展规划。欧洲大部分城市十分重视保护旧城区的工作,如巴黎是最早开始进行改造的西方大城市之一。1958年巴黎制定了地区规划,1961年建立“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主张打破原来的单一中心城市结构,建立一个多中心分散的城市结构。并采用“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摒弃在一个地区内修建一个单一的大中心传统概念,代之以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区域,把巴黎的发展纳入新的轨道。同时,建设5个新城,还布置9个副中心,在远郊建设几十个中小自然村为主的小村镇;在城市化城镇周围建设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以及组织完善地区交通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此外,为控制巴黎地区人口的膨胀,法国在全国范围内确定8个平衡性大城市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建设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民意。在欧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政府倾听民意的呼声。比如,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以人为本”规划体系。德国政府出台每一项建设项目,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对人的健康问题;其次考虑环境问题。这个国家的人民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十分守时、守信、认真、严谨,充分体现出一个自信和有素养的民族性格。在英国座谈时,英国学者谈到,城市改造涉及拆迁问题,必须行使严格的审批程序,在这当中,社区居民的意见都能够参与进来。如果社区居民对建设项目不同意,或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政府不能强制拆迁。在奥地利座谈时,卡明斯基教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维也纳附近的一个城市要建设一个水利工程,涉及一片森林需要砍伐。这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对。一群知识分子带头组织起来,自发上山护林,同时发起全社会声援。一段时间斗争后,森林保住了,而市长被赶下了台,真可谓:树没倒下去,市长先倒下去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民意在欧洲国家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不论在奥地利,还是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不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文物保护,考察团都突出感觉到了欧洲国家民意在城市决策中的地位,感觉到了民间力量的作用。 第三,加强区域城市共生化、一体化建设。欧洲国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封闭还是开放、城市利益还是区域利益、城市群的国内发展还是跨国发展、本国利益还是欧盟利益的问题。就是在协调上述关系、处理各种矛盾中,欧洲城市群不断进展,区域一体化甚至整个欧盟的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并成为全欧洲的共识。欧洲现代化大都市都有发达的大经济技术带为依托,这个经济技术带一般由庞大的都市圈、城市群组成,构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区域,区域内城市共生发展。如伦敦依托的英国英格兰区域是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自篇5:考察报告

欧洲古典风格的研究报告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

一、哥特式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特点:主要有三:第一,就是尖拱,哥特式教堂中使用侧推力较小的尖拱,减轻了结构的重量。由于尖拱不像圆拱,其半径一旦固定就不可改变,而是可以任意改变弧拱的高度,也使正厅与侧厅的高度更加协调。第二,就是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券结构,把券脚落在侧廊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侧廊因不必再承担中厅拱的侧推力而使的中厅的侧高窗得以开大,而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大面积的开窗。在飞券和墙垛之间还可以建造各种功能的小房间,因而使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从外面看教堂就是由细长的石头与巨大的玻璃组成,其组成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式结构。第三,就是由于骨架券成为拱顶的主要结构,十字拱也成了框架式的,因此拱顶的结构性更强,就使得总体的厚度减小,整个拱顶的重量大大减轻,减小了对各部分施加的力度,也使得拱顶可以使用于各种平面。简单实用的拱顶技术的普及,也大大推动了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雕刻、壁画、圆窗,以及宗教题材的玻璃彩画都是不可少的,也成为各个教堂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哥特式建筑侧面的墩柱、肋架券和飞扶壁结构:肋架券除了是最好的建筑结构外,其相互交叉的形式也是屋顶的最好装饰,许多哥特式建筑中都直接暴露着肋架券。飞扶壁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由于它的支撑墙壁上得以大面积开窗,而其自身也是重要的装饰部分,与墩柱上所建的小尖塔一样,成为哥特式教堂外部颇具观赏特色的结构。

科隆大教堂 科隆主教座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米兰主教座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二、巴洛克 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宫廷带来财富与权势,是世俗与宗教力量的结合。巴洛克则,至少在初期,是与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内部对应宗教改革的革新运动,有直接关联的。天特会议

(1545–1563)普遍被认定是反宗教改革的开端。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theatines)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在法国--如拉斐特城堡(chateau de maisons,1642),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巴洛克建筑是最能显示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的一个艺术种类。运动是巴洛克艺术的生命,巴洛克风格表现在文学上主要就是夸张、繁艳、风雅,而且充满了宗教的狂热,人的情绪被夸大,形式则为混乱和破碎的 。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建造该堂的建筑材料很讲究,墙体用南京旧城墙砖磨光砌筑,并经过加工磨光。所有的窗座、门扇、墙中部环箍、钟楼顶屋、城堡式的垛堞和封盖以及内柱脚、拱座全是采自高资山的白石。堂内的读经台、讲座台、洗礼池、圣坛和栏杆柱等也是用白石磨光精制而成。砌在墙上的环箍、拱座内侧石面上,精刻了程通甫先生缮写的经文,由江鉴祖会长贴上金箔。建筑的顶部是高耸的钟塔,上钟楼的螺旋式阶梯,是水泥砌成。凡四十余级至顶层,钟楼悬挂二米直径钟一口。钟声宏亮、远近可闻。

三、洛可可 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并而来。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 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洛可可风格以抽象的火焰形、叶形或贝壳形的花纹、不对称花边和曲线构图,展现整齐而生动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风格设计,不论使用在室内设计方面或者家饰品设计,甚至建筑外观设计上,都令人无法忽视。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筑是指纯粹室内风格。因为当时的富人贵族从凡尔赛搬回巴黎时,巴黎已经是一个已发展的城市。所以他们大都直接以新风格装潢原有的建筑,而较少重新兴建新的大型建筑物。 特点: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

五:文艺复兴式建筑 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

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

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特点: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欧洲交通考察报告

欧洲茶叶市场考察报告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

欧洲科技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欧洲轨道交通考察报告(工程院)

赴欧洲学习考察报告

欧洲创意经济考察报告

欧洲奶牛育种考察报告

建筑考察报告

欧洲建筑考察报告
《欧洲建筑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