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课程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2:5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课程策划书

高中培训课程策划书

为开发、设计银川朗阁培训中心语培训课程,特制定此策划书。本策划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宣传促销方案及应急预案。

一、课程设计

1、课程名称:高中英语培训课程。

2、课程介绍:

高一英语同步班:(培优班、提高班)

课程简介:紧贴学校教材,深度挖掘重点,剖析难点,重点、难点一次攻破。

针对人群:高一在读,欲巩固夯实高一基础者

培训目标:高一在读,欲系统梳理高一上学期英语学习体系,加深对重难点理解的学员。

高二英语同步班:(培优班、提高班)

课程简介:采用分项突破学习方法,将课程分为听力,语法、阅读和写作,每门课程配备专业精英教师,每位教师主攻一项,集中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人群:高二在读,欲巩固夯实高二基础者

培训目标:掌握高二阶段知识和相关应试技巧,巩固新课标要求的80%词汇和语法,强化英语交际应用能力,为高三英语的复习夯实基础。

高考英语精品班:(强化班、基础班)

课程简介:以近三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与新东方高考英语研发团队的仿真试题为教材,通过阅读、写作、填空与听力分项突破,解密广东新高考。

针对人群:高

二、高三学生

培训目标:切实提高应试能力,成就高考英语高分。高考英语专项精品班:

针对人群:高三阅读、写作、填空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学员培训目标:短时间突破高考阅读、写作。

二、课程宣传及销售方案

由于高中英语考试主要针对在校高中升学考试,因此我们可以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宣传:

1、张贴海报。在银川各大高中校园张贴海报。

2、网络推广。由市场负责人员进入各个宁夏本地考研论坛、校

园网、校内社区等进行网络宣传和推广。

3、单位宣传。针对宁夏各大单位在职职工的子女升学需求,和单位有关负责部门进行合作和宣传,给予一定的优惠。

4、传统媒体。可采用报纸软文、报纸广告等方式,具体视前期报名情况而定。

三、应急预案。

初期准备按照一个班来进行,授课老师Nancy,学生人数在30人以内,如果报名人数多,可再进行分班及教师调整。

推荐第2篇:高中课程研修日志

新任教师远程培训犹如清风活水,让我们教师看到了提高保教质量的契机,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在本次学习活动中,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做如下说明:

一、认真走过每个过程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讲座,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做到了积极认真的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

二、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网络研修使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研修是借助于积累了巨大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与不特定的教师就彼此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没有参与教研的教师比喻成“徒步者”,把使用传统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骑马者”,那完全可以将使用网络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驾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

(二)网络研修使教学和研究充盈着成功的喜悦

网络研修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互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能得到互补。

网络研修模式中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专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板、感言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

网络研修为教师打开一个敞开、明亮的世界,让教师畅谈教育的心得体会,议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让教学更有效的对策。

三、继续努力,精益求精

我的研修虽然刚开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网络研修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的一大基石。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教师远程研修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石,网络研修学习会助我们乘风破浪,飞向成功的彼岸。我坚信:我研修、我进步、我快乐!

推荐第3篇:新西兰高中课程分类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

新西兰高中课程分类

新西兰采用英联邦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不一样的,新西兰留学读高中,除了需要了解其的申请条件之外,还应该了解新西兰高中教育课程。

新西兰高中教育课程分类

NCEA课程

NCEA课程是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的简称,中文翻译为“新西兰教育成就国家证书”课程设置类似于美国和英国的高中课程,均采取学分制,分为3个等级,学生通过课程学分的积累而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是新西兰高中的首选课程。由于体制相近,新西兰NCEA课程在英联邦国家和欧美地区得到普遍认证,是选择澳洲、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名校的最佳途径。

CIE课程

CIE课程是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 (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设置的课程,其课程体系就是我们常说得A-Level课程,学生在学习AS和A2的课程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A-Level的证书,证书为入读英国顶尖大学的“黄金标准”,是日后进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等世界名校深造的最佳选择。

IB课程

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该课程陪国际文凭组织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目前认证国家高达115个,是北美欧洲大学认证度最高的高中文凭课程,是进入,哈佛、耶鲁及普林斯顿等一级常青藤大学的最佳选择。

新西兰陪读的几种方式

单纯陪读

适用人群:父母一方陪读者,并不一定要求绿卡;孩子年纪低于17岁,经济条件允许。单纯去新西兰陪读可以全心陪读,简单易行。缺点就是费用高。

创业移民+陪读

这种陪读方式最好是父母双方带孩子一同出国,这样照顾孩子+创业尚可兼顾,孩子年龄最好是初中以下这样正好五年的读书+创业,绿卡和中学毕业同步得到。陪读家长需具备雅思4分以上水平,有至少三年以上经商经验,有150万固定资产,有50万-150万可用资金。三个月可拿到商业签证,两年后可拿到正式绿卡,孩子读书视同于当地学生,公立免费入学,省一笔高昂留学费,几年后还能拿到绿卡,一举两得。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

自己读书+陪读

自己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非常适合家长英文程度比较好,愿意在新西兰读书,并且也有意愿拿绿卡。家长若报名长期短缺课程,所带孩子可以免费就读当地公立学校,而且最后家长和孩子双丰收,家长可以毕业后找到工作拿绿卡,孩子读书阶段全免费。缺点就是对家长的毅力要求很高,一方面要陪读,一方面自己还要读书,实属不易。

以上就是新西兰高中课程及新西兰留学陪读的几种形式,各位学生及家长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留学课程和陪读方式。

文章来源于文都国际教育:http://www.daodoc.com/liuxue/20170817/11921.shtml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4篇:新西兰高中课程介绍

在新西兰,6 - 16岁的孩子都必须接受小学、中学和高中义务教育,全国有66万中小学生就读与2,800多所国立中小学,政府每年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达20亿新西兰元,新西兰的大多数孩子5岁开始上学,19岁以前在公立学校(政府拨款)上学为免费教育,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残疾、学习和行为障碍)年龄延长到二十一岁,公立学校由新西兰政府提供经费并且遍布新西兰各地。

每个学年分为四个学期,通常第一学期从一月底至四月初,第二学期从四月底至六月底,第三学期从七月中旬至九月底,第四学期从十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或十二月初)结束,每学期之间有二至三周的假期。我问了梅西中学一位学生,他是Year9的学生,他们的学期安排与上述类似,具体是:第一学期是从2月1号到4月15号;第二学期是从5月2号到7月15号;第三学期是7月25号到9月23号;第四学期从10月10号到11月9号。每学期之间休息两周,另外还有几天是他们特殊的假期:1月26号(Annviversary Day),2月6号(Waitangi Day),6月6号(Queen’s Day),10月24号(Labour Day)。梅西中学每天5节课,每节课是一个小时。

新西兰的小学共五年,其中初小三年,高小两年,中学则共七年,其中初中五年,高中两年,课程几乎全国统一,有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艺术、音乐和体育等,此外也有一些选修课程。

公立学校不收取学费,但学生可能仍然需要交一些额外的费用,例如:校服、体育制服、课本、文具费等,公立小学通常不穿校服,而大多数初中和高中都穿校服,家长还需要为孩子提供自带午餐。

一般中学开设科目参照下表:

会计学 家庭经济学 纺织、服装及设计 历史学

生物学 农学及畜牧学 艺术 人体生物学

化学 打字及信息管理学 商学 日语

计算机学习数学 古典学习法律学习

经济学 音乐 戏剧 传理学

法语 体育 英语 摄影学

德语 科学 地理学 物理学

健康教育 西班牙语 图像及设计 社会学

毛利学 设计技术

推荐第5篇:高中课程领导力培训心得

高中课程领导力培训心得

秀山一中 龙章坡

很荣幸参加这次《重庆市2014年高中课程领导力培训》,本次培训组织规范,目标明确,内容系统,涵盖面广,涉及面深,尤其是专家老师们的精彩讲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浓厚的课堂氛围、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升华了心灵,使我对以后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路、观念与领导力思维方式的认识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和提升。现将我这几天的培训心得具体总结如下:

市教科院徐辉院长从八次新课程改革的历程给我们诠释了课改的内涵,通过世界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分析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学校要大胆开设符合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陈定凡副院长以《教育·智慧者之为》为题,从要做教育,必懂教育;要做教育,必懂人体;要做教育,必懂文化;智慧之人,必修之功;教书育人,智慧之为五个方面给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尤其是他对“教育”的说文解字及人体学的阐述,让我们体会到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陈院长的渊博知识产生了高度的敬佩和敬仰。唐果南老人家以《教师的语言修养》为题,给我们讲解了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同时还要去追求幽默。因为幽默是一种高境界,是一种大智慧,是一个人学识、经验和语言修养、机变能力的创造性发挥。

王伟虹教授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及万礼修教授的《新课程新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改革》都从国家政策上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的任务要求,要改变现实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状,努力实现“合格+特长,全面+个性”的理想模式。在1月8日下午,实地考察了南开中学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同时聆听了田祥平副校长关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的讲座,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合格+特长,全面+个性”。每个学生都是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看我们怎样去开发,怎样去为学生搭建平台。开县中学祝开发校长的《实现结构化备课,提升课堂变革能力》及綦江教科所赵小平所长的《高中课程实施与评价》都用他们的实际经历和经验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真课改,同时化开了我们所担心的课改与高考成绩之间矛盾的谜团。

综合各位专家的讲座,我认为课程就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领导力就是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理想或目标而影响和改变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就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共同体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的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教师的领导素养和领导智慧,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与教科研素质、专业知识的素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和实践决策能力的综合素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强弱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这次培训,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涤。作为教育人,首先得有大智慧,要有大智慧那就得学习,学习教育、学习人、学习社会,同时还要大胆的去探索、实践、创新。让我们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使我们教的学生能够幸福,使我们自己感到幸福,使我们的国家能够发达,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

推荐第6篇:嫩江高中课程改革事迹材料

嫩江高中课程改革事迹材料

2007年秋季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省各中学的高中全面铺开,我校在冯锐校长的率领下按《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为时三年的实验。回顾三年来的高中课程实验,无论学校的管理层,还是第一线的实验教师都经历了一场教育大变革的洗礼,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能力也得到磨练与提升。在此,就我校三年来的实验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总结成功经验,寻找不足之处,为今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为新课程实施奠基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力

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以后,早在2004年上半年,我校领导班子在冯锐校长的率领下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了专题部署会议,在会议上组织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与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1、2007年上半年,成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校本课程研发及校本培训委员会、学分认定监督委员会等课程改革机构,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程指导、管理、开发和落实。

2、改革管理模式,运行适于课改的新机制

(1)年级管理。重心下移,层层落实,把年级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中层单位。由副校长主抓,年级主任(主抓教学)、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

(2)班级管理。采取一级多元制,建立教学班与行政班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 (3)教科研管理。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备课组,集体办公备课,学科组统筹本学科的教育科研、教研活动、教学活动和教师培训,制定学科新课程计划并付诸实施,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开好选修课,研发校本课程。

(三)理念先行,全员培训

为使高中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把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前期准备的重要内容来抓,从2005年下半年就开始陆续安排了校级领导与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全省的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回来后在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了针对本学科的通识培训,引导教师认识新课程,关注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到了2007年6月后规模更大的市级一线教师岗前培训也拉开帷幕,基本做到秋季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师100%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达到预先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目标。

(四)设施齐备,保障到位

1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着手高中新课程实施所必需的软硬件设施的扩充与建设,先后购入与高中新课程有关的学习材料、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库、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校园网络设备、电子备课室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五)规划具体,制度完备

随着《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和黑河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到位, 2007年6月学校开始着手建立学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构架,在此基础上首先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精神和《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的要求,结合校情、学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了《嫩江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在《方案》中确立了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工作目标、实验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工作的重难点,建立了新课程实施的各个层次的领导组织,安排了工作的进程。依照学校《方案》的要求,教学主管部门先后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嫩江高中新课程预设制度汇编》,为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基本上形成了学校新课程实验的框架。

二、有序工作,勇于创新,为新课程实施助推

1、执行课程计划,探索课程方案

①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按照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经验和我校教学实际,开足开齐国家课程15门,以必修课程为主。

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嫩江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整体规划,我们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整合,给学生编印《嫩江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档案手册》,及时记录、评价课题研究成果和活动情况。

③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各学科教师能针对学科特色来开发校本课程,其中语文科的《走近鲁迅》、数学科的《数学美学》、体育科的《形体与健美操》等受到学生的欢迎。

2、规范学分管理,推行多元评价

我校严格按照省市教育部门规定的有关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结合我校实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分认定领导机构,制定了《嫩江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分认定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块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模块考试的方式多样化,如实验考查,上机操作、提交作品、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

学校还成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制定《嫩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细则》,严格按照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指标进行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小组初评和学分认定小组评定,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过程。通过多元评价,力求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3、强化校本教研,保证教学质量

我校修订了《嫩江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反思、听课评课等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指导和督促教研组、备课组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科研,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探索、总结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变问题为课题,解决在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促进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体育组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嫩江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根据体育教师特长,进行教师教学分工和课程设置;根据北方天气等实际情况,每学年度分夏季和冬季项目学段;结合课改精神,制定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成长评定方案》,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成长档案。通用技术组刘忠昌老师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开设了机器人选修课,所带学生在“上海广茂达杯智能机器人大赛”获得中小学创新组金牌。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教研室依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申报针对新课程的教育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其中《关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这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对学校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提升,目前两项课题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我们以报刊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网络,继续办好《课间快餐报》、《教师品读》,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习作集,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近三年来我校教师论文获国家级奖励28篇,省级奖励123篇;教师赛课,获国家级奖励8节,省级奖励46节,市级奖励60节。

4、完善学生管理,增强育人实效

(1)实施校本教育,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实行政教学年制管理,按照不同年级的特点,实行学年管理,任务分解,化整为零,统分结合;实行联合检查,政教处坚持每天至少一次联合检查,把扣分与纪律处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扣分的重视程度。

(2)编写德育校本教材、班主任工作手册。德育校本教材涵盖27项内容,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教材,是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言行标准。班主任工作手册,增加盯人记实、过程评价记事。

(3)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每个班级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班级精细化管理计划,每个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规范操作,把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学生入学就建立成长记录袋,军训、“野营拉练”为社会实践主要内容,寒暑假进行社区服务。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既是学生个性才艺的彰显,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参加综合素质评价会议,规范评价行为,按照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

5、创新教学模式,追求优质高效

3 在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校先后学习了洋思中学、衡水中学、伊春友好三中等省内外名校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嫩江高中特色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该模式,是根据学情设定学习目标,链接学生已有的和搜集的知识(材料),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在这个预设过程中考虑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通过做导学案,提前参与和体验课程,在教师给予的范例、典型的知识和习题的理解及演练过程中,形成学习一道题,能解一类题的能力。该模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从被动的一味迷信教师和书本,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思想僵化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用,也将为嫩江高中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打造窗口教师,增强示范效应

近三年,我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了一批窗口教师,也通过他们,展示了嫩江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嫩江高中这所县域高中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周边学校纷至沓来,到我校参观取经。在2009年12月由我校主办的黑河市第二届普通高中教育论坛上,冯锐校长的发言和刘忠昌、聂立君等教师的展示课,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认同。

今年是我省课改后首批学生参加高考,我校在诸多不利的情况下,再一次向嫩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全校一表上线97人,二表上线326人,艺体生上线61人,二表以上上线384人,二表上线比例为50.59%,历史上首次突破50%大,高出全市提出的到2012年高考二表上线率30%的目标20个百分点。曹曦、张雁辉同学分别以初升高位于全县第26名和第24名的成绩,在今年高考中获得嫩江县高考文理状元,分别位于黑河市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第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轮课程改革又拉开了帷幕。我们深知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前瞻性、创新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我校将紧紧抓住高中新课程实验这个机遇,不断接受新课程实验的挑战,继续关注课程实验动态,跟踪课程实验前沿信息,把准工作方向,抓住工作重点,加强学习研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阶段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释放智慧、追求卓越,为促进我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推荐第7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形成学校特色。通过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修习,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质。

(五)改革完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促进教师成长与教研制度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重点工作

(一)成立机构,全面部署。

1.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省教育厅成立由刘教民厅长为组长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勇副厅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2.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如:学分管理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校课程指导意见等。

(二)加强统筹,科学管理。以高中课改为契机,全面加强我省普通高中管理工作。建立全省普通高中网络平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和完善普通高中管理工作,实现全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等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强化培训,精心准备。全面改革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力实现全员培训。广泛、持久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既有通识培训,也有学科培训;既有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也有专任教师和教研人员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整体培训工作分三个阶段渐进安排,即:课改实施前的准备性培训;课改实施中的研究性培训;课改实施后的反思性培训。

(四)全面理解国家课程方案。

1.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①学习领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

②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或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

③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2.课程设置。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见下表)。

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

(共116学分)选修学分Ⅰ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

文学语文10学科选修课程。即: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学校课程。即: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外语10

数学数学10

人文与

社会思想政治8

历史6

地理6

科学

物理6

化学6

生物6

技术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8

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

体育与

健康体育与健康1

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1

5社区服务

2社会实践6

3.课程管理。

①学时安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 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一般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校也可以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按学期安排各模块课程。

②学分管理。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应获得一定的学分,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 18学时,相当于 1学分)。三年中获得 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在28学分以上,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通常情况下,三年内总学分不超过180学分。

③课程安排。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程。学校应保证高三学年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五)合理构建学校新课程体系。

1.学校制定课程方案。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根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和省里的指导意见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南,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努力开好选修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开设选修I课程。省级示范性高中选修Ⅰ的课程内容不少于课程标准模块要求的四分之三;市级示范性高中不少于三分之二;一般高中学校不少于二分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选修Ⅱ课程的选择空间,至少应当提供6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4.认真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地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师资、场地、仪器设备,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5.积极探索开发学校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外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实际和特点,组织开发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六)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制度。

1.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

为。

3.逐步建立选课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订课程修习计划,使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发展需求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普通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等进行说明和指导,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保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地配合学生选课。学生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初步制订三年课程修习计划,报学校归档。

4.教科研建设与重组。加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5.校长负总责。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

(七) 积极利用、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1.合理使用教学材料。发挥好教科书的课程资源载体作用。鼓励提倡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摒弃学校教师对辅导、练习资料的滥编、滥印、滥征订行为。

2.优化校内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利用好图书、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

3.开发社会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4.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建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省、市、县、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网络平台,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八) 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学生评价。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2.教师评价。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学校评价。不断完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修订我省普通高中分类分级评估标准和认定办法。

4.高考改革。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逐步探索把高考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制定《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保障经费。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由主要责任同志任组长的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对高中课程改革进行规划、组织、督导和评估;各级教研部门要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高中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实施工作;各高中学校要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机构,确定工作目标,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对课改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服务。

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点解决新设课程实施过程中校舍、设施、器材等短缺问题。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重点经费用于普通高中网络平台建设和系统的师资培训。

(二)努力学习,提高认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内容广泛,参与人员众多的系统工程。受到传统观念、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和条件保障上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禁锢和制约,必须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全面系统的培训,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国际发展趋势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引领,加强指导。

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服务。

全省选择50个不同层次的普通高中,建立省、市共管的省级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四)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政府机关、村镇社区、福利机构等都应成为高中课改的实习基地,高中学校要主动与这些单位和部门建立联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学校和社会建立固定的互动关系,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开放办学。

(五)建立机制,强化督导。

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政府对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评估。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调研和阶段评估,监控各地、各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六)搞好宣传,积极引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积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为高中课程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向全社会尽可能多地传递课程改革信息,征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附件:

1.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河北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4.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5.河北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选修课程Ⅱ)指导意见

6.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装备工作指导意见

二OO九年六月

推荐第8篇:美国英语高中课程,英语学习

http:///content/11/0305/16/6152297_98363455.shtml

美国高中课程表--看看美国孩子学啥?

文:鲁鸣

儿子今年秋天要上高中。学校给了一份完整的高中课程表,请家长去学校开会,Counselor单独给每位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学生及其家长自己做决定,准备上什么课。我把课程表译在此,供国内读者参考。

很多课分荣誉课和普通课,前者即国内的好班,内容、进度和难度要大。初中成绩在B以上的学生可进荣誉课,必须由初中任课老师评估,学生申请,家长签字同意。也就是说,即使B以上的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上荣誉课。学生将来大学如果读文科,或者学生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其他方面,他可能就不上数学或化学的荣誉课。课程表上有咨询老师、所有科目主管老师和校长的电话。有问题,可打电话询问。

高中毕业必须达到的学分:英语4,社会研究4,数学3,科学3,健康0·5,艺术1,外语1,体育2,选修3·5,总学分22。

社会研究即英语以外所有的文科课程,科学即数学以外所有的理工科课程。学分通常是一年一个学分,半年半个学分。

学生必须通过以下考试:英语,数学,世界历史,美国历史,科学;其中后三门为全州统考。荣誉州毕业证书的获得者必须考两门数学和两门科学(生物环境和物理)。

学校开设AP即Advance Placement,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所有的AP课都是荣誉课。只有高三和高四年级(美国高中读4年)学生可上AP。完成这种课,进大学后可免修同类课,故收费$85。

具体课程如下(括号里是学分):

英语:9年级英语(1),9年级荣誉英语(1),10年级英语(1),10年级荣誉英语(1),11年级英语(1),11年级荣誉英语(1),英语AP:文学结构(1),英语AP:语言结构(1),12年级英语(0·5),新闻(1或0·5),写作(0·5),诗(0·5),大众媒体(0·5),美国体育(0·5),外国文学(0·5)。

社会研究:全球研究(1),荣誉全球研究(1),全球研究之二(1),欧洲历史(1),美国历史(1),美国历史AP(1),经济学(0·5),经济学AP(0·5),社会学(0·5),俄国研究(0·5),参与政府(0·5),法律(0·5),心理学(0·5),哲学(0·5),美国内战(0·5),心理学AP(0·5),美国政府(0·5),妇女研究(0·5),当代史和政治学(0·5)。

科学:生物(1),荣誉生物(1),地球科学(1),荣誉地球科学(1),化学应用(1),化学(1),物理(1),荣誉物理

(1),海洋生物(0·5),气象学(0·5),天文学(0·5),犯罪刑场学(0·5),人类基因学(0·5),科学研究A(1),科学研究B(1),AP物理(1),AP生物(1),AP化学(1),AP环境学(1),AP地质学(1)。

数学:代数1(1),代数2(1),荣誉几何(1),荣誉代数(1),数学A 之二(1),数学B (1),数学A 之三(1),数学B 之二(1),荣誉数学B 之二(1),前微积分(1),荣誉前微积分(1),大学微积分基础(1),微积分(1),AP微积分(1),电脑程序之一(1),电脑程序之二(1),电脑制作(1),AP计算机科学(1),互联网(1)。

外语:西班牙语1 (1),法语1 (1),西班牙语2 (1),法语2 (1),西班牙语3 (1),法语3 (1),西班牙语4 (1),法语4 (1),荣誉西班牙语3 (1),荣誉法语3 (1),荣誉西班牙语4 (1),荣誉法语4 (1),荣誉西班牙语5 (1),荣誉法语5 (1),AP荣誉西班牙语5 (1),AP荣誉法语5 (1),拉丁语1(1),拉丁语2(1),拉丁语3(1),AP拉丁语4(1),荣誉拉丁语4(1),古希腊遗产(0·5),古罗马遗产(0·5),古希腊概论(0·5)。

商业:打字(0·5),职业和金融管理(0·5或1),商业法(0·5或1),会计(0·5或1),金融和市场(0·5),体育娱乐市场(0·5或1),商业法(1)。

音乐:音乐会管乐(1),行进乐(1),爵士乐(1),交响乐(1),合奏(1),乐理(1),AP音乐理论(1),从历史看生活中的音乐和艺术(1),声乐/合唱:音乐会管乐(1),合唱(0·5),女声合唱(0·5),男声合唱(0·5)。

建筑:设计和生产绘画(1),民宅建筑设计(1),商业建筑设计(1),建筑模型(1或0·5),建筑模型之二(1或0·5),室内装璜设计(1或0·5)。

艺术:室内艺术(1),摄影(1),绘画(1),雕塑和陶器(1),拼贴装置(0·5),个人作品创作(1),AP室内艺术(1),绘图设计(0·5),艺术workshop(1),摄影workshop(1),高级摄影(1)。

特别课程:领导才干(1)。

体育/健康:体育包括射箭、水球、足球、高尔夫球、排球、手球、竞走、羽毛球、垒球、曲棍球、长曲棍球、健美、网球、橄榄球、乒乓球、蓝球、田径、冰上运动(2),健康学(1)。

实验室技术(1),其他教育【用学到的课程知识,创造一个项目,为社区服务,培养生活技巧】(2)

推荐第9篇:高中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800字)

英山县雷店高中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我校始建于1954年,地处鄂皖交界的英山东北,与霍山太湖相连。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高一5个,高二5个,高三6个。从2009年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开源节流,添建新课程所必需的图书室、化多功能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学校在岗教职员工76人,在岗教师73人。

自从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后,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坚持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的各项工作中,围绕课程实施,着力开展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体育健康数据测试及上传工作。

二、课程实施

(一)更新课程理念,理念学习积极到位。

在课程理念实施中,学校首先从理念学习入手。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强化了对课程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学校多次召开班子会、校委会、年级组会议、全校教职工会议探讨和部署新课程的实施的学习、培训和落实工作。在新课程实施工作中,校长敏锐洞悉到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会直接导致教师的不适应,于是要求教师吃透新课程的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课程实施方法。率先进入课改的2009级教师安排以“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为原则。领导的学习重点在于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教师加强学科课程实施的学习。通过远程培训和省市县培训,教师的理念得到提升,认识提高了;学校结合省市县各级培训,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探索我校新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

为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落后理念,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校宣传专栏、校本教材、《新课程学生手册》、校园广播台、校园网等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宣传课程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观念上加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二)落实课程管理

2009年暑假,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学校成立一分管教学的方校长为主的课改办,具体负责新课程各项工作,特别是课程设置和实施。除了依据国家和湖北省相关规定管理课程外,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选用校本教材。

学校在课改办的统筹指导下,以年级为课程管理和实施的基本组织,每学期期初,课改办出台课程课时安排规划,年级依据规划安排课程表,课程表报请分管教学的校长审批后执行。

各学科成立一教研组长担任组长的学科指导组,对各年级的课程实施和学分认定作统一指导安排。

(三)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学校课程规划规范,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依照省市安排并结合学校实际,课程开设确保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

1.课程规划规范

我校认真贯彻《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设置及课表编排指导意见(试行)》《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学生选课指导意见(试行)》《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模块修习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学科委员会,制定了《雷店高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定的八大学习领域的“必修”、“选修”课程的结构模式,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排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形成与国家课程计划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满足了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的需要。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处、课改办、政教处、教研组长等组成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其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制定了学校选课指导方案,编写了《雷店高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课程指导委员会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在期末放假前,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填写选课单。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大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由年级组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学校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发展需求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普通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等进行说明和指导,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保障。

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期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2.课程课时开齐开足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时实施课程,并从自身教学的需要出发,积极采取措施,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教学任务。同时,注重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学时和质量,确保国家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在各学科专任教师方面,我校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各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分配,配齐各科的专任教师以保证高中必修模块的有效开展。

我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i模块按黄冈市课程安排开设。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ii校本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课程委员会成功地开发各具校本特色的选修课程,如《三字经》《茶叶的栽培与制作》等。开发各种德育读本,对学生进行惜时、感恩、国防、环保等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育人的教育。在三个年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到校给学生作报告,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校情,讲究科学、实用,体现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四)课程资源

结构合理、专业发展潜力大的教师队伍与一流的办学条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挖掘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素质。我校一直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通过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教师职业道德专题学习等活动加强师德培养,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成为全县典范。教师结构老、中、青结构合理,完全能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师工作热情高。学校重点建设了以下四项工程:一是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每年都派出多人次到各地的名校进行学习,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还积极地“请进来”。三年来,学校就先后聘请了市县教研室的领导到校给师生作专题报告。

二是“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完备的教师业务档案,尤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从师德、依法执教、学生管理及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技能方面进行岗前培训。力争教师一年教学入门,三年教学基本功过关,六年教学通关,九年争创教学能手 。这样学校采取分层、分类进行锻造和培养的策略,形成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管理网络。

三是“青蓝工程”。近几年,我校有8位教师在市级竞赛活动中展示过优质课,其中4人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为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学校实行“青蓝工程”,通过拜师结对 ,每年都组织“入门课”“基本功过关课”“示范课”“研究课”“实验课”等活动。这样,进一步挖掘了校骨干教师所具备的潜质和实力,促进新老教师的交流、合作,敦促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使师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是“校本特长工程”。学校鼓励教师自学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鼓励教师依托自身的特长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技能培训,引导教师将特长发展成为校本课程,依托教师开发校本教材。

2.充分拓展可利用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1)建立家长学校,每一学期都与家长进行交流。(2)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在全省推进访万家活动以前,学校教师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每学期都对重点学生进行家访;开展访万家活动以后,家访的足迹遍布东河的山山水水。(3)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张体学纪念馆、红二十五军纪念馆、雷店敬老院,丰富假期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五) 课程实施

教学研究深入扎实,教学活动科学高效,课程实施严谨规范。

1.教学研究深入扎实。

课程方案如何有效的实施,这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问题上,我校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建立健全了“校长室——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机构,机构人员分工明确,各教研组每学期都有具体的教研计划,教研计划针对性强,符合学校实际。

教务处积极开展工作,学期之初制定教学教研计划,学期末及时进行总结。为把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到实处,更加扎实有效,学校又组织了很多不拘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新教师学习汇报课、青年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学校还组织新聘教师入门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全体教师撰写教学案和教学反思等。学校还适时鼓励表彰先进备课组教研组及个人。学校每学期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强化月。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校的教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教学活动科学高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机制,才能在质量竞争中取得最终和最大的优势。学校积极应对新课改,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项目组的指导下,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校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以及推门听课制度,有效地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第二课堂和特长生的培养,各学科都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每学期都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种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书法比赛、文艺晚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运动会、各种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大合唱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活跃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了锻炼和熏陶。我校艺体教学连续多年在全市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学生在市县运动会、艺术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学校建立了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各部门职责。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搞好社区服务,如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服务,清扫大街,协助社区清扫厕所、清除杂草垃圾、校园义务值日等。通过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宽了育人天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常规教育活动的开展。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始,政教处每周通报各班常规管理情况,团委通过升旗仪式、广播台、寝教室文明评比、文明学生评选等形式开展了加强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各班都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定期召开班会,班会主题大多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班会效果显著。

在主题教育中,我校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为指导,严谨务实、措施得力,坚持“五育”并举。学校学校聘请一名法律副校长,定期召开法律报告会。学校还组织了 “向不文明告别”、“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不带手机进校园,你的前程更灿烂”、“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系列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团委组织各班向四川灾区捐款、为本校学生和外校生捐款共计近万元,为他们家庭解决了很大困难。

4.控制课业负担轻,阳光段炼一小时。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严格遵守上级的有关办学规范的要求安排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校安排作息时间表时保证学生不少于八小时的睡眠和一小时的阳光锻炼,早起床不早于6点,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到晚21点;每天安排课外锻炼时间,保证学生阳光段炼一小时。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务处对作业布置进行了规范,布置作业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并分层次布置作业。在内容上体现实践性、探究性。不定期通过学生评教等形式了解教师布置作业情况,对不按要求布置作业的的老师及时提出批评。

教辅资料的选用完全符合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任课教师只能选用完全符合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教学资料。学校不定期对老师选用资料情况进行调查,彻底杜绝了教师滥用资料的现象。

学校上午和下午各有30分钟开展体育活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半小时以上,外加每周的体育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学校还通过组织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各年级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定期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体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体质优良好率100%。

(六)新课程的成绩

从2009年至今,我校认真执行各级课改政策,扎实推进课改。课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率100%。在2011年秋季全省课改推进的检查工作中,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学校积极响应省市精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生成长档案袋工作,及时更新学籍信息。

2.教研教改有成效。三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项目组的指导下,认真开展教研教改。2012年2月29日,项目组来我校调研指导。在市县级优质课竞赛中多人获奖,教研论文获得国家级奖或在国家级杂志表的有35篇,省市级获奖100多人次。

3.课堂改革逐步推进。三年来,省市领导检查听课三次共计十余节,接待邻县交流听课三次9节,接受县级听课二十余次四十多节。授课教师围绕课改理念,实践课堂改革,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

4.制度建设渐趋完善。学校围绕新课程实施,出台了《雷店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

三、课程评价

学业评价科学合理,综合素质评价客观公正,课程评价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1、学业评价规范严谨。

为搞好学分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分认定组织机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精选了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教师具体负责。学校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严格的学分认定工作制度和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学校一再强调: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个人的责任,从而使得学分认定程序规范、科学、合理、公开、诚信。在学业水平考试期间,学校进行了宣传发动,严格每一个细节,保证考试成绩客观真实,没有任何一名学生因违反考试纪律而受到处罚。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扎实细致。

为把评价落实到每一个方面,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以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的综合综合素质评价小组,以各年级主任为组长的年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对各小组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对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小组,学校及时进行调度,确保工作按时高效的完成。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评定细则,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及规则并进行公示,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和对公示后评定结果的争议进行仲裁。各年级在领导小组和评价小组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评价,评价公平、公正、公开,可操作性强,有实效性,规范有序。在评价中,建立公示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学生、教师和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投诉,学校对出现的问题在充分了解情况前提下要及时予以处理;异议较大的严重问题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仲裁,通过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从而使得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注入新功能和新技术,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从师资上来看,虽然保证了全部学科的按时开设,但部分学科师资数量仍有不足,有的体现为结构不合理。同时,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需要提高。

(2)从教学资源上看,教学资源仍显缺乏。对于我校而言,主要体现在图书不足,体育、艺术的场地和实验室建设也需要加强。

(3)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虽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急需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努力。

2.今后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打算

(1)更新理念,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现代教学技能。

近几年来,许多年轻的教师都自觉地参加进修提高自己的学历,以适应改革的形势。但是仍有些的教师却安于现状,并没有积极地进行进修学习。许多教师在自身的学历提高了,但专业的技术技能却没有增长。教师应该将新课程的改革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契机,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究,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特点,树立新的课程观以及掌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2)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方面的不足,除了学校内部应该培训自己的人才,选择自己学校中有责任感的教师外出培训外,调整结构性缺编需要加快进程。

(3)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保障。实施新课程,对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争取主管部门的教育投入,从满足教学需要到建设优质教学,还需要走相当一段路。

英山县雷店高中 20122年3月26日

推荐第10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实 施 方 案

(讨论稿)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整体安排部署,经自治区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疆各语种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高中新课程。为了保证全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深化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立足自治区实际,吸取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学校成为学习性组织,为培养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二、目标任务

1.制定和实施自治区及各高中学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为新课程在自治区的适应和推进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2.制定自治区高中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工作机制,建设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高中学校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4.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6.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7.实现普通高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

三、工作原则

鉴于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基础和条件的差异,对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校,提出三种不同层次的要求: (一)第一层次要求(基本要求)

1.高一年级不少于4个教学班,班额在50人左右;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40%的选修

2 I模块,能满足学生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在选修I中获得22个学分;

3.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

4.具有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5.任课教师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能够承担高中新课程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工作; 6.学校的教学设施及设备能保证新课程开设的需要; 7.学校要建立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8.建立并全面实施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

(二)第二层次要求(较高要求) 1.达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层次要求;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60%的选修I模块;学生3年在选修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2个学分;

3.能够开设地方课程和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以上的学分;

4.学生选课最低开班人数可少到40人;

5.重视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并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帮助;教师教学方式能服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

6.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取得成效,教师普遍重视自我反思和

3 同伴互助。

(三)第三层次的要求(高水平要求) 1.达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层次要求;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80%的选修I模块;学生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36个学分(其中在选修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8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8个学分);

3.能够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并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或优势研究性学习项目;

4.学生选课最低开班人数可少到30人,并能允许部分学生跨年级选课;

5.教师能正确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普遍能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的学习;

6.新课程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完备,学校拥有能不断更新和服务便捷的课程资源;

7.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教师合作探究、反思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以上三个层次要求,是自治区对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水平等级评估的依据。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对每一所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目前还达不到第一层次要求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在2008年秋季招生前达到第一层次要求。对能够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对照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学校进

4 行准确定位,做好三年实施规划和提高新课程实施等级水平的年度计划,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层次水平。自治区将在能够达到第三层次要求的学校中,评选自治区级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示范学校;在能够达到第

一、二层次要求的学校中,择优评选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特色学校。

四、组织领导

1.自治区及各地州(市)要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课改办)和专家工作组(以下简称专家组),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高效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2.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监控。为了加强领导,做好协调统筹,领导小组要由教育、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自治区及各地州(市)课改领导小组要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 3.课改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决策执行和日常管理。课改办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课改办人员配备要精干,以提高决策执行和办事的效率。

4.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为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决策、执行、监控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支持。其成员由自治区及各地州(市)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专家、高中优秀校长和教师组成。专家组要通过高中新课程实施项目研究和对样本校的工作指导,研究和解决实施推进

5 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新课程实施的基地,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要通过权责下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6.自治区及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分别建立样本学校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上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实施新课程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五、重点工作 (一)新课程培训工作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各级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普通高中学校校长、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高中新课程培训由自治区领导小组制定全疆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任务,规定培训内容、学时,制定检查评估标准。通过各级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高中校长、教师才能承担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任务。

(二)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建设

6 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教材选用采取由自治区教育厅公布教材目录。各地州(市)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选择本地州(市)的高中教材,教材选定后报自治区课改办,由自治区课改办适当平衡后确定。

2.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校际间资源互惠共享,加强普通高中与大专院校、教科研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新课程的实施

1.自治区教育厅将出台《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实施指导意见》,各高中学校要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自治区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制定出反映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特长潜能发挥的课程计划表。

2.自治区教育厅将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学生选课指导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选课制度,在选课程序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在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要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在选课管理上要有利于保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高中学校要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要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扬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解决好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

7 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4.普通高中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探索适应学生选择、基于课程模块的教学模式,并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建立科学的高中教育评价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自治区教育厅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分认定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要按照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中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尽快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制度,形成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互动与促进的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施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学校以及家长和社会对高中教育性质正确定位,逐步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利于学校不断进步的良

8 好环境条件。

3.自治区教育厅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前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建立有利于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人才基础的具体体现。全疆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责任要到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承担其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抓高中课程改革;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合力。

二是政策要到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保障和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政策制订好、落实好。

三是经费要到位。各级政府在今后五年内每年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实施推进等各项工作。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也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专项用于本地、本校的教师培训、办学条件改善等实施推进

9 工作。

(二)坚持科研先行,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实施工作的指导 1.高中新课程实施正确的决策、有效的培训、有序的实施都有赖于科学研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项目的研究工作,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自治区将设立项目研究成果奖,激励项目研究人员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自治区项目研究组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结合自治区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为全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做好新课程的各项培训工作,加强对高中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努力解决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3.各级教研、师训部门和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各级教研部门都要以学校为基地、以课改研究项目为中心,统筹安排各学科的教研活动,特别要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基地和项目样本校。高等院校、师训部门要积极投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教研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项目研究和实施指导工作。

(三)加强跟进管理,做好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督导评估

自治区将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评估方案》,在全疆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示范校和特色校评估工作。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专项调研和阶段性评

10 估。自治区每年将召开一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研讨会,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对本校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水平。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重大意义,宣传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争取广泛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11篇: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课改资讯 第二期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2012年10月

目 录

课改动态

1.刘希平在温州调研教育工作时强调注重“四抓” 2.韩平到安吉高级中学调研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3.《中国教育报》连续专版报道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4.在差异交流中探求共同发展

5.我省高校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6.我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征集工作正式启动

7.教育部调研组来我省调研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8.省教研室继续组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 9.我省加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各地快讯

10.宁波市公布15所“宁波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 11.温州市召开普通高中学分管理经验交流会 12.嘉兴市开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题巡查工作 13.衢州市力推“中职+普高”合作的普高课改新模式

学校风采

14.温岭中学在新生中尝试按学程选班跑课 15.天台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第一轮选课 16.青田船寮高中加强2012级新生选课指导 17.普陀三中教师全员参与选修课开发开设

典型经验

18.行动才能带来完美

选修课堂

19.深化普通高中课改:五花八门选修课 带动高中新课改迈步走

- 1 规律;要加大课程改革探索力度,让学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自己有能力学、自己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把“选择”的理念真正贯彻到位;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舍得把钱花到教师培训上,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把培训选择权交给老师;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规范和学校管理规范,只有制度和管理规范了,教育公平才有保证。

韩平到安吉高级中学调研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11月5日,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到安吉高级中学调研。 韩平副厅长在调研中指出,课改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安吉高级中学要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育人模式;以课堂改革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素质,要积极行动起来,有规划、有举措地推进深化课改工作。

湖州市教育局金毅伟副局长、县教育局宋焕新局长等领导也陪同参加。

《中国教育报》连续专版报道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今年9月,中国教育报连续专版报道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情况,9月11日《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特别以专版深入报道《樊欣军:一位农村普高校长的课改思考与探索》。该报道从对奉化武岭中学校长课改思考与实践的访谈切入,真实地记载了深化课改对“一所生源、师资都不是太理想的农村普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同一篇报道中,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从决策者的角度对浙江省以“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为特征的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作了解读,提出这次课改是我省在普及十五年教育后“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主动出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在这三个选择权中,尤以学生学习选择权最为根本”。希望“通过这次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浙江

- 3 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和北中心高中校长分别代表中方与美方作大会主旨报告。中方主旨题为“增强教育选择性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着重介绍了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改革的现状与思考,并从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加强选修,分类建设选修课程,选课制与弹性学制,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高考招生改革,利用社会资源开发课程等七个期待突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析。北中心高中校长、学监Evans Branigan先生,以他任职的北中心高中为例,从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师配置、经费来源与分配、学制设计与课程建设、学生生涯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机制、升学考试与评价等方面,整体前面介绍美国高中学校的运作情况,并就美国高中课程如何强调选择性,并提供给每个学生有差异的、个性化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式进行了重点介绍。

随后的分论坛围绕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生指导三个中心议题,两地教育同仁以观点报告、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在美方代表的“美国高中教育管理体系”、“美国科学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实践与研究的项目式课程”、“GPA体系及其应用:美国高中的学业评价”、“学生选课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的经验与做法”等主题报告中,他们以印地安纳州高中学校的生动案例,立体细致地呈现了课程建设、学业评价、选课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实践思路。我省代表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美国高中教学安排的特点与启示”、“从大学招生视角分析美国高中学业评价”、“尊重学生:加快建立选课指导制度”、“美国高中学生指导工作的启示”等观点报告,结合我省乃至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理性分析美国高中教育的经验,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给出了进一步实践的思考与建议。在热烈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同志更是就两国高中学校课程管理体系、教师培养机制、课程计划制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互换经验、分享智慧,相互启迪。

2012年,时值浙江省和印地安纳州建立友省州友好关系25周年。本次交流活动是继今年5月,省教育厅派遣了一批优秀校长到美国印地安纳州考察后,我省为进一步学习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我省教育质量和水平而策划举办的。通过论坛,以专家讲座、座谈研讨等更直观的形式,让我省更多的高中教育

- 5 次学校的相同专业。随着先修课程建设的推进,将逐步建立全省性的课程审核和学分认定制度。

我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征集工作正式启动

10月上旬,为增加教育选择性,加快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进程,丰富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资源,省教研室正式启动全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征集活动。本次征集活动由学校自主申报,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初审,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复审,省教研室在各市推荐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并统一送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输送更多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本次征集活动截止于12月10日,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认真做好精品选修课程申报的动员、初审和推荐工作,相关材料报送到省教研室课程部(联系人:葛炳芳,电话:0571-56870069,邮箱:zjybxx@126.com.)。

教育部调研组来我省调研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10月22-25日,教育部调研组华东师范大学潘苏东教授一行来浙江省调研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组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通用技术教研员的陪同下,到杭州、金华、衢州三市,通过与市、县通用技术教研员、名师以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

调研组对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浙江省的实施经验对于教育部深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调研中提出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育部下一步修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省教研室继续组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 继9月到杭州、宁波和嘉兴三市调研以后,10月中旬省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继续到义乌、绍兴、台州、丽水调研,共调研了义乌中学、义亭中学、义乌六中、绍兴一中、绍兴柯桥中学、台州中学、临海市杜桥中学、三门县三门中学、三门县亭旁中学、遂昌中学、庆元中学、龙泉市第一中学等12所普通高中。到目前为止,省教研室共现场调研了23所普通高中,采用网络形式调研了18所试点学校。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普通高中都已积极行动起来了,各个学校已制定课程规划,积极开发各类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好于预期。但也发现一些学校存在着文理分班提前、周课堂教学时间超过26小时的倾向以及必修、选修课程安排与学业水平考试安排不尽合理的问题,10月底,调研组已初步形成调研报告。

我省加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在总结2006年浙江省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精神,经过大量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工作,10月底,省教研室组织相关专家起草完成了《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同时,省教研室还组织学科专家开展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导引研究制定工作。

- 8 加强校际合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衢州市力推“中职+普高”合作的普高课改新模式 10月中旬,衢州二中与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教学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衢州二中是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是全国重点中职学校。两校为加快推进普通高中选修课尤其是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建设,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对接,加快育人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携手共进的原则,两校就教学合作项目,达成正式协议。协议具体事宜包括领导机构职能确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文化课教学帮带、合作交流等事项。

此前,衢州高级中学与衢州中专签订教学合作协议,衢州中专将为高级中学学生选修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提供课程、教师、场地和设施,高级中学为学校提供文化课支持教学。通过合作,衢州中专将成为高级中学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相关选修课程的学习培训活动提供师资、设备。目前,已有彩绘乐园、走进理财、旅游部落、计算机实用技巧等19门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文化课的教学工作一直是他们薄弱的一个环节,今后衢州高级中学将为衢州中专的文化课教学提供支持,选派老师任教,现已有3名老师在衢州中专任教。此外,双方还将开展教学、科研、课程改革方面的定期合作交流。

- 10 类选修课、兴趣特长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堂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会后,学校还将分班分组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

普陀三中教师全员参与选修课开发开设 为深入实施深化高中课改,舟山市普陀三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稳妥地开始高中多样化选修课程职业技能类试点学校的实践探索。在完善课程规划,组织全面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要求高一段全体教师(40周岁以下),包括体育组、艺术组、现代科技组等人手开发一门有关兴趣类或职业技能类课程,以9课时或18课时为基准,上交课程纲要与教案,由学校课程学术委员会进行审核。在原有开发了44门选修课程基础上,增加到了80门以上,课程的丰富性与特色化能进一步得到保证。同时分步实践,尝试走班走学。目前在在高一段年段,开设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大学科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开设,每门课每周开设二节。高一段462个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进行自主选课。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将11个行政班重新编为10个选修班,实行走班上课。计划从11月期中考试后增开职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类课程。

- 12 真正地体现了现代高中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应该追求与坚持的方向。

走访中,记者也发现在软硬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硬件建设上,教学设施、教室还不能完全满足“选课走班”的要求;软件建设上,教师们还不能完全适应“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有利于“选课走班”的配套制度,且执行力度和检查监督力度还不够。

如现在一般都实行大班额的教学,一个班级有50名学生甚至更多。因为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班主任,这样的班额在管理上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但是,从实施走班教学的情况来看,要确保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走班教学的班额一般要控制在30人以下,考察芬兰、美国等国的高中,他们实行的是完全走班制教学,班额都控制在28人以下。按这样的要求,目前学校的教室非常紧张。而且,学校采取的是不完全走班制,学生还有固定的年级教室,管理“两条线”带来了具体困难。

教师观念、心态的改变,是决定选修制度落实与否的关键。特别是选修制度的实施,改变了班级成员组成的固定方式,冲击到原有班级运作与校园秩序维持的基本模式,不免会引起学校行政人员、教师与家长的诸多担忧,如行政班常规打乱、班级凝聚力下降、学生管理困难等问题。

“选课走班”也对教师们提出了较高要求,逼得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我们压力也大的。选修课花费了我们很多精力,怕影响必修课。”“我们开选修课没有额外的报酬,全凭我们的奉献精神。”一些教师这么告诉记者。确实,教师既要平衡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又要满足提高拓展学生知识的选修课程要求,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确实不容易。同时,考核和评价也是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激发学校和教师投身课改的内在动力,保证改革的可持续性,这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关注。

所以,开出选修课,让学生“走”起来只是第一步,怎么保证这样的走班教学质量才是关键。

- 14 者渔利。”通过科学的制度设置,使改革者不成为心寒的独行者,观望者不会成为投机的得利人。

不少教师表示,走班教学与现行的教学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当然会出现很多的情况和问题,只要我们认准走班教学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就值得我们去做,并努力把它做好。只要我们抱定改革的信念,在行动中研究,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美好的愿景。

确实,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行动,并在实践中科学调整,才会带来完美!

征稿启事

《课改资讯》由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面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及所有普通高中发放。旨在建立良好的课改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各地课改新进展,总结推广改革优秀经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推进提供参谋,为一线学校教师的教改实践提供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资讯的质量,能够全面反映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现长期征集各地深化课改方面的新闻稿件,欢迎各级部门、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踊跃供稿。

联系人:李荆(电话:0571-56870087,邮箱:li56870087@163.com)。

- 16 类选修课,有近九成学生报名,现有360名学生将分10个班级开课,“这门课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提供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原先是高考的模块之一,在取消后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希望对学生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徐丹青说。

职业技能类无疑是二十一中的特色。该校教科处副主任张文静告诉记者,学校共开出22门职业技能类课程,其中18门为学校自行开发,3门课程由职业中专老师来校授课,还有工艺品数控加工这门课则是学生到市职业中专走读。戏剧课堂、电影课堂……不少学校开出的课程被学生评价为“很潮”。

职教老师成了外援

刚刚兴起的选修课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教具设施能否跟得上?家长郑祥军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还是有点担忧,“就怕必修、选修两手都抓不住。”

“一般班级人数确定在40人以内,但也有例外,以我校开设的《金庸小说十三讲》为例,报名人数达到80人,但目前配备的讲课老师仅一人,因此前期班级人数可能会‘超标’。”温二高有关老师告诉记者,在班级人数上会尽量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样的,不少学校都在选修课上限制人数,“尤其是操作类课程一般人数在20人左右,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市区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说。

五花八门的课程开发,可费了各校不少心思,“力求能巩固知识、促进发展又兼具趣味性的课程。”张文静以该校《工艺品数控加工》课程制作金属小陀螺为例告诉记者,“涉及数学的图纸设计、物理的力学原理、化学的金属反应等内容,与学科知识进行了紧密结合,对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应用书本知识有积极影响。” 另外,市第二十一中还通过找“外援”来开课, “苹果造型小音箱制作”、“小飞机及动画设计制作”等课程就依托于市职业中专开发。记者了解到,学校正计划采用服务购买方式引进课程,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员进校教学,并购买由该教师开发的课程;聘请专业人员来校上课,累积形成校本课程。

- 18

第12篇: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文章

三篇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文章

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张行涛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日益增长的教育机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教育民主、教育公平需求与教育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间高中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中,存在着盲目扩大教育机会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这必然会招致教育的平庸化。这样的高中教育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也不能适应个人选择、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有悖于我国的教育性质和国家性质。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的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2.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我国的高中课程也需要适应国际潮流,进行改革。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基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向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转向,在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课程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4.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与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育部明确规定,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实践。

2.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突破

与以往相比,高中新课程在规划和设计上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大变革和调整,创新之处在于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并且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1.凸显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

新课程对高中课程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功能定位,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课程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

2.构建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结构

高中新课程从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变革,突出选择性和多样性,力图构建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历次高中课程改革主要关注的是科目结构的平面调整,缺少对于上位的学习领域和下位的模块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整体关注,从而使得科目的设置显得依据不足,缺乏有深度的整体结构视野。

高中新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更合理地确定科目设置,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

八大学习领域中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5个学科,其中,技术和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这是在学习领域的观照下对原有高中课程设置中领域性缺失的一种弥补。

以往科目的内部结构问题一直被当做是一个教材的结构问题,而教材结构又由若干个单元组成。与教材意义上的单元相比,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与灵活性。模块化设计使科目的内部结构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3.通过制订课程标准和多样化的教材凸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二是基础性原则,强调学生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并具备对其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又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三是选择性原则,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

4.创建选课指导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实现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高中新课程的发展和要求鼓励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制订课程开设计划,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和学校实际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高中新课程选修学分Ⅰ和选修学分Ⅱ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赋予学生很强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学校不仅需要加强选课指导,而且还要加强学分管理,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在制度监测框架内,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新课程要求和鼓励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与收获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以省级为单位实施的。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省(自治区)作为基础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首批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5省(市)进入实验;2007年秋季,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5省(市)进入实验。加上上海,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

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是一个研究、对话、探索、完善的多层面建设过程。教育部从2003年起,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工作联系会,并多次组织相关专题、学科的教师研修。

(一)以省为单位的地方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促成新课程实验的良好开局

在课改实验初期,各实验省区都高度重视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工作,自觉转变领导角色和行为。正如各实验省的课程实验推进规划所设计的那样,高中实验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整体推进的。为了全面协调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各实验省不等不靠,精心规划,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实验工作开局良好”(摘自朱慕菊在全国高中新课程南京工作会议的讲话)。各省的推进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例如广东省在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适时出台各种配套政策。从初期的实验方案制订、教学指导手册的研制到高考方案的跟进、各学科评价手册的制定等,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上岗教师全部经过新课程的专题培训。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始终都在理解、实践并不断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直接组织了新课程实验省的国家级培训,随后各省自行组织了省级课程培训,使教师在心理上对新课程有所准备、对学科内容有所了解。

第三,建立了以样本校为龙头推进实验,在学校层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为了应对在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寻找解决办法,各省纷纷建立自己的实验样本校,开展研究活动。如广东、山东分别有40余所样本校,海南、宁夏分别有20多所。各省都期待通过发挥样本校的探索和引领作用,为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资推广借鉴的经验。

第四,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了地方课程建设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充满选择性、个性、差异性的课程设置既对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了挑战,也锻炼了教育工作者的课程实施能力。

第五,重视过程研究,加强课程指导。新课程的设计积极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激发了各地、各校的研究热情,教师们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各地的校本研究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我们2005年在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时发现,从市教研部门到学校,都有不少教学骨干在关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第六,各省都在不断研究并论证本省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目前基本上每个实验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出台了新的高考方案。

(二)在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收获

第一,很多校长都创造性地组织了本校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

第二,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表达了愉快、兴奋的情感。

第三,初步形成并积累了一些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教学经验,一些有效的教学课例受到关注。

第四,教师研究教学、合作实施课程的风气渐起。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氛围明显加强,凝聚了教师队伍。

第五,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多种探索。

第六,加强了课程改革的社会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很多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实验,校长主讲的课程改革动员大会让学生、教师理解了课程改革的意义,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和环境。

第七,学校自行设计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实施的自主能力得到加强,课程建设能力有所体现。 总之,课程改革实验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普遍认可的课程理念真正成为高中教育的行动共识,成为真实的课程实践。概括地说:一是要始终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二是加强教学领域的研究和专业引领;三是要加强重点、难点和敏感问题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加强和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必然会成为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为广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成长基础。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石家庄一中校长 特级教师 田运隆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在高中阶段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高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 ①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②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型的课程结构。

③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⑤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高中课程结构设计为由学习领域、课程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行学习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科目

高中课程的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既涵盖的科目为:语言与文学领域(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人文与社会领域(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领域(艺术或音乐、美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领域(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12――13个科目。

3、课程模块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均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知识,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具体的要求与建议。这些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模块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设置相应的必修学分;选修模块由若干系列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学有关的内容。必修和选修模块都赋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

这次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课程标准》的出现,逐步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这是现代课程理论的要求(课程理论规定了课程的5个要素,即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用《课程标准》作为学科课程管理的统一度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 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结构包括:

1、课程性质:包括本学科课程的基本特性、学科功能、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等;2、课程目标:包括本学科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一般都强调了课程实施的“三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课程内容标准,包括学科内容与教学要求、必修与选修设计、学分要求等等;4、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

5、课程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特别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倡导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活动”,“新课标”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价值观

1、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文化价值。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于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例如知识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层面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方法价值。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要让教师们明白:方法的教学是最终的教学。

3、课堂教学的道德与人格价值。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健全的过程,职业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示范和人格展示,因此,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是教师职业特定的职责所要求的。

4、课堂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生命发展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必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学过程,通过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高度一致,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观

1、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例如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可以说,“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

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3、教师要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三)学习观

1、学习的本质是“做”,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提出“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的口号。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对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四)过程观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程的特殊性,在许多教育活动中,“过程即目的,过程即结果”。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评价观

提倡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指导需要放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以及实践活动均成为评价要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鞭策与促进。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六度”,即: 1、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自主、开放、活跃、创新。 2、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主动、体验、表现、感悟。 3、知识技能的整合度:识记、理解、操作、训练。 4、师生情感的亲合度:交流、互动、亲切、和谐。

5、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学生能力的延展度:再现、升华、迁移、构建。

三、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忧虑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学校教学管理的观念与机制也要随之改变。学校领导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心研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课改的精神实质。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首先关注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观念、教师对课改的态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研究的热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进入角色,深入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使课程改革方案成为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才能使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得到圆满的实现。

2、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

要积极探索新课程对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提高,以评价促进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形成课程不断创新的机制。

3、研究课程标准,构建教学模式

“教学建模”是指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课程形态,经过教师的研究、创新、规范、整合,按照“教学建模”理论的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科学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要把这些理念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的自由化和随机性。

4、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以前各学校普遍开展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按照课程理论,校本课程也要具备课程的“5要素”,即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校教师特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可以组成学校教师、高校专家、科技人员联合开发,广泛吸引社会课程资源用于学校教学。校本课程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更不能成为变相的补课。校本课程的功能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信息储备,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5、开展“校本教研”,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这次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倡导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特别要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学术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新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网络。

“校本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

一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改进教学并形成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教学专业人员。

二是倡导教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内容;如果没有这种学术交流,则只有15%的教师能有同样的表现。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教师群体学术交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是专业支持,只有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专业引导”,这就是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引。特别是在当前教育大变革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则会导致“同级重复”,难以跃迁 。

6、重视教育科研,增强管理效益

新课程的实施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与平台,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教研形式、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都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相应的变革,具体的环节工作就更需要校长们精雕细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科研就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用教育科研的意识促进观念的转变;以教育科研的高度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用教育科研的方法规范教学过程,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这应该成为我们校长群体的共识。

(二)新课程改革的困难和忧虑

1、课程标准的单一性,很难兼顾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差距与教师水平的悬殊;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课程改革是难以起到预期效果的。我曾组织部分教研员到课改试验区进行调研,在乡中一级学校,中师毕业教师占到87%,其余的基本都是专科毕业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几乎为零。我想,这就是我国就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许多学校连正常的教学需要都难以保障,实行新课程改革更是难以想象。

2、评价的难度和相关度,很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羁绊。所谓的“成长记录”、“成长袋”评价方法,只能是理论上的美好愿景,在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会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工作热情恐怕难以长久。2003年教育部召开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研讨会,分为课标组、教材组和评价组,据了解,评价组争议最大。我预计,将来制约新课改的“瓶颈”就是评价的相关领域。

3、高考命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度,这是重要的因素。如果高考的形式与内容不能与课程改革很好的兼容,势必会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南京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我的观点:一是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二是教学为主不是教学唯一;三是能力培养不能悖离测试标准。

4、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带来的“选课式”学习方式和“走班式”教学形式以及学分制管理,必将给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许多新的课题,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迅速适应,并构建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教师们所熟悉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要发生很大的改变,这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对校长而言必须未雨绸缪。

5、校长的教育价值观

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引导学校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关键在于校长群体对新课改能否具有高度的认识和深度的思考,能否自觉带领教师们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能否真正把学生的“生命成长”列为学校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一切都建基于校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如果校长群体还停留在以生源争夺为主要手段;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唯一的办学目的;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指标这样的层次上,就难以实现新课改规划的学校教育新境界。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大兴区旧宫中学

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随着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我们继续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把校本教研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抓手,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管理 1.坚持课程价值的引导,逐步明细课程管理的要求

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逐步地落实高中新课程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的要求。

落实“基础性”,我们把实现“四个确保”作为课程管理的主要目标:确保课程首先开齐;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各学科必修模块(含必选模块)课程的学习:确保必修模块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要求;确保学生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学校在形成课程设置方案时的思路是:必修模块或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选择性原则学习。指导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背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的社会背景、学校实际和高考方案。

落实“选择性”,我们注意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模块,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学习中,可以适当拓展、加深,与其未来的专业选择与发展相结合。同时,要求并引导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修II的课程。在选修II课程的开发中,力求凸显“地域文化、学科综合、教师特长”。

落实“时代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艺术课程开设的督促,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指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Ⅱ)开发的引导。在课程实施上,我们把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为新课程特点,渗透于教学研究和指导中。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既要根据科学世界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科学利用和适度引进必要的生活世界的内容,但又要防止教学中过度的“生活化”处理,避免主要教学目标的失落。我们采用课例引领的形式,坚持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好用活教材作为重要教研内容。

2.实施相互调适的策略,逐步完善课程设置的框架

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化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我们以相互调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把“调适”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成为规划者与实践者之间不断地相互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在推进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把课程的实施与文本化的理想课程相互协调、适应,既注意“忠实”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追求,又立足于逐步深入,逐年深化;既注意在课程的推进中加强预设,又努力在过程中有所创生。

3.推进学业评价的改革,逐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课程的设置与学业评价的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抓好学分管理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认定的实验,根据学校实际状况,我们强调纸笔考试成绩在多数学科学分构成中的比例应控制在60%以内,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在改革考试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手段,力图多用几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学分认定的主要框架,力图为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及其权重、学分的分布与评定程序等问题提供研究的思路。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进入课改后,教学中凸现的问题是教学时间(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这里有《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完善的原因,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匮乏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不紧凑,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补偿不到位。因此,我们继续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更多的教师解决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目标达成问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再到实施课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落实新课程理念、思想与要求,是减少理想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之间落差的重要环节。因而,聚焦课堂教学,诊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1.把课程标准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

在起始阶段,对多数教师来说,我们要求以“学课标,教教材”为起点,以“用教材教”为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强化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是对课标与教材的内容理解;第二是对课标与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已知”,挖掘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价值。

2.把目标设计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清晰、适切。坚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向兄弟地区学习,花大气力研究、确立和落实“三个起点”:一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起点,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将视线落在学习上处于中下层的学生身上;二是课堂教学起点,即充分考虑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首先保证课堂上多数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施分层教学;三是确定过程控制的起点,抓好每一次的阶段质量抽样检测,并将中下层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定位,我们强调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注意教学的跨度,为教学任务的完成设置合理的坡度。

3.重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坚持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两年多来,我们努力以“增加课堂的思维含量和力度,延长思维的长度”为核心,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和进入高中课改的实践,我们体验到,转变学习方式要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浅表化和泛化的倾向。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一种精神,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方式应该要把“形”与“神”统一起来,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我们注意从三个维度上对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评价:一是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即学生觉得研究这个问题有用;二是问题有思考的必要,即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三是问题有解决的可能,即学生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4.加强教学结果的反馈与矫正

在两年以来组织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采取三种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关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原本就没有掌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汇编的内容进行补偿;现有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形成性检测,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及时掌握,并进行即时性补偿矫正的教学;如果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要重视单元新授课教学,还应该有前置补偿课、单元综合课、单元矫正课。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学交流协作

1.构建专家引领,骨干教师示范,集体讨论教研的校本培训模式。

学期初我校借助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请区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来我校指导教师的说课,为此各备课组开展了集体备课、说课活动。专家指导们对教师的说课进行研讨分析,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有效的指导了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区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作的观摩课每一节课均是在全组教师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使高

一、高二教师达到胜任本学科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水平,也加深了各教研组内其他成员对新课程的理解。为以后的课改工作铺路搭桥。

2.坚持同头备课

新课改后,教材难度加大,知识增多,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教学工作,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攻破新课改中遇到的难题。为培植学校形成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校成立了8个课改同头备课组,学校要求同学科老师必须坚持同头备课,备课要做到“三定、四备、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作业。挖掘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共同提高。通过集体备课后,对有特色的教师实行随机听课,以捕捉提炼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推广,稳步推进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倡跨学科合作交流

组建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侧理备课组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侧文备课组,跨学科备课组老师基本坐在同一办公室,可随时进行交流,如历史老师为语文老师讲《别了,不列颠尼亚》提供香港回归的素材;政治老师给历史老师讲政体、国体的知识,为历史老师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提供帮助;文科组老师有不明白的地理问题可随时请教地理老师。除了备课知识的交流外,他们还在教法、学法、抓学生知识的落实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研究氛围的形成。

4.重抓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工作

(1)备课组长严把关:在同头备课时,首先仔细研读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其次考虑用哪些教学法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去落实,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具体,如对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做,指导的方法一定要具体,针对性强,实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力争学会自学;再次备出检验学生达标的练习题,题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同时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层次性,面对优中后进三类学生,有拔高题、中档题、基础题。

(2)主管领导检查教案时,重点检查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怎样落实的; (3)主管领导听推门课,检查教师课堂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解决。 5.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我校高一教师全员参与了区级课题《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变讲堂为学堂,突出“先尝试,后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先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遇到的较易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组于2007年9月和11月两次来我校开展教研活动,对我校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以了充分的肯定。

(2)积极推进区级课题《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尤其是教给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生自学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课沉闷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

1、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 “士为知已死”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在“尊重”的环境里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的最佳链接,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教师发展的平台。

2、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与管理机制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要求教师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一点民主的意识,又怎能奢望他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主权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体制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使教师、学生、家庭和社区充分的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评估、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活动等等中来。完善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享有主人翁地位。

3、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将其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发展和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重视教师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二要抓实德育的质量管理,克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三是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四是加强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5、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包括学校的建筑、环境、绿化、标志等,还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制度、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等。它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更具有沉静的力量。这次新课程改革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更新运动,它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教学价值观的更新,也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更是新的校园文化管理的创造。

总之,新课改实施一年多来,我们有收获也有艰辛,今后我校将会继续加强制度的完善、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抓住课改机遇,积极稳妥地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第13篇:高中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工作总结(精简版)

高中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高中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在高中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校的实际,不断开发和完善综合活动的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按要求完成 活动内容的同学可获6个学分。

一、认真做好校内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学校把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在不同阶段制定活动项目。每班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每学年安排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每一次活动且累计满36课时者可获2个学分,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我们密切与家长配合,活动前向家长通知活动内容,事后向家长进行调查反馈。使这一活动得到了落实,而不流于形式。 在校为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劳动过程学校有意识安排了教劳技、植物的老师领队,并不失时机的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平整土地、挖排灌渠等知识,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不仅掌握了劳动技巧,还培养了环保意识。 还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组织各班参加文明监督岗和班级量化评比活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考勤,累计课时做为考核内容之一,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学分。

二、认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接解实际、接触工农、了解现实、认识国情。定期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等地帮助服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等公益活动。有目的组织学生帮助农民收摘香蕉,劳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也使学生亲自目睹了本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激发了爱我家乡,开发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江南糖厂,并分组参观进行调查。有参观污水处理为主,有参观制糖的流程为主,有参加酒精制作厂为主等小组。参观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进一步感悟了物理、化学、劳技等学科的课本知识,而且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使他们认识了国情、社情,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责任感。参加活动的同学须填写表格并写心得体会,活动时间为一周,参加并完成相关内容经考核合格者,可获2个学分,主要安排在高三年级进行。

三、组织新生军训活动。高一新生接受军训是每一名新生必须参加的一项集体教育活动,也是新生入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参加军训不仅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学习军人艰苦朴素,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和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难得的机会。2尾页

第14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

2008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

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方案

7月11日09:30-10:00 开班仪式,陈小娅副部长讲话。

体育与健康课程团队成员

主持专家:

季浏

潘雪峰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江苏省南通中学体育教师

核心成员:

谭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顾渊彦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汪晓赞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孟文砚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学研究员

倪胜勇江苏省南通市教学研究室体育教学研究员

甘亦农江苏省常州市教学研究室体育教学研究员

武云飞江苏省铜山县教育局体育教学研究员

邵荣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体育教师

夏成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师

祁晓健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体育教师

于晓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体育教师

梁龙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体育教师

陈东志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学校体育教师

张军江苏省常熟市职业教育中心校体育教师

谢黎生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体育教师

李波江苏省常熟市中学体育教师

各专题主要内容

专题一 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将获得什么?

第一讲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发展

一、指导思想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发展

五、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发展

六、课程评价的发展

第二讲 高中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什么?

一、进一步打好运动基础

二、逐步养成运动习惯

三、进一步增进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进一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专题二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实施

第一讲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作用、意义

二、为什么要强调兴趣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作用?

三、高中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会面临哪些问题?

第二讲 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施选项教学背景下的场地器材问题

二、实施选项教学后,学生运动兴趣、技能和体能分化问题

三、教师专项教学能力问题

四、选项学习与传统项目的结合问题

专题三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引领内容”的意义与实践

第一讲怎样正确认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取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框架?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引领内容”这一框架的意义、价值

二、“目标引领内容”这一框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是怎么体现和加以表达的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取“目标引领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同看法

第二讲如何将课程内容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把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制定高中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二、怎么设计模块教学计划才能更有利于目标引领内容的实施

三、怎么设计课时计划,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专题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模块教学

第一讲 田径类模块的教学与实施

一、为什么把田径类项目作为必修必选?

二、田径与田径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三、田径类项目内容如何安排?

四、如何让田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第二讲 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与实施

一、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

二、把健康教育纳入体育课程,让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成为一门课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健康教育模块18个学时的时间从哪里来?怎么安排?是集中还是分散?

四、如何确定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才是合适?

五、健康教育怎么备课?由谁来备课?

六、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与理论课的形式是否一样?

专题五 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第一讲 新课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课程理念的核心

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的学生

三、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中的学生

第二讲 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一、消除误解,推进课程改革

二、打破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专题六 新课程标准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第一讲 运动技能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运动技能教学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竞技运动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讲 正确处理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

二、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

三、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的关系

专题七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转变

第一讲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的结构的简单历史回顾

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去改善课的结构

第二讲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自主学习

二、探究学习

三、发现学习

四、合作学习

专题八 高中体育学习评价新体系及其实施

第一讲 高中体育学习评价新体系的内容及答疑

一、前体育学习评价的启示

二、高中体育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三、健康课程教学中评定一个学分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对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习?

五、高中体育学习评价和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 高中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如何简便轻松地制订评价标准

二、在评价中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

三、如何避免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的虚假评价现象?

四、如何呈现综合评价的结果?

专题九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讲 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利用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二讲 课程内容资源、时间(课外和校外)资源、健康教育资源、以及其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二、时间资源(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三、健康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其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专题十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师成长

第一讲 《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把握改革方向,教师必须研读新课程标准

二、落实“健康第一”,教师需要更新知识与提高能力

三、参与课程设计,教师需要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

第二讲 校本研究与高中体育教师成长

一、集体备课

二、教学反思

三、案例与论文写作(选题、研究、写作)

四、行动研究

第15篇: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教育的实际和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核心观点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展开的。2001年6月,教育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高中课程改革承载着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五大目标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次高中课改的价值追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较好地与国际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现代化接轨,本次课改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课程内容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课程结构的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践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新的高中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

5、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调整

1、高中课程基本内容的调整(“三个层次八个领域”)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2、变化的主要情况

国家课程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学分116个(每一模块为2学分,一个学分为18课时),共2088课时;选修课学分22个,共396课时。

国家课程新增课程:信息技术4学分;通用技术4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研究性学习15学分。

规范校本课程:规定学分6学分;每学分18课时。

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来看,教材要求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教学的方法来看,主要要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

从评价改革看,主要包括下列的变化:

高考方案:各省确定,教育部备案 ;

学业水平考试:各省统一组织,类似现行的省会考;

综合素质评定:定标准、有管理机制 ;

模块考试:学校自己命题、组织,类似于现在的单元测验;

学生毕业的规定:修习完成规定的不少于144个学分、各学科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

从这样的评价改革方案看,体现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把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把测试与评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四、目前的困难

高中课程改革自2010年秋实施以来,学校按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稳步推进。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不适应

一是观念上不适应;二是对以模块为系统的教材不适应;三是教学方法跟不上已经变化了的教材。

2、家长对课改不理解、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了实验品;特别是到今天省上的高考方案仍然未公布。

3、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基本上是7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实验设备设施落后,多数为02年、03年时的设备,就是这种设备也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验与探究学习;通用技术设备完全没有。

4、教师结构不合理与数量严重不足

学科极其不配套,同时几乎所有学科都缺教师。以我校为例,2012年秋季教师缺额将达到22人之多,其中语文2人、数学1人、外语4人、物理4人、化学2人、生物1人、历史1人、地理1人、政治2人、通用技术3人、音乐1人(这还不包括学校聘请的9名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师,课改无法顺利实施,质量无法有效提高;连数量都不足的时候,可能什么都谈不上了。

5、学生也不适应

特别是对于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多数学生做不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基本上是按旧的思路复习与学习;以模块编制的教材,总体难度较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第16篇: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课程方案

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课程方案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否能成功实现,关键就在于这个目标是否清晰,实现标志着成功;没有实现就标志着失败。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化课程体系。目前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最终相同。所以人才趋同性太强,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使用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二)培养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人和人绝对是不一样的,拿着培养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要立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变的范围:

(一)高考科目思考

就高考的范畴而言,相信还有一个科学的做法。这个做法,一方面能推进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保证高考。

(二)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不是限定在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有改变国家课程,触及这个领域,才能真正称得上变革的课程。为此,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称,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特点: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一)类别上的差异 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创设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有些课程,孩子们的差异主要在类别上,比如体育,不同的人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网球,有的喜欢武术,它是个类别的差异;比如技术和艺术,差异主要在类别上。因此,像此类的课程,怎么样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是强化类别上的不同种类上的提供。

(二)层级上的差异

有些课程,实际上它是层级上的差异,比如数学,它是一门逻辑学科,每个人对逻辑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它在学习的层级上差异很大。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它们是按类别的,这一类和那一类,这就是课程体系。

四、学段设置 一学年(两个学期),将每个学期划成三段。第

一、三段是九个星期,第二段是两个星期;九个星期的学段,称之为大学段,最后简称为学段,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果这个孩子读四年高中的话,那是1-16学段,如果你要查他的成绩,一说每个学段,它是唯一的。把小学段用A、B、C、D表示,如果是四年的高中,它是一直的到H,前面九个星期的大学段,是八个星期上课,一个星期的诊断与评价。诊断与评价结束后,两星期是小学段,小学段内学校内无课程安排。

四年制高中的学段设置情况是:大学段的表示方式依次为1—16大学段,小学段的表示方式依次为A—H小学段。高中四年共设16个大学段,其中1—12大学段主要用于学习新课,15—16大学段主要用于高考总复习。

以下用表格的方式列出大小学段的安排:

五、语文课的设置

(一)高中语文

一类是完成语文的工具性职能,称之为高中语文,这门语文课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选的,是完成高考的需要;另一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去写记叙文,怎么样去写议论文,如何去阅读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上让孩子们去累积更多的字、词、句。

(二)自选课

第二类语文课叫自选课,分两类:一部分是补弱,另一部分是欣赏的语文课,针对语文修养比较高的孩子。

(三)其他语文课

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维语和藏语,这是一个全校性的选修课。还有对外汉语阅读,对外汉语写作,对外汉语听说,这是给国际课程的孩子设置的语文课程。

完成知识点学习

一、英语课程的设置

英语和语文在社会思想上是一样的,一门高中英语,每周3节课,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的,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可以放弃。比如说选法语作为第一外语,那么英语可以不修。没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过去由于教师的配置有困难,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但今天不是这样的,学校鼓励有一些学生,可以选择法语、德语、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学校招聘了德语、法语、日语,还包括俄语的教师,来帮助学生学习。

二、数学课程的设置

高中数学,一共有五个层级,因为有两种学制,一个是高中四年,一个是高中三年。

(一)数学一

数学一,是服务于人文方向的历史、地理、政治,就服务于这些,考试就是文科数学考试;

(二)数学二

数学二,是三年制高中的,它服务于将来考文科,但从事于经济的学生;服务于将来考理科,但将来从事于工程而不从事数理研究的学生。

(三)数学三

数学三是把初高中打通的一门数学课,它服务的对象是四年制高中,因为四年制高中的学生,他初中都在本校读,在本校读两年的初中,直接升本校的四年高中。

(四)数学四 数学四是三年高中的学生,水平比较高,他的这门课是把大学的一部分内容拿下来,和高中重整,这门课的内容基本上20%-25%和高考无关,都会高于高考,是大学的内容。

(五)数学五

数学五,是四年制高中用的,它的内容是初中、高中和大学打通。

三、地理、历史和政治课程的设置

能否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课,学生可以充分辩论、收集证据、支持或批驳某人的观点,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程进行改革,从过去的长时间改短,一个学期,一周四节课,把内容重新调整。

当然还想着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里边的一些内容作为游学课程,不允许在教室里面上课,小学段的时候,拉出去到自然当中去学,这个是现在初中做的,将来高中再跟上,高中暂时没有做。

四、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的设置

物理、化学和生物,跟数学的道理是一样的。

一、商学和经济学课程的设置

学校还开出了商学和经济学,在国家的课程领域上,高中课程是有缺陷的。缺商学和经济学,商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实际上渗透了人生活的最基本的东西,而高中如果不学学商学和经济学,对于有些学生一辈子都不可能了。十一学校毕业的学生必须有商学和经济学的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二、技术课程的设置 技术有两个问题:

(一)高中开的技术课,档次太低,严重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的状况 学完通用技术之后,到农村作坊去招工,肯定落聘,因为现有技术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农村的造假作坊的技术含量都相当的高,技术是和这个时代最紧密联系的东西。

(二)技术课品种太少

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机器人,平面电脑设计,手工DIY,影视技术,移动互联于开发,网站设计开发,基于数据库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网络技术,汽车造型技术等等。技术一定要很丰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喜欢。

三、艺术课程的设置

国家的艺术课程本身有两类,一类是音乐美术,另一类是艺术。

四、体育课程的设置

体育开设了很多的体育项目,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五、管理与服务课程的设置

目标很清晰,积累管理经验,去服务他人,每一个职位都有对应的课程的标准,培养服务意识,锻炼管理能力。

六、深度体验课程的设置

通过每一个项目带两三个学生,使他们在高中阶段就能够感受深度,或者叫体验深度的科研,力争本科毕业的时候能有较扎实的研究过程,否则永远都培养不出来所谓的高精尖端人才,这就是课程体系,用一句话概括,该课程体系就是想实现民主的课程体系,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为了不同的学生而设置的。

课程体系必须是公开的、透明的、可选择的。

第17篇:高中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推荐)

高中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在高中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校的实际,不断开发和完善综合活动的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按要求完成

活动内容的同学可获6个学分。

一、认真做好校内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学校把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在不同阶段制定活动项目。每班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每学年安排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每一次活动且累计满36课时者可获2个学分,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我们密切与家长配合,活动前向家长通知活动内容,事后向家长进行调查反馈。使这一活动得到了落实,而不流于形式。

在校为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劳动过程学校有意识安排了教劳技、植物的老师领队,并不失时机的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平整土地、挖排灌渠等知识,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不仅掌握了劳动技巧,还培养了环保意识。

还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组织各班参加文明监督岗和班级量化评比活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考勤,累计课时做为考核内容之一,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学分。

二、认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接解实际、接触工农、了解现实、认识国情。定期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等地帮助服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等公益活动。有目的组织学生帮助农民收摘香蕉,劳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也使学生亲自目睹了本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激发了爱我家乡,开发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江南糖厂,并分组参观进行调查。有参观污水处理为主,有参观制糖的流程为主,有参加酒精制作厂为主等小组。参观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进一步感悟了物理、化学、劳技等学科的课本知识,而且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使他们认识了国情、社情,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责任感。参加活动的同学须填写表格并写心得体会,活动时间为一周,参加并完成相关内容经考核合格者,可获2个学分,主要安排在高三年级进行。

三、组织新生军训活动。高一新生接受军训是每一名新生必须参加的一项集体教育活动,也是新生入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参加军训不仅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学习军人艰苦朴素,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和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难得的机会。

根据有关规定及教学计划,我校组织了新生军事训练,每次训练为期10天;以提高同学们的国防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为目的,按照《中学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施训。参加军训全体学员在这短短的10天时间内接受了军事训练,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观看了军事录相,了解了一些国防常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校广场举行了汇演大会。参加军训的学生还参加了国防知识考核,按要求写心得体会,学校学分认定小组进行了学分认定。按要求完成10天的军训活动,各项考核内容及格者给予记2学分。高二年级未参加军训的学生要进行补军训,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2个学分。

军训活动的主要特点:①领导重视,周密计划。②严格训练,保证质量。③训管结合,培养作风。④班主任责任心强,学生训练热情高。⑤保障到位,扎实有效。

通过军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周的军训,同学们学习和掌握了有关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意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军人生活,真切地感受到军人的深刻内涵和神圣责任。从而从小就树立起“祖国安危在我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庄严使命感,认识到新一代高中生不仅要认真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还要努力拼搏,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同时,同学们还了解了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学会了队列等军事技能。

通过军训,同学们普遍增强了体质,磨练了坚强的意志,锻炼了抗挫品质,培养了同学们的良好作风。军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同学们通过军训,磨练自己。通过一周艰苦的训练,逐步培养了同学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如何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的目标。

通过军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纪律观念,学会了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用修养来规范自己。学生们懂得了齐心协力,才会取得成功;要团结友爱互助,要有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把自己磨练成一个有用的人。通过军训,我们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较快地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和班级凝聚力。

第18篇:张华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

张华: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

不论“单一任务”说,还是“双重任务”说,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惟有把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素养,才能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

高考制度的恢复在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26年的高考实践,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面异化。当下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这种文化以高考为核心。它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古代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复演。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夜加速运转。它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功利面前“熙熙攘攘”万头攒动。在“考试文化”中,唯见考试,不见教育。

难道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建得太少、或者高考升学率太低吗?不是。在一项对高考落榜生的大规模抽样调查中,当初因为想考大学而上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在77年以前的落榜生中占50%,在77-84年的落榜生中占69.9%,在85-91年的落榜生中占79.5%,在92年及其以后的落榜生则高达85.3%。让我们再看不同时期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196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1.61∶1(133.9万/83.0万);198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8.48∶1(969.8万/114.4万);199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3.48:1(717.3万/206.3万);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2.16∶1(1201.3万/556.1万)。由此观之,“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象非但没有随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而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二者呈反比关系。“考试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是教育价值观全面扭曲和异化的过程。由此所建立的课程体系,只能是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高中阶段的基本表现是:(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把知识技能视为外在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

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课程实施过于倚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一切为了高考”的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6)高度集权化的课程管理。总之,这种课程体系是排斥教师、排斥学生、排斥学校的。

改变“考试文化”,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并不反对考试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考试文化”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民主意味着:(1)使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2)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3)不仅从数量上,而且要从质量上考虑教育民主,使高中教育达到卓越。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是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

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高中教育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教育事实上是单一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又蔓延至整个基础教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每一阶段教育的任务都是为下一阶段作准备,并最终为升大学作准备。241年前,卢梭曾把只为将来作准备的教育愤怒地斥为“野蛮的教育”。我认为正是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为这种“野蛮的教育”铺平了道路。

不论“单一任务”说,还是“双重任务”说,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惟有把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素养,才能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

为实现上述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的转型,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第19篇: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7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教育技术03级 曹晓鸽王东娜)

【摘要】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主要涉及目前形式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改革应依人为本,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对课程改革的建议:有关课程改革的结构和内容:课程评价的新提法,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初步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中改革课程改革“依人为本”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北美,欧洲,东亚等国和地区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其中也包括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各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首脑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并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最近,美国现在总统布市发表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表示本界政府要狠抓教育。我国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提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但无论就其中那一方面的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 。

那么,如何抓教育?教育抓什么?怎样抓?我们知道,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教学以“人”为主,学校教育则应把人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落实到教学上,落实到学生上。因高中阶段对一个国家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重视普通高中阶段课程改革。

二、普通高中结构与学校类型

自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 ,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等口号以后,我国普通高中院校如雨后春寻,今天正在走向镯步完善状态。椐调查,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结构主要有三个类型:

(一)综合性高中,它开设语、数、外政等多项基础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素质,扩大知识面:

(二)艺术性高中,她主要是针对部分特长生,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张扬:

(三)文理性高中,它相对于综合性高中来讲,主要是在语 .数 .外为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偏重于文或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还不可能。截止现在,我国普通高中主要有职业高中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

三、改革的使命

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具有新的使命:使每一所学校都成功,使每一位学生都成功。也就是:( 1 )使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提升:(2)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发展:( 3 )使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研究性学习,具有强的创新意识。

四、关于课程结构于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格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教学的关键是课程问题。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育活动最主要依据。综观中外教高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因此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入手。

(1)强调保证共同基础,提倡多样化和选择性

中国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在培养人才,而并非选拔人才。人是独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爱好。我们希望在同一地点同样的时间内,每个学生根据爱好,未来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最终达到同样的结果――都是卓越的人才。因此,普通高中应在抓好基础性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增开多种选修性课程,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主选择。

(2)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基础性

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以‘四力’为中心。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全新人才。”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四力”为本。这“四力”则是自我能力

( selbstkowpetenz ),社会能力(solzialkompetenz)业务能力(sachkompetenz)方法能力(methodenkompetenz)自我能力:自信心、责任心、成就心、持久心等等。社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集体感、助人为乐与同情心等;方法能力:表达能力 .技能 .调查方法、自我探索与文本分析、业务能力:智慧、理解力、判断力、教育为社会培育人才,相信,只有这样的人才可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课程改革应以时代需要为参照物。

(3)增设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 2000 年 1 月颁布的《全日制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在我国,它的实施主要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校内 .校外进行自主 .合作于探究的学习。这门课的价值在于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而并非结果。从我国国情出发,它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应作为一门必修课,在普通高中全面开设,每周应保证 2―3 课时,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有专科指导老师。

五、关于课程实施与管理

美国教育家赖格卢特教授接受盛放力访谈时说:“中国把选拔人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造成真正培养人为目标的教育体制,那救应该把焦点放在学习者身上,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来达到相同的结果。” [1] 中国的学校应是“汽车”,而并非“火车”。的确,我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决策者十分重视对教师宣传教育理念,培养教育技术,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改革的前期宣传。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是主角,学生即使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也是课程改革的体验者,没有“诚意加盟”,课程改革无从谈起。( 2 )全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资源是充分的宝藏。课程改革也是思考:怎样利用资源?远程教育可取吗?教育设计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吗?“科技为时代服务”,同样,“教育技术为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具有革命性的作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他为己服务。

(4)赋予学校更多的主动权

课程管理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自主权越大,办学主动性与积极性越大,教学质量便越高。中国地大物博,众多远因导致了中 .东 .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普通高中也适应中国特色(以地区经济为主)。把自主权归还学校,让决策者根据本地实情来发展教育,让普通高中具有特色,而并非循规蹈矩。总之,就整体而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同学校所享有的课程管理权大小成正比。

(5)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高度重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物质第一位“。同样”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知识终归是为生产服务,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则是促进国家发展。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能力。而学校作为中介,则应多开展社会活动 .社会调查,让高中生学有所用,思可去做,一切以动手实践为目的。

(6)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管理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较为常见,但在普通高中还未能实现。我觉得高中课程的也可不以学年制进行,升级认定也棵不以学年顺序,毕业时间于资格按学分确定。其做法是:除必修棵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考试执行,其余课程学生按自己的能力 .适应性 ..爱好个性 .未来发展等作出取舍,依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只要修够

毕业时的学分,毕业资格便可确定。然后,可自主选择参加国家春 .夏 .等高考,进入高一级学府进深造。

六、关于课程评价

以“成绩“定”好坏“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课程改革 .课程评价、也应改革。我们可才采用”综合生活记录本“来评价高中生,而它主要记载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习成绩 .名次 .学习能力 .兴趣 .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学科竞赛成绩与获奖情况 .出勤情况。素质教育得今天,评价应顾及全面,而并发依旧”分数“定所有。

中国的课程改革还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而浓村普通高中在中国仍占 65% 的比例,它们的师资力量 .教学观念 .教学技术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在短时间内让课程改革在中国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取得成效,那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课程不改不行。因此,我相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她会促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会培育出全新人才。

索引: [1]Thum Referat-----BAUSTEINE Zn Lehrplan---curriculun―Arbeit.in shanghai.2001.4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2.4

[3]http : //

[4] 查尔斯 M.赖格卢特教授在 2003 年 2 月接受记者盛放力访谈

没有评语

第20篇:普通高中课程美术鉴赏教案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美术·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设计杜文书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联链接三部分。

史前美术部分,介绍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岩画和人物小雕像。岩画部分主要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画的发现、特色及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岩画的发现、特色为例介绍。雕刻以维林多夫母神、持牛角女巫介绍的。涉及有关美术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因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古埃及美术部分介绍古埃及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古埃及美术成就与古埃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观念有关,本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也对古埃及的历史有所了解。

相关连接部分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起源成就是作为本课程内容的延伸,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学生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外国美术鉴赏部分既好奇又陌生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最关注的个别作品讲清、讲透,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鉴赏习惯掌握鉴赏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其他作品的鉴赏。

三、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感知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2.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赏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倡导身边的人保护文物古迹。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与精美图片相结合、视听结合等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及时进行讨论对比分析,以便集思广益。

四、重点和难点:

1.史前美术重点,史前美术和当时社会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关系。难点是对史前社会基本情况缺乏了解

2.古埃及美术重点,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和观念--追求永生的关系,了解古埃及建筑与雕刻的主要特点。难点对古埃及的历史和古埃及人的信仰和宗教观念缺乏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演示法、讲述法、举例法、对比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教师问: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师生共同简单解释)迷底诗人。将人的婴儿时期比喻成早晨,不能直立行走,需要用手来协助走路,如同四条腿;人的青壮年时期比喻成中午,这时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两条腿;人的晚年时期比喻成晚上,这时人需要依靠拐杖行走,如同三条腿。如此,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b.师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学答: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谁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忒拜人猜不出这个谜语,常受其害。俄狄浦斯在经忒拜城时与斯芬克斯相遇,他猜中的这个谜语:这是人。斯芬克斯听罢,十分羞愧,就跳崖而死(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忒拜人感谢俄狄浦斯为他们除害,就让他当了忒拜国王。

c.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

答:埃及,距今4500年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游客走进神秘的埃及了解一下古埃及的美术。那么,我们以时间为序先来了解史前美术然后再走进埃及,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被认为是外国艺术长河的源头,板书课题《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二)、授新课:

1.史前美术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用什么形式记载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学上将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作史前时期。史前时期的美术称史前美术,外国的史前美术以欧洲最突出,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年代距今约二万五千年至三万年前。史前美术包括雕刻、绘画、工艺和建筑。

绘画

洞穴壁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品,在欧洲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小部分邻近意大利。黑板上贴挂地形图。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教师讲解一位名叫马塞利诺的史学家1879年的一天,他带着4岁的女儿玛丽亚重返阿尔塔米拉岩洞。马塞利诺寻找他的文物,女儿在一边玩耍。突然,传来女儿的惊叫声。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儿来到女儿身边。原来,女儿发现洞顶有一头野牛睁大眼睛正在盯着她。女儿呆的地方高不到1米,马塞利诺爬进去观察,看到了岩洞顶上的野牛绘画,接着他又发现多幅动物画像。

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最重要是画在洞顶上的,长达15米的群兽图,共有20多头,动物的身长从一米到两米以上。画法是先在洞壁上刻出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然后再涂上色彩,所画的动物无论是受伤的还是奔跑的,姿态都十分真实生动,原始画家还善于利用洞壁的凹凸不平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形象。从制作技巧上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方人称它“史前的西斯廷教”。

欣赏教师分析《受伤的野牛》

由于伤势过重,四肢蜷曲在一起,但他低头扬角,睁着愤怒的眼睛前腿用力支撑,即被高高隆起。它在挣扎中显出的力量布满全身似乎刹那间就要冲向前方。牛所特有的野性和威力表现得十分逼真充满力和运动感。

据考察原始艺术家将木炭、矿物粉末用动物脂肪、血调和起来再用兽皮后野兽的空心骨管吹喷到岩石上。

提问思考史前时期人们为什么能准确生动的画了大量的动物?带问题继续欣赏。

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

教师讲解拉斯科洞窟于1940年9月12日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从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了千余幅绚丽的岩画和雕刻画,均为记号和动物形象,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粗拙的风格。其中有长达5米的巨大野牛。最引人瞩目的是紧挨着的3匹小马,形象完美,轮廓准确,被命名为“中国马。”这些壁画很好的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明。

比较分析法史前时期美术家画的牛与现代大师毕加索画的牛共同点;史前岩画“中国马”与中国汉雕塑马及蒙古马对比。蒙古马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耐力强。

学生回答

原始社会的艺术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为获得食物,人类要冒生命危险捕捉暴烈的野生动物。因此必须仔细观察每种动物的习性、动作、特征,摸索出他们的活动规律。生活造就了原始艺术家创造写实生动活泼的原始艺术。

教师总结艺术的产生:原始社会人类生存→获得食物→捕捉野生动物→细观察动物→岩画→获得魔力→捕捉野生动物↑

巫术:原始社会早期形成的一种宗教现象。当时的人类幻想依靠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影响乃至控制外部世界。

保护历史文物,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关闭,法国拉斯科洞穴受真菌感染,每周只开放5天,每天限入5人。

雕刻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赏析《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与《持角杯的女巫》雕刻的共同点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林多夫山洞出土旧石器时代圆雕)

是人们所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雕塑艺术的代表作,距今已有约三万年的历史。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凿的十分笼统,脸部特征基本忽略,头发均匀地卷曲排列在整个头部上,但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

“持角杯的女巫”浮雕

右手托着一只牛角、左手搭在稍微隆起的腹部的女人形象。披肩的长发绕在她的左肩,乳房与臀部被刻得很肥大,面部没有刻出来,足部也含混不清。她有可能是在主持一种巫术仪式,也许在祈祷本族人狩猎满载而归,或在祝愿氏族昌盛

学生答两个雕刻女性特征都被夸大。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偶像,表达了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同时,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

小结史前美术:艺术起源于的几种说法: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游戏;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

【过度】:在上周的自习课我们欣赏的动画片《埃及王子》还有印象吧!接下来我们对古埃及历史背景作简单的了解,但首先我们要了解埃及地理位置和尼罗河,知道了这几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赏析古埃及美术。

2.古埃及美术

看地图讲解埃及地理位置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横跨亚、非两大洲,其领土的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邻地中海,东濒红海,隔海与沙特阿拉伯相望,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这就使埃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

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Nile),全长6670km。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尼罗河是埃及唯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又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河水不仅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而且给地面带来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养活了埃及人民;古埃及人民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创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尼罗河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的测量促使古埃及人民在几何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看地图讲解古埃及历史背景

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上下埃及两个王国,北部下埃及国王戴红冠,以蛇神为保护神,南部上埃及国王戴白冠,以神鹰为保护神。公元前3100左右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建都孟菲斯。

古埃及美术:一般是指公元前332年古埃及被古希腊所灭亡以前的埃及美术。

早期王朝时期(约前3100-2686年第

一、二王朝);

古王国(约前2686-前2181年第三~六王朝);

第一中间期(约前2181-2040年第七~十王朝);

中王国(约前2040-1786第十

一、十二王朝);

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1567年第十三~十七王朝);

新王国(年约前1567-1085年第十八~二十王朝);

后王朝时期(约前1085-332年第二十一~三十王朝)。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其中重要的美术作品在古王国时期。

建筑

a.提问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大约建在古埃及的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分散在尼罗河下游西岸可耕地以西的沙漠地带,大小共八十多座。古埃及人认为日落西方,人死后也归于西,所以建在尼罗河西岸。吉萨南郊8公里处利比亚沙漠中的3座尤为著名,称吉萨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万吨

哈夫拉金字塔吉萨的第二座金字塔,即第四王朝哈夫拉所造的金字塔,位置居中。它比胡夫金字塔略小,其艺术风格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则均可与之媲美。而且由于其建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乍看上去,仿佛比前者还雄伟。塔基底长215.7米,高143.6米,也是用石灰岩和花岗石砌筑的。它所遗存的附属建筑较为完整壮观,包括以巨石建成的两座庙宇:上庙和下庙。

孟考勒金字塔吉萨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体积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底边长108.7米,高66.5米。

总结金字塔建筑风格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的建筑物,古埃及文称它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顶,从四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历来译称“金字塔”。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吉萨的这3座金字塔都曾被盗,墓中财宝已基本流失,但它们所体现的古代埃及人民炉火纯青的工程技术,每天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各国游客

b.提问思考为什么制作木乃建造伊金字塔?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也就是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认为只要保存好死者的肉体,人的灵魂便可返回人的躯体得以永生。于是古埃及奴隶主把人的尸体做成木乃伊,大造法老死后“永久的住所”--金字塔。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索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

【金字塔如何建造】

①据希洛多德记载胡夫为建金字塔轮流役使10万民工每期服役3个月,从尼罗河东岸往西岸搬运巨石,经过30年才建成。

②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古埃及人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埃及金字塔与天文星相的关系】在埃及,死神欧西里斯化作猎户座,许多记录片比如DISCOVERY里面都提到胡夫三座金字塔的排序刚好和猎户座腰带三颗星的位置一致。

【埃及金字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金字塔的构形和方位非常精确,是标准的方向,所以每年到春分秋分的日子的正午,就会出现一种奇观,那就是金字塔没有影子,到处发散光芒。

狮身人面像雕着哈夫拉的头部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建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长57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

c.提问思考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回答

①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②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③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

【过渡】师:古埃及的建筑独特,它的雕塑和工艺也别具匠心,非常写实。

雕刻工艺

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这是从埃及美杜姆拉荷特普王子陵墓的地道里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人像雕刻,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都是着色的。这两尊雕像也不例外。因男人常在室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保持了皮肤的洁白,故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尤其是公主优美的身躯,虽有长衣遮盖,仍透露出女性的健美。为了追求人像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例如,这两尊雕像用铜作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出光辉。以致当人们初次在墓中发现这一雕像时,因人像眼睛炯炯发光,竟把发掘者吓跑了。

对比讲解《涅菲尔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西方美术史家认为雕塑史上有两件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国卢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另一件就是这座雕像。从时间上讲,这一雕像要比前一件早一千五百多年。涅菲尔蒂是埃及第18王朝阿肯那顿法老的王后。“涅菲尔蒂”在古埃及语中意为“迎面而来的美人”。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的仪态。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显得美丽而又雅致。据史料称该像的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双目极富神气,显得非常明媚动人。

更令人惊奇的是,2003年,英国考古学家弗莱切宣布,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证实105年前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一具木乃伊正是涅菲尔蒂王后。英国研究者们,对这具木乃伊进行了X光扫描,并使用了先进的刑侦骸骨外表复合技术,用电脑先作出骨立体图,随后添加肌肉和器官,使其丰满成形,恢复头部轮廓。最后,由画家为头像添加皮肤、嘴唇、眼睛,着色,然后再戴上王冠。使从人间消失了几千年的古埃及艳后又显出了“真容”。其形象与这一雕像相比,两者太相似了,以致考古学家们也感到大吃一惊。由此可见,古埃及的人像雕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讨论思考]你比较喜欢哪一个?说出理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欣赏图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黄金面具

埃及国王称为法老。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坦哈蒙死后所戴面具,发现于他的陵墓中。图坦哈蒙死时还不到20岁,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神为保护神);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图坦哈蒙的陵墓是在1922年发现的,保存完好,藏有数千件手工艺品和器物,包括黄金、珠宝、雕像等。面具高约50厘米,现藏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

小结:(伴着音乐再次欣赏古埃及美术)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为法老和他的统治服务。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

(三)、归纳总结:无论是史前美术还是古埃及美术,艺术的产生都和当时的社会制度、现实生活有关,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七、课外知识拓展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学生上网查资料

讨论两河流域艺术与古埃及艺术的区别。

《人首翼牛像》(Wingedbull)是亚述王宫门洞口两侧和塔楼转角上的石板上雕刻。像正面为圆雕,可看到牛两条前腿和人头的正面;像侧面为浮雕,有牛的四条腿和人头侧面像。从两面看各有完整的形象。虽然实际上总共雕刻了五条腿,但看上去却没有荒谬的感觉。它们既是不同雕刻形式的巧妙结合,又体现了建筑雕塑要考虑具体观赏条件这一重要原则。人首翼牛像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象征健壮,可能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联系,通过喜特人和腓尼基人传来

《受伤的母狮》(浮雕,大理石,通高约168厘米,公元前的650年左右,尼尼微出土,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这是亚述帝国时期最精彩的浮雕,是描纶亚述帝国国王巴尼帕狩猎场面的一部分。身中三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后半身已经瘫痪在地,似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但它仍撑起结实的前脚,昂首吼,既痛苦,又不甘心就此倒下去,形象极其悲壮。它突出地体现了亚述帝国的艺术家善于细致入微地刻画形象的高度艺术才能。同时,从这受伤的母狮的形象上,也体现了亚述人顽强、刚毅的性格

墨西哥《奥尔梅克像》

奥尔梅克文化属于早期美洲文化,素有“美索美洲的母亲文化”之称。奥尔梅克文化在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出现之前曾繁荣一时。奥尔梅克人创造了象形文字、计算法和历法。他们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重达30多吨的巨大石刻人头像。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经常能发现建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400年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厚)唇塌鼻是其典型特征。

高中课程教案模板
《高中课程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