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7: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五、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

§5.6 挑战之六:对传统增长理论和周期理论的挑战

经济增长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的物质条件。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因素、条件、途径、方式、后果等有关问题的理论。广义的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大卫·李嘉图所阐述的关于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最完备的理论。在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时期中,除马歇尔、维克赛尔和熊彼特等人之外,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不重视对增长理论的研究。二战结束后,经济增长问题重新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但截止到80年代中期,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是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要素,认为经济服从于成本递增、收益递减规律,这与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形成后,才对网络经济的增长作了新的说明。

5.6.1 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资本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和货币形态。这些生产要素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18世纪斯密已指出新的专家阶层善于思考并为生产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李斯特强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对发展生产力有重要作用,19世纪末被称之为“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藉此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思想。但从总体上说,二战以前的经济学流派都是强调物质生产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学的分析中,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使人们关于增长因素的观念发生了更新。肯德里克和索洛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运用“余值”法来测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库兹涅茨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

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丹尼森通过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1929•年至1969年间,知识进展在总增长中占到27.6%,高于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所占的25.8%的比重,这种情况在1949-1969年间更为明显,前者占30.9%,•后者占24.9%。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1] 丹尼森所说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近似于“网络经济”范畴中的“知识”。

5.6.2 对经济增长状态及方向的分析

李嘉图认为,社会总产品是土地、资本、劳动三者结合的产物。由于土地数量有限,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人口的增长,在“收益递减律”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下降,地租将会提高,农产品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导致工资的提高和利润的减少。当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积累的动机就会完全消失,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进入静止状态。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推迟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静止阶段,但由于“收益递减律”终将占据上风,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进入静止状态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40年代建立的哈罗德-罗马模型是二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它假设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率。又假定生产技术不变,这样,增长率仅取决于储蓄率。倘若既定的储蓄率所决定的增长率不能等于自然增长率,那末经济就不能实现稳定增长,而二者一致的情况是很难出现的。它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这一模型不能解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因而被其他理论所取代。50年代索洛、斯旺、米德等学者建立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单独变量列入到经济模型中。通过引进劳动扩大型技术进步,弥补了原来模型的不能解释人均产出不断提高这一事实的严重缺陷,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可以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但新古典增长模型依然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它仍然假定技术进步是由某种外生的力量决定,假定技术进步并不体现在资本品之中,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事实上,技术进步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机器设备体现出来的,没有资本积累和设备更新,就没有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是不能独立于生产投入,特别是不能独立于资本存量的。由于理论脱离实际,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在差不多15年时间里,作为一门经济学科,经济增长理论名存实亡。

1986年,美国学者保尔·罗默尔发表了题为《收益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论文,随后卢卡斯(1988)和列别罗(1991)等人也发表论文,促成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复活。新增长理论的最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不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模型自身决定的。因而,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它的主要贡献有两点:首先,它指出,生产要素有四项:资本(指狭义的物质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衡量)和新思想(按专利权数衡量)。认为任何特定的技术突破都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的整体增长同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成正比。这就修正了新古典主义称知识不是商品的看法,将知识作为一个主要的求知变量,直接地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其次,抛弃了传统的规模收益递减假设。认为研究与开发导致了某些专业化的投入品的出现,后者对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外部化效应抵消了规模收益递减。也就是说,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而投资也能使技术更有价值,这一良性循环将长期恒定地提高经济增长率。新增长理论用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指出对知识的投资可以增加收益,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这就奠定了网络经济的基本增长理论。但是,在新增长理论中,许多关键性概念尚未加以科学界定,如技术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获取知识的资源成本、创新率或旧知识的废弃率。因而,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方经济学家还曾就是否应该继续增长的问题发生过争论,产生了经济增长极限论和增长价值怀疑论等反对经济增长的一些理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成员麦多斯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因素:人口、资本、资源消耗、粮食供应、环境污染都是按指数增长的,根据五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和掌握的资料,麦多斯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污染的严重、资源的耗竭,在2100年到来之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一模型被人称为“世界末日模型”。它对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的工业增长模式提出了责难和批评,但没有预见到会有一种超工业经济形态出现来彻底改变增长模式。西方学术界对“世界末日模型”提出了许多批判,但在80年代以前,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要害。网络经济的出现昭示出了经济增长的光明前景,从而使反增长理论不攻自破。

5.6.3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自1960年以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关系的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断定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二者不可兼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曲线受到怀疑。美国经济自1990年以来

收缩期仅9个月,扩张期达80个月。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与通胀率曲线却朝着同一个方向──下方──前进。 90•年代初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通胀率下降到几乎零通胀水平。赤字减少,但不影响经济增长,证明凯恩斯理论失效。增加货币发展(90年代中期)非但没有引起通胀上升,巨额的货币供应反被旺盛的需求所吸收。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高技术的价格猛跌,这本身就是对通胀的抑制,高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进一步促使通胀率下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如果知识的发展,技术的改进引起经济快速增长和货币得到控制,这将导致通胀下降。事实确实如此。1997年,美国经济依靠知识和高技术的支撑,经济增长了3.6%,而通胀率仅为1.4%。[2]

在网络经济时代,产业更新快,能有力地带动设备投资的扩大而推动经济增长;新产业扩大就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或消耗相对较少,对物价上涨的拉动较小,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服务业较之传统工业有更强的抗衰退能力。由于这些因素,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有可能大为减小,频率大大降低。鉴于此,经济理论必须对经济周期的成因和状态进行重新分析,谋求反周期对策,努力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

§5.7 挑战之七:对传统分配理论的挑战

财富的分配问题是当代经济科学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内容及特征的体现。在网络经济到来之际,对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分配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是分配论的主要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要素所有者是按照要素的贡献大小得到其报酬的。这一理论一直被当作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加以批判。现在看来,这一理论尽管否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剥削性,具有一定的庸俗性,但就其一般的理论分析看,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首先应明确,分配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作用价值始终是形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而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本身并不能创造新价值,但它们作为死

劳动或过去劳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时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因为生产要素在盈利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所有者理应参与物质产品的分配。

其次,从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来看。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人们还需要计较自身特殊利益的时候,生产要素还存在所有制界限,所有者只有享有并实现了经济收益权才是现实的所有权。承认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创造所作出的贡献,根据投入产出的效益情况而给予应有的报酬,可以激发人民群众投资的热情,调动科技人员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土地使用者合理使用土地的自觉性,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并形成生产要素配置上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配置的效率。生产要素所有者承担着追加扩大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职能。生产要素所有者取得相应收益,才有可能进行积累,使投入生产的要素越来越多,社会生产日益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收益中用于所有者个人消费部分占的比重日趋降低,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越来越多。在网络经济时代,用技术入股、凭知识发财的现象应该得到合法的承认,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按劳分配的存在。所谓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但许多教材又差不多是这样解释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劳动报酬,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有的甚至把按劳分配定义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是理论上对按劳分配的一种严重误解。笔者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既有量的规定性,更有质的规定性。对它要依次作以下考察:首先,要看劳动本身的质。复杂劳动应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劳动复杂程度高,其报酬就应该多。其次,看劳动过程本身质地好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同一劳动谁的劳动效益高,产品质量好,谁的劳动报酬就应该多。最后,对于劳动本身的质相同、劳动过程的质也差不多时,再从量上来区分。谁的劳动时间长,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谁的报酬就多。这样才能使劳动者所得与其劳动质量的高低真正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平等互换劳动的关系。

传承艰苦奋斗,笑对市场挑战

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

传统儒家个人品德理论探微

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优秀)

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的挑战及对策

传承中华传统演讲稿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浅议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浅谈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创新概要

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
《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