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3 13:2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中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及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不规范文字的传播外,还有一些心理原因。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理解,多联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特点,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

【关键词】错别字现状;成因分析;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21-01

今年暑假,收看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观看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外,也深深为中国汉字的前途担忧。能进入这个赛场的选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最简单的听写竟让不少有备而来的选手败下阵来:“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貌合神离”写成了“貌和神离”。问题的严重性还远不止于此,举办方花大力气请来的于丹担任评委一开口竟也频频出错:将“酩酊大醉”中的“酊”字,读成了第一声(应为第三声):将“鞠躬”的“鞠”读成了“就”。这些“汉字的英雄们”都错误频频,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平时的课文默写,写作及其他书面作业中,错别字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及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不规范文字的传播外,更有其他一些因素。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为例,从心理角度分析一下成因,力求找寻到适当的纠正措施。

1.学生对诗歌理解不深入,断章取义,只是根据自己错误的理解写下词语。如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这句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班马”是离群的马。而许多同学错误地理解成了:一群斑马在鸣叫,所以写成了“萧萧斑马鸣”。再如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清涟”不少同学写成了“青莲”,也是因为对文章理解不深,受了本文主要描写对象莲花的影响。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中学生经常将“汗青”写成“汉青”,也是因为不懂“汗青”的意思。

2.学生因缺乏一定的文学常识而导致的错别字。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木落雁南度”一句,许多同学将“雁”写成了“燕”。“雁、燕”是古诗中常见的两个意象,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两个意象所包含的意义,所以经常将其混淆。再如,杜甫《石壕吏》一诗中“死者长已矣”,一些同学将“已、矣”两字调换了位置,就是因为不懂“已”的意思和“矣”的用法。

综上所述,初中生这类错别字的出现,主要是对汉字音、义、形三者之间尚未建立牢固的联系,常常因为三者联想的错误,把这一字形与该字近似字的某一因素相混淆。据研究,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形→音”联系,与“形→义”联系关系的建立,在识记过程中依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在汉字学习遍数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插入其他学习材料,“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保存得好。而在有材料插入学习时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检查识字联系的巩固性,要考虑学习后是否受干扰等条件。也说明了

“形→音”联系是机械性的神经联系,只要通过简单的重复就容易建立,却经不起干扰,容易忘记。而“形→义”联系虽然难以建立,但一经建立,能经得起干扰,保存也久。针对以上分析,这类错误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形→义”联系,我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到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插入相关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将易错字的形和义进行联系。如“萧萧班马鸣”一句,可以插入讲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此句中的“班马”指离群的马,作者是借描写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不忍离去来衬托与友人的离愁别绪。与动物界的“斑马”没有半点关系。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中学生容易将“汗青”写成“汉青”的情况,教师可以插入解释“汗青”:指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汗青”。经过这一番解释,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是“竹子出汗了”,出错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2.插入一些古诗文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将易错字的形和义进行联系。像前文提到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两个意象“雁、燕”。讲解时可以告诉学生:从季节的角度来说,出现“雁”的应该是秋天,如果诗作描写的是春景,往往应该写成“燕”:从人物情感来讲,诗人常常借“雁”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而诗人把“燕”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往往表达对春的赞美或惜春之情。至于“已和“矣”,可以让学生明白,“矣”常常作语气助词,位置应该在句末。

3.可以用一些方法,对错别字进行干预。方法一:对由形近字产生的错别字,教师可以将两字进行集中教学。对它们进行讲析,辅以简单、易懂的文字学知识进行教学。如“篷”与“蓬”两个字,从它们的形旁“艹”“?”进行联系,从而加以区别。

方法二:用“联想记忆法”,可以将字联想串成歌谣。比如说熟悉的歌谣“点戍,横戌,戊中空”。再比如,将“郭”字编成歌谣“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想吃儿子的饭,耳朵拉得老老长(绍兴话,非常长的意思)。”边说边在黑板上板演这个字,并特意将“阝”写得特别大特别醒目。

根据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首因效应,最初印象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学生的错别字,教师应该提前干预,将错别字扼杀在摇篮中,不要等到默写完成后,再来讲解分析。留在学生脑中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正确的,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有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错别字的纠正看似小事,实则关系着学生的素养,意义重大。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是作为老师,仍可以尽自己有限的能力,使得学生的错别字逐渐减少。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初中生早恋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顶撞老师成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潘小红

抄袭作业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成因及策略分析

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对策

农村初中生网瘾成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