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3:3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

震悚(sǒng) 骇(hài)掳(lǔ) 孀(shuāng) 懿(yì)惶急(huáng)

渴慕(mù)

脐(qǐ)

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1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2

五、板书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

3 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4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 "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 "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

5 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对比还有 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课后记载】:

9、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

6 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

,作者

,写于

,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

革命。

5、小说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明确:

1、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二、新课讲授:

1、分析杨二嫂的形象: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 教师小结:

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中年:“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

2、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明确:通过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杨二嫂形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3、环境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

7 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结: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三、分析议论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研读发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见板书)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解决两个难点 。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 。 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 膜的生活 。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 , 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 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

【作业布置】:

1、课后研讨与练习。

2、《名师伴读》第9课

【板书设计】:

8

【课后记载】:

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 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9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10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全文最后一段)

、积累字词

字音:

宕(

沁(

头昏脑眩(

惮(

踱(

棹(

归省(

行(

)辈

撺掇(

凫(

水撮(

桕(

楫(

旺相(

词义;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委实:实在。

依稀:隐隐约约。 宛转:笛声曲折、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渴睡:很想睡觉。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犯上:触犯长辈。犯:冒犯。上:长辈或尊者。

宽慰:宽解安慰。宽:使宽心。

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

底细: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梳理全文情节脉络:

平桥乐土(1——3)

盼望社戏(4——9)

月下行船(10—16)

头看戏(17—21段)

午夜归航(22—30段)

偷豆余波(31——39)11

四>、概括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导入

二、深入探究

1、“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⑴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2、思考:作者认为社戏如何?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明确: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二是因为那里景美(自 然美),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同时,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 明确: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

(3)、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

二、评析美点

【景美】:

.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

*“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12 *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 的心情。

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f.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

C.结论:他们的办事能力,劳动本领,真挚的感情令人敬佩。

三、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情节

13

2、通过评析人物的相关语句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3、对小说的内容有自己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

边读边议,读和议作为课堂的主体。窥见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对人物的的评判。议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想象,改变故事结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每到星期五我们就特别的高兴,因为我们就要放假回家了,我们想念那份亲情,今天我们来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家中,看看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二、掌握作者资料

1.收集作者资料并记忆

要求:作者,主要作品,链接: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2.展示收集情况

(1)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2)主要作品:《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对文章有初步感受

1、解决字词障碍

投影:

栈桥(zhàn)

牡蛎(1ì)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如:于勒罪有应得,开始他行为不正,好吃懒做,所以后来他饱受生活之苦;菲利普夫妇太无情,不认自己的弟弟;于勒太可怜了,他自己的亲人都不愿与他相认;若瑟夫让我心里稍微暖暖的,只有他有同情心„„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1、我发现同学们无论评价谁都和于勒有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展示: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14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说说他们对于勒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态度发生变化?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我们发现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钱,这让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5、学生试拟横批,初探文章主题。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

莫泊桑《羊脂球》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透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1、文章涉及到菲利普夫妇,船长,二姐夫,“我”这些人物,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学生朗读人物相关语句时,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教师归结:

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爱慕虚荣、贪婪、自私 相关语句:

15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说到这句话时,思考一下父亲为什么“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学生可能会回答怕二女婿听见而给二女儿退婚,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到二女婿是个贪财,唯利是图的人。

船长:冷漠、好心

相关语句: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 二姐夫:唯利是图

相关语句: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善良、有同情心

相关语句:

(1)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学生说到这句话时,思考一下,“我”反复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学生可能会回答:对于勒的同情,对父母行为的不满,为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2、文章中为什么还要设计“我”若瑟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与菲利普夫妇形成对比,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船长、二姐夫的为人是不满的,那么“我”就是作者对社会的希望。

二、探究文章主旨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于勒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5)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6)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这归根于那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2、那么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学生会回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师引导:作者所希望社会中的人应该像谁一样?(若瑟夫)那么本文还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16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很多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他在文中的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我们一家去旅行时快乐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烘托了我们一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明确: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七年级(上)朱自清《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7

1、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反复朗读,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状物抓住特征,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四、教具:录音机、电脑白板、课件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春光景象中:唐代的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吧。(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解题(课件出示).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朱自清

(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

、整体感知:

1、盼春: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录音机播放)

2、寻春:

(3)、问:春天在哪里呢?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寻找春天吧。(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这诗句写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是小草”。

(5)、问:“写草怎么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3、绘春:

(6)、(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那美丽的春景)(放课文录音朗诵),领会作者感情基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7)、分小组诵读课文后,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层次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课件出示)

春草图——草报春 3 春花图——花争春 4 春风图——风唱春 5 春雨图——雨润春 6 迎春图——人迎春 7

4、游春:.

大家齐诵读课文,再遨游美好的春天吧!要求:

18 (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课件出示)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

根据上面的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研习课文(课件出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课堂小结

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 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19 春

(散文)朱自清

思路: 中心:

一.盼春 春天终于来了 (总领全文)

二、绘春

春草: 软、青 春天

春花: 多、艳 充满

春风: 轻、柔 活力

春雨: 密、轻盈 希望

三、游春: 快乐、信心 力量。

六.教后反思:

我在朱自清《春》教学中任务完成好,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读处理过于粗糙,如能做细化些更好: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压制了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所以一定要细心。

[设计简说]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作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聆听呼唤,读出 情感

课间播放歌曲《祖国之恋》:

在爱里 ,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20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托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1 .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 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着怎样的爱?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词)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学情预估: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教师可适当补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说明: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

“假如 我 是一只 鸟,/我也应该用 嘶哑 的喉咙 歌唱 。”

请注意,在这里,诗人用了 “嘶哑”这个形容词,而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唱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珠圆玉润的。由“嘶哑”这个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啼血的杜鹃,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这忧患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的执著的爱。)

朗读这两句(注意重音位置),体味诗人的忧患诗情和执著的爱。

2.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库存”里搜索一下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相关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21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 “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播放朗读录音)。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3.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出示关键词句):

这 被 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 的 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 的 黎明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 “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讨论)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有难度的环节,学生说的大多比较零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饱受蹂躏的国土 喉咙嘶哑的鸟 河流 „„ 满腔郁结的悲愤

歌唱 风 „„ 不屈不挠的反抗

“我” 黎明 „„ 独立自由的曙光

好,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地方要读重音。(指定几名学生朗读,作简要点评)

(说明:教学时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也可以用“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个说法,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 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 死 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 里面。”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 ──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学情预估:学生会各抒己见,教师提供艾青的创作谈:“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 !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一种悲壮而凄绝的爱,是一种高贵而纯洁的爱。)

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探讨:“死”、“连羽毛也”“土地”这些词也是重点强调的,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读重音,否则就显生硬了。那么该怎样处理呢?

讨论后明确: 我们可以这样: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压低、拉长,同样达到了强调的效果。而且,轻重缓急处理不同,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跟读、体会,语调要深情、殷切。

2.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 对这 土地爱 得深沉„

22 „”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学情预估: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教师补充: “ 深沉 ” 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那么,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涌动着的激情呢?

学生试读,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样,在隔开一行,作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吸够气,蓄足势,最终唱出最高的一个音符。(范读、齐读)

3.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对称、押韵等;但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节奏,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 炽烈

悲愤 憧憬

忧患 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通过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表现出来。处理好停顿,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学们交流朗读节奏的划分,明确后开始诵读,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切磋。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是诗情的秩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出韵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1.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请大家欣赏艾青同期创作的另一首土地情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见材料1)

学习小组从情感基调、意象内涵、节奏韵律等角度交流读这首诗的感受。

(学情预估: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能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和韵味。能理解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教师可以提供钱理群的评析——“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2.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多媒体展示若干诗句)

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学情预估: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冰雪并没有封锁住母亲美丽的容颜,但历史不会忘记那刺骨寒冷的岁月„„;当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的时刻„„还可以提供舒婷的《土地情诗》作为仿写参考。 )

(说明: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小结: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假如,我是一只鸟„„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舒婷《土地情诗》„„

23 背景音乐《祖国之恋》响起,师生齐诵一首首爱国诗歌,结束本课。

[点评]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常教常新的诗歌,其情感内涵就是对祖国的热爱。诗言志,歌咏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从歌曲《祖国之恋》导入,有利于感情基调的把握,更容易引发共鸣。而且,这样开宗明义点出爱国之情,也是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创设情境。

设计以朗读为主是深得短诗教学之三味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是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特点的准确总结。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通过师生的美读加速实现感染熏陶,从而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去领悟诗人的心声,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设计走出偏重理性分析的挖掘式阅读,回到了诗性的阅读上来。精彩之处是“情绪对接”的设计,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强化,将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连,并付诸实践,使语文学习充满着生活和生命的气息。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入境入情的理解把握,但又不是仅仅停留在悦耳悦目的视听欣赏层面上,或者进行泛泛的讨论,而是引领学生“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整个操作的落脚点还在语言,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24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5

推荐第2篇:面试试讲教案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2.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涵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涵义及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2.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板书)

(一)商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1.商品的涵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该商品应是我们所需要的,其次是该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可以用成语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3)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4)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得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教师活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如果你准备用工资去市场购物的话,那么你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老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作为财富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

(2)购买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需要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是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即世界货币。 3.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教师活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大家可以看书,自己了解一下。

教学过渡:既然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产生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铸币出现了,后来又产生了纸币。由于纸币制造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教师活动: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2.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3.纸币的发行量

教师活动: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这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页的相关链接,说明假币有什么危害,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能任意的挥霍,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电子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量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推荐第3篇: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教案(5.2)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教案(5.2)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初中语文《口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描写的主要场面;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品读文章,学习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并且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领悟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通过品读文章,学习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并且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2.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领悟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说唱表演,学生欣赏。

总结:从古代开始,我们已经有了类似的表演----口技。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在林嗣环的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把你认为难读的字词圈出并注音。(口译课文,质疑问难) 2.主体部分根据口技表演的声响特点可分为几个场面?你能各用一个形容词概括其声响特点吗? 预设:口技表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三)深入研读,赏析手法

1.小组讨论,思考:三个场面中,作者分别描摹了几个声音,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写出场面的特点如何?

(分三组小组讨论) 2.重点思考:文章的重点是描写声音,为什么反复出现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引出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3.文章开头结尾两次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侧面反映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一个人口中。)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根据口技中正侧面结合的手法,谈谈你看电影或者演出时的场景。 (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本文所学文言知识点。

作业:①课下每个语文学习小组搜寻一种中国传统技艺,下节课课前集体分享。

②本文出现了很多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课下整理记忆。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推荐第4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推荐第5篇: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推荐第6篇: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之前我跟大家分享了初中地理《日本》的说课稿,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师招聘的面试中另一种重要的存在——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师依据课题所作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是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试讲教案一般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下面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学信教师考试v中的一篇试讲教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希望可以对于要考教师的小伙伴们有一点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2.新课讲授

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袁珂写的《女娲造人》比《风俗通》对女娲造人的描述丰富许多,作者补充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师生互动

师: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一部分?说说为什么。 举例:

(1)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2)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细节描写,具体分析女娲形象。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喜欢内容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娲形象以及人类被造出来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情。

神话是古人创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摆脱袁珂想象的情节,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风俗通》中说:“故富贵者,黄土人;凡庸贫贱者,引縆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风俗通》──理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读古书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神话是古人因当时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自然现象等的产物,如今人类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探索和结论,为什么这些神话依然流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

(1)神话中构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实世界的反映,蕴藏着历史的真相,表现着精神的追求,让人们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话中有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神话本身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蕴含着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文化等,给人艺术的审美享受与深刻的启迪。

(3)神话是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读来亲切感人。例如盘古的英雄形象,女娲的母亲形象,精卫填海的斗士形象等。

4.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扩写。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3)拓展阅读。课外阅读:袁珂《盘古开天辟地》,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四、板书设计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大胆新奇的想象,并且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读古书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怎么样,看完后有启发吗?由衷的期望可以对考教师的小伙伴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呢!好了,今天就这样,之后还会不定时的跟大家分享其他关于教师招聘考试的相关内容的,大家要及时关注哟!

推荐第7篇:试讲+面试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讲+面试)

拿上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认定的时候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说课30分钟,分为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如何在教师认定考试中出奇制胜?

首先,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其次、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当然,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最后,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推荐第8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

初中试讲重点篇目:

初一上:《紫藤萝瀑布》、《散步》很重要《济南的春天》《看云识天气》第二段归纳光彩的类型和特点 《山市》《风筝》《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

①第5课:《童趣》(沈复)

②第10课:《〈论语〉十则》

③第11课:《春》(朱自清)

④第14课:《秋天》(何其芳)

⑤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具体为《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此课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诗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⑥第24课:《诗两首》,具体为《金色花》(泰戈尔)《纸船 寄母亲》(冰心)

⑦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具体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⑧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具体为《天上的街市》《静夜》

还有一篇课本要求复述的: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初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

其他: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沁园春雪》《陋室铭》《口技》《故宫博物馆》《海燕》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音乐巨人贝多芬》

5.《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6.《蜡烛》

7.《学奕》

8.《秦兵马俑》

9.《再塑生命的人》

10.《芦花荡》

11.《日》的片段

12.《隆中对》

13.《杳菱学诗》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节选)

15.《最后一课》

16.《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

17.《邓稼先》

18.《过秦论》

19.《泰戈尔金色花》

21.《口技》

23.《我爱这土地》

24.《五柳先生传》

25.《我有一个梦想》

26.《大堰河我的保姆》

27.《感受诗歌美》

28.《声声慢》

29.《离骚》

30.《小狗包弟》

31.《马克思墓前演讲》

32.《滕王阁序》

33.《师说》

34.《采薇》

35.《再别康桥》

36.《寡人之于国也》

37.《涉江采芙蓉》

38.《老人与海》

39.《圣地亚哥》

40.《短歌行》里“忧”的内涵

41.《荷塘月色》

42.《氓》

43.《劝学》

4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5.《女娲造人》

46.《黄河颂》

推荐第9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总)理想的意义(1节),(分)历史意义(2-3节);人格意义(4-7节);人生意义(8-11节),(总)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12节)。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

(一)、导入 (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缀连(zhuì) 船舶(bó)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zhuó)洗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蜕(tuì) 功勋(xūn)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

3、4~

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作业:

1.抄写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

(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

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

2、3) 人格意义(

4、

5、

6、7)人生意义(

8、

9、

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

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

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

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

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时

(一)、齐诵诗歌。

(二)、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⑴.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⑵.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⑶.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⑷.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⑸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⑹.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⑺.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⑻.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⑼.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⑽.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七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背诵。

教学难点

1、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涵泳、合作探究、自学点拨、品读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位读书人。他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层领导人物。但因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今和县)做通判。按规定,他这个京城的官儿,应住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却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他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此乃一迁。

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将他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说我看你还乐不乐?通过这次折腾,他的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河边杨柳依依,煞是好看!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很是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此乃二迁。

和州知事见他仍很高兴,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说你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給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这回就叫你去哭吧!

谁知这个人住进小屋后,依然笑口常开,兴趣不减,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和州知事这个心怀叵测的老儿,真的没辙了!这就是这个人三迁“迁出”的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陋室铭》。

听完上面的故事,你猜他是谁?你觉得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品韵会文。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①学生自读。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②听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着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③抽生读。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④齐读

(三)、研读课文,推文究理。

1、分析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①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说一说本文紧扣那个词,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你对陋室主人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傲岸高洁、超凡脱俗)

②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比喻、类比。)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

④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答: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⑤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通过以上分 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答: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小结:《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品读课文,赏文悟境。 感受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致美

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韵脚字,说一说所押之韵,并且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语言美:骈文

意境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情致美: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有仙则名 名: ⑵斯是陋室 斯: ⑶惟吾德馨 馨: ⑷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⑸何陋之有 何: ⑹无白丁 白丁: ⑺调素琴 调: ⑻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⑵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⒊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⒋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 ( )家。 “陋室”意为( ),

“铭”指 ( )。

⑵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⑶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⑷《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⒌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⒈⑴著名 ⑵这 ⑶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⑷什么 ⑸大;旧指读书人 ⑹平民 ⑺调弄 ⑻使„„劳累;形体 ⒉⑴①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动词,到、往;助词“的” ④代词,它,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⑵①扰乱 ②战乱 ⒊围绕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外物条件的好坏来谈即可。⒋⑴刘禹锡 唐 文学家 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⑵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比喻道德高尚的人。⑷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 ⒌B 七

教学反思

第11篇: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试讲教案《回忆鲁迅先生》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

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

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12篇: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沁园春·雪》

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沁园春·雪》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

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但在情感分析上结合历史的部分不是很多,学生在解读文本情感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在课前或者课上进行一定的背景补充。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3篇:下半年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江城

子·密州出猎》教案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初中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教学难点】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苏轼,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

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因此,此时作者的心境舒畅,充满豪迈之情。)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上片内容?(狂)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狂? (引导学生从着装、人数、气势方面分析。)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鬓微霜,又何妨”的含义。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找出下阕中两个典故,说说其含义。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苏轼个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4篇:辅导员面试试讲

辅导员岗位试讲试题

一、试讲试题

背景材料1:2017年8月2日,教育类媒体“芥末堆”爆出东北大学学生李文星因在求职APP“Bo直聘”上找工作,误进一家天津传销组织,最终死亡。2017年8月6日,天津警方已查明李文星被诱骗入传销组织,5名涉案人员已被抓获刑拘。

背景材料2:2017年8月15日,湖南钟祥警方向媒体披露了一起陷传销溺亡案有关情况,即湖南长沙南方职业学院20岁大二女生林华蓉应学长之邀,2017年7月12日被骗到了湖北钟祥的传销窝点。2017年8月4日,3个人陪着林华蓉步行到距租住地约5公里远的直河边,期间曾对林华蓉有言语上的侮辱,最终林华蓉跳河溺亡,从骗入传销组织到溺亡仅有24天时间。

请根据上述背景材料,结合辅导员工作,阐述召开主题班会的方案,时间6分钟,主题班会题目自拟。阐述主题班会方案时可以借助PPT、音视频等形式辅助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目的鲜明,做到分析判断准确、过程安排合理、方式方法多样。

1 / 1

第15篇:面试试讲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能参加今天的面试,并向各位考官和评委老师学习,我很高兴。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今年**岁。毕业于**。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看书和上网流览信息。我曾经在**学校参加过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正式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我深入学生,和他们相处融洽,和他们一起布置文明教室,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开展篮球赛,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等,学习了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技巧,也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管理班级的一套方法。同时,在实习当中,身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天真、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乐趣和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也成了我的愿望。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参与各种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写作和打排球外,还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具有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如果,我通过了面试,成为该校教师队伍中的成员,我将继续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发挥自身所长,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决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我叫XXX,是一名XX大学XX系XX届毕业生。经过四年的认真学习和不懈努力,我已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实际能力,现在正准备以高昂的热情与所学的知识投入到社会之中,服务于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的个人箴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相信,在我参加工作后,一定能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请领导老师给我机会,谢谢!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一)

各位考官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参加面试,有机会向各位考官请教和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希望通过这次面试能够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记住我.我叫....,今年..岁.汉族,法学本科.我平时喜欢看书和上网浏览信息.我的性格比较开朗,随和.能关系周围的任何事,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以前在检察院实习过,所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外地求学的四年中,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这种性格使我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积极进去.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是我多年以来的强烈愿望.如果我有机会被录用的话,我想,我一定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人和工作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我认为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公务员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它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存

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也是我对公务员认知的最好诠释.所以,这份工作能够实现我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希望大家能够认可我,给我这个机会!

第16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竹影教案

《竹影》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四 教学方法

资料法了解作者、作品;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五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看竹影、画竹影、谈竹影→悟艺术→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符号 神似 西洋画:照相 形似

看天→看景→看人影→描人影→看竹影→描竹影→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模仿力(童心童趣)

(一)、导入新课

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再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我现在也教邻居小孩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著有《缘缘堂随笔》、《率真集》等。

(三)、诵读感知

1.请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注音

撇(piě) 蘸(zhàn) 幽暗 恺(kǎi) 惬意(qiâ) 疏密 包罗 朱砂 水门汀(tīnɡ) 口头禅(chán) 参差不齐(cēn cī)

芥(jiâ)子园 画谱 吴昌硕(shuò) (2)释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幽暗:昏暗。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并且理清本文脉络。

4、设计以下问题

(1)本文题目为“竹影”,是否开篇就写竹影呢?“竹影”在文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第一问,引出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为“引竹” 第二问,诠释文题,“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2)我们做了哪些与竹有关的事情?

引出孩子们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说关于画竹的艺术知识。为“识竹”。 (3)“我”对这些事有何感受? “悟竹”,艺术蕴涵在美中;美就在身边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分析人物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和蔼可亲、懂得孩子的心理,善于引导。 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说明他能运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教导孩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请把这种活动和发现用恰当的语言给表达出来。此问题一抛,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说了许多有趣的游戏。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七 教学反思

第17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谈生命教案

《谈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感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一系列的生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像,并在揣摩、品味中进行哲理性思考。

2、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投入生活。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并在揣摩、联想中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文本,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一组体现生命图片,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受。 问:从这一组照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中国现代文学伟大作家冰心曾经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世纪老人冰心走过人生百年,对于生命的认识是怎样的深邃与特别?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冰心,走进《谈生命》。

(二)、知人论世,解读关键

1、走近作家,导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第一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超人》等。“冰心”是她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起用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不仅是母爱和童心的抒写者、赞颂者,更是伟大自然的歌者。

2、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读准字音:巉岩(chán)羞怯 (qiè)枭鸟(xiāo)挟卷(xié)荫庇(yìn bì)怡悦(yí)芳馨(xīn)骄奢(shē)朔风(shuî)云翳(yì)

积累词语:起伏催逼心魂惊骇一泻千里飘翔喧闹悬岩峭壁

3、配乐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设计问题:听课文范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朗读起来应该是放马平原丝毫无阻了,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希望你能做到声情并茂。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和两名学生组合朗读

3、学生针对朗读做简单评价,教师做简单指导。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冰心的这篇文章在段落上是一段文,但是大家在读的时候觉得混乱么?好,既然条理清晰,那么我们试着给文章划分以下层次。

明确:第一层:开篇第一句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四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

天再多的了。

(四)、揣摩语言,品味真意

1、在文中选择你最欣赏或觉得最有深意的句子写出批注,交流朗读。

2、齐读品味真意,把握文章主旨:

①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②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五)、品读赏析,质疑问难

(一)师:文章有很多精警语句,你感受最深的有哪几句?找出来,读后,谈谈感受。(生速读文章,找出感受较深的语句,读后,随便谈感受,师可适时补充。)出示重点语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有条件的情况下PPT上展示)

(二)生速读,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例:1.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生命的意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2.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是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语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喜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幸福是人生,不幸亦是人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生命方能放出的真正光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

(七)、作业布置

学了本文,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请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

第18篇:小学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桂林山水)

小学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秀美。山有奇山,水有秀水,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么?(板书: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的美丽山水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好好体会。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哪位同学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甲天下)“甲”就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下面找位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好,请坐。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呢?

生:写大海和西湖是和漓江水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作者先写大海、西湖是为了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美,那么漓江水有多美呢?(板书:水)请大家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

师:哪位同学找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这位同学你说。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把这句话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一下漓江水的美。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读的很好。这句当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用到了排比和比喻。

师:回答的很正确,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同时用到了比喻来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什么?对,无瑕的翡翠。(板书:翡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翡翠的意思?

生:非常绿的玉。

师:对,那么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板书:无瑕)

生:没有斑点的玉。

师:“瑕”是玉上的斑点,“无瑕的翡翠”就是没有斑点的玉,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漓江的水,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在这句话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没学过的标点符号:分号“;”。板书: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在感受美丽的漓江水的同时,领悟一下分号的用法。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同学们读的越来越好了,看样已经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美丽。这一段中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一道道水纹,才感觉得到船在前进,说明了漓江水的“静“。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读的同时,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字词,看看这一段的句式,写作方法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好,先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这位同学你说。

生:这一段的开始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到了泰山,香山,然后突出了桂林山的与众不同。在描写山的特点的时候,同样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师:回答的真棒,不仅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还回答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同学们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板书:奇、秀、险)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在读这两段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甲:我也想去那看一看。

生乙:写的很美,读的时候,仿佛我们已经在桂林游玩似的。

师:概括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山水水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上几句话呢?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看着课本中的插图用“像……像……像……”写上一段话。

师: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我来读一下这位同学写的句子,“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有的像美丽的仙女,有的像拿着拐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猴子。”这位同学写的很好,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写作当中加以利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谁来说说最后一段描绘了什么?

生:描绘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这一段即写了山,也写了水,山水交相辉映,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同学们,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板书:画中游)

生:首尾呼应。

师:对,我们快速的浏览一下全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篇文章是用什么结构安排材料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总—分—总”的结构方法。

师:对,课文开头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文章最后写了荡舟在山水间的感受。全文用了“总—分—总”(板书: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桂林的山水。同学们,桂林的山水美不美?

生:美!

师: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发布于 2017-09-17

第19篇: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种,它有哪些艺术特色?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第20篇:试讲教案

专题一: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结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近几次课程的任务是对高考语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做一个总结性地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六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用法十分多样化,容易混淆,同学们需要重点区分记忆)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 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拔出佩剑击碎了它。这里“而”表示撞的结果,可以不译。】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3、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的时候,“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1、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