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3: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以龙虎山为例

(大山旅游策划公司)

摘要:风景区是指被国家认可,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并有一定的范围和区域的自然景观或人造景观。其功能就是为游客服务,并通过服务获取利润。既然风景区的服务对象是游客,那么必须为游客建设相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游客的游览过程有六要点:吃、住、行、游、购、娱。

除了这六个要素要配套六大类设施外,风景区还应有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设施,即游客中心。

关键词: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

游客中心,顾名思义,是指为游客在本区域内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的综合建筑场所。一般来讲,游客中心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该风景区的集散地(即游客集中与分散目标地);

2、该风景区的门户坐标(即进入该景区地域概念);

3、该风景区的服务信息传播平台(在该中心能得到关于吃、住、行、游、购、娱。的准确信息);

4、向游客全面展示、介绍景区文化信息的平台;

5、向游客提示关于安全、环保、警示信息的平台;

6、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还可同时作为景区的大门入口(如千岛湖新游客码头);7、根据需要,还可以作为景区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场所。

1、龙虎山风景区服务设施现状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区,距市区16公里,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有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构成。

尽管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祖山,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规划不合理,开发的过程又缺乏连续性,致使80%的自然资源闲置,而另外的20%又不堪重负,且在建设过程中破坏较大。

1.1、大景区规划观念的缺失,导致现主入口偏移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虎山景区主打品牌定在沪溪河漂流和观看升棺表演。这样,仙水岩景区无形中就成了龙虎山的核心景区,仙水岩景区的入口也就成了龙虎山大景区的主入口。

但是,由于206国道紧靠仙水岩景区大门,导致主入口无法扩大,功能无法完备。尤其到双休日和黄金周,游客的车辆将整段206国道阻塞,致使206国道的过境车辆无法通行。

另外,由于仙水岩景区是位于龙虎山景区的正西边缘,一般游客游完仙水岩后不愿再向北边的龙虎山集镇、东边的上清古镇、南边的正一观游览,导致已开发的景区游人稀少,效益下降。

1.2、无一游客中心,纲不举目不张

现龙虎山的门票是180元(含船筏票),但游客游览完后总觉得低于期望值。因

为还有许多资源游客没有欣赏到,另则拥挤窄小的仙水岩景区大门也给游客造成小景区的印象。这样的景区大门,当然提供不了其它的咨询服务。游客花了180元门票,没有得到等价的服务,当然会对该景区的品质、资源大打折扣,从而传播出不利于景区的评价,对景区的长期运营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景区品牌。

另外,由于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游客中心,龙虎山景区的其它大量的优质资源均未能产生效益。

在龙虎山集镇上,约有2000个床位的宾馆,约500户原住民,都未能在风风火火的旅游热浪中受益。绝大部分游客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具有服务功能的集镇。

除仙水岩景区和上清古镇外,其它景区人迹罕见。给游客造成盲人摸象,未能领略整个龙虎山的壮观和秀美,同时也增加了这些景区管理成本的压力。

简而言之,由于规划的缺位,由于缺乏一个综合性功能的游客中心,一个可以做成一日游、二日游产品的的大景区,最后只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半日游的产品,这不仅是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游客消费价值的不公。

游客中心是纲,景区旅游产业链中的各环节是目,只有纲举则目张。

2、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基本原则

2.1基本原则

选址须为景区的地域交通核心,有辐射全景区的交通合理性;

环境要有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虽然是人造景观建筑,但一定要触于山水之中;功能要满足综合性服务功能。

2.2参考依据

游客中心的规模应视景区的容量相配套,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对游客中心的规划建设设置标准,但从我们调查的数据里能找到一些规律,年接待量在20万人次的景区就应该有一个小型的游客中心,年接待量越大,相应的规模应越大,参见下表:

部分景区游客中心建设数据参考

景区(游人中心)建筑面积(㎡)功能年均游客量建设时间

千岛湖50000(含商业街)散客接待、团队接待;导游服务;旅游咨询;旅游商品销售;失物招领;物品寄存;以及医疗服务、邮政服务、残疾人设施提供等。400万2006年

四川文兴县3500环境教育、旅游信息、游览咨询、购物中心、休闲水吧、影视厅、触摸屏等旅游辅助设施120万2005年

三峡8800游客的集散、游客咨询、线路推介、三峡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三峡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销售、特色餐饮风味区、动感电影放映区、时尚休闲区、三峡旅游活动中心、多功能绿地酒吧105万2004年

泰山3300分为大堂、咨询中心楼、餐厅会议楼、多功能厅和客房楼1000万1995年

峨眉山1838接待、休息、购物、信息服务、展示、多媒体、电子商务300万1999年

三星堆7000游客餐厅、音乐茶座、旅游纪念品商店、古乐演奏厅以及办公管理等辅助用房、报告、•放影厅、贵宾和书画室180万1997年

剑门关1435展览大厅、民俗展厅、会议中心、游人休息室90万2002年

四川瓦屋山17250票务大厅、全景沙盘、导游中心、景观、人文、自然展示厅、购物中心等 2005年

普陀山2000购物、参观、休闲、接待、休息、购物、信息服务、展示、多媒体、电子商务230万2005年

龙门山8650展览大厅,民俗展厅,会议中心,游人休息室、行政办公30万2007年

西溪湿地3000票务大厅、导游中心、行政办公120万2007年

武夷山3000旅游咨询、旅游预定、旅游投诉、虚拟体验、导游委派和旅游推介等110万2007年

井冈山10270展览大厅,民俗展厅,会议中心,游人休息室、行政办公、餐饮、住宿300万2006年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二个特点:一是游客量与面积成正比,二是功能与时代紧密吻合。

3、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指导思想

3.

1、历史创造性

历史是线形发展的,千年前的遗存是历史

现代人继承传统、维护生态的前提下,创造能满足现代旅游需求的、适应现代文明需的旅游景观,在后人看来必然也是历史名胜

3.

2、纵观全盘谋全局,着手细部做精品

风景区是一个整体,而游客中心是核心,是整个景区的心臓。

细部的各个景(节)点为整体理念服务

两者完美结合,精品自然呈现

3.

3、源自于自然。回归与自然

山水风光是龙虎山风景区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

道文化则是龙虎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的核心

浓缩龙虎山地域文化和龙虎山风景区自然风光,采用遮、障、透、漏、显、借等园林造景手法,集中展现风景区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并将之打造成集管理、商业、娱乐、接待于一体的现代游客中心。

4、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总体构思

游客中心的规划以龙虎山风景区的交通为出发点,以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为落脚点,同时,重新组织游线,扩大接待容量

4.

1、交通改造

以游客中心为景区交通枢纽,在现有的交通线路基础上,弱化206国道,添加新的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

利用新的交通工具将所有的交通线路、交通设施转换成区内立体交通网络

4.

2、游线组织

以游客中心为景区出发点,在区内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延长游线

打破原有的线路组织,重新组织游线,并赋予游线以新的主题

4.

3、容量

游线被延长,空间容量的绝对值被扩大

充分利用各个景(节)点的空间,空间容量的相对值也被扩大

4.

4、产品更新

以上三点是产品更新的条件,条件满足,产品更新势在必行

在观光产品为主的前提下,扩大休闲、度假的产品的比例

以市场为切入点,丰富风景区旅游产品,合理配置旅游产品结构

5、龙虎山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选址及要素

龙虎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选址在墩上钱家以北,仙班路以南,泸溪河大道以东的地块,为农耕用地,面积约105646平方米。

要素:

1、地势平坦,适宜建设综合性功能的景区游客中心

2、交通便捷,是仙班路、泸溪河大道、景观大道等通往各景点干道的交汇点

3、能带动龙虎山集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5.1构筑立体交通网

构筑龙虎山风景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A、现状

交通是游线组织和产品设计的基础

龙虎山风景区的现状交通为不完全交通(未形成环线)

陆路交通主要依靠206国道,以过境公路作为区内旅游公路是景区交通的大忌,既有损景区形象也存在安全隐患

水路交通依靠泸溪河,自上而下为漂流旅游产品,自下而上是解决交通问题,造成管理混乱

B、立体交通网构筑

起点:景观大道、景区游客中心(龙虎山集镇)

终点:上清古镇

放弃206国道

打通无蚊村至正一观的交通线路,开通鲤鱼湾码头至仙人城的交通线路,拦水坝处设跨河桥,形成仙水岩景区和正一观景区的小环线

漂流起点改设在九曲洲

由景区游客中心换乘区内交通工具(电瓶车),在仙人城、仙水岩和九曲洲设立换乘点

取消泸溪河的交通功能,仅限于漂流

利用排牙石路和龚资线和圩桂公路形成龙虎山风景区大环线

在九曲洲、港立、仙水岩、仙人城设立门票检录点

5.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A、地形地貌

景区游客中心地块为一相对空旷的平地,现为农用耕地,地形西高东地,北高南低,东北最低点海拔59米,西北最高点海拔72米,平均海拔在64米—66米之间。

B、水文气象

龙虎山风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季水源充足,旱季水源枯竭,季节性变化明显。景区游客中心的水系属于充沟水系,雨水通过东面山体的往西流。另外,在东南方近1000米处有人工水库,为该地块的灌溉用水储备。

C、现状植被分析

景区游客中心地块在龙虎山风景区核心保护区界线外缘,生态保持良好;但由于是农耕用地,植被存在不稳定因素。除去农耕用地以外,还有部分林地,由于水土涵养,气候湿润,植被生长茂密,苍翠欲滴。

D.景观资源

景区游客中心地块本身的风景资源主要为植被构景,良好的生态植被是该地块最主要

的景观资源。景区游客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东面、南面的骆驼峰、蜡烛峰、老人峰、石城墙、仙人仓等山体构成景区游客中心半围合的景观资源;西面的梯田,白塔渠和泸溪河等都相去不远。

6、龙虎山游客中心规划的功能结构布局

以景区游客中心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型辐射功能区

商业街、地质博物馆、青年旅社、露天地质博物馆和道教文化馆分列主轴线的两侧东西向的三条副轴线,使得建筑群分布有序、错落有秩

6.

1、依据功能设置划分为六大区

展示区、商业区、管理区、住宿区、娱乐区、停车场

6.

2、依据主轴线引导可分为十二部分

入口广场、停车场、商业街、地质博物馆、露天地质博物馆、道教文化馆、立体影院、中心广场、青年旅社、办公楼、主入口、换乘中心

6.3景观结构

景区游客中心整体空间组织遵循山水道的“道法自然”理念,疏密有间,收放自如;景观则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增强景观意境和趣味。景区游客中心由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和主入口三者间形成的主轴线是整个新门户的控制线,而中心广场又是控制线上的控制点,构筑了一个宏伟、气派的景观、精神、心理的核心,是整个新门户的标志。

主轴线将两侧的停车场、商业街、地质博物馆、露天地质博物馆、道教文化馆、立体影院、青年旅社、办公楼形成串联,形成参差的建筑群落,蕴藏“山水道”园林的灵动之气。

6.4绿化系统

新门户绿化适合当地良好的生态植被,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保留、改善现有的植被系统酌情补充适宜在龙虎山生长的植被,进一步提升植被景观品质

(1)本地化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植被,并补充龙虎山当地植被和适宜在龙虎山生长的植被

(2)园林化原则

新门户的主题定位为山水道,景观艺术表现定位:园林植物配置须符合“园林”定位,景观意境须满足“山水道”的文化定位

(3)多样化原则

保持物种多样化,以植物的形态、色彩及季节变化营造多姿多彩、四季有景、移步换景的绿化系统

结论:

通过规划建设新的游客中心,重新建立龙虎山风景区区内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加速龙虎山风景区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合理配置旅游产品结构

游客中心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游客中心管理制度

游客中心管理制度

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

龙门风景区规划

风景区规划名词解释

探求湿地风景区规划设计论文

游客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

游客接待中心工作总结

试论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
《试论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