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05:4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历史教案

第17课

解放战争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B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C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P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

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合作探究】

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

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2)政协会议。 1946年,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推荐第2篇:高中历史教案

秦朝统治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

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

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教学目标典型例题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推荐第3篇:戊戌变法高中历史教案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

推荐第4篇:高中历史教案(优秀)

高中历史教案

【文章导读】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活动教案,供您参考和借鉴。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推荐第5篇:高中历史教案第6课

2.1清朝政局的变动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 1.时间:1861年 2.主管大臣:奕。

3.奕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

(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 1.背景:

(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

(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

1 3.影响:

(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 1.原因:

(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定意见: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推荐第6篇:“九一八”事变高中历史教案

【语文公社】http://www.daodoc.com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

1.3 “九一八”事变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

1 【语文公社】http://www.daodoc.com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

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 (板书课标题)

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

生:(思考、回答)

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都是日本将侵华方针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日本想借张作霖被炸侵占东北三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是,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侵略者决意对华大举进攻,夺取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三省。此时,欧美国家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请大家看书回答:“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2.概况

生:(看书讨论回答)

2 【语文公社】http://www.daodoc.com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

师:(播放“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炮轰北大营和攻占沈阳后屠杀平民的录像片段,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不抵抗密电,然后,电脑演示东北三省沦陷的过程及有关财产、军事装备、国土面积、人口数字的损失。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四条史料)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当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从上面四条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相互讨论,回答)

师:(总结)正是由于蒋介石奉行亲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决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大举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在他看来,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中日力量对比的差距,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抵抗必败。而且更危险的是,一抗日,必然要发动人民,联合共产党,使其力量壮大,不仅不能完成“剿共大业”甚至有可能让共产党夺取天下。所以他认为:丢掉东北而能换来十八省的完整,是划得来的。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利用,这就是:利用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于是,他派代表去国联告状。请大家考虑,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国联能否为中国撑腰?它的态度怎样?日本能否接受国联的建议?

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

师:既然日本不接受国联的建议,又不从东北撤兵,那它用什么办法来掩盖侵略中国的事实呢?

生:(讨论回答) 3.伪满洲国的成立

师:日本于1932年初,通过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掩盖了其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最终完成了“东方会议”所制定的侵略方针。从此,东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师: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义勇军的名称很多,(请大家看课本小字内容介绍)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

2.东北抗日联军

3 【语文公社】http://www.daodoc.com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

师: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一下中共领导的抗联武装的发展情况,作战范围和主要领导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请大家看课本)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 (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后,回答)

生:(回答)

(2)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师:从刚才我们所读小字内容可以知道,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分析日军侵略意图;夺取山海关和长城各口,为入侵华北扫清障碍)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4 【语文公社】http://www.daodoc.com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

这一时期,从东北、华北,到南方的福建,从民众的自发到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推荐第7篇:高中历史教案第4课

1.5-1.6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革命活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防御战的概况;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进军,还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成果。(2)《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后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太平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这里是一个集中体现。(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是本课内容最后的落脚点。

2.难点分析:(1)《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1 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请一两位同学就初中已有知识或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太平天国的内容,描述某一历史片段或简单的阐明自己的看法。准备好了的同学,请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进行演讲。

生:(演讲过程中可能会有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甚或错误的观点)

师:(允许台下可能引起的议论。稍后,导入新课)刚才两位同学精彩的演讲把我们带入了19世纪中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他们描述的内容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研究太平天国,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

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

五、六十年代。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

生:(思考并作答,但有可能只答出一二项)

师:根据几位同学的回答,请翻开书并迅速搜索文中提供的信息。 生:(寻找并记录)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严重。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两广地区灾荒连年,饥民纷纷暴动,这是直接的原因。总之,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外国侵略者又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基督教宣传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发动了这场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板书) 1.革命的准备(板书)

2 关于洪秀全其人,(投影:洪秀全塑像)刚才演讲的同学(假设)已经谈到他的出身;他屡试不第后受梁发的《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的经过,但对洪秀全的思想分析的不够。洪秀全思想的形成很复杂,在他的一些重要文章里能够体现出来。如《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投影:课文第19页节选资料;第24页阅读与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这几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生:(思考并回答)

师:很显然,这几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太平一统的大同社会而斗争;同时他还吸取了基督教中的积极因素,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下也有天国。他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建设的同时,另一位领袖人物冯云山正积极进行组织工作。他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深入各族群众中宣传和发展会员,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金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在以后释放的能量震撼了中国大地。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2.革命的兴起(板书) 师:(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同学们注意这幅图。现在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一位同学负责跟随老师的讲解指出太平军胜利进军的路线;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文字和符号写出示意路线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做这项工作。

生:(按要求开始操作)

师:(走到同学中间充满激情地进行讲解)

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封王建制(投影:《永安封王表》),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战死)——长沙(萧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结合学生写的“进军路线”小结并修正)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3 (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在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曾经发生争论。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否正确呢?请大家课下围绕此内容查找、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三、《天朝田亩制度》(板书) 1.内容(板书):

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投影:第20页材料)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思考后请一位同学指出来,其余同学可参照其答案小声议论。

生:(阅读思考后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点评,看看你对平均的理解是否全面。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地力,把好坏田搭配着分;三是依据丰荒情况,由荒处迁丰处以赈济荒处;四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如此细致的规定,真可谓是“平均了”。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有田同耕,„„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

2.评价(板书)

4 师: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两组讨论原则,两组讨论方法,两组讨论环境条件)

生:(按要求热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边巡视边启发学生)在政治课上老师讲过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生:(领会,继续讨论发言)

师:(加以引导后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小农经济,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例如:按人口分,却未考虑死后还田的办法,长此下去哪里还有田来分?又如:按地力分,究竟根据哪一年、哪一种农作物的产量来确定土地的等级才算合理呢?再如:按丰荒之地调剂,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能否允许?还有,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以上我们从主观方面分析了这一制度的不可行。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施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尽管如此,就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点来看,也足以显示其反封建制度的决心。这一制度是对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空前猛烈的扫荡。现在如果让同学们来谈谈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你们是否能从其革命性和空想性两方面来全面评价呢?

下面我们随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来看它的全盛时期。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板书)

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要求学生随讲解将时间、目的、将领、结果和意义填在表上)

生:(按要求做表)

师:(简单讲解三大军事行动)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生:(参照投影片的示范订正自己的答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前期的活动。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这一时期的活动走势,应该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用红笔来表示。

生:(应该能够画出一条上升曲线)

师:太平天国前期的活动正如这条红色曲线所表示的,以迅猛之势走向全盛的颠峰。正当此时,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大变乱,使已有的很好的形势急转直下。(用白色示意)白色曲线所示意的就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形势。

五、天京变乱(板书) 1.原因(板书)

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分裂的危机愈演愈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在1856年(板书)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2.经过(板书)

师:关于天京变乱的过程,初中知识和上节的课前演讲都已涉及。请同学们看投影,随老师一起来回忆。(投影:《永安封王表》复合投影片)

生:(随老师一起回忆)

6 师:这是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分封的诸王。其中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在前期斗争中先后牺牲;(在相应的位置盖住)剩下的领导人都卷入了天京变乱中。变乱的焦点和起点是洪杨之争。洪秀全借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盖住)但韦昌辉在执行中肆意滥杀,继而被处死。(盖住)接着,石达开主持政务时被洪秀全猜忌,于是负气出走,在四川大渡河边全军覆没。(盖住)

3.影响(板书)

师:经过这场变乱,领导层就只剩下洪秀全一个人了。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此时,洪秀全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并封为英王、忠王,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复合投影)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字来了解这三位将领。

生:(阅读教材)

师:这三位将领中陈玉成、李秀成年轻有为;干王洪仁玕的政绩则在于,他提出了很有名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投影:《资政新篇》书影)《资政新篇》提出的改革方案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各个方面。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六、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师:太平军在这一阶段进行了哪些斗争?请阅读第25——26页有关内容,同时在书上做出标记。(准备《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形势图》)

生:(阅读并思考)

师: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以标题形式将几次重大斗争写在黑板上。同时,请同学们在地图上迅速寻找涉及的地名。

生:(按要求在黑板上写出这一目的几个子标题,其余同学阅读地图) 师:(修改并讲解) 1. 破江北大营。 2. 三河镇大捷。 3.破江南大营。

7 4.上海战役 5.安庆保卫战

6.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距离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它留给我们后人很多很多的思考。现在再来看历史上的这一幕,我们应如何来评价呢?

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性质(板书)

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请同学们看第27页注解。史学界有三种观点。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注意,你的观点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在这里给一个提示,性质的判定可以从斗争目标、纲领、口号、任务、成果等方面来考虑。同学们的见解不同可以辩论。

生:(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派一名代表进行辩论)

师:(适时停止辩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只要能够以史实说话,且你的史实能够与论点一致,那你的观点就能立住脚。现在看来,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是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即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有了这点共识,我们再分析其失败原因时就容易一些了。

2.失败原因(板书)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材已经做出了分析。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并作出标记。

生:(阅读并作标记)

师:从书上的分析你能否看出,分析某一事件的原因应怎样入手? 生:(思考并做答)

师:分析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也就是书上提到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我们先看主观方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其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找一找局限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8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归纳)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分析的《天朝田亩制度》。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局限性(狭隘、保守、自私、分散)。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在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没有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和保持内部团结。

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后,北上途中打了许多胜仗,但却弃地不守,得而复失。打到天京后,太平天国手里就只有一个天京了。各地反动统治重新恢复,严重威胁着革命政权;再如前面分析的北伐失败原因也属战略上的失误。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太平天国内部存在许多弱点,可是它所面临的敌人除满族贵族、汉族地主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这些反动势力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对农民战争的敌视却是一致的。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

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尽管如此,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功绩却不可抹杀。

3.历史功绩(板书)

师:教材将反封建作为首要的历史功绩。你们对这一点怎样理解?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因为推翻封建统治是历史的潮流,而太平天国在很多方面都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反动统治的根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经济制度。太平天国革命是顺乎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其反封建性是首要的历史功绩。

反封建的同时,太平天国又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相关史实。

生:(翻阅教材)

师:(总结并引导)开展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是反抗的一个重要内容,前面在讲上海战役时曾经谈到过。除了武装斗争外,还有没有其它斗争的形式?(投影。材料“太平军占领宁波后,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档案中记载:连一箱鸦片都没有卖得出去。”“英商满载生丝的轮船经过角直镇,不肯向太平天国税局纳税,被扣压。英国领事强为干涉。

9 太平天国提出抗议:太平天朝定制,商货经过税局,有一定之税金,今贵国商人之行为,既违定制,而贵国官长强为干涉,于国际交谊甚不合。特此告之。”)

生:(阅读并思考)

师:从材料中能看出太平天国在对外贸易时所持什么态度?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小结)太平天国主张对外通商,平等贸易,否认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的侵略特权。太平天国一方面严禁鸦片贸易。当鸦片贸易的消息传到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后,鸦片贩子哀叹:“上等鸦片不断跌价!”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规定外商货物同样交纳税金。这样,外国侵略者原想把中国变为第二个印度的企图破产了。

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经济斗争,太平天国都使侵略者强烈感到中国人是不可侮的。太平天国坚持正当贸易,反侵略,以及维护民族尊严等主张是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的影响。同学们所熟知的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从小就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并以洪秀全第二自诩。

太平天国提出的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一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进步意义。它所主张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还具有世界意义。请同学们回忆世界近代史上,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其中哪几次起义影响较大?

生:(回忆并作答)

师:这几次起义中,又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参加群众最广泛。这些斗争虽然缺乏联系,但反对的却是共同的敌人——欧洲资本主义的殖民势力。太平天国和这些国家的革命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至此,我们对太平天国革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去阅读有关书籍。其中有一本书值得一提,就是上海上民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这部书提供了有关太平天国的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呤俐是当时一个少有的“不顾个人利害并且怀着博爱精神来研究广大中华帝国的幸福和前途的欧洲人”。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这场伟大农民运动,或许你会有更新更客观的认识。

10 师:今天课后的练习内容是请同学们据自己的认识和逻辑思维方法设计一个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结构图。形式不限,但要让别人一下就能看清知识的脉络,了解这一运动的概况。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推荐第8篇:高中历史教案第5课

1.7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1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

2 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

3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4 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推荐第9篇:第七节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高中历史教案

重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由于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有很多相类似之处.在讲授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作对比分析。第一,两场独立运动历史背景的异同点是分析的重点。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共同规律。第二,讲授两场独立运动的过程时,应突出人民性、艰苦性、正义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在分析、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时,要注意时代特点,切忌把其保守性简单归结为阶级的局限性。当时北美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作为正在上升的革命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阶级局限性,表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获得更多的革命成果。而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弱,只是作为革命的一般动力参加了运动,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这给独立后各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2、关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由于涉及的地区、国家多,注意采用地图或图示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3、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板书内容小结:从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又进入一个高潮迭起的激荡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给当时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极大的冲击,使欧洲大陆的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美洲的殖民支柱,加速了其崩溃进程。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特点,但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也面临上述双重革命任务,但它在更大程度上只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因带有外部条件引发的明显特征,革命带有早产性质,因而独立运动的成果打上很大折扣。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对比、反向思维,借助图、表、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进行讨论、推理、归纳、概括完成。

推荐第10篇:第四节 欧洲的启蒙运动高中历史教案

重点:启蒙运动的内容、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区别和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由各组分别展示、介绍其课前准备的有关启蒙运动时期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对学习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如: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叫“理性”?理性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人们应怎样判断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阐释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所以,资产阶级要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人们的迷信与愚昧是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权、特权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义,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于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为什么发源于英国而在法国达到高潮?”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这一思想传播到法国,使专制制度危机下的法国人注入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启蒙思想家辈出,运动达到高潮。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英国革命披上宗教外衣,而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与民主的大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害怕人民革命,他们宁肯树宗教旗帜,不广泛宣传霍布斯、洛克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在英国还没有达到高潮;在革命中始终高举宗教旗子。而法国资产阶级从英国人的启蒙思想中得到巨大力量,使启蒙思想达到高潮。法国人以“自由、民主、平等”作为自己的旗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那么它的矛头直指谁?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政权组织形式。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以歌德和赫尔岑对伏尔泰和卢梭评判突出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点明其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他们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启蒙思想”与从前的“人文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背景、主要内容、反封方式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让学生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 (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和启蒙运动领导人的主要观点,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11篇:历史教案

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两个阶段及其特征,五四运动取得的结果和意义。

2、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过程,掌握中共一大的内容并分析其缺陷。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是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文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之一的开端,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及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6、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教学重点

1、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难点

1、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法、交流答疑法、启发引导法、对比讨论法、情境再现法、设问法、讲述法、观察图片史料法、归纳小结等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图文卡片、远程资源图文资料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多媒体展示】第九课《新文化运动》的复习提纲。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 生:1919年,上海

师: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和旗帜是/ 生:《青年杂志》的创办,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师:它的基本内容有?

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看来你们下去是认真复习过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够一直保持这个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

师: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840年到1949年,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分界点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革命。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来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板书】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播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多媒体展示】歌词: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师:《中国共青团团歌》中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同学们知道五四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把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呢?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到的内容。

【板书】

一、五四爱国运动

师: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从中找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看书。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生:在巴黎“和平会议”上帝国主义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并且无理由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但是却过于啰嗦,太长了也不便于同学们记忆。所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出来了吗? 生:(无人回答)

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因为帝国主义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和无理由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都是在巴黎和会上发生的,而却都属于外交的一部分。 【多媒体展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建表》图表

师:至于山东问题,在近代一直比较敏感。先是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势力范围,接着英国强租威海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侵占山东许多地方。接着,1914年9月,英国派军队1500人在青岛附近崂山登陆。10月底,英日联军发动对青岛的军的进攻,11月攻占青岛。德国驻胶州湾总督华德作为俘虏被押送到日本。这样,德国控制的胶州湾就转到了日本手里。 【多媒体展示】《二十一条》的部分内容

师:日本急欲将武装侵略山东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进一步扩大侵略,1915年初,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第一条内容就是要求北京政府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特权,并加以扩大。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以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成绩提出在山东驻军等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同学们,从上面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造成事实上的占领,并且通过袁世凯、段祺瑞两政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也参加了对德作战,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略)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上述情况,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请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

生:(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都讨论好了,那我们就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性质,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中,经济依旧落后,政治上依旧是专制主义占上风。

师:还有吗?有没有同学要进行补充的?„„好,请A同学起来回答。 生:北洋政府推行卖国政策,现实袁世凯答应了“二十一条”,后是段祺瑞对日本在山东驻军要求“欣然同意”。人民群众对政府极为不满。还有就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培养了一批先进的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对这个问题稍作解释。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他取得的推翻清朝统治的胜利,证明了列强及其代理人毕竟不能任意的支配中国的命运。这次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有就是日本侵占山东,独霸中国,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因此,当1919年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力转交给日本时,消息已传到国内,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的激烈愤怒。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半的开始了。

刚才我们谈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生:A: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国力还很衰弱。

B: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综合国力依然很弱。

C:北洋政府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

师:确实是这样,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没有大的进步,综合国力依然很弱。所以依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填屏幕上的空。 【多媒体展示】

一、五四爱国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 ※爆发: (第一阶段)

时间: 年 月 日

中心:

口号: 主力: 领导者: 、

师:看完了吗? 生:看完了。 师:那就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答案是?

生: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中心是北京,口号是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主力是学生,领导者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在这我要补充一点, 【多媒体展示】“还我青岛”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到平幕上的图片,这图片上写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一句也是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那么这幅图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生: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师:对,这幅图反映了学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具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接下来我们看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最终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发展 (第二阶段)

时间:1919年 月后

中心: 主力: 阶级 ( )

结果: 释放 学生;罢免 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 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 。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来回答。

生:先从北京开始,六月初转到上海

师: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是从1919年6月开始的,中心在上海。那么主力是?

生:工人

师: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结果是?

生: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板书】发展:5月4日 → 6月初

(中心:北京) (中心:上海)

(主力:学生) (主力:工人) 【多媒体展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的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片中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的爱国压力,释放被捕学生。

师:它证明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多媒体展示】“五四”传单

师:请问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 生:A:忧国忧民 B:不屈不饶 C:乐于奉献 D:敢于斗争

E:团结、奋发、向上

„„ 【播放】五四运动爆发视频片段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爱国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示威游行。)师:让我们回到92年前的5月4日,加入这个行列吧!”

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师:五四爱国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游行、罢课;其行为是忧国忧民;他们声张正义,不屈服于北洋军阀政府和列强势力,坚持斗争,不惧入狱,其行为是不屈不饶;他们勇当先锋,担当重任,敢于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势力斗争到底;其行为是敢于斗争;他们磊落光明,义愤填膺,反帝反封,救国救民,报效国家的伟大壮举是乐于奉献。

五四青年的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的有关材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材料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生:五四运动师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使了人们的觉醒,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师:(拍手)很正确,但在这我还是要强调一点,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的性质包含在其历史意义之中,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正的明白了,那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生: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师:意义是?

生: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使了人们的觉醒,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提到,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除了五四运动以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条件还有哪些?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它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先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中共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么,它成立的阶级条件应是什么?

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师:中共作为一个政党,他有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请问,他成立的思想基础应是什么?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回答。

生: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师:中共成立由一个过程,请问他成立的组织条件和干部条件是怎样具备的?也就是问中共成立的前期准备有哪些?

生: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多媒体展示】阶级条件: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师:在上面三个条件都具备以后,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

【板书】

2、中共一大

师:请同学们看有关中共一大的内容,找出相关信息。 【学生看书】

【多媒体展示】

二、中共一大

时间: 年 月

地点:上海,后改在 的一只游船上

代表: 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内容:

1、通过了党的纲领:①确定党的奋斗目标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

2、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 为中央局书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填一下屏幕上的空。时间是? 生:1921年7月 师:地点? 生:上海 师:代表?

生: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师:内容是?

生: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师:真聪明,你们都是一百分,大家都是全对。 【多媒体展示】《参加中共一大的正式代表》的表格和共产党在早期组织的分布图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然后思考: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学生讨论】

生:A:陈独秀率先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是主要代表人物。

B: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影响深远。

C: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师:不错,原因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多媒体展示】“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 生:消息泄露

师:接下来我们对中共一大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影响。

第一,大会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方面确定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第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又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队象。如果把资产阶级也当做敌人,无疑会增加革命的难度。从这一点上来看,一大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农民问题。同学们弄清楚了吗?

生:弄清楚了。

师:载着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那么这些局限性在什么时候被突破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中共二大的召开。 【板书】

3、中共二大 【学生看书】

师:看了中共二大的内容,那么中共二大的民主纲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生:大会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重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即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师:民主纲领的制定有什么意义? 生:这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师:最后,根据一大和二大的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板书】

4、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段大字内容了吗?这就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复习总结

【多媒体展示】复习提纲

师:现在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们利用最后的这点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首先,是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同学们要掌握的有:导火线,两个阶段的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或要求,还有五四运动的结果和意义。其次是中共的诞生,需要掌握的有:中共一大的内容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的内容包括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这些都是本节课必须掌握的重点,希望同学们下去后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记忆。

四、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的作业书上的练一练和动脑筋,这两道题做到作业本上。还有就是练习册。作业明天下午午自习后交。

【板书设计】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2、中共一大

3、中共二大

4、历史意义

第12篇:历史教案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学生回答: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2、学生阅读第95—96面课文,完成表格

1、学生模拟表演:郑和船队到达印度洋沿岸某一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2、教师对郑和航海的事迹作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阅读导入框,对郑和有进一步认识: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将永远会得到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

过渡: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2、学生自学第96面课文,回答: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教师归纳: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3、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组代表做要点发言:

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完成: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

教师总结: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们都要向戚继光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势日渐衰落,我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介绍闻一多写的《七子这歌》,提问: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学生看自由阅读卡内容,弄清有关答案。

2、学生自学P97课文,然后,说一说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3、学生谈谈学习了该子目内容后的体会——落后就要挨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三、课堂小结

1、学生简述明朝历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师给学生推荐两首歌谣。

第13篇: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学案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战,学术氛围浓厚,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孔子和老子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诸子百家,奇花绽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以及影响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出孔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2)难点:“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主张,“百家争鸣”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表格制作等多法结合。

五、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享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末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间势力增强,纷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上的动荡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是如何让百家齐放的。现在同学们先把书翻到46页,浏览一下全文,大致了解一下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二)开始讲课

1.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板书)

春秋时期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完课标下面的卷轴里的内容,说说你们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师)嗯,老师也这么觉得。这就说明啊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德。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提的两个问题,怎样评价孔子,以及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

你们看46页右边的这幅图,这幅图是孔子的画像,看他的手势是双手交合于胸,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体现了孔子的精神“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9月11日,享年72岁,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啊可是“人逢七十古来稀”,是很长寿的哦。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在古代呢,一般人是不会叫人家的姓的,而是叫字,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别人都会叫他的字孟德,而表蔑视的时候才会叫姓,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哦。

刚才我们看标题知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武力才是获取成功的捷径,所以孔子的想法是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视的,也就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直到晚年才重回故土。

其次孔子还是个教育家,主要有四点基本主张:第一个是“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最主要的有子路、颜回等等。

(师)第二个是因材施教,相传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第三点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后有不懂的就要问,虚心求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

第四点是时常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就是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么,你们愉快么?

(生)不愉快。

(师)看来你们还得好好练练功夫啊,在这里老师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觉得《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语集结起来的,《春秋》才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而对于孔子思想的影响,老师给同学们念一遍,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师)大家觉得孔子厉不厉害吗?(生)厉害。(师)在春秋时期啊,还有一个人被孔子夸为“能上天入地一般的人物。”大家想不想了解他啊?(生)想。(师)他就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最可信的就是他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那么老子有哪些思想呢?其一,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其二,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小国寡民,也就是国家小,人口少,和邻国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当时的诸侯都信奉老子的黄老无为,也许就不会又春秋战国的争霸,不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孔子的入世呢,还是老子的出世啊? (生)有饭吃就老子,没饭吃就孔子。

(师)这想法倒实在,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更让人觉得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战国时期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而战国时候争战更加激烈,领导者想获得成功就必然需要人才,所以这个时候著书立说的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浮出水面。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看看里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大家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一个标题“百家争鸣”,大家觉得这是什么意思?(生)一起争着说话。

(师)恩,差不多,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接下来,老师会重点讲其中的儒·墨·道·法·兵。 大家先看看书的P48,然后帮助老师完成表格。 墨家:战国初期,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如果现在的仕途任人为贤,我想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所以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 儒家:孟子和荀子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不要过分的索取自然资源,也就是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 大家看P49的小字,荀子

“知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庄子

大家对庄子应该不陌生吧,庄周晓梦迷蝴蝶,他发展和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做任何事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批评孔子在鲁国想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劳而无功。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这里同学们要分清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而秦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国家,以后考试谁写错了,老师可是要生气哦!

兵家:春秋晚期的孙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和金庸小说中的《武穆遗书》可是又异曲同工之处,这里老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以后谁知道了可以告诉老师哦,老师虚心求教。

孙膑 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与战国争雄的形势相适应。

现在我们可以把书翻到46面,回顾书卷里的问题,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自己先回答,老师总结)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既然有原因必然就有影响,那大家觉得影响是什么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14篇: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朝代名

一、目标

1,对中国古代朝代名有大致印象

2,熟记中国古代朝代名

3,基本掌握了解中国古代朝代名及历史大事

二、过程

1,引入 武侠剧 古装片

大家有没有看过西游记(作为冷场的提示)啊?~~那大家还记得西游记里面那位皇帝是叫什 么名字吗? (唐太宗) 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西游记里面所说的唐僧和唐太宗是出自哪个朝代 的呢?(唐朝)好~~除了唐朝以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朝代呢??那你们喜欢哪个朝代呢?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

红楼梦 清朝

水浒传 北宋

倚天屠龙记 明朝

天龙八部 北宋末年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女 南宋

笑傲江湖 明清之间

鹿鼎记 清朝 好~这些都是历史朝代,那么除了这些朝代,大家还听说过别的朝代么?

2,列出朝代名

黄帝 炎黄子孙

尧舜禹 (大禹治水:变堵为疏, 为了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提醒同学们要抵抗网吧诱惑 )

夏(4000 多年前 有了历法 又叫夏历 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复习月亮运行周期}制定 又叫阴 历 也就是现在的农历)

商(封神榜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妲己 哪吒 二郎神 )

周 (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卧薪尝胆

百家争鸣 孔子 儒家

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治中国的“皇帝” ,兵马俑,万里长城)

汉:(西汉和东汉) 项羽和刘邦打架,然后刘邦打赢了,刘邦就做了皇帝,建立汉朝

三国:提问 大家都知道哪些三国时代的人物啊? 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过五关斩六将

两晋:王羲之 墨池

南北朝:提问:知道圆周率么?知道几位?祖冲之 数学家

隋:隋唐英雄传

唐朝:唐诗 大家都认识什么唐代的诗人呢?? (小白, 小甫

五代十国: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朝:宋词

元:元曲

明:郑和下西洋

清:甄嬛传

3,记忆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朝代至此完。

第15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21.历史转折

第21课 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教学内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召开: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②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内容(采取的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①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热点试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2.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4.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什么区别? 6.分析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热点试题】

(2012年)39.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答案】

(2)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相似原因及说明:

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4分)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4分)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分) 【解析】

(2)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2011年)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010年)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第16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7.古中国商业

第7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教学内容】

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量增加,出现骨贝、铜贝

(4)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运活跃

(6)唐代:①水路商运发达,商船规模宏大;

②陆路商运也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亚洲、东欧和北非;

②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③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且管理相当严格。(长安“九市”) (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并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①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形成繁荣景象。

(3)新(王莽执政):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4)唐代:长安的市已经有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的规模远远超过长安。

(5)宋代:都市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百货杂陈,部门齐全,夜市、晓市、庙会集市类型各异。

(6)清代:商业市镇兴起 4.古代货币:

⑴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

①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②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③隋:仍铸五铢钱,

④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5.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唐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明清是海陆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原因有: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热点试题】

1.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4.简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0年)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2010年)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答案】:B 【解析】: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2010年)39.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材料五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答案】:

(3)(7分)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3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从材料四中的关键句“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等概括特点。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简析积极意义。

第17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36.英国代议制

第36课 英国代议制

【教学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及《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基本史实。2.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光荣革命”

(1)议会制由来。

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经过了三个国王。1214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亨利三世(1216—1272年)继位后,贵族继续与之对抗。亨利无奈,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后来,反对国王保护宪章派的贵族领袖人物西蒙·孟福特对会议进行改造,这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统治时,为了筹划军费,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此后议会经常召开,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这意味着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剥削阶层的联合。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咨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后来英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逐渐联合,他们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2)“光荣革命”。

17世纪初,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他们厉行君主专制,实行宗教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于1649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当政时期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而后英国经历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在王权和议会的斗争中,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议会权利的确立:

(1)《权利法案》。

议会为了巩固对专制政体的胜利,趁势通过《权利法案》,巩固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件,它在立法、税收、军队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利明确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权有所约束,同时也把议会的自由、议会的权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来,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它最早在英国政治制度上打下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烙印,显示了冲击封建专制政治的胜利,君主立宪制由此出现。

(2)责任制内阁。

内阁制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3)代议制度的发展。 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

代议制下在选举制度方面英国在其历史上不断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掀起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使富有的农民和城镇工商业者获得选举权;同时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为选区。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教学重点】

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2.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热点试题】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什么是“光荣革命”?实质是什么?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4.请举具体事例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5.

17、18世纪的英国和同时期的中国在发展趋势上有什么不同? 【近年真题】

21.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奉行的传统的欧洲外交原则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是均势政策,反对任何独霸欧洲的势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第18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17.新中国外交

第17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结合我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制定的原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运用: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4.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5.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

1.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中苏建交结盟: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停火问题。

5.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各国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6.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含义:同:是指共同的历史命运,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义: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7.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美国采取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9.外交政策的调整

(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2)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 2000年9月,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 (3)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热点试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万隆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 5.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列举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近年真题】

(2009年)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2008延考区)37.(32分)阅读材科,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策不大可能对中因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闻的来往中断了 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6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1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4分)

答案:

(1)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2)中国:纠正“*”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扩大和改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

美国: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3)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4)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是考查中美关系,是时政热点之一。本题以中美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主线展开的,第(1)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华敌视政策,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第(2)问分析 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要注意从中方和美方两个方面回答,考虑要全面,并结合所给定的材料提示,有的放矢;第(3)问是回答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从乒乓球队来华到基辛格访华再到尼克松访华,才使得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第(4)问,在要求同学们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角度,外交政策的变化是源于国家利益的,这一深刻认识。

第19篇:高中历史教案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刘汉伟

12202015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 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 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意识。 2) 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打出恺撒和屋大维的图像,配乐《Hero》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 “提到罗马除了能让我们想到这些英雄人物之外,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罗马的宏伟建筑,罗马的军队,罗马的法律„„) 提问:宏伟的罗马是因为什么而成就的? 师: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罗马,一方面靠强大的罗马军团来支撑(展示罗马军团在战场中的卓越表现,视频资料《角斗士》片断),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罗马的军队不断进行军事行动,由此而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那么如此庞大的国家应该怎样管理呢,这

就需要另一个支柱,即体系完备,法理精深的罗马法。 (打出标题《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灭亡而结束,时近千年。 (显示问题:什么是罗马法?)

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我们今天主要就是去了解一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其主要发展过程如下所示:

下面我们将会以这五个步骤为线索感受一下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提到法律当然离不开案件的审理,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一: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士兵的家人因此把罗莫洛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是法官,遇到这样的案子你会怎么判?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法官会把财产判给罗莫洛的家人,因为他们都是贵族。

生2:法官应该会根据罗莫洛的遗嘱,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生3:如果按照习惯法,法官会把财产判给罗莫洛的家人;可是法官如果按照《十二铜表法》来判决就会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生4:我觉得,怎么判要看法官个人的意志,如果法官和罗莫洛一样是个仁慈的人,他就会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师:大家讨论的很好,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时代和条件的不同,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从这个案例产生的年代来推测,如果这个案件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因为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没有成文法,这样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1、习惯法

提问:什么是习惯法? (学生回答)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其特点是: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样来处理这种矛盾的?

2、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史称《十二铜表法》。(配合图片)

上面这个案例如果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则会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十二铜表法》是一部成文法,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

3、公民法

公民法除了十二铜表法之外还有哪些内容呢?其主要内容包括:(1)十二铜表法;(2)元老院法令(展示视频资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会议的状况。)(3)元首命令;(4)大法官告示;(5)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为什么要把这些法律内容归于公民法呢?由于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 自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共和国展开了史诗般的开疆拓土的活动,罗马军团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从而成为地中海的霸主(flash展示,罗马疆域的扩张)。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二: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帕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帕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帕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法官不会判给克里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因为他们不是罗马人。 生2:法官应该会给他们罗马籍,因为克里奥佩特拉与恺撒有婚姻关系,而且她的儿子与恺撒也有血缘关系。

生3:法官不会给克里奥佩特拉罗马籍,因为她是埃及人,是被罗马征服的地区,但是应该会考虑给她儿子罗马籍。因为他也是恺撒的儿子。 那你认为这种现象合理吗?应该怎么解决呢? 师: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问题的产生,大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根据罗马公民法来看,罗马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只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法官应该不会判给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可是,随着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的狭隘性越来越显露,尽管这个案例是一个个案,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想象得到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当时肯定不止恺撒这一例,而且,这样的纠纷肯定也会在其它方面,尤其是经济领域中有所体现。这样“公民法”就逐渐演变成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4、万民法

结合罗马的历史变化,分析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由于罗马的版图不断扩大,很多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了社会动荡; (2)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不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原来的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对外战争的胜利,使罗马获得了大量奴隶,由此奴隶制在罗马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稳定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到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5、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其中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个法典。《民法大全》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根据材料分析《民法大全》的核心思想: 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 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 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 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

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 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 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 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

从这段节选资料中可以看出该法典中蕴涵着罗马法的一些自然法思想,其实自然法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思想自由等。(打出“自然法之父:西塞罗”的图片资料和他的思想) 《民法大全》中蕴涵的这些思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领略罗马法的博大精深,如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 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共有3编2281条。

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学生讨论回答) 罗马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 (1)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

(4)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

(请学生思考讨论)

罗马法的影响为什么如此深远? (1)罗马法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地跨三洲,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判无效。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罗马法的影响。

(3)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4)罗马法的发达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6、罗马法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影响:(维系帝国)罗马法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它还顺应了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泽被后世)

(1)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2)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4)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而且对妇女也存在着歧视。 小结:我们看到古罗马的法律对维系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深邃的法理精神和理性的思想光辉也深深的影响到了今天。 。

【探究性课题举要】

 与课本 “资料回放”中屋大维的顾问发出的感叹之事相比,大约1700年以后的中国出现 了“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人口最多时达到三亿,国土总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却没发出类似的感慨呢?  古罗马的法律同中国古代律法的比较 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探讨及其对今天的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启示 „„ 起源 发展

主要内 容

影响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及其作用 罗马习惯法的存在 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民法大全》的编纂 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

按形式划分:习惯法和成文法 按结构划分:公民法和万民法 维系帝国 泽被后世

第20篇:八年级历史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中学 李志艳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江城中学李志艳。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 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 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 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