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讲话稿治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40:34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乡环境治理讲话稿

县长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样规模、这样层次的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全县“兴县富民”大会精神,围绕深入做好环境文章,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动手,下大力量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务必使城市环境实现彻底的改观,为把我县建成绿色都市、建成京津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一会儿,振清书记还要就环境治理问题做重要讲话,希望各部门、各乡镇深入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正确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形势、提高认识是做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把握它、驾驭它。当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认识,也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搞好环境治理,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最近,一些天津籍的留学生、外地游客和社会群众纷纷向相龙市长写信,反映天津市存在的乱贴乱挂、乱摆乱卖、乱堆乱放等现象,表达了要求彻底清脏治乱、还城市一个整洁容貌的心声。同时,通过对各大城市的网上评比,一致反映天津市是全国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张立昌做出了重要指示, 2月17日,市政府专题召开了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相龙市长特别指出: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城市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决不能再让部分地区的脏乱给整个城市的形象摸黑,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群众的生活质量,更不能因此影响了天津市的对外形象。昨天下午,市政府再次召开了市容环境治理工作会议,相龙市长亲自主持会议,就全市的环境整治工作又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高标准要求,要求市容部门要将各区县的市容环境治理进展情况,实行快报制度,可以说,市委、市政府对市容环境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县作为天津市的后花园,作为天津、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城市环境治理如何,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因此,我们更要把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率先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

2.搞好环境治理,是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重要方面。构建中等旅游城市,不仅要求我们建设城市的标准更高了,而且要求管理城市的水平更高了,特别是县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2005年全县要争取实现 “五个突破”,其中城市化是重要的突破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也要在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我县的城市建设任务,仍然是很繁重的,全年要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投入22.1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1%,在

一、

二、三产业中是投入最多的。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很多项目需要通过环境治理来保障,建设任务越重,环境治理任务越重,

我们必须坚持齐抓共管、同步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中等旅游城市建设进程。

3.搞好环境治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给我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城市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连续四年保持全市农口领先位置,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局部环境要好,而且要求整体环境都好,不仅要求路面整洁,而且要求路两侧、每个街道都整洁,不仅要求现在的环境美,而且要求将来的环境更美。最近一个时期,很多热心群众通过县长信箱、政府热线、来信来访等形式,反映我县的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要求彻底治理“城乡结合部” 的脏乱差现象,要求整顿公路两侧门市外溢、市场外溢的问题,要求治理居民区乱开门脸问题,要求解决城区“三关四隅”私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放等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所行动。我们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研究解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去,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体现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二、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分析我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责任不清、机制不顺的原因。我们随便走在马路上,看到脏乱差现象,你要求某部门、某乡镇给予解决,但大家都有原因,有的说应该由执法部门来解决,自己不是执法主体;有的说我只负责这段路,那段路不归我管;有的说自己只管城区,再管其他的地方就越权了;有的说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抓建设,不是抓管理,等等。听起来,好像谁说的都有理,谁都没有责任。以上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决不是市容委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环境搞好了,大家都是受益者。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必须按照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动手,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战、歼灭战。

1.要逐级签定市容卫生管理责任状。从全县来讲,我们要与市政府签定卫生管理责任状,我是第一责任人,只要是蓟县辖区内的市容环境问题,包括驻蓟单位的市容环境问题,如果出现脏乱差现象,市政府首先要追究我的责任。各乡镇、各部门也一样,乡镇长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你们要与县政府签定市容卫生责任状,对你这个部门、你这个地区的市容环境治理负全责,实行行政领导问责制,一旦检查不合格,也要追究你们的责任。各乡镇与各村之间、街道办与各居民区、各部门的内部,也要层层建立环境整治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签定环境卫生责任书,把责任分解到人头,定岗、定人、定责。

2.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市容卫生管理责任。在你的辖区内,所有的环境治理问题,都是你的管理责任,不仅你的企业你要管,你的人你要教育,而且不是你的单位你也要管,你要下通知,要求他改变,限期改变,改到什么样你提标准,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他不听不改,我们将采取经济的、组织的、行政的甚至是法律措施。对于管理区域出现交叉的部分,要逐地块明确责任,你管到哪里,他管到哪里,都要划分清楚,一旦板子打下去,必须找到对象。这项工作由市容委搞好工作指导,落实到文字,报县委和县政府办公室。

3.要加强部门、乡镇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凡是能够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协调解决的,要主动协调解决,其中城区的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由市容委和城关镇协调解决;景区与乡镇交叉部位,由旅委与有关乡镇协商解决;乡镇所在地的公路卫生管理权限,由各乡镇与交通局协商解决。有些问题你觉得解决不了的,或者在抓的过程中,抓不下去了,难以执行了,越权了,没法执行,你可以报上来,由主管副县长或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

4.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特点与实际,统筹安排各项治理任务,立即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城区环境治理如何搞,居民区环境治理如何搞,门脸外溢如何搞,市场外溢如何搞,道路环境治理如何搞,景区环境治理如何搞,每个驻蓟单位的环境如何搞,每个乡镇、每个村甚至每个农户的环境如何搞,等等,都要有实施计划,分出几个阶段,制定出每项任务的实施方案,做到有分管领导,有治理重点措施,有专人抓落实,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

5.要加强工作监督和考核。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领导和督查,主要领导将不定期不打招呼对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进行检查。县市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实行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检查、季度一评比,以查促干,保证实效。对工作积极主动、活动效果好的单位及时通报表扬,对态度消极、措施不力、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的,我们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立即整改。同时,我们要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检查监督,充分发挥全县400名社会监督员的作用,只要他们有反映,我们就要有实际行动。县委、县政府将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对各部门、各乡镇的年度考核,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权,市容环境治理不好,你就不能评选先进。

三、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努力在年内使城市环境实现彻底改观

瞄准建设“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目标,以城区、城乡结合部、景区道路和津围、京哈、宝平、蓟官、邦喜五条主要干线公路两侧为突破口,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加大市容环境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全面治理环境脏乱差状况,使城乡市容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其中把城关镇建成市级卫生镇,并积极创建国家卫生镇;把每个居民住宅区都建成环境卫生达标小区,新建居民区都建成市级卫生模范小区;每个乡镇都建成两至三个环境卫生示范村。

今年,我县的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治理阶段。以“万名干部职工卫生大清整活动”为先导,利用3月份一个月时间,各乡镇、各部门,要立即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彻底治理,清除堆存的垃圾、渣土和废弃物,治理白色污染和运输扬尘洒漏,消灭重点污染源,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城关镇、“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主要干线公路两侧的11个乡镇以及城区河道、各个委局的居民小区,要迅速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确保在环境的重点治理上实现大的突破。

第二阶段:全面治理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各部门、各乡镇要集中力量,对全县的主要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各个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实行全面治理,彻底清除违章

占路、堆放垃圾杂物、设置广告和招贴标识、违章开门脸等现象,清除各种环境死角,使全县整体的市容环境彻底改观。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下半年,主要是巩固、完善和提高治理成果。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以及各个村都要明确主管领导,建立环卫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市容环境管理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要全面落实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确保圆满完成八项治理工作任务

市委、市政府把2005年确定为市容环境管理年,确定了八项治理任务,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消灭不卫生死角。彻底清除道路两侧、居民社区、集贸市场、单位内部、施工工地、一二级河道、花坛绿地、沿街屋顶等所有堆存的垃圾、渣土、废弃物和各种物料,发动社会各界和各企事业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大扫除、大清整。加强清扫保洁作业,对主干道路、繁华地带和重点部位增加作业班次,提高扫保质量。

二是整顿道路环境秩序。以京哈、津围、宝平、邦喜、马营5条干路为主线,乡镇以邦均、上仓、洇溜、罗庄子、下营等镇政府所在地段为重点,城区以上宝塔路、人民西路两侧、四正街口、老汽车站至水泥厂等路段为重点,对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违章棚亭,以及垃圾、废物进行清除。要认真开展主干道路市容环境综合达标活动,整顿停车场秩序,规范停车,保持干净整洁,严禁乱停车辆。强化治理散摊游贩,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禁止违章占路经营,要下力量彻底整治马路大集问题,确保道路畅通。

三是清整街景立面。整修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清除乱贴乱画、乱吊乱挂、破旧牌匾字号、各类指示牌、标识牌等,统一规范牌匾、广告、灯具。要清理拆除过期、废旧、违章广告,制定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今后凡新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都应按照规划要求,采用规定材料,与周围建筑、街景环境相协调。要规范经营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居民楼底商、严重扰民的经营项目、影响市容的洗车站点、汽车维修站以及违章设立的各类棚亭进行整顿,严格规范检查,该关闭的要关闭。要及时修复损坏的夜景灯光设施,保证正常使用。

四是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充分利用春季植树和秋季植树时机,大力开展好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加强对城区公园、绿地的管理,对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加强养护,及时整修。

推荐第2篇:治理动员大会讲话稿修改doc

在开展“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扎实推进我局“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治懒治散治庸”行动的部署,特召开此次动员大会,希望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参与,切实行动起来。刚才,林林枫尧主任已经为我们宣读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内容和要求,下面我就此次活动开展提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治懒治散治庸”行动的重要意义。

懒是指在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它主要表现为责任感不强,工作敷衍马虎;办事效率低下,对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不及时完成,拖拉、推诿等。散是指在遵规守纪和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擅离职守,随意脱岗;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庸是指工作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缺乏创新能力。懒、散、庸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建设城管新面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阻碍,因此,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此次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投身“治懒治散治庸”

行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几年来,我局先后开展了“再创作风新优势,再树干部新形象”活动、优质服务年活、制度执行系列年活动,通过完善职工手册、工作制度,明确了干部职工的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促进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制度实行、推进;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通过邀请省内专家、技术能手为职工讲授管理技术知识,组织职工到省内外先进市县参观学习、交流,使我局党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得到提高,增强了局党员、干部、职工的创先争优意识,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作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纪律松弛。我们城管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工作不是坐在机关等事做,而是要经常在外面跑动,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有些干部职工精神涣散漫、纪律松弛,工作敷衍了事、自我要求不严、得过且过;缺乏工作动力,服务观念淡薄;迟到、早退、旷工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问题。有的同志办事拖沓,不管事情有多急、多重要,他都慢慢吞吞,不急不躁,本可以尽早解决的事情他不及时解决,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随意敷衍。缺乏一种说干就干、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三是学习氛围

不浓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的工作形势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知识不丰富,能力不足,思路不开阔,就难以应对复杂对边的局面。目前我们的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很多干部职工也没有形成自学意识,不钻研业务学习,不善于学习。四是进取心不强问题。当今社会是个竞争很强的社会,有些同志抱着侥幸的心理,对工作不求进取,认为干好干坏都一个样,不勤于思考,不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们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影响着我局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解决。因此,大家必须把“治懒治散治庸”行动当做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良好契机,借助大众的力量,查找并解决自身以及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实、廉洁高效的城管队伍。

此外,目前白沙各市县都在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为我们建设“四佳一珠”新白沙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我们城管局的政风行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治懒治散治庸”行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以高效增动力、提节奏,以廉洁树正气、聚人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模范的实际行动,以更积极地政策和更优质的服务,优化我局发展服务环境,促进我局各项工作合理高效的开展。

二、要找准切入点,使治懒治散治庸工作成为促进我局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要加强学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意识。一方面要将“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作为城管的职工,我们大多数人从事着脏活、累活、苦活,不仅工作辛苦,有的时候甚至还得不到市民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变得懒散、懈怠、失职。要知道我们担负着保持县城干净、美丽的使命,肩负着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重任,意义重大。所以说,我们应该肯定自身的工作,认识自己的价值,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强化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精神,增强“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意识,树立起“干事创业光荣,庸政懒政可耻”的观念,进一步解决服务意识淡薄问题,以新的面貌赢得大家的肯定。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对业务骨干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办事效率和科学办事的能力;开展普法教育,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干部职工,尤其是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

二要完善监督考核,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各部门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措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下大力气解决部分干部职工身上存在的精神

状态不佳、进取意识减退、守摊子、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消极应付思想,大力倡导昂扬向上、奋发有为、迎难而上、排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奖勤罚懒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推动大家认真对待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并逐渐形成比干劲、比奉献的精神。

三要提高队伍建设,提升城管部门的满意度。以提高群众对城管部门的满意度为目标,我们全体干部职工都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个人的提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学,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懒、散、庸”的危害,坚决摒弃这些恶习,并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己处事的能力,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提高办事质量。问,我们都说要不耻下问,修剪花草,我们也会有不知道怎么修更好看的时候;除四害,我们也或许会不明白如何放置更合理的时候;又或是写材料、修路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去问,不能迷糊处事,不要不懂装懂,耽误事情的进展。问,是为了下次告诉别人,所以我们要敢问、积极问。听,我们都说忠言逆耳。平时工作中我们做得不好的事情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有更好的办法的时候,我们就虚心向他学习。看,多看书、多看别人好的做法,积极借鉴,将一些好的点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推动我们的工作走向新的台阶。总之,我们要以促进工作的发

展为中心,通过多学、多问、多听、多看,不断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改善工作作风,落实本次行动,在确保达成目的的同时促进城管工作长效发展。其次,是领导班子的提高。领导班子作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能力的高低十分重要。一方面,班子之间要加强的交流合作,共同抵制不良习气,做到思想上合力,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另一方面,要不断转变管理和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想方设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再次是队伍的提高,个人的提高、领导班子的提高,都是为了队伍提高,我们要达成共识,为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敢打仗、勇挑重担的干部职工队伍团结合作,共同奋斗。

四要注重群众参与,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各部门要本着科学公正、注重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自评、集中评、民众评等形式,广泛开展“我为您服务,您为我评议”活动。监督,是为了改进;改进,是为了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注意评议过程,又要注重评议结果。积极引导群众对我们进行监督的同时,倾听群众的意见,在监督和批评中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治懒治散治庸行动取得实效。

五要结合创先争优,丰富活动成果。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形成了比干劲、比贡献,你追

我赶的新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我们要以“治懒治散治庸”为契机,积极巩固创新争优的成果,广泛宣扬活动中爱岗敬业,务实干事的先进典型事迹,不断强化学习教育,提高个人素质,进一步保持良好工作的氛围,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严明责任纪律,确保治懒治散治庸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责任落实。为确保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切实取得实效,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办公室制定的方案要求实施,主要负责人要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时间花在抓落实上。我们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行动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严抓考勤、纪律问题;严管职工干部的服务态度问题,严查各部门尤其是城监大队、市政所行政执法问题,确保行动的开展取得实效。

(二)加强沟通协作,全面推动行动开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部门之间、内部要加强沟通交流,认真学习传达《开展“治懒治庸”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密切配合办公室工作要求,及时互通信息,促进配合与落实。同时,也要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引导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议,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心声,促使行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整体行动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监督考核。加强监督考核,是推动此次专项行动开展,确保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各部门主要及时公开信访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做好投诉举报处理工作,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处、通报、处罚。

开展“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是提高干部职工执行力、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局各项工作有序的重要保障。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局制定的工作方案,积极投身“治懒治散治庸”专项行动,力争取得明显成效,使全局上下破暮气、力朝气,破惰气、立锐气,再树城管新气象、新面貌。

推荐第3篇:三甲中医院红包治理讲话稿

整治行业“红包”和回扣问题的讲话稿

——院长、党委副书记 XXX

扎实推进医疗行业“红包”问题的整治,深入落实《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红包”问题常态化治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是医院今年党风廉政建设的主题,也是医院党委落实“两个责任”活动的重点任务和安排。

常言道,红包虽小,危害却大。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认识到此项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强调以下三点: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医院领导班子要加强对分管科室的领导,重点督促科室负责人对此项活动的学习与落实,利用各种会议,大力宣传收受“红包”的危害,创新宣传手段,做到“抵制红包,人人知晓”。二是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医院将根据市卫计委下发的通知要求,把整治“红包”活动细化、量化,制定严格的规定,并与每位职工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让活动的形象化,让活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执行力。三是统筹结合,推进工作。医院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医院的发展,这是我们工作做好的标准。面对医院经济状况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我们更要坚决抵制“红包”回扣,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提升患者满意度,统筹结合今年的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收受“红包”回扣,终归是歪门邪道,我们要予以坚决抵制;整治“红包”问题,提升医院内涵,始终是康庄大道,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

推荐第4篇:全区治理交通拥堵工作会议讲话稿

全区治理交通拥堵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治理交通拥堵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全市治理交通拥堵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对全区城市交通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措施,深入发动,广泛参与,确保以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和城市面貌迎接“十艺节”的成功举办。

刚才,培杰同志全面部署了我区治堵工作任务,会上也印发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方案非常详细,问题分析清楚,并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治理交通拥堵的观点、态度和要求进行了印发,请同志们认真对照行动方案,抓好落实。特别是要以办镇为单位,把梳理出来的问题逐一进行落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解决的积极协调、创造条件,力争使我区交通情况有明显改善。刚才,区交警大队、区城管执法局、区市政局和段店镇作了表态发言,表明了做好治堵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请同志们一定要落实好各自的责任。下面,我就做好全区治理交通拥堵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靓丽槐荫”动员大会之后,交通治堵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区交警大队牵头,结合全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全区治理交通拥堵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治堵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具体措施,问题分析到位,目标思路明确,行动计划合理。二是对槐苑西路周边实施了微循环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下一步在全区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深入开展了打击非法车辆专项行动,相关单位行动迅速,使济南西站周边、经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四是大力整治停车场秩序,对全区配建停车场挪用、占用情况进行排查和整改,静态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区的交通现状、管理水平距离举办国家级艺术盛会的标准、现代新城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增强治理交通拥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明年在济南举办,主会场就在西部新城,治堵工作必须超前谋划。大家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充分认识治堵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和管理水平,确保我区交通安全畅通。目前,迎“十艺节”的各项工作加紧筹备,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片区路网等正在建设,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这些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因素。随着建设的完成,交通承载能力的提高,涉及这些路段的交通将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影响交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道路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也与城市管理、道路规划、市民素质等方方面面因素有关,像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违章行车停车等,导致一些集中时段、集中路段的交通拥堵现象发生。因此,交通治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各部门都有责任。当前,XX区主干道正常时段比较畅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高度重视治堵工作,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放松和轻视,不能等问题严重了再去解决。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治堵工作贯彻城市建设管理始终,立足全区实际,统筹安排和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出行方式更新、路网结构优化等各项工作,做好规划设计,从源头进行治理,以和谐、有序、现代化XX区的城市形象迎接“十艺节”。

第二,工作上要突出重点。在全市治理交通拥堵工作动员大会上,市里提出了“科学治堵、依法治堵、文明治堵”12字治堵理念、“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12字治堵原则和“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远近兼顾、软硬兼施、标本兼治、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综合施策”32字治堵思路,确定了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等多管齐下的治堵措施,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解决交通拥堵的决心和信心。会上印发了治堵《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到2014年有阶段性成果。我区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四项重点:

一是统筹推进,搞好通行保障。要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在西部新城,现在进出济南西站、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的主要干道还是经十路,也仅有齐鲁大道、齐州路两个路口,北园大街延长线、张庄路延长线等重要干道目前还是断头路,近期,既要进一步加大拆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更为完善畅通的路网体系,又要加强日常管理,科学规划济南西站、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周边交通出行方案。在XX区,要确保年内启动经十一路西延长线、西光明街、营市西街,尽快启动槐荫街东向路、纬十路、段金路等道路改建工程,加快支路路网建设。要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由于二环西路高架桥建设,现在我区东西方向压力主要集中在经十路,南北方向主要集中在阳光新路、纬十二路,经一路、纬六路等道路压力也很大。对此,要在拥堵高峰期,加强警力疏导,科学调配信号,合理分流车辆,坚决打击乱停车、闯信号等违章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对省立医院、华联广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堵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加强全区道路养护,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道路承载能力。此外,在XX区还有一些道路人行道被挤占,变电站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关办镇、部门要认真调研,制定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还路于民。要因时制定交通治堵措施。现在交通拥堵高峰期,主要是上下班、学生上学和放学、午餐晚餐等时段,交警部门要合理分配警力,加强疏导,依法查处违法车辆;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要加强对学生的引领,力争接送学生车辆实现即停即走;各办镇要动员辖区餐饮单位合理划分停车区域,做好交通疏导工作。要制订完善好各项突发情况预案,加强演练,确保遇有重大交通事故和雨雪等自然灾害时迅速反应、快速处理、及时化解。

二是创新方式,强化停车管理。从全市来看,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31.87万辆,车位数量仅有30.66万个,从我区来看,截止2012年8月份,全区车辆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09657辆,而车位仅有25591个,供需矛盾也是异常突出。从现状来看,停车难的区域主要是华联商厦商圈、世购广场、省立医院、儿童医院、市立五院、济南西站、和谐广场等重点区域周边,老旧开放式小区内,XX区交通次干道周边。对于这些区域,要科学规划停车位,加强管理,特别是在道路上停车要严格按照规定停放,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周边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错时开放停车场,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已审批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管理,对不建、少建、挪作他用的规划停车设施进行全面排查,鼓励更多的单位及住宅小区停车位共享使用。要大力推进道路微循环改造。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治堵经验,特别是借鉴其他城市在艺术节举办期间治理交通拥堵方面的经验。由各办镇牵头,区有关部门配合,在全区推广营市东街“路长制”微循环模式,对具备条件的街巷、社区内道路实施交通微循环改造,实现支路、街巷和主次干道交通的衔接融合,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和居民停车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交通设施和标志标线,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

三是再接再厉,狠抓违法治理。槐荫是济南的西大门,是“齐鲁新门户”,通过高铁到济南的外地人第一眼看到的是槐荫,必须把最美好的印象留给他们。因此,违法治理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清理占道经营、占道停车。当前,我区未经批准的摊点群、夜市还是存在的,沿街商贩占道经营行为在各办镇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占道停车特别是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行为还比较严重,导致了某些路段堵车十分严重。对此,各办镇与区城管执法局、交警大队等部门要与迎“十艺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步实施,积极研究对策,疏堵结合地做好清理工作。要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车辆专项行动。要在巩固前期打击非法车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整治范围和内容,特别是要结合建筑渣土整治工作,依法对违法营运、不遵守交通法规的渣土车辆予以严厉打击,确保交通秩序良好。

四是深入宣传,搞好市民教育。要利用好各种宣传阵地,广开各类渠道,广搭各类载体,广泛开展现代文明交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活动。请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各办镇、区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市里确定的文明交通行动,开展“文明交通行动”系列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宣传交通法规、政策和安全知识。要大力倡导公交优先理念,鼓励乘坐公交车、班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文明出行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要加强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文明志愿者队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深入宣传治堵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我区在治堵工作中各部门、办镇的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要坚持整管同步,加强交通治堵的制度建设,坚持疏堵结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结合,重点区域要一事一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行动上要加强合力。治堵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发挥好治堵组织机构作用。全区交通治堵工作由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牵头,具体由区治理交通拥堵办公室负责交通综合整治的决策、指挥、推动和考核。要建立完善的考核督查督办机制,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和工作绩效,实行评比考核、奖优罚劣。考核结果要作为各单位科学发展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建立行政、群众、舆论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发挥好办镇积极性。区政府对治堵高度重视,区财政也将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向交通综合整治倾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治理交通拥堵成效明显的办镇进行奖励。各办镇要把治堵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积极协调区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违法占道经营、占道停车等现象加大查处力度;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社区微循环改造,积极做好行政区域内征地拆迁、公共停车场建设等工作,特别是要把三年行动计划中列出的问题加以落实整改。

三是做好社会动员工作。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治堵,沿街产权单位、居住小区要负责搞好门前院内停车管理,鼓励自有停车场有偿对外开放使用,做好组织动员工作,把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单位领导更加重视,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立体过街设施、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等,也要发动周边大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

同志们,治堵工作关乎城市形象,关乎民生需求,请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做好各项治堵工作,为全区人民创造更好的出行和生活环境,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靓丽槐荫”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5篇: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为深入推进我县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的一次会议,目的是分析治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确保全县治超工作取得成效。刚才,县治超办主任XXX同志回顾总结了前阶段治超工作,分析治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设想,我认为问题分析比较到位,治超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思想认识要再提高

治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不是短期行为。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长期治超、彻底治超。当前,我县治超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治超成效还有差距。从我县治超站点查处超限超载车辆的统计数据看,仍然很不理想。二是治超形势依然严峻。由于超限超载源头治理刚刚起步,还有车辆没有恢复原状,有的运输业主、源头企业仍在观望,看政府是否是真干,是否是实干。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头脑清醒,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防止盲目乐观;务必继续加强领导,防止思想松懈;务必坚持信心,把治超工作一治到底。

二、狠抓源头管理

治超的关键在于源头管理,源头问题不解决,超限超载就难以遏制。一是进一步抓好车辆源头治理。要认真做好广大司机的思想教育工作,彻底消除他们等待观望心理,让他们自觉将非法改装车辆恢复原状。二是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要进一步加大流动稽查频次,延长稽查时间,扩大稽查范围,让超限超载车辆无处可逃,无路可走。交警部门要认真实施对驾驶人员交通违法记分制度,不仅要卸载、要处罚,而且要扣分。三是加强监管力度。要切实加强对货物源头装载的监管,落实源头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决不允许超限超载车辆出场出站和上路行驶。要加强运输市场准入管理,对超限超载的货运企业和营运驾驶员,依法予以处理。

三、要强化责任追究

这次治超明确了各乡镇的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的履职责任,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各级各部门要履职尽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搞好治超工作。首先要解决执行力的问题,对这次行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问责,对工作不负责,敷衍了事,甚至偏袒、包庇超限超载车辆的责任人,给予严厉处分。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要明查暗访,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查处,认真开展责任倒查,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同志们,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长抓不懈,确保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取得成效。

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全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讲话稿

全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和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视频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部署,对我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工作进行安排,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2014年“两节”期间社会的和谐稳定。刚才,政府副县长王宏宇同志宣读了《XX县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是县委、县政府讨论通过的,请各乡镇、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形象,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全国上下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和人社部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加大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力度。近年来,我县在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我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建筑领域、工矿企业、餐饮服务等行业依然存在,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有所抬头。今年先后发生了中铁二十一局施工人员和我县铅锌矿从业人员赴省上访事件,影响较大,到县上访的起数和人数同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0%左右。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前段时间召开的信访工作交办会议上,县委陈书记专门就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了安排,要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务必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近年来,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的群体性信访案件不断增多,今年11月中旬,金龙矿业公司因拖欠200多名农民工工资400多万元,长达4个月,造成30多人到县政府集体上访,至今仍未解决;宏达建筑公司在内蒙古承包中铁21局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417万元,造成30多人集体到省政府两次上访;最近,又有良邑乡苗塬村包工头苗某某在宁夏承包中铁13局工程,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造成10多人到县人社局集体上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劳资矛盾的不可避免性、阶段多发性、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当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任务异常艰巨,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建设领域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各承包人之间责任主体不明,相互推诿扯皮,特别是工程经多次转包分包后,最终承包的建设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和利润较少,极易产生工资拖欠和“包工头”携款逃匿问题。

二是一些建设领域工程费用超过预算,建设单位建设资金不到位或不按合同约定如期将工程款付给施工企业,拖欠工程款成为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主要因素。

三是一些建设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逼迫施工单位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违背了法律规定。

四是农民工外出就业存在盲目性,不通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加之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打工后工资没有保障。

五是私自包工的现象逐年增多,增加维权的困难。目前,农村私自揽活的“黑包工”逐年增多,由于有些包工头是外地,加之农民工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导致“黑包工”逃逸后,劳动维权案件无法及时有效的查处,为我们的维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六是部分乡镇、有关职能部门对劳动维权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严格按照“两网化”建设的要求,落实监管责任,发生拖欠问题进行推诿。七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招用零时工,补缴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执行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特别是近期以来,拖欠问题导致农民工上访的案件与去年相比明显增多,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前的敏感时期,挑唆农民工闹事,以达到个人目的。加之部分单位、部门对待拖欠问题重视不够,相互推诿,导致了矛盾升级,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当前我县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当前“两节”将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全县社会安定祥和。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政府最近召开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题会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年底前完成尾欠清理,对新发生的拖欠行为要发生一起查处一起,要进一步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力争不发生新欠。为贯彻落实好省政府要求,近期我县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用工机制。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核心是要有规范的用工制度作保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重点执行好四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要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人社部门等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二是认真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工程造价的3%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要参照建筑行业的做法,尽快建立健全煤炭、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三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和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按照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要求,各乡镇、各用工单位主管部门要及时建立劳动用工备案申报制度,及时向人社部门报送劳动用工信息。人社部门要建立用人单位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随时掌握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四是实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立企业劳动保障信用档案,将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记入信用档案,通过媒体公示,树立正面榜样,曝光失信行为。

二要扎实搞好专项检查活动。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县上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治理工作,彻底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特别注意加大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要对使用农民工的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及其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对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要依法查处。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名册情况的检查,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拒不支付工资时,要依据职工名册来确定和判断劳动关系;对不按要求建立职工名册、拒不履行限期整改指令的用人单位,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要监督用人单位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筑施工企业要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严禁由包工头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的组织和个人发放工资。对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发生的拖欠工资行为,要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直接追究发包企业的责任;对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拒不履行限期整改指令的,要依法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对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连续两年发生拖欠行为或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用人单位,要记入违法失信档案,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其参加的有关评优评先活动予以一票否决。 三要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集中力量解决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上访案件。进入冬季,农民工欠薪上访案件时有发生,而且规模较大,影响较坏。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处置预案。一但出现欠薪上访案件,人社部门要首先从工资保证金中支付拖欠工资,没有缴纳工资保证金的单位,发生欠薪案件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决不姑息。信访部门要对发生的农民工上访案件分类排队,落实责任部门和结案时限,并做好跟踪督办。人社部门要建立公开通畅的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受理各类有关拖欠工程款的投诉和举报,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调查处理。凡投诉举报案件,县劳动监察大队要做到受理一起、登记一起、查处一起,实行15日内办结的承诺制度,做到快立案快结案。对重点案件要做到当天立案,当天进行调查处理。对拖欠工资或工程款后逃逸的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包工头以及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给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负责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确需帮扶、救助的农民工贫困家庭,要及时通报给民政部门,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集中精力解决农民工上访案件,决不能互相推脱、敷衍逃避。对因工作不力、处理不当、失职失责,农民工矛盾解决不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当前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扎实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广大农民工过个好年。

一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具体抓,其他领导主动配合的工作态势。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领导责任制,全面做好自查工作,掌握辖区内各用工单位的资金运转、农民工工资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预测预警,提前预防,提前解决,做好无拖欠、无侵权、无违规。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制,切实做好本辖区劳动用工和拖欠工资问题的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工作;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单靠人社部门是完成不了的,只有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职能部门要肩负起清欠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及时梳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以建筑企业和餐饮服务行业农民工为重点,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规章制度,扎实做好清欠工作。人社部门要牵头组织实施专项治理工作,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案件要及时调查处理。住建部门要按照全县今年开工建设项目名单、施工合同,对照工程进度,对工程款到位情况进行督查,查处拖欠工程款和非法转包的问题。要严格建设项目和施工审批管理,对有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工程分包给无资质的组织和个人的建筑企业,多次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筑施工企业,应限制其招投标并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情节严重的应降低或取消资质。对资金不足的在建项目,应责令停止建设。公安局要严格对拖欠工资和携工程款逃逸的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包工头进行调查处理,认真及时处理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对那些拖欠工资或工程款后逃逸的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包工头要按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罚》这一法律武器进行有力打击,对违法犯罪人员起到震慑作用。总工会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切实发挥企业工会组织作用,及时掌握企业工资发放情况。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积极发挥发挥民主协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协调劳资双方及时解决欠薪问题。

三要加强指导,重点督办。各级、各部门要把清欠工作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实行督查通报制度。县上将组织力量加强对清欠工作的指导和督查,由县上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大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督查力度,对行动迟缓、工作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上访案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有关企业的责任;对因工作过失、处置不当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必要时要启动问责机制。督导检查中,要坚持做到“三不放过”,即清欠问题没查实的不放过、问题没处理的不放过、欠款没到位的不放过。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该限期改正的限期改正,该停业整顿的责令停业整顿,该处罚的要从重处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纠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行为。

同志们,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关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关乎我县的社会稳定,我们必须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农民工工资得到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推荐第7篇: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的讲话稿

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的讲话稿

同志们:

3月29日,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电视会议,××部长、××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建设系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市也立即召开了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电视会议,会议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紧迫。因此,局党委决定,对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好全区好范文版权所有建设系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蔓延,建设领域也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规划审批、工程招标投标、项目发包分包、材料设备采购、项目预决算、资产评估、取得特许经营权等环节中,一些企业为揽项目、占市场、销材料、提高容积率、获取经营权,给予回扣或好处费,从请客、吃饭、送礼到技术服务费、顾问费、咨询费,方式越来越隐蔽,有的还以外出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等貌似合法的形式出现。这种商业贿赂不仅发生在企事业单位之间,也出现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去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建设部今年又专门召开了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电视会议,把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列为治理的重点之一。省委、省政府对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分别在省纪委七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建设部领导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指示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建设系统好范文版权所有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领导的决策部署,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把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自查自纠工作

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项治理,使全系统从业人员普遍受到教育,经营者的错误观念基本得到纠正,经营行为和行政权力基本得到规范,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基本得到完善,推进建设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形成行为规范、程序合法、监管到位、廉洁高效、制度健全的建设管理新局面,确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建设人员健康成长。当前要着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搞好自查自纠。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从现在开始到10月底,建设系统的规划、建管、招标、房地产、城建、公用事业等部门,要组织对所负责领域存在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本部门是否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整个自查自纠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4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各单位要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建设领域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形成反对商业贿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和省纪委七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建设部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充分认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为开展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从5月1日至6月底,为自我检查纠正阶段。要组织督促本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对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情况进行自查,摸清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底数,掌握所涉及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自查要坚持原则,严肃对待,防止走过场。对群众反映强烈以及频繁发生商业贿赂的单位,要深入检查,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自查出的问题,要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对情节轻微的,以批评教育和自我纠正为主;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说清并认识错误的,可以依据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于处分;对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防范商业贿赂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的,要抓紧查漏补缺。自查自纠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规划审批、工程招标投标、各类企业资质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招标、城市设施经营权转让、产品鉴定推广等。

第三阶段,从7月1日至8月底,为集中整改阶段。各单位要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清危害,找准根源,认真进行全面整改。主管部门要认真查找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推荐第8篇:治理

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区局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整治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按照相关制度原则,对自己的业务学习、纪律作风、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剖析思想根源,明确了整改的目标和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学习方面

1、作为执法人员自学意识不够强,没有“钉子”精神。不善于用“钻”劲和“挤”劲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学习方面提高不快。

2、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

3、学习上存在自满情绪“浅尝辄止”,不注重更新知识,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

(二)工作作风方面

1、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

2、工作思路不宽,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工作中有时满足于得过且过。这对于公安一线执法民警的工作来说很不应该。

3、日常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思路不宽,在对内部执法监督上只满足于不出事。

(三)纪律作风方面

有时对自己要求不严,说话随便,不太注意小节,有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想法。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从更深层次上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放松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在理论学习上不能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并没有达到学习的应有目的,影响了理论学习水平的提高。

2、作为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有所淡化。没有很好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进一步改造,有时产生松口气的念头,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很努力了,致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

3、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在自身学习上就学习抓学习,而不去研究思考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没有明确加强理论的学习以指导实际的重要性。

4、工作中有依赖思想,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三、整改措施

随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排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执法人员教书育人的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

3、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

4、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臆断行事。二是要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听实话、真话。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三是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地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推荐第9篇:治理

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0-8-13 9:34:50 阅读:127次 选择阅读字体:【大 中 小】

巴府办发[2010]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管委会:

《巴中市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二届第50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巴中市开展“除陋习、树新风” 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重点治理乱吐、乱扔、乱倒等不文明行为”的工作部署,结合巴中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强化宣传引导,实施集中治理,落实常态管理,通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扎实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引导城乡居民摒弃陋习,养成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质,组织和动员城乡居民共同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深入贯彻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重大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内容

全市“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内容是:治理“乱吐、乱扔、乱倒”,即:在城镇,重点治理随地(含从车内,下同)吐痰、吐口香糖;治理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垃圾;治理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污水、建筑垃圾(渣土);在农村,重点治理随地乱扔乱倒白色垃圾、乱堆乱码杂物、乱排污水。

三、工作方式

(一)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组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评议活动,发动城乡居民广泛参与,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二)文明劝导。组织文明劝导队、志愿者服务队,劝导制止“三乱”行为。

(三)公开曝光。在报刊、电视设立不文明陋习曝光台,在社区设立曝光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四)依法处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三乱”行为人进行处罚,或安排其执勤、值守,制止“三乱”不文明行为。

(五)实施抄告。对机动车“三乱”行为人实行抄告制,并形成联动教育处理机制。

四、工作步骤

9月20日前,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分以下阶段实施:

(一)宣传引导阶段(7月20日前):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宣传报道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宣传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文明卫生常识,教育处罚方式及处罚依据、处罚标准;开展不文明陋习评议活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集中治理“三乱”活动。

(二)集中治理阶段(7月21日至8月20日):在持续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由相关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针对“三乱”行为实施集中处罚、教育,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持常态,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

(三)巩固提升阶段(8月21日至9月20日):持续抓好宣传引导和集中治理;组织督导督查、暗访,并曝光工作推进不力、“三乱”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严格问责;针对“三乱”治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探索巩固治理“三乱”成果、促进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的体制机制,以文明、卫生新风气和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迎接国庆。

(四)常态工作阶段:落实制度化管理,依法依规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群众文明素质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讲文明、讲卫生氛围。

五、责任分工

(一)市委宣传部

1、制定全市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各阶段宣传工作方案。

2、组织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巴中新闻网等各类新闻媒体继续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和处罚教育方式、标准;全程报道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和取得的成效;对各地各牵头部门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及时宣传治理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等。

3、设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曝光台”,大力曝光“三乱”等不文明陋习和依法处理“三乱”陋习的典型案例,为处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4、制作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编发公益宣传短信;组织和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在城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公共活动地段设置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宣传栏,在交通主干线沿线设置宣传标语,在乡镇、社区设置宣传栏。

5、组织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

6、建立健全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机制。

(二)市文明办

1、通过报刊、网络、短信等平台,采取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座谈评议等方式,在全市组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调查评议活动和“我为治理‘三乱’献一策”活动。

2、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组建文明劝导队伍,牵头组织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3、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城乡环境大清扫活动。

4、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

5、制定机动车驾驶人员“三乱”行为“抄告”处理方案;与公安部门、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6、将治理“三乱”工作与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将其纳入文明创建的考核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社、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创建和评比等活动,以及除陋习、树新风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促进城乡居民逐步提升文明素质。

(三)市监察局

1、制定全市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督查工作方案。

2、结合各阶段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对各地各相关部门集中治理“三乱”活动情况的督查、暗访。

3、对集中治理活动中督查暗访、曝光发现及群众举报投诉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跟踪督办。

4、按照市委“三问”规定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暗访问责办法,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落实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问责。

(四)市规划和建设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法律法规宣传,广泛宣传《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对“三乱”陋习的查纠措施和处罚标准。

2、组织、指导在城市公交车驾驶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

3、牵头组织集中治理“三乱”城管队伍及文明劝导队伍,开展执法人员、文明劝导人员培训;组织各地环卫、城管部门在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等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4、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对乱吐痰、乱扔乱倒垃圾行为及违反建筑垃圾处置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教育,配合公安部门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进行处罚、教育;对建筑工地“三乱”行为进行治理。

5、协同工商部门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业主单位承诺包门前卫生、秩序、绿化、立面、文明,相关部门承诺包文明执法、政策咨询、门前交通、协办证照和门内消杀)责任制;制定和完善查纠、处理“三乱”行为的制度规范。

6、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7、指导各地加大投入,增添环卫设备设施,健全和落实清扫保洁工作机制,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加强城镇物业小区环境卫生管理;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生活垃圾“村收、乡(镇)集、县处理”工作。

(五)市公安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川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的查纠措施、处罚标准。

2、制定和完善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的处罚办法。

3、牵头组织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执法队伍,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宣传。

4、组织各地公安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罚教育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

5、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6、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及驾乘人员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整治“5﹢1”行动,加强对乱停放、乱鸣笛、乱穿行等交通违章行为的治理。

(六)市交通局

1、负责在公路(铁路)客运站、船舶客运码头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在出租车驾驶员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培训。

2、深入开展“争做文明旅客”活动。

3、开展公路(铁路)沿线、客运站、船舶客运码头、机动车修理厂(场)的环境治理。

4、加强公路(铁路)客运站、公路收费站、生活服务区、船舶客运码头,以及城乡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环卫配套设施建设。

5、与文明办联动建立对长途客车、出租车驾驶员“三乱”行为的抄告和教育处理机制。

(七)市卫生局(市爱卫办)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开展公民卫生和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巡讲及普及活动,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文明卫生常识。

2、组织开展对各地各部门的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

3、组织对医疗场所、餐饮业开展集中治理“三乱”活动的督促检查。

4、组织城乡居民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并大力推进实施。

5、建立将治理“三乱”工作纳入卫生城市(单位)创建或考核内容的机制。

(八)市环保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突出抓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主题培训活动、清洁卫生活动。

2、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三乱”行为及乱排油烟行为进行处罚。

3、探索实行农户“三包”(户内包清洁,门前包绿化,院内包整齐)责任制。

4、按照生活垃圾“村收、乡(镇)集、县处理”工作机制的要求,牵头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和设施的建设;按照流域污染防治的要求,推进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九)市工商局、市商务局

1、在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企业、沿街商铺的经营者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活动。

2、组织各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企业、沿街商铺经营者“三乱”行为进行处罚。

3、督促市场举办者和商场业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督促商铺经营者规范店容店貌。

4、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市商务局及市规划和建设局配合,会同各县(区)政府、商贸园管委会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责任制,制定门前“双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由工商部门与相关经营者签订门前“双五包”责任书;采取评选“双五包”星级文明经营户等方式,抓好责任制的落实。

5、深入推进“落实‘四化’标准,建设优美城乡市场”、“美化经营环境,文明礼貌服务”活动,探索治理“三乱”新机制、新方法。

(十)团市委和“七进”活动牵头部门

在集中治理“三乱”陋习各阶段,要结合志愿者服务和“七进”活动,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开展治理“三乱”陋习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团市委:结合“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主题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清洁城乡环境卫生、文明劝导、保护生态环境和宣传文明卫生知识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探索建立文明劝导活动规范。

市直工委:结合“革除陋习、做文明公仆”宣传活动和“美化机关环境,争当革除陋习先锋”活动,指导督促各机关事业单位加强对干部职工和公务车驾驶人员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组织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公务车驾驶人员积极参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市总工会:组织动员全市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省总工会开展的“三个百万”活动(百万职工参与环境治理大签名活动、百万职工文明礼貌知识竞赛活动、百万职工节能减排献计活动);指导督促各企业在职工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和企业环境治理活动。

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在校学生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五爱八讲”系列主题教育和“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全市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和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各学校开展校园环境大整治。

市民政局:广泛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职工,以“爱社区、除陋习、树新风,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主题,组织社区文明劝导队伍、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礼仪劝导、捡拾垃圾、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等活动,并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组织制定《村(居)民公约》。

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在农村居民中开展“革除陋习督导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村社环境清洁卫生大行动”,引导村民革除陋习,从治理庭院环境做起,切实治理乱扔白色垃圾、乱倒污水等;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面源污染行为进行处罚。

市妇联: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低碳·时尚生活”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从治理家庭环境卫生做起,革除不文明陋习。

市旅游局:在全市A级旅游景区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陋习系列宣传教育,引导旅游系统员工和广大游客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督促各景区完善环卫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实现常态治理的治本之举。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纳入本地、本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体部署,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全市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专人专职专抓,切实推进工作开展。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与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务求实效地推进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

(二)注重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宣传发动,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要大力抓好新闻舆论宣传和社会宣传,迅速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要充分发挥群众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机关干部示范带头、学生引领带动等有效方式,大力引导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集中治理活动。

(三)强化联动协作。各级党委、政府是集中治理“三乱”活动的工作主体,市直有关部门是牵头责任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将集中治理工作与其它工作统筹安排,突出抓好各阶段重点工作,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形成部门依法履职、上下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各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依法严格管理。要把宣传教育和依法处罚有机结合起来,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加大对“三乱”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严管重罚,在全社会营造违法必究的法制氛围,提高城乡居民遵守环境卫生管理法规、革除陋习的自觉性。

(五)逗硬督查问责。集中治理“三乱”是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其纳入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督查及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督导督查,推进工作落实。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落实的,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三问”规定实行效能问责。

(六)加大保障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长效机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纠正和处罚“三乱”行为的办法,为推进“三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制定《村(居)民公约》;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市民公约》,要探索有效方式,推进村(居)民自治公约管理机制的落实,夯实治理“三乱”的群众基础。要建立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机制,以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处罚依据及标准摘编

附件

“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处罚依据及标准摘编

一、对“乱吐、乱扔”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01号)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处警告、罚款:

(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

(四)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的;

(五)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垃圾和粪便的;

(六)运输液体、散装货物不作封闭、包扎、覆盖,造成泄漏、遗撒的。〈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

第四十二条 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

第二十三条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四〉《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十四条 城市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物阳台和窗外,不得堆放、吊挂影响市容的物品。

第二十条 城市的工程施工单位现场作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

(三)施工废水、泥浆应按规定处理,不得随地排放;家庭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施工产生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竣工后应当及时恢复路面原状。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

严禁沿街或在垃圾容器内焚烧废弃物。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不得随地吐痰、便溺,不得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纠正,情节严重的处以5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和第十五条

一、三款、第十九条

(二)项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视情节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可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二、对“乱倒”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四十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

(五)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

(四)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

„„

“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八项行为之一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 9 号)

第十五条 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

第十六条 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或其他环境倾倒、排放畜禽废渣和污水的。

三、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八十九条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第九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二〉《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5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七)乘车人向车外抛洒物品的。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十一)行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或者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驾乘人员“三乱”处罚办法: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第11项(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罚款50-100元并记2分。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第7项,罚款50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货运经营者实行封闭式运输,保证环境卫生和货物运输安全。

货运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

运输危险货物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险货物燃烧、爆炸、辐射、泄漏等。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五)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的。〈四〉《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十九条 在城区行驶的交通运输车辆应当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向车外抛撒废弃物;

(二)运载建筑材料、废土废渣和生活垃圾等散装物体以及液体货物应当装载适量,牢固捆扎,封盖严密,不得沿街撒落、泄漏;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

(二)项”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视情节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可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可

推荐第10篇:治理

治理‘庸、懒、散、浮、拖’个人自纠自查报告

澌滩小学:何英

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贪顺民心。目前,一场整治“庸懒散浮拖”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的大幕正在我校拉开。这是我校贯彻落教体局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助力我县教育事业绿色崛起的重大举措。这次向“庸懒散浮拖”亮剑,大快人心。我校自开展治理庸懒散浮拖活动以来,本人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治理庸懒散贪的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坚持在业务能力、纪律作风、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明确了整改的目标和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就本人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学意识不强。不善于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进。学习不够主动,平时只满足于看看报纸、电视,没有学习计划。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也做得不够,有很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学得不够。

2、学习存在自满情绪。进取意识不够强,性情急躁,缺乏进取精神,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有时工作中碰到困难还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不主动找原因,使自己工作陷于被动。

3、学习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工作主动性有所欠缺,对自己没有严格地要求,往往满足完成任务,而对于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

二、原因分析

1、思想树立不牢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不能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运用,焦躁脾气和烦躁心理时有发生。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在自身学习上研究思考问题的力度不够。

2、自身学习不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进。不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工作思路不宽,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工作中有时满足于得过且过。对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不能坚定立场,而且有时自认为自己在处里各方面表现还可以,因此一般就不去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3、自我要求不严。在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只图“完成任务”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没有过多考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

三、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与分公司工作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把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自己的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刻苦,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臆断行事。二是要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听实话、真话。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三是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地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第11篇:区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的讲话稿

区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的讲话稿

同志们:

3月29日,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电视会议,**部长、**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建设系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市也立即召开了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电视会议,会议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紧迫。因此,局党委决定,对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好全

区建设系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蔓延,建设领域也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规划审批、工程招标投标、项目发包分包、材料设备采购、项目预决算、资产评估、取得特许经营权等环节中,一些企业为揽项目、占市场、销材料、提高容积率、获取经营权,给予回扣或好处费,从请客、吃饭、送礼到技术服务费、顾问费、咨询费,方式越来越隐蔽,有的还以外出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等貌似合法的形式出现。这种商业贿赂不仅发生在企事业单位之间,也出现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去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建设部今年又专门召开了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电视会议,把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列为治理的重点之一。省委、省政府对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分别在省纪委七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建设部领导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指示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建设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领导的决策部署,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把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自查自纠工作

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项治理,使全系统从业人员普遍受到教育,经营者的错误观念基本得到纠正,经营行为和行政权力基本得到规范,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基本得到完善,推进建设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形成行为规范、程序合法、监管到位、廉洁高效、制度健全的建设管理新局面,确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建设人员健康成长。当前要着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搞好自查自纠。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从现在开始到10月底,建设系统的规划、建管、招标、房地产、城建、公用事业等部门,要组织对所负责领域存在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本部门是否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整个自查自纠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4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各单位要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建设领域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形成反对商业贿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和省纪委七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建设部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充分认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为开展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从5月1日至6月底,为自我检查纠正阶段。要组织督促本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对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情况进行自查,摸清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底数,掌握所涉及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自查要坚持原则,严肃对待,防止走过场。对群众反映强烈以及频繁发生商业贿赂的单位,要深入检查,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自查出的问题,要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对情节轻微的,以批评教育和自我纠正为主;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说清并认识错误的,可以依据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于处分;对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防范商业贿赂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的,要抓紧查漏补缺。自查自纠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规划审批、工程招标投标、各类企业资质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招标、城市设施经营权转让、产品鉴定推广等。

第三阶段,从7月1日至8月底,为集中整改阶段。各单位要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清危害,找准根源,认真进行全面整改。主管部门要认真查找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从9月1日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各单位要对建设系统企事业单位自查

自纠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拒不自查自纠、掩盖问题的,从严处理;对只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自查自纠流于形式的,要督促其尽快复查;复查仍不认真的,要依纪依法严肃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区建设局将组织力量对各镇、街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检查。各镇、街道要对整个自查自纠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于10月底前书面报区建设局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

室。

三、健全机制,加强监管,努力从源头上防治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

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要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治理,又要常抓不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努力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的发生。

一是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自律机制。督促建设系统企事业单位健全内控机制,加强对经营、采购、销售、项目预决算等重点环节,以及管理、财务等重点人员的监管。近期,建设局将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防止因商业贿赂作假账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积极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教育引导各单位坚持依法经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竞争规则,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加强对各类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坚决制止利用工作职权指定材料设备供应商的行为。

二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推行审批受理和审核分离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做到行为规范、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同时,要加强审批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立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把行政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强化监督约束、评议考核、责任追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

四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加强监督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监督的性质、作用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形成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班子成员和负责资质资格审批、工程管理、规划审批、城市设施经营权转让、产品鉴定推广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等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坚持廉政谈话制度,完善述职述廉制度,按规定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不断扩大党内民主,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

五是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要创新招标投标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招投标异议受理、举报网络和快速查处机制,依法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改进评标办法、评标方式,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和合理低价中标;积极推行电子标书、计算机辅助评标,实现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建立和完善评标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评标专家的行为管理,建立评标专家评标行为的考核记录和评价体系;加快交易中心软硬件建设,规范服务行为,适应专业工程项目进场交易的需要;拓宽交易中心的服务范围,将交易活动逐步扩大到勘察、设计、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设备材料采购等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建设工程交易活动的透明度。要继续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行为发生。贯彻落实行贿档案查询制度,对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企业按规定采取市场清出等惩戒措施。

六是加快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今年年内,成立“岚山区建筑业管理网站”,健全工程项目、工程建设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的数据库,各管理机构对企业和人员的处罚情况要记入其信用档案,并在网上公开发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的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信用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办法,建立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相结合,形成诚信得益、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

七是积极推进建设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鼓励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资质的企业,在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政公用市场。推进建设行业社团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行规、行约及行业标准等,加强对企业等会员行为的约束。

四、切实加强对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组织领导

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各单位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区建设局成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宋光锋、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崔华波和姚久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有关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局人事科,吕仕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镇、街道建环委和单位、企业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要把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体部署,与政治经济社会工作统盘考虑,同时与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市政公用市场秩序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把握政策,加强指导。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现象十分复杂,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隐蔽性很强。各单位要准确把握处理具体问题的政策界限,既要正确区分正常的商业交往与不正当交易行为,又要正确区分违纪违规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既要坚决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又要促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深入开展调研,加强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掌握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规律,深入分析其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在政策、法律和工作三个层面上,研究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对策,逐步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治理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指导,推动治理工作不断深入。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各镇、街道建环委都要加强对本地区治理所管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报告工作情况,重要情况、大案要案要及时报告。要通过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和工作落实到位,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取得治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区建设局将加强监督检查,对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将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是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各镇、街道建环委和各单位要与检察、监察、司法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动员群众反映和举报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和同类企业举报投诉,严肃查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房地产开发交易等经营活动,牟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行为。对建设系统内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案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商业贿赂案件,要依法从严惩处。

同志们,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是一项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坚决遏制建设系统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第12篇:蓝藻治理

蓝藻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物理除藻方法大体可分为工程除藻和直接物理除藻。 ⑴工程除藻

主要是采用引水换水、底泥疏浚、围隔拦截等工程。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③围隔拦截 只能限制蓝藻繁殖面积扩大,达不到治理蓝藻的效果。

⑵直接物理除藻

直接物理法除藻主要指机械清除、吸附、曝气和气浮、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遮光、过滤、人工打捞等多种方法。

①人工打捞 人工打捞收获藻类是控制蓝藻总量最直接的方式,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在收获藻类的同时起到输出营养物的作用,减轻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藻毒素污染。由于人工打捞收集手段落后,时间有限,导致效率低、费用高。

②机械除藻 机械除藻是将藻类从湖泊中移出的一种机械方式,一般应用在蓝藻富集区(借助风向、风力等将蓝藻围栏集中在某一区域),采用固定式除藻设施和除藻船对区域内湖水进行循环处理,有效清除浮藻层,为化学或生物除藻等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可以作为辅助措施。

③其他方法 目前的其他物理除藻方法也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不能大规模除藻等弊端,离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例如用活性炭吸附,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很好,但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活性,在大面积范围内使用很难回收再生,处理成本就很高。深水曝气虽然能使湖底层水体中NH

3、TP 浓度下降, 溶解氧(DO)浓度上升, 但叶绿素a含量却没有明显变化。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只适合水厂中小规模除藻,推广困难,不能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和藻类污染问题。

2.化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硫酸铜、高锰酸盐、硫酸铝、高铁酸盐复合药剂、液氯、ClO

2、O3 和H2O2 等。利用化学杀藻剂除藻无疑是一种效果显著、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但这仅仅也是一种治标方法,必须慎重使用。一是用化学杀藻剂除藻后的蓝藻尸体仍留在水体中,并不断释放藻毒素;二是化学杀藻剂本身往往都存在毒副作用,造成二次污染,对水体生物影响很大,使用化学药剂后的河道不利于生物恢复;三是使用化学杀藻剂仅能在短时间内对水体中藻类有控制作用,由于不能彻底杀灭,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有时甚至变本加厉,对水体将是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运用化学方法治理河道是“饮鸩止渴”。国家已经限制化学方法在河道治理中的使用。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治理蓝藻原理:

利用Eama-11蓝藻生物抑制剂快速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它是从自然环境里筛选出来的对蓝藻生长有抑制效果的微生物经过驯化培养而成。极易溶解在水中,能快速扩散到蓝藻细胞表面,并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功能性蛋白基团,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细胞正常代谢终止,最终控制蓝藻生长。

特点1——高效抑制

抑制蓝藻生长能力很强,针对已经暴发蓝藻水华的水体,该生物制剂对蓝藻具有90%以上的抑制效果。

特点2——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道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打捞蓝藻,即无需将蓝藻转移出水体,即可在水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消解蓝藻及藻毒素。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特点3——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蓝藻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

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第13篇:治理结构

关于治理结构

一、相关资料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公司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1、组织制度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建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2、管理制度包括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章,是保证公司法人财产始终处于高效有序运营状态的主要手段;是保证公司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基础。

3、一般来讲,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公司所有权(者)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权(者)治理结构、公司制度治理结构。

3.1公司所有权(者)治理结构:分权、制衡关系,在公司所有权治理结构中,主要涉及股东治理结构、董事治理结构、监事治理结构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间的制衡关系。股东治理结构主要是指股份、股东、股权三大问题。

3.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3公司经营权(者)治理结构:就是指经营者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各种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界定,界定各类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就是指经营者治理结构。3.4公司制度治理结构:“法治”而不是“人治”:实质就是制定公司游戏规则,明确职责权利关系,用制度来约束与制约。就是权力分配制衡机制,即明确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分配,规定公司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决定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以及实施目标和进行监督的手段。

4、公司治理结构怎样才能更合理呢?——文章分享

首先,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必须是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前者必须在后者的心目中建立信心,使其相信由他们能够实现公司的目标。特别是总经理,他在决定如何达到公司业绩目标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当然,一些重要的决策还必须征求董事长的意见。所以,他们之间必须是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常而论,董事会代表的是公司的长远利益,而执行层、经理层则侧重于贯彻董事会的精神,以执行近期目标为己任。董事长除了主持董事会会议外,还必须发挥其它作用。如确定每一次董事会的议程,领导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专注讨论一些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关的重要问题,外部董事在这些问题上的意见是必须充分考虑的。

另外,他还是股东及各有关方面与公司沟通的渠道,必须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1 这就要求董事会是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组建的理想化的“分工型”模式,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各有明确的分工,互不干扰,既密切合作,又相互制约、相互需要。

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要恰到好处,双方的职责必须有明确界定,并且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如果不明确董事会和管理层不同的职责范围,公司就容易出问题。董事会和高层经理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其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董事会不可能在放弃控制的前提下去聘任经理人员并向他们授权。但是,没有经理层的合作,董事会也不可能完成向股东大会负责公司经营的全部使命,因为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掌握在经理人员手里。所以,董事会对经理层将采取任免、监督等手段进行控制,而经理层则通过经营管理能力上优势、时间和信息量上的优势,以及拥有自己的管理班子和可以直接指挥下属的优势,对来自董事会的控制进行“反控制”。理想的控制关系应当是董事会不参与公司日常运行,只是负责制定公司大范围的目标和期望值,并且制定边界;而执行董事和总经理则负责制定一些短期计划,以保证公司长期目标得以实现。董事会要的是长期回报,同时也要关注一些短期目标实现,这些财务的和非财务的目标在集团的业绩表现合同中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董事会要规定总经理所能采取措施的范围,在其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必须能保证检查其工作进展情况。

第14篇:限期治理

论限期治理制度的完善

摘 要

限期治理,是指对污染严重的污染源,由法定国家机关依法限定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行为。限期治理对于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我国环境资源质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种行政行为在中国的制度化过程漫长而艰难,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制度必须完整细致。在实践过程中,这一制度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同时也证明此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鉴于此,有必要在实践和理论的层面上对该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从防堵现实漏洞的具体对策出发,对规范被管理者行为及管理者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展开论证,完善此制度。 关键词:限期治理 缺陷漏洞 完善

前 言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两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但在这其中,如果对于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管理不当,就会带来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又为我们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20多个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这其中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排污费、限期治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制度作为环境管理制度的法律化,是环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限期治理制度,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融入到对此制度的研究中,以此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环境问题的新情况,此制度如何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完善,是否有新的制度来应

1 对新的问题,以及这些制度之间如何进行协调配合等。

一 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及其发展

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现已存在的污染依法限定期限治理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我国,最先实行的是污染点源的限期治理,近年来发展到了对行业、单位及区域环境的限期治理,它是减轻或消除现有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单位、区域环境,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资源质量状况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也是我国环境资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限期治理的概念。但在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确定限期治理制度是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目前,《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污染防治法律对限期治理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限期治理制度确立以后,国家通过对一系列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效果,同时也表明了限期治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

二 限期治理制度的内容

(一)限期治理的目标和期限

限期治理的目标是指通过治理措施来达到环境标准。在不同的环境污染中有着不同的治理目标。对于污染源的治理,其目标是达到一定的排污标准;针对行业污染源和区域污染的的限期治理,便要求逐步使所有污染源都达标排放;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当然,达到这些标准是有一定的期限要求的,法律规定,可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将限期治理的期限定为1至3年,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

(二)限期治理的对象和决定权

我国《环境保护法》将限期治理的对象进行了宏观的规定,《环境保护法》作为上位法,因此各个下位法在此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防治区域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综和几部法律,我们将限期治理的对象概括为如下几类:(1)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2)超标排污的污染源。(3)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的和

2 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的。

关于限期治理制度的决定权,根据《环境保护法》第29条第2款规定:“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我们可知,限期治理制度的决定权主要由人民政府行使,尽管随着法律的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提出意见,但终究的实权还是在政府手里。

三 我国限期治理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限期治理制度是我国对已有污染源进行治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基本法律制度,在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我国环境资源质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体制转轨期的限期治理制度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在环境执法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该制度作用的发挥。

(一)限期治理制度还存在一定计划经济的色彩

我国现在已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但现阶段的限期治理制度还是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色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公有制企业无法纳入限期治理制度所调控的范围

《环境保护法》第29条明确规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知道,人民政府对其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有权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政府直接管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适合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国情,但在21世纪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却是大有出入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很多,若这些企业造成污染环境污染,因为不属于相关政府所管辖,所以似乎就不能通过限期治理制度来进行治理,那如何控制这些企业的污染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2、限期治理制度的决定权主要交由政府行使,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

3 开展。

就目前的《环境保护法》来看,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是归属于政府的,而环境保护工作部门的权限仅限于提出限期治理的意见,这样的规定十分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妥当性。首先,政府不能经常监督、监测污染源,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污染严重以及群众迫切要求治理的企业去下达限期治理的决定,而是根据环保部门的建议或群众的举报反映,在每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集中下达限期治理的名单。这样必然对限期治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产生巨大影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及环境的需求。其次,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往往比较重视企业的利益,忽视环境的效益。由于政府对国计民生的重视要远高于对环境的重视,从而会迟迟不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这样势必会使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从而危害环境。而且这种做法很容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最后,限期治理制度的决定权在政府手里也会对限期治理的效率产生影响。因为企业有大有小,而不分大小都由政府去决定势必会造成效率的低下和治理资源的浪费,使一些小设施的治理变得复杂,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治理成本,同样也增加了执法机关的执行程序,造成执法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二)立法不统一

我国环境法上位法和下位法对限期治理决定权的归属规定较为矛盾和混乱,《环境保护法》将限期治理决定权交给了各级人民政府,而在其他的环保单行法中则有着不同的规定。如在《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就规定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则很模糊笼统规定限期治理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新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则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由国务院规定。但迄今为止,这些规定并未详细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都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行使。可见环境基本法和单行法在对限期治理的规定上不统一会使得限期治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种种困难,容易造成执法难。对不同企业出现的相同问题会出现执行结果的不统一,造成执法者和治理者的矛盾。

(三)法律规定笼统模糊

1、限期治理制度中的“严重污染”规定模糊

限期治理基本的治理对象就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但何为严重污染法律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这给实际的执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2、限期治理制度规定的“超标”和“超总量”规定不明确。

环境法律中规定的限期治理的对象中有超标或者超总量的企业,但是超标超总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限期治理适用于何种情形法律并未明确。因此在实践中,执法部门经常按照主管意愿任意自由裁量,致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四)制度设计不科学

限期治理制度在《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规定限期治理先限产限排,再停产整治再到关闭,这样重复的法律规定造成了立法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制度的设计上不科学,存在漏洞,在实践中被污染者所利用。

(五)信息不公开

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环境执法的困境同样有赖于公众的深度参与。而环境信息公开则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与基础。如《水污染防治法》没有规定限期治理的信息公开义务,2008年原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也没有明确限期治理等环境执法信息作为环保部门应当公开的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环境的污染监督也应该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而信息不公开,人民群众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不了解,不知情,无法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那么监督从何谈起?

四 关于完善我国限期治理制度的若干建议

限期治理制度在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完善限期治理制度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扩大限期治理的对象,并限制政府对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

扩大限期治理的对象,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完全的下放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这样有利于行政资源的节约。监管污染源原本就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并且,环保部门拥有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具备审查

5 能力。如果限期治理决定权能够完全交由环境行政保护部门,不仅能够节约行政资源成本,还能够提高限期治理制度的行政效率。其次,环境法规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逾期未能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处以罚款,这就证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相对人有行政处罚的权利,但是却没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这显然是矛盾的。最后,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出于职责的要求,应当能作出更符合现实污染状况的决定。此完善措施不但有利于环境执法行为,增强监管能力,还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解决环境执法权分散,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的阻碍和影响。

(二)完善统一法律中的决定权

“协调原则”是环境法立法的基本原则,从此原则来看,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是可以完全交由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的,当初在将限期治理决定权交由政府时主要是考虑地方政府在作限期治理决定时会考虑地方社会和经济状况,担心环保部门只考虑环境保护。其实这种顾虑是无必要的,就因为环境法“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立法者在设计该项法律制度时必定会考虑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环保部门进行限期治理时,由于环境法已经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环保部门可以直接通过法律规定的限期治理的对象、条件去决定需要限期治理的污染。只要符合条件,都必须对其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没有例外。

(三)修改表述模糊的语言或是增加实施细则

环境法律规定的模糊我们在上文已经分析,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完善各法律法规,还应该尽快出台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8条最后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且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可是国务院并未就此问题作出规定,造成限期治理在这些方面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困境。若是修改表述模糊的语言或是增加实施细则,可以使得限期治理的条件清晰。类似“严重污染”的表述,应当包含有具体情况的说明或是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和类别认定“严重污染”的标准,这样既可以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还可以改变限期治理实际操作困难的状况,能够使环境保护部门做到有法可依,不会盲目判定。

(四)合理设计环境法律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除要通过自身的挖掘外,还需要注意与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行政法的相关制度相结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整体功能,从而取得整体效果。

首先,限期治理制度与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合使用。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发展现状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国家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为保护环境质量所制定的标尺。与限期治理制度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性标准,它不仅对排污者污染物的排放有着直接的指引作用,对环境行政执法者还起着对排污者行为进行评价和强制作用,而且也为适用限期治理等强制性命令提供了衡量标尺,确立了适用法律强制措施的前提。

其次,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配合使用。这是对排污者资格的限定。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往往超越了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排污许可证的管理:改发临时许可证,并附有明确的条件要求和限期治理目标;期限届满而没有达到限期治理所附条件要求的,可实施吊销排污许可证、禁止排放污染物或实行停产、关闭等处罚;达到要求的,可改发正式排污许可证。

(五)充分体现信息公开手段

限期治理的各环节,包括作出决定、确定治理目标、决定执行、限期治理期间所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完成治理任务的期限以及验收都应该吸收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能够令限期治理的决定更客观,并能有力地督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并给污染者造成治理的压力。公众参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定期向公众公开一定时期的限期治理名单,对公众参与具体决策的制定、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基本信息和机会,提高公民的监督意识;其次,可建立并推广听证制度;再次,可以建立和完善环保和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述职制度,以便公众了解一定阶段的治理结果,便于与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照,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最后,可以通过完善群众信访答复制度,建立答复信访责任机制,保证两者之间的交流,保护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结语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发展问题,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能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环保法律与制度的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应及时适应并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但《环境保护法》仍是1989年制定的,至今未作任何修改,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己很难体现现代价值的取向及时代背景的转变,无法适应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者实践的需要。而限期治理制度正是产生于实践的,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总结30余年来环境保护执法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又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趋势,洞察环境执法实践的新要求,善于发现限期治理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应对,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适时修订法律,始终保持对限期治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要符合实际。同时,完善限期治理制度,必须从限期治理制度本身入手,从法律和制度的双重视角对限期治理制度进行研究完善。从限期治理制度固有的属性出发,从适用前提,决定权的归属、治理目标、治理的期限、治理期间的监管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以法律规范的各种组成要素及其要求对之进行调整,进行完整的制度设计,提高立法水平,不断改进自身的缺陷,弥补不足,将限期治理制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窦玉珍,马燕.环境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7 [2] 韩广,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9 [3] 彭洪真.浅论限期治理制度亟待完善的原因与意义[J].2012, (19):1 [4] 刘爱良.武装限期治理“虎齿”,破除环境执法怪圈——谈《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凸显的四大亮点[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23):1 [5] 段伟;限期治理制度法律缺陷及完善

[6] 方堃.环境管理中”限期治理制度”的有关问题[J].环境导报,1998,(4):12 [7] 石莎.浅议我国环境保护中限期治理制度及其完善[J].能源与环境,2005,(2):2 [8] 刘超,林亚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及其完善——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79 [9] 刘萍.政府环境信息主动公开制度的功能探析[J].科技与法律,2010,(6):2 8

第15篇:公司治理

摘要

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结构的治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主要从企业的产权改变、治理结构、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完善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治理结构;企业治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前言

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国企改革和国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甚多。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和问题、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

(一)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地讲是指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包括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关系,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三是治理手段,对法人治理结构来说,要达到合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

现在中国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诸多主题,包括股东大会问题、投资者关系问题、董事的公平行为准则、管理层激励机制、关联交易问题、信息披露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对于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言,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改善不仅是一个公司层次的问题,而且还取决于政府治理的水平。

(二)目前公司中存在的董事会功能弱化

一方面是由于内部人控制,使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被架空。公司董事会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董事会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是其行使决策控制权的信息源在经理层的控制下出现了断层。

(三)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监事会的运作规定过于简单,使之在开展监督活动时往往难以在法律上找到可操作的依据。如监事会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决策权,这就使监事会在发现问题时往往缺乏有力的手段去制约董事和经理的违规行为。而且监事会的成员大多来自公司内部,这也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四)国内证券监管职能错置

一方面表现为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深入太多,用行政职能代替市场的职能。这就使得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难以确立;另一方面是证券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未能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与规则,未能对掠夺投资者财富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和改进政府治理

对于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言,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改善不是一个公司层次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政府治理的水平。公司是否适于上市,是否合法地进行信息披露。因此,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一定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治理。

(二)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一般而言,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质量;有利于强化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强化公司董事会的制衡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三)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随着公司治理功能的发展,内部审计也在以往遵循性或财务性的传统审计工作基础上被扩展到保证与咨询服务方面。提升的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治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好地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服务,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四)加强独立审计的专业监督

加强对独立审计的治理。首先从资格准入、后续教育、职业道德、质量管理上提高其执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少过失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从而揭示并降低信息传递中的风险。其次通过提高审计质量,塑造信誉好的品牌,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增强与客户管理当局的谈判力量,从而增强审计的独立性。最后,加大对独立审计违规的惩罚力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总之,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府(外部)和企业(内部)双方的努力,以加强信息的疏通和监管为治理核心和突破口进行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可以实现内部双重制衡和外部治理的多重完美结合。

四、家族企业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以血缘为核心,组织沿着血缘、婚姻、亲缘的方向,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形成一个同心圆形网状结构。一方面,这种关系会加强成员间的凝聚力,给家族企业管理带来便捷;另一方面,也能适当缓解劳资关系、员工对家族企业的不满情绪。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展,家族治理的问题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股权结构单一

股权结构必然涉及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就是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体现形式。其原因在于: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对家族企业融资要求相当谨慎。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又太高,作为中小企业的一般家族企业也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二)资金、人才匮乏

家族企业一般都倾向于通过控制所有权来实现其他权力。由于选择管理人才的范围狭窄,一般只局限于家族血缘关系中,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家族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率必然受到影响。

(三)内部产权模糊

一般认为家族企业属于家族私有的事实,即表明其产权关系明确,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对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而言却往往是处于边界模糊状态。一旦企业增强变大后,家族成员间的产权纷争问题则难以避免。

(四)权力过于集中,决策风险高

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家族企业中的董事会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个形式,重大决策一般还是家族企业创始人或大股东拥有最终决策权。在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中,家长集权制会抑制其他员工的创新动力,独裁和专断往往是创业型企业家最易犯的错误。

五、关于企业治理问题的建议

(一)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在注重将“家族成员+个人能力”的家族成员选用原则与“量才为用”的外部聘用人才制度相结合,在一些重要职位上要大量任用非家族成员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打破家族式企业封闭式的权力结构。由于家族式企业的自利性,应当由社会监管部门强力推行这种公司治理的变革,首先是在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作为一项监管措施来推行。

(二)融合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需要建立由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民间私募市场构成的多样化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上市条件由低到高不仅正好满足了民营家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而且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权融资,融合了社会资本,使“家族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稀释,外部力量的引入有助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三)董事会实现共同治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家族企业中的董事绝大多数是家族股东代表,非家属成员名额比例较小。因此,首先使董事会中的董事多元化。其次,股权稀释后,要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家族式民营企业可以发展累积投票制、委托投票制和信托投票制等方式,使中小股东能在最高决策层面有所反映。

六、国外学者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

(一)对不同治理系统下债权人作用的比较分析综述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还表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股权融资将企业资产的剩余控制权配置给股东。进行债权融资时,如果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企业经理;如果不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剩余控制权则将配置给债权人,所以负债通过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来影响代理成本。

(二)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对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分析综述 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了股权与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治理效率。他把债权和股权看作是可以相互取代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融资工具。其中,债权是通过制约的方法而股权则是通过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因此,这种资本结构观点考虑的是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治理方面的特性以及为了成功运作特定融资项目所需要采用的治理方式。

(三)从竞争环境角度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综述

通过对制造业公司的纵向研究,基于销售增长率的变化检验了资本结构中的可转换债、优先股权和普通股权等要素。权益融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直接的资产控制权和监管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投资风险。

总之,治理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进行长期合作,以形成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结论

通过对企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产权改变、治理结构、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并且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对企业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是企业以更加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周锡冰.中国家族企业死亡真相调查[J].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3]梁能.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A].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孟蒋轲 .浅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 [J].商业文化 .2011.[5]唐 哲 .我 国 上 市 家 族 企 业 公 司 治理 结 构 与 企 业 绩 效 研 究 [D].天 津 大 学 ,2012.[6]方玲玉 .家 族理性视 角 下 家 族 企 业治 理 结 构 与 发 展 路 径 研 究 [D].湘 潭 大 学 ,2014(5).[7]韩亮亮.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资本结构--一项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会计2015.[8]朱乃平.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期刊论文]-经济特区 2013.[9]吴小娟.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治理效率问题研究 2010.[10]王玉荣.中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特区 2012.

第16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论文 论公司治理理论及发展模式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公司治理理论及发展模式

徐芳

摘要:加速发展,投资者要求各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在吸收借鉴理论界取得的取得的成果之上,对公司治理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等作了一定的归纳阐述。还介绍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不同时期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分析推动公司治理变迁的根本动力,最后分析公司治理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公司治理 ;治理模式; 根本动力; 发展趋势

一、公司治理的涵义、理论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但从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自1932年美国学者贝利和米恩斯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它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1.超产权理论

超产权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治理理论,是产权理论经过实证解释和逻演绎的结果。该理论认为,企业产权改革、利润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其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和投入的作用。要使企业完善自身治理机制,基本动力是引入竞争,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机制的一种手段。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产权改革并不能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就一定变得有效率,竞争才是保障治理结构改善的根本条件。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经过实证研究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产权改革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而在垄断市场上并没有明显提高,相反,一些未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由于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而走出困境的事例也有很多,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朗的研究结论也与此相似。因此,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即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因而企业通过产权改革等措施改善自身的治理结构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引入竞争性的动力机制。

对经营者的利润激励与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不总是正相关,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是如此。在没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人为抬价来“坐收地租”式

地增加自己的利润收益,而不会努力地增加自己的投入,这种情形只有在市场存在较充分的竞争时才会改变。此外,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不但受剩余索取权的激励,同时还要受剩余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控制权收益越高,经营者就越重视他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收益激励同样随市场竞争程度加大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产权论作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兴分支,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它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概念,诠释了国际上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为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新的启示:只有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并通过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多方利益得以有效实现。

两权分离理论

2.两权分离理论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它是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而产生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利、米恩斯和钱德勒等。贝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大公司中相当比例的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的。由此得出结论:现代公司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已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钱德勒认为,股权分散的加剧和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拥有专门管理知识并垄断了专门经营信息的经理实际上掌握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两权分离”。

3.委托代理理论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作为失去控制权的所有者如何监督制约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以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去进行经营决策,而不是滥用经营决策权,这同时也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将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度下,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双方关系的特点归结为: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对等,公司经营状况和资金运用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很可能与所有者和公司的利益不一致,甚至于侵损所有者和公司的利益,从而诱发风险。为了规避这一风险,确保资本安全和最大的投资回报,就要引入公司治理这一机制,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公司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即委托代理理论中所指的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代理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具有不同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诉求,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所以,公司治理结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代理风险问题,即如何使代理人履行忠实义务,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经营者为所有者(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

4.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近几年出现的有关公司治理新内涵的新概念,广义上指凡是与公司产生利益关系,与公司发生双向影响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都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政府等个人和团体。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股东利润最大化,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及经营者的利益,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共同最大化才应当是现代公司

的经营目标,也才能充分体现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存在的价值。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能够向这些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其利益关联程度相匹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三)公司治理的内涵

伯利和米恩斯以及詹森和梅克林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施莱佛和维什尼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围绕着公司治理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单边和多边治理理论,而且多边治理理论已经逐步占据了学术主流地位。

1.以股东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

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必须具备人和物两个基本的要素。单边治理理论定义公司时,将公司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公司的权力只能在所有者之间分配。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股东通过何种制度设计使经营者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监督问题。

2.单边治理理论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股东所有权论。即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的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且还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的直接控制权。为了体现这种股东至上主义,股东大会被认为是最高权力机关。

信托关系论。即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董事会对股东负信托义务,负责托管股东的财产并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维护股东的利益。

委托代理关系论。即董事会与高层管理层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董事会负责聘任或者解聘高级管理人员;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受董事会的监督。

我们认为,单边治理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瑕疵:虽然股东是公司剩余索取者并由此而承担公司生产经营风险,但是公司往往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承担一部分而不是

全部风险;股东虽然持有公司的股票,但大型公司的股权是相当分散的,每个股东只持有公司总体股份的很少份额。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对称,股东很难有效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委托人模式所主张的若干公司治理机制虽然有利于股东,但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不利,甚至是有害。

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德,他认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应当是公司董事唯一的追求,他们还应当代表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如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和社区的整体利益。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越来越多。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主要倡导者美国学者布莱尔,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认为,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而组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契约联合体。尽管这些学者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范围尚存分歧,但也已经达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即公司不仅仅是一个由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充当联接点。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定义为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关公司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成为这种理论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思想。

2、受托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型公司是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私人契约的产物,董事会应被视为公司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职责是确保在其控制经营下的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使资产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受托人不仅应考虑现有股东的利益,而且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公司治理问题将可以更广泛地理解为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这一整合决定了公司行为的范围,控制权的归属,控制权行使的方式和程序,风险承担与收益分配的机制等等。

二、公司治理模式历史、未来趋势

(一)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分别经历了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职业经理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阶段、投资者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创业型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治理模式。

公司制度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11世纪欧洲经营海上运输业的康孟达契约组织,康孟达是劳资合伙经营的一种商事契约,它是最早的一种商业合伙形式。康孟达对后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影响在于这种契约形式首创了有限责任制的合伙形式,而这正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股份公司产生以后最早出现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流模式。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理层的形成使企业成为现代化的科层制企业(石明虹, 张喜民,2003)。

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有若干美国大企业开始实行科学管理,如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德鲁克,1989)。到60年代中期,美国大公司内部控制权由股东向经理人员转移的运动基本完成,经理革命基本结束(石明虹, 张喜民,2003)。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

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公司治理由经理主导型向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转变(张清,严清华,200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正在出现一个从传统管理型经济转为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革,创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德鲁克,1989)。创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风险资本,并在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成立代表着创业经济中公司治理模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

(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型经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不同阶段,而推动着变化的主要力量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公司治理模式随之而相应变化。创新为公司治理的演化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革命的机器化生产催生了现代的公司组织,科学管理引起的管理创新产生了经理革命,使公司控制权转移到职业经理手中。创新是影响公司治理演进的主要因素,一系列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模式要致力于建立适合于创新的组织和制度、协调体制、信息处理模式,创新与公司治理模式有互适性,比如日本企业就强调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作人员在创新中的现场合作,创新也主要以生产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主,因此其治理模式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美国则强调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对创新的贡献,忽视对工人的技术投资,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管理层与普通工人距离较远,由此产生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高额股票期权激励,而忽视工人的福利和奖励(拉让尼克,2005)。

(三)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1、多样化理论与趋同论

关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演进方向的主要争执有多样化理论和趋同论两种观点。

(1)坚持趋同论的学者认为推动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和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并且制度竞争会导致低效率的治理模式被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替代。

(2)反对趋同论的学者们则提出以下理由: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制度的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初始状态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路径,制度具有刚性。各国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各种模式将按照其各自的发展路径演化变迁,不会走向趋同。

制度关联理论。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与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即制度的互补性,公司治理制度适应着一国的制度环境。在其他制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公司治理模式反而会降低经济效率。

制度的多重均衡特征。青木认为,以多重均衡观点为基础的多种制度存在的可能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体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个体制内部的各种制度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即使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也会因为内部的制度配置的不同而产生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需要经济体制内其他制度相应的变化以相互配合。

不同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是多个利益团体如银行、股东、政府、工会等不同利益主体长期博弈性的结果,治理模式的改变会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既得利

益,因而会遭遇变革的阻力。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会为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造成障碍。

(四)影响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与趋同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因包括经济全球化下外国企业的竞争威胁、跨国公司对他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来自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变革公司治理的压力,而内因则包括本国资本市场、法律、机构投资者、企业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正是内外动因的趋同推动着一国的公司治理的演变。讨论公司治理的演进有必要讨论其制度基础,公司治理的变迁是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基础共同演进的,比如俄国、日本、中国的治理模式都是受到了经济改革或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下,法庭判例对以后类似的案件的裁决有重大影响。法庭对某一重大经济案件的裁决会很快被其他法庭在今后的裁决中所效仿,因而其法律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灵活,适应成本也低。而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法律的改变和实施则相对困难,首先在立法过程中会受到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产生的寻租行为的阻碍,而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也可能不会顺利,因此公司治理的法律上的趋同也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信息存在方式和信息特征,而信息特征也影响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实践与美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1年版 [3]李维安等:《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M].上海 :三联书店1996年版

[5]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美]柯提斯·J.米尔霍普,[德]卡塔琳娜·皮斯托.法律与资本主义:全球公司危机揭示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M].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冯果、李安安.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法制结构性变革的一个前瞻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0:(6);冯果,李安安.投资者革命、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法的结构性变革[J],法律科学,2011:(6).[9]邓峰.普通公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10]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5.

Governs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by the

Company Xu Fang Abstract: Accelerates to develop, the investor requests the various countries\' improvement company to govern the structure, formed a company to govern the movement the tide .The company governs the theory is the enterprise theory important constituent .The company governs the theory to believe that, “the company governs take the modern company as the main object, take supervises and the drive as the core content” .Yields above the result in the absorption model theorists which obtains, governed the definition, the connotation, the rationale, and so on to the company has made certain induction elaboration .Also introduced because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research different time company governs the pattern the change, the analysis impetus company governs the viciitude the basic power, finally will analyze the company to govern the next trend of development, will provide the theory model by the time.Key word: The company governs; Government pattern; Basic power; Trend of development

第17篇:小金库治理

2010年 “小金库”专项治理及回头看工作总

根据县治理小金库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0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社对此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治理工作成效良好。通过对“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和对财经法规政策的认识,促进了收支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认识到位

我社党组将“小金库”治理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全面部署此项工作。把“小金库”治理工作作为源头上防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的 “小金库”专项治理及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按规定要求开展工作。

二、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在开展 “小金库”专项治理及回头看工作中,能够认真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要求财会人员在规定时限内,着重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同时将清查工作的相关文件印发各股室,按照不走过场,全面覆盖,彻底清查,不留死角的原则进行清查和“回头看”。通过清查和“回头看”,我社未发现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三、广泛宣传 层层发动

为使“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形成声势,我社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对中央、省、市、县关于“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并及时召开单位干部职工大会,深入学习“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各种文件和政策法规,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效促进了我社“小金库”专项治理及回头看工作的开展。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林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专门机构,制订工作方案,积极展开工作。从发展势头来看,专项治理工作进展顺利,且初见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紧锣密鼓地投入“小金库”专项治理行动

1、闻风而动,建立“小金库”治理工作机构。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林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和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周密部署我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立了由林区财政局局长任组长、林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审计局局长任副组长,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林区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银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神农架林区“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范围内“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区财政局,具体负责“小金库”治理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区直各部门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全区上下一盘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2、统一思想,认清“小金库”专项治理重要意义。“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际,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专项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一致认为“小金库”的存在,不仅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成为铺张浪费、违法乱纪的重要资金来源,容易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必须坚决清除。鉴此,林区党委、政府要求,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着眼,要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思考,要从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入手、要从优化我区保护与发展发展环境的需要出发,扎扎实实地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3、组织行动,明确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林区党委、政府于6月3日召开了全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区直各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共154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林区财政局局长、“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立炎同志在会上全面安排部署了专项治理工作,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姚成堂同志就专项治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林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区长杜海洋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就深刻认识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政策和工作重点以及认真抓落实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会议要求各乡镇、区直各部门必须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制度等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区推进反腐倡廉的重大举措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掌握政策依据,突出“小金库”专项治理重点领域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四次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阶段专题研究治理工作。先前的会议上,认真分析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并针对近年来纪检监察、财政检查、审计监督以预防与惩治职务犯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对这次专项治理的工作范围重点部位、方法步骤、政策界限都有了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此次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全区范围内,列入此次治理范围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23个,其中区直党政机关9个,事业单位11个,乡镇3个(乡镇人民政府属党政机关)。重点检查财政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教育、卫生、交通、民政、城建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包括此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的部门和单位。治理重点是2007年以来形成各类“小金库”资金的财务收支情况,也溯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情况。

三、坚持查纠并重,明确“小金库”专项治理方法步骤

我区专项治理共分4个阶段,从今年6月上旬起至年底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6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不同层次的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区专项治理工作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2、自查自纠阶段:7月1日至7月31日。各乡镇、区直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按规定要求上报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和自查自纠表格。

3、重点检查阶段:8月1日至10月底。重点检查的对象主要是有执收执罚权的单位,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单位,有举报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等,由治理“小金库”领导小组会议视全区自查自纠情况确定重点检查单位,并下发“小金库”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单位通知文件。

4、整改落实阶段:11月1日至12月底。针对重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做到资金资产处理到位、违纪责任人员追究到位。为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打好基础。 在自查自纠阶段,各部门、各单位自查面达到了100%,均按规定上报了自查自纠报表和报告。上报“小金库”单位2个,金额197.46万元,其中:违规收费164.80万元(教育局高级中学);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32.66万元(机关事务管理局)。为重点检查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舆论宣传,跟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措施

1、广泛宣传,组织发动到位。全区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乡镇、区直各部门除了层层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政策,准确领会精神,细化工作措施,而外,还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充分利用舆论媒体渠道,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张旗鼓的宣传。通过神农架电视台、神农架信息、神农架政务信息、《神农架报》、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宣传媒介开辟窗口,制造声势。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公布了举报电话、电子信箱,举报方式、奖励措施,建立了“举报保密制度、举报案件查处督办制度、举报登记制度”。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为顺利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明确责任,自查自纠到位。我们将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作为此次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和分管财务的领导为具体负责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的时间和内容集中时间开展彻底的自查自纠、重点检查,确保专项治理工作不走过场,扎实有效推进。

3、强化监督,重点检查到位。作为“小金库”治理工作办公室,一方面是通过督促指导自查,使各单位认真对待治理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开展重点检查、经验总结交流等形式,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效。领导小组不定期听取办公室关于自查自纠工作情况的汇报,随时掌握了解进展情况。明确提出下阶段重点检查的时间安排、方法步骤、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以及自查自纠“回头看”。并从成员单位抽调8名业务能手,分成两个检查小组,对20个区直部门和3个乡镇临机进行突击性检查,重点检查面占纳入专项治理范围总数的29.87%。重点是对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单位、专项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单位、经营性资产较多的单位、管理层级较多的单位、管理着经济实体的单位等存在“小金库”可能性相对较大的单位实施重点检查。治理办公室对抽调参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业务辅导。确保有“库”必查,有“库”必清。

4、讲究策略,方式方法到位。组建检查组下去目的明确,视点集中,阵容齐整,业务精通。各检查组进驻被查单位后,一是从正面接触入手,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讲明检查内容、交待政策底限,公布举报电话,进行宣传动员。二是从银行账户入手,以人民银行提供的银行开户情况统计表为依据,看被查单位有无违规开设账户和开设个人账户;看银行账户使用及单位资金运行情况;看有无资金异常流动现象;三是从领用票据入手,先用单位票据购领证使用记录与财政部门提供的领用票据进行总量核对,再用票据存根与入账情况进行抽查,看是否相符,有无收入不入账或者利用白条收费不入账的情况;四是从检查会计凭证入手,看有无通过虚假发票虚列支出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的情况;五是从走访调查入手,看单位有无资产性收入不入账或者其他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六是从核实自查上报情况入手,同时,重点检查单位出纳现金和资产账,调查了解单位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上述检查方法,截至2009年10月底,查出“小金库”单位2个,“小金库”金额14.46万元。

5、追究问责,整改措施到位。我区的“小金库”重点检查做到了与规范津贴补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强银行账户监督、例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检查等工作相结合,与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除自查上报的问题予以从宽处理外,对重点检查中发现的“小金库”资金将一律收缴财政,案情公开曝光,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将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对存在“小金库”的现象,我们将认真剖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落实整改措施,弥补管理漏洞。并以这次治理“小金库”为契机,加强深入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和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五、重视制度建设,健全“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我区“小金库”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工作虽然告于段落,但“小金库”的问题不会因一两次专项治理,重点检查而销声匿迹。特别是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告诉我们,日常监管不能松。譬如,个别单位领导思想认识模糊,重视程度欠缺,自查自纠查而不纠,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等等。势必成为治理或根除“小金库”的障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认真按照中央、省的有关要求,一如既往地抓好“小金库”治理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本着“教育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小金库”治理工作意义的认识,打消侥幸心理,严肃党纪政纪,巩固和扩大重点检查成果。年底前我们将组织人员再次对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全面督查。督查各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并实行领导干部治理“小金库”承诺制,与单位“一把手”和财务人员签订《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

二是完善措施,注重源头治腐,规范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结合规范津贴补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强银行账户监管、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管理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提升协调配合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充分依靠群众举报和监督,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强化工作纪律和信访保密制度,对举报人举报的事实、举报人姓名等事项严格保密,打消举报人顾虑。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预防“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小金库”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认真解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等问题,探索建立预防产生“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关于“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2011年01月27日 文章来源: 国资委 字体:大 中 小

国资委: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18 号)及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和国资委联合印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中纪发[2010]29号) 精神,按照国资委《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0]107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0]175号)要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步骤,广泛动员,精心部署,认真组织,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各项工作,自查自纠和落实整改存在的“小金库”问题,着力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动员部署专项治理工作

1、迅速动员部署,提高思想认识

7月1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公司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于7月26日召开公司系统“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司总经理曹培玺和党组书记黄永达分别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了公司系统“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单位按时保质完成专项治理工作,彻底根除“小金库”的思想根源、制度根源和资金根源,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会后,系统各单位立即行动,层层部署,迅速落实,在7月底前将中央、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关于“小金库”专项治理的政策要求传达到了系统全体职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2、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工作指导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和党组书记任组长、总会计师和纪检组长任副组长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公司系统各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纪检组长兼任,成员由监察、财务、人资和审计等部门负责人构成,负责贯彻落实公司“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办公室还抽调专人具体落实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形成了顺畅的沟通机制和业务指导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系统各单位全部按照公司要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参加,有关业务部门参与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由分管领导负责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机构。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确立了公司专项治理工作的“五机制”,即领导负责制、承诺制、公示制、举报制和问责制。

3、做好宣传发动,细化实施方案

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治理“小金库”的有关政策规定,在公司外网开设了“小金库专项治理”专栏,公布有关政策和信息。公司及系统各单位都设立专项治理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在专栏醒目位置登载了国资委和公司的举报电话、邮箱,广泛发动群众,鼓励群众举报。

公司印发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各单位结合实际也相应制订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公司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上要求各单位注重“四结合”,即要与日常监察举报掌握的问题、与内部审计揭示的问题、与年度决算发现的问题、与内控评审反映的问题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狠抓工作落实

1、深入发动,扎实推进自查自纠工作

8月31日,在专项治理工作进展到自查自纠的关键阶段,公司再次召开全系统“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动员部署阶段工作,进一步强调部署公司系统“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自纠阶段各项工作。公司总经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曹培玺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从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度出发,从维护公司政治安全、经营安全、形象安全的高度出发,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主动暴露问题,把专项治理工作提升到事关公司全局的工作来抓,不但要抓好、抓实,而且要确确实实抓出成效。

2、落实责任,实行双承诺

在自查自纠工作开始阶段,公司要求总部各部门负责人、系统各单位负责人签署过程承诺书:承诺按照国资委及公司要求,确保自查工作面覆盖所有下属单位,不走过场,不留死角;确保专项治理内容没有遗漏,自查彻底,纠正及时,上报信息真实、完整,不发生隐瞒不报现象;确保将自查自纠情况在本单位内部以不同形式进行公示,严格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在自查自纠工作结束时,公司要求负责人签署结果承诺书:对于自查没有“小金库”的要进行承诺,对于自查发现“小金库”的,还要承诺再无其它“小金库”,即对是否存在瞒报、漏报的情况进行承诺。公司总部各部门负责人、系统各单位负责人均签署了过程承诺书及结果承诺书。双承诺制结合公示制,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接受各方监督。

3、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成效

为确保自查自纠取得实效,系统各单位结合实际,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华能股份公司组织所属37家单位召开了自查自纠工作交流座谈会,华能股份公司“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工程部、生产部、多经部等部门负责人分别与37家单位负责人进行“一对一”交流座谈。华能山东公司对一厂多制、存在多个核算主体、管理单位较多、现有基建任务以及新加入单位等占所属单位60%的12家单位进行了检查督导,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成效。

通过宣传发动、责任落实、创新方法等工作措施,确保了系统各单位自查范围涵盖了财务、人资、基建、燃供等各个部门,三产、检修、后勤服务及其它表内表外全部企业,收入、支出、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发票、合同、票据的真实性、合理性等各个领域。

(三)开展重点检查,夯实自查自纠成果

1、周密安排,制定检查方案

为做好重点检查工作,确保检查质量,公司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印发了《“小金库”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公司重点检查工作目标、程序、内容和方法等。重点检查工作方案确定了三项检查要点、五类检查内容、八种检查方法及四点具体要求等。

2、抓细抓实,统一检查要求

根据重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公司进一步细化了开展重点检查工作程序和检查内容,统一标准、程序,增强了重点检查工作开展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公司重点检查的统一程序为:(1)召开进点见面会,明确重点检查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和配合要求;(2)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对中央和国资委开展专项治理的政策和工作进行再宣传和再动员,鼓励群众举报和监督;(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被检查单位治理工作开展情况;(4)重点检查公示,第一时间将公示张贴在被检查单位办公场所,公示内容包括检查时间、内容、要求,国资委和公司举报电话、检查组组长电话,以及举报“小金库”奖励政策等;(5)开展现场检查工作,通过重点访谈、翻阅已有审计成果、查看会议纪要、核实财务账簿等方式排查“小金库”;(6)总结分析,形成重点检查报告。

3、精心组织,确保检查成效

重点检查范围涵盖公司所属全部重要区域产业公司,在各区域产业公司的基础上再抽查若干家基层企业,做到了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同时兼顾。公司组织派出了25个检查组、一百余人,对所属12家产业区域公司及其71家基层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二级产业公司覆盖面达48%,总体覆盖达30%。

重点检查组每到一处即就贯彻中央和国资委关于“小金库”专项治理政策和工作要求进行再宣传、再动员。通过重点检查,进一步夯实了自查自纠工作成果,为圆满完成“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四)认真整改落实,不断深化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1、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实施,逐项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治理效果,巩固治理成果,公司印发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整改落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六大目标,布置了六项任务,提出了四点要求,使“小金库”专项治理整改落实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切实增强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2、提高认识,迅速落实,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

12月初,《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0]175号)下发后,公司迅速行动,进一步加大“回头看”工作力度,公司领导通过召开公司系统视频会议专门部署,务求实效。系统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认真分析自查自纠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小金库”界定政策和处理政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重点单位、重点业务,主要采取了“六看三追五不放过”的做法,通过“六看”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检查,通过“三追”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查缺补漏,通过“五不放过”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同时鼓励主动申报,鼓励员工举报,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

3、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治理成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公司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系统各单位认真分析本企业发现的“小金库”问题,结合管理隐患排查结果,组织制订整改落实工作方案,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整改工作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整改到位,不留死角和隐患,坚决杜绝“查而不纠”和“前清后乱”。对自查发现的“小金库”,在认真核实余额的基础上,及时纳入了单位规定账簿核算,规范进行了财务、税务处理;对于小团体私分、挪用的“小金库”,及时进行了追缴;对自查上报的“小金库”,按照自查自纠有关处理原则,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了必要处理。各单位针对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现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查找容易出现“小金库”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防止“小金库”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摸清了“小金库”资金来源,发现了管理薄弱环节

公司系统通过对各项经济事项和业务处理进行彻底排查发现,所属27家企业存在“小金库”72个,2007年底“小金库”滚存余额1,059.14万元,2008年后新增金额1,503.03万元,累计金额2,562.17万元;2008年后支出金额1,673.11万元,2010年10月底“小金库”余额899.36万元。截至目前,发现的“小金库”已全部停止运作,并纳入了单位法定账簿管理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通过对“小金库”问题的分析,发现“小金库”设立形式主要包括:

1、通过隐匿收入设立“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对外提供机组大修劳务收入、废旧资产处置收入、灰渣处置收入、资产出租收入、税费手续费返还收入等。

2、通过虚列支出设立“小金库”,主要包括虚列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人工成本等。

3、其他原因设立“小金库”,主要包括产权瑕疵无法入账资产和安全风险等抵押金收入。

(二)积累了工作经验,夯实了工作基础

在自查自纠“小金库”,分析成因,摸清“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渠道,查找管理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同时取得以下成效:

1、进一步提高了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坚定了铲除“小金库”的信心和决心。公司系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各级单位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系统各单位通过加强政策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认识“小金库”的危害性,进一步深化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再接再厉,树立信心,坚定决心,继续把“小金库”治理工作推向深入。一是将防治“小金库”纳入本单位财务工作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列为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把“小金库”防治工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确保“小金库”防治工作的常态化。

2、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小金库”治理政策尽人皆知,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群众基础。对“小金库”的界定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广泛宣传,坚决、彻底地消除对“小金库”问题的模糊认识,鼓励自查和举报,不论是谁设的“小金库”,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小金库”,不论用于什么支出,都必须坚决清除,绝不姑息。同时,对中央已经明确的“依法依纪,宽严相济”的原则和“自查从轻从宽,被查从重从严”的处理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使“小金库”的界定和处理政策尽人皆知,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群众基础。依靠群众,鼓励监督,一是长期保留“小金库”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实现“小金库”防治工作的制度化;二是整理“小金库”典型案例,坚持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各级领导人员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法纪观念;三是制定“小金库”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常抓不懈。

3、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在“小金库”治理工作过程中,除采用领导重视,广泛动员、制定方案、加强组织,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等传统的工作经验以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一是“四结合”,即与日常监察举报掌握的问题、与内部审计揭示的问题、与年度决算发现的问题、与内控评审反映的问题相结合;二是“双承诺”,在自查自纠工作工程中,公司要求总部各部门负责人、系统各单位负责人不但要签署过程承诺书,承诺按照国资委及公司要求,确保自查工作全覆盖、无遗漏,而且要签署结果承诺书,承诺除自查发现“小金库”外再无其它“小金库”。三是“五机制”,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确立了公司专项治理工作的“五机制”,即领导负责制、承诺制、公示制、举报制和问责制;四是“一对一”,组织所属单位召开了自查自纠工作交流座谈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以及工程部、生产部、多经部等部门负责人分别与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一对一”交流座谈;五是“六看三追五不放过”,通过“六看”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检查,一看思想认识是否到位,二看宣传动员是否到位,三看组织领导是否到位,四看工作措施是否到位,五看责任追究是否到位,六看整改落实是否到位。通过“三追”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查缺补漏,一追遗漏,二追空白,三追死角,主要是追查账内、账外、隐匿在单位外部的“小金库”。通过“五不放过”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即形成原因不查清不放过、涉及款项不追缴不放过、相关责任不追究不放过、警示教育不到位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4、促进了基础管理,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水平。公司系统各单位根据发现的“小金库”问题和排查特殊管理资金(资产)暴露出来的各类管理隐患,按照“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通过完善体制、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和强化监管,综合采取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分配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强化资金管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警示教育、细化处罚措施等办法,“开前门,关后门、堵旁门”,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注重源头治理,促进了基础管理,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修订了财务、审计、投资、评价、人事等党政制度85项;二是内部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公司系统全年共完成审计项目1076项,提出整改建议1968项,完成整改1628项,设备检修、更新改造专项审计调查、基建工程审计等取得积极成效。

三、下一步的工作

(一)对管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管理

1、坚持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保险防灾费及各类代办手续费收入管理

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险防灾费和各类代办手续费收入管理的通知》(华能财[2010]295号),要求系统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收入的管理,将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防灾费及开展代理业务收取的代办手续费全额入账,并专款专用,杜绝产生“小金库”的可能。

2、理顺业务流程,进一步加强废旧资产处置、资产出租管理

隐匿废旧资产处置收入发生“小金库”问题的情况相对密集,各单位应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规范废旧物资处理和资产出租管理,理顺有关业务流程,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关键控制岗位,落实责任人及奖惩制度,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互相监督,确保该类收入入账及时、完整。

3、严格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强保证金、押金类收入管理

对于保证金、押金类收入,各单位应将收取的款项通过单位法定账簿核算处理,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发放、退还手续,杜绝形成账外资金。

4、规范关联交易,进一步加强多经企业管理

由于历史等原因,多经企业与主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各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多经企业管理,理顺投资管理关系,规范关联交易,铲除“小金库”滋生土壤。

(二)着力于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专项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发现、纠正、防治,最终消灭“小金库”。对于“小金库”问题,要“拔掉草、除掉根、铲掉土”,不但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查处,而且要根据“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原则,以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体制、健全制度和强化监管,按照“划清线、筑牢坝、修好渠、堵死漏”的思路,从根本上清除“小金库”的思想根源和制度根源,仔细排查和坚决阻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渠道,铲除滋生“小金库”的土壤,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1、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加大界定“小金库”的政策和防范“小金库”的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把规章制度内化为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在思想上“划清线”。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网络、报纸、专题会议、职工大会等,增强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增强按制度办事的行为意识,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让公司员工养成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营造人人知晓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其不愿设立“小金库”。

2、健全内控制度。制度自身完善,是制度执行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小金库”问题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度缺失、执行缺失、监督缺失造成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在行为规范上“筑牢坝”。制定制度既要考虑制度本身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又要兼顾相关制度之间的配套与协调,防止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通过健全内控制度,使其不能设立“小金库”。公司目前正在试点建设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就是要依托SAP系统,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纵向到底就是到最基层企业,横向到边就是到业务源头,形成一个纵横全覆盖的无缝信息网,切实加强公司对基层单位的管控力度。

3、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公司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前提。有些“小金库”问题是因为体制机制不合理,该办、必须办的事情在现有的体制机制里办不了,铤而走险想出来的办法。因此,要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评估、改进和完善,在疏导合理需求方面“修好渠”,建立分工负责、职责明晰的体制,形成运转协调、科学有效的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使其不必设立“小金库”。目前公司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了公司总部、区域/产业公司和基层单位的管理定位,清晰了管理界面,细化了管理权责,优化了管理流程。

4、强化监督惩处。加强监督检查,严肃问责惩处,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的职责,配备监督力量,整合监督资源,加大监督投入,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堵死漏”,使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对于个别设立和使用“小金库”的人和事要下猛药、动真格、出重拳,树立制度执行坚强有力的组织权威。要坚持处理人和处理事相结合,在对“小金库”问题责成整改和严肃查处的基础上,要认真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促进制度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通过责任追究和高压严惩,使其不敢设立“小金库”。

第18篇:治理有效

探索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治理机制

关键词 治理有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治理有效则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广东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积极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探索,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在清远,探索推动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的“三个重心下移”,完善村级基层治理体系;在潮州,短短3个月,覆盖全市1015个村居的乡贤咨询委员会建成,成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为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严起来、强起来,2016年,我省从省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955名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2277名优秀干部到相对贫困村驻村……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建立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基层治理机制方面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加强农村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个重心下移”成中央政策

治理有效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推动,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民主自治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清远通过推动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的“三个重心下移”,完善村级基层治理体系。截至去年10月,清远在行政村一级成立1013个党总支,在村小组一级成立9707个党支部,建成1100个村级社会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8大类108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清远还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共成立了16803个理事会,作为村委会加强村民自治与服务的重要辅助力量。全市村民理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累计召开理事会议12.3万次,调解矛盾纠纷3.9万宗,协调组织开展公益事业建设3.6万件。

在梅州市蕉岭县,为有效激活农村基层治理活力,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村内群众,在自然村建立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调动乡贤能人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村庄治理职能。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与广大农户参与,村民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选举权四个权利同步发展。全县8个镇97个行政村1503个村民小组已建立592个村民理事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2015年中央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在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上,便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清远的“三个重心下移”经验,对基层放权,充分挖掘基层自治能力。

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认为,在解决一些农村治理难题上,村民理事会可发挥巨大作用。“关键要加强引导培育规范,使村民理事会成为村党组织领导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协助开展村民自治的群众性组织。”

截至去年10月,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组织113963个,覆盖率80.4%。

近2万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 收回拖欠土地租金、完成口粮田分配、恢复分红,这“三大招”一出,当年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珠海市白蕉镇虾山村的账不仅清了,口粮田也到位了。现在,在党支部的“硬气”作风和“温情”服务下,村民的生活正过得越来越滋润。虾山村的新气象,正是广东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按照“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的要求,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2015年,全省整顿转化了280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2016年,全省排查确定195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安排市县镇三级党委书记均挂点包村整顿。

一批侵蚀基层政权和群众利益的“毒瘤”得以铲除。“蚁贪成群,其害甚于虎”。从2015年6月到2017年初,全省纪检部门排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线索5.8万多条;检察部门立案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500多件2000多人。

在全省总动员推进乡村基层治理补齐短板的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在茂名市信宜市,1892名镇(街道)干部组成400个驻点团队,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实行“夜访”。驻点日当天,针对部分农民白天不在家的实际情况,打破8小时工作制,利用群众晚上空闲时间夜访。

全省全面推行乡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省1587个镇街近两万名领导干部,组团进驻村(社区)、群众家庭、企业工商户,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案例

2000余村民理事会带头干 阳山美丽村庄建设掀热潮 “生我养我的山根好棒啊,变化太大了!”12月20日,阳山县下坪村山根自然村外嫁女梁朝雯在回村办事时,看到原先留存在记忆里牛粪遍地的村道变得干净整洁、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健身小广场、破败不堪的泥砖房拆除后改成了菜园子,难抑心中喜悦之情,特意拍摄了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为山根村点赞。

“有一年我带女儿回来过年,女儿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摔到了一堆牛粪上,哭着喊着以后再也不来了。”梁朝雯感慨地告诉记者,回家后要把拍摄的山根变化告诉女儿,更要带她回来亲眼看看妈妈的家乡变化有多大。

山根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实是始于2017年山根村村民理事会换届,热心村庄公益事业的村民梁福建、梁远志等当选理事会成员。

“前期工作是不好做,就连老婆也埋怨自己多事。为了做通个别村民无偿拆除废弃泥砖房的思想工作,上门不下十多次。”回想起半年多来的经历,梁福建咧嘴笑了起来,现在村庄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村民尝到了甜头,积极性特别高。截至目前,山根村已筹资80多万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阳山县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自治作用和村民主体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发动村民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干、自己管,由村民齐心协力,形成共识,制定村规民约,从“要我建”“要我美丽”向“我要建”“我要美丽”转变,形成了“人人为村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的良好氛围。

在小江镇双山村委会雷公岩村,村民理事会发动村民拆除危旧泥砖房、猪牛栏圈、露天厕所45间,仅用半年时间,就将雷公岩美丽乡村建成示范村。理事会成员陈金强告诉记者,为了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经常组织村民到周边建设较好的村庄参观,“看到别人的村庄建设那么好,干劲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黎埠镇升平村委会瓦潭村,由村民理事会动员乡贤朱育权回乡带头捐资,并发动村民筹资,已投入资金约9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村中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阳山县共建立159个村党总支和971个村级党支部。在自然村(村小组)一级组建村民理事会共2453个,理事会成员10145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村中事情有人理、有人管,共建家园齐齐出力;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动村民在农村承包土地整合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6年度阳山县共有199个村庄通过美丽乡村市级验收,其中整洁村169个,示范村28个,特色村2个,发放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2017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热情持续高涨,非省定贫困村美丽乡村创建共223个,其中整洁村177个,示范村42个,特色村4个;省定贫困村5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660条。

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必须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认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近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及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全国所有农民的小康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及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和整体进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同时也是全面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记者: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陈炎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关键,生态宜居是前提,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不过,总体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日显突出。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因此,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空间和机遇也在农业和农村。而且,我国工业和城市也具备了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力量和条件。因此,把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既具有现实必要性,又有现实可行性。

记者:如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一是要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的战略顶层设计,核心是加强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改革与创新,消除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强化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要切实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推动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创造和积累的资本下沉到农村,推动企业下乡。推动科技、管理、劳动力等要素下乡。深化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尤其是激励和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是要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在您看来,应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陈炎兵: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了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结果是城乡产业融合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也是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镇化是不同于欧洲和美国等先行城市化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最突出的体现是我国人口多,推进城镇化速度快,根本的路径是就地就近城镇化。因此,带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就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就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一体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内容上体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路不断升华。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领导人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乡关系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期,直到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从我国城乡关系的现实出发,城乡融合发展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们近几年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改善程度十分有限。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地区城乡二元经济问题还呈现恶化趋势。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 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是,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二是,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第三,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以上还仅仅是从基本公共服务数量的角度进行城乡比较,如果进一步考虑质量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可能会成倍增加。

新农村建设提升空间巨大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虽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村庄布局、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村庄治理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城镇化进入稳定期以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显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率明显提高,才能逐步迈向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

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制定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二是,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特色镇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三是,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就目前来看,主要是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明确将“取之于农”的存款按照一定投放比例“用之于农”。不断增设或升级改造营业网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的布设力度;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拓展资金来源,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拓展农村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民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建立农民信用体系,将农民就业生活的微观行为转化成可计量的信用程度,为农民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降低门槛并提高授信额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准的教育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布局教育资源,并通过财政拨款、设备添置和教师配置等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第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国有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证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开展城乡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总体目标,巩固和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统筹各类社会群体和各类保障待遇。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

推动规模经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

发展规模经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当前,发展规模经营除了土地制度不适应以外,缺乏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并且对农村留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

进一步可以考虑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当中,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在办学用地场所、创业基地建设、办学设备购置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农民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编辑:任琳贤)

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基本保障和实现路径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深入研究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

一、振兴乡村战略各项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欠发达国家普遍特征,是由收入指标差异所反映的城乡二元结构,即乡村居民收入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农民贫穷,乡村凋敝。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仅是负责任政党和政治家的最有价值的承诺,更因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成功转型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大支撑,所以实现目标异常艰难。此项承诺真可谓一诺千金,必经万般努力,方可玉汝于成。实际上,中国农村近年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所提供的支撑,其中,最核心因素正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关系对农村社会的渗透,以及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

生活富裕的前提是产业兴旺,而农民富裕的前提则一定是农业产业兴旺发达。生活富裕的标志是货币收入增长带来的购买力强大,而其支撑力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即越来越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若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要使用国家半数以上的劳动力资源,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民便不可能富裕。

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也是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的重要基础。去年到今年笔者在农村调研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变化,乡村居家妇女彼此间吵架的事情变得罕见,邻里关系变得友善起来,互相帮助已成风气。小偷小摸的事情近乎绝迹。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重要。随着农民收入提高,邻里的亲情相对升值了。我们在调研中还注意到,农民富裕以后,农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合作水平也在提高,一些过去难以达成的公共事务协议也变得容易达成了。我们在几个省的调查都发现,过去一些涉及拆迁、调地的事情,总令百姓抱怨、干部发怵;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之间商量出一个方案的概率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固然与乡村治理变革有关,例如实行政经分离改革、自治体设置下沉到组改革以及建立各种理事会等,更与农户富裕引起的价值判断变化以及农户经济活动平台的变化有关。 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也有密切关系。农村生态宜居包括排放减量、景观怡人、密度适宜、交通便捷等要素。农民生活富裕达到一定水准以后,才开始看重这些要素的价值。产业进步之后,人们才有能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同一单位的热量产出所必须开发的土地面积,使更多的土地用于维持自然风貌。

提出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两大目标对于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意义,当然不是说其他几个领域可以无所作为。相反,近几年一些地方在农村宜居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社会治理诸方面积极开拓思路,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推动了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例如,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改善鼓励乡贤发挥作用,一部分从农村流出的资源开始反哺村庄公共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则直接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进步与农民收入提高。

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现振兴乡村五大目标的主要路径,是对我国既往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一个总结。坚守这一经验,的确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

按我理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我们改变关于城乡关系的一系列旧认识,树立新观念:

第一,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从国民经济宏观尺度看,城乡要素流动合理性的标准,是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边际国民福利产出率相等。这个教科书标准虽然无法绝对实现,但把它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十分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城乡要素市场统一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城市经济部门劳动要素的经济贡献仍显著大于乡村领域,说明劳动要素的转移任务没有完成。评价土地要素市场均衡的建立较为复杂。表面上看,我国城市单位面积土地的平均产出水平要远大于农业用地,但如果我们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用“福利”产出来评价土地的收益,关于均衡的计算就要另做考量。虽然农业也有排放问题,但扩大到更广大的包括森林在内的乡村地区,其对环境就有正的贡献,而城市领域则目前是负的贡献。另外,我国城市用地的平均GDP 产出显著小于发达国家。根据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判断我国城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市场还远没有达成均衡,突出表现是各类地价过高,而城市地价更高得离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通过土地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必须抛弃将农村视为两个“蓄水池”的陈旧思想。我们过去接受了一个“事实”,把农村农业领域当作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贫困人口的“蓄水池”。如果这两个“蓄水池”的存在是合理的,振兴农村的五个目标基本无从谈起。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上不能继续把这两个“蓄水池”与农村农业捆绑在一起。农村的主体居民要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两个“蓄水池”应该转变为常规的国民经济变量,即整体上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并接受国家主要经济参数的调节,而不能让农村农业负担这样的“蓄水池”。今后的目标是,由农村领域资源不良匹配产生的贫困人口,转变为国民经济周期性因素与摩擦性因素产生失业半失业人口,让贫困人口生活在更容易就业、更容易得到帮助的城市,使农村经济部门与城市经济部门实现真正的“融合”。

第三,必须将农业竞争力提高战略纳入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提高战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竞争力整体薄弱,但其相对优势部门仍然可能向另一竞争力整体强大的国家出口产品,只要另一国家的对应产业部门的优势在本国相对弱小。贸易的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两个国家的专业分工水平。必须看到,我国近些年与欧美的贸易格局,使我国农业的尴尬局面被显著放大。我国制造业出口已经保持多年强势地位,服务业正在迎头赶上,而农业相对优势下降。我国农业的绝对水平在提高,但国际竞争力相对于制造业显得弱小。这种情况很可能继续下去,最坏的情形是步日本农业的后尘。按报告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我们不能在未来中国更大开放的格局下丢掉农业竞争力,不能让农业成为依靠高补贴存活的产业部门。不妨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发生一个逆转,让中国同时生成强大的、依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土地及资本密集型农业支撑的“双强”贸易结构,而让其他某些国家成为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的国家?事实上,这不能是虚幻的异想,而必须是非实现不可的“伟大梦想”,否则城乡融合发展就没有实现可能。这个目标当然不能靠敲锣打鼓来实现。中国当下正在推动农村脱贫攻坚宏伟社会发展工程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杰出构想,这将助力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第四,必须使各项经济政策推动中国人口布局大调整。如前所述,中国农民要富裕起来,归根结底要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低劳动生产率难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实现“融合”。我们的现实是,依靠超过40% 的农业劳动力产出占比8% 的GDP。这个相对劳动生产率太低,不可能让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去掉农村那些实际上没有真正下地的劳动力,我国生产出约8% 的GDP 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占总劳动力的25%。这个劳动生产率仍然低于城市经济部门。如果能通过城乡区划的合理调整,建立更合理的统计口径,我国目前城市化率还会有所提高,估计可达到62% 左右。考虑到国际经验数据,再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果政策调整比较好,粗略可判定在2035 年前后,我国农业产业GDP 占比可能下降至5% 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下降到10% 左右,这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这个时候,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0% 以下,相应地,我国城市化率也会达到80% 左右。这个目标实现,意味着农业更加强大,农民平均收入接近城市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获得成功,十九大确立的2035 年的其他社会进步目标也相应实现。这个过程也意味着人口布局的大调整;这种调整是所有其他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

第五,必须完成现行农村政策在实施对象上的转变。在全国城乡区划不合理、城乡各地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不匹配、村庄人口与农业从业人口相当不对应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内包含了许多矛盾,大量基础性的信息不真实、不充分。信息失真使我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缺乏决策依据,甚至造成决策误导。2017 年,笔者在东部某省某镇做调查,注意到该镇85% 的道路被称为农村道路,并按照相应的规范建设和管理,但实际上该镇工厂林立,商贸繁荣,人口密集,农业从业人员只有5% 左右。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基于这种情形,现有农村政策也要转变,一些政策要归并为一般性的覆盖城乡的政策,一部分要转变为城市发展政策,还有一部分要转变为单纯的农业产业政策。通过这个转变,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会更精准,更有利于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三、振兴乡村的关键举措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需要国家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发生转变。笔者认为下列政策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转变。应该大力发展劳动替代型农业技术和水肥药节约型农业技术,前者如大中型农业机械,后者如转基因育种技术。通过这两类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村环境。多年来,在转基因问题上,外行的声音压倒了技术专家的声音,极不正常,应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改变这种局面。

农地保护模式转变。现行农地保护政策的综合性约束力弱,效果不够好。应该将目前多种农地保护区政策统一为国家农业保护区,并对保护区内的村庄、河流、道路采用目标匹配度高的统一政策,增强农地保护的效力。此项政策的转变还应配套解决土地用途的预期不稳定问题,使各类土地价格回归正常水平,特别是降低农用地地租率。

城乡区划模式转变。如前文所述,不合理的城乡区划办法严重降低政策的有效性,也扭曲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必须做出调整。应该将作为行政区划的城市与人口密度意义上的城市区别开来,将后一种概念作为区别于乡村的统计概念。例如,可以考虑将建筑用地连续的、人口总量超过两万,且其核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000 人的地理单元定义为城市,将城市以外的其他非工矿区、非机场等特殊设施的区域定义为乡村。按照这个定义,我国城市数量会增加到数千座,发达地区的某些村庄也会联合为城市。适应这个变化,我国还可以设立“县辖市”行政区划类别。这种城乡区划建立后,城市的设置将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量相关政策也会更容易操作。

城乡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如果城乡区划模式实现转变,真正的乡村就是另一番面貌,以往讲是乡村治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若城市化率达到80% 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达到10% 左右,大量专业农户因生产发展需要,会分散居住,还有一些农户会与其他约10% 的逆城市化人口一起居住在小的村镇。这个时候,大量的村委会设置可能就不再必要,公共服务的中心将是一批小城市和少量的村镇。绝大部分农户距离城市不会超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农户可能会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自己的住地“某省、某县、某市和某路几号”。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布局形态,社会治理不再需要区别城乡,农民就是市民,只是因为他的职业需要住在乡村。这样一来,城乡分野将只具有景观差别的意义,其他差别将不再重要。

土地产权变革。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土地产权制度以及农业经营制度也应发生变革。中央已经肯定的“政经分离”模式应该推行,乡村的公共服务由小城市或村镇直接提供,乡村经济服务由农民自己的组织及政府农业机构提供。乡村土地管理应该置于农业保护区框架之下。在土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农业保护区内土地可以自由交易。通过此项政策转变,目前许多复杂的土地制度难题将不复存在.

奋力开启江西乡村振兴新征程

龚建文

2017年12月04日07:44 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

  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四大提升”意蕴深刻。一是从“‘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二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要求。三是从“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讲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侧重发展现代农业,是侧重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 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空间的共融。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战略调整,乡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镇反哺,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被统筹带动,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农村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农村民生得到大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江西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农业新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应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向绿色生态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药材、草食畜、油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九大特色产业工程,突出抓好油茶、竹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用好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农业基地江西样板;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培育“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化再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有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与

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

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江西样板

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 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二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无序、违规建房整治,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开展耕地休养生息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农村”为手段,构建“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美丽乡村智能化平台,培养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促进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同步推进,培植乡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建设乡风文明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江西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等。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乡土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之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入户”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三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

乡村治,百姓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是构建“三治结合”制度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规范村规民约,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提高涉农立法速度和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乡村法治体系;坚持德治为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形成“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德育人”的乡村德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政府服务、道德共建的有机互动。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积极探索“党建+N”“村‘两委’+群众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就业等城镇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乡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健全乡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造就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选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干部教育管理,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领航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重点争取有经营头脑、投资意向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掘、扶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寻求突破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寻求突破——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着力点又在哪里?为此,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韩长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释放出了鲜明的重农强农信号,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农村干部群众欢欣鼓舞。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履职尽责抓落实,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必须解决好。虽然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在减少,村庄也在减少,但现实的国情是,农村还有约6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缩小城乡差别。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很多: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的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的效益实现不充分;农业的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的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农业国际市场和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不充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乡村振兴就不能顺利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鲜明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重大原则,也是重大方针,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真正向“三农”倾斜,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乡村加快发展。农业部门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更大支持,创造更好条件。 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记者: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20字的总体要求,对这一总要求应如何科学把握?

韩长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描绘了光明前景、指明了努力方向。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经济振兴,还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相较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更加注重促进乡村整体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内涵更丰富了,部署更明确了,要求也更高了,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回应了群众的期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就业增收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来自哪里?

韩长赋: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当前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三项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抓紧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配合加快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垦改革要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方向,抓好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土地确权任务。

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此外,要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推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奋力开启江西乡村振兴新征程

2017-12-04 14:22 来源:江西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四大提升”意蕴深刻。一是从“‘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二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要求。三是从“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讲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侧重发展现代农业,是侧重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空间的共融。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战略调整,乡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镇反哺,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被统筹带动,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农村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农村民生得到大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江西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农业新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应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向绿色生态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药材、草食畜、油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九大特色产业工程,突出抓好油茶、竹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用好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农业基地江西样板;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培育“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化再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有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与

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

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江西样板

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二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无序、违规建房整治,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开展耕地休养生息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农村”为手段,构建“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美丽乡村智能化平台,培养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促进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同步推进,培植乡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建设乡风文明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江西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等。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乡土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之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入户”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三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

乡村治,百姓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是构建“三治结合”制度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规范村规民约,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提高涉农立法速度和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乡村法治体系;坚持德治为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形成“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德育人”的乡村德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政府服务、道德共建的有机互动。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积极探索“党建+N”“村‘两委’+群众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就业等城镇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乡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健全乡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造就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选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干部教育管理,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领航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重点争取有经营头脑、投资意向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掘、扶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到底靠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基础上,立足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思想内涵却又不断丰富创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给“三农”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新要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基础。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兴旺农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农业生产功能,还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面拓展。兴旺农村产业,主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还要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在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要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现生态宜居,关键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保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是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为本、德治为基、法治为要,只有“三治并举”、有机结合,才能让自治运行更加高效、法治建设在村庄落地生根、道德建设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农村才会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缩小,但农民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村民生短板还很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处理好“乡”与“城”、“人”与“地”、“统”与“分”、“予”与“活”的关系,找准三大着力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

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组织方式和形态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和要素条件的深刻变化和交互影响,正在集聚和催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营造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的良好生态,乃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有利于要素跨界配置的制度条件。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引导农村产权有序流转交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主体带动,构建类型多元、活力迸发的融合主体。建设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二是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当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需要挖掘农村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发展、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增收潜力,形成传统增收动能提升与新动能发展的“双支撑”;重点在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互动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掉队。要坚持开源增收和节本减负增收并举,实施政策挖潜促增收、深化改革促增收、强化创新促增收、弥补短板促增收、精准扶贫促增收,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三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加强乡村自治,重在强化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要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公共事务支持力度,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推动返乡下乡人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村委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农民和村委会提供法律服务。引导村民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 乡村振兴到底靠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那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都怎么说?

产业兴旺

调优结构 效益更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两稳”“三进”,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的突出特征。“两稳”,就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三进”,就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四化同步”的交汇期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就是要扭住农村发展的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具体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改革优势。农村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生态宜居

乡村美了 生活更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宜居的好环境是重要内容。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为了吃饱肚子,人们曾不惜代价毁林毁草开荒种粮,超采地下水以抗旱夺丰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这种农业发展方式虽然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但也造成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的要求,不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而且要提供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还要提供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满足这些需求,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不仅要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处理、村内道路的硬化,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应当说,近年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从无到有的变化等,都为实现生态宜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生态宜居,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把农业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我国农业尽快“绿”起来。要靠建立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规范和约束,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农民从绿色发展中得到真金白银,进而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实现生态宜居,还要努力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治理,让新时代的乡村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

乡风文明

心齐风正 邻里更睦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乡风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重提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治理以及百姓生活富裕等发生着重要影响。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体现“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新内容。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不仅要体现传统民俗、风俗等乡村文化,也要让农民在村庄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乡村是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的乡风文明建设在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乡风文明建设要注意三方面问题:第一,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充分认识乡村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文化,而不是离开原有文化基础另搞一套,更不能以破坏乡村文化载体为代价。第三,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综合性与发展性特点。乡风文明的综合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也表现在建设途径和方法上,乡村建筑格局、公共服务、组织制度、乡规民约等都是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了,环境变化了,乡风文明的内容与形式也会与时俱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治理有效

公平稳定 村庄更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室主任-谭秋成】农村治理有效意味着以最高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治理有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村委会主要成员,完善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让农村居民有表达对公共服务需求偏好的渠道,能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有效监督,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治理有效需要处理好村民自治与上级政府的关系。行政村只是整个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小的单元,必须执行国家意志,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交办的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工作,一定要完成好。当然,上级政府也需要了解村民的真正需求,平等对待每个村和村民,将适合村民自己管理的事务下放到乡镇和村一级,扩大村民自治内容,同时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理顺村与上级政府关系的制度保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区从封闭走向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的关键是利用好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出现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同农村社区之间要素相互流动,如部分农村居民进城,部分城市居民、资本、知识和技能下乡。当前农村社区治理最要紧的任务之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等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清楚,保护现在农村居民的利益;任务之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新加入农村社区的居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保护这部分新型农村居民的权益。

生活富裕

腰包鼓了 干劲更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一片生机勃勃。近年来,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让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

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正是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特色农产品价格行情看涨,不少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在工资性收入上,近年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住房、就业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了市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在财产性收入上,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成效显著,各地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赋予农民对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占有收益分配权力,让农民变股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也应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在增大。比如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工工资上涨空间受限等。未来政府应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其次,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特别要注重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针对这一群体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用地等难题,应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第三,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带动普通农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墨颇多,并有不少新表述。比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这些概念都是首次见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

乡村振兴,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繁荣与兴盛,是6亿农村居民的福祉所系。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地繁荣发展

南方日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曾提出过“五句话、二十字”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上述表述的变化,反映出哪些新的主旨呢?

叶兴庆: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地繁荣发展。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第一位的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但在不同形势下,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不同的。2005年前后,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是主要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主攻方向。与此同时,还要拓展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视野,全面振兴农村二三产业,防止农村产业空心化。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我国工业化的第二战场,虽然分散布局造成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提供了大量就业,使一些乡村完成了资本积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改制、集中布局的推进,以及90年代后期土地管理制度的调整,除了硕果仅存的部分“明星村”,全国大多数乡村的二三产业发展陷入低谷。如果这个局面不改变,农村局限于发展农业、农业局限于发展种养,在我国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下,农民不可能得到充分就业,乡村不可能得到繁荣发展。现代化的农村,不仅要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要有发达的产业体系。为此,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

南方日报: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上述字眼的变化,释放哪些新的信息呢?

叶兴庆: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2005年前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刚刚从温饱转向小康,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6%左右,处于联合国划分的40%-50%的小康标准范围内,总体上刚刚温饱有余。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05年全国农村还有贫困人口2866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30.2%。当时,农业税刚刚取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刚刚迈过刘易斯第一拐点、就业很不充分,新农合制度刚刚建立、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很低,低保和新农保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尚未全面免费。基于当时这种现实,把“生活宽裕”作为未来新农村的一种愿景,是恰当的。

随着这些年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制度的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为32.2%,即将跨越联合国划分的30%-40%的相对富裕标准,进入20%-30%的富足标准。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下4335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4.5%。这表明,即便按国际标准,把“生活富裕”作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一种愿景,也是切实可行的。实现“生活富裕”,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把农民作为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扶持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

南方日报:村居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是否可以理解成通过对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治理,实现村容整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

叶兴庆: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2005年前后,我国农业仍处于增产导向的发展阶段,没有精力关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农村还不富裕,没有定力和底气抵制城市污染下乡。农村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脏乱差,大多数农村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基于这种现实,同时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当时仅仅提出了“村容整洁”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充分暴露,有必要也有能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民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发展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吸引城市消费者,也要求有整洁的村容村貌、优美的生态环境、怡人的居住条件。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未来有必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遵循。为此,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开展农村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

南方日报:新农村建设要求管理民主,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民主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但社会治理的效果更关乎人民群众利益。那么,在治理体系上,会有哪些新的要求呢?

叶兴庆: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2005年前后,农村税费改革正在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刚刚开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还需要农民负担部分费用;乡村债务较为繁重,如何化解需要审慎决策;农业补贴制度刚刚建立,补贴资金如何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需要周密部署;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还不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当时把着力点放在“管理民主”上,强调在农村社区事务管理中村干部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规范的是干群关系。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社区公共事务的深入调整,以及利益主体、组织资源的日趋多元,仅仅依靠村民自治原则规范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不够的。人口流动的增多、外来资本的进入、产权关系的复杂化,需要靠法治来规范和调节各类关系。自治和法治都是有成本的,如果能够以德化人、形成共识,促进全社会遵守共同行为准则,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为此,需要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现代化这个国家现代化的短腿

南方日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突出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您怎么理解上述政策安排呢?

叶兴庆:之所以这么强调,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现代化这个国家现代化的短腿。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各类资源要素会自发地流向高回报率的工业和城市,农业和农村在这场资源要素争夺战中往往会败下阵来。特别是对我国这种后发追赶型国家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往往是快变量,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化转型往往是慢变量。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想避免农业衰退、乡村衰落,实现国家协调均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面向未来,无论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三农”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城市这头看,不仅需要农业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品质安全的农产品,而且需要农村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源、怡人的田园风光。从农村这头看,今后即便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仍将生活着几亿人口,他们也需要稳定的就业、富足的生活、宜居的环境。

南方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您看来,离不开哪些制度建设?

叶兴庆: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适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思路,投入的重要性甚至更加凸显。一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使用方式、提高支农效能上。要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整合”,就是要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捆绑使用,形成合力。“撬动”,就是要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

同时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农村存款相当部分不能在农村转化为投资,通过金融机构的虹吸效应流向城市,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建机制”和“建机构”两方面采取措施。“建机制”,就是要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涉农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解决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建机构”,就是要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支持现有大型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解决投放“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 三要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制度障碍。重点是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例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又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也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进农村。

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

南方日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背景下,支持政策与过去相比,会出现哪些调整呢?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补贴在农民收入增量和总量中的占比都在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补贴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被成本上涨“吃”掉了。还要看到,目前部分农业补贴是与当年生产挂钩的,属于世界贸易组织认定的“黄箱”政策,不能超过一定比例,今后即便国家财政有钱也不能随意增加这类补贴。

最近两年,国家已开始着手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如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推行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今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但要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突出竞争力指向,加大对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培训等的投入,促进农业降成本、提效率。还应突出绿色生态指向,加大对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节水灌溉、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和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回收、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属污染地区治理等的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有观点提出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具体可以在哪些领域先推行起来?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起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然太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太低。应把从“有”到“好”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便利性,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着力增加农民基础养老金,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农民报销比例,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覆盖面。特别是要针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南方日报:农村“空心屋”“空心村”的现象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您有哪些建言呢?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为乡村聚人气、添活力。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部分地方出现了“空心屋”“空心村”,缺乏人气,甚至略显凋零,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农民进城,也阻止不了部分村落的衰退和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以县域为单元,前瞻性地规划好村镇体系,把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把今后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村庄建设好。应从目前还在务农的人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各类人员下乡创业和休闲旅游养老。只有这样,乡村才能重聚人气,最终避免衰退、实现振兴。

第19篇:治理庸

治理庸、懒、散 开创工作新局面

睢阳区农广校根据睢阳区委、区农业局党组的要求,在全校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活动,讲作风,树形象,看实效,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工作氛围。

治理“庸、懒、散”,就是治庸提质量,治懒提速度,治散提效率,,切实解决少数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纪律不严、效能不高等问题,睢阳区农广校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活动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从转变作风入手,查漏补缺,开拓创新,全力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村活动。技术人员到所包村镇,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组织培训班10余个班次,结合三秋农事,讲解科学种田技术,解民忧,帮民难。

二是扎实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按照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行动,制定培训规划,组织招生宣传,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确保高质、高效、按时完成年度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三是积极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农广校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创新力度,开拓视野,在培训项目建设上,深挖潜力,争取科技项目,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不断加强农广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20篇:治理理论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

第一节 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 1 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正如瓦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合作网络为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也为提升集体行动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英文中的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的gubenare,有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在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与经济社会领域。

有关治理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关注焦点,今天的国际多边、双边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民间志愿组织敢于发展问题的出版物很难有不以它为常用词汇的。世界银行1992年度的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业以《转变中的治理》为题总结经合国家的治理变革;《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1998年专门刊发了一期探讨治理的文章。在学术研究中,也已出现一些代表人的代表作,如詹姆斯·N·罗西瑙的《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和变革》、R·罗茨的《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统治》、盖伊·彼得斯的《治理的未来:四种出现的模式》、吉尔斯·佩奎特的《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和沃尔特·基克等人的《管理复杂网络:公共部门的行动战略》等等。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一词也逐渐获得话语霸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

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定义上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永福: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实际上这表明了庞杂的治理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的途径

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爱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新公共管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被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视为政府治理的新模式。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2 官僚科层制这一传统行政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变得机构林立,创新乏力,难于适应迅速变化、不稳定的社会环境,甚至日益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以追求三E为目标的改革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迅速蔓延开来,大有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的趋势。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动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取向,那就是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纲领。

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即时的职业化管理。让管理者进行管理并承担起责任。(2)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绩效评估。(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预算和战略管理取代传统的预算管理。(4)实行部门分权,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建立网络型组织。(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不难看出,新公共管理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管理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1989年,世界银行用治理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世界银行看来,治理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指的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非洲国家由于缺乏必须的法律制度和权力规范,无法为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一个可靠而透明的框架而面临着发展的危机。最近,世界银行又提出善治的口号,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构成的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根本要求。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善治与新公共管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开展资金扶助、贫困开发等国际援助项目时,均要求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善治标准进行变革,采用由它们提出的效率主张,如财政紧缩、鼓励竞争、市场化、私有化、分权和发展非政府组织。这种将政治和行政因素纳入发展事业的做法有其合理之处和现实意义。因为发展史全方位的、系统的,考虑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关的政治行政问题,才能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在于国际经济组织能否对症下药,能否避开意识形态的考虑来思考发展所需的政治条件。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国际经济组织开出的药方不符合他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景,忽视了对其面临的棘手问题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对社群冲突、官僚机构不发达、国际贸易与技术依附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善治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经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婉转做法,是西方国家将发展模式(尤其是政治制度)全球化的理论工具;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平等的环境中,善治塑造了一个市场万能的神话。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关注智力理论。

3 最早一边有关治理的文章出现在刘军宁等主编的《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概念》中。智贤先生在《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关于治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方法和逻辑,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效能,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撇开翻译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当时国内学者对治理的理解源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对善治的用法,治理被等同于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建立可预知的法律框架,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公共权力等。徐勇先生进一步发挥,认为治理不仅设计公共权力的运作,而且设计权力的配置,是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管理公共事务,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

在《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毛寿龙先生也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如何运用市场方法管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治道变革指的是西方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来界定自己的角色,进行市场化变革,并把市场制度的基本观念引进公共领域,建设开放而有效的公共领域。大体上,毛寿龙先生采用了治道的新公共管理的用法,强调了企业经营技巧及市场翱翔的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2、公民社会的途径

与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的用法不同,在公民社会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或第三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池塘资源管理、摄取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的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当事人在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时的确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有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在东欧,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一度被国家剥夺的而现在正力争重新创造的东西:即一个自治的社团网络,它独立与国家之外,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中将市民联合起来,并通过他们的存在本身或行动,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在西方国家,这一领域具有更宽泛的意义,被视为是由资源追求公共利益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组成的公共空间,涉及NGOS、自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等第三部门,即莱斯特·萨拉蒙等人所说的公民社会部门。他们认为,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自治、自愿、私人、非利润分配是公民社会部门的基本特征。

可见,在这一途径看来,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组合,通过不受国家支配 4 的公民团体和民间组织,社会的各个部分完全可以自我建设、自我协调、自我联系、自我整合和自我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也完全可以在这一领域中通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自主地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这既是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参与的途径,也是制衡政治权力、防止国家威胁的机制。正如罗伯特·达尔所强调的,相对独立的自治组织或社团有助于防止政府通过等级制对公民实行单项控制,这是实施民主制度的先决条件和必然结果。

自组织的网络主要从公民社会部门的角度来分析治理,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但由于它将国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有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所以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这些学者明确反对将国家和公民社会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在解决集体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公民社会和国家可以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公民社会的组织利益可以融合进国家的决策结构中。

近来,中国学者俞可平先生也开始从公民社会部门的角度来关注治理理论,认为有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它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治理的变迁。不难看出,俞可平先生以公民社会部门为分析中心,不仅将自治的民间组织视为对政府行为强有力的外部制约,而且将民间组织看做是沟通政府与公民的重要桥梁,影响政府决策和改革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了的公民社会途径已经接近与下面所定义的治理的本质属性了。

3、合作网络的途径

这一途径则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出现在管理公共事务的大舞台上,这些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联结起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即网络关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着集体行动。因此,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一方面,它继承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做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做治理的主体,并用它来解释公司部门分享权力、合作治理的新型关系,从而脱离了社会中心论的窠臼,确立了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系论。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对治理的重要意义,认同掌舵而非划桨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并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就在公共管理中建立了新的工具箱,而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机制和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

可见,合作网络途径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有关治理的用法,用它来描绘相互 5 依存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对当代公共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所以日益得到学者们、官员们、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承认,大有成为主导范式的趋势。全球治理委员会也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季后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本书主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治理,并展开对治理理论和时间的分析。

我们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这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由于该途径强调,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花的合作机制,可以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的利益。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

这一概念也表明,治理与统治追求的目标相同,都需要借助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上又具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而治理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2)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与统治一样),还要解决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有科层官僚制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则依靠网络的权威,由公共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运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协作。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强制性方式,如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甚至是军事手段;治理则开发出了新的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等。(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可以预见,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治理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管理共同事务的社会协调模式。

在治理的诸多用法中,只有网络治理才有新的特征。 这些新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合作网络途径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只是可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公共事务时,相互依 6 赖的行政者通过交换管理,共享知识,谈判目标,采取着有效的集体行动。的确,在公共管理领域,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私营部门、志愿团体、社区互助组织和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的资源参与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由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参与者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主体相互依赖,网络治理因此成为公共管理在相互依赖下的表现······是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针对特定问题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的活动。正如格里·斯托克所说的:治理指公私机构和自愿社团的相互依存。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在制度、组织、物质、信息、人力资源和时空环境等多个方面。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这是合作网络途径的行为假设。它认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拥有处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理性地进行选择;而且,行为主体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会效用(包括公共利益)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但是,由于行动者能够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信息,能克服有限理性的先天不足;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将行动者所定在厉害相关的网络中,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能偶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经验,改进过去的行为模式,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行动实现共同利益。这使得行动者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话调整各自的行为,追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与建立在完全理性、道德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科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合作互惠的行政策略。在网络治理中,每个行动者所做的事几乎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所以行动者在考虑个人的行动策略时都会考虑其他行动者的选择。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重复出现的博弈中,合作策略是最有利的利己战略;经过多次博弈,行动这之间倾向于建立面向长运的互动关系。用博弈论的话说,当博弈各方面协调一致去寻找有利于共同盈利的战略时,就会出现协同性均衡状态了。正如罗伯特·艾克斯罗德所认为的,在机遇互惠以及存在互动的群体中,合作会发生演化,并且一旦建立,就可以防止其他不太合适的战略的侵入。也就是说,为了扩大从集体行动中获利的空间,行动者在不断的互动中会逐渐放弃单独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合作策略。相互依赖的公共行动者由于厉害相关,信息共享,更有动机和条件采取合作行动,以创造多赢的博弈的机会。

吉尔斯·佩奎特认为,网络是合意或动机导向型的组织和制度。这表明,合作策略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种合意,体现着行动者的共同理解和价值取向,并有要求行动者遵守的压力,能使行动者认同组织目标,进而采取合作行动。而且,在多主体的治理环境下,行动者能否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实现合作,不仅取决于行动者和制度环境本 7 身,还取决于双方发生联系的中间媒介——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合作网络运作的深层机制。它塑造了网络成员对外部环境的共同认识,对政策问题的共同看法,有助于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规范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趋向一直。这要求行动者达成互惠的公式,培育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具有宽容精神的合作性文化。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在合作网络途径看来,治理与通知的实质一样,都在于作出有约束力的决策,将行动者的不同偏好转化成分配价值的政策。集体行动的需要通过政策产出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过,网络治理中的政策是公共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而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这意味着集体行动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成为涉及特定政策问题的行动者(包括行政官员和目标群体等在内)的集合,即由参与特定政策领域的相互依存的公共、准公共和个人行动者所组成的政策网络。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贡献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地增进合意,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这就是公共行动者集体学习以产出政策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公共行动者通过政策设计共同管理网络的过程,表现在:一是通过冲突管理、优化行动环境等手段来敢于网络的运行,改善网络中的互动关系,这是对网络游戏的共同管理;二是在现代网络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重建网络的制度安排,即共同商讨如何改变网络的游戏规则,如重新非配权力和资源,改变成员的价值观念,对组织之间的关系施加影响等。这种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培育社会资本,防止社会制度和价值碎片化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网络治理的时间类型

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网络治理的根本任务。布坎南认为:任何由集团或社会团体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的。然而,任何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都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合作网络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按照网络设计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网络治理可以氛围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治理有很多称谓,如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等,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护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国际合作网络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系统结构性变动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一个新的稳定的世界秩序并没有自动形成,相反,大规模的地区冲突接连不断,以联合国为主体的集体安全机制行动能力有限;而全球化进程也并非世界福音,南北差距不 8 断拉大,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失控,并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在这些问题面前,各国的政府不再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各种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在国际层面上也承担起了维护秩序、调节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民族国家将管辖权授予了区域的、跨国的和全球的机构,或与他们一起分享权力,这些机构与国家之间形成合作网络,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性和跨国行的国际制度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这种合作网络不同于以霸权为基础的合作。以霸权为基础的合作是冷战时期的集体行动方式,是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通过霸权力量主导国际政治和经济机制的安排,为成员提供安全和福利等公共物品,从而道道促进合作和维持秩序的目的。全球治理则是多中心权威的合作,通过多国之间、多种行为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大成功是,进而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促成多领域合作,已成为当今十二节政治的主流。

讲话稿治理
《讲话稿治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