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4: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六讲

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上)

第一节

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一、什么是民生问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目前,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一般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即:生存状态),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即:生计来源),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即:生活质量),它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等等。但目前中国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

二、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单列一章专门强调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这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党和政府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有2000万的大学生与中职生受到资助。

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家庭都有保障。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 2 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鼓励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定额税收减免政策;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以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此外,还强化了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

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目前党和政府已经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着手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将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党和政府已经采取诸多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完全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民生问题的道路依然漫长。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1、保障的制度化、法制化是长效机制

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就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 3 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使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

3、行政体制改革是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4、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

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它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时,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5、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群体不同,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就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际出发。

6、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第二节

大学生真的就业困难吗?

大学生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从最高政府到各个学校都受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也是高度关注。2009年2月4日的《环球时报》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受关注》这是人民日报从驻海外的记者发回来的一个综述性报道,副标题叫做《数量庞大为全球之最,复杂特性令世界感叹》,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毕业生。

(二)院校、学历、专业差异较大

5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三)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增多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般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表现如下: 1.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其中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延后三年进入就业市场;相反,当年就可能加入失业行列。这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

2.边看边干者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类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这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

3.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 6 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这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结构性因素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 1.在时间结构上,供给出现“井喷”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而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但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长在短期内远高于经济增长,超出了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2.在区域结构上,选择偏差与政策激励的错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这种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生呈现出个体差异

首先,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等等。

(二)认识上的误区 1.用人单位误区

(1)选人学历化。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2)用人性别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也实行地区保护主义。

(4)工作经验化。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1)诚信意识淡薄。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如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则能带来便利,因而有的凭勤奋刻苦,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有的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自身定位偏颇。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希望“收入高、8 待遇好”,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人“广泛撒网”,或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但却不善于“推销”自己,去针对自身的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来提高就业机率。

3高校的误区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除结构因素和认知因素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暴露了在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前景与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前景

2010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创出新高。与此同时,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 9 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甚至还需要较长时间调整。但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是一种表象。

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2.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更大

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国家创新战略将使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3.政府就业政策持续优化,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10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4.高等教育持续改革,逐步提升大学生有效就业能力

(1)高等教育改革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2)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不断尝试通识型、实践型、研究型、国际型、能力型、参与型教学,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了解社会需求,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代大学生要有将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顽强自制,坚定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要有良好身体素质,目标的达到需要体力与耐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辩证看待事物、合理利用资源、准确运用技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

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就业定位正确

求职择业,应当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去,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等资源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

12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择业不应追求一步到位,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节

大学生与房价问题

2009年“蜗居”、蚁族在社会上颇为流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流行的背景是居高不下的房价。“蚁族”直接反映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种生存状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毕业生无力独立买房、租房,不得不选择城乡结合部集体租房,被“喜欢”群居生活。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冲击,正在改变着他们已有的价值观、金钱观甚至婚姻观等。

一、2009年城市高房价现状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上半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还严重下滑,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救市,来扭转房地产颓势。为了救市,放松信贷,全年信贷总量猛增到9.7万亿元,超过过去几年的信贷规模。然而,到了下半年,形势突然逆转,楼市强烈反弹,房价飞涨,地王迭现,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达到20多万套,接近前三年的总和,房价比年初上涨了30%以上,房价涨幅超GDP五倍。一些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甚至失于理性,几近疯狂,楼市租售比达到了1比500-700,有些地方还出现恐慌性抢购。2009 13 年中国消费总额一共12万亿元,其中居民买房支出就花费了六亿元,占了一半。全国仅新房销售额占同期GDP的比重就将超过13%。

2010年1月《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在厦门隆重发布,深圳市房价跃居第一,新房均价达到22304元/M2,上海以20186元/M2位列第二,温州新房均价20050元/M2排行第三。2009年下半年,南京、三亚和深圳半年的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1%、66.5%和51%。此次房价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温州、北京、杭州、三亚、宁波、厦门、广州、大连,均价都超过1万元/M2。我国的高房价已远远超出老百姓的购买与承受能力,房价收入比也已超出国际平均水平。

二、作为夹心层的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与高房价的冲突

1、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情况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已经将大批中等收入阶层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就属于其中;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对住房的需求非常大。但这一“夹心”群体无法被保障房体系所覆盖,也无力购买商品房。

根据国家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其收入相对较高,超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一般不能承租到廉租住房。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积蓄以支持他们购买住房,不得不选择以市场租金租赁住房。特别是一些吸引大学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地区,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工作岗位多,非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成为租赁住房的主力军。

根据调查,大学毕业生一般在工作5年后,由于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或者有了一部分积蓄,也由于结婚、生子、父母养老等,出现了明显的购房倾向。 14 购房时,一半以上的人得到父母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了即使不给建立公积金帐户,但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购房时就不得不选择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得不到低息的公积金住房贷款支持。同时,大多数购房者在高房价面前只能选择购买小户型住房。

2、“蚁族”群体的出现及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有迹象显示:我国的“80后”已经分化为“富二代”、“海归”、名校精英和草根“蚁族”等不同层次。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百万“蚁族”大军。

所谓“蚁族”,就是指“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它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有学者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着“高智、弱小、群居”等许多相似点,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严重,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存在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3、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与高房价的差距:一辈子就为一套房

住房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毕业生的购买能力。上海房价收入比市价最高。2009年按照增长15%计算,月平均工资为3785元;按目前上海一级市场平均房价1.8万元/M2来计算,一套房1.8万元/M2*90平米的面积=162万元+10 15 万元的装修费,即为172万元,如果我们按平均收益3785元/月的工资计算,一年工资就是45427元,172万元/4.5万元=38.222,需要38年来还清,如果按30岁买房年龄,他要还清房价就要等到68岁,这还没有算各种开销和利息。一个人为了买一套房就得劳碌一辈子。房价高企,除了导致经济过热之外,更严重的是通货紧缩和社会不稳定。

4、高房价有可能吞掉一批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等收入阶层是城市消费群的主力之一。高房价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财产,消灭了一批潜在的中产阶层。作为未来的中产阶层,大学生群体在高房价面前正日益收缩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过高的房价,使工薪阶层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房产,不得不节衣缩食,这使得一批本应有可能升为中产阶级的人士,变成了贫困阶层,一批具有很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中产阶级可能会被高房价消灭。社会失去对稳定具有支持作用的中产阶级,贫富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高房价的危害

1、房价高举将加剧社会矛盾

过高的房价,使得只有小部分人买得起房,大部分人包括很多城市中产阶级,都没有办法负担。这样就容易产生穷人与富人对立,社会的主要矛盾将引发“富人特权阶级与一般阶级”的冲突。这里的“一般阶级”是指包括白领在内的劳动大军。贫富差距太大,将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过高的房价将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我们最顶尖的学生都出国,都不愿回来。中国人都很恋家恋国,但若回来过得太辛苦,大家都不会轻言愿意接受。高房价会加剧我国人才的流失,会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

3、房价的高涨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由于全国房地产的开发热,导致的是与房产相关的原材料等稳步上升。而房地产涉及的行业极广,受影响的商品也就非常的广泛。这就可能意味着通货膨胀很可能发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加快人才流失。

4、不合理房价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由于很多地皮都是属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能够得到开发权,不惜托关系走后门。而地方官员也认为这是生财之道,有利可图。所以往往夹杂着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的行为。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越是如此。而房地产的需求旺盛,使得一些开发商甚至不求质量,不管住房安全,一味地追求高利润,做的尽是豆腐渣工程。

5、房价虚高会导致房市泡沫

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复苏时期,房市回暖确实对经济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房市逐步回暖,却是在不合理的虚高状态下逐步走高的,这意味着房市泡沫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四节

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贫富差距问题

17

一、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

1、什么是贫富差距

所谓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或家庭)财产收入的差异上,大的方面也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城市和乡村、不同职业群体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异。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合理的意义,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认识、控制贫富差距?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理想的最终实现。

2、基尼系数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1”和“0”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二、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况

18 我国基尼系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达0.397,到200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4,达到了0.465,2005年突破了0.47,2006和2007这两年基尼系数都略高于0.47,中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5。根据国际通用标准,超过0.5就表示中国收入分配进入了差距悬殊的阶段,这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更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这明显背离了政府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从五等分法来看,中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全部个人收入的50%以上,20%最贫穷家庭占5%以下,而美国20%最富有家庭收入不足全部收入的一半,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美国。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低于15%,是极富裕国家,而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则在53%以上,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中国的贫困阶层的比例较大。

按社会分层的指标来划分,中国的总体社会分层结果都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间阶层太小。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化的国家,城乡差异较大,所以如果分别看城市、农村则结果会略有不同。中国农村虽然有一个高收入阶层,但仍是一种低层次较大的结构,近70%的农民家庭处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这样一种收入分层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也不太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而我们目前所研究的两极分化现象则主要发生在城市,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层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一部分人开始成为高收入层,约63%的家庭处于下层和中下层水平,中产阶级规模虽略有扩大但比例依然很小,这种高低明显的分层结构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9 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三、理性看待贫富差距

1、合理差距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理的贫富差距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反对平均主义,继而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方针。这一理论、观念、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改革开放一系列具体行动的基础。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再一次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利用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迅速发展富裕起来,并激励和带动了其它部分也不断进步发展,国民经济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

2、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必然现象

中国的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但它首先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因为财富不可能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共同贫穷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同富裕,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财富的持续积累进入富裕阶层,才能真正向共同富裕迈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拉大,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一定时期内出现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以效率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某些生产要素禀赋差的个体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陷入贫 20 困;再加上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不同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不一,不同群体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异,带来的发展机会也就不一样。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变革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才能从规范到失范再到新的规范、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实现机会的公平。中国出现贫富差距以及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其实是改革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3、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会产生“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表现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用它提醒决策者,要避免贫富差别过大。主要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和谐社会也承认和接受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根据贫富差距效应论的基本观点,贫富差距与其社会条件或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机制,贫富差距会产生“马太效应”。如果不控制贫富差距,就必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会对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出现和持续拉大,已经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心理对抗,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切实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确保不同阶层在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条件下和谐相处,已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刻不容缓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四、中国能够解决好贫富差距偏大的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的正负效应

21 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合理的贫富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但由于机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有时并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努力和贡献大小所致,在导致这种差距的众多因素中,如果客观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或过大,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不仅不能激发人们去自我提高和自我奉献,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贫富差距过大易导致两极分化

在道义上,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容易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蔓延,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经济上,财富的过分集中可能妨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均衡而高效地成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消除贫富差距,但必须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以保证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贫富差距偏大是一个可以缓解的社会问题

首先,中国继续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格局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国家发展中获得越来越多实惠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未到十分严重且无法化解的地步。

其次,维护公平正义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正在成为中国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正在成为中国步入健康、文明、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正在以既能够保持效率又能够促进公平的发展格局取代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经济增长格局。这种发展理念与分配理念的转变,是切实缓解贫困问题和解决贫富差距偏大的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政治基 22 础。

第三,中国正在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包括持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快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等措施,且已经起到了遏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势头的作用。

最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国家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也为强化再分配手段并通过再分配方式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奠定了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

4、调节贫富差距过大的对策

(1)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2)建立健全与贯彻执行相应的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用各种经济手段适度调节富裕阶层的收入;(4)逐步缩小城乡差距;(5)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距;(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7)大力培育中产阶级;(8)调动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两方面互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23

解决民生问题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逐渐解决民生问题

民情日记:解决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发展总体思路:

基层工作总体思路

检察工作总体思路

党务工作总体思路

绩效考核总体思路

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