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台词

大明王朝1566台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9 08:33:28 来源:台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明王朝

1368年-1644年) 2017-08-28 03:07:07 闲聊江湖

大明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诡谲的王朝。从太祖朱元璋立国的那天起,明朝注定就不会安生,因农民起义而生,也因农民起义而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来细数一下明朝的诸位皇帝们。 明朝皇帝列表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

十、明武宗朱厚照

(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

一、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

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

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

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

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一月天子)。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

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0年-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

六、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推荐第2篇: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

电视剧里面没有自己喜欢的人物,那个求神问道的皇帝还不错,正经神道,心里头还挺明亮。不过一直都搞不清楚,明朝的黄帝为啥要和太监那么亲密,衣食住行都得其伺候着,一个半男人在一块,真的很有激情么?有时候,看着里面的表演,还真的很有感情,这感情还有点逆味口。不知道太监这个职业是什么时候登上力史舞台的,但是我知道明朝那些太监们是这个舞台上相应角色的佼佼者。 要问这个世上谁的儿子最多,就是那些明朝的太监们。干儿子干女儿遍布朝野,干孙子干孙女满地都是,谁敢说他们没有后呢,我觉得这就是创新,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明朝的皇帝和太监的感情是比较深厚的。自从皇帝生下来就由太监陪着,提供各种服务,我敢打赌,要是太监也有产奶的生理机能,奶妈的差使肯定也由其兼着。皇帝和太监的感情,可比父子兄弟,不过太监只是单方面的提供服务,其实,皇家也只是想要太监提供服务。这时间长了,太监就说他是皇上的人,皇上想想太监们也没啥发展前景,就把他们当作了自己人。和皇上是一伙的,跟着皇上混的,皇上把他们当作自个某个器官复制品的,手上的权力级别还挺高的,这群太监们能不折腾么?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变态的一面。如果让其自由的发展,后果不勘想。明朝的太监们就是这回事。还有以前看的那个新闻,落马的高官有个爱号,不论出多少钱还是施多少权利手段,就是喜欢和女明星在一张床上过夜,凡是到过他管辖的省份的女明星,没有几个错过了的。那些不正常的人变态的一面会更突出一些,还是限制一下他们比较好。

明朝的海瑞比较有名,是大明朝当官的,可是他这当官的混的真不好。入冬了没有棉被,过年了没有米炊,母亲六十大寿都没有钱吃顿好的,我觉得你海瑞自己怎么艰苦都行,可怎么能让父母老婆孩子跟着受罪?可是他却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大家公认的好官。这样的官不当也罢。一位同窗就立志要当官。当官很苦,同时很累,而且挺危险,最重要的是那点工资养活不起一家人,他又不像那种艰苦朴素的人,所以我就劝他做老百姓为好。这位同窗就严素的告诉我“你傻阿,什么年代了,哥要做的是贪官”。电视剧里海母的一句台词必较好“当官就应该上无父母,下无妻儿,孑然一身,毫无牵挂”。我觉得,应该培养一批孤儿来当官,科技允许的话,让电脑来当官也行。

推荐第3篇:《大明王朝1566》影评

《大明王朝1566》影评

我不是越中四谏,也不是戍午三子。我姓海名瑞字汝贤号刚峰。 海瑞,外号“海笔架”,相传某御史到县学视察,海瑞带着两名训导前往迎见。面对上级,两名训导毫不迟疑地跪了下去,海瑞却拒绝逢迎,站在两人之间行抱拳之礼。这三个人两低一高,就像一个山字笔架。从此,便传开了“海笔架”的名声。

在《大明王朝1566》的最后,嘉靖三代坐在海瑞面前,质问他,到底谁才是大明王朝的笔架,谁才是大明王朝的山。在我看来,嘉靖隆庆万历不是笔架,海瑞也不是笔架,真正支撑起大明王朝的笔架,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嘉靖说:“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是指江山。君既不是山,民便不是江”,即君是山,民是水,水是不能淹没山头的。但于我而言,民才是山,君是水,水是不能淹没山头的。

功如嬴政,千古一帝。六王毕,四海一,一统天下。可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秦朝仅仅15年即灭亡。隋朝,统一北方基业,行大一统之伟业,可隋炀帝滥用民力,频繁发动战争,激起民变,隋朝千秋万代功劳毁于一旦。

不思安民,先做圣王事业,对外强硬,对内压制。所谓要先积德百年而后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人民才是真正历史的创造者,皇帝不是,内阁六部更不是。

当我看《大明王朝》时听到嘉靖帝说“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这段台词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这段话初听是很有道理,正所谓“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当官,无论清流浊流,贤人则用。能为帝国建功立业的,即是好官。因而当裕王问道:“大明王朝谁是贤臣”的时候,嘉靖才会回答:“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使用之,不贤黜之”。

然而,当真应该如此吗? 我认为非也。作为统治者难道不需要时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吗?明白他们应该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是总做“造梦者”去无尽地幻想,而是要想想那些最广大的人民,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被官员淹了田,被改稻为桑的国策逼着用田换口粮,官商勾结,一步步压低田价,这才是那些最广大的人民百姓所过的日子。而这时候的嘉靖呢?何时为了大明百姓的生活有所忧虑?

皇帝要用什么人?一是忠,二是贤。什么忠?忠于皇帝。什么贤?有能力稳定国家给皇帝赚钱。至于人民,到底能被放在第几位呢?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这些领着朝廷俸禄的官员,都应该把自己的肠子拎出来,晾一晾,看看他们有几个是干净的。朝堂之上,烂了几个人,大明王朝便要烂一片。如果所有人都烂了,大明王朝的百姓,便要揭竿而起了。然而这时的朝廷,已经是烂到了骨子里。严党干政,肆无忌惮。但他们着实是贤能的,在这浙江千钧一发的关头,及时选择了牺牲沈三石等那些为他们捞金的商人,抄没家财,稳住了农民,稳住了他们在朝中的位置。

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铸就了中国的魂魄。在大明王朝中,这无疑就是海瑞。

他,是以一人对抗整个朝廷;他,是一把利剑,当他亮剑,便从未想着活着归来;他,是真正的清官,是大明王朝中的一股清流。他敢于说出那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当今圣上,差汉文帝,远矣。

只要是贪官,便是浊流,一定是滥用权力,一定是贪赃枉法之人。对于人民,对于百姓,他们就是猛兽,是吸血鬼,无论他们有何种功劳,无论他们有何种才能,无论他们可以给皇帝带来什么,这都不是他们应该被任用的理由。只因为他们的行为使得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今后的我们中的某些人或许就是那手中握权的人,无论那权利是大是小,需要谨记的一定是为民不为利。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这清正廉价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可以看出来。大学时期正是我们逐渐建立三观的重要时期,我们也应该注意接触的事物,毕竟这对于我们以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推荐第4篇:大明王朝十六帝论文

大 明 王 朝 十 六 帝 论 文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范

社会发展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1011524054 永 强 颓废王朝最后的一个身影——张居正

—他是一个柔弱的文人,却又是一个锐意的改革者,跌宕起

伏的人生却写下了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

他是明王朝“大厦将倾”的最后一根支柱,革新政,推新法,铸就“万历中兴”之伟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六大改革家之一,声名远扬,丰功伟绩,为后世推崇、敬仰;

他又是贪官污吏的“眼中钉”,屡处险境,常遇“明枪暗箭”;

他又是皇帝口中的罪人,惨遭灭门抄家的噩运。

他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不仅是老百姓口中的传奇人物,更是后世史学家笔下的“常客”,这也足以说明他的巨大影响力。张居正于明王朝浑浊之际推“新政”,行新法,“不拘一格降人才”使处于衰亡之际的明朝再现中兴奇迹,为后世称道,为后世之典范,为历史记忆!

明穆宗在位的时间与其父亲世宗相比并不长,只有六年,但他是比较有作为的。他改正了世宗在位时的一些过失,开启了一个较好的风气。除了政治较清明外,穆宗最难得的地方还在于他发现、选拔、重用了一批人才,给他儿子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文有高拱、张居正,武有戚继光、李成梁。正是这些人,为万历初年的新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张居正更是万历初年的实际掌权人和万历新政的推行者。隆庆六年闰三月,明穆宗病危。他自知大去之期不远矣,赶紧召见高拱、张居正、高仪、冯保等人,让他们尽心辅佐皇四子朱翊钧。五月穆宗去世,随后年仅九岁的朱翊钧 在群臣的拥戴下继皇位,以第二年为万历元年。在位初期,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政完全掌握在辅政大臣、大学士张居正手里。穆宗陈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则在幕后操纵。一方是为自己讲课的师傅,一方是嫡母的亲生母亲,年纪幼小的神宗只能听从他们的意见,不敢自作主张,稍有越轨就会被训斥。不管神宗是出于对张居正的尊敬还是畏惧他的权威,但是神宗继位初期,确实是非常信任张居正的,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这种情形,为致力于改革的张居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曾七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三。无奈之下,他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张居正身上,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张居正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为编修。以后不断晋升,穆宗在位时已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与高拱并为内阁宰辅,深受穆宗的赏识。隆庆二年,张居正上《六事疏》,提出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措施,这份奏疏体现了他的依法治国思想,内容切中时弊,可以看出是他经过仔细地观察与思考后提出来的。明穆宗对这份奏疏也十分赏识,当即下发各部门执行。但是,当时的首辅李春芳不想作为,对张居正的这份奏疏也是敷衍了事,这令张居正十分寒心,他知道,只有自己成为内阁首辅,才能彻底贯彻改革计划。机会终于来了,隆庆六年,也是神宗登基后,神宗下旨将高拱革职,以张居正为首辅。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排除了改革的人事阻力,接下来他便着手进行改革。他以天下为己任,在吏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神宗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所以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张居正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整顿吏治。明代中期吏治腐败十分严重,未来改革各级官吏因循守旧、贪污腐败、办事拖沓、不重视实效等弊端,张居正创建了“考成法”,用以考察官吏的政绩。张居正以考成法为依据,赏罚分明,奖善惩恶,把整顿吏治与对黎民百姓的态度联系起来,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体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样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张居正还抑制各地强宗豪族,禁止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他用法度伸张朝廷权威,振肃纲纪,一些豪族的不法行为得到了抑制。经过张居正的精心治理,明代吏治得到了很大改善。 第二, 整顿边防。明代嘉庆年间,边疆形势开始严峻,始终被“南倭被虏”所困扰。南倭在嘉庆末年基本平定,“北虏’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鞑靼人经常进入明朝边境抢掠财物杀害百姓。他任用谭纶、方逢时、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驻守边防。尤其是戚继光和李成梁,都堪称一代名将。在嘉庆年间,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和俞大猷等在东南沿海并肩作战,最终平定了倭寇。隆庆元年,张居正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此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从而有效地防范了蒙古对京师的进犯。戚继光镇守后,蒙古军队几次侵犯都没有得逞。李成梁于隆庆四年代理辽东总兵职务,镇守辽东。而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多年,多次打败蒙古人的进犯,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戚继光、李成梁二人在镇守北部边疆的过程中多次配合,共同抵御蒙古,使得边境防御力大大增强,蒙古不敢轻易犯边。史书称赞戚继光为“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称赞李成梁说“边帅武功之胜两百年所未有”,尽管有溢美之词,但基本符合事实。除了任用名将镇守边疆外,张居正意识到必须改善通蒙古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边疆不稳定的因素。隆庆五年,宣大总督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对蒙古封贡、互市的八项主张。这一主张得到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大力支持,最后得到明穆宗的批准,这一事件又称为“隆庆和议”。从此,困扰明代两百多年的蒙古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明朝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俺答封贡后,蒙汉两族友好相处,边境安然,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又免除了兵戈征伐,节省了财政开支。 第三, 财政改革。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1)倡导节俭。他不仅要求自己和各级官员,而且要求最高统治者神宗也厉行节俭,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2)清理陈欠赋税。(3)推行“一条鞭法”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简化了赋役征收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分担合理的状况,抑制了地方豪强,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明王朝自英宗以后政治日益败坏,虽然孝宗、穆宗时有过改善,但是仍没有从整体上抑制住江河日下的态势。历史选择了张居正,他怀着满腔经邦济世的热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顶住巨大的压力,革除弊政,实行新法,力挽狂澜于既倒。在因循守旧、积重难返的时代,如果没有超人的魄力、卓越的才能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历史上的改革家,很少有善终者。从商鞅到杨炎,再到范仲淹、王安石,无一不是如此。功高盖主,张居正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仍然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明朝的积弊,我们又怎能不佩服他人格上的高大?事实也证明,他的改革是成功的,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进入了“张居正时代”。

张居正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他的做人理念。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人。张居正是个愤世嫉俗的人,面对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奢侈浪费、办事拖沓,且不思进取、目无国家、一心为己的行为,他既然看不下去,她要用言行律法管理这些目无法度的官员,杀杀他们的劣根性,以树立朝廷的威信。

张居正是个地道的实干家,而不是一个“空谈误国”者。他有满腹经邦济世之才华,却因为庸人挡道而无用武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救国于危难之时,济民与水火之中,他不惜同太监冯保合谋将李春芳、高拱排挤出内阁。但他的目的是好的,张居正玩弄权术成为首辅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改革重振国威,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并不是贪官。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居正并不是圣人,他也有缺点。除了使用阴谋手段排挤李春芳、高拱外,他还对已经离职回原籍的高拱进行陷害,欲处之而后快。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他人格上的缺陷。他还纵容家奴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他的三个儿子均因为他的权势而赐进士及第,而他也并不推辞等等,这些都是他人格上的污点。尽管如此,张居正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的功绩,依旧是不容抹杀的。虽然改革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改革成效是巨大的。如果后人能把他的改革进行下去,那么明代的历史也许会改写。

推荐第5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有感

作家张宏杰从一个新颖角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稍微与众不同的大明王朝,之前的大明王朝在我的脑海里是飘逸的,当时的人物似乎都有一种由内而发的道骨仙风,当然,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我之前所看的武侠影视作品,而现在,看过张老师的作品后,我觉得我之前对于明王朝的历史认识实在有些浅薄,身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为我的幼稚感到悲哀,张老师把历史浓缩,就像用抽气机把历史抽成真空一样,没有半点水分、没有半点空气,只有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生死时间,用一位书友的话来讲就是他的书比较“接地气”,在他的描述中,这些比墓碑还枯燥的东西开始进入我的大脑,一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历史是用人来写的,我相信到目前为止,纪传体仍然是历史书的最好体例,从人的角度却感受当时的人物。编年体当然会显得更加详实一些,但如果放到整个历史长河里,大概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嗯哼,太阳底下从来没有发生过新鲜事,只是不断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换了个主角,换了些配角,和一群死跑龙套的。

历史属于那些主角和配角,我们这些死跑龙套的在历史和家族史中也许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哪怕你现在拼命写博客,也只追求现下的表达而已,在历史滚滚车轮中,我们连发生车祸的资格都没有。本书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茅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其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上的农民,他用农民式的精明、周密和愚昧打造了一个自以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式帝国,这个监狱关住了其治下的黎民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了他的直系子孙,而且,直至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虽然我本人对他的封闭思想评价不是很高,可是我却丝毫不怀疑他的传奇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以一个最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大乱的天下中挣扎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枭雄,及时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位令人惊叹的传奇老爷子为了帝国的稳定和王朝的长久发展殚精竭虑,可惜他苦心经营来的江山在子孙后代的折腾下也摇摇欲坠,更加可悲的是,他精心设计的治国安邦之策也未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得这位开过之君在一声叹息中离开人世,由于其出身是贫农,加上在兵荒马乱是有流浪江湖,故而他在登基之后便努力改变内心中不认可的东西,比如说腐败、大权旁落、子孙不安定等等,然而有些滑稽的是,他越是极力避免这些,其结果就越是适得其反。

首先,越想治贪,贪腐越重,由于其根深蒂固的农民思想,他反腐的力度可谓是前无古人,下手重,不讲情面,而且打击面之广,更加令人咂舌,比如,贪污60两以上就要剥皮实草挂在衙门外,让人不寒而栗;有名的空印案、郭桓案,先后连坐被杀的有七八万人;一些地方因为官员杀得太多,只好让已经判了死罪的官员戴罪办公;朱元璋自己也说,东南各省的司官没有一个能任满期的。到了朱元璋统治晚期,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满目贪腐。朱元璋死后,腐败更是如脱缰之马一样发展,明朝也成了一个最腐败的王朝之一。

透过他的这场彻头彻尾失败的反腐,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制度使然,在那种高度集权制度下的明朝,任何一个官员都只是办事的奴才而已,极低的俸禄使得官员们不得不用来之不易的权利中饱私囊,结果就出现了无官不贪,而什么严刑峻法、思想教育、群众监督等等统统不顶用。

其二,中央集权异常的高,可他越是想集权,越是大权旁落,废宰相,分权六部,废都督,设立五军都督府,使之互相牵制,这样做虽然有效地做到了中央集权,可是却造成了皇

上事必亲躬,天下的事都只有皇上一人负责,而其他人普遍缺乏责任心,一旦皇帝哪天不上朝,国家可能就会瘫痪,最终就会制造出刘瑾、魏忠贤之流货色,远的不说,离朱元璋最近的一次灾难便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那就是——靖难之役······

“从很小的时候起,朱棣就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一定要用最美的品德来装饰自己,用最坏的打算来揣测别人,,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每一个篡位者都是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充满主动出击精神的。因此,他们的出现往往会给历史带来一丝血性和活力。当然弑君之后他们都会把手洗的干干净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纯洁无暇的人。本来按照历朝的规矩,本应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可太子与老四朱棣比起来简直就是木头一块,朱棣与其他皇子比起来显然深得朱元璋的真传,朱元璋不止一次的考虑江山未来究竟要传给谁。终于有一天,老皇帝崩殂,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外表上看,朱允炆风度翩翩,一表人才,智力过人,然而,即使他再优秀,也不过是一介书生,自以为精通霸王之道,一登基就开始大力削藩,而众多藩王中燕王势力最大,野心也是最大,这就导致二者之间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可惜满脑子仁义道德束缚了建文帝的手脚,在拥有绝对的优势下败于自己的亲叔叔,“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缺乏正当的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向他这样面不够厚心不够黑,绝对不是成大器的气象。在建文帝登基的第四年,他原以为自己做了明帝国这艘超级战舰的船长,可以把这艘船开到他想去的地方,没想到,刚刚坐上的位子就如此简单的拱手让人了,与之相反的,朱棣初登大宝,却从容不迫,像一个高明的驭手,熟练地操纵者手里的缰绳和鞭子,缰绳是利益,鞭子是暴力。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元璋在当时虽也算是明君,可其骨子里的农民气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使他的统治有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弊端,而朱棣却不同,天生的贵族身份使他摆脱了父辈的桎梏,与朱元璋略有不同的是,登基伊始,无论功大还是功小,无论官员还是百姓,一律封赏,对自己有恩的人念念不忘,加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可是,在百姓心中,有些尴尬的是,心甘情愿的做一个篡位者的子民,无疑是有些屈辱的,万幸的是,他们是百姓,需要的只是生存,可士人们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生死攸关,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贯彻纲常,而朱棣却野蛮的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美丽的面具揭开之后,露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这个流氓开始展露他对生命的不尊重,他开始滥杀无辜,动辄就是数百人死于非命。比老皇帝更聪明的是他知道适可而止,对残暴用之有度,知道什么时候该仁,什么时候不仁。只有像他这样,把东方社会,把东方人的心理,把权利的奥秘捉摸得通透的人,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成功,并且姿态潇洒。

对于海瑞,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位贤良之臣,可在本书中,他一改以往形象,以一个偏执症患者出现在读者眼前,从现有资料上,我们可以判断海瑞有强迫—强制型人格障碍。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瑞先后娶了九个老婆,和每一个都不能琴瑟相合;为什么五岁的女儿吃了男仆的一块饼,就被他活活“赐死”。由于从小就没有父亲,在守寡的母亲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在严母的教育下,海瑞逐渐养成了耿介、顽强甚至偏执的性格,可惜这种环境下的海瑞也逐渐养成了恋母情结,当然,这只是其偏执性格的一小部分,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在海瑞看来,贪污是不可饶恕的,在得势之后,他开始大力反腐,这样的他在官场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到最后连当初提携他的恩人都不放过,为官清廉严谨固然是好,可是像他这样严苛的管理者,在那个不大可能产生清官的年代,未免有些过分了。总之,海瑞是单纯的,透明的,然而他的姿态却是单调了,因而缺乏美感。

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说那个震古烁今的太监——魏忠贤,一个几乎是文盲的农民,为了生活自残进宫,几十年后,突然他侍奉过的,原本不可能做皇帝,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作皇帝的主子,在两个排在前面的继承人都短命时,偶然坐上了皇位,于是演绎了一出太监执掌大权的闹剧,哪知道这位皇帝也如同前面的几位,花天酒地,终日淫欲无度,23岁就早早离开了鼎立帮助他的魏公公,使一人之下的

魏公公没有多享几年权力的好处,最终自己也身败名裂;权力可以使一个原本忠厚的人变得混蛋,可以使原来唯命是从的,曾经也是忠实臣子的人一下子感受呵斥,教训别人的快感,享受运用权力为自己树碑立传,被所有人奉承的愉悦滋味,历史就这样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凡人总应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正常,女人自然要有女人味,性格上像男人一样刚毅的女人总不会受到太多的欢迎,而没有爱,没有正常家庭生活的女人往往会产生有莫名的烦恼需要迁怒于人,没有抚育过子女,也不愿意去收养或者爱一个孩子的女人,十有八九也不太容易对别人产生同情心;一样的,男人就要像男人,有勇气,有毅力,有决断,有胸怀,也要能够心仪美人,喜欢温情,爱护弱小。生活中,我们厌恶那种所谓“乃怪”(昆明话是女人味十足)的男子。为啥宦官当权就容易发生祸乱,为啥被宠爱的太监一般也就是朝政混乱的罪魁祸首,那都源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正常。现实中许多贪官出生于极度贫寒的家庭,因为曾经的穷使他记忆犹新,所以最终对财富的追求往往让他栽倒,江西的胡某、广西的成某、云南的李某都如出一辙。试想一个曾经娶妻生子,22岁迫于生计才被阉割,进宫后从倒马桶做起的的魏忠贤,他手里一旦有了大权,可以任意挥斥方遒、享受人世间所有荣华富贵时,却没有自己的正常性爱,那他还不把所有拥有性爱的人嫉妒死,恨死吗?他还会正常的对待社会和人民吗?

再谈谈本书中谈到的另一个人物——张献忠,说实话,在读本书之前,我不是很了解这个人物,和所有不尊重妇女的起义军一样,他把女人视为祸水,既要玩弄女人,又要贱视女人。他对女人只要一夜情,第二天就杀,越漂亮的他越仇视。看来对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还没有寻找到原因。我估计这是在青春期他曾经被女人严重伤害过,所留下的阴影所致,今天说就是心理疾病。

真正在起义后坐上皇位的那又有几个农民呢,历史上好像也也就是朱元璋,陈胜吴广让贵族后裔刘姓建立汉朝,隋末农民起义让地主家庭的李姓建立唐朝。所以农民的起义也就是为另外一个新兴的贵族统治集团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农民自己的命运依然是悲惨的,是不能自己掌控的。依靠了农民掌握政权的人最后都是损害农民利益最凶残的,好像任何时期都没有能够逃离这样的怪圈。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不得不说——吴三桂,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背叛,第一次,他背叛了大明,第二次,他背叛了李自成,没想到,到了六十二岁白发盈巅之际,他还要第三次反叛,曾经的英雄少年,曾经的忠孝典范,一生的奋斗却最终走上屡屡牺牲自己名节的道路,以荒唐可笑的悲剧收场,他有那么多的机会选择慷慨赴义,成就千秋美名,可惜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时代造就英雄,也会产生罪人,之所以成为历史的罪人,无非是其没有遇到正确的时代罢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在明朝,台湾就已经属于中国,明朝——台湾——郑成功,中国历史上唯一打败过西方殖民者的骁将,因为注重名节誓死不投降与清朝,演绎出一曲可以不顾孝道,骁勇善战,收复台湾的精彩节目,其在历史上的作为终于让国人心情得以舒展。更为令人尊敬的是,他的父亲在他以死抗争劝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后,最终投降了清朝,并被清政府指使屡屡信函劝他归顺满清,可他却不顾孝道,要以忠义为生命,最终让老父亲和

郑氏全家人都搭上了性命。仅凭这一点,郑成功是个值得十分尊敬的人。在追求过分务实的考虑太多的现实里,“识时务”的“俊杰”多得不计其数,这些聪明人聪明得让你窒息,理智得使你心灰意懒。反过来他们要奉劝你,人要变得随和圆滑一些,耿直正义是没有前途的。。当一个民族都没有正义时,也就是这个民族最危险的时候!

台湾,也就从这时起,真正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当然因为郑成功没有归顺正统的朝廷,所以还是没有回到大一统的天下。后来的朝廷对这个海岛正式实施统治,也是在他对荷兰人的收复基础之上。

读罢此书,我深深地为张宏杰细腻的文笔以及对历史的细致思考所折服,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选取的七个人物也是极有针对性,他们的事儿发生在古代,但是对于我们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逆境中朱元璋的坚忍,登基后帝王们处理问题的果断,以及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热爱······另外,中华文明虽然悠久灿烂,但是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经过统治者修改过的,要想还原历史真相,就只能博览群书,所以,虽然在此书中有所收获,但我亦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6篇:大明王朝“权末代”的可悲结局

大明王朝“权末代”的可悲结局

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几乎没有人能活下来。明皇族两百多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

明皇族的人口爆炸

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朱佑樘览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他有点好奇,这些王爷能记清自己的儿女吗?

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

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象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正如朱佑樘所料,朱钟镒生殖冠军的称号不久之后就被他的一位后代,也就是另一位庆成王所夺取。这位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正所谓“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

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

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

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 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58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与此相对照,虽然“爱新觉罗”氏不是从努尔哈赤算起,而是从其父塔克世算起(源头数量比明王朝多了数倍),而且明清两朝的存活时间大致相当,但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氏的成员数量是29000人。

事实上,朱元璋子孙数量的急剧膨胀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也是世界人口史上的一道风景。各地长官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于此省的皇族。

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 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

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刚刚一岁。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

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

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

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

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

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弯,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递出申请。如果没有皇帝的亲自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为了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后代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见”。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王爷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他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在“制度”决定之下,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他们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以求提高效率。在紧锣密鼓的床笫战争中,生育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地方最赚钱的行业,都被皇族垄断 多子多福,本来是中国人的不二信条。挥霍和生殖,又是朱元璋给自己子孙规定的光荣任务。所以,朱氏皇族生得理直气壮,生得光荣坦荡,生得痛快淋漓。然而,对大明王朝的其他成员来说,皇室生育纪录的一次次刷新,可不只意味着为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聊增添材料——它更意味着每个老百姓负担的一次次加重。

王爷的增加,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

明代中叶之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河南周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69万石。湖广楚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25万石„„国家财富分配中,权贵们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这片江山上的亿万人民存活的真正意义,历来就是给一家一姓提供膏血。

这本是中国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明王朝的臣民对此也充分理解。然而,朱氏一家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长官惊慌地发现,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嘉靖年间的大臣们纷纷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这仅仅是皇族们招致民怨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中国老百姓都特别“通情达理”。江山是人家老祖宗提着头打下来的,是用千万个人头换来的。所以,人家的后代享受一下特殊待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问题是,国家规定已经如此优厚,皇子龙孙们犹有不足。他们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无利不取,无所不为: 皇族往往与巨商相勾结,进行行业垄断。这些亲贵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再从商人那里分得巨额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都被其垄断。许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权,控制了当地的食盐销售。他们不顾百姓承受能力,任意抬高盐价,以致最底层的老百姓长年买不起盐吃。

所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皇族就会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抢占到自己手里。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县中极膏腴田地”。比如皇帝赐给福王两万顷土地,本来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尽仍然不够,不得不跑到湖广、山东去圈占最好的良田。所以史书说,有明一代“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们山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货赂山积”,金钱百万。陕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拥赀数百万”。大同的代王,居然拥有房屋1060所„„

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顿。从明代中期开始,历代皇帝不断通过“加派”等手段,将宗藩费用进一步转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负担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有的农民甚至“废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国之禄”„„

特权庇护:皇族成为黑势力保护伞

以上种种,毕竟还属“合法”或者符合“潜规则”。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皇族们的欲望和冲动。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特权总要走到极端。明代皇族超出法律之外的为非作歹穷凶极恶为他们积累了更大的民怨。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皇族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许多皇族都涉足地方事务,一旦有求不遂,就依仗自己的龙子龙孙身份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代王府的辅国将军因为不满县官处罚他的仆人,公然当众殴打知县。晋王府的河东王等人辱骂殴打地方官更是常事,所谓“挟奏有司,擅入府县,凌辱殴置,习以为常”。嘉靖三十七年,宁化王府的宗仪,也就是小小管家,竟然动手殴伤了堂堂布政使这样的朝廷大员:“求索禄粮不遂,围布政司门,殴伤左布政使刘望之。”

因为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许多王府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嘉靖五年,庆成府的辅国将军藏匿大盗被人告发;隆庆二年,方山王府镇国中尉朱新垣“与群盗通,劫掠商货”;襄垣王府的辅国中尉、昌化王府的辅国中尉都“私出禁城为盗”,公然杀人劫财„„

至于强抢民女之类的经典桥段更是无地无之。在特权庇护下,皇族已经沦为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个群体。河南禹州的徽王朱载伦,“有美女子过府,掠入与淫,女幼不敢接,即大怒,投以与虎”。山民王朱企礼在武冈州“前后夺民妻女无算”。武邑王在父丧期间“居丧无礼,置酒作乐,召妓者歌舞,极诸淫纵,内使谏者,辄非法拷掠,或触其怒,以石鼓压胸,囊沙覆口,死者数人”„„

两百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

虽然民怨深重,各地皇族们丝毫不予理会——拼命享受,就是对列祖列宗提头血战最好的回报。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大明王朝,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两百多年的飞扬跋扈、狂吸痛饮,high到极点,享受到巅峰了。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纵横大地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宴席不仅仅是被打扰了一下,而是被宣告永远终结。更可怕的是,他们到这个时候才发现,这场两百年的宴席不是免费的,结账的时候到了。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是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均在劫难逃。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据太原总兵姜瓖亲见亲闻,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让我们先来看看皇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杀皇族。起义军攻陷山西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攻占汾阳后,也首先搜杀“宗绅”,以致“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

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这四百余人都是晋王一系的高级皇族。接着,因为“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经过这两次杀戮,山西晋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杀殆尽。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又攻取大同。6天之内,代王朱传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其他郡王也几乎没有幸免。姜瓖在启本中说:“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综计以上数次,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

山西一地仅是缩影。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

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更是题中之义。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杀法上常有新创意。崇祯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阳,执襄王朱翊铭于南城楼。朱翊铭跪地乞生,张献忠赐给了他一杯酒,说:“吾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接着“杀之城上,焚城楼,投尸于火”。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克武昌,俘获楚王朱华奎。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新花样——活沉西湖,宫殿楼阁近千间也被付之一炬„„

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待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

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明皇族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民愤。他们已经完全站到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不得不以自己这一代的鲜血和生命,为自己,也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付账,就像以前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一样。

但不要忘了,朱元璋正是高举“打倒元朝特权阶级”的大旗建立了明朝。明王朝这座大厦建立的地基,正是元王朝巨室、权贵、官宦之家的累累尸骨啊。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济》2011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第7篇: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口感不好 没人种

2016年10月18日 08:49 来源:人民网 作者:阎京生

1581人参与 99评论

核心提示: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最严重的陕西地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玉米和红薯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阎京生,原题:阎京生:玉米和红薯能否救大明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在近些年流行的许多穿越小说里,有志之士携带现代知识穿越到大明甚至大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获取这些高产作物,增加人口;然后就是设法修高炉炼钢。一个粮食,一个钢铁,这两样东西成为穿越小说中让一个朝代称王称霸的根本。在一些明代题材的穿越小说里,崇祯年间天下大旱灾,也是靠推广玉米和红薯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消弭了农民起义,给“我大明”又续了一口气。

但是,玉米和红薯在晚明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续命功效吗? 实际上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金瓶梅》当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最严重

从中央气象局编纂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等文献中收录的气象记录来看,崇祯大旱始于1627年(天启七年)的陕西北部,1630年(崇祯三年)扩大到陕西全境及河南,1633年(崇祯六年)扩散到京师(河北),1638年(崇祯十一年)扩散到山西、山东、南直隶(江苏安徽)。到1641年(崇祯十四年),旱灾席卷明朝十五省(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十二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从形势上来看,此时北方各省的旱灾已持续十年以上,陕西的极旱已经持续了近十五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已经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而且外有清军不断犯境。即使明朝中央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备在这些受灾省份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的条件了。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摊丁入亩”,这两项政策是清朝中叶发生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乾隆五十年六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著传谕军勒浑,即将番薯藤种多行采取,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一并由驿迅速寄交毕沅,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与玉米和红薯相映成趣的是占城稻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历程。宋真宗时遣使至占城,取稻种三十石种于福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甚至在宋朝建立之前)。因其耐旱,大中祥符五年又取稻种三万石,分种于江淮、两浙。当时的中国晚稻(如红莲稻)自播种至成熟需150天,粒肥而香;占城稻只需100天(后缩短至60天)即成熟,但单产量低,且味道不好,属于下等米,只供农民食用,或用做军粮、马料。而正赋(上供米)仍征收宋朝本国的晚稻粳米。宋朝官米(以及地主租米)只收晚稻粳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占城米不耐储存,容易腐烂变质。

马铃薯在欧洲的境遇与占城稻、红薯和玉米在中国的遭遇相似。它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并且传播开来,但是在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因工业革命、医学技术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等原因而发生人口膨胀,马铃薯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高产作物的推广并非导致人口爆炸的原因,而是反过来,人口爆炸刺激了高产作物的推广。

推荐第8篇: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

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尽显一时之风光。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当官”不成直接“发财”

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

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别看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员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贫贱;他自己喝凉白开,把最好的茶递给官人喝。在以挣钱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钱,敢在女人身上花钱。在他看来,凭他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就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

丝绸的出口是宫里直接掌控的国有垄断项目。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所以,他花重金从苏州买下芸娘,专门侍候江南织造局的监正杨公公,当了杨金水的“对食”。有了这个靠山,他才能成为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

清朝的官帽是红顶,所以有“红顶商人”一说;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乌纱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称为“乌纱商人”。红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总是好做生意。

中国古代的商人,尽管不在官场混,但他们都知道“天子”与“天下”的悖论。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商业智慧用到最不应该也是最应该的地方去,这就是勾结官府,权钱交易。不论是生存也好,还是发展也好,舍此别无做大做强的机会。商人们都深知两条规则:在商言商,千万不要与皇权作对,此其一;皇恩浩荡,粘上了就是巨额利润,此其二。事实上,对于多数商人来说,皇恩往往是通过各级官员的“跑冒滴漏”,间接地流入民间的。所以,为商之人都知道,没有官府的帮衬,生意根本就无法做强做大。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皇权统治最终离不开官员,官员是统治的手段。而被作为手段的“官员”,也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的,它不是经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并能得到丰厚的收益。

商人,

官场之争的受害者

帝王们都知道,官商勾结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变成“官家私有”,从本质上讲,是把社会财富从一家之“国有”变成千百家之“官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争也好,官场之争也好,都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斗争。中国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坚决让有钱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员的家。这也是“天子”们的政治智慧。

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盘剥加上自己的无度挥霍之后,净资产已经所剩不多。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动资金都用于买粮,作最后一次豪赌,打算发一笔天灾人祸之财??借助官府的力量,低价收购灾民的土地。但因海瑞生扛硬顶,情况发生突变。他只好把用于买地的100多船粮食“奉旨赈灾”,最后血本无归。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绝路,于是点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所有的经营账册拷贝了一份,分两个渠道送给了官府和朝廷,最终以自己的死点燃了烧向浙江官场更大的一把火。把官员烧得鸡飞狗跳,诚如他给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

沈一石在他留给杨公公、郑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写道:“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数十年备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国库之亏空否?”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推荐第9篇: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性格导致的悲剧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历史的书,特别是对明清两朝的历史感兴趣,近期又在图书馆借阅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先生所著的《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一书,在生动的情节、流畅的文字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借古喻今,感受企业兴衰之道,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性格导致的悲剧。我的读后感之一,就是对大明王朝的灭亡原因得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是导致明朝灭亡悲剧的一大关键。

1627年,朱由检继位登基,取年号为崇祯。自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至此已经走过了整整二百六十个年头。在崇祯继位之前,由于他的父皇万历后期政坛高层忙于朋党之争,大搞“窝里斗”,国事已江河日下。传到了皇兄天启,更是昏庸无道,朝廷大权落入大太监魏忠贤之手,形成“阉党”专政的局面,正直的官僚不是被革职,就是被杀戮,政局腐败透顶,终于酿成民变而一发不可收拾。

1627年8月24日,信王朱由检成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太平。”17岁的朱由检不动声色地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这样的惊天手段让人叹为观止,朝野上下也为之一振,认为明朝的中兴大有希望,再延续数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崇祯虽然“在位十又七年,不逸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却最终留给后人“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朝的灭亡固然是万历肇始的数十年腐败达于极点的政治措施所积累造成的,然而,崇祯本人多疑和刚愎的性格却分明是加剧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崇祯猜忌、急躁、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体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是:“用人不专,任而不信”,终崇祯一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各地巡抚被斩杀的有十一人、未来得及问罪先行自杀者一人。正是由于他的多疑,众多才具斐然的大臣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大多数人唯有唯唯诺诺,对重大决策不置一言,采取明哲保身的随波逐流;还由于他的刚愎,坚持不断加派军饷的政策使得人民负担日益沉重,农民武装一天天壮大。

崇祯的另一个更致命的性格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内地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时,仍死守着所谓的春秋大义,以天朝上国对蛮夷之邦的轻蔑态度,坚决不肯与满洲议和。崇祯和他的大臣,并非不晓得“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但他们死要面子,不想成为第二个宋高宗和秦桧,给后世留下骂名,即使是皇太极为首的满清一次又一次入侵关内攻城掠夺甚至采取直逼北京的方式“以战逼和”,仍置之不理,君臣上下对和议闱莫若深,死活不肯和谈,听任明军在对满清和农民军的两大战线上同时作战,最后在一败再败中耗尽了国力。

即使是到了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的最后时刻,李自成还是没有杀崇祯之心,也没有灭亡明朝之意,当他率兵把北京团团围住时曾派归降的明朝太监进城与崇祯议和,说只要崇祯割让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封他为西北王并给他一百万两白银,他立马就退兵,李自成对此也很有信心,他认为崇祯一定会接受的,一般人也觉得到了这么一个危急时候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答应的,读后感《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性格导致的悲剧》。 这么好的一个可以延缓大明王朝的机会却也被崇祯拒绝了。

就算崇祯到死也不肯议和,但在生死关头如果自己能惜命怕死,像南宋的赵构一样,弃北京向江南逃去的话,大明还是有延续下去的希望。不说复国,至少能在江南割据和北方的清对峙,就像之前的金和南宋对峙一样。北京城破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还是很强大的,各路军队都还在勤王的路上,崇祯这时跑路完全可以一直到江南,在南京定都,建立一个南明政权与北方农民军以及满清相抗衡。崇祯完全可以像宋高宗那样偏安江南休养生息,先让东北的满清先和北方的李自成农民军血拼,再和大明南北对峙,明朝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样和金对峙,日后复兴还是大有希望的。

但最终崇祯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非常的有骨气,但是他的性格,作为君主,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亡国的悲剧,朱由检本人以煤山自缢的方式殉国。这样的情节,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并扼腕叹息。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实在是一个悲剧时代。大厦将倾,狂澜既倒,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演了一幕亡国的悲剧。在这一幕悲剧中,每个人都在演出悲剧,皇帝以悲剧谢幕,大臣们也莫不以悲剧收场。

常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作为大明这个百年老店的CEO,为江山社稷计,必要时做出一定的妥协,甚至忍辱负重也是必须的,毕竟“生命第一,面子第二”,个人可以宁死不屈,但因崇祯这样的君主身死而导致“亡天下”,让整个中华沦于满清异族的统治,实在是中华汉族的悲哀,至今令人难以释怀。

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而且亡在一个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手上,并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演绎了一幕亡国的悲剧。平心而论,朱由检在明朝诸帝中,绝对不是一个昏君,但他性格的缺陷,使大明王朝积累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愈演愈烈,颓势难以挽回。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巍峨的王朝大厦,一朝轰然倒下。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一书以悲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该书把这幕悲剧的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来,目的是给予读者历史固有的深邃启示,并非只发思古之幽情。就好像我们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那样,不必站在哈姆雷特的立场上,而是以超脱的眼光来远距离观察历史。并以史为鉴,思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守住原则,又不拘泥于名节,把我们的百年企业延续下去,避免像大明王朝那样灭亡的悲剧的发生。

推荐第10篇:大明文化园

蚌埠大明文化园桃花节盛大开幕

“人间三月天,最美大明园”,历经寒冷的冬天,春暖花开的季节终于来了。远离城市喧嚣,赏花踏青,成了城市居民旅游主旋律。由安徽兴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安徽大明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春暖蚌埠·花开大明”2016年大明文化园桃花节于3月26日举办开幕式,这这标志着为期三天的桃花节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现场各界嘉宾云集,共赏桃花盛景,气氛隆重热烈。

据了解,本届桃花节从3月26日开始一直到3月28日,为期3天,全程免费开放,举办的各类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在桃花节期间,游客不仅能观赏到桃花环绕的美景,更能领略和参与景区精心策划的“特色文艺表演”、“桃花园祈福”、“梦想风筝放飞”、“时空穿越人物互动”、“特色美食”、“摄影采风”等各种助兴活动。

宾客可前往祝福区域免费领取祝福丝带,并可在祝福丝带上写上自己的心愿或为家人朋友祝福,系在盛开桃花的桃树上;踏春桃园自驾游让自驾车游客到十万亩“桃花海”观光、赏花;正值春意盎然、桃花烂漫之际,邀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放飞风筝,放飞梦想,享受放飞风筝的乐趣,感受桃花芳菲、春色满园的到来,领略大明文化园秀丽的自然风光。

大明文化园位于风光秀丽的龙子湖区西芦山,是安徽省“861”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国家优选旅游项目。本届大明文化园桃花节以桃花为媒,想让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大明园,了解大明园,体会踏春赏花的乐趣。

第11篇:大明公司简介

发展,在阳光下持续的大明医药

贵州大明医药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坐落于百鸟之都、阳光之城、高原明珠——草海之滨的威宁县城。

大明医药是由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祖家明先生和公司监事长兼质管部主任代永娴女士夫妻俩适应环境、抓住机遇、用好资源,经药摊、药店、药品批发部、医疗器械公司等过程的滚动发展,独资创建的公司 ,是经营有序、从弱到强、不断壮大、持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

公司近况

公司现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现员工288人,其中大专以上46人,高中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26人。

公司坚持大众健康、明哲人生、诚善济人、呵护生命的办司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心系民生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遵纪守法的诚信意识,竭诚为大众健康服务,现属威宁民营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中药材产业的重点企业。

公司的业务范围目前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药械批发部,经营范围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第二类精神药品、ⅠⅡⅢ类医疗器械、兽药、农药及其器械。二是威宁大明医院(详见大明医院简介)。三是威宁祖家医药中心店,属威宁远近闻名的品牌药店,在城区主要路段分布直营店10家,在乡镇

开设加盟分店10家。祖家药店建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公道、服务态度周到,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从一个门店发展到20个门店,并在其中两个门店设置了中医诊所。

公司把“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质量方针落实在行动上,把“不让一粒(件)不合格药品(产品)流到群众手中”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塑造“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质作风”的企业形象,维护群众有医有药的合法权益。公司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认证和好评。

仅两年来,公司先后获得“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工会”、“诚信服务满意单位”、“物价诚信单位”、“年检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

持续发展:公司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深刻认识到商业运作的事、市、势游戏规则,遵循市场的供求状况,遵守国家对势态发展的监管调控,并依据市、势的允许来办好公司的事,把市、势、事有机结合,立足全局、服从全局,紧紧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谋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祖家医药中心店跟随城镇化的带动,遵循药品法的规定,根据人群的集聚进行合理的布局,适时增设新的门店,方便群众就近购药。同时,要着眼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和流行状态,及时调整药品品类结构,并扩大乙类非处方药品种,满足群众“小病到药店”进行“自我药疗”的需求。

第二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作为中小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环节中,基本药物的

配送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保证在配送过程药品质量的养护,经有部门批准公司受让土地10亩,新建威宁医药物流配送园区,目前土地已平整,设计工作完毕,即将动工修建。

第三根据国家“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亚和政策”及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气候条件,开成了威宁属于贵州三个独立的优质中药材产地之一。为了促进威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省地县有关部门批准,公司筹建威宁大明中药饮片公司,并在公司内设立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和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研发中心。目前已受让土地80亩,土地平整建筑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之中。同时,在威宁县迤那、炉山两镇,公司与当地政府和合作社合作,建设万亩中药材GAP优质高不示范基地,该项工作已全面开,中药材长势良好。

第四为了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开展对老年群众的服务工作,在威宁还设有大型为老年群众服务机构状况下,公司给有关部门审批,在新城区筹建威宁大明老年公寓,对老年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规范化服务,使老年群众享有幸福的晚年。目前,老年公寓已受让土地使用权10亩,土地已平整,即将动工建设。

第12篇:法国王朝

法国王朝世系 法国王朝世系包括墨洛温王朝481-751,卡佩王朝987-1328,瓦卢瓦王朝1328-1589,波旁王朝1589-1792,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墨洛温王朝(481-751),法兰克王国

1 克洛维一世 (481-511)

2 克洛塔尔一世 (511-561)

3 希尔佩里克一世 (561-584)

4 克洛塔尔二世 (613-629)5 达戈贝尔塔一世 (623-639)6 克洛维二世 (639-657)7 佩平二世 (687-714)8 查理马特 (688-741) (“铁锤”查理)

编辑本段加洛林王朝(751-987),(西)法兰克王国1 佩平三世 (751-768)

2 查理一世 (768-814)

3 路易一世 (814-840) (“虔诚者”路易)

4 查理二世 (843-877) (“秃头”查理)5 路易二世 (877-879) (“口吃者”路易)6 路易三世 (879-882)7 卡洛曼 (883-884)8 查理三世 (882-887) (“胖子”查理)9 厄德 (888-898)10 查理三世 (898-922) (“傻瓜”查理)11 罗贝尔一世 (922-923)12 鲁道夫 (923-936)13 路易四世 (936-954) (“海外归来者”路易)14 洛泰尔 (954-986)

15 路易五世 (986-987) (“懒惰者”路易)编辑本段卡佩王朝(987-1328),法兰西王国

1卡佩一世 (987-996)

2 罗贝尔二世 (996-1031) (“虔诚者”路易)3 亨利一世 (1031-1059)

4 腓力一世 (1059-1108)

5 路易六世 (1108-1131) (“胖子”路易)7 路易七世 (1131-1180) (“小路易”)8 腓力二世 (1179-1223) (“奥古斯都”)9 路易八世 (1223-1226) (“狮子”路易)10 路易九世 (1226-1270) (“圣路易”)——十字军亲征者11 腓力三世 (1270-1285) (“秃头”腓力)12 腓力四世 (1285-1314) (“美男子”腓力)13 路易十世 (1314-1316) (“固执者”路易)14 腓力五世 (1316-1322) (“高个子”腓力)15 查理四世 (1322-1328) (“美男子”查理)

编辑本段瓦卢瓦王朝(1328-1589),法兰西王国

1 腓力六世 (1328-1350)2 约翰二世 (1350-1364) (“好人”约翰)3 查理五世 (1364-1380) (“贤明者”查理)4 查理六世 (1380-1422) (“疯子”查理)5 查理七世 (1422-1461) (“胜利者”查理)6 路易十一 (1461-1483)7 查理八世 (1481-1498)8 路易十二 (1498-1515) (奥尔良支)9 弗朗索瓦一世 (1515-1547) (昂古莱姆支)10 亨利二世 (1547-1559)11 弗朗索瓦二世 (1559-1560)12 查理九世 (1560-1574)13 亨利三世 (1547-1589)

编辑本段波旁王朝(1589-1792),法兰西王国

1 亨利四世 (1589-1610)

2 路易十三 (1610-1643) (“正义者”路易)

3 路易十四 (1643-1715) (“太阳王”)

4 路易十五 (1715-1774) (“深受爱戴者”路易)

5 路易十六 (1774-1792)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路易)

【路易十七】(注:挂名国王,由革命政权看管,夭折)

无王朝时代(1789-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波拿巴王朝(1804-181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二世】(注:挂名\"罗马王\")

编辑本段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1814-1824)

2查理十世(法兰西国王1824-1830)

编辑本段奥尔良王朝(1830-1848),法兰西王国

路易-菲利普一世(“街垒国王”,原为大金融家)无王朝时代(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编辑本段波拿巴王朝(1852-1871),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1852-1873),系拿破伦一世继女之子,拿破伦一世原配约瑟芬亲外孙

编辑本段附录:无王朝时代(1871年以后)的总统

1871-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

A.梯耶尔(A.Thiers)(1871年-1873年)

P.麦克麦隆(P.de Mac-Mahon)(1873年-1879年)

J.格莱维(J.Grévy)(1879年-1887年)

M-F.萨迪-卡尔诺(M-F.Sadi Carnot)(1887年-1894年)J.卡西米尔-贝利耶(J.Casimir-Perier)(1894年-1895年)F.福尔(F.Faure)(1895年-1899年)E.卢贝(E.Loubet)(1899年-1906年)A.法利耶尔(A.Fallières)(1906年-1913年)R.蓬加勒(R.Poincaré)(1913年-1920年)P.戴夏纳尔(P.Deschanel)(1920年2月18日-9月22日)A.米勒朗(A.Millerand)(1920年-1924年)G.多美尔格(G.Doumergue)(1924年-1931年)P.杜美(P.Doumer)(1931年-1932年)

A.勒布朗(A.Lebrun)(1932年-1940年)

维希政权(1940-1945)

1945-195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内阁制) V.奥里约尔(V.Auriol)(1947年-1954年)

R.柯迪(R.Coty)(1954年-1958年)

1958-现在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总理制)夏尔.戴高乐为首任总统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958年-1969年)

阿兰\"波埃尔(Alain Poher)(代理)1969年4月20日至6月20日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69年-1974年)

阿兰\"波埃尔(Alain Poher)(代理)1974年4月2日至5月19日瓦雷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1974年-1981年)

法朗索瓦\"密特朗(Fran鏰is Mitterrand)(1981年-1995年)

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17日至2007年5月16)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2007年5月16日至今)

第13篇:读杜车别著《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有感

政治浪漫主义的悲剧

——读杜车别著《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有感

蒋少荣

一个国家,如果赋税过低,则会没有财力提供正常的公共服务,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终至政权覆灭。

浪漫主义是人们思考政治问题非常容易陷入的误区。

在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政治浪漫主义者往往将明朝的覆灭简单地归因于皇帝的荒淫与专制、官员的腐败、宦官的干政,然后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谴责这些人,或者笼统地做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制度一无是处的结论。这样观察和思考政治问题固然简单快意,但是却使人们忽略了很多东西,也错失了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得失的机会。

实际上,政治浪漫主义者的理想虽然很美好,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却无法实行。宽徭薄赋固然有利于民生,但是政府官僚体系的运作、军队的维持、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灾民的赈济,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如果赋税过低,则会没有财力提供正常的公共服务,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终至政权覆灭。

大明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大明王朝之所以覆灭,是因为皇帝荒淫无度,奢侈浪费,政府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官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宦官专权,特务机构残暴。

杜车别所著《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一书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社会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据本书的研究,明初的农业税率为3.16%,明末的农业税率为1.97%,即使加上所有的摊派,也只是在3%到6%之间波动。商业税率更是低至三十税一,而且还常常没有收上来。唐朝的商业税率达到了20%,远高于明朝。南宋曾经有一年仅盐和酒两项,就征收了4300万两银子,而明朝一年的商业税收不过三四百万两而已。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无法满足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需要,其中两个最严重的问题是拖欠军饷和没有财力赈济灾民。书里写道:“明末军队缺饷记载比比皆是,各个边镇缺饷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六年甚至更长。士兵领不到军饷,衣食无着,一开始靠典当衣物、兵器弓箭来支撑,后来发展到卖子女卖老婆的地步,士兵中弱者沿街乞讨,强悍的直接哗变叛乱。”因为领不到军饷而哗变的士兵成了李自成军队和入关清军的主要兵源。

走投无路的灾民是起义军的又一个重要的兵源。明末处于17世纪上半叶到中叶,正是一个向小冰期转换的时代,因此自然灾害频发。在1601-1644年间,历史学家记录了两次八年之灾。尤其是河南,曾经整整三年未下一滴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免征赋税,也避免不了饥民的哗变。崇祯元年,由于气候恶劣,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秦中大饥,赤地千里。史料记载,是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蓬草吃尽,又吃树皮,树皮吃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对于受灾地区,政府并非没有赈济,但是政府的赈济远远不能够满足赈灾需要。崇祯四年,赈灾官员李继贞给崇祯的奏折说,政府给的十万两赈灾银子只够十万人活五十天。可是五十天之后呢?更多的灾民呢?政府无力救济,只能任由灾民聚众为盗。由于自然灾害连年,赈济乏力,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饥民揭竿而起,与饥饿的士兵合流,最终推翻大明王朝的政权。

有人说,明王室内帑充实,只是没有拿出来发军饷、赈济灾民而已。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自成进京掠来的七千万两银子中,从宫中掠得的仅仅不到十万两,其余均来自侯门、宦寺、百官和商贾。由此可见,明朝确实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时代。

本书指出,明王朝之所以税率低到了不足以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水平,一方面与开国皇帝朱元璋体恤民生的儒家政治理念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文官集团力争的结果。明朝的文官,俸禄很低,吏治又严,这样的俸禄常常不足以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工商业资产阶级,替他们代言,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另外,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明朝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阶层,他们有钱以后便支持子弟读书应考做官。这样家庭出身的文官集团,便成了工商资产阶级的天然代言人。他们从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一再力争低税率,尤其是工商业的低税率。

赋税水平过低直接导致国家没有钱赈济灾民,没有钱养兵维持秩序和抵御外侮,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大明王朝的覆灭使得明朝社会所有阶层陷入被屠戮、被掠夺的境地,侯门大贾也不能幸免。文官集团为维护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而减税的努力最终断送了工商业资产阶级乃至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与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相类,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诉求也是减轻赋税。然而独立之后的美国要成立新国家,也一样需要募集资金!偿还独立战争其间发生的国家债务、给士兵发放拖欠的军饷以及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都需要钱!为募集资金,美国政府提高了关税水平,还成立了国家银行!更加富有讽刺意味的是,1794年,由于对联邦征收威士忌酒税不满,在宾夕法尼亚爆发了一场公开暴动。华盛顿总统发布命令要求所有暴动者返乡无果之后,派出军队镇压此次暴动。不过富有喜剧意味的是,最后发现军队围捕的二十多位“犯人”里只有两位犯有危害国家罪,而且最后由于这两位犯人一位是“傻瓜”,另一位是“精神病人”,都被华盛顿总统赦免了。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出现过不少浪漫的政治口号,比如轻徭薄赋,自由、平等、博爱、内圣外王、民贵君轻、爱国、公平、正义等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口号确实能够起到凝聚人心、促进社会整合或者完成某些重大的社会变革的作用。但是如果将这些政治口号片面化、绝对化,发动民众以非理性的方式去实践之,则会导致社会出现问题,甚至造成悲剧性的社会后果。例如,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名义进行的法国大革命,将贵族阶层脸谱化和污名化,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杀戮,甚至发展到极端状态,杀戮所有在政治异见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专制和恐怖。一场以自由的名义进行的革命最终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很多无辜的人成了革命的刀下鬼,最后甚至连罗伯斯庇尔本人也被送上了断头台!罗兰夫人在上断头台前留下了一句话:“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得以实行。”诚哉斯言!

政治说到底是平衡的艺术。平衡各个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平衡国家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国家机器方能运转良好。

政治浪漫主义看上去很美,但若将之付诸实践,只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第14篇:《大明劫》影评

两个人物,一个时代

——评《大明劫》

郝凤玲 汉语B122班 20120601423

3在《大明劫》还没有上映之前,我已经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对这部电影的内容及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关于这部电影,媒体界大都认为它可能是我国历史题材剧的一个新的突破,是一部典型的正剧。如此高的评价,令我迫不及待的观看了这部影片。我虽然不懂什么才算对历史题材剧的突破,但是和我以往看过的历史题材剧(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相比,《大明劫》没有如《戚继光》一样,构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来表现主题,而是从两个人物的视角透视社会发展趋势及影片思想主题;《大明劫》也没有如《步步惊心》一样,以穿越来虚构历史,以男女情感为故事中轴,而是真实的再现历史,以明末经济凋敝,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等社会现状为史实,证实大明已穷途陌路;《大明劫》更没有如《美人心计》一样,着重表现宫廷中女性的争权夺利,《大明劫》全剧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有也只是充当配角。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艺术文学的来源。《大明劫》之所以能真实的反应历史,除了导演坚持反应历史真实外,更重要的是编剧创作时立足于社会生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选取的历史题材很多,这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史料支撑。“《大明劫》这个剧本创作大约历时两年半,其间改稿约32次”王竟导演一席话,这更使我明白一部文学作品,先不谈好坏,它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然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大明劫》这一剧本,关键在于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这件事情,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作者站在时代的潮流中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述说着明末腐朽的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爆发了农民起义。这部电影一开始就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打开封切入,双方的激战使矛盾更加尖锐化,也为主角的出场奠定了基调。

“《大明劫》从两个人物的视角剖析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明朝的末年,是一个乱世、末世,就有一种末世的感觉,从两个人物透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吸引点”王竟导演根据贯穿全剧的两个中心人物,向我们展示了明末社会现状以及明朝灭亡前的种种挣扎和残酷现象。通过这一影片告诉我们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实行“仁政”才是治国良药,“暴政”只会加速朝代的灭亡。历朝历代皆因暴政而陷入了走向灭亡这个怪圈,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影片从吴又可这一人物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治好一个国家,也从侧面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莫重蹈历史覆辙。《大明劫》从两个人物代表的不同利益入手,向我们暗示了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存在着不可磨合的矛盾,也暗示了影片的结局。

孙传庭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因此他身上

虽有文人风骨,但更多的是时代造就的伤痕—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冷酷。瘟疫即将散去时,他却将未康复的士兵活活烧死,只为无后顾之忧。于用兵之道,这当然无可厚非。然于人之常理却令人寒心,人皆有好生之德,更何况是为国奋战的士兵,连兵心都不维护,何以得民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所不能体悟的。另外,于他个人性格而言,他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可怜之处在于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不得统治者的信任。可悲的是他马革裹尸,精忠报国,却是孤军奋战,这是他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孙传庭带领5000精兵出征,进入军营他才发现武器弹药严重缺乏,而且武器都是些不能用的火铳,粮草也是虚假的充实,士兵也毫无纪律。古时士兵不得带家属从军,以防扰乱军心。管理粮仓的小兵却与女儿在兵营嬉戏,如此之军队怎能打的了胜仗?另一方面,军团出征潼关遇到瘟疫横行,人心惶惶,这如何出兵?这些现象都给孙传庭的出兵抗战造成了阻碍,但从侧面也暗示了此战必败。面对困难,孙传庭决定整顿军营,上书要求拨饷银,可是崇祯帝却担心他佣兵自重,最后造反,迟迟不肯下旨。为了整顿军备,他只好自己想办法。当时明朝实行屯兵制,即士兵在战时从军打仗,春闲时从事田间劳作。后来,这一制度慢慢被人遗忘,地方豪强与官员互相勾结,抢占了国家的许多土地。为了筹的资金,他只好查封地主的家,钱银充公,土地没收。他喊出“天下糜乱,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什么?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源,这就是李自成为什么能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却一次也输不起。”于是他把这43家强占土地的地主斩首示众。然而他殊不知,这些积弊非一时所能形成,也非杀几个人就能得到粮食,得到民心。毛泽东指出:要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封建地主。他这样杀几个地主只能暂时有效果,但长久来说并非良策。文人出生的他并非嗜杀之人,然而身为人臣,报效祖国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为了国家,他毫无选择的陷入困兽之斗。最终孙传庭战死沙场,明朝灭亡。

如果说孙传庭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言人,是“暴政”的实行者,那么吴又可不仅是广大农民阶级的代表者,发言人,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是“仁政”的实行者。他不仅是个敢于突破祖宗疗法的医师,他也对时代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说:“历朝历代,皆是始兴中衰,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他的认识是超前的,所以他更关注个体的命运,他用医术救人,也暗示了他认可以德治国。他的“仁政”与孙传庭的“暴政”是势不两立的,因而对于孙传庭的做法他是极力反对的,所以当瘟疫得到控制,他毅然离开军营。

吴又可是一个为真理而坚持不懈的人。他认为瘟疫是一种无色无嗅的戾气,它通过人的呼吸进行传播。然而传统守旧的赵提领却坚持反对,于是他毅然离开

赵提领家,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赵提领终因瘟疫传染,死于非命。吴又可担任祛除瘟疫重任,终于瘟疫得到了控制,但他却无法接受孙传庭杀死那些尚未痊愈的士兵,深感痛惜,于是夜半逃离,不愿随军而行,这也显示了吴又可的“仁”心。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杀戮国家,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他的医术,1642年他创作了《瘟疫论》,其中一个经方达源饮,在非典时期发挥奇效。

《大明劫》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历史事实,而且多层面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部影片总体上是从悲剧角度展示给我们的,以悲剧的结局来引起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珍惜。这部影片的主题是高于影片本身的,它对我们当代为政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经济极度发展、政治极度民主、文化极度繁荣的社会,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如何做才能维护社会的文明健康,使整个社会朝着积极、光明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政府在积极推进廉政建设,纯化政府部门,使政府在“阳光”下行政,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社会各团体,也在积极行使监督的职能,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而对于我们个人,积极监督政府,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需要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暴政”的社会,就需要我们积极的为社会做贡献。因此,这部影片有极强的教化作用,总体上是值得一看的。但是不足之处是画面中血腥的杀戮太多,使人难以接受,另外情节方面并没有跌宕起伏,看后记忆不深。而且影片节奏没有明显变化,紧迫感不强。

《大明劫》是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创作,通过银屏方式展示给大众的作品。它将文学与影视艺术完美结合起来,不仅是对明末淍弊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它也是对现世的警示。得明心者得天下,这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当政者应遵循的治国准则。

第15篇:大明新员工管理办法

A2000 招聘甄选管理制度新员工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标准条款号:生效日期:共页 第页

文件编号标准条款号:生效日期:共页 第页

新员工工作记录表

姓名:日期:月日——月日 部门责任者:

希望得到指导的问题点:

1、

2、

3、部门负责人指示:

部门负责人签名:

试用期面谈试题(普通员工)

姓名: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职位:___ _________

入职日期:_______面谈人员:____日期:________ ____

1、经过7天的适应期,你对公司有什么初步的看法?

2、你是否已经明确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部及部门内是否有你对进行培训,针对这些制度你是否可以接受?有何建议与意见?

3、关于你的工作任务,你的直系上属(组长、主管、经理)是否有对你进行培训,培训的是否到位?培训时长?

4、你认为你的上级及部门主管在工作中对你的关心力度是否够?您对上司的看法,需要他做一些什么改进?

5、工作中你发现问题有无及时跟直接领导汇报?你的领导是否及时给你处理?

6、你目前的工作岗位是什么?针对你目前工作的工作任务(指标)是否明确,你认为公司制订的指标是否合理?

7、你在目前的工作当中有哪些困难?针对于这些困难,你有何建议?

8、您认为公司的人际关系如何?老员工对你们新进员工是否有排挤现象?

9、你认为一家公司最能吸引你去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本公司在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10、您是否在公司有长期工作的准备?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继续留下来呢?

11、对公司有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第16篇:大明寺导游词

游览线路:牌楼—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 碑亭—康熙碑亭—平山堂—栖(qi)灵塔

大明寺导游词

简介:大明寺地处扬州北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的蜀冈中峰,南邻瘦西湖,是个“前有照,背有靠”的风水宝地,它历史悠久,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享有“淮东第一观”的盛名。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年),依当年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因寺内建有栖(qi)灵塔,又称“栖灵寺”;又因为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1765年第四次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改名为“法净寺”。而扬州人不接受此名,一般称其为“平山堂”,以局部代全局。这样一直延续到1980年,由于大明寺是国际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的祖庭,国家处于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重新恢复为大明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寺庙,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寺内有始建于隋代的栖灵塔、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北宋欧阳修的平山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遗址等古迹,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寺。)(上山的石台阶共168级)

(东面序墙上看到五个石刻大字“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这句话出自北宋扬州秦少游的诗,“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是对这里的赞美,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书写。)

(西序墙上还有五个字“天下第五泉”,为清代书法家王澍(shu)书写。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东面的“第一”很自豪,西边的“第五”又很谦虚,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留下的原物。)

牌楼:大家请看前面的牌楼,是为了纪念唐代因天火而烧毁栖灵塔而建的,木质结构,四柱三楹,南面四个篆体字叫“栖灵遗址”,转过去还可以看到背面的四个字“丰乐名区”,因为此地原来属于大仪乡丰乐区。(隋文帝杨坚笃行佛教,仁寿元年(601年)在他过生日时,下诏在全国建立30座佛塔供奉舍利,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

大家再看牌楼前的石狮子,头正腰直,高大威猛,傲视远方,雄狮居左,脚踏绣球,雌狮居右脚下抚着小狮子,前者象征权利统一寰宇,后者象征着子嗣昌盛。狮座上雕有行龙,缠着枝莲,龟背锦,如意翔天等精美图案,这种狮座在封建社会是皇家御用,说明了寺庙的赫赫身份—皇家行宫旧址。

寺庙: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明寺的大门,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大多建在名山圣地,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寺庙的大门叫山门了。(大明寺也不例外,中间比较高大的叫正山门,东西两边的门分别叫东大门和西大门。山门是佛教界和老百姓俗界的分界线,意思是进了山门,就要遵守清规戒律,遵守寺规,注意僧俗有别,不可喧哗吵闹。)

天王殿:进了山门就是天王殿,亦称山门殿。进了天王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正中佛龛中供奉着坦胸露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菩萨。(菩萨坐中央,天王立两旁,这是人家佛门接待领导的规矩。)弥勒,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继承人,也称未来佛。(中国是礼仪之邦,弥勒现在虽然是菩萨,可未来是佛,老百姓也都“就高不就低”的称呼他为弥勒佛了。)

老百姓也称其为布袋和尚,相传10世纪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ting)子布袋师,经常背着布袋在闹市中化缘,言语无常,见物便讨,形如疯癫,但却能示人凶吉,灵验无比,人称布袋和尚。临终时留下偈(ji)语一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

六百多年前曾经当过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弥勒拟了一副对联,请看佛龛两侧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称赞弥勒的宽容和乐观。

大殿两侧就是四大天王的塑像了,中国人也称他们为四大金刚。据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须弥山,山有四峰,由四大天王镇守,各护一方,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说法,请看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取其锋利(风);在弹琵琶的那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取其音调(调);手拿混元珠的叫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华盖遮其风雨(雨);最后一个是手绕苍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龙身有鳞要顺着摸,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取其谐音就象征着“风调雨顺”。

弥勒背后佛龛里的就是韦驮(tuo)菩萨。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手持降魔金刚杵,面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

要问为何弥勒在前,韦驮在后,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原来弥勒和韦驮并不是在一个寺庙里供职,由于两人的性格有别,弥勒慈眉善目,对香客总是笑脸相迎,因此香火很旺,但他过于慈善,并不善于管理,经常有小偷光顾,竟然连自己的鞋子都被偷去;而韦驮一脸的严肃相,又过于严厉,小偷是不敢光顾的,但是香客也感到害怕不敢来上香,寺庙里经常断香火,但寺庙管理却很好,从不丢东西,后经佛祖协调,两人扬长避短,弥勒在前笑脸相迎八方来客,争得更多的香火,韦驮在后严峻相送,加强内部管理,即使有小偷进来,也不敢偷东西,佛门的香火终于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后来中国每座寺庙天王殿里都是弥勒在前,韦驮在后,两人精诚合作堪称典范。

(寺庙里的塑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弥勒的塑像滑稽夸张,韦陀的塑像逼真写实,一个轻松,一个严谨,两种风格,富于变化,这就叫艺术,看了让人舒服,喜欢。)

韦驮手持兵器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十方丛林,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一种是手握杵拄地,意为子孙丛林,表示寺庙不接待云游僧人,说白了他们不可在此白吃白住。

说道这里大家看看大明寺是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了?对,大明寺是不留客的,云游僧人进来一看就知道了,他们今天得另找地方随缘了。

顺着韦驮的目光,我们来都两颗大树下,这两颗都是银杏,一雄一雌,已经有两百八十多岁了,东边的这颗雌的每年春季都会结白果。

大雄宝殿:站在树下,我们看到东院士文章奥区,西院是仙人旧馆,正面的香海后面是大雄宝殿,我们首先参观大雄宝殿。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门前的露台中间设有铁香炉,可以再次烧香,到大殿里拜佛。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祖的地方就叫大雄宝殿,这是庙里最为重要的场所。(大雄宝殿是规格很高的建筑,这里是重檐歇山顶,而且是最顶级的三重檐口。大殿屋面坡面很大,看起来特别高耸,檐角自然上翘又形成了一道弧线,显得整个大殿即庄严又有生气。)大殿屋脊上有“风调雨顺”,中间那个镜子叫“佛光普照”。

我们大明寺的佛光可不同于别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砸烂寺庙的佛像,当时国家考虑到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里面的佛像就成为我们江苏唯一的一组清代佛门雕塑。

大殿里的佛像雕塑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间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摩尼(前556—485年),也称如来佛。他原来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就舍弃王位,外出苦修,终于在六年后,在两颗菩提树下静坐苦思觉悟成道,以“四谛”、“六道轮回”、“十二因缘”等教义,创立了佛教。释迦,是佛祖的族名,摩尼是对佛祖的尊称,释迦摩尼,意为释迦祖的圣人。

佛像的身后是佛焰,显示圣人的感召力。释迦摩尼胸前的符号是佛家的标志,是由古印度的火焰图腾演变而来。这个符号代表着能量、光明、吉祥、是万德吉祥的意思。1300年前,曾在庙里念过经的武则天当上大周皇帝的时候,把这个符号命名为“万”字符。

但是,这个符号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的双“S”符号,战争结束后,佛教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不用“万”字符,改用“五色旗”,表示普度众生。我们大明寺的佛像是清代的,所以有“万”字符。

佛像的基座,通常都用莲花瓣装饰,称之为莲花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高雅,而荷茎中空,又有佛门万事皆空的涵义,寓意着佛教像莲花一样超凡脱俗。

佛像两边还有几尊塑像,东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叫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也称大医王佛),他的意愿是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除众生一切病痛。(他的左胁侍(shi)是日光照

西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名叫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能接引念佛的人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是他的左胁侍,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右胁侍,三者合称西方三圣。)(一般佛教劝人向善,有善德的念经人在西方极乐世界会开出一朵莲花,去世后观世音菩萨能把这样的人的灵魂引入莲花内,让其早日转世到好人家去。有恶行的人,来世则受苦,甚至下地狱受惩罚。)

佛祖前面有两尊站立的塑像,东侧年长的叫迦叶(“叶”在此处读成“社”),是释迦摩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以苦行著称佛门。释迦摩尼涅槃后的当年,迦叶就召集500弟子在王舍城鹫山举行第一次结集诵经,以确定佛教的经典,功业卓著。

西侧年轻的那位名叫阿难,是释迦摩尼叔父之子,侍从释迦摩尼25年,也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教徒结集时,他能背诵出佛祖生前讲的许多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叶上。至今还有“真经书贝叶”的说法。

大殿上方东西两侧开有天窗,这种做法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出现的,使得光线透过天窗汇集在佛祖身上,显得法相分外光明。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神台上,塑有十八罗汉。其实罗汉传到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来就经过不断的演变,就增加了降龙、伏虎罗汉,这样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了。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鉴真纪念堂。

(一般大雄宝殿内都有木鱼,大家都知道念经时时要敲木鱼的,但是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呢?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这要从唐僧取经讲起。大家都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曾遇到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没有船,他们师徒四人正急的团团转时,来了一条大鱼,说是可驮他们过河,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向佛祖讨取长生不老药,回来时带给它。当时他们答应了它的请求。大鱼就驮着他们过了河。回来时,他们又来到这条河边,当然是带着经书一起回来的。大鱼很高兴,让他们踏上了鱼背,到了河中间,大鱼问:“我托你们向佛祖求的长生不老药呢?”这时唐僧师徒才想起,只顾了求经书,忘了向佛祖讨药,大鱼大怒之下,一下子把唐僧师徒连同经文翻到了水里,还不停的将经文往肚子里吞。唐僧师徒急了,不停的敲打大鱼的背,让其将经文吐出来,为了让鱼吐出更多的经,从此和尚念经时就开始敲木鱼两了。)

(明代智沧溟禅师重建大明寺时,由地下挖到“大明禅寺”刻石,从此以后,大明寺就供奉着禅宗六祖的坐像。禅宗始祖达摩是印度僧人,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禅”传入中国,被尊为禅宗始祖。六祖塑像中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他的偈语常常被写在一些介绍佛教的书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佛教的偈语,内容深奥,“禅”讲的是个“悟”字。)

(正对大雄宝殿后门的,是南海观世音的大型泥塑。(中间的观音站在一个动物的头上,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观音为何要站在它的头上?是传说中的鳌鱼,观音就是踏在传说中的鳌鱼头上,以镇住鳌鱼,要不然鳌鱼翻身是要发生地震的。))

(观世音(也称观音大士、观自在)是中国香火供奉最多的菩萨,影响也是最大的。唐代时,因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观世音是菩萨心肠,普洒甘露,救苦救难,因此人们叫他大慈大悲观世音。)

(大家猜猜看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在佛教经典著作中,观音是男的。《华严经》中有记载说:“勇猛丈夫观自在”;敦煌壁画上的观音,就有胡须;湖北当阳玉泉寺有一幅唐朝吴道子画的观音像,也是一位长胡子的观音。观音虽为男子,但俊美的叫人百看不厌。到了南北朝时,也就是公元420—589年,信佛的人极多,而且女信徒大大增加,他们感叹极乐世界居然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大大的不雅,而且有点儿男女授受不亲。就这样,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音就变成了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了。在佛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观音有33中化身,如:白衣观音、圣观音、紫竹观音,还有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在佛教密宗里还有一位马头观音,据说是古印度的一种神驹,叫观世音,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育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受到广泛的信奉,被收进佛教,又被拟人化,是一位威猛的男子形象。而被人们想象出的送子观音她深得男女信徒,特别是多年不育者的崇拜。)

(观世音身旁侍(shi)立的男孩是善财童子(因为他出生时有无数珍宝涌出,所以得此美名),这组“五十三参图”就是他求学的故事,他共参拜53位菩萨为师,观音是他的第27位老师,也是对童子点化最深的老师,童子为感谢老师的浩荡师恩,学成后又回到老师身边,侍应左右。在西游记中,这善财童子就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童子对面的女孩叫龙女,8岁开始听经,据说观世音菩萨曾救助过她的长辈,龙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发愿终身侍奉观音。这样,观世音身边就有了一组童男玉女的塑像。)

(大家再请往左边看,有一扇门被打开了,水正从门内涌出,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从门里涌出来,这就是佛在救人出苦海,看来此人在世时一定是做了什么善事,所以佛来救他出苦海。人生在世一定要与人为善啊。这也是佛教宣扬来世论的体现。大雄宝殿的北面的神台上还塑有佛教禅宗六祖的塑像,自西向东分别为:慧能六祖、慧可二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达摩初祖、僧璨三祖。他们都修成了罗汉果。禅宗六祖中除了达摩是印度人外,其他都是中国人。大明寺是佛教的律宗寺庙,那为什么要供奉禅宗六祖的塑像呢?因为大明寺在创寺时,是禅宗寺庙,直到唐代律宗大师鉴真做大明寺住持时,才改禅宗为律宗。因此大明寺供奉禅宗六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家往右边看还有唐僧师徒一行五人西天取经的塑像,看完去西天取经的,我们再到后面看看到东瀛度法的,接下来我们去参观的是鉴真纪念堂。)

鉴真纪念堂: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他14岁出家,18岁受菩萨戒,20岁游学长安、洛阳等地,遍访高僧名刹(sha),师从佛教律宗巨匠道岸、宏景两位大师。后来在佛经义理、庙堂建筑、雕刻绘画、行医采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为一代高僧。(他还去过宫廷太医署,还协助建造过小雁塔。)

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受日本遣唐使荣睿、普照的邀请,到日本传教佛学。鉴真历经十年,连续五次都失败了,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眼染疾失明。在第六次就是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随日本遣唐使的船东渡成功,当时已是66岁的高龄,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公元763年在日本圆寂。

(在日本生活的10年中,鉴真除了忙于传授戒律,建寺造像,还积极的制药诊病,像僧徒传授医药知识。他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著有《鉴上人秘方》一书。此书虽已失传,但从日本学者著的《医心方》中还能找到鉴真的几个方子。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他靠嗅觉、味觉和手感,能准确的辨别药物的真伪,“无一错失”。因此,当时日本流行以药袋印有鉴真像的为真药。)

应该说鉴真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刻、医药、书法、印刷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日本律宗太祖、圣僧、日本文化大恩人。他设计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其弟子与寺内构造的金堂和塑造的佛像已成为日本珍贵的历史文物。他的弟子为他制作的干漆夹纻像是日本现在三大国宝之一,每年对民众只开放三天。

1963年是鉴真逝世1200周年,日本定位“鉴真年”,以纪念这位“日本文化大恩人”。当时中日还未建交,为冲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国家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开展宗教外交,促(cu)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纪念堂由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不过由于文化大革命,当1973年才建成。

(鉴真纪念堂是从南面的四松堂陈列室开始的,向北是门厅,门楣上的“鉴真纪念堂”横匾出于当代著名金石家桑榆(1929—1979)之手。)

(门厅内存放着清光绪三年法净寺大铜钟和乾隆题法净寺石碑)

大家再看看“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是由文学泰斗郭沫若(1892—1978年)题写的。大和尚的名称在中国还是不多的。纪念碑由梁思成教授(1901—1972)和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两位著名的建筑学家讨论、设计成卧碑。突出了古代卧碑无边的传统,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边框,表明是现代设计的建筑。背面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年)的铭文,是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文章。

(碑两面都象是打开的卷轴,体现了鉴真对文化的贡献;碑角处有佛焰,象征着鉴真大和尚将佛教的光华传遍四方;覆莲座造型又是中国所特有的,点出了纪念对象是中国高僧;最经典的是中间的缠枝花卉(hui),雕刻了唐代特有的卷叶草纹饰,不仅说明了朝代,还揭示了鉴真在中医、中草药方面的建树;碑体侧面形成的烛台形状,体现了为怀念大师而进行的祭奠活动。整块卧碑雕塑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这块碑,史学界敬称它为当代“三绝碑”。哪三绝呢?就是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的题词,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撰文,加上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设计。

纪念堂主殿是梁思成先生参照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只是由七楹缩小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的,保持了中国盛唐时的风格,又柔和了日本当时的建筑风格,现在鉴真纪念堂又仿造金堂设计,其意就是为了体现中日文化相互交融。)(纪念堂用了规格最高的庑殿顶,正脊两端鸱(chi)尾弯曲向内,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最大的天地就是火灾,鸱尾是龙的九子之—,鸱吻尾巴的特写,龙性嬉水,看到鸱尾,就是提醒注意消防,火烛小心的意思。直到今天,人类最先进的消防理念依然是“防大于救”。)

(主殿平缓的屋顶,出檐很宽,加上三层厚重的斗拱,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而斗拱下的廊柱,两端稍细,中间饱满,呈腰鼓形,体现出盛唐以丰为美的特点。四周回廊相抱,方棂漏窗,显得厚重而大气,一代唐风,跃然眼前。)

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后的经典之作。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章,2004年获得“全国百年经典建筑”。

大家请看庭院中的石灯笼,是在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第八十一世森本孝顺长老赠送的,石灯笼里面的灯火由森本孝顺长老亲手点燃,三十年来,仍在燃烧,长明不灭。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这盏灯与唐招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还有两边的八重樱花,是由森本孝顺长老和当时大明寺方丈能勤共同栽种的。虽然两位法师都圆寂了,但他们共同栽种的樱花树和点燃的长明灯还在,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进了大殿,中央须弥座上是鉴真大师的干漆夹纻像。干漆夹纻是在泥塑上敷上麻布,再在麻布上反复涂漆,漆干后出去底胎,就成干漆夹纻像。夹纻像造型准确,分量轻,不变形。干漆夹纻工艺是唐代传入日本的,鉴真圆寂时,他的弟子为他塑像。1980年展出的原像是日本国的国宝,这尊坐像是扬州(扬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和扬州漆器厂)仿造日本国宝用干漆夹纻工艺塑造的。 坐像前这张香案上的铜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赠送的,上面有日本皇室徽记菊花。西北角放的是木头船是一艘“遣唐使船”模型,是日本当年建造遣唐使船工匠的后代送给大明寺的。当年日本留学僧就是乘这种船来大唐留学的。

殿内两边挂的是绢本画,画的是鉴真生前四个重要的活动地点: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是唐代都城的标志,鉴真在这里学佛、建庙。);广东肇(zhao)庆七星岩(鉴真东渡失败流落于此,不久后双目失明。);日本九州秋妻屋浦(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本土的登岸地点);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这是鉴真亲率弟子把唐代建筑传向日本的代表作)(郭沫若先生曾诗赞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制作这些绢本画的丝绢非常珍贵,用的全部是乾隆年间织造的绢,这些绢本来时宫中使用,从不外传,非常珍贵。当时,这些绢是经国务院的特批。才从故宫博物院里取出来使用的。

在纪念堂北面的放生池对岸,是2008年元旦双双落成揭牌的鉴真学院和鉴真图书馆。鉴真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宗教局批准成立的佛教高等学府;鉴真图书馆是有全球最大的华人组织——国际佛光会会长星云大师捐赠给家乡的。鉴真图书馆设计藏书100万册,将建成世界性的佛教信息中心。

现在,有鉴真图书馆举办的《扬州讲坛》已成为扬州人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扬州讲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扬州为主,由海峡两岸的名家学者主讲,一千多个座位的会场,每次都一票难求,许多市民没有座位,就在过道里站着听两、三个小时。扬州的市长、副市长经常来这听讲座。(扬州的千年文脉,有“文章太守”的遗风。)

欧公祠:(“文章太守”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市长时说的,古代的市长叫“太守”、“知州”。)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欧公祠。据说欧公祠最早是他的学生苏东坡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的,曾两次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欧阳修公祠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的。

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叫欧阳正墉的人在扬州当官,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为感谢前辈族人欧阳修的恩泽,就为欧公建了座祠堂,还请当时最有名的石匠刻了欧阳修的像,这幅像后来选为教科书的插图,我们现在人对欧阳修的印象,基本都受这幅石刻的影响。这幅石刻的原作还在,就镶在前面“欧公祠”的内壁上。

欧阳修(1007—1072年)是江西吉水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新政”失败后于庆历五年被贬到安徽滁州,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取号醉翁。两年另八个月后,即庆历八年(1048)又贬到扬州,取号六一居士,他在扬州做官虽然不久,仅仅11个月,却政绩突出,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整个祠堂的大梁和廊柱都是楠木。我们到里边看看,站在远处,我们看墙壁上的刻石。就是欧阳修的石刻像,此像先由欧阳修后裔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清宫藏本临摹,再由扬州著名石匠朱静斋刻石。我们站在远处看,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当我们走进看时,他就是一根一根白色的。最精彩的是当你移动脚步,无论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眼睛和脚尖都是直对着你的,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现在教课书上的欧阳修画像就是照着这印的。

建欧公祠的欧阳正墉还写了一块“六一宗风”的横匾,就在我们上方。(其中的“宗”既有赞美欧阳修一代文宗的意思,也带有和欧阳修同宗同姓的意思。可惜原匾不存在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由江苏省书法协会前主席武中奇(1907—2006)先生重写的,六一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

那是哪六个一呢!就是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还有吾一老翁,就是我一个老头。

(西面满月门上有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1743—1805)“真赏”的题额告诉我们前面一定是个景色不错的地方。)

西苑:西苑,又称御园,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陆续修建,因其位于大明寺西部而得名。(西园岗阜环抱、脚下的小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还有一段是清代石铺路面,当年这儿是皇帝行宫的御花园,大家看,这石头被磨得光光的,当年皇帝也是从这石头上走过的,所以小路有了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散步小道”。)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乾隆御碑亭前,此亭为单檐歇山顶,三面敞开,一面嵌了乾隆御碑三方,记载了乾隆皇帝南巡扬州、游览大明寺的情况。乾隆是历代皇帝中题字、写诗最多的人,俗话说唐诗宋词,唐朝三百年所有的诗人一共写了四万八千多首诗,而乾隆《御制诗》就写了41863首,(《御制诗五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的作品,录诗41863首,加上当太上皇的《余集》和当太子时的《乐善堂集》,共计43584首诗)乾隆南巡所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个御碑。这里也有,而且是三个。

东侧第方御碑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来扬州写下的《辛未春仲平山堂》诗,那时乾隆皇帝40岁,风华正茂。(诗中写到:“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fu)清风来月牖(you),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乾隆诗比较好懂,诗中的永叔是欧阳修的字,谢安是东晋宰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情特别好,完全陶醉于扬州大明寺美不胜收的山水美景中。)

西侧碑文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来扬州平山堂作的《平山堂一律》。(“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jin)吁俊心。”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块碑与众不同,就是“圣”字是另起一行。这首诗的“圣”是指圣祖,“圣祖”是康熙的庙号,所以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重。这首诗明确的说他是重游大明寺了,而且还以康熙皇帝夸赞欧阳修的匾额“贤守风清”为题,告诫大清的官员,你们要像欧阳修一样保持做官的千古操守—廉洁奉公!这首诗情、景、理融为一体。)

中间的碑文写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下江南游大明寺所作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jian)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头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这首诗书法的感情不同于前两首,这一首不仅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讲述了治国的方略,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乾隆在位六十年间,疆土完整,十战全胜,自称“十全老人”。写这方碑时,五十二岁的乾隆正处在精力和经验最佳的时候,写的内容也与治国有关,书法也是三块中最好的。)

(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前面有假山、水池和“待月亭”,亭边有井,立有“第五泉”石碑。)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天下第五泉”,是清嘉庆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gao)所立。第五泉是唐代状元张又新(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在《煎茶水记》中引品水专家刘伯刍(chu)的话,将泡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中泠泉水第

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

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

三、丹阳观音寺水第

四、扬州大明寺水第

五、吴淞江水第

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因此大明寺泉水就得到了“天下第五泉”的美誉。

这里的“泉”当水解,是天下第五等茶水的意思。这前七名全部录用在江苏,一定会有名泉觉得不公平,要争第一的,天下号称第一泉的有,北京东济玉泉山的玉渊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江西庐山谷帘泉、浙江杭州的虎跑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等。

(第五泉虽独此一家,却开有分店,分为上泉和下泉,上泉是井,下泉也是井。上泉有池,池是人工池;下泉也有池,池是天然池。上泉有亭,亭在井旁,叫待月亭;下泉也有亭,亭在井上,叫美泉亭。) (北宋欧阳修知扬州时,品尝泉水后,味甘水醇,不输滁州的“让泉”,便依醉翁亭之例建了“美泉亭”,并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现在那座造型别致的方亭是1963年重建的。说它别致,是天下赏泉的亭子都建在泉旁,美泉亭建在亭上;天下的亭子都是顶尖,美泉亭独创一格,上开圆孔留了天窗。为什么要在井口上方开个天窗呢?据说是泉为地坤,要和天乾相接,阴阳调和才为生命之源。)

(下泉井为渗出泉,地脉有水,我们看到井内水位高于周边池水水位,尤其是水色清冽,列代品茶高人都有赞文。亭外黄石叠石的假山上镶嵌的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诚书“天下第五泉”石刻,有天然野趣,大家可照相留恋。)

(站在美泉亭旁,水面开阔,周围岗阜起伏,植被葱茂,临水的叠石小路,让人心境怡然。池中船厅前苏东坡曾撰联“万松时洒翠,一涧自留云。”也难怪乾隆每次来都要写诗称赞。)

现在我们就到了康熙御碑亭,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写的《灵隐》:“灵山含秀色,鹫(jiu)岭起嵯(cuo)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这是康熙为杭州灵隐寺题的诗,为什么立到了扬州大明寺里来了?

原来。康熙第二次南巡(1689),扬州知府高承(cheng)爵(1651—1709年)亲至山东藤县三公桥迎驾,一路“接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康熙就恩赐给他一帧手书,内容就是《灵隐》,并钦升高承爵为江苏按察使。高承爵承蒙圣恩,不敢怠慢,当即出资请高手镌刻,于同年三月十六日在大明寺内立碑于此,并建了康熙御碑亭。大家请看,康熙的书法挺秀气工整,流畅自然。比刚刚我们看到的乾隆皇帝的书法要秀气得多。

亭的外面有一“鹤冢”草书石刻。这里记载了感动了和尚的爱情故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某盐商将一对仙鹤在大明寺内放养,这对仙鹤非常恩爱,有一天雌鹤因足疾而死,雄鹤伤心欲绝,不吃不喝,在雌鹤尸体的上方盘旋了三天三夜,终因精疲力竭,绝食而亡。这让大明寺的住持星悟和尚感慨人生,禽兽况且如此有情义,而世人却不如禽兽有情有义(世之不义,愧斯禽。),因此给这对仙鹤建了鹤冢,以资纪念。

和鹤冢遥遥相对应的西园西北角的塔林,内有扬州八怪师祖石涛和尚(1630—1707年)的墓。石涛姓朱,名若极。是清代著名画家,为朱元璋的后裔,明王朝灭亡后出家为僧,晚年定居扬州,笔墨独步画坛,成为清初创新派的代表人物。石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葬在蜀冈,无塔无碑,1993年才立塔纪念。

谷林堂:离开西园,我们参观的下一个景点是谷林堂。谷林堂是宋代元佑年间苏东坡(1037—1101年)任扬州太守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的。取其五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两句中的第二个字为堂名。宋以后堂不复存在,这是清同治年间改建的。今堂上悬的“谷林堂”三个字是黄汉侯先生集取苏东坡本人的字制作的。(“平山栏槛(kan)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少年,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感召着历代名流慕“文章太守”而来。)

平山堂:谷林堂前就是著名的平山堂,原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被贬到扬州做太守时所建,用作游宴宾客。平山堂的字取自檐下的横匾“远山来与此堂平”。(清光绪二年(1876年),时任贵州布政使的林肇远题“远山来于此堂平”横匾悬于檐下,点出了江南群山到此堂下。)

现在的平山堂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堂中央楹上方是清同治十一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题写的“平山堂”。大家再看两边的匾额,东边是“坐花载月”,西边是“风流宛在”。(“坐花载月”是1929年由民国政府安徽省主席马福祥(1876—1936年)所写;“风流宛在”是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年)光绪初年(1875年)题写)。

我们先看“坐花载月”,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坐花载月”是讲欧阳修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每到夏天常和朋友到此赋诗饮酒,他们饮酒的方式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他常叫人到邵伯胡取来盛开的荷花,然后让歌妓取花传客,根据鼓声依次传花摘瓣,鼓声停下后,谁轮到最后一片叶,谁就喝酒一杯,赋诗一首,这样的诗酒宴会,常常使大家置身于花瓣丛(cong)中,加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往往热闹到深夜,载月而归。这就是相传至今的击鼓传花的娱乐方式。

我们再看西边的“风流宛在”,大家是不是看到有两个错字,对,就是“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意思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里的对联(中堂)(是嘉庆时知府朱公纯撰,由我国第一位书法教授尉天池所写。)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下联: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上联写早上观景,晚上饮酒、传花赋诗而已。写景抒情,意境壮丽,贴切自然。抱柱对联由清嘉庆时扬州知府伊秉绶(1754—1815年)撰写: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体现了当年高朋挚友慕名而来,吟诗作对,谈古论今的盛况;下联表现了欧阳修被贬扬州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郁闷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乐观自适的情怀。檐柱对联:“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zhi)千秋”,由武中奇书写。

我们扬州处于丘陵地带,没有高山,此处为扬州最高的地方,为28.8米,听说在以前站在这里,能看到和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的金山和焦山,不过现在由于高楼大厦和空气污染看不见了。当年欧阳修站在这里可以看的那么多山,感觉到那些山是和自己一样高的,“远山来与此堂平”就是点明这个含义。但从另一个侧面又反映了欧阳修蔑视高官厚禄,不愿阿谀奉承当朝权贵的一身傲气,即使再远再高的山,也不过到此堂下,于堂一样高而已。

(这里还挂有一些书法作品,如这帧苏轼的《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皆梦。”这种字体看似平淡无求,却润拙相融,是大明寺当家大和尚能修主持的手笔。)

(最后,当我们离开平山堂在回眸时,有一块“放开眼界”的横匾悬挂在檐口,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1816—1890年)题写。过去这里曾有一副对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此联是以北宋四大名家的四大名记集句的,分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同称cheng)的《黄冈竹楼记》和苏东坡的《放鹤亭记》。)

文章奥区:(我们现在游览的区域是“仙人旧馆”,对面还有“文章奥区”,是欧阳修读书、著书之处)

(沿曲径曲折而下,我们看到的楼叫平远楼,是取宋代画家郭熙(1023—约1058年)《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得名。此楼由扬州盐商汪应庚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三层,一层在蜀冈之下,二层与冈齐平,三层在冈之上,层层不同,登楼而上,顿时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楼高三层,最上层高寺一层,最下层矮寺一层,第二层与寺齐平所以又称之为平楼。漏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据记载,汪涤崖曾经在这座楼里画“黄山诸峰”,称为神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远楼前草坪上就有来自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古莲后代,几个石盆都是清代留下来的,里面生长着睡莲,就是著名的“唐莲”和“中日友谊莲”。) (东面一盆是1200多年前,鉴真东渡时带去的莲种,曾种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

(西侧是1918年孙中山将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莲种带到日本,日本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取名“孙文莲”即“唐招提寺青莲”。) (中间这盆是“中日友谊莲”。1950年,日本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子,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命名。1963年,日本将百粒“大贺莲”种子赠给郭沫若,郭沫若转交武汉研究所,该所以大贺莲作母本、普兰店莲作父本杂交培育成新的品种,取名“中日友谊莲”。) (1980年春,为迎接“鉴真像省亲”,武汉植物研究所把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三种莲花赠送大明寺。)

(在“中日友谊莲”南面的花坛里有一方扬州市琼花的时刻,记载了道宏禅师任主持时(1709—1719年)亲手种植,已有三百年历史,这是扬州有记载最老的一株,主干虽已枯朽,但新枝每年都会花叶繁茂。)

(我们看到草坪东南面一块巨大的“印心石屋”横碑,是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屋”是两江总督陶*幼时随父亲读书的书房名,在湖南洞庭资水边。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帝赐陶*御书“印心石屋”四字,陶*为感激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安化县以北25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又另特制数块巨碑分放在他所管辖的主要的城市,如今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碑,而扬州时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块。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ba)语》和《勒(le)石平山堂后记》,可惜的是如今只残存了一小部分。)

栖灵塔:栖灵塔最早建于隋朝,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六十大寿,下诏在全国建三十座供奉舍利的浮屠,我们的大明寺就是其中之一。因传谕扬州“大觉有灵,留与供养”得名栖灵塔,栖灵塔共有九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 (唐代大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登临过栖灵塔并赋诗称赞。李白登栖灵塔作《秋日登扬州栖灵塔》诗:“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檐(yan)度,霞洗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称赞宝塔气势磅礴。尤其是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人同龄,又是年过半百(登临是五十五岁)的诗友,他们于宝历二年(826年)同游扬州,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的诗是这样写的:“半月腾腾在广陵 ,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 ,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塔》回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两人不约而同写了登塔的观感,成为文坛佳话。)

可惜此塔在唐会昌三年(843年)被天火焚毁。现在各位看到的栖灵塔是1993年重建的,高73米(其中地宫4米),四方形仿唐构造(东西南北每面丝竹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1996年元旦开放。

(现在的栖灵塔是于1988年在各界人士的倡议下重建的。当时的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为重建栖灵塔立了奠基石。瑞祥法师圆寂后,由现在的方丈能修法师率(shuai)众僧,募化资金,以恢复当年的栖灵塔之尤峻,专门请了扬州设计院专家精心设计,从1993年8月27日开始钻(zuan)探,12月7号正式动工打桩,到1995年12月竣工,历时2年零4个月,耗资近2000万元。)(底层对联:“大唐胜迹,历历可鉴,尊者来栖弘佛法;明性佳处,孜孜求真,众生托灵悟禅(chan)机。”)

塔的底层供奉面朝四方的四尊玉佛,这四尊玉佛是扬州的友好城市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先生于1996年赠送的。(扬州和缅甸的仰光市于1997年结为友好城市。宝塔内各层绘制了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组画体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尊师重教的精神。每层皆供奉释迦摩尼像四尊。)

在二层须弥座上是仿唐佛龛用两千年汉代的金丝楠木纯榫卯方式制作,佛龛雕有四大天王像,龛上置15斤重金塔,宝塔内供奉有10颗舍利子。(其中一颗为,再生舍利子,颜色为白色,是扬州余文斌居士奉清定大师法旨转赠;有两颗骨舍利,颜色为米色,是台湾大敬法师供奉;有七颗引骨舍利,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的舍利又称血舍利,这十颗舍利均供奉在一座金塔内。还有三颗供奉在水晶内的肉红色舍利子,是2003.11.2年日本唐招提寺的长老为纪念鉴真大师东渡1250周年,特意将当年(公元753年)鉴真大师带去的日本的佛祖舍利子转赠给大明寺。须弥座供有1700年前西晋(265—316年)白玉佛首,由日本池田和夫1973年化两亿日元得供,2007.5.18捐赠大明寺供养。)登上塔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还可以看到镇江的金山和焦山。

栖灵塔南面有两个建筑,东面的是钟楼,西面的是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其实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表示一天的早课开始,晚上击鼓,表示一天劳作结束。

(继苏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除夕之夜扬州大明寺都举办听钟声活动。晚上11时42分10秒,方丈就在此钟楼上敲响第一声钟,撞钟者每十秒一声钟声,当第108记钟声撞响时,正好是新年元旦的零点,烦恼尽消,迎来新年。据说除夕寺庙敲钟108响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后来传到日本,流行自今。在中国民间有两种传说十分流行,一种说:人一年之中有108个烦恼或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听了寺庙里的108声钟声,就能去掉所有的烦恼,事事如意,年年吉祥。另有一说是:一年又12个月,24个气节,72个气候。古代称5个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算,一年分为72候,把

12、

24、72相加,正好得108之数,既可代表一年,又合108种烦恼之数。因此,若除夕听钟声,既能解除新一年的烦恼,又能消除人生的108种烦恼,真是大吉大利。)

(栖灵塔北面有卧佛殿,殿内四周陈列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事迹的漆雕嵌玉地屏,中央陈列了一尊白玉卧佛供人瞻仰朝拜。这尊玉卧佛高2.3米,长5.7米,重18吨,仰光市市长吴哥礼先生于1996年将此佛赠送给大明寺时,是中国最大的白玉卧佛。(雕刻这尊玉佛的原料是由大明寺住持能修大师亲自在缅甸的玉石山上找到的玉料,又缅甸的雕工雕琢而成。大殿内四周陈列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事迹的漆雕嵌玉地屏。))

(看完卧佛殿,我们要往回走了,在栖灵塔的西北角有弘佛亭,很多人都说弘佛亭像日本的亭子,其实日本的建筑受中国唐代的影响,这是中国唐代风格的亭子。亭子里的心形巨石上有陈从周先生甲戌(xu)年(1994年)77岁时写的“无量寿佛”。陈先生和扬州有缘,写过很多关于扬州的文章,大家刚才在鉴真纪念碑上看到的唐代卷叶草图案,就是陈从周先生建议刻上去的。这弘佛亭亭柱上的对联说得很好:“千年弘法随云易,一缕佛心伴月行”,就是说在生活中都带着一份善心前行。)

到这里大明寺的讲解就结束了。下面留点时间自由活动。 大家可以带前面出口附近开阔点的地方拍照留念。 还有,出口旁边有洗手间。。

第17篇: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蜀岗中峰,南临瘦西湖,是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名寺,目前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大明寺景区主要由寺庙古迹、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等五部分组成,游览线路是:牌坊——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碑亭——第五泉——康熙碑亭——平山堂——文章奥区——栖灵塔——东门出口。

首先,我们来到了牌楼,上面的四个篆体字写的是“栖灵遗址”,讲的就是栖灵塔。背面有“丰乐名区”,是多么好的字句,描绘了这里的地名。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有“淮东第一观”,出自北宋诗人秦少游的“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人”的赞美诗句,这里的“观”并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

下面分别讲“山门殿”和“大雄宝殿”等佛教方面 ——按导游词讲解。

再分别讲平山堂、栖灵塔、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景点中之一

——按导游词讲解。

第18篇:虞大明特级教师

虞大明特级教师《珍珠鸟》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师:出示:《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

师:这是一句绕口令,是老师亲自设计的,谁读得好,老师就送她一个礼物。

生:生纷纷上台读,其余学生挺好每个读的人能够连续读对几遍,然后确定胜利者。 师:《俗世奇人》为什么要加书名号?《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写的,这里面有很多奇人,比如„„,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俗世奇人》这本书。不知道同学们这本书读得怎么样? 2.出示:“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生活”的书。” (学生自由读一读出示的句子)

3.你们读过生活这本书吗?但凡作家,都是善读生活之书的人。依次出示三段文字 (1)这是一位作家写的生活片段:“„„”(学生读一读)这位作家叫许地山,从他的生活中我们读懂了什么?

(2)这是另一位作家写的生活:“„„非成衣时装展„„”,他让我们读懂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位作家是—— (3)这位作家这样写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面的片段”。这段生活让我们读懂了„„他是作家巴德。

二、速度课文,了解梗概主旨

1.再比如冯骥才,他又一段生活是和珍珠鸟一起度过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快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后回答,教师适时地在学生回答时说:“这是起因”“这是经过”“这是结果”,帮助学生理清事件。

一位学生说话中用了多个“然后”,教师适时指出连词的使用) 2.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在书中画出来。 3.学生交流后,出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生齐读)

4.请将这句话写在课题旁边,(学生写)抓住最重要的句子来读文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感悟“美好的境界”

1.这最美好的境界是哪个自然段写的,在旁边做上记号。(学生回答13自然段) 2.出示第13自然段,自由读一读,为什么是最美好的境界? 3.哪个词直接体现了不可思议?(居然,竟) 4.“居然”“竟”还可以填补在这段话中的哪个句子里?(学生试着填一填)指名学生读 5.用读把这种境界读出来。齐读

6.这种境界感动了冯骥才,他用笔尖记下了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再次齐读这句话)

四、体会“信赖”

1.为什么这种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出来的?浏览全文,用浪线划出冯骥才的举动,用直线划出珍珠鸟的表现。

2.指名交流读描写冯骥才举动的句子(读完后,其余学生没有划全的补划一下) 指名交流读描写珍珠鸟举动的句子(读完后,其余学生没有划全的补划一下) 3.将描写珍珠鸟的句子和描写冯骥才的句子对应起来看,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放声读,对应看) 4.出示描写冯骥才举动的句子、描写珍珠鸟举动的句子(分两个页面出示)。师生合作,老师读冯骥才的句子,学生读珍珠鸟的句子,对应着读。 5.你发现了什么?

6.为什么珍珠鸟会信赖,取决于什么?(人对鸟的爱护、友谊、呵护、照顾) 7.再次合作读对话,老师读冯骥才的,但老师做了改动,你们也要相应的做改动。(教师做的改动,主要是加“不”,使冯骥才的举动正好相反)(学生作出相应的改变,对应读后,教师适机追问:小珍珠鸟,你为什么会这样呀?) 8.(对应读后)是呀,“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再次读这句话。

五、学习写法

1.我们要感谢冯骥才先生,因为他的细致观察,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仔细琢磨琢磨,冯骥才对珍珠鸟的描写,哪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学习? 2.交流

(1)抓住动作写(让学生圈一圈动词)这么多动词描写,让你感受到珍珠鸟怎么样?(活泼、机灵、欢快、好动)

(2)用了“一会儿”排比句。教师出示两组句子,有“一会儿”和没有“一会儿”的,让学生对比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3)用了一些“起先„„渐渐„„”这样的连词

3.哪些词表达出了作者的“呵护”?(学生交流后)哪个词最能表达出? 出示“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

教师引导:在这个句子里,珍珠鸟好像会读书呢。 4.补充老舍的《猫》的片段,哪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5.补充《白公鹅》的片段,体会哪些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6.想不想我们自己也来写一写,文章中给我们预留了机会。 拿出练习纸,用上“一会儿”,抓住动词写一写珍珠鸟

白天,它淘气地陪伴我,

。 7.指名读一读,教师评价。

8.小结:你们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再次齐读这句话。

9.欣赏一些动物与人相处的美好画面。 10.生活是一本智慧之书,好好读好这本书。 11.推荐阅读《匆匆》《最后一头战象》《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读通课文,概览文本大意。

2.凭借快速浏览,划找描写“人”和“鸟”举动的句子,感受“呵护”与“信赖”,实践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借助单元导读提示,将学生引向“善读生活之书”的美好境地。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谈话引入,生活之书

1.同学们五年级了,一定读过许许多多的书,但是,这本书——你们读过吗?读得怎么样?(课件呈现“单元导读提示”: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没的篇章。)

2.师:从你们懂事开始,就一直在读这本书。但是,可能称不上善读,因为,你们还小,你们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你们还在学习读好这本书的本领。在我的印象中,但凡作家,都是善读生活之书的人。(课件辅助呈现《落花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钓鱼的启示》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从生活之书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3.师:再比如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生活中,曾经与珍珠鸟为伴;而且这段与珍珠鸟为伴的生活,冯骥才读懂了。因此,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珍珠鸟》一文是该单元的末篇。因此,教学时从单元导读提示入手,回顾前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善读”之后的人生感悟,旨在引领孩子关注“生活之书”,从而走上“善读”生活之书的美好“旅程”。】

二、初读全文,概览大意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首先要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那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地说说文章写了冯骥才和珍珠鸟之间一段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珍珠鸟》是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首先应当凭借初步浏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初读之后“能够用几句话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衡量孩子“能否善读”的需要教师实实在在落实的标准之一。】

三、抓重点句,感受“美好”

1.师:这是属于冯骥才生活之书中的某一个篇章,从这个篇章中,冯骥才读懂了什么?让我们拿起笔,将这句话认认真真地摘抄在课题的旁边。(课件呈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师:这句话中的“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最最美好的境界?(13自然段)

【课件呈现】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为什么这是最最美好的境界?(曾被人们视为怕人的珍珠鸟,竟然在人的肩头谁着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哪几个词特别体现了“不可思议”?(居然、竟)

“居然”“竟”这样的词语,往往能很好地表达出乎意料,再读读这段话,找一找,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这段话的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应当遵循“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的原则。从文章的“点睛之笔”入手,去读文章,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这样的阅读有利于让孩子从整篇文章入手,迅速“聚焦”与“锁定”重点内容,从而保障孩子们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立足重点,细细咀嚼,真正实现“探”有所获,“究”有所得。】

四、“人”“鸟”对应,感受“信赖”

1.师:如此和谐、美好的境界,令冯骥才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为什么认为——这美好的境界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呢?请快速浏览全文,用横线划出冯骥才做了什么;用波浪线划出鸟儿的表现。(课件呈现)

【冯骥才】

①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②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

③我呢,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④我不管它„„

⑤我不去伤害它„„

⑥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⑦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⑧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珍珠鸟】

①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②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③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④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⑤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

⑥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

⑦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跳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⑧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我颤动的笔尖。⑨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⑩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

2.师:请大家将冯骥才的一举一动跟珍珠鸟的表现对照起来读读,你一定会有所感悟和发现。【模拟情境对话:师读描写冯骥才的语句;生齐读描写珍珠举动的相对应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人呵护鸟——鸟信赖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师:是啊,要是人不关心、呵护鸟,还会有这样的美好的境界发生吗?(不会)【再次模拟情景对话:师陈述:我经常扒开叶蔓瞧他们„„我大喝一声„„我拿着鸡毛掸子追赶他们„„生自由应对】

4.师:珍珠鸟们,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们,你们还会信赖我吗?还有可能会在我的肩头熟睡吗?还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因此,只有人呵护鸟,鸟才会信赖人,人鸟之间才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并非深奥之句。因此,如果泛泛而谈,一定索然无味,也不能让孩子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凭借快速浏览,让孩子划找描写冯骥才和珍珠鸟举动的句子,再借助“一正一反”两次师生合作的情境对话,一定会让孩子真正感悟、铭刻这句至理名言。再者,在洋洋洒洒千余字的长文章里,孩子们若能按要求快速找到相关句子,这也是“善读”的有力表现。】

五、关注语言,学习表达

1.师:感谢冯骥才,正是因为他仔细地观察和细腻的描写,才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请大家再好好读读冯骥才描写珍珠鸟的这些语句,你觉得他哪些描写很值得我们学习?

【课件呈现】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跳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学情预设】

①三个“一会儿”写出了珍珠鸟的活泼;

②抓动作把珍珠鸟的特点写具体了;

③字里行间流淌出对珍珠鸟的喜爱——“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小家伙”——顺势引出“大作家都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件顺势呈现拓展内容:

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摘自老舍《猫》)

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也划为自己的地盘。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摘自叶诺索夫《白公鹅》)

2.师:这就是大作家,描写细腻而有情趣。你们想不想学学这些大作家,特别是冯骥才的写法?冯骥才在文中给我们预留了尝试的机会。(课件呈现: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

。)

3.师:真了不起,你们也用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文章,只关注内容,绝对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教师在备课阶段文本细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现文本在语言层面的“个性之处”、“精妙之处”。只有教师关注了这些语言点,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种种策略和手段,辅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运用、去巩固和内化。在《珍珠鸟》一文中,冯骥才重点抓住珍珠鸟的动作进行了细腻且稍带轻松幽默的刻画,倾注了对鸟的喜爱、呵护之情。所有这些,我想作为教师是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们收获的。这实际上也是驱使孩子学会“善读”的内核和本质。】

五、课外拓展,阅读激活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若是关爱它们,呵护它们,它们就会信任你,也就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境界。下面这些图片,一定会让你再次明白这个道理。(课件播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2.师:还记得这堂开始的时候老师呈现的那段文字吗?生活就是一本书,一本无字之书,一本智慧之书;每个人都要学会读好这本书。老师建议大家抽空去读读这些文章,相信,你会学到许多读好生活之书的本领。

【课件呈现】

《匆匆》——朱自清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叶永烈

《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

《老人与海鸥》——邓启耀

《怀念母亲》——季羡林

【设计意图:一篇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因此,一篇文章的教学活动的终结,应当是孩子们崭新的相关性阅读活动的开始。略读课文教学,尤其要做好结课环节的设计。我以为,阅读教学当有三重境界,其一,由篇及章(读好几篇文章);其二,由章及本(读好一本书);其三,由本及人(读好一段人生)。如此,让“阅读”之火,从课堂开始“燎原”,方能真正让孩子们“善读”。】

第19篇:虞大明课堂实录

虞大明《珍珠鸟》课堂实录;(课前有关虞大明、虞小明、虞老明的谈话,充满幽默;课前谈话结束后,师生问好,上课开始;师:同学们现在是五年级了,应该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生:对;师:请看屏幕,这本书你读过吗?;生看屏,图:;师:这本书叫――;生:生活;师:读过吗?;生:读过;师:应该读过;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师:比如说,美国作家伊尔莎·

虞大明《珍珠鸟》课堂实录

(课前有关虞大明、虞小明、虞老明的谈话,充满幽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课前谈话结束后,师生问好,上课开始。

师:同学们现在是五年级了,应该读过许许多多的书,对不对? 生:对。

师:请看屏幕,这本书你读过吗? 生看屏,图: 师:这本书叫―― 生:生活。 师:读过吗? 生:读过。

师:应该读过。我认为自打你们懂事儿开始就已经在读生活之书了,只不过呢,我们现在还小,还称不上善读,因为我们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还在学习读好这本书的本领,在我的印象当中,但凡作家都是善读生活之书的,比如说,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有一次他们一家在后院的空地上种下了花生,收获的时候,全家人一边尝花生,一边议花生,认为花生的优点很多,最突出的是朴实,毫无炫耀之情,这一段生活许地山读懂了。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勉励自己,一起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比如说,美国作家伊尔莎·斯奇培莉,有一次她准备举行大型时装展,衣服还没缝好的时候,缝纫姑娘忽然跑光,这可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举办了一次非成衣时装展,没想到大获成功,什么叫“非成衣”? 生:非成衣就是还没有织成的衣服。 师:我们所穿的衣服,都是―― 生:成衣,

师:成衣,那么非成衣有可能缺的是―― 生:袖子

师:也有可能缺―― 生:领子

师:还有可能缺―― 生:扣子

师:没想到这样的一次非成衣时装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段生活,她读懂了,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一起读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叫“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又不去广场,言下之意是什么?你说 生:她说的广场不一定是广场,可能是通往成功的一条路。 师:对了,广场指代的是成功,指代的是胜利,“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言下之意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通往胜利的路不止一条,跟同学们平常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意思差不多,“条条大路――” 生:通罗马。

师:再比如说现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生活当中,曾经有一段时光,是与珍珠鸟相依相伴的,而且这一段生活他读懂了,还用勤奋的笔把它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珍珠鸟。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今天大明老师和大家一起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凭借“快速浏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大略地学习。请问,什么叫做“快速浏览”?你说

生:就是像上次那样,像上次你上《金钱与魔力》一样教同学们一目十行。 师:哦,上次给大家上过《金钱的魔力》,是吗?啊?不是你们班?噢,你们是听说的,哦。快速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可以有多快呢?就像这位男生所说的,一目十行,一目十行是快速浏览的最高境界,大家一目十行的能力怎么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过了一会儿)

师:我们预习过课文,对吧?如果你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印象还比较深刻的话,你就不需要快速浏览,你就学会打腹稿,组织一下语言,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请她先说一说,好不好?来,请把注意力转移到这边来。

生:这篇课文的话,大致写了珍珠鸟和作者一段时间的关系,一段时间的生活怎么样。 师:没了?我们是五年级,请坐。五年级概括一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一般我们要分起因、经过、结果,把它概括得比较清楚,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白吗?写了谁跟谁的事情? 生:冯骥才和珍珠鸟的事情。

师:冯骥才和珍珠鸟的事情。珍珠鸟怎么来的? 生:朋友们送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它的起因讲清楚? 生:朋友送了冯骥才一对珍珠鸟。 师:不久――

生:不久,它们有了雏儿。

师:这就是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这是冯骥才和珍珠鸟的雏儿之间发生的事情,谁能用一句话,把他们俩之间发生的事情概括清楚? 生:珍珠鸟在和冯骥才慢慢地熟悉。

师:珍珠鸟在和冯骥才慢慢地熟悉了,亲近了,最后呢?珍珠鸟。 生:最后他们互相信赖、互相信任。

师:最后珍珠鸟在冯骥才的肩头睡――着――了――,冯骥才于是感悟到――,一起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用这样的方式来读课文,比较容易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比较清楚。来,自己再试着说一说。起因―― 生说。

师:经过―― 生说。

师:嗯,珍珠鸟最后在冯骥才的肩头 生:睡着了 师:冯骥才由此感悟到――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课文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弄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这对我们的后续阅读很有帮助。大家快速浏览的本领还是不错的。再考验大家一下,你能迅速找到课文的某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就是冯骥才感悟到的道理,你可以非常快地,需不需要浏览了? 生:不需要。 师:因为刚才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已经关注到这个句子了,在哪个自然段?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好,把这个句子出现在大屏幕上,我们一起读: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可不可以认为这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句子? 生:可以。

师: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般叫它―― 生:中心句。

师:那么针对这个中心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主要问题? 生:是。

师:谁能针对这个句子提出主要问题。或者说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 生:为什么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你很会提问题。这是提问题最简单的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加上一个什么词就可以了? 生:“为什么”

师:是,就能很好地提出来了。你叫什么名字? 生:马承烨

师: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命名为“马承烨问题”。好,来。 生:信赖创造出了什么美好的境界?

师:诶,她想了解的是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什么?你叫什么名字? 生:傅懿涵。 师:傅懿涵,把这个问题命名为“傅懿涵问题”。要解决“马承烨问题”,咱们首先得解决“傅懿涵问题”,那我们先把“傅懿涵”解决了,好不好? 生笑:好。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请你快速浏览全文,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是最最美好的?请找到这个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旁边作上记号。 生找。

师:找到了吗?哪个自然段? 生:

11、

12、13 师:到底哪个自然段? 生:13。

师:13,老师把这个自然段呈现在屏幕上,咱们说话要有理有据,你们凭什么认为这个自然段所刻画的画面是最最美好的?有依据吗? 你很积极,不错。有依据吗?你说。

生:因为课文中写道: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说明作者很爱珍珠鸟,不想让它飞走。 师:为什么这个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是最最美好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得联系前文。谁明白了?

生:因为前文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而现在生:而现在这只珍珠鸟居然趴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师:这是多么;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师:你看看,她这样一回答,是不是非常明白了;生:怕人的鸟;师:胆小的鸟,而如此怕人的鸟、胆小的鸟,居然在人;生:不可思议的境界;师:这段文字当中有两个词直接道明是这是出人意料的;生:居然;师:一个是;生:竟;师: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用上这两个词,一般说来,;生:想;师:冯骥才给我

生:而现在这只珍珠鸟居然趴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 师:这是多么

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师:你看看,她这样一回答,是不是非常明白了。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经常要瞻前顾后,冯骥才在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告诉读者珍珠鸟原本是一种 生:怕人的鸟

师:胆小的鸟,而如此怕人的鸟、胆小的鸟,居然在人的肩头睡熟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这是多么

生:不可思议的境界。

师:这段文字当中有两个词直接道明是这是出人意料的,拿着笔圈一圈,一个是――,一个是――,表示出乎意料,一个是 生:居然 师:一个是 生:竟

师: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用上这两个词,一般说来,能非常好地表达出这种出人意料的味道,想学习一下吗? 生:想。

师:冯骥才给我们预留了机会,请看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话: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两句话中,没有“居然”,也没有“竟”,对不对?能填补进去吗?拿出笔,在这个自然段当中,把“居然”和“竟”添加进去。 生练习。 师:会不会? 生:会。

师:交流一下答案。你怎么添加的?

生:我轻轻一抬肩,它居然没醒,睡得好熟,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他先用居然,再用竟。能高的个吗?也可以。我们一起试试看。“我轻轻一抬肩”,预备起, 生:“我轻轻一抬肩,它竟没醒,睡得好熟!居然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看,添加进了这两个词,这种出人意料的味道就更加深厚了。如此美好的、出人意料的画面,令冯骥才笔尖一动,流泻下这样的感受,再读: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刚才,哪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生:傅懿涵问题。

师:傅懿涵已经解决了,是吗? 生:是。

师:这个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就是珍珠鸟在人的肩头睡着了。解决了没有? 生:解决了。

师:那接下来可以来解决谁了? 生:马承烨

师:为什么这个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出来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 了,一般来说,预习过课文,都会有自己的收获,通过预习,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能不能先谈出来,大家交流交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为什么这个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出来的?你说。

生:是因为我在前文中看到,珍珠鸟在冯骥才家很调皮,而冯骥才却没有责怪它的意思,我觉得这是由信赖造成的,

师:冯骥才没有责怪珍珠鸟,所以珍珠鸟就 生:就对他产生了信赖 师:信赖冯骥才,于是乎,他们俩之间就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这是她的观点,有不同的吗? 生:因为作者对珍珠鸟十分关爱、宠爱,然后珍珠鸟就对作者很信赖。

师:她的观点是人对鸟非常关爱,于是人对鸟就非常信赖。所以人与鸟之间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作者爱珍珠鸟,不去伤害它,所以珍珠鸟就特别信赖他。 师:你的观点是人对鸟非常喜爱,鸟对人非常信赖,于是,他们俩之间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这里有三种观点,其实这三种观点应该差不了多少,只不过她们各自用的词语不同,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更准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我和你们合作,来一起解决――

生:马承烨问题。

师:马承烨问题,好,你们觉得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得关注课文的哪两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关注。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关注第8段和第10段,因为这两段说明了珍珠鸟先在笼子四周活动,后来见那个作者不去赶它,渐渐大胆起来,后来它就对作者彻底信赖。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和鸟之间发生的事情,对不对?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文中描写人的句子,这是一块内容,另一块呢,是描写鸟的句子,只有关注了这两部分内容,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不对?现在把笔拿起来,请你用括号括出文中冯骥才怎么对待珍珠鸟的句子,用横线划出珍珠鸟有什么反应的句子,比比看,谁一目十行浏览的水平高,谁划找句子的速度快。 生划。 师:我们用笔去划一划,其实就是加深了对这些句子的印象,才能比较好地解决马承烨问题。浏览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已经浏览到了第70页了。这么多,很多啊,既然那么多,我们就不一句一句来说了,那样比较费事,虞老师课前也进行了画线,我用大屏幕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家看,我找到的描写冯骥才怎么对待珍珠鸟的句子大概有这样8处,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些句子无论长短都在向我们透露一些信息,你能不能快速浏览一下这些句子,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透过这些文字你能读出什么信息?你说 生:透过这些文字我能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和关爱。

师:你用了两个词,一个是喜爱,一个是关爱,让你挑选一个你会挑哪一个? 生:关爱。

师:有水平。因为关爱比喜爱要准确,到目前为止,这个关爱已经不错了,还有别的词吗?你来。

生:作者对珍珠鸟的爱已经过了溺爱。 师:溺爱?这个词不如关爱好。你来。 生:宠爱。

师:宠爱。还不如关爱。到目前为止还是关爱好。我给每一个孩子一个机会,如果你给出的这个词,超不过关爱,那虞老师板书上就写这个词:关爱,好不好?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读出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关爱,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你。 生:亲爱。

师:亲爱?怎么样?这句子不通:读出了冯骥才对珍珠鸟的亲爱?呵呵 生笑。

师:好,那我们就用关爱。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珍爱。

师:那还不如关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8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关爱,如果让虞老师来选一个词,我会选呵―― 生:护

师:但现在想来,还是“关爱”好,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写了“关爱”。我们再来看,珍珠鸟有什么反应的句子,大概也有这样的8处,有点多了,你们画的也跟我差不多,也就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当中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他反应最快,你来。

生:我觉得是珍珠鸟的话从陌生到熟悉。

师:你读出来的是珍珠鸟的变化,你们读出来没有? 生:读出来了。

师:要把变化表达得比较清楚。老师建议大家用上一个词:越来越,试试看。你从这8句当中读出了珍珠鸟什么越来越怎么样,你来。 生:我读出了珍珠鸟对作者越来越信赖的样子。 师:读出了的举手?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

生:多从中读出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珍珠鸟越来越大胆了。 师: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了,读出来的举手。还能读出什么来? 生: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珍珠鸟越来越??越来越?? 师:有点缺氧啊。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珍珠鸟和冯骥才越来越亲近了,珍珠鸟和冯骥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生:短

师:短了,越来越近了,到这会儿有没有距离了,没有了,那要怎么说?三个字怎么说?零距离。到最后零距离,好,我们把一个词写上去,这8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珍珠鸟对冯骥才越来越――。 生:信赖了

师:信赖了。课文中可不是像虞老师那样的,先集中写冯骥才,再集中写珍珠鸟,不是这样的吧?它是交叉地在一起写,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不着急啊,我们来一次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对话,相信对完话以后,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对话时候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我觉得不够有水平,这不是我们轻小的五1班应该有的水平,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灵活机动地应对,如果你们能根据大明老师所作出的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应对,那你们就是一个随机应变能力特别强的人,强不强? 生:强。

师:强的啊,好,那试试看,做好对话准备,眼睛盯着屏幕,我是冯骥才。 生:我是珍珠鸟。 师:愿意吗? 生:愿意。

师:希望你们在对话的时候,表现出珍珠鸟的朝气蓬勃,那种活泼可爱,好不好? 生:好。 师:我是冯骥才。 生:我是珍珠鸟。

师:记住自己的角色。我是冯骥才。 生:我是珍珠鸟。 师:对话开始。我把你们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你们身上,

生:我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已经非常自觉地把“它们”改成“我们”的举手,非常机灵,这就是随机应变。因为你们就是―― 生:珍珠鸟 师:小小的建议就是――你们还可以对得更快一点,这样你们就是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好,接着来。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生:我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你。 师:瞅谁? 生:你。

师:啊,记住,瞅我啊。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你们。

生: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 师: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不管你们,

生:这样久了,打开窗子,我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我先是离你较远(生有点乱) 师:这句有点拗口,再来,“我”,起 生:我先是离你较远, 师:我不去伤害你们,

生: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 师:我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生: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师: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你们这些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生: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你颤动的笔尖。 师:我用手抚一抚你们那细腻的绒毛,

生: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我是冯骥才,

生:我是珍珠鸟,师:我是这样的冯骥才,;生:我是这样的珍珠鸟,;师:我就是这样关心你们的冯骥才,;生:我就是这样信赖你的珍珠鸟,;师:我知道只有我付出对你们的关爱,;生:我们才会信赖你,;师:这个句子很重要,我们再来一遍:我知道只有我付;生:我们才会信赖你,;师:谁是不是迎刃而解了,马承烨是不是迎刃而解了,;生:美好的境界;师:美好的境界;生:愿意;师:很有意思,是吧?;生

师:我是这样的冯骥才, 生:我是这样的珍珠鸟,

师:我就是这样关心你们的冯骥才, 生:我就是这样信赖你的珍珠鸟, 师:我知道只有我付出对你们的关爱, 生:我们才会信赖你,

师:这个句子很重要,我们再来一遍:我知道只有我付出对你们的关爱, 生:我们才会信赖你,

师:谁是不是迎刃而解了,马承烨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刚才我们这个对话其实就是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出来的?现在我们是不是明白了?现在咱们一起用线条把它连起来。冯骥才代表的是人,珍珠鸟代表的是鸟,线连起来,只有人关爱鸟,鸟才会信赖人。人、鸟之间才会创造出 生:美好的境界 师: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如果你对这句话理解得还不够深刻的话,我们可以继续来对话,愿意这样的对话吗? 生:愿意

师:很有意思,是吧? 生:嗯。 师:还想做。 生:嗯。

师:这可是你们说的啊, 生:嗯。

师:待会可别怨我啊。因为接下来你们依然是珍珠鸟,我已经不是冯骥才了, 生:啊? 师:我只不过是一个养鸟人,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接下来你们要遭罪了,愿意吗? 生:愿意。

师:开始。我从第二句开始。我经常扒开叶蔓瞧你们。 生:我们――

师:哎,不急于对话,你能面对的,请举手。我把话筒凑到你嘴边。 生:我们不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师:就是感觉到不安全,还可以――不参考文中的句子,自由应对啊。我经常扒开叶蔓,我瞧你――

生:我们传出来的声音也就不那么悦耳。 师:我经常扒开叶蔓,我瞧你―― 生:我们也就一点点害怕,退缩了,

师:他渐渐地害怕退缩了,缩在笼子一角,啊,再来,第三句,我经常掀开叶片往里看,特别是添食加水时也不瞪大好奇的眼睛,我去惊动你们。 生:我们便渐渐有了逃跑的念头, 师:他连逃的念头都有了, 生:我们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

师:身体就一天天地消瘦了,啊,我看看,我再惊动谁,我惊动你, 生:我便不传出那悦耳的,我便付出骂人的声音。 众笑。

师:骂人啊?

生:我便质问你:为什么要经常扒开叶蔓瞧我们,为什么要惊动我们? 师:就是为什么要打扰你?你搞得很郁闷,饭也吃不下, 生:饭也吃不下, 师:水也―― 生:水也喝不下, 师:觉也―― 生:叫也不叫了, 众笑。

师:我叫你睡不着觉。行,啊,本来他能传出悦耳的声音,现在他连悦耳的声音藏起来,叫也不叫了。接下来看,有一天,我发现,你们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我就拿着鸡毛掸子追打,我拿着鸡毛掸子我追打你, 生:我吓得半死,四处逃窜,

师:吓得半死,你看,我拿鸡毛掸子,我,我追打你 生:我都快想离家出走了。 师:我拿着鸡毛掸子我追打你,

生:我甚至把你打水的盆子踢翻,把你进食的盆子扣在你的脸上, 师:合理吗? 生:合理。

师:因为珍珠鸟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想起来也合理,好,来, 生:我很想逃出去,但窗子没开,我只好在窗子上乱撞,

师:哎,你看,她在窗户上乱撞,一心想逃出去。我想会有比较多的珍珠鸟“唧”的一声就飞回到笼子里,缩在笼子的一角瑟瑟发抖,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 生:害怕

师:心里害怕、紧张。有一次,我发现屋子里空气挺闷的,我就悄悄地打开了半扇窗,我打开半扇窗(生高举),这个时候如果你们不举手,没举手的珍珠鸟,我估计是被我刚才粗鲁的举动吓傻了,举手的珍珠鸟,你们心里想的事情,我知道,一个字―― 生:逃

师:从哪儿逃? 生:窗户上

师:举手的珍珠鸟都是熟知兵法的珍珠鸟,因为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你看,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们,你们跟我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越来越信赖我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落在我的肩头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只有人(指板书) 生:关爱鸟, 师:鸟才会 生:信赖人

师:人、鸟之间才会创造出 生:美好的境界

师:这个是不是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对。

师:所以,我们得感谢冯骥才,正是因为他的仔细观察,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收获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向冯骥才学习吧,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他学习,请看――,这是冯骥才描写珍珠鸟的几个句子,

请你快速浏览,在写法上你觉得什么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在第5句,“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我觉得“抚”这个词用得很传神, 师:“抚”这个动作可以表达冯骥才对珍珠鸟的这种关爱。还有吗? 生:也在第5段,就是“索性”这个词,我觉得珍珠鸟完全放松了, 师:你觉得“索性”这个词用得特别准确。你说呢?

生: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冯骥才这些句子里的描写动作的这些词, 师: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冯骥才主要是抓住了珍珠鸟的动作进行刻画的,通过对这些动作进行刻画,所以我们就会觉得珍珠鸟就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里面有很多动作:撞啊,逃啊,落啊,挨近啊,蹦来跳去啊,你觉得珍珠鸟有什么特点? 生:好动。

师:好动。活泼,调皮,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说。 生:我觉得它用事情发展顺序写得很好。

师:就是写得很有条理。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条理?嗯,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2处句子当中,有没有发现,用了什么? 生:排比。 师:连用了三个 生:一会儿

师:刻画出了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珍珠鸟? 生:活泼好动

师:也是活泼好动,调皮,淘气,而这些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如果要刻画小动物的顽皮、淘气、可爱,也可以像冯骥才那样,一会儿怎么样,一会儿怎么样,一会儿怎么样,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来写,是不是?还有一处地方,我估计同学们发现起来会有一点难度,这样,教师帮助你们一下,请看――

这句被老师放得特别大的句子,我认为是冯骥才写得特别妙的句子,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读懂,冯骥才这样写是想告诉读者――,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读懂,你读懂什么了?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珍珠鸟的调皮活泼和可爱, 师:有读出不一样的内容吗?

生:我觉得应该,我读出了,珍珠鸟也喜欢大文豪,也喜欢语文,呼吁我们小学生也要学习语文,

师:冯骥才想通过珍珠鸟告诉读者:朋友们啊,我这个珍珠鸟真是稀世珍宝,它爱学习,是吗?

生:我觉得啄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冯骥才是一个作家,应该是很喜欢书的,这个珍珠鸟啄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都没有生气,说明作者很大度。

师:哦,冯骥才真的很大度,珍珠鸟在啄大文豪的名字他也不在乎,要是小文豪的名字啄啄也就算了。你看,理解起来是有难度,来,用你们的语文书比划一下书背在哪儿。 生:这儿。

师:哪儿?来拿起来比划一下。错了, 生:这个

师(指着书背说):这个才是书背。如果这是一本个人著作的话,这里往往写着什么呢?上面写什么呢?上面写书名,下面写什么呢?作者,作家的名字。比如说,《红高粱》,下面写谁? 生无答。

师:最近那么热,你们不知道?莫言。 生:噢,

生大悟,下面议论。

师:哦,五十多岁了,报纸上有的,是吧?噢。你看,这就是书背,你说珍珠鸟它真的在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吗?难道珍珠鸟识字,珍珠鸟飞过去,一看莫言,叭叭叭,一看老舍,叭叭叭,是这个意思吗?所以,对,珍珠鸟是乱啄的,它仅仅是在啄书本背,它是乱啄的,瞎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眼里,它好像在啄大文豪的名字,这是冯骥才的想像,这是冯骥才的独特的描写,这样独特的描写恰恰表达了冯骥才对珍珠鸟的 生:关爱 师:这可不是关爱,是对珍珠鸟的,发自肺腑的喜爱,明白没有?明白没有?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其实很多大作家他们非常擅长这样的想像、这样的描写,比如说,谁? 生:老舍。 师:老舍写过一篇文章《猫》,《猫》里有这样一段话,哪一处描写跟冯骥才有异曲同工之妙? 哪一处描写?后面的男孩。 生:小梅花。

师:对,小梅花,原指什么? 生:脚印,

师:就是猫的脏脚印嘛,由此可见,老舍对猫的 生:喜爱。

师:再看,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过一篇文章叫 生:《白公鹅》

师:对,叶·诺索夫哪一处描写跟老舍,跟冯骥才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出来哪一处?最关键的一个词? 生:地盘

师:一个是地盘,还有一个是? 生:官司

师:官司。这个官司实际上是指人与鹅之间的那种 生:争斗

师:对那种小小的争斗、打闹,但是在叶·诺索夫眼里这就是鹅在跟他 生:打官司

师:由此可见叶·诺索夫对鹅的喜爱。你说鹅打什么官司呢?它听不懂人话,人又听不懂鹅语,再说,鹅它也没钱请律师啊,对吧? 生:对。

师:这些都是大作家,都是擅长用这样的想像、独特的描写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更要向冯骥才表示感谢,感谢冯骥才用《珍珠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朋友们啊,请关爱珍珠鸟吧,如果你联爱珍珠鸟,它就会在你的肩头睡着的,对吗? 生:对。 师:对啊?那咱们家没珍珠鸟怎么办?啊?生议论;

师:其实你们心知肚明,如果虞老师在鸟的后面加上一;师:言下之意是冯骥才想告诉读者,人与动作本来就是;生:相互信赖;师:好朋友;

生议论。

师:其实你们心知肚明,如果虞老师在鸟的后面加上一个括号,你们会在里面添上一个词: 生:动物

师:言下之意是冯骥才想告诉读者,人与动作本来就是―― 生:相互信赖

师:好朋友。只有人关爱动物,动物才会信赖人,人与动物才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接下来让同学们欣赏几张照片,相信通过这几张照片,你对这个道理理解会更加深刻。 生:哇。 师:看着这些照片,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印象就更为深刻;生读;(音乐一直伴随到下课;师: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生:是;师:但虞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课后去思考,好不;生:对;师:冯骥才在写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是字斟句酌,请问;下课;

师:看着这些照片,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印象就更为深刻了,一些读: 生读。

(音乐一直伴随到下课。)

师: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 生:是。

师:但虞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课后去思考,好不好?这个句子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对不对? 生:对。

师:冯骥才在写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是字斟句酌,请问: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句子当中加上往往二字?他想传递的又是什么信息?记住这个问题,课后思考,好吗? 下课。 师生再见。

第20篇:刘大明英雄事迹

学习刘大铭主题班会教案

六年级

安定区峡口学校

学习楷模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

一、学习目的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及真实的故事,励志学生学习刘大铭同学勇于抗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2、学习刘大铭同学刻苦学习、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学习刘大铭同学热爱生命、感恩生活的美好品格;

3、学习他以饱满的热情成就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高远追求。

二、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刘大铭事迹资料

2、观察生活中的刘大铭同学

三、学习过程

1、介绍刘大铭的生平

刘大铭,身高1.4米、1994年4月10日生于甘肃省兰州,祖籍山东单县。现为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体重只有20公斤的刘大铭患有成骨不全症,由于骨骼脆弱,4岁他就开始做手术,19年的生命历程中,11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全身上下骨折10余次,躯干中装载着各式螺钉,肌肤之上见证着各个年代的手术刀痕。在这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下,他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更加坚强。他直面自身的缺憾与不足,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

10余年的求学历程中,他饱受着伤病与疼痛的折磨,初三时,他的膝盖被植入腿中的金属针刺穿,针尖洞穿肌肤2mm,他仍坚持听课;进入师大附中后,他又忍受着脊椎变形,手臂错位的痛苦,坚持认真听讲,并在回家后,趴着、躺着、半跪着完成作业;在高二下半学期,他赴意大利接受了长达10小时30分钟的脊椎重组手术,仅在半年之后,便返回校园重新学习,同时他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他常常在学校、班里以讲座、文章、短信的形式鼓励着师大附中的多届学子;他也感恩着师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过得快乐。

凭借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被同龄人称为“我们的霍金”。其12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13年9月,他的长篇个人哲理性自传《命运之上》与人民出版社达成出版协定,他也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该书将于2013年12月6日在西北师大附中举办首发式,之后将在全国发行上市。 2.观看刘大铭故事

刘大铭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深深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刘大铭同学的故事吧!(看视频) 3.谈感受

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甘肃省的兰州师大附中。他虽然身体被病魔折磨,但他和我们一样,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和他相比,我们幸运的多,面对他的坎坷历程,大家怎么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学生分别谈谈感受。

“你将躯干给了病魔,却把灵魂留给了生活,你将快乐分享于情感,却把悲痛留给了心窝,你将梦想给了青春,却把苦难留给了执着„„”这首《灵魂行者》在苏州刚刚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上感动了好多人,成为当天媒体报道的焦点。

四、活动总结

“阳光总在风雨后”, 刘大铭同学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一个个表示要以刘大铭同学为榜样,珍惜生命,顽强拼搏,争做时代先锋,争当好少年。

2013年3月5日

大明王朝1566台词
《大明王朝1566台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