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北京大学校长毕业演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2:01:03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北京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来源:北京大学网站)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又一届毕业生将从这里启航,迈向人生新的征程。年年相似,送走的是青春跃动的身影,留下的是我们值守校园的难忘记忆。在这走与留之间,便有了我们今天这份留恋和期盼。

首先,我要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抚育你们成长的爸爸妈妈,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向关心帮助过你们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大学时光,似长又短。对于从这里走过的你们,相信与湖光塔影相伴的几年,将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你们的行囊中,一定还会珍藏着当年北大录取的通知书;你们的背包中,一定会有“从知道到懂得”,记录你们成长岁月的那“15张日记合影”;面对你们手中的车票,也许有人会轻叹一声“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但你们的内心深处,“北大”一定早已揉进最柔软的地方,你会在未来不经意间为曾在这里走过,感到温暖、充满微笑,催发自豪和奋进!

这也许就是北大的印记!

同学们:今天,就要毕业了。看着你们头戴学士帽、身着学位服,我感受到了荣誉和骄傲!你们是学校付出后的回报,你们承载着学校未来的形象和声誉!我希望你们永远尊敬这份荣誉!

青春可以有多种方式去记忆,但属于我们的青春,这一刻我们共同见证!

我记得,你们入学时正是2008年。那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灾难的疼痛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地震摧毁了家园,但摧毁不了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不管是来自灾区的你们,还是同样经历过灾难和困苦的你们,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学业,迎来了今天的毕业,你们是优秀的,你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给家人、给社会、给国家,当然也给你们自己的青春做了最好的告慰!

我还记得,在2009年的那个夏天,你们为了准备国庆游行,放弃了暑假,在烈日下坚持训练。或许你们也曾抱怨训练太苦太累。但十月一日那天,你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走过**城楼,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相信你们所有的苦和累、汗与泪,都化作了心中满满的骄傲与自豪!北大方阵——“我的中国心”,那是北大学子献给祖国的礼物,那是属于北大2008级的“成人礼”!

同学们,2008年的秋天,你们来北大求学;两个月后,我回到北大,担任校长。四年来,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北大教给大家很多,而大家也教给我这个校长很多。我们曾经一起在新年狂欢夜上唱歌,我努力学习你们所使用的话语,用心来体会你们这代人的快乐和郁闷。只要有时间,我会到未名BBS上看一看,认真阅读校长信箱里面的每一封来信。大家对学校工作包括对我本人提出的批评,我诚心接受。我感受到每位同学和我一样,深爱着北大。这里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当然也有批评和建议!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北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希望在未来,同学们一如继往地支持北大、帮助北大!

同学们,未来是全新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北大给了你很多,但给不了你们所需要的全部。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逆境的苦涩,体悟到面对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困惑。人生难免会有低谷,但在那时要把它作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积蓄力量的阶段。要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有喜有忧。无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路径,无论遭遇

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你们都要永远牢记北大人的精神和品格,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朝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再出发!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能够重塑人生。读书学习,是让你们长久葆有敏锐思维、开阔视野、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最好方法。过去四年,你们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广泛汲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学术菁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我都希望你们能保持永远学习、探索新知的人生状态。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曾经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钱穆先生,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留过学,他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始一而终的学习最终成为史学巨擘。法学泰斗芮沐先生是我国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奠基人,如同做学问一样,先生喜欢追求新意,对新鲜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致,即使年事已高也经常到中关村电脑城、图书城去,遇到新型电子产品便会走上去亲自体验。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更给我们树立了坚持学习的榜样!

学习不仅是一个目的,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但这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我们学校一位保安甘相伟,他在北大西门站岗,很苦,很累。但他坚持读书,到处“蹭课”。他写了一本书叫《站着上北大》,我在他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不只一次地对北大同学们说过,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相伟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同学们到社会中,希望你们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学习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只有这样你们才会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永远处于优势。相信社会是个大课堂,你们会在那里同样书写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不畏困难、坚毅卓绝的品性。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为学为人亦都如此。今年是老校长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当年《新人口论》遭到错误批判的时候,马老表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这种“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赤子情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的学术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人生有起有落,如同比赛有输有赢。欧洲杯昨天凌晨结束了,相信在座的同学有很多看了全部比赛。16支球队,也许再次印证了“足球是圆的”。但落后时不放弃,被动时不慌乱,平淡时不焦躁,占优时不骄傲,这样的球队就能战胜自已,超越自己,走得更远!

北大人历来不缺少雄心壮志,也不缺乏挑战巅峰的勇气,一走出校门,你们将被社会高度关注,但“系出名门”不等于成功,能够被认可才是关键。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打完小组赛,还有淘汰赛,问鼎冠军更是艰难!所以,始终坚守对未来的希望,始终保持坚毅卓绝的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会迈上人生的巅峰。

去年十一月,我来到我们考古实习基地,我看到了同学们在周公庙遗址考古现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深深地触动了我。远离燕园,这些同学们的生活不可谓不苦。同学的脸被晒黑了,说话的声音响亮了,吃饭的饭量也大了。但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精神状态是那么的饱满,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是如此的执着。在给我的汇报中,一位女同学有这么一段话:一把手铲,一副手套,一片天地;一个队伍,一个院子,一个集体;选择一个事业,像做灰坑一样做到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像整理资料一样整整齐齐;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像统筹一个探方一样仔仔细细;考古,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神圣;在这里,我们在播种,也在收获;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周公庙的旅程,正在进行,也将伴随我们的成长进行下去,一天,一辈子。。

同学们,我为他们而感动,我相信他们也代表了你们!

我还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抱负。一百多年来,家国天下的情怀、心系苍生的风骨、报效祖国的追求,已经融入一代代北大人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烙印。作为一个拥有共同使命的优秀群体,我们最大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人事业的成功,更是国家的昌盛富强和民族的崛起复兴。

前几天,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时候,很多同学在农园食堂观看现场直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几十年来,在中国航天事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北大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未来,北大的贡献率应该更高,这样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大家的身上。我希望你们始终牢记:对于北大人而言,“服务国家战略”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传统、一份责任和一世担当。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光荣属于过去,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未来延续这份光荣传统,都能够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贡献者!

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忘记今天因为激动、因为离别、因为自豪而流下的泪水,永远不要忘记师生之情、同窗之谊,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的誓言和时代的召唤!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我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这本书记载了25位北大校友在祖国各地基层工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拼搏,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未来不同的岗位中,延续北京大学的光荣与梦想,谱写辉煌壮丽的人生篇章!

谢谢同学们!

祝福同学们!

推荐第2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不流俗不盲从

2014年07月15日12:06人民日报评论中大奖(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新语)

沈祖尧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快乐与金钱和物质并无必然关系。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能带来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高尚地生活。务必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之人,也不可做损及他人之事。

其三,我希望你们能谦卑地生活。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胸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们钱穆老师的一番话: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为世人追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各位毕业同学,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推荐第3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讲读后感

关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的读书笔记

我在读完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后,被他文章的内容深深打动,尽管文章距今已有近百年了,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却依旧十分受用。现在就讲一下自己读完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蔡先生在其演说中主要对学生提出了三条建议,而把这三条建议拿来教导当今的大学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起蔡先生来,即便时隔近百年其文章中依旧闪烁着哲人般智慧,让我们受益其中。

蔡先生在文中提出的第一条事情是希望学生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告诫学生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并指出很多学生来大学只是为了做官发财,毫不客气的披露了大学中的种种恶劣现象,谆谆教导学生,可谓至情至理,发人深省。而他说的,不正适合现在的大学生吗?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使得大学里也变得浮躁起来,又有几个大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修学?许多大学生只是把大学作为自己未来升官发财的一块垫脚石,只是想为自己的简历上贴上一块金而已。现在大学的功利性比之于蔡先生那个时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蔡先生的教诲在现在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它能为现在这个浮躁的校园降一降温。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认真体会蔡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摒弃掉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抱定远大志向,潜心修学。夫《诫子书》有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眼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能够有所建树的人,哪一个不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走过来的,真

正的成功必定是不会掺杂任何功利成分的。相反,那些在大学里虚度光阴,只知盲目跟风,不知潜心修学的同学最终结果只会一事无成,悔恨至极。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掉急功近利之心,潜下心来汲取知识,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当自己的实力不断地飞升之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那些曾经诱惑我们的事物显得如此的粗俗鄙陋,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的蛊惑力,而自己曾经热切追求却又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已是唾手可得。这便是自我实力的提高,个人境界的升华。

蔡元培先生提及的第二条是道德方面的问题。他指出当时的北京“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告诫学生大学生应是社会中道德风尚的领头人,应“束身自爱”,保持操守。这对当今社会尤为适应。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良风气,许多大学生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各种问题在大学生中层出不穷,大学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公众指责的的地方。而大学生的这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自我控制力不足,无法抵制住不良诱惑,最终使自己的道德日益沦丧。因此,我们应牢记蔡先生的教诲,束身自爱,争做社会道德风尚的领头人,培养高雅情趣,自觉抵制不良有诱惑,不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社会是个体的集合,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砥砺德行,培养高尚的品德,整个社会的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从而将整个大集体引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而大学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的集合,理应成为社会道德风气的方向标,同理,作为大学主体的学生,也必然应该有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使命感,在培养自己高尚德行的同时,感染社会其他

群体,推动社会整体道德品质的提升。而对于个人而言,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通行证,也是社会与他人所看重的东西。在晋商中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小富靠智,大富靠德”,那些真正能够到达人生顶峰的人,必定会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支撑。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即使能够凭借一些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径得到一些成就,也必定不会持久,而且终究会为此而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因此,我们越是渴望成功,越要谨遵蔡先生的的教诲,砥砺德行,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蔡先生第三条讲的是敬爱师友。这对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更是十分受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从小的娇生惯养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对同学冷漠,对老师更是毫无敬爱可言。可我们似乎忘记了,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心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造就了无数的国家栋梁,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里都留下了许许多多老师们的关怀与教导。因此,尊师重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品质。同样,同学朋友间的情谊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珍藏。蔡先生用自己在德国的一个小经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互敬。连陌生人都如此,更何况那些曾经给与过我们关心教诲帮助和支持的师友呢?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博爱之精神自古有之,我今人又怎可抛弃掉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在知识方面远比我们要渊博得多。而且多数老师都年长于我们,相应的其人生的阅历,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理解与领

悟等很多方面都要比我们强得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吗?而且我们要在尊敬老师的同时虚心向老师请教,从而将老师们积攒的人生财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促进自己的成长。同样的,朋友同学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相似的年龄让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阅历与认知度,也让我们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能够更容易和彼此交流。而这也决定了同学之间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相互之间的内心感受,从而更容易给我们提供合理的帮助和建议。而且很多时候,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我们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很多新思想,新发现都是从青年人之间的热烈讨论中所迸发出来的。因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最后,蔡先生讲到今后要改良教义,添购书籍,并告诫学生不应满足与课上所学与教义中的知识,而应自己潜心钻研,从而能够“学有心得”。这两件事看似小事,实则对学生的学习确实十分有益,通过改良讲义,在讲义中只列大纲,这样既列出了知识要点,又避免了学生们只是依赖讲义,而不知自己独立钻研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进而改良学风;而购置新书,毫无疑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参考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增加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不断接受更新的思想文化的冲击,汲取到最新的知识与文化。蔡先生作为新任校长,能从这种切实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小事着手,毫无半点官场虚假华丽的形象工程,足以看出他为人的实事求是,坦率真诚,善于从小事抓起,从实事做起。这也教导了我们

在学习中不应只是学习老师们教授的知识,而应善于自学,善于自己钻研,从而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个能够研究高深学问的人。在做人上应实事求是,立足于小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蔡先生的这一篇文章短小精悍,全面地告诉了我们应如何度过在大学里的时光才不会虚度年华,才能真正学有所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前途光明的人生之路。树立自己求实奋进的的远大理想,唯有远大的理想才会让自己不懈怠不放松,努力保持奋斗拼搏的精神状态。不断磨练自己的品德修养,唯有高尚的品质才能帮助自己抵制恶劣风气,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敬爱师友,既是自己高尚品德的表现,也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友情。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无疑是我们人生路上最有力的帮助。三个看似简单的方面,实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他们最直接的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无疑值得我么每个人用心去领悟蔡先生那充满智慧的教诲。

最后,不得不说,蔡元培校长的文章里面蕴含了太多太多青年人应该认真学习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蔡先生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对大学生的深沉的关怀与热切的期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真感悟老先生那智慧的话语,并时时刻刻用它来激励着自己,让自己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

推荐第4篇:北京大学校长

从聊城走出去的三位北京大学校长

截止到目前,从聊城共走出了三位北京大学校长,分别为傅斯年、王路宾、季羡林。他们三者的家乡分别为聊城城里、蒋官屯办事处和临清。笔者将三者的情况汇总,以飨读者。

一、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年)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

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进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实验心理学,同时兼修物理学、化学与数学。

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195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逝。

其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二、王路宾

王路宾同志1913年9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王洪木村的一个书香家庭,1929年11月在济南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的一名年轻的战士。

1933年8月,王路宾同志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1934年夏,负责山东大学党支部工作。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畏艰难,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揭露国民党反共、卖国投降的政策,发展进步力量。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爱国运动,组织成立山东大学学生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上街示威游行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斗争。因而被反动当局拘押。在狱中,他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

坚贞不屈的斗争。半月后,慑于社会各界压力,王路宾同志等爱国学生被释放。出狱后,他辗转到北平,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京大学接上党组织关系,并担任沙滩街道党支部书记。

1936年8月,王路宾同志考取成都国立四川大学生物系,在成都参与发展“民先”组织,成立“民先”四川省总队部,任副总队长。

1938年2月,王路宾同志因组织革命文化活动被川大开除,党组织委派他到四川民名山开展工作。1938年9月暴露身份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9年秋,他随董必武同志一行到达延安,到中央社会部工作。后赴莫斯科学习。1942年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研究组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路宾同志被派往冀鲁豫边区工作,先后任边区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处处长等职。1949年任中共平原省委委员,省政府委员,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王洛宾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分局政法委副书记,山东省公安厅厅长,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济南市委第一书记。

1959年,王路宾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1965年,山东省委撤销了对他的错误结论,恢复党籍,恢复行政级别。“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路宾同志又一次受到迫害被关进监狱。1975年,山东省委为他彻底平反,安排他到曲阜师范学院工作,任党委书记。

1979年3月,王路宾同志赴中央党校学习,同年11月,调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协调周培源校长负责北京大学行政工作,并参加北京大学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北大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1983年,应邀担任中纪委特邀检查员。1984年,退居二线,任北京大学顾问。1990年离休。王路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三、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季羡林在阿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

二、

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

推荐第5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教案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蔡元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改革上所作的贡献。

二、阅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体会其思想内涵。

三、分析演讲中的主张和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的当代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蔡元培演讲稿的思想内涵。

难点:分析演讲的思想内涵和作者对教育改革的主张对当代的价值。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深入领会。由教师提问,学生充分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历时11年。在任期间,他坚持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日写下了这篇演讲稿,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

二、明确目标

1.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蔡元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改革上所作的贡献。

2.阅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体会其思想内涵。

3.分析演讲中的主张和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的当代意义。

三、课堂问题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哪三点要求,他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状提出这些要求的?其中哪一点最触动你的心灵?

由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归纳演讲的特点。

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对目前社会现状的意义。

四、具体学习内容总结

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此时的北大,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学生多是京官和八旗贵族子弟,学生上学就为升官发财,寻靠山找提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蔡元培接到任命状时,“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了;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不妨一试。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改变了北大,更改变了中国。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吸纳各类学术人才,可谓百家争鸣,盛极一时。其中有许多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

3.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㈡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

㈢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㈣世界观教育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

㈤美育则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4.然而,蔡元培先生最终开罪了政府,不得以递出辞呈,他对北大11年的改革宣告结束。但其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北大永流传。

推荐第6篇:读书报告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回归大学的本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书报告

读罢此文,不禁感概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不愧是我国近代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纵观全文,更加反映出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与此同时,他又留学德国。他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我们不仅佩服他的知识渊博,更在于他的民主精神,传播了西方的民权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创历史,更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蔡元培曾在翰林院任职,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然后又眼看戊戌变法的失败,对清廷感到绝望的他,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组建了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最后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成为一代著名教育家和学术大师。其中,这一篇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之后又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 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 “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 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在他这么多教育思想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 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系统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这主要是针对就任北大校长当时的背景而提出的。北京大学前身系京师大学堂,是戊戌之变的产物,变法失败后,学堂得以保留,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但是,当时的北京大学臭名昭著。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两院一堂”之说,即京城中逛八大胡同妓院者,以参众两院及京师大学堂中之人为最,这实乃北大之耻辱。确实,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不少学生上大学最为混个学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短小精悍,简练精准,内容清晰,观点明确。他以三事告诸君:一曰抱定宗旨:端正学习心态,潜心研究学问;二曰砥砺德行: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俗的影响;三曰敬爱师友,形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这三个要求然是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拥有的道德情操。而后,就是计划二事: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首先,文章开端,就直截了当的表明了他对于高等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学生的期待。一曰抱定宗旨,及要求学生进入北大有一定的理想信念;“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何为大学?将近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以他的立场表明了大学的本质:研究学问。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学生“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进而导致“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一些学生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

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这一句话可谓是有先见之明,当今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如今的学子们努力备战高考,是为了什么?进一间名校,选一个好的专业,目的和简单,就是为了毕业以后拥有更大

的资本与别人竞争,能够找一份舒适而且高薪的工作。于是,理科容易考好学校,大家就一起往理科挤;选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专业未来的收入预期,所以就有大批不适合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专业里钻。怀着这样的目的上大学,和蔡元培之前的北大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是“官本位”的思想,而我们是“钱本位”,形式不同,本质都一样,都与当初倡导的大学本质背道而驰。为名为利而读大学,又能做出什么学问?有一句话这样描述中国的大学:上世纪战乱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大学里已经难以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灵。一颗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灵,怎能参透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呢?学到的不过是皮毛而已。作为一名学生,即使我们不能很好地参透知识,但至少我们要对知识的敬仰和信仰,以一种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来读书,就好像蔡元培所说为求学问而求学问,多一些踏实和努力,少一些功利主义和敷衍应付。同时,作为一间负责任的大学,也不应该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场所,更不应该沦为一间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多一些人文精神的培养,推行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富有高尚的人文情操,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才。

然后,蔡元培先生强调要砥砺德行。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大学生也深受污染。文章说道:“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而且,他还说出了抵制不良风气影响的办法:“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在当今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沦丧的时候,但大学生大体上没受多大影响。可是,社会上其他风气对大学生影响不可谓不大,为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当今中国大学的学生读书为名为利的现状。这其中有大学生自己认知的问题,学校的导向和社会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的中国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当今的成功标准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以车子,房子为代表的物质财富,虽然我们都不想承认,但现实社会中,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被社会赋予很高的期望,大学生不得不利用已有的条件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成功人士。这不仅仅是期望所赋予的,更是社会生存压力所导致的。若一个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大学生没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会威胁到自己本身的生存,因此,存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专心学习做学问,而是过多的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走上社会做准备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最后,就谈到有关敬爱师友的问题。对于老师,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要成德成才,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风建设的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对老师顶礼膜拜,迷信老师,就好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生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引路者的角色,主要怎么走还是要我们自己探索。对于同学,更加应该以平等的关系对待,摒除封建社会时期的尊卑等级观念,这样才能达到同学之间相互勉励的效果。

总观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他紧紧围绕着他的教育宏图,既继承了儒家的教化思想,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克己”,拥有高尚的人格;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主张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层层深化,他期待北大学生,抱定宗旨,潜心研究学问;砥砺德行,服务社会;敬爱师友,平等博爱。否则,就好像他所说“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为了做好学问,他作为北大的校长,殫精竭虑,从聘学者、教授到重视讲义、图书建设,为做学问创造各种条件,终于使一个衙门式的老学堂改变成为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量有用人才的、新的高等学府。

当今之中国,当今之大学,也应该好好的参透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会不会忘记了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走的太远,会不会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推荐第7篇:毕业演讲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

在2006年台湾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圣严法师、各位主管、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校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以欢喜、祝福、期许的心情为各位毕业同学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用英文来说是commencement,又是“开始”的意思。这表示从今以后,你们要“开始”踏上人生的另一旅程,进入一个叫做“社会”的大学,而那旅程的曲折、起伏、艰辛绝对倍于你们以往的旅程。站在师长的立场,我有几句话要跟你们说。

基本上,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是备受爱护与照顾的一群,也许有生活里小小的挫折、悲伤、痛苦,但其实都算不得风浪。平顺的读书生涯,你们感受到的大抵是欢乐、是热闹、是喜悦。对外在世界的风云变化,对人生责任的担负践履,你们比较难以体会。但是,从今以后,那种在单纯的校园里,单纯地汲取知识、单纯地交友、单纯地投入活动等等单纯的享受,都渐渐不可再得。你们必须作好心理的准备,勇往迈向前去。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你们误以为外在的世界是如何诡谲,人生的道路是如何辛苦。我只是提醒你们, 一生中完全可以享受父母、师长、社会所提供你们的种种资源,而不必回馈的黄金时光即将结束,今后是你们渐渐点滴回馈、担负责任的时候了。为你们即将开始扮演新的角色,我愿意提供一些人生的经验供你们参考。

1.要有公德心,心中有“他人”

长期以来,我观察我们的同学, 发现有些人恒以“ 自己” 为核心关怀, 少有“公”的观念。比如草丛中、石阶上常见的饮料盒;在上课的教室旁喧哗、打球;走在路上一字排开,旁若无人;在禁止停车的地方,自行车随便停放 这些画面在台大校园里,日日可见,它们正反映了部分同学“ 唯己”、“ 无所谓” 的态度 欠缺公德心, 也欠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态度, 带到了社会上,会导致一个脱序落后的社会。各位如果想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被器重的人,便需凡事有“公”的思维,“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同理心,凡事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唯诚信能立身行事

诚信本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律 中、外皆然。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信赖、社会清明的基础。各位同学, 你们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 成为精英, 成为领导者, 你们的品格与价值观将决定这个行业的兴衰。我希望你们应该毫不迟疑地把台大的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当作立身处世永恒的座右铭。

3.订定人生目标,探索生命奥义

目前大学的教育是以课业为主,有许多同学并不知道自己读书为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亦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耶鲁大学曾经就“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进行过一项长达2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能够及早确立人生目标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上会有较大的成就。人生的目标不应只是求取生存的学问、社会的地位,还应该加上探索生命的奥意。唯有了解生命的本质,才能从内心里对人产生真情、热情,也才能促成互相关心、互相了解、互相信赖的群体;我们的社会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有为的、富理想性的创造力。

各位同学,如果你们能常以“公德”、“他人”为念,以诚信为则,订定人生目标探索生命奥义,你们必将获得最心安理得、最温暖美好的人生;你们也必将为自己以及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更进步、更幸福的社会。

最后,我要提醒你们,你们即将进入一个更大的社会大学,你们会有更难的习题,而且更不容出错。但你们也无须恐慌:只要不忘师长的教诲,不忘先贤的启发,不忘母校的校训,不忘你们在杜鹃花城曾有的笑与泪、理想与挫折,以及彼此共有的砥砺,千山万水你们都将轻易跋涉。在这凤凰花开的时节,我谨代表全体师长同学,祝你们鹏程万里,祝你们荣耀母校,祝你们生命如凤凰花般灿烂。

推荐第8篇:大学校长开学演讲

大学校长开学演讲

9月,大学纷纷进入开学季。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武大等知名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稿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开学典礼上的校长演讲被誉为新生的“大学第一课”,他们讲话的内容、风格、气势、风度,都会直接影响新生们对大学的观感,其价值观、理念也会辐射到社会,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今年开学典礼上所言:“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今年,这些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什么,讲得怎么样,唤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吗,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观念?最近,这些校长的开学演讲在网络上流传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社会舆论的审视和议论。

比起毕业致辞,开学演讲有点平淡

华中科技大学在9月10日举行了开学典礼,但这一次,校长李培根的演讲辞令人意外地没能迅速传播到网络上。

自2010年那次被掌声打断30多次的16分钟毕业典礼演讲后,“根叔”几乎成了有特点的校长讲话的代名词,其他高校校长讲得有新意或产生轰动,外界往往会评价说这位校长的讲话“很根叔”。

这一次,“根叔”的演讲稿虽没有流传出来,但他演讲时仍有众多媒体前往现场采访报道。据称,“根叔”这次讲的是“自由发展”,讲稿中44次提到了“自由”,并先后引用温家宝、马克思、康德、卢梭等人的经典表述,阐释学子们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不过,这一回,“根叔”在演讲中没有一处使用到网络热词,新生们也没有掌声不断,更没有学子起立高呼“根叔!”

媒体因此评价道:“根叔和同学们今年都淡定了。”

“淡定”是今年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的主旋律。就记者所见,鲜有大学校长使用什么特别的表述,也鲜有人使用网络热词。正因如此,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在开学演讲中表示希望同学们“做一个„高在人品‟、„富在才学‟、„帅在行为‟的„高富帅‟,做一个„“甜在学知‟、„素在举止‟、„纯在心灵‟的„甜素纯‟”后,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事实上,跟毕业典礼比,开学演讲的尺度会收敛很多。近年来流传较广的校长讲话,大多出自毕业典礼。像“根叔”在今年7月的华中科大毕业典礼上谈到了中国模式、腐败现象等现实问题,而开学典礼的演讲明显要“务虚”得多。

也许这正符合了社会交往原则:跟相处了几年的人讲话,总会比跟刚来的人讲话放得开。更何况大学生刚毕业时,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如果还是四平八稳的“老八股”、“老三样”,只会让人觉得没劲。相反,那种既谈现实又论理想、既接地气又鼓士气,没有官话套话,全是新话、心里话、日常话的表达,很快能引起共鸣。

不过,开学演讲的相对“平淡”,也使得有人抱怨“根叔们过于把注意力放在毕业典礼上了”,“这些风趣的能让学生们有感觉的导师性演说,如果能在开学典礼上呈现,或许对学生们的影响完全不一样,开学典礼上更需要倾听一场难忘的演讲。”

开学演讲少不了励志主题

面对数千青葱少年,大学校长们都急于要让这群刚刚脱离高中生涯的新人树立对大学和大学生活的认识,所以,介绍校园、校史和杰出校友,经常会占据开学演讲的很大一部分。有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誉的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就在演讲中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称颂“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坐拥“一塔湖图”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则自创了一句流传颇广的“大美北大,无由不爱”。拥有“荷塘月色”等胜景的清华校长陈吉宁,也用

了两长段阐述“的确清华是最美的”。

杰出校友是每个校长都喜欢在演讲中列举的,除了举出公认的博学鸿儒或功成名就之士外,记者发现,为加强“贴近性”,校长们也开始注重讲述在校生的故事。

像陈吉宁,在讲述一众名人校友故事时,也特意告诉新生,航天航空学院的杨锦同学在参加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时,用微纳米颗粒做出了一种“永久的泡泡”。武大李晓红校长列举的好几位在校生,甚至不是在学习或科研上表示突出的,他称颂他们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卓越。也有不讲校史的,如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他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讲了个很“文艺”的主题:《闻道 问道 悟道》,以此来阐释他眼中的“大学之道”。

复旦大学的校长杨玉良走的也是“文艺”路线,这位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的中科院院士,一直都强调大学要坚守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他的演讲题目叫《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一看就知道他是想重新打捞已经被淡忘的大学精神,重申大学本质。

对于孩子们怎么上大学,校长们各有指导。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告诫新生们“大一”不是“高四”,要他们想一想大学与中小学到底有什么不同,他给出的答案是“自主性”上的区别,大学要求同学们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全面发展。陈吉宁则在《如何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的主旨演讲中,建议天之骄子们学会“做人”、学会“独立”、学会“珍惜”。李晓红则要求新生们做“心胸宽阔、昂扬向上,追求真知、求是拓新,情趣广泛、智慧博雅,眺望世界、敢于担当”的“四有”武大人。

还有校长在演讲中发表承诺,像北师大新任校长董奇就再次强调了“四不原则”:即:不申报新的科研课题,不招收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成果奖,个人不申报院士。强调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演讲中,像“根叔”一样,有多位校长都谈到了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据报道,“根叔”对“自由发展”的表述是这样的:在大学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成为你自己”。“但„成为你自己‟绝不只是有好的成绩,这意味着你要有自由意志,要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种工具,而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样你们才能成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鲜明个性的人。”

他还在演讲中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表述“大学就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表达”称,华中科大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自由发展。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在微博上感叹道,在今年众多的大学校长毕业演讲中,唯有陈吉宁校长告诫学生要“不唯众、不跟风,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王旭明说:“陈校长一席话值得所有大学生记住,当下稀缺几无呵!”

8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陈吉宁再次冀望新生们“学会„独立‟,能够独立生活,善于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这种表达与1个月前的演讲内在精神相贯通。

他说:“陈寅恪先生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独立生活是一种自主、自立的生活态度,让大家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选择。独立思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让大家遇事不跟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独立人格是一种不依附他人和权威,具有自我人性与追求的精神品格。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帮助你们激发好奇心、启迪想象力、建立批判性思维,才能促使你们真正走向成熟,也才意味着你们可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孔子和蔡元培被校长们引用最多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大学校长演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也有人在总结成功的校长演讲所需要的技巧,比如加入动人的回忆,新潮的语句,善于引经据典,增强演讲内容的时效性

与针对性,等等。

记者特意留意了校长们引经据典的情况。这一次,上海的两所大学——复旦和上海交大又出现了相似性。

以引用的文字数量论,复旦的杨玉良校长引用的最多,光引用蔡元培的表述就多达4处,最长的一处达300余字。杨校长自己也称,他的演讲“更主要是引用先贤们的话。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很精辟,毋须太多的诠释。”

以引用来源论,上海交大张杰校长走在了前面,一共有11处,古今中外都有涉猎。比如,他从《易经·泰卦》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来阐释校名的由来,以美国著名思想家艾伦·布鲁姆的“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来阐释什么是大学,演讲末尾,他更是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描述他对大学教育的最高向往。

陈吉宁也引述了多位名人的表达,如曹禺、陈岱孙、季羡林、朱镕基、陈寅恪、杨绛、钱钟书等,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既无古人,也无外人,展现了清华人才之盛。

从被引用的名人来看,孔子和蔡元培是被引用最多的。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从古到今最被推重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因改革北大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他对大学功能和定位的认识如“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等,经常被引用,可以说是对“大学是什么”最经典的论述。

推荐第9篇:大学校长毕业赠言

亲爱的xxxx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推荐第10篇: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编者按: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气质!本期《校园·毕业季》我们选编了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中国医科大学校长赵群在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两位校长对学生或激情四射或理性质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大学不同的底蕴与追求。

人生出彩会有时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今天,我送给你们一句话:执着追逐青春梦,人生出彩会有时!我丝毫不怀疑你们的才华、聪慧与自信,但是,梦想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当热情遭遇寒流,当坦途转入低谷,当进退面临抉择,你们的青春该如何绽放?你们的梦想该如何实现?你们的人生该如何出彩?

我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们的校友、人人网CEO陈一舟的创业史。1987年考进武大的陈一舟,入校后申请从物理系转到计算机系学习,那时的他就开始做着在IT行业打拼的梦。1999年,他首创“ChinaRen社区”,不到两年被搜狐并购;2001年,他冒着因提前解除合同而失去所有股票和奖金的风险,辞去搜狐高级副总裁前往美国二次创业,却因“9·11事件”对美国股市的影响被迫中止;之后,他先后投资“邀发短信网”,创办“千橡互动”,却遭遇无线业务增值的寒冬;2006年以来,他收购“校内网”改“人人网”,终于在美国成功上市,并当选“2011年中国创业年度人物”。

30年的坚持,陈一舟历经大起大落,从未放弃对未来的信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有一种精神叫坚持,它让人激情不息,奋斗不止!这是陈一舟的创业秘诀,也是我们武大人的精神气质!

同学们,我们坚持,是因为值得;没有坚持,梦想只会成为空想。而坚持,就是对自我实现永不放弃的期许,就是对成功机遇的敏锐感知,就是对外部环境的准确判断与积极改造,就是面对挫折与苦难时的坚强意志!我希望,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要让激情与信心的火焰燃烧不败,照亮你们的航程!我相信,只要你们坚持梦想永不放弃,人生出彩会有时!同学们,让“武大精神”与你们同行,用你们坚持不懈的毅力,用你们恪守正道的品格,用你们勇于担当的气魄,去奋力追逐你们的青春梦想,去尽情挥洒你们的青春风采!

放隼高飞天地阔,人生出彩会有时。(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大医精诚德为先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际,作为大家的师长,也作为大家的朋友,我向你们提出一些寄语和期望。

一是希望同学们牢记天道酬勤,做事一定要勤奋。医生承载着太重的责任,所以需要我们学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努力钻研,全面仔细考虑问题。工作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抱怨。勤动脑,勇于创新;勤动手,实干精干;勤动笔,积累经验。

二是希望同学们为人一定要高尚。选择了医学即选择了高尚,“大医精诚德为先”,学医之人除了医术精湛,更应具有仁慈的心灵与博大的胸怀,要淡泊名利,心境光明,行事磊落。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全身心地为患者着想,解人之痛,暖人之心,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永远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坚守一份责任之心、练就一颗豁达之心。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不怕从最基层做起,学会在困难中修身,勤奋做事,高尚为人,立足本职,追求卓越;你们要永远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断探求新知、追求真理,永葆思想的活力;你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长存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永不言退的锐气和积极进取的朝气,像医大的先辈一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中华的振兴、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要不断强健体格、砥砺意志、锤炼人格、陶冶性情,以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以宽容的性情对待人生的失落与坎坷,始终自信地去成就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的未来。

同学们,请大胆而自信地投入火热的新生活,用你满腔的热忱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请你们记住,当你们走出校门之后,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身居何职,都会有一个忠实的、可信赖的朋友站在你的身后,他默默地注视着你。当你成功时,他愿意分享你的喜悦;当你受挫时,他愿意分担你的忧愁;特别是当你需要帮助时,他真诚地愿意助你一臂之力!这个朋友就是你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

借此机会,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9月份,学校积极筹备建设的、全校师生热切期盼的沈北校园将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园充满医大人文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中国医科大学校长 赵 群)

第11篇: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重庆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2012年07月02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赵晔娇

无论是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还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校长李志强的“清华北大是软卧,一本是硬卧,二本三本是硬座”……这个毕业季,中国的高校校长们,以或萌或潮或诙谐又或犀利的语言,为毕业生上完最后一课。这是“卖萌”还是“争宠”被社会热议。而在专家眼中,这是教育与历史合拍的表现。

6月28日,重庆大学毕业典礼,该校校长林建华对毕业生的发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引得满堂喝彩。一些外国毕业生也打出了“感谢中国,感谢重大”的标语。

就在一天前,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付子堂选择将自己改编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送给在场学生。

如果说上述致辞分别代表了“萌”和“潮”,那么东莞理工学院的校长致辞则属“诙谐”型。

“我们脚上的皮鞋,化学一下,左脚变胶囊,右脚变酸奶,神奇得不可理喻。然而,社会是一个大融炉,需要擦亮眼睛,谨慎行事……”

校长潮语缘何如此集中?这还要追溯到2010年。

“什么是母校?就是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当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仅仅16分钟的毕业演讲,被30次掌声打断。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身高喊:“根叔”。

“根叔”火了,他一改此前高校校长威严和不苟言笑的形象。有媒体甚至对此评价“盛况空前”。

在之后的2011年,“根叔效应”骤然显现。众多校长、院系负责人均以各自方

式,在毕业典礼上“各显神通”。

到了2012年,这一现象越演越烈,去年的“伤不起”、“打酱油”等还未唱罢,今年的“纯素甜”已经登场。

毕业典礼异彩纷呈的同时,有人却对此表示了忧虑。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曾在一次校长论坛上表示,对毕业典礼这种庄严场合,校长这种讲话实在不可理喻。若高等教育这样下去,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此外,也有人认为,类似校长致辞,是校长们的集体作秀,实质是暗拼学校声誉和理念。

对此,专家的看法更为积极。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认为,大学校长的幽默表现,一改此前“校长难见脸难看”,是对中国高校行政化的一种冲淡。校长用幽默而深刻的语言营造欢乐氛围,为毕业生的高校生活画上句号,让毕业生留有回味。

著名评论家、作家徐迅雷则认为这是与历史的合拍。

“活泼而开放的表达,更符合80、90后新一代的思维方式。评判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看校长讲话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徐迅雷说,在蔡元培等一批教育家治校时,都提倡开放和包容。如今,高校校长们能在毕业时尝试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与历史合拍的表现。(完)

第12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学案(高效课堂)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讲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作者演说的内涵。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二、了解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整体感知

1、演讲稿只有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才能使听众明确演讲的重点,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试给全文分出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部分。开头简单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中间提出三点希望。结尾提出了两点计划:改良讲义、,购置图书。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 细心才会,思考才会”,请大家认真独立完成,巩固落实好。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肄业(

) 弭谤(

) 干禄( )

孜孜求学(

) 敷衍(

) 贻........误(

)砥砺(

) 宗旨既乖( ) 切磋(

)訾詈(

) 店肆(

)....... 鲜为人知(

)会晤(

) 商榷(

) 裨补缺漏(

)旁稽博采(

)..... 无虞缺乏(

) 道义相勖(

) ..2.重点词语解释

肄业:

无虞缺乏:

终南捷径:唐代卢臧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而作了大官,后来用“终南捷径”比喻

,也比喻 弭谤:

孜孜求学: 容有底止:

道义相勖: 冶游:

宗旨既乖: 责无旁贷:

砥砺: 以身作则:

訾詈: 无动于衷:

商榷:

3.选择词语恰当的一项

①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________可也。 ②今人________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③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________,付价接物,互相称谢。 A.商量 肄业 接待 B.商榷 毕业 接待 C.商榷 肄业 款待 D.商量 毕业 款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有哪些?试指出错在哪里。

①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 ②我为这事花了很多精力,虽然没办好,却问心无愧。 ③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④小张帮助李老师的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 ⑤老同学之间,可得开诚布公,不许隐瞒实情啊。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于蔡元培的评价

(1) 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 蔡元培病逝后,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3)“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2、蔡元培轶事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有志节、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有所不为、无所不包”,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逸事。

蔡元培毕生勤于治学,小时已初见端倪。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家中忽然遭火,举家惶恐,家人急呼其下楼。不想,他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还有一次,蔡元培随女佣下楼,由于他年龄小加之楼梯又高,所以必须让人抱着下。女佣先抱另一孩子下楼,令他坐在楼梯上等候。这时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女佣一急竟然忘了上楼。蔡元培便端坐楼口数小时,不移位置,亦不呼其他家人,其举止安详如此,实令人诧异。

蔡元培36岁时,住在徐家汇南洋公学,每天早晨步行到土山湾从马相伯先生学习拉丁文,往返有十里之遥。蔡元培早年左脚生病,曾动过手术,步行不大方便。为了不迟到,他早早出发,风尘仆仆,结果五点就到了,天尚未明,他就等候。马相伯叫他八点后再来,他便按时再来,面无难色。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蔡元培在这次演讲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探究点2 提炼概括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又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探究点3 鉴赏评价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反思

第13篇:黄大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讲教案

一、导入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最优秀的两所高校,清华以理工见长,北大以文史哲见长。

在人文学科领域里,北大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的。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却不是最好的北京

大学。最好的北京大学是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一个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于它的校

长是什么样子的校长。为什么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最好的、最让人仰慕怀念的北大呢?1917

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发表的就职演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

供了答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鼎盛时期的就职演说。

【板书: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讲教案蔡元培 】

二、大家看这幅图片,这张就是当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那我们想想作为一个

新上任的校长,在他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说,他应该说些什么呢?好,下面给大家几分钟

的时间,一起来快速的默读一下这篇文章。

好,下面我们需要来理一下重要的字音。

干()禄()肄()业孜孜()店肆()

沦丧()訾()詈 ()冶()游塞责()

会晤()相勖()商榷()切磋()砥()砺()鲜()为人知

三、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演讲辞,那演讲辞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呢?

明确: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针对性强、鼓动性、感染力。

四、下面来结合演讲辞的特点来具体看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说它思路清晰。一上来蔡元培

连客套话都不说。就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

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就如文章说的“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我

来做你们的校长,我就要跟你们提三点要求,哪三点要求呢?我们请位同学来回答。

明确: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五、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北大)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请同学们筛选文

中相关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抱定宗旨——现状:39页,2段: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

2,砥砺德行——现状:第3段: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3,敬爱师友——现状:第4段: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

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以上是文中蔡元培所提到的当时的社会,所以我们看得出蔡元培的讲话针对性非常的

强,切中时弊。

六、既然这里我们提到了当时的社会,下面我面就来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知识。首先来了解

蔡元培上任之前的北京大学、蔡元培介绍。(播放视频)

七、最后一段,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八、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观点。

明确: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②砥砺德行。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十、文章的特点。

明确:(内容)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结构)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语言)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揉和而成, 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十一、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身,谈谈蔡元培先生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

十二、结课

第14篇:北京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

大学的毕业典礼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课,但也是尤为记忆深刻的一课,在这最后的课堂,我们将收获人生最后的一次青春的洗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大学校长在一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以青春之名为梦想前行北京大学王恩哥校长在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2009级本科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迈向人生新的舞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美好日子,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关心和支持你们成长的每一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09年是在座各位同学的共同标记,其实这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你们初入燕园;我也在离开母校19年后,回到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从那时到现在,我们一起走过了四年。我们同在拥挤的食堂里站着吃饭,同在湖光塔影之间散步闲谈,同在热闹的大讲堂看精彩的演出,也同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搬砖。四年过得真快,我们一起等来了空调,一起实现了两卡合一,一起在今年三月欣赏了天下美景、无出燕园的未名春雪,也一起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为雅安灾区人民祈福祝愿。点点滴滴的共同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感受你们青春的活力,关注你们为梦想而奋斗。你们是最可爱的孩子,是年轻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今天,在这个充满记忆和荣誉的殿堂,我提议,让我们高举双手,为四年的青春欢呼,为自己的成长鼓掌!

同学们,四年时光转瞬而过,你们即将告别自己的本科时代,告别这段难以割舍的青春岁月。前段时间有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有一句独白这样讲: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电影中展示的青春,随着时光的推移,终将无可奈何地逝去。但在我看来,只要同学们永远怀有梦想,永远坚定追求,永远相信成长,那么无论你们身在何方,青春都不会远去。因为青春的力量永远与你们同在,激励着你们为了梦想而执著前行。

同学们,梦想是当今中国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一代又一代北大人永恒的关键词。我在校长任职演说中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要有梦想,一所大学要有梦想,一个人也要有梦想。在今天这个时刻,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北大和梦想的理解。

北大是孕育梦想的殿堂。几天前,在学校新闻中心的微博上,我看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丛京生教授对学生有这样一段寄语:一个人对短期目标是容易专注的,但对我们更重要的是专注于长远的目标,甚至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要尽早设立这样的目标,并且在为之上下求索的时间长河里用你的人生阅历去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个目标。今年是北大数学系成立100周年。在百年来北京大学培育的数学英才中,有一位毕业生,前段时间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这就是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张益唐校友。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校友进入了燕园这座孕育梦想的殿堂。在这里,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于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张益唐校友却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为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非常艰难地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没有固定编制的助教工作。但是,无论现实境遇如何艰难,张益唐校友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对梦想的追求。这个梦想,孕育在北大;这份成就,得益于坚持。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那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力量所在。希望大家永远不要丢弃在北大种下的梦想。有梦想,并坚持,人生就有希望!

北大也是起航梦想的码头。前段时间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有一个学生演出组合,叫鸽子与大橡树。他们有一首原创歌曲《三角地是片森林》,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未名湖是我的胸膛,跳着我的心脏,我经过三角地去上课,我经过三角地去食堂,未名湖是个海洋,漂浮着我们的梦想。的确,三角地和未名湖承载着北大人太多太多的梦想,北大学子从这里扬帆远航,聚似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今天的毕业典礼,我们特意请来了115位30年前毕业的校友,并将50年前毕业于数学系等七个院系的老学长请到主席台就座。他们当年就从这里起航。今天,他们又回到这个起航的码头,一同来分享你们的喜悦,见证你们的成长。他们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励着新一代北大人接力前行。这是北大精神的延续,这是梦想力量的传承!各位学长已经用他们的努力为北大赢得了尊敬,相信你们这一代北大人会为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我期盼,有朝一日,所有北大人都能以薪火相传的努力,将我们挚爱的母校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顶尖名校,让我们的师生、校友,我们的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我们的人,一旦听到北大两个字时,都能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那时,我们再回到这个梦想起航的码头,以这样的圆梦,作为北大人告慰前辈、告慰自己的最大成就。

北大还是成就梦想的舞台。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在北大接受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培养了许多的个人兴趣,参与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甚至开始在国际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交锋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们的男篮、女篮都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球队中的许多同学都在今年毕业。过去三年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林歌项目创始人范敬怡、售票达人裴济洋、奥运冠军雷声,都是今年的毕业生。今天典礼结束后,将有39名本科毕业生奔赴西部和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对这些成长,我想告诉2009级本科生同学们: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在北大为实现人生梦想迈出的坚实一步!

同学们,大学既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要努力在知识的所有主要领域达至卓越;也是担负社会责任的脊梁,要以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为所有敢于做梦的普通人,提供成就梦想的机会。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我们的食堂师傅、保安、保洁和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员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今年,我们又加入了edX项目,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全世界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通过知识传播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受益。

同学们,人的梦想各有不同,但绝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颗有梦想的心都值得尊重。一个人人都可以拥有梦想的社会,一个无论你是什么背景都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我希望从北大走出去的学生,能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成为伟大时代宏伟事业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你们不仅在北大孕育并放飞了梦想,更要传承北大的精神,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要用知识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尽可能帮助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帮助他们实现平凡的梦想。让梦想的力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增添更多的正能量!让梦想,照亮中国前进的道路!

这几天,我反复翻看了物理学院同学们送给我的毕业纪念册。很是感叹,四年的北大学习让你们成熟了;同时我也有点担心,总觉得你们还是孩子。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作为校长,我还想对同学们再叮嘱几句。

希望大家抱定宗旨,坚韧前行。你们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困难,遭遇很多无法预料的羁绊,甚至忍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知道在同学们中间流行一个词,叫搬砖,大概是因为做实验、做论文时,需要从事大量的、重复的、甚至单调的工作,因此大家自嘲是在搬砖。这样说起来,我可能已经搬了半辈子砖了。我有段时间要求自己早上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甚至有点过分地把自己办公室门牌号也定为711。这样看起来很辛苦,但我的内心从无压力,因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学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业的成功,须经过长时间的辛苦艰难。只有经过了荆棘的考验,爬过了人生的坡坎,挺过了风雨的砥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希望大家善于务小,敢于务大。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梦想。你们可能梦想着能有一个好offer,能早一点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能遇到一个心爱的伴侣,或者能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买上一套房。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人的一生,既要有宏大追求,也要有细微事务,再伟大的人,也要过日子。不扫一屋者,何以扫天下?作为校长,我每天仍然提醒自己想些小事,最好做一两件具体的事,这样的一天我才会感到踏实。我坚信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同时,我们也要牢记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对于天下道义的担当。请大家记住总书记回信中引用的那句欧阳修的名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将志向放得更高一些,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团队、集体乃至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要将步子迈得更稳一些,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中,日积月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们,北大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会让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人为之魂牵梦萦。四年前,你们带着稚嫩的面庞欣喜地走入北大。四年后,你们怀着一丝伤感、一缕平静告别燕园。这里的一湖一塔、一草一木、一书一铺,都是你们致四年青春的不朽回忆。是的,同学们即将离开燕园,但你们从来都不会离开北大,因为她已经融入了你们的血液,成为你们一生的动力和牵挂。我希望,未来的你们能够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一部《致我们永不曾离开的北大》。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和所有的老师、学长、在场的以及场外的父母亲人,共同见证了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从今天开始,从2013年7月9日开始,你们将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开启人生新的旅程。请同学们记住,母校将永远站在你们身后,犹如父母送别长大的孩子一样,最诚挚地期待着你们,也最无私地支持着你们,盼望你们从此刻出发、从这里出发,成为点亮夜空的群星。从今天起,再当夜幕降临燕园,当我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出办公室、实验室时,我或许会抬头遥望天空,在漫天的星辰中寻找你们。

第15篇:历代北京大学校长名录

历代北京大学校长名录合集

1,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2,许景澄(1845—1900)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筼,一作竹筠。浙江嘉兴人。898—1900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又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在多次对外交涉中,处处力争,维护国家权益。 3,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

4,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号铁君,侯官 今福州市人,光绪九年癸未科2甲62名进士。

5.李家驹(1871-1938),男,汉军正黄旗人。字柳溪。光绪进士。授翰林。1903年任湖北学政,后调东三省,不久做京师大学堂监督,授学部右丞。

6,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萍乡莲花人。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

7.刘廷琛 (1867-1932) ,字幼云,号潜楼,江西九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

8.柯劭忞(1848年-1933年),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市胶城镇东关姜行街人。民国初年国学家、史学家。曾任辅仁大学(北京)董事会董事。

9,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河北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0,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1.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12,何燏时,字燮侯,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诸暨枫桥赵家人,生于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父何蒙孙,晚清秀才,擅书法,热心乡里公益。

13,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

14,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5,刘哲(1880-1954),字敬舆,吉林永吉(今吉林省九台)人。世代农耕之家。刘哲早年宦游外地,先在北京政府任民国教育总长后迁往南京政府任监察院副院长。

16,李煜瀛(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李鸿藻第三子。1906年与张静江一起发起世界社,创办《新世纪》杂志。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与组织天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次年又参与发起进德会及社会改良会。

17,陈大齐(1886年—1983年),字百年,海盐人。心理学家。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代理校长。去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18,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19,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20,汤用彤(1893.6.21-1964.5.2),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21,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22,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7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23,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24,张龙翔(1916.3--1996.10),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25,丁 石 孙,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大学文化。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参加工作。数学家。2005年12月9日民盟中央九届四中全会接受丁石孙辞去民盟中央主席职务的请求,推举他为民盟中央名誉主席。

26,吴树青,男,教授,经济学家,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27,陈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8,许智宏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29,周其凤(1947年11月20日-),男,湖南浏阳人,理学博士。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16篇:北京大学校长新年贺信

北京大学校长、校友会会长王恩哥院士致全球北大校友2014新年贺信

尊敬的各位校友:

难忘的2013年就要过去,2014年即将到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母校,向世界各地的三十万北大校友,向所有关心、支持北京大学的各界友人致以诚挚的问候!祝愿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2013年,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北大的发展又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我在这里做一简要介绍。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3年我校陈十

一、欧阳颀、龚旗煌、程和平、方岱宁5位教授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当选人数再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高松、梅宏、朱玉贤3位教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厉以宁教授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在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中,我校有12人入选。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等4人获评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朴世龙、许晨阳等一批年轻优秀带头人不断成长。

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方面,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达16个,居全国高校之首。根据最新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显示,北京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进入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已经达到5个,分别是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和物理学。在科研领域,北大教师们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研究组和定量生物学中心汤超教授研究组合作,有关干细胞研究的最新成果被《科学》、《细胞》等多个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刊登,被有关专家誉为干细胞研究方面里程碑式的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等院系的多项发明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在“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中,我校有2个科研项目入选,位居全国高校榜首。在今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北京大学有61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稳居榜首。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极深化以“小班课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通过精细化的引导和教育,注重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历史的广度和哲学的深度来思考各种问题。在2013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跨学科建模竞赛中,我校有2支队伍获特等奖、11支队伍分获 Finalist(介于特等奖和一等奖之间)和一等奖。化学学院赵泽琼同学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还有一大批北大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际象棋冠军赛等各项国际和国家级赛事中摘金夺银、勇创佳绩。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与海淀区共同推动了生态设计产业园等一批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与甘肃、广西等中西部省份开展人才交流与政策咨询;与海军共同拓展军民融合科研领域。扎实完成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成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学科综合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外交工作。依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推进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校友是最宝贵的资源,校友能不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能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决定了大学的声誉和地位。校友也是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最忠实的继承者,是大学声誉最坚定的捍卫者、是大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者,校友们的成就,是大学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最终体现。

今年,我们有6位校友当选中科院院士,3位校友当选工程院院士。特别要提到的是,数学科学学院校友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全球数学界的最高认可。无论生活处于怎样的低谷,他都淡泊名利,孜孜于学问的研究,终于在花甲之年取得了享誉世界的成就。他的故事不仅关于成功,更诠释了一个人应当如何与生活共处,以及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会幸福。而他在寂寞中的坚守,正是我们北大精神的体现。校友们来自各行各业,相信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寂寞中的坚守。我想,无论是否被贴上成功的标签,只要拥有这份寂寞中的坚守,拥有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就是一个对社会有担当的人,就是当之无愧的北大人。所以,让我们把新年的祝福送给所有在寂寞中坚守、在梦想中坚持的人们!

最近,在校友之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情。元培学院2010届的毕业生赵贇(yūn),一个青春、阳光、有理想的男孩儿,在完成两年全职支教,正计划投入新生活之际,不幸患上非常严重的疾病,他本来就贫寒的家庭也因此而陷入了困境。赵贇及其家庭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北大人的广泛关注,全世界的校友都行动起来,向赵贇伸出援手。赵贇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校友的爱心支持,除了他是我们最亲爱的校友,还因为他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这在今天这样“骨感”的现实中显得尤其难能可贵。赵贇给予我们感动,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把新年的最美好祝福送给校友赵贇,以及像赵贇这样充满了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各位校友,回顾过去,我们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意气风发。校友不仅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全球三十万校友的参与和支持,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梦”才能顺利实现。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母校号召全体北大校友团结起来,再接再厉,为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继续努力奋斗!

最后,我再次代表母校向大家祝贺新年!祝愿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事业有成、阖家幸福!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2013年12月

第17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

2013-07-12 11:52来源: 巨人网·英语

作者: 佚名

小编导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大学毕业的时候,校长一定会为大家做一次经常的演讲。以下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供你阅读。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principal Shen Zuyao: pray for you \"this life\"

Addre: Shen Zuyao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1983, in 1991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PhD title, in 2010, serving as a principal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During SARS epidemic disease broke out in 2003, Shen Zuyao work actively to disease resistance, with two other therapists in Hong Kong by time magazine as \"Asia\'s heroes\" of the year.

This morning I read the graduation ceremony.Graduate when I saw your name on the register, my hands on it, bowed their heads and pray for you every one.

I pray for you after leaving school, can live a life of \"life\".Or you may ask, what is the \"life\" life?

First of all, I hope you can to the simple life.In the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 it has completed the university\'s academic programs, with genuine and equipped with profeional knowledge well yourself.I\'m sure everyone can put this to use, and the future.But let me remind you: happy with money and material abundance and no inevitable relations.A warm home, a simple dre, a healthy diet, is happy.Interminably pursuit of luxury, much le a simple life that can bring you happine and joy.

Secondly, I hope you can have the noble life.Our society has many dark side: injustice, exploitation, fraud, etc.I call on everyone to the reputation of his Alma mater, be sure to become strong, fair treat people, do not insult the weak ones, also can not do hurt others or yourself.The noble life is to own conscience without regrets, maintenance of righteousne, and all are based on moral is made.Live so noble, you will gain.

Third, I hope you can have a humble life.We are going to have to serve others humble heart, always don\'t forget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country and even all mankind.A humble person not opinionated, but open mind will valley to listen to the speech of others.Great men don\'t look up at the hill all day, he will also squatted down to footbath for his brother.

If you have the noble sentiment, lived a simple life and save the humble of heart, then your life will be very full.You will be a love the family, friends, and the people that care about their health.Can give you what you don\'t act carefully to the society, but will be very seriously what you socially.

I believe that the value of a college, not judged by grads, cannot to they drive more cars, are living house to authentic, but should be in its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to society\'s influence on human beings as the backing.So, after graduating from you (as) on behalf of our school, do a make us proud of \"adult\".

Dear graduating students, in my mind are all my children.When I recite your name, I prayed to you can not in this lifetime.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沈祖尧:祈求你们“不负此生”

致辞人:沈祖尧 198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91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哲学博士衔,2010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暴发期间,沈祖尧积极进行抗疫工作,与另外两名香港医学家同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

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简朴地生活。在过去的三至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前程似锦。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呼吁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务必要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辱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的过活,你们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兄弟濯足。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托。所以,诸位毕业后(作为)我校的代表,做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在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第18篇:哈佛大学校长辞职演讲

哈佛大学校长的告别演讲

作者:news发表时间:2011年02月22日 (1周前)

美文于我,从来不意味着华丽辞藻的堆砌,更不是平仄工整的秩序,美文应是一种思想的折射,一种语言之上的光华,简单,简洁,却又是一个谜,一种挑战,一种意味深长。套用张爱玲那句常用的诗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希望我选的文章也能给你带来如此感觉,于愿足矣。

Good bye and good luck!

by Lawrence H.Summers,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Today, I speak from this podium a final time as your president.As I depart, I want to thank all of youwith whom I have been privileged to work over these past years.Some of us have had our disagreements, but I know that which unites us transcends that which divides us.I leave with a full heart,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I have had to lead this remarkable institution.

Since I delivered my inaugural addre, 56 months ago, I have learned an enormous amount—about higher education, about leadership, and also about myself.Some things look different to me than they did five years ago.The world that today’s Harvard’s

graduates are entering is a profoundly different one than the world administrators entered.It is a world where opportunities have never been greater for those who know how to teach children to read, or those who know how to distribute financial risk; never greater for those who understand the cell and the pixel; never greater for those who can master, and navigate between, legal codes, faith traditions, computer platforms, political viewpoints.It is also a world where some are left further and further behindbut desperately in need of wisdom.Now, when sound bites are getting shorter, when instant meages crowd out eays, and when

individual lives grow more frenzied, college graduates capable of deep reflection are what our world needs.

For all these reasons I believedin the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miion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are where the wisdom we cannot afford to lose is preser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mong all huma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can look beyond present norms to future poibilities, can look through current considerations to emergent opportunities.And among universities, Harvard stands out.With its great tradition, its iconic reputation, its remarkable network of 300,000 alumni, Harvard has never had as much potential as it does now.

And yet, great and proud institutions, like great and proud nations at their peak, must

surmount a very real risk: that the very strength of their traditions will lead to caution, to an inward focus on prerogative and to a complacency that lets the world pa them by.

And so I say to you that our University today is at an inflection point in its history.At such a moment, there is temptation to elevate comfort and consensus over progre and clear direction, but this would be a mistake.The University’s matchle resourcesdemand that we seize this moment with vision and boldne.To do otherwise would be a lost opportunity.We can spur great deeds that history will mark decades and even centuries from now.If Harvard can find the courage to change itself, it can change the world.

【中文译文】:

再见,好运!

哈佛大学校长 劳伦斯 萨默斯

今天,我将以校长的身份,最后一次在这个讲台上演讲。即将离任前,我要感谢诸位学生、教师、校友和员工,而且非常荣幸在过去的5年里能与你们共事。我们中的一些人意见不尽相同, 但是,我知道,我们的共识远远超越分歧。我心满意足的离开哈佛,感激你们给我机会领导这所杰出的学府。

自从56个月前我发表上任讲话以来,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高等教育,关于领导艺术,也关于自我完善。在我看来,现在与5年前不同了。今天的哈佛毕业生正在进入的世界和管理人员当年所进入的世界相比已是大相径庭了。

现今世界,机遇对于这些人来说是空前的:他们知道如何教子女阅读;他们知道如何组合投资;他们懂得基本存储单元和像素概念;他们能掌握各种法典、传统信仰、计算机平台、政治观点并在其中游刃有余。

同时,现今世界,一些人越来越落后于时代。这些人没受过教育、深陷于贫穷和暴力、平等机遇对他们而言,仅是一句空话。

科技进步正在使我们能够探索宇宙的边陲、物质最基本的成分及生命的奇迹。

与此同时,今天,人类所做的及没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危害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也危害到该星球的寿命。

全球化正在使地球变得愈来愈小、愈来愈快和愈来愈富有。尽管如此,9/

11、禽流感及伊朗提醒我们,更小更快的世界决不意味着其更安全。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之中,不过,迫切需要智慧。现在,在(新闻采访的)原声摘要播出变得愈来愈短,即时信息淘汰了杂记文,个人生活变得如痴如狂之际,这个世界还是需要能够深思的大学生。

考虑到这些理由,我过去信仰,而今天甚至更加强烈地信仰大学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使命。 大学是人类把不可或缺的智慧世代流传的殿堂。就人类所有公共机构而言,仅仅大学,能够超越当前的准则,注意到未来的可能性;能通过目前的判断,注意到突发的机遇。

哈佛在大学中间,鹤立鸡群。凭其伟大的传统、因袭声誉及其非凡的300000校友网,哈佛的潜力前所未有。

可是,就像伟大和自豪的国家在其鼎盛时期一样,它们必须克服一个完全不能掉以轻心的危险因素:它们传统的绝对强势将会导致谨小慎微、追求内部特权及自满,这将使它们不能与时俱进.今天,哈佛正处于其历史的转折点。此时此刻的自然倾向是,把贪图舒适和随波逐流留凌驾于进步和方向性之上,但,这可能是错误的。大学无与伦比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要求我们远见卓识和勇敢地抓住这个时机,否则,将会坐失良机。我们能推动将会被历史永世铭记的伟大的事业。如果哈佛能找到勇气来改变自己,它就能改变世界

第19篇:哈佛大学校长演讲[优秀]

Good afternoon.My remarks at this moment in our Commencement rituals are officially titled a\"Report to the Alumni.\" The first time I delivered them, in 2008, I was the only obstaclebetween all of you and J.K.Rowling.I looked out on a sea of eager children, costumedDumbledores, and Quidditch brooms waving impatiently in the air.Today, you await MarkZuckerberg, whose wizardry takes a different form, one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 andalthough he doesn\'t seem to have inspired an outbreak of hoodies, we certainly do have somecostumes in this audience today.I see we are now handing out blankets.

This is a day of joy and celebration, of happy endings and new beginnings, of families andfriends, of achievements and hopes.It is also a day when we as a university perform our mostimportant annual ritual, affirming once again the purposes that animate us and the values thatdirect and inspire us.

I want to speak today abo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 and in recent months, mostcontested – of these values.It is one that has provoked debate, dient, confrontation, andeven violence on campuses acro the country, and one that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publicattention and criticism.

I am, of course, talking about iues of free speech on university campuses.The meaning andlimits of free speech are questions deeply embedded in our legal system, in interpretations ofthe First Amend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I am no constitutional lawyer, indeed no lawyer atall, and I do not intend in my brief remarks today to addre complex legal doctrines.Nor,clearly, can I in a few brief minutes take on even a fraction of the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advanced on this iue.Instead, I speak as one who has been a university president for adecade in order to raise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y is free speech so important to and at universities? Second: Why does it seem under special challenge right now?

And, third: How might we better addre these challenges by moving beyond just defensivelyprotecting free speech – which, of course, we must do – to actively and affirmatively enabling it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s in which it can thrive?

So first: Why is free speech so important to and at universities? This is a question I took upwith the newly arrived first-year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when I welcomed them at Convocationlast fall.For centuries, I told them,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nvironments in which knowledge hasbeen discovered, collected, studied, debated, expanded, changed, and advanced through thepower of rational argument and exchange.We pursue truth unrelentingly, but we must neverbe so complacent as to believe we have unerringly attained it.Veritas is inspiration andaspiration.We aume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know and discover so we open ourselves tochallenge and change.We must always be ready to be wrong, so being part of a universitycommunity requires courage and humility.Universities must be places open to the kind ofdebate that can change ideas and committed to standards of reason and evidence that formthe bases for evaluating them.

Silencing ideas or basking in intellectual orthodoxy independent of facts and evidenceimpedes our acce to new and better ideas, and it inhibits a full and considered rejection ofbad ones.From at least the time of Galileo, we can see how repreing seemingly hereticalideas has blinded societies and nations to the enhanced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n whichprogre depend.Far more recently, we can see here at Harvard how our inattentivene to thepower and appeal of conservative voices left much of our community astonished –blindsided by the outcome of last fall\'s election.We must work to ensure that universities donot become bubbles isolated from the concerns and discourse of the society that surroundsthem.

Universities must model a commitment to the notion that truth cannot simply be claimed, butmust be established – established through reasoned argument, aement, and evensometimes uncomfortable challenges that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ruth.The legitimacyof universities\' claim to be sources and validators of fact depends on our willingne toactively and vigorously defend those facts.A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limiting some speechopens the dangerous poibility that the speech that is ultimately censored may be our own.Ifsome words are to be treated as equivalent to physical violence and silenced or evenprosecuted, who is to decide which words? Freedom of expreion, as Justice Oliver WendellHolmes famously said long ago, protects not only free thought for those who agree with us butfreedom for the thought we hate.We need to hear those hateful ideas so our society is fullyequipped to oppose and defeat them.

Over the years, difference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s free speech principleshave often provoked controversy.And we haven\'t always gotten it right.As long ago as 1939,an invitation from a student group to the head of the American Communist Party generatedprotest and the invitation was ultimately canceled by the Corporation.Bertrand Ruell\'sappointment as William James Lecturer just a year later divided the Corporation, but PresidentConant broke the tie and Ruell came.Campus conflicts over invited speakers are hardly new.

Yet the vehemence with which these iues have been debated in recent months, not just oncampuses but in the broader public sphere, suggests there is something distinctive about thismoment.Certainly, these controversies reflect a highly polarized political and socialenvironment – perhaps the most divisive since the era of the Civil War.And in these alreadyfractious circumstances, free speech debates have provided a fertile substrate into whichanger and disagreement could be planted to nourish partisan outrage and generate mediaclickbait.But that is only a partial explanation.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reaching beyond theirtraditional, largely homogeneous populations to become more diverse than perhaps anyother institution in which Americans find themselves living together.Once overwhelminglywhite, male, Protestant, and upper cla, Harvard College is now half female, majorityminority, religiously pluralistic, with nearly 60 percent of students able to attend because offinancial aid.Fifteen percent are the first in their families to go to college.Many of our studenttruggle to feel full members of this community – a community in which people like them haveso recently arrived.They seek evidence and aurance that – to borrow the title of a powerfultheatrical piece created by a group of our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 evidence andaurance that they, too, are Harvard.

The price of our commitment to freedom of speech is paid disproportionately by thesestudents.For them, free speech has not infrequently included enduring a questioning oftheir abilities, their humanity, their morality – their very legitimacy here.Our values and ourtheory of education rest on the aumption that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will take the riskof speaking and will actively compete in our wild rumpus of argument and ideas.It requiresthem as well to be fearle in face of argument or challenge or even verbal insult.And itexpects that fearlene even when the challenge is directed to the very identity – race,religion, gender, ethnicity, sexual orientation, nationality – that may have made themuncertain about their right to be here in the first place.Demonstrating such fearlene ishard; no one should be mocked as a snowflake for finding it so.

Hard, but important and attainable.Attainable, we believe, for every member of ourcommunity.But the price of free speech cannot be charged just to those most likely tobecome its target.We must support and empower the voices of all the members of ourcommunity and nurture the courage and humility that our commitment to unfettereddebate demands from all of us.And that courage means not only resilience in face ofchallenge or attack, but strength to speak out against injustices directed at others as well.

Free speech doesn\'t just happen and require intervention when it is impeded.It is not aboutthe freedom to out-shout others while everyone has their fingers in their ears.For free speechto flourish, we must build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ightnot just to speak, but to hear and be heard, where everyone aumes the responsibility totreat others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It requires not just speakers, but, in the words of JamesRyan, dean of our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generous listeners.Amidst the current soul-searching about free speech, we need to devote more attention to establishing the conditions inwhich everyone\'s speech is encouraged and taken seriously.

Ensuring freedom of speech is not just about allowing speech.It is about actively creating acommunity where everyone can contribute and flourish, a community where argument isrelished, not feared.Freedom of speech is not just freedom from censorship; it is freedom toactively join the debate as a full participant.It is about creating a context in which genuinedebate can happen.

Talk a lot, I urged the Cla of 2020 last fall; listen more.Don\'t stand safely on the sidelines;take the risk of being wrong.It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and grow.And build a culture ofgenerous listening so that others may be emboldened to take risks, too.A community in ashared search for Veritas – that is the ideal for which Harvard must strive.We need it nowmore than ever.

第20篇:哈佛大学校长离职演讲

Good bye and good luck!

by Lawrence H.Summers,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Today, I speak from this podium a final time as your president.As I depart, I want to thank all of youwith whom I have been privileged to work over these past years.Some of us have had our

disagreements, but I know that which unites us transcends that which divides us.I leave with a full heart,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I have had to lead this remarkable institution.

Since I delivered my inaugural addre, 56 months ago, I have learned an enormous amount—about higher education, about leadership, and also about myself.Some things look different to me than they did five years ago.The world that today’s Harvard’s graduates are entering is a profoundly different one than the world administrators entered.

It is a world where opportunities have never been greater for those who know how to teach children to read, or those who know how to distribute financial risk; never greater for those who understand the cell and the pixel; never greater for those who can master, and navigate between, legal codes, faith traditions, computer platforms, political viewpoints.

It is also a world where some are left further and further behindbut desperately in need of wisdom.Now, when sound bites are getting shorter, when instant meages crowd out eays, and when individual lives grow more frenzied, college graduates capable of deep reflection are what our world needs.

For all these reasons I believedin the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miion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are where the wisdom we cannot afford to lose is preser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mong all huma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can look beyond present norms to future poibilities, can look through current considerations to emergent opportunities.

And among universities, Harvard stands out.With its great tradition, its iconic

reputation, its remarkable network of 300,000 alumni, Harvard has never had as much potential as it does now.

And yet, great and proud institutions, like great and proud nations at their peak, must surmount a very real risk: that the very strength of their traditions will lead to caution, to an inward focus on prerogative and to a complacency that lets the world pa them by.

And so I say to you that our University today is at an inflection point in its history.At such a moment, there is temptation to elevate comfort and consensus over progre and clear direction, but this would be a mistake.The University’s matchle resourcesdemand that we seize this moment with vision and boldne.To do otherwise would be a lost opportunity.We can spur great deeds that history will mark decades and even centuries from now.If Harvard can find the courage to change itself, it can change the world.

北京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北京大学校长毕业演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