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明寺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大明寺参观游览。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第一胜境”的盛名。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大明寺风物景观,由寺庙、文章奥区(栖灵塔塔院)、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请各位朋友,随我沿导游线路一一游览。

[栖灵遗址牌楼]现在我们已来到大明寺山门前,这座庄严典雅的木制牌楼,依山面水,极为壮观,四柱三楹。中门之上朝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北有篆书“丰乐名区”四字,丰乐之名源于此地旧属大仪乡丰乐区。

[山门殿]牌楼北约20米,即大明寺正门,黄墙三门,额“大明寺”,门东侧围墙嵌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取北宋秦观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清代书法家蒋衡书;西侧墙上嵌“天下第五泉”石刻,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书。

进庙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驮立像;大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雕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均为佛门护法神,分掌风、调、雨、顺之权。

出口山门殿(天王殿)北门,为一大庭院,院中正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三楹三檐,三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屋脊嵌有宝镜及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大殿前后为双步梁,加走廊。大殿正中供释迦、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三佛背后奉侍南海观音,大殿两侧为“普种福田”的十八罗汉雕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出得大殿,我们先进入庭院东侧的“文章奥区”参观。

[平远楼]现为大明寺贵宾接待处,平远楼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前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汪应庚建平楼,其孙汪立德增高为三层,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以此句意命名为“平远楼”。 [印心石屋]“印心石屋”横碑;在平远楼南院位东侧面西。此巨碑之来历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陶澍,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其原籍在湖南安化县,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伏,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澍在嘉庆年间著有诗钞初集,以《印心石屋寺钞初集》名其集。后又著《印心石屋诗集,奏议》等。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召见陶澍,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吓p心石屋”来历,为陶澍题御书“印心石屋”,越五日后又复赐擘窠大字“印心石屋”。陶澍为感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安化县北百二十五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另制巨碑数块于所辖之大都市之内。今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巨碑,扬州此块保存最完好。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语》和《勒石平山堂后记》,惜已部分漫漶。

[栖灵塔]栖灵塔因皇帝诏令存放释祖之圣灵,、使大明寺更具盛名,有栖灵寺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刘禹锡与白居易于宝历二年(826年)二人同游扬州,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内容是“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可见当年诗人对栖灵塔的赞誉和游人之多。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后来观光者无不感慨叹息。

为励图宏业,重振雄风,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寺东园选地为重建栖灵塔立奠基石。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工作,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到1995年12月竣工举行庆典,耗资一千万元以上。无数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檀越,解囊资助,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功德无量。

栖灵塔塔身方形,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内部木结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塔高各层不一,总高度为70米。塔底层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这是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于1996年赠送的,同时赠送的还有一尊高2.2米、长5.7米、重18口屯的卧佛,供奉在卧佛殿内。九层宝塔内绘制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画体现尊师重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这是扬州画师李赖贤先生的作品。该塔设计气势雄伟,雄踞蜀冈,一年四季,特别是秋高气爽,游客登塔络绎不绝,扬州全城景观尽收眼底。 穿过塔院,我们便来到了“鉴真纪念堂”区。

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方案设计。循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之风格设计。纪念堂的碑亭、庭院及正殿共占地2540平方米,1973年11月建成。 [鉴真简历]鉴真,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688年,14岁时出家,师从佛教律宗巨匠道岸、弘景二位大师,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梵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所领悟,时有进益。此后,更从诸高僧请教,博学益智,境界高远。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时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译及遐迩,道俗归心,被尊仰方“江淮化主”。

白天宝元年起,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染疾失明。天宝十二载,日本国“遣唐使团”再度来扬州延请鉴真东渡传律,是年鉴真一行出发,二个月后抵日本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京奈良,入东大寺安置。不久,即设坛授戒,自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因此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两年后“唐招提寺”落成,成为出家人研习律学的场所。年近古稀的鉴真,终日忙于开坛授戒,营建唐招提寺,以及冗杂的佛事活动,终于在763年,寂化于日本。鉴真和尚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他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建筑、雕刻、文学、医学方面的建树及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作为中日文化血缘缔结纽带的不朽人物,鉴真和尚永远值得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他的献身精神至今仍被中日两国人民崇敬。

[陈列室]陈列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史迹,由康熙年间的“睛空阁”改设。室内悬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鉴真和尚像、鉴真东渡线路图,旁悬赵朴初联“鼓螺蜀岗羹墙南岳,风月长屋花雨奈良”。

门厅是由“四松草堂”改建而成。门厅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后进东墙壁竖有“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碑”一方,即1980年4月25日,由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与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合题碑文,其竖写碑文(日文)大意是“友好之心如明灯,故寺满载八重樱”。中文是“遗像千年旧故里,友情万代发新花”。

北侧碑亭中置仿唐汉白玉横碑,高1.25米,宽3米,下设须弥座。正面横刻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书法古拙遒劲,笔力千钧。背面石刻有赵朴初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撰书的长篇竖写碑文。

[正殿]堂前庭院中,有长明石灯笼一幢,系1980年唐招提寺第八十一世森木孝顺长老所赠,森木亲自点燃灯笼,并与大明寺方丈能勤法师共栽两株日本八重樱。正殿面积537平方米,高度5.24米,面南五楹,环以檐廊。中堂须弥座上供奉鉴真干漆夹纡像,此尊坐像是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扬州漆器厂用扬州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艺术临摹日本国宝鉴真像精心塑造而成。像前放置着日本天皇所赠的铜香炉。壁间有四幅大型绢本画,绘鉴真生前主要活动地:西安大雁塔、广东肇庆七星岩、日本奈良招提寺金堂、日本秋妻屋浦。

随即我们来到“仙人旧馆”区。

“仙人旧馆”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

[欧阳文忠公祠]曾两次被废或毁于兵燹。现存的公祠是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石刻像上方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微,使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入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常有客问欧公:“六一何谓也?”居士答曰:“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又问曰:“是为五一乎奈何?”居士又答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祠内悬“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墉书题,后损坏,1980年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

另外,欧公祠东墙南端、祠堂外东西壁均有石碑,记载着这位北宋文学家的史迹和对他的怀念与赞誉。

[平山堂]绕过西侧的廊院,我们便来到古风流溢的“平山堂”。该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欧公在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以后,平山堂多次兴毁。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此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并赋《平山堂》诗一首。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据南宋初叶梦得《避署录话》,取其意由马福祥题“坐花载月’’匾额。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清时堂内楹联较多,至今尚存的,如嘉庆时知府伊秉绶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此联造语极佳,原书极为古朴,人称第一佳联,原联惜不存,后由黔南袁伟华补书。又一联由朱公纯撰;“晓起凭栏,六面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此联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书写。古住今来,文人墨客在乎山堂留墨题诗甚多,还有大量碑刻,成为传世之宝。 [谷林堂]谷林堂是苏轼知扬州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取“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宋以后不存。今之“谷林堂”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处所建,并题额、联,今均无存。今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列古朴典雅。

沿谷林堂右侧石道向下走,即为“西苑芳圃”景区。

西苑芳圃亦称御芳圃。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帝南巡陆续修建,咸丰年间芳圃受兵燹毁损。同治、光绪年间有所修复。此后日渐凋零,直到解放后,经多次修缮,才有现在的规模。山水布局景色自然,园中青松绿竹,层峦耸翠,疏密有间,其形多样,各有风姿。园中一池清泓,碧波沦涟,有屿二处,形神各异,环池四周,岗阜起伏,绿荫夹道,宛如深入幽谷,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御园景点甚多,所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繁简得当,相互掩映,目迷五色,令人襟怀爽畅,陶醉其间。

[康熙御笔亭]亭四方形,周围有廊,每壁装饰以扇面形镂空花窗。此亭除东墙外其余三面均开铺门,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所题及杭州灵隐寺五言诗。

[乾隆御碑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开,北墙嵌御碑三方。记载了乾隆五次南巡维扬,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的事迹。

[第五泉]从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之南有一小池,称“上池”,池边六角尖顶的风亭,名“待月亭”。亭前有深井,开挖于南朝宋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井”,唐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曰:“扬子江南零水第

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后此井湮没。明僧沧溟和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于大明寺掘地复得此井,井内有残碑。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2米,上书“第五泉”。(现立于“美泉亭”旁的“天下第五泉”石刻,为道光年间王诚所书。) 此外还有黄石假山、听石山房、楠木厅(佛光艺术宝殿)、石涛墓塔等景点,请大家仔细观赏、品味。

谢谢大家,欢迎各位再次来此观光。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英文导游词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宗教气氛探究

古城如书·大明寺

承恩寺导游词

广德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