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学教育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5: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 “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 《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 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意义和任务

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

(二)奴隶社会的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

(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 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作业与思考:

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

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背景知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

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

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

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

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 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学而优则仕” 2.齐家治国的基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

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 儿童生活常规

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1)礼仪常规的训练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核心在于辨名分、定尊卑,使君臣、夫妇、长幼、上下各有等级差别,从而确定各类人际关系的准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循规蹈矩,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

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生活常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教育是对幼儿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符合礼仪的姿态训练,对儿童的坐、立、行、跪、拜、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礼节:“应对、进退之节”,包括:长辈召见之礼和求见长辈之礼。 《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即事先发出声音以使长辈有所准备,不可突然推门而入。“将入户,视必下”,即进屋时应放低视线,不可四处张望。

《童子礼》规定:“凡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进时当鞠躬低首,疾趋而前。” (2)养成卫生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清人朱柏庐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孝: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不违背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

悌:要求儿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的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 孝:尊敬长辈 悌:兄弟友爱

“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清代学者李 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自禀于家长。”均突出了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2、崇俭

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

3、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

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 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澔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4、为善

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

(三)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

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王筠《教童子法》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

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

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诗赋教育 ??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 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 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第二节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

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也就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3、孕妇饮食的调理

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

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4.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作业与思考:

1、请分头收集“

三、百、千”,下节课汇报这几本古代儿童读物的特色。

2、请收集古代家庭教子的先辈,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的故事数则。

3、请采访你家里的前辈,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4、请阅读一位古代或近代名人的传记,看他们的家庭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教学内容:贾谊论早期教育;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是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简介 颜之推之生平: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他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早教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儿童的教育为什么要及早进行?

1.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2.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

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1.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 “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三、均爱勿偏

1.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四、应世经务

1.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2.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 3.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

1.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2.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二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宋代的社会状况

1、唐末五代社会离乱,纲常失调,世风日下

2、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文化逐渐建立的过程(儒学哲学化)

3、轻武崇文

一、朱熹的生平及思想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理与气、理与欲

理存在于古代圣贤的书籍当中,教育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因此重视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烁、环境和师友的影响)“支离事业” 重视蒙养教育

1、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 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

“小学”指8-15岁。强调学“眼前事”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

1.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2.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3.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晚年做过帝师)

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

四、提倡正面教育

1.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曾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而之而后有持循哉?” 2.对于儿童教育更为强调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3.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小学》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能使儿童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

3.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务使墨汁污手”等等。

4.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第三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 明代的社会状况

1、宦官专权

2、宋代理学成为正统统治思想

3、宋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心学)得到了大发展。理在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与高扬,强调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王守仁生平介绍: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1.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拔苗助长。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考虑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儿童的学习包括:歌诗、习礼、读书。“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作业与思考:

1、你有学前教育思想吗?讲讲你的学前教育思想?

2、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何总体特点?你对其如何评价?我们应借鉴什么,批判什么?

3、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分为几个流派?反映了何种教育规律?

4、请访问你周围的老师和家长,看看他们有何幼儿教育思想?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把握蒙养院与蒙养园的异同,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掌握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

教学内容: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教学难点是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

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守法家族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大工业的出现,使不少妇女走进了工厂,如纺织厂、缫丝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

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

近代一系列思想家对本方幼儿教育的介绍,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

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建立了蒙养院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家庭教育,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一)蒙养院的对象

保育教导3-7之儿童,每日不得过4点钟。

(二)蒙养院的设置

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由其中识字的充任 。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

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同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私立保姆传习所。

(二)蒙养院的设立

1、官办蒙养院

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29年)武昌创立的武昌蒙养院。并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但不久就停办。

2、私立蒙养院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由清末翰林院编修严修所设,聘请日本人大野铃子为老师,从日本购进教学设备,招收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

三、特点:

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形式。

2、迈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3、蒙养院制度建立是至上而下的。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出现的。

4、抄袭日本。基本依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课程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都由日本人担任,设备也从日本进口。

5、“中西结合”。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

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包括幼稚园的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概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幼稚园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新学制中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师资培养, 教学难点是评价新学制中幼稚园的课程标准。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明确规定蒙养园的师资训练要在女子师范学校中开展。但蒙养园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但与晚清相比,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二、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主导思想是“美式教育”,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此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并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第二节 幼稚园课程

193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的总目标

1、增进幼儿身心健康

2、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程范围

音乐、故事、儿歌、游戏、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三、教育方法

1、强调照顾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教师要进行引导和个别辅导。

2、采用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保教活动用单元活动的形式,打破各科目界限,把教学分成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3、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认为自然界、家庭、村庄、城市、工商业都是儿童最好的活动场所。

4、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5、教师要做观察、教育记录,对儿童的身体、性情、喜好都要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和施教的材料。

6、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7、教育活动要与家长相结合,也中向家长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

四、评价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因此,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特点。

五、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

1、厦门集美幼稚园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请陈淑华为主任。

2、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1919年开设,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女,这个园注重儿童特点,在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

3、北京香山慈幼院

正式成立于1919年,其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后由水利督办熊希龄自任院长,收容香山附近孤儿。

4、南京鼓楼幼稚园

是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始创办在陈鹤琴家中,后得东南大学教育科赞助,1925年在南京鼓楼购地3亩建园,称南京鼓楼幼稚园。

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该园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招收贫苦农村孩子30名,园舍设备皆以节约为原则。 作业与思考:

1、试析学前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

2、试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3、结合本章所举的一些代表性幼稚园,分析民国时期幼稚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六章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概况,明确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保教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措施。

教学内容: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老解放区保孝队伍的建设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的意义,教学难点是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

第七章 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是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了解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的生平与教育活动,明确他们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张宗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难点是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 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 ,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母曹翠 (L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二、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通过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考察,指出当时国内幼稚园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要办中国的幼稚园、省钱的幼稚园和平民化的幼稚园。

1、中国的幼稚园:吸收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使中国的幼稚教育适合中国的国情。

2、省钱的幼稚园:教师要本国培养,本土选择,教育材料要就地取材,不必事事效法外国。

3、平民化的幼稚园:教育对象面对工农。

(二)解放儿童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在旧社会儿童往往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儿童自己去思考、去想。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陈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他指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孩子好动手是他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儿童有问题要允许儿童问,不要尊从中国不许说话的旧习惯,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题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把孩子从鸟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学校及幼稚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的时间,不要把儿童全部时间占用。措施: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

(三)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

1、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培养适合于农村幼稚教育的师资,以武术培养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幼稚师范应开设这些课程。

2、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教师 艺:技艺、手艺;友:朋友。

做教师必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跟幼稚园教师结成朋友来学,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做教师的途径一是从师,一是访友。

教师用朋友之道去带徒弟就是艺友制。亦师亦友。

陶行知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为农民办教育的实践。这是五四民主思潮在教育界的反映。

第二节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一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 1927 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 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 1928 年至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8.9),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193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 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 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 民国38年(1949)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

一、

二、

三、

四、五届委员,江苏省

一、

二、三届副主席。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二、论幼稚园教育

(一)幼稚教育的中国化

1927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 幼稚园要适合中国国情。

陈鹤琴指出:“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要晓得我们的小孩不是美国的小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一样,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具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惟一条件”。

幼稚园要与家庭合作。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凡是儿童能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教他们。

三条标准:凡是儿童能够学的东西诮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4、幼稚园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设置应该以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6、课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

9、幼稚园应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

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方法

13、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

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课程的中心和组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和幼稚生的关系,幼稚园和家庭的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二)幼稚园的课程:

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三)幼稚园的教学:整个教学法

三、活教育的理论

(一 )“活教育”的目的论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教师的责任: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作业与思考:

1、请思考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2、请思考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3、试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十年*”对学前教育的破坏结果。

教学内容:建国初的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幼儿园的暂行规程》中“幼儿园的任务和目标”,教学难点是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第一节 1949-1957期间的学前教育事业

一、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针

1、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妇女参加劳动

2、公办和民办并举 幼儿园向广大工农开放 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 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学前师资的培养

第二节

盲目发展和全面破坏时期(1958-1976 )

1、1958年大跃进中,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大大增加。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师资质量低下。

2、学前教育专家和教师遭到批判。

3、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方针严重歪曲,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师资培训全面取消。

第九章

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和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状况。 教学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概况,教学难点是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一、提高入园率

到2005年,全国学前3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3年教育,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3-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负责的体制 各级政府的职责:

1、国家制定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2、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负责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幼儿园团长、教师的管理等

4、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发展幼儿教育的计划等

5、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幼儿差异,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在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的方向是指引儿童快乐地学习,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要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突出对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和个性的关注。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作业与思考:

1、中华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相比较有哪些异同?

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3、请电话采访或实地采访你身边的亲人请他们回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

第十章 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具有宗教性的特色。 教学内容: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难点是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第十一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幼儿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教学难点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

一、古代希腊的基本情况

大约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

希腊各部族建成了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由城市和周围农牧地域构成的奴隶制国家。最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

二、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一)概况

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城邦,周围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该城邦是在外族入侵征服当地居民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中有三种居民: 斯巴达人:统治者,正式居民,享用一切特权。人数少30000人。

皮里阿西人:拥有土地,可以经营农业和商业,有人身自由,但不享受政治权利。 希洛人:斯巴达的土著居民,没有任何政治与经济权利,是奴隶。

少数的斯巴达要统治多数的希洛人,为了压迫希洛人,斯巴达人要求全体的斯巴达人成长为武士以保持国家的军事化,从而镇压奴隶们的起义。因此,军事体育教育就成为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二)斯巴达的教育状况

儿童属于国家所有,对出生的婴儿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体格健壮者被允许活下来,身体孱弱或残疾者被弃于荒野。儿童7岁前由父母在国家的监督下抚养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吃苦耐劳品性的培养。7岁后,男孩被送入名叫“教育场”的国家公育机关,过集体军营生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儿童终年赤足光头,冬天只能以单衣裹身,还常常吃不饱饭,做苦工,遭受鞭打,不许呼号。

学生们还被命令偷袭希洛人的营地,屠杀他们,以养成其凶残的性格。

二、雅典的幼儿教育

雅典三面环海,航海和贸易发达。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和保守的农业奴隶主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想争取自由民的支持,结果雅典逐步建立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体。在民主政体的条件下,雅典全体公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决定国家的一切事物。这种政治要求雅典公民具有全面的认识与“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

因此,雅典人认为教育不仅要训练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培养具有多种才能,能说会辩,善于通商和交往的公民。

因此在雅典人中,逐渐形成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儿童在7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属于父母。一般由家庭女教师担任教育职责。教授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7岁后男孩子进入文法学校、体操学校和弦琴学校等各类学校学习,获得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1.与苏格拉底相识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愤然离开雅典,与一些门徒逃往麦加拉避难,由此开始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生活,先后到过麦加那、埃及、南意大利等地游学,结识了一些学者。这段游历生活是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 2.苏格拉底之死:可怕的民主?

雅典的民主时期,个体非鬼即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可以牺牲任何“人”。而现代的民主政治,享有政治主权的是“人”,而非“人民”,“人”从属于“人民”,但享有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不是民主保证自由,而是法律保证自由 3.《理想国》的蓝图

一个权力和能力相一致的理想社会。人民不能自我领导,他们没有充足的美德和才能。必须由“专家”执政并确保团结和忠诚。在一个健康的城邦中,权力应该掌握在胜任者手中,不是掌握在人民手中,或是无能和不公正的专制统治者手中。通过建立一个普遍的教育体系,使 每个人有同等学习的机会和在城邦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能实现这个理想。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政治领导者。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和培养能保证每个男人和女人在社会 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社会 中发挥他们最能胜任的职能。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 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

教育属国家所有,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为。所有学生在10岁到20岁时都接受相同的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和宗教。培养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对美的鉴赏力和具有服从、自我牺牲和忠诚的素养。

20岁时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特别是数学),一直学到30岁。进行再次挑选,让其中最优秀者再学习五年哲学,直到35岁。然后学习管理实际事务,学15年。50岁时,经过40年的学习、训练和经验后,这些人就成为国家的领袖。他们拥有绝对的能力和美德。

在第一次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工匠、体力劳动者和商人。第二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管理者和士兵。社会三个阶层:统治者(智慧)、管理 者(勇敢)生产者(节制)有智慧天赋的人统治国家、勇敢的人保护国家、节制的人生产食物和其他社会所需的物品。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

三、理念论:人类如何学习?

世界可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自然界。理念世界:精神世界。理念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是真实、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与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教育就是引导人重寻记忆的过程。

四、学前教育思想

1、任务:培养美德

2、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选择

0-3岁,送到国家特设的育儿场,接受统一的照料和管理,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实施教育,并用摇篮曲、儿歌等对婴儿教育。3-6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和学音乐。 作业与思考:

1.斯巴达的学前教育方式和雅典的学前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2.西方教育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中分别继承了什么?

3.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和他的政治思想有联系?

第十三章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俄和日本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内容: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俄国的学前教育;美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教育难点是英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近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近现代英国发展概况

1、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二、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

1、大机器生产兴起,妇女参加工作,无人照管儿童,幼儿的健康和成长受到威胁。

2、工厂里经党雇佣童工,但这些童工需要接受培训,才能在工厂高效地工作。

3、由于没人照管,儿童混迹于社会,道德堕落

三、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1750-1850之间)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

欧文在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为2-5岁的儿童设立幼儿游戏场,接收刚会走路的儿童,聘请热爱孩子的青年女子接任幼儿保姆,帮助幼儿发展体格和良好的品德。为5-10岁儿童提供免费入小学的条件。为10岁以上的童工、青年设立业余学习班,为成人举办实用知识讲座。1816年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共招收3-6岁的儿童200多名。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怀尔德斯平于1820年在伦敦斯平脱地区开设了一所幼儿学校。智育为主要内容。

两所学校都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教育对象,强调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强调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反对死记硬背。

(三)政府的政策

1833年政府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对学校设备、娱乐和身体练习、劳动、艺术模仿、学习音标、自然常识、阶梯教室的教学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合格者政府提供拨款补助。 19世纪30年代末,贫民子女的12%左右进入幼儿学校。

四、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850年之后)

(一)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引进

1851年德国人伦克夫妇在英国创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又办英语幼儿园,提倡福禄贝尔的教学法,受到重视。1874年福禄贝尔协会宣告成立。1876年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加考教育学、教育史、博物学、生物学、卫生学、体育、音乐、福禄贝尔著作,幼儿园作业等专业课。1881年教育法中还规定了在幼儿教育中,除读、写、算等传统的学力考试科目外,增加实物、自然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采用幼儿园的恩物和作业,注意手和眼的正确训练等。

五、近代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小学化还较严重。有些幼儿园主要以幼儿的智育为主,有的教简单的识字等。

3、分层趋势:欧文的幼儿学校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都招收一些下层人民的子弟,而福禄贝尔幼儿园招收则中上层人的子弟。

4、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在逐步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不再将它看作的是小学的预备。

第二节近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近代美国的历史状况 通过纪录篇:《新国新梦》介绍美国

二、幼儿学校的兴办(19世纪前半期)

1、1818年欧文的幼儿学校传入美国,1824年欧文在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协村”,1826年在此开办示范幼儿学校。招收对象为上层家庭4-8岁儿童,强调幼儿的健康保护和户外活动。后衰落,但欧文幼儿园的传入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使他们开始重视学前教育。

三、私立幼儿园的建立(19世纪后半期)

(一)德语幼儿园

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 舒尔茨开办了一所德语幼儿园,采用福禄贝尔教学法。对美国学前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1870年大概有10所德语幼儿园。

(二)英语幼儿园

1860年伊丽莎白 皮博迪在自己家里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1867年皮博迪的幼儿园在美国已享有盛誉,但他自己 认为还没有充分理解福禄贝尔思想的精华,关闭幼儿园,赴德国拜访专家,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到欧洲其他国家参观。1868年在其支持下,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在波士顿成立。聘请德国老师,灌输福禄贝尔思想。

四、慈善幼儿园的兴起

19世纪后期 慈善幼儿园的兴起,由个人、慈善团体和教会开办,招收贫困家庭儿童免收学费。1877年开办第一所。此后在肖夫人的努力下到1883年己建立起30所在内的免费幼儿园网。且于1870年成立幼儿园协会。

五、公立幼儿园运动

(一)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30年代)

(二)19世纪70年代公立幼儿园兴起

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密苏里州的对路易市建立,这是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由当时圣路易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创建。到1914年,几乎美国所有稍大的城市都建立公立幼儿园系统, 一般附设在小学内,作为初等学校的第一阶段。 公立幼儿园运动的影响:

1、幼儿园不再是单纯的民间慈善护理机构,而是发展成为整个公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推动了幼儿园在美国的普及。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幼儿园和小学脱节的情况。

4、将福禄贝尔的理论与美国现实相结合,既促进了幼儿园的美国化,又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六、近代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发展至下而上,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从照搬到本土。从照搬英国的幼儿园和福禄贝尔幼儿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重视普及。国家重视普及学前教育

作业与思考:

1、近代英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2、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3、讨论近代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轨迹的异同。

第十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近代各位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并能分析各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及理论产生的条件。

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理论;洛克的学前教育理论;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奥伯尔林的幼儿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卢梭和福禄倍尔幼儿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学生自学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于1592,卒于1670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他出生于新教家庭,大学毕业后任牧师,兼任学校校长。反对德国的统治失败后,流离于各国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著作:《母育学校》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为《幼儿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大教学论》1632年写成,他的代表作,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世界图解》1654年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主导原则

1、泛智教育

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

2、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近似于客观世界,不仅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 。特别是大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则,他认为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生活或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也应服从这一原则。

(二)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反对基督教原罪论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反对虐待儿童。儿童是种子、嫩芽,如果要使生长成为有用的人,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任何人在童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 父母要注意儿童的教育,施以虔信、德行、知识和体育在内的全面训练。

(三)母育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适应男女儿童的4级单轨学制。

出生—6岁,婴儿期,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6-12岁 童年期,儿童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步教育 12—18岁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教育 18-24岁 青年期 通过设于省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母育学校将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生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

(四)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和用书

1、保健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育妇的保健和婴儿的锻炼和娱乐。

2、德育

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为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奠定基础。 就让儿童学习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品质。

道德教育的方法:训斥、榜样和练习

3、智育

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作好准备。

课程: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科学。“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

4、父母教育指导书及教材

父母及保姆的责任,儿童所学各科大纲,教学方法。为儿童编写可直接供其观赏的图画书。

(五)论幼儿的游戏及玩具

应该让儿童常常有事可做,乃至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忙碌,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儿童没有害处,那么就应让他们通过玩而得到满足。父母要指导参与游戏

(六)劳动和语言教育

(七)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

儿童是否适宜进入公共学校学习,可看该儿童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

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

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或愿望。

父母没有准备就将其子女送往学校是不智之举。

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好像节日和收获葡萄季节快到时那样;要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2、应当用各种方法努力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

三、在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1、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性。

2、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充满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

3、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其配套的亦可堪称历史第一的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4、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规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卢梭其人(1712-1778)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著名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 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泰雷兹·勒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他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勒瓦瑟结婚)。

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不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

1、确立儿童的地位

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2、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考虑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并据此作为 确定教育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3、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身心发达、体脑健全,不受传统束缚,天性发展的新人。他们不依从任何固定的社会 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 的需要。

三、教育的年龄分期

1、婴儿期(0-2)体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2-12岁)感觉训练为主。

3、少年期(12-15岁)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岁)道德教育 (品行、宗教和性教育)

四、论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把儿童当作儿童对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二)方法

1、给予行动的自由:卢梭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在所有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教育就要给儿童以行动的自由,但不是放纵。

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主张在乡村中养育孩子,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健康作用很大,尤其在生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同是要锻炼儿童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困苦。

3、感觉教育:卢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和判断两个阶段,认为“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人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的感觉力无可争辩地是先于我们的智力而发展的,我们先有感觉,而后有观念。有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因此,必须锻炼儿童的感官,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4、模仿: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儿童,因为儿童具有爱模仿的天性。

5、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上帝在使人自由的同时,对人的力量也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致即使人滥用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程序,即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如果儿童打坏了家具,你另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 第三节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福禄贝尔其人: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生平简介 早期

1782年4月21日,福禄贝尔出生在图林根森林中的一个村庄奥伯韦斯巴赫(Oberweibach),是兄妹5人中最年幼的一个。奥伯韦斯巴赫几世纪以来以草药贸易闻名欧洲,几个家族多年来控制了草药商人穿越欧洲的贸易路线。他的父亲(死于1802年)是当地正统路德会的牧师。他任职的那座教堂今天还在,拥有欧洲所有教堂中最大的讲坛,可容纳12个人。1783年2月,福禄贝尔9个月时,他的母亲病死,1785年父亲再婚。

小福禄贝尔被继母和忙于工作的父亲所忽视,度过孤独的童年。曾有一次,继母把他关在地窖里,不许吃晚饭,后来又忘记了放他出来。当她早晨开门时,对小福禄贝尔居然非常整洁,他的头发也梳过了,感到非常惊讶。她问他为何关在地窖里一夜还能如此整洁,他回答说,“当你把我关到地窖里以后,我真正的母亲来和我度过了这一夜。早晨她还梳理我的头发,平整我的衣服。”继母被这个事件所震惊,便允许福禄贝尔去STadt-Ilm 他的舅舅家,他的舅舅也是一位路德会牧师。

1792年,10岁的福禄贝尔去小镇Stadt-Ilm 与慈祥的舅舅同住,开始得到家庭的温暖。此后4年中,他在当地的国民学校上学。1796年,他领受了坚振礼。15岁时,他不再继续上学,成为林务官学徒,培养他对大自然的热爱。1799年10月,他进入耶拿学哲学科学习数学和植物学,当时耶拿大学是德国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费希特和谢林等大哲学家都在此讲学。1年多以后(1801年),福禄贝尔因无力缴纳学费而中途退学。1802年,他的父亲去世。

此后几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从事过土地测量师助手、见习林务员、贵族农场会计等许多工作。

开始教育生涯

1805年,23岁的福禄贝尔前往法兰克福,准备深入研究建筑学,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就在这一年,他偶然遇到法兰克福模范学校的校长、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弟子格吕纳,进入这所学校担任教师和校长助理,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这所学校是按照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所实验学校。在这里,福禄贝尔接触了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当年8月,他就前往瑞士伊弗东学院,拜访裴斯泰洛齐,在那里考察了14天时间。 回到法兰克福以后的第二年(1806年),福禄贝尔到霍尔茨豪森男爵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直到1811年。其间在1808年,他得以陪同男爵家的两位少爷去瑞士伊弗东学院接受教育,为期两年。这一次福禄贝尔在伊弗东学院既学习又任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受益匪浅。 1811年,29岁的福禄贝尔结束了家庭教师的工作,再次进入大学深造。他首先进入哥廷根大学,次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此他对魏斯(C.S.Weiβ)教授的晶体学深感兴趣,他相信从晶体发育中可以找到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普遍规律的解释。

1813年,受费希特的影响,福禄贝尔加入了抵抗拿破仑侵略的爱国运动,成为卢真志愿步枪队的一员。一年后战争结束,福禄贝尔退伍,在柏林大学矿物学博物馆担任助理。 1816年,福禄贝尔在施塔提尔姆的格里斯海姆创办了一所学校——德国普通教养院(Die Allgemeine Deutsche Erziehungsanstalt),第一批学生是6名男孩,其中3个是他自己的侄儿。1817年,福禄贝尔把这所学校迁到鲁道尔施塔特的凯尔豪,4年前的战友、在教育思想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米登多夫(W Middendorf)和朗格塔尔(H Langethal)也来到凯尔豪帮助他办学。当时正值施泰因(Karl von Stein)领导普鲁士改革,倡导民主,因而凯尔豪学校受到欢迎,几年内学生增加到50多人。1818年,36岁的福禄贝尔与霍夫迈斯特女士(W Hoffmeister)结婚。

在凯尔豪,福禄贝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著作,还创办了《教育家庭》周刊。1826年,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出版。

在1820年代,根据1819年通过的卡尔斯巴德决议,普鲁士开始限制国内的自由运动,凯尔豪学校也受到牵连,学校陷于崩溃。1831年,福禄贝尔流亡到瑞士。 创办幼儿园

1836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图林根,开始指导和帮助母亲们教养幼儿,并着手设计一套符合教育要求的游戏材料。

1837年,年已55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巴特布兰肯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招收3~7岁幼儿,并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套玩具,称为恩物(德语:Spielgabe;英语:Froebel Gifts),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是上帝设计给幼儿玩的,是上帝恩赐的,所以被称为恩物。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一个新词——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也是这个词汇的来源: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同时,他在欧洲首先给了妇女专业位置——幼儿园教师。 1844年,布兰肯堡幼儿园迁往马林塔尔城堡。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普鲁士政府开始查禁国内自由因素。1851年,教育部下令取缔幼儿园。福氏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由一位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广工作。1852年6月2日,70岁的福禄贝尔在马林塔尔住宅的楼上安祥地去世,当时环绕在他身边的人几乎没发觉他已经过世了。床头悬挂着他最喜爱的拉斐尔的绘画圣母和圣婴。因为他在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论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 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她在万物中掌管万物,支配万物。人的使命就是表现上帝的精神。

(二)人是不断发展的

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员,是不断发展的,总是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直到永恒的目的,即展现上帝的精神。

每个人诞生都具有4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宗教的本能 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婴儿期:养护期 幼儿期:生活期 少年期:学习期

(三)教育必须适应自然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的自发表现,也是幼儿时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活动本能日后将会逐渐发展成创造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如此,蕴含在人里面的神性将得以在人性里逐步被唤醒而体现出来。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的生长和发展次序。教育必须遵从每个儿童的个性。

三、论幼儿园的作用和任务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四、福禄贝尔的恩物

恩物:为满足儿童活动和游戏的需求,福禄贝尔设计了创作了幼儿园的玩教具,他认为这是上帝的礼物,所以称为恩物。

作业与思考:

1、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福禄贝尔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

4、请利用网络,搜集福禄贝尔的恩物视频,下节课请同学介绍与观摩。

第十五章 20世纪六国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前苏联和日本六国在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美国的学前教育;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和前苏联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美国的学前教育和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是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特点。

第一节 现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二战前的学前教育制度

(一)保育学校的创立(nursery school)

1870年初等义务教育法规定5岁为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开办的学校有权拒绝5岁以下的儿童入学。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开设的“野外保育学校”招收5岁以下贫民和工人的儿童。(1919年接受国库补助)

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办学宗旨。注意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费舍法案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问题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和医疗费外,对保育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决定对13所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三)《哈多报告》1933年

1、保育学校对城市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建议将保育学校作为“国民教育制度中理想的附属机构”。成立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独立的幼儿学校。

3、幼儿学校的教师应遵循保育学校的原理,通过开展体育、游戏、会话、唱歌、手工、国画等活动使6岁以下的幼儿获得知识。

(四)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

注重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取代传统幼儿学校中强调写、算的正规教育和死记硬背、惟命是从的压抑性教育方法。

二、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白特勒法案1944年 初等教育由3种学校实行

1、为2-5岁儿童设保育学校

2、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义务教育)

3、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 5岁以后为义务教育的阶段。

(二)《普洛登报告》和1972年的《教育白皮书》

1967年普洛登女士经过调查发布于关于“儿童与初级学校”的报告书。

1、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

2、应在学前教育地区增加更多的教育成份,由教育部门将尚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的日托机构接管过来。

3、凡年满3-5岁幼儿开学 后任何时间都能入学。

4、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分一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每10人至少配备1名修完2年课程 的保育助长来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

5、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6、管理

1972年教育大臣萨切尔发表了《教育白皮书》提出要“扩大幼儿教育”。 预计在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的儿童教育。

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

3、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

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8年3岁儿童入托占15%,4岁儿童入托占53%,但尚未达到白皮书规划的50%和90%的指标。

三、当代学前教育概况及新发展

(一)学前教育概况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单独设立的幼儿园(2岁时入园);附设于小学的幼儿班(3岁入园)。此外还有由家长自己组织管理的游戏班以及在日托部门领导下的日托工中心等。 英国的义务教育开始于5岁,因而保育学校和保育班是指对5岁以下的儿童而言的。 5-7岁的儿童则开设学前班,附属于 小学内,属初等义务教育之列。 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

公立幼儿园和幼儿班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管理,经费半数来自于教育部的补助费,其余由来自各种途径,如自愿捐款等。幼儿园不收学费。

私立幼儿园一部分直接受教育部的补助,而大部分靠家长所交费用。

幼儿园课程:没有任何正式的课程。幼儿以自由活动为主。幼儿园主要是训练幼儿的感觉,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获得自身与环境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第二节 现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1、理念依据 霍尔:复演说

杜威: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等。

2、兴起与发展

主要领导人安娜 布莱恩和帕蒂 史密斯 希尔。

安娜 布莱恩:公开批评福禄贝尔幼儿园的缺陷,在自己的幼儿园应用新法教学。认为应将儿童看作是主动的、活泼的人,教师应帮助孩子自己想而不是强迫幼儿领会恩物。 帕蒂 史密斯 希尔:设计希尔积木

3、特点

强调研究儿童心理身体发育中的特征

强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协调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指导 注重学前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 注重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过分强调活动,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

(二)蒙台梭利热

(三)保育学校的传入

1915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以团体名义自发开设第一所保育学校。 1919年第一所公立的保育学校成立。

二战期间政府对保育学校进行了经济援助,数量猛增。

二、20世纪后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1965年秋美国推行了《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是美国政府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1年的保育,内容包括:体检、治病、自由游戏我,集体活动,户外锻炼、校外活动,文化活动等。

一般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对4岁儿童进行1年的长期课程教育。

计划中的学校是借用小学、教堂、集会场所的房子或运动场的一角来进行的,保育时间一般为3-4小时。到1977年受惠者达100万人以上。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芝麻街”

1、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

2、学前教育研究实验

蒙台梭利、布鲁纳、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颇受亲睐。

三、80-90年代的学前教育 信息社会,美苏不再争霸

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开始了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观念的演进

空前重视学前教育,全美50个州全把幼儿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 在功能上强调保教结合

教育目标上强调整体性:社会性、谁知、情感 教育内容上注重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教育对象上面向全体。5岁100%入学。3-4岁逐年增加。

美国对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实行义务教育,但大部分州的5岁幼儿进入小学附设的幼儿园(班)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这些州的义务教育实际上包括了学前一年,在那里,一般学校的学制是从幼儿园算起的。美国的小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设有幼儿园(班)。幼儿园(班)顺理成章地由学校领导,其人事、经费、师资、设备等也均由学校统一管理。据了解,美国约有90%以上的5岁幼儿进入了这样的幼儿园。这对加强幼、小衔接,为儿童入小学作准备,是有利的。

从渠道看,办园单位有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军队、医院、宗教慈善团体、企业和私人。从形式看,有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也有计时制或咨询游戏性质的托儿站;还有一些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幼儿艺术学校。一般托幼机构招收孩子的年龄,幼儿园4~5岁,托儿所是2岁左右到5岁。从教育因素与保育因素的比重关系看,幼儿园的教育因素就多些。一般来说,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质的园所较多。

全美国没有统一尺度的教育大纲、教材和标准,连评估的方法各地也相差较大。各州制定的幼儿教育的法规也不相同。园所有选择教材、选择参加评估组织的自由。各州教育厅只对任教的幼儿教师的资格规定统一标准,这是幼教管理上的唯一行政规定。

在美国,每个园(所)的办园宗旨、目标、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每个园所都是最充分地利用本园(所)。及周围的有效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办园(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相互替代或简单合并的,显示了其强烈的集团个性。

2、学前教育的发展实施

加强立法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增加学前教育的政府拨款。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3、学前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4、学前师资培训

幼儿园教师要有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优先 作业与思考:

1、二战后英国和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3、搜集关于当代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来发展的资料。

第十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各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掌握杜威、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

教学内容:爱伦凯的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幼儿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罗素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杜威、蒙台梭利和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杜威生平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一位评论家说他是“实用主义神圣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M.怀特)。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也结了婚,他六个孩子中最聪颖的老三后来不幸因病夭折,对他和太太的打击很大。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 1952年去逝。

二、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 ,这种生长即不是一个从内部将潜能展开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从外部进行塑造的工作,而是仰赖于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要正视儿童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环境。

2、教育即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呈现和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其方法是提供过去由家庭负责的那些教育因素,把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如烹调、缝纫、木工等引进学校,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

经验即动词的经历与体验,也是名词经验,教育就是使儿童在经历与体验中,不断地获得经验,不断地改造已有的经验。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游戏与作业

杜威十分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意义,充分肯定了游戏和作业在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游戏和作业能减少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的人为隔阂,能供给种种动机,使儿童注意那些有显著教育作用的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并能使儿童能力合作,了解知识材料的社会背景。 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使游戏和工作的进行能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

(二)幼儿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杜威关于教材的基本观点是,必须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媒介。“当儿童的本能活动与社会利益及社会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取得的成效就最大。对于年幼儿童来说,这后者即社会利益和社会经验的中心,在于他们的家庭。与他们个人有关联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 在杜威看来,学校中太重视成型的材料,儿童由些获得的不过是技术性知识而已,这些技术的获得与发现和试验的目的毫不相干,而只有通过发现和试验,才能使技术具有意义。

(三)论幼儿教育的方法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顺序问题,在他看来,儿童本性发展的这种顺序是:“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杜威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行动,他认为观念是由动作引起的,所谓理性主要就是有顺序的或有效的行动法则,要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必须参照行动的方法来选择教材和安排课程。

第二节

蒙氏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 1886 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 十六岁( 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 学医。“

父亲强烈反对,断绝经济来源。但不屈不挠。最后惊动了教皇才得以允许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第一名女生。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 Jean itard )和塞贡( Edward Seguln )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会”。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9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并到世界各地传播她的思想和儿童教育的方法。

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儿童具有天赋的生长潜能

儿童不是一块泥土,也不是一个无知无能者,只能依靠成人的摆布。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

二、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潜在的生命力如何分化和发展为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功能? 因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正是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

(一)什么是吸收性的心智? 儿童具有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是儿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二)吸收力的心智是通过儿童的“工作”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的。

只有儿童和环境充分的接触,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

在视觉上必须和谐。

心理环境: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 。 1、自由的环境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

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因为只有儿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种工作才能够满足儿童内部发展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项工作上。此时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延长了,由此也发展出了自我规则。 2、有秩序的环境

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3、现实和自然的环境

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4、优美和协的环境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

三、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敏感力”。“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正是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和教具。

三、蒙台梭利教学与教具

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

(一)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 。 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 。

蒙台梭利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 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 作业与思考: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学前教育的贡献是什么?

3、请利用网络搜集蒙氏教育课程的视频,并观看,讨论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特色。

第十七章: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了解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光谱方案;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教学难点是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光谱方案

一、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所有的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7个领域的且相互独立的智力:

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和交往智力。加德纳最近还加了第八种智力,自然智力,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 主张提供多种环境和活动材料以发展孩子的多种潜力。

(二)费尔德曼:非普遍性理论 提出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和领域。它们既不是每个社会个体都必须或可能达到的,也不独立于一定的环境教育影响 。

二、内容和特点

(1)让儿童见识或接触广泛的学习领

(2)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儿童的强项; (3)发展儿童的强项;

(4)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和学业表现中去。

一般每一个光谱教室会开设8个学习中心,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和建构、艺术、社会理解力、音乐和运动等。

光谱课程认为要用一定的材料使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儿童的能力不会自动得到提高,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它同时认识到了教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了世界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评估的多样性、过程性还评估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工作风格,如儿童的自信心水平、坚持性水平以及对细节的关注程度。

第二节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例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指导的“光谱方案”和“瑞吉欧教育方案”。

二、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走向了同时进行和相互交织,由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推荐第2篇:特殊教育史教案

1.特殊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中西方特殊教育思想与活动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历史经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探究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规律。

2.教学重点:特殊教育史的基本思想史、制度史、活动史。3.亚里士多德:“让我们制定一个法律来消灭畸形儿。”

4.古希腊的特殊教育: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明---- 斯巴达:军事与体育训练

雅典:艺术与体操教育

希波克拉底-----医学治疗,理性的发展方向

5.柏拉图----------《理性国》—政治理想社会的构想

6.亚里士多德的特殊教育-----“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兴趣”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1.实用、实利2.文雅、闲暇的 7.昆体良;公元35---公元100,西班牙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8.公元7世纪,法国勒芒主教圣·雷诺建立盲人学校 9.特殊教育的首创:首个发源地------西班牙

首个发源场所---------本尼狄克修道院

首位发源人-------庞塞,1520-1584,修道士,设计聋教育法

10.波内特(1579-1629):1620年发表《手指字母的简化和手势语的教学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关于聋人教育教学艺术的实用论文。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热爱每个孩子,普及教育、泛智教育;

肯定每个儿童都有自身价值; 将狼孩的故事引入教育理论书籍:

《母育学校》-------揭示残疾儿童与孕妇营养保健之间的关系 12.洛克: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教育漫话》-----白板说:批判天赋观念。观念来自经验。经验来自感觉和反省。 13.卢梭、狄德罗、孔狄亚克--------启蒙思想家对感官补偿和语序的重视 14.听觉障碍教育首创者是16世纪西班牙修道士庞塞。

15.嘉士伯·罗德里格·泊瑞尔(1715-1780,西班牙人)1745年创建法国第一所聋童学校,并开始聋童教育的理论研究。16.法国莱佩的教学方法《通过手势法对聋人进行教育》(1776)、《真正的聋教育法》(1784),创办了可视手势语。 17.托马斯·布雷沃:1760年在爱丁堡创办英国第一所听觉障碍学校,于1773年移至伦敦。 18.德国:海尼克于1778年在莱比锡创办德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并成为世界上最早得到政府认可的聋哑学校;更加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口语教学,将使学生能够用口语交流沟通无障碍视为教学目标。

19.托马斯·霍普斯基·加劳德特:美国第一所聋人教育学校的建立。

20.加劳德特大学:1864年,美国华盛顿,在哥伦比亚盲聋哑学院内设立拥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部,美国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成立。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专门为听觉障碍者设置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的大学,开听障者高等教育的先河。现已成为聋人教育、聋人心里、手语与聋文化的研究中心。

21.听觉障碍教育思想的建构与发展---------手口之争

22.英国视觉障碍教育机构的建立:利物浦盲校:1791年成立的英国第一所盲童学校。23.美国帕金斯盲校:1832年美国波士顿医生约翰·菲舍最早建立的视障教育机构。

24.帕金斯盲校,纽约盲人学校,宾夕法尼亚盲人学校,三所盲校频繁展开沟通与合作,研究盲文印刷术,提升视障者的教育、独立和权利状况,培养特殊教育本土资源。25.布莱尔盲文:路易·布莱尔,毕业于巴黎国立盲校,并留校任教。发明点字盲文是他对全世界盲教育事业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即6点盲文。整个布莱尔盲文体系由63个编码字符组成,每一个字符由1-6个凸起点儿安排在一个有6个点位的长方形里。数点位时的顺序是左起自上而下1-2-3,右起自上而下4-5-6.“他为所有失明者开启了知识之门。”视觉障碍教育迎来新的曙光。

26.英国图克创立了英国第一所早期智障教育机构约克静修所。其核心的办院理念是:提供限制最少的环境,并采用工作疗法和道德疗法。

27.伊塔德:1800年接受法国社会赋予的训练狼孩维克多的任务。1800年12月到1806年初进行了著名的特殊教育实验,是塞甘的老师。

28.塞甘:是培智教育最早的实践者。183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科学教育的培智学校。

29.美国塞廖尔·格雷德利·豪:1848年,时任帕金斯盲校校长创办了一所智障学校----马萨诸塞州青少年智障学校。

30.文兰学校:文兰新泽西低能儿康复学校,由葛瑞森创办,校长道尔设计出人类史上第一套适应行为测量的量表即“文兰社会成熟度量表”。他能准确测量和鉴别低智力者和正常智力者的社会适应行为能力水平,为弱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的、可持续的依据。 31.美国听障教育方法发展:美国手语和双语-双文化法(聋的本身:并非残疾——文化或语言的差异:美国手语是聋童的自然语言,是自然发展其流畅性的工具——同时掌握母语美国手语和第二语言英语进行阅读和书写)。

32.美国聋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能力”。

33.美国聋人高中后教育:加劳德特学院;国家聋人技术学院——20世纪末:40%的聋生在15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接受聋人教育计划。

34.20世纪初的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行平行二元运行机制。创立了《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它对现代英国教育发展发挥重大影响的教育法令。 35.《特殊教育的需要》又称《沃诺克报告》提出主张实行“一体化教育”。 36.智障教育的教学策略:社区基础教学,真实情境教学。

37.智障教育的课程:轻度:和小学类似,增加个人的社会和职业能力科目。

中度:准备性技能,成人教育(18岁以上) 重度与极重度:消除不良行为

38.《郎之万——瓦隆计划》对法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思考。提倡的教育原则有?1.公正与民主化原则

2.定向与利于成功原则 3.免费教育原则 4.加强师资原则

39.不适应儿童包括? 1.生理因素的不适应 2.心理因素的不适应 3.社会性因素的不适应

40.法国推行了哪些法令?

1.颁布特殊教育法令

2.保障特殊儿童全部就学: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设施

3.重视早期发现与诊治:尽可能早地发现儿童潜在的“不适应性”给予个别治疗及专

门教育等

4.注重民间力量的参与:有识之士的强力推动

5.实行回归主流教育:回归普通教育机构中,1977法国除了智障儿童其他都依次回归。4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色明显的特殊教育——为一些特殊的“特殊儿童”专门开设专门化教育。

1.寄宿制学校:1956年起为因家庭问题造成的失学儿童开办寄宿制学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和正常的普通学校基本一致,特点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内开展,由学校替代性监护。

2.林间疗养学校:专门为身体患有慢性疾病并且具有医学治愈可能性的儿童锁开设的寄宿制学校。这里的青少年需要一边治病,一边学习,具有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双重特性。

3.儿童之家: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到儿童之家附近的普通学校进行学习。

4.尝试对中度智障儿童进行教育:随着缺陷学、医学、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为中度弱智儿童有学习一定知识的能力,开始在为轻度智障儿童开办的补救学校里尝试开办中度智障儿童的特殊班级。

42.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苏联特殊教育——苏联特色逐步形成体系:

1.类型多样的特殊儿童教育:大力发展寄宿制特殊教育机构;七大类:视觉障碍、听

觉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特殊才能儿童、精神障碍等。

2.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残障儿童的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是重中之重,一是利于他们

缺陷补偿与恢复,二是利于他们进入社会。

3.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教育层次从普通师范发展到高等师

范院校;既重视专业技术的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与素养的熏陶。

43.美国特殊教育的立法社会背景:隔离就是不平等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的一些问题?

法律对象:5-21岁的残疾人士。

基本原则:所有的残障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恰当的公共教育。 基本理念:保证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

为每个残疾儿童设计书面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基本规定:1.各州提供符合残疾儿童特点的相应课程;

2.各州成立专门顾问委员会(残疾儿童、老师、家长等);3.残疾儿童尽可能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

4.学校提供诉讼程序、合适的教育环境与课程,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有权查看;

5.校方准备个别化的残疾儿童教育计划,儿童本人也可参与制定;6.评估用儿童母语;

7.为残疾儿童提供交通工具及有关服务;8.实在无法进入社会学校,可以在家里、医院或其他地方接收教育; 9.联邦政府要负责40%的儿童教育费用,州政府取消经济援助。

44.美国现代培智教育的发展是?

1.20世纪40年代:有所改观;缺乏行使公民权利的能力;人格不够独立。 2.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对智障儿童设置特殊班级的质疑 3.196年创立《建议与智力落后做斗争的全国行动纲要》 4.1973年创立《职业康复法》、《1974年教育法修正案》、1975年创立《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45.智障教育发展的五项基本原则是? 1.所有3-21岁的智障儿童和青少年都享有适合其需要的免费公立教育的权利; 2.对智障儿童的各种测验必须既是公正的,又是全面的;

3.其监护人有权了解其测验和诊断的情况并提出异议;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 4.“最少受限制”的教育情境。

46.培智学校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肌肉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整体观念——

抽象思维——深刻理解——道德与社会认知。)

1.感官训练法:肌肉系统的训练,触觉听觉等。2.身体锻炼法:根据不同孩子的身体机能损失情况制定以其生理恢复为旨的训练。如按摩、捡石头、行走、爬楼梯等。

3.音乐训练法:激发听觉感知力,安定情绪,表达自我。

4.语言训练法:鼓励孩子在从事活动时尽量发出声音,如写一个字读一个字。

推荐第3篇: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题型: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基础概念

1、行为课程

2、《幼稚园课程标准》(时间、起草人、三个部分、两个基本点,我国第一个„„)

3、恩物

4、儿童之家

5、艺友制

6、活教育(时间、人、三大纲领、总结)

7、五指运动

8、颜氏家训

9、“编织学校”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湖北幼稚园 南京传播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江西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怀德幼稚师范学校 亚里士多德 杜威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开端计划

政策法规(时间、起草人

二、理解应用题

1、近代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苏区托儿所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意义

3、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4、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6、陶行知先生机房儿童创造力的理论挤兑当今幼教的启示

7、陶行知先生关于普及学前教育的提法及对当今学前教育史发展的启示

8、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与陈鹤琴的单元教学的共同点

9、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幼儿教育目标及其现实意义

10、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11、

12、

13、

14、

15、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乌索娃的学前教育思想 欧文幼儿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推荐第4篇:中国教育史

第二编中国教育史

(画线在人物上背所有思想,在具体思想上背具体的即可,但其他不可忽略,

非重点人物需记大点)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因为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

二、家庭教育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

三、大学和小学

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两级。根据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学生进入小学的年龄有早有晚,越贵者人学越早,反之则晚。小学的学习年限为7 年。大学人学资格有一定限制,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四、国学和乡学

五、“六艺”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蕴涵多种教育因素。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指文字书写,“数”指算法。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私人讲学的兴起

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其创设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其独具特色在于:它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其学术自由和待遇优厚容纳百家、相互争鸣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都看)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吸引了各个阶层的学生。创立了儒家学派。

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

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由孔子提出,意思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地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学而优则仕”意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它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这一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六、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对西周“六艺”进行研究并编成《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六种教材。《 诗》 又称《 诗经》 ,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 书》 又称《 尚书》 ,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 礼》 又称《 士礼》 ,传于后世称为《 仪礼》 ,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礼的精神实质;“乐”是各种乐教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

孔丘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其二,偏重文事;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七、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丘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

(二)启发诱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和有效的。

(三)学思行结合

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孔丘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深人进行思考,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八、论道德教育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孔丘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立志,二是克己,三是力行,四是中庸

九、论教师

孔丘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六:

(1)学而不厌。(2)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3)温故知新。(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

十、历史影响

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

孔丘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九大点分别说说

第三节孟柯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何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孟坷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探讨人性最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

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柯阐述了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伦”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 伦理的教育。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柯认为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柯更强调思维。孟柯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 ) “性伪之分”。 “性”即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和感知能力;“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2 ) “性伪合”。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3 ) “化性起伪”。注意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方面的因素。

四、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于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学习应当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荀况十分重视思维的作用,并认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六、论教师

荀况最为提倡尊师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第五节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三、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四、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1 )主动。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2 )创造。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

第六节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二、禁私学

三、“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

第七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 大学》

《 大学》 是《 礼记》 中的一篇,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提出“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二、《 中庸》

《 中庸》 也是《 礼记》 中的一篇。依《 中庸》 之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三、《 学记》

《 学记》 也是《 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 学记》 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设想包括两部分内容:

(1)学制与学年。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九年

(2)视学与考试。天子定期视察学宫,学生每隔一年考查一次。

教育教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种:

(1)预防性原则。当学生的坏思想还没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2)及时施教原则。一指青少年及时入学,二指教师把握施教的时机 (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强调师友之间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做扬长避短的工作 (6)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注重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7)藏息相辅原则。处理好正课学习和业余爱好的关系 《 学记》 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 )讲解法。讲解应当“约而达” “微而减” “罕譬而喻”。

(2 )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后难,学生有针对性地作答

(3 )练习法。练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需要有规范,并逐步进行。

评价:《 学记》 十分强调尊师,要求形成社会普遍尊师的风气,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上述种种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还有“教学相长”。要求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 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董仲舒提出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同时强调“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第二节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它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对贤良策》 与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兴太学和重察举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善是性的这种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董仲舒所谓的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三、论道德教育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德教是立政之本。(2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 3 )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它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把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第二,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与《 颜氏家训》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三、论家庭教育

《 颜氏家训》 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儿童教育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1 )及早施教。(2 )严慈相济。(3 )均爱原则。(4 )重视语言教育。(5 )重视品德教育。

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弘扬孔孟之道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人性有上、中、下二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

三、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韩愈建议上层统治者效法孟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培养合格的官吏而教育天下之英才。为了培养人才,韩愈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四、论师道

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 师说》 ,提倡尊师重道。 (1 )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主张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另外,“道”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能体认到它,就可以为师传道了 (3 )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师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韩愈的《 师说》 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他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宋初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纵观宋朝历史,“兴文教”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概要地说,它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三次兴学”, 广设学校;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四、“苏湖教法”

北宋学者胡缓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学”。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北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主要内容有三: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 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概括为五点: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三舍法”是“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人太学者,经考试合格人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再接受升舍考试,并参酌平时行艺,逐次升入内舍、上舍肄业,成为内舍生、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

第二节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二、《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与书院教育宗旨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 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四、话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最初属于私学性质。

(1)在培养目标上,书院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而官学多以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

(2)在管理形式上,书院机构较为简单,管理人员少,强调学生遵照院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 (3)课程设置灵活具有弹性

(4)教学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学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和讨论。

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

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子读书法”

朱熹对于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 1 )循序渐进。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可回固吞枣,急于求成。

(2 )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精思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

(3 )虚心涵泳。读书时要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人为主,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 )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

(5 )着紧用力。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抖擞精神,勇猛奋发(6 )居敬持志。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第三节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一、“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由张之洞提出 实质: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

基本思想: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学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目的: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反动性。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张之洞与《 劝学篇》

张之洞1898年发表《劝学篇》分为《内篇》9篇,讲“中学为体”,用来“正人心”,《外篇》15篇,讲“西学为用”,用来“开风气”

三、“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的进入中国提供依据

(2)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3)有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利于维护民族尊严 局限:使清末新式教育笼罩浓厚的封建色彩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第二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二、书院改办学堂

三、改革科举制度

第三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二、《 大同书》 的教育理想

第四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开民智”、“兴民权”与教育作用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第五节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六节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四、确定教育宗旨

五、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第九章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 年初,蔡元培发表了《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并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引人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

实利主义教育主张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是要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利用美感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从而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916 年底,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1)明确大学的宗旨,即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提供研究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教员。

(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4)强调砒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基本思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三、教育独立思想

1922 年蔡元培发表《 教育独立议》 一文,阐明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教育与政党、教会在目标、性质上存在严重对立,因此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等具体措施。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 新青年》 杂志为阵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和阶级压迫

二、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贵族化倾向,推动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特别是为处在社会下层的工农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改良主义的平民教育思想,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另一种是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想,认为平民教育不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唤起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

三、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工读”的一般含义就是提倡“做工和读书相结合”。表现为不同追求: (1)勤工俭学;(2)工学结合;(3)为劳心与劳力的结合;(4)为建立一种“新村”社会的理想;(5)强调学生和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

四、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的。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法令,推进了职业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1915 年开始,全国教育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进实业教育的议案。1917 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高峰。

五、勤工俭学运动

1915 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他们通过勤工与俭学维持生计,到勤工与俭学结合,以探索改造中国出路的境界。出现了一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骨干。

六、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整体包括“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含义不同。“科学的教育化”即是要求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科学化”是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实施教育。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产生于欧洲。宣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民族优胜”等。

第四节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克伯屈依据杜威问题教学法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由柏克赫司特女士提出,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张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自订计划,自行学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废除课堂讲授;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安排学习;教师只是作为各作业室的顾问;设置成绩记录表。

四、“文纳特卡制”

文纳特卡制由美国教育实验家华虚朋创造。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一是给儿童以优美的快乐生活;二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三是个人的社会化;四是养成儿童普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这四个目标文纳特卡制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是创造的参与社会的活动

第五节1922 年“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1915 年湖南省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的议案

1921 年10 月,在第七届年会上,确定以“学制系统案”作为大会的中心议题,最后通过了《 学制系统草案》 。

1922 年9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了专门的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于1922 年通过《 学校系统改革案》 ,随后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施行。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又因有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七项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学制”的特点

(1)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缩短了小学年限 (3)中等教育阶段延长了中学年限,更好地与大学衔接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沟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5)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6)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7)新学制还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五、“新学制”评价

新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与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自己看看书即可)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节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的本质

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支配阶级服务的,教育受政治、经济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政治的变革。

二、“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杨贤江做《 学生杂志》 编辑时根据当时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人生指导”的观点。他认为教育要谋求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全人生指导”即是对各类生活进行指导。

第二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由黄炎培提出,其要点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为个人的谋生作准备。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科学的原则。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认为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培养。

第三节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一、“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晏阳初认为应该发展“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了实现这“四大教育”,可以采取“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第四节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梁漱溟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所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是中国文化在西方冲击下的一种文化失调。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靠教育来进行文化调适,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运用教育的力量使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在具体事实L 得到沟通调和。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1)1931 年,开办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和指导实验区的乡农教育。

(2)1933 年,开办乡农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单位

(3)借鉴中国古代乡约亲自撰写了《 村学乡学须知》 ,将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问题通过道德教育来实施

第五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生活教育实践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3)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最后,反对注人式教学法。

影响: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初步过程中形成的,在客服传统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节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诞生于40 年代初,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围绕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三大基本观点不断地进行阐述和完善,到40 年代末,形成了一个结构相当完整,内容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理论目的论的早期表述。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一般逐渐走向具体的过程中,对人的要求也依次递进。陈鹤琴从要求教育对象具有普遍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他以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现代精神,直到全人类的胸怀。

(2)“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活教育”课程论最概括的表述。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活的书,活的教材。“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排斥书本,但是书本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能反映儿童的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要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教育内容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

(3)“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论,既体现于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于儿童道德的培养上。“做”是为了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理论提出的,但事实上“活教育”在当时的试验、实验对象也只限于幼稚园至小学六年级的儿童以及幼儿师范学生。因此,“活教育”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于初等教育更显出其合理性。

推荐第5篇:教育史名词解释

1.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2.三舍法

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办法。宋神宗熙宁四年,将太学分为三舍,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

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可免解。 3.经正女学:

又名经氏女学,中国创办最早的女学之一。1898年 5月由上海电报局长、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创办。经正女学开设于上海城南。戊戌政变失败后,经正女学也被勒令停办。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科举制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现代的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就是从科举制上演变而来的。它创建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做中教,在做中学。 5.习行教学法

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他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同样,讲说不能废除,但也不可脱离实际空讲。因此,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1 3.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4.壬子癸丑学制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因干支分别属壬子、癸丑得名。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得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小毕业后得入中学校、师范学校或甲种实业学校。中学校毕业后得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全部教育年限为18年,6岁入学。该学制为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学制拟定,施行到1922年。除高师外,允许开办私立学校。 1.六学一馆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2.庆历兴学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在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参加政事时。其内容是:第一:令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第三,改革太学。 3.胡瑗教学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4.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的支持下主持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法。“熙宁兴学”是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5.监生历事

明代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凡在监十余年者,派至诸司实习吏事,历练事务三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6.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1.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2.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3.三大文教政策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b.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c.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4.“设科射策”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2 5.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6.察举制

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7.《颜氏家训》

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 1.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6.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推荐第6篇: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实践考核作业题

一、论述题

1.论述中国晚清时期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2.论述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指出是哪位教育家的教育主张,分析该教育主张的现实意义。

【材料】

“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2.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爱伦·凯“幼儿未来学校”主张及其对我国幼儿园建设的启示。

【材料】

“未来幼儿学校,既基于现实主义,又基于理想主义;既有书籍训练孩子的心智,也有活动锻炼孩子的眼与手;既是锻炼具有实际才干者之场所,同样也是锻炼理论家之场所;总之,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地各尽其善去做,去试验自己的力量,以求发展”。

三、小论文(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1.根据建国以来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面对挑战和机遇,思考如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作贡献。(要求:600字左右)

2.根据日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振兴计划的内容和成果,联系我国幼儿教育实践,阐述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认识与建议。(要求:600字左右)

(说明:作业题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30%;完成全部作业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

推荐第7篇: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A判断题(分析正误

4个20分)

1、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P1-3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

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1927)

蓝田人:五六十万年前(1963-1965) 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1965)

巫山人:两百万年前(1985)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杨贤江

问题——

教育的起源是什么?(神话、生物、心理、劳动、需要、交往)

2、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特点

P16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学)

官师合一:师 ——

国学:大司乐、乐师、师氏等

乡学:大司徒、父师、少师等

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组成封闭系统

“士——官”系统逐步强化

施教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一

教学内容和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3、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家庭教育: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礼记·内则》

二、国学(小学、大学) 小学教育:

入学年龄:8(王侯太子)、10或13(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5(众子、部分平民子弟)

学习年限:7年

学习内容:德行教育、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大学教育:

入学年龄:15(王大子)、20(贵族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

学习年限:9年

教育机构: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

泮宫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乡学

教育机构:乡校、州序、党庠、家塾

教育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4、春秋时期官学衰败的原因

(一)官学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5、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6、墨子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一)教育目标:兼士、贤士

厚乎德行——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博乎道术——知识技能

7、孔子“爱人”与墨子“兼爱”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

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是礼,其目标在“等级和谐”;

墨家建立的“兼爱”社会,老大是身兼权力、信仰于一身的教主“巨子”,是极权政治; 儒家要求的就是日常社会,帝王可以掌握权力,但不可独占信仰系统,其终极要求还是以儒家道德、知识与信仰系统约束权力,是一种“温和专制”、“有限独裁”。

8、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二、稷下学宫(战国)

性质:

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官私联营)

经费:齐国政府

教师:学衔

师生流向:来去自由

教学方式:注重论辩驳难

二、集讲学、育才、著述、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

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学无常师: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自由辩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9、孟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二)教育作用:内发论

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扩充善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对秦代吏师制度的评价

P104 a目的是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

b它的实行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体现了夏商周以来的官师合一思想

c私学的发展,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而秦人为地将官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10、魏晋的“五经课时法”

一、魏晋的教育制度——五经课试法:

曹魏太学的考试方法,源于东汉太学的儒经课试法。每两年考试一门儒经,合格者获取续考资格,不合格者隔年再试或勒令退学。强化经学教育,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任合一。

门人——弟子——文学掌故——太子舍人—— 郎中——随才叙用

中国教育史

11、唐代的“六学二馆”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统归国子监统领。

二馆:弘文馆(门下省) 崇文馆(东宫)——与六学并立

12、宋代的“庆历兴学”——范仲淹 a诏令州、县兴学

b创建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c变革科考。先策论,后诗赋

13、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新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京师同文馆以英文班开办最早,其份量也最重。法文、俄文班于次年开设,后来又开设了德文(1871)和日文(1895)班。

京师同文馆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于是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但仍以外语为主,强调“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

同文馆的学生最初限于八旗子弟, 后来也招收其他学生。学制8年,对年龄大免学外语的学生学制为5年。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14、严复的“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教育目标近代化模式: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B简答题(8道

5分一个)

1、荀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一)教育作用:化性成伪 性者,本始材朴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性:自然属性(素材) 伪:社会属性(结果)

环境(渐)、个人努力(积)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于是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精通儒经的就可以通过选士而作官,取得荣华富贵,从而大大激励起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儒学绝对控制了教育事业。

3、董仲书“性三品”说——教育作用:化民成性

上品之性——圣人之性(至善之性)——不教而成

中品之性——中民之性(有善有恶)——教而善,不教而恶

下品之性——斗筲之性(至恶之性)——教而难善

中国教育史

4、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为保证门阀世族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此后,各朝中央官学都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二) 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晋武帝设书博士及弟子员,教习书法。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下令在京师开设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学”。宋明帝时设立总明观,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三)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时期由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据《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按郡的大小规定了博士、助教和学生的人数编制,实际上确定了学校的规格。所以史籍多认为中国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自北魏开始,如唐代杜佑《通典》就说:“郡县学始于此矣”。

5、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今江苏南京)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儿童教育—— 重视早教:

提倡胎教。“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滋味,以礼节之。”

早教优于迟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严慈结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语言教育

(二)士大夫教育:重视“应世经务”

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因此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因此,除必读儒家的《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难可以应世经务”。

(三)学习态度与方法

惜时勤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虚心求实

重视眼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6、隋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私学

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中央儒学、地方儒学、专科学校

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四、专业教育的重视

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

7、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文以载道 “性三品”

(一)教师论 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尊师重道

教师的标准:道

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学习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8、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

9、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明代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清代顺治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到曲阜祭孔。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禁锢思想,文化专制

施行文字狱,建立厂卫制度////严控师生言行,划定言论畛域

10、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随人分限所及”: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歌诗”、“习礼”、“读书”: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诵书背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歌诗:精神陶冶,调节、宣泄情感

习礼:训练礼仪,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读书: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表达志向

11、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中国教育史

(三)“习行”教学法

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与传统的“主静”与“闭门读书”的教育方法相对立。

他强调感性经验,强调“躬行而实践之” 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学问以用而见之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

颜元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颜元又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阐述其注重“习行”的教学方法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在于帮助人们“办天下事”。“习行”不仅是获取真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育的目的。

注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

12、对洋务学堂的评价

进步性:

为传统教育打开了吸收新学气息的窗口。

培养目标由封建士大夫改为造就懂外语、会科技的洋务人才。

改变了以前清一色的“中学”课程,增设了西学内容。

促使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产生。

局限性:

第一,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不是私学。但又都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也不隶属于当时的教育管理系统,它的经费多靠自筹,学生毕业后没有官方提供的出路保障,所以严格说也不是官学,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而已。

第二,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如机械专业主要是为军工服务,电报、医务专业也首先着眼于军用。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实际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已。

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福建船政学堂由法国军官日意格(P.M.Giquel)、德克碑(A.N.D‘aiguebelle)任正、副总监。一开始就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明显因素。首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月课季考,学规繁苛,厉行惩戒等等,都是旧官学的传统。

13、“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评价

思考: 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

“中体西用”思想是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结合物。一方面,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商及文教制度,有其一定的进步性,推动了早期的现代化运动;另一方面,它又致力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有明显的落后、保守性,阻碍了现代化运动的进一步深人。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时,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中体西用作为惟一能容纳西学的原则,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媒介,成为中国更广泛、更深人学习西方向前迈进的思想阶梯,在这个意义上,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4、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中国教育史

(三)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五司共计设十二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学部的正式官员编制为40人。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原国子监归并学部。

1906年 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课。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各县设视学一人并兼任学务总董,每县下分为若干学区,每学区设劝学员一人。各村推举学董,负责就地筹集款项,按学部规定的程式办学。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

15、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1898年设立于北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兼用,观其会通”为宗旨。不仅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统辖各省新式学堂。 1902年,合并京师同文馆,添设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预备科,1903年添设进士馆、译学馆、实学馆。至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16、民国初的教育宗旨

1912年7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史称民国元年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7、民国前期的封建教育的回溯

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1月,通过“祀孔案”,令全国一律恢复祀孔典礼。中小学恢复读经科,大学设立经学院。

提出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1913年,袁世凯政府出台《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1915年初,又相继公布《特定教育纲领》和《颁定教育要旨》。在《颁定教育要旨》中,提出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教育宗旨。

实行双轨制国民教育

改初等小学校为二种:一名为国民学校,以符合义务教育之义;一名为预备学校,专为升学之预备。

18、壬戌学制的指导原则(1922年的新学制)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19、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922年,在《新教育》发表《教育独立议》。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0、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

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1917年1月9日,在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明确提出提出三点要求:一为抱定 7

中国教育史

宗旨,即在大学学习,是应该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不应该做为升官发财之梦实现的阶梯。二是砥砺德行,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三是敬爱师友,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其就职演说却是一篇宣言书,也是一篇宣战书,向封建主义思想与文化的宣战书!鼓舞了当时的北大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 ////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

听他们自由发展”。

新:陈独秀、马寅初、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旧: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陈汉章

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组织评议会。5名教授选出一名评议员,然后与校长共同组成评议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

由各系科的教授选出自己系科的主任,任期两年,管理本系科的具体事务。

由各主任组成学校教务处,选出教务处长,负责处理学校教学事务。

这些管理制度使得学校日常事务正常化,也成为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典范。

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思想

基础学科:文、理 应用学科:法、商、工

停办工科;商科改商业学并入法科;加强文理科;——文、理、法三科大学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1919年废科设14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开女禁;允许旁听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打破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另外,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保护下,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的传播得到了开放的空间,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的发祥地和五四运动的摇篮。

C论述题(2道

20分一个)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

40岁创立儒家学派

50-54岁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仁、礼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类:族类、类别、定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三)培养目标:君子(德才兼备)

修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安人:

学而优则仕

中国教育史

(四)教学内容

内涵——四教(文、行、忠、信)

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特点:偏重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习(温故知新)——行(笃行、行必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急于解决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由博返约、循序渐进、扣其两端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

分别激励: 樊迟(爱人)、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回(克己复礼为仁)

补偏救弊:

发挥学生特长

德行(颜回、冉伯牛、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耻下问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臆测、必然、固执、自我中心)

(六)道德修养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中庸:过犹不及)

君子和而不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七)教师论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2、战国后期教育论著《大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共10章,1546字。“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即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故《大学》实际上讲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学问,实际上也是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基本内容:

a“三纲领”(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三条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发扬光辉美好的德行

亲民(新民):教化人民,使之具有新的道德风尚; 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自身到他人以至社会的过程。

b“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

1、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和伦理特征,把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想作为个人修养和积极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儒家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反映了儒家政治和道德理想的阶级性 。物、知等指的是封建的政治和伦理思想。目的是协调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3、对科举制的评价(隋唐) 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评价

科举制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主观随意性大、易营私舞弊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科举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毕竟有力地保证了选拔的质量。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

第一,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二,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 第三,使官员队伍可以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为国家的运转增添了生机活力; 第四,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教育:双重影响

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4、宋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也不限于书院自身,而是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讲学。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讲会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各地书院甚至建立了互通声讯的联络制度,事先商定日期,明确讲会主题,届时各地学者不远千里赴会,并有隆重的仪式,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注意: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

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

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而较少受科举支配。

书院向一切求学者开放,并不限定入学条件。

书院的管理侧重于启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少有禁戒惩治的规章。

中国教育史

同一般私学相比,书院规模大,有教学组织机构,通常都拥有自己的学田、院产、藏书、供祀、教学设施,条件比一般私学优越正规。

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入学资格、管理制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5、1922年新学制特点及意义 初等教育:

幼稚园—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2年)

中等教育: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师范学校

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大学校(4—6年)、大学院

师范大学

专门学校

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二,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除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分别附设职业科和专修科,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中等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延长为6年,后两至三年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分组选修制。高中设师范科,高等师范升格为大学。

第六,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意义: 1922年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

6、壬寅—癸卯学制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初等教育:蒙养院(4年)

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

初级师范学堂(5年)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

优级师范学堂(3年)

(5年)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基本特点: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即使不算两端的蒙养院和通儒院,

中国教育史

也有20年以上,这样长的学制一般人很难修完,体现的是逐级淘汰的封建选拔制。学制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份量重,各有三级;而中等教育份量轻,只有一级,属于过渡性质而已,可见尚未摆脱封建传统的小学——大学的框架构建。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小学不设外语,也是要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中学根基;中学堂的读经讲经和修身课也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高等学堂政科(即文科),经学、伦理仍为必修课,艺科(即理科)也设有伦理课。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如初小由乡镇设立,高小由州县(及大镇)设立,中学由府(大州)设立,高等学校在省城设立,最高学府设在京城,同时鼓励私人办学(限于小学),也是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惩学生的各项制度。毕业考试由地方官会同学堂监督(校长)和教员主持,各类毕业生分别赋予相应的科举出身。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章程以中国男女之辨甚谨为理由,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初小和高小的学制均比男子初小和高小少一年,课程也少一些,可见其地位仍低于男校,而且女校的防范制度措施极其严格,以保持“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尽管如此,女校的设立,毕竟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程。

评价: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了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a生活即教育:教育本质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

(l)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有生活就有教育。因此这种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算毕业。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从这个观点出发,陶行知在1929年,具体指出,晓庄学校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方面的教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b社会即学校:教育组织形式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c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

中国教育史

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教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学生。

一、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

二、行是知之始,接知如接枝

三、有教先学,有学有教;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

四、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

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不是社威教育思想的简单翻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成的过程,也是陶行知逐步改造和摆脱杜威教育思想束缚的过程。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施行;它要求“手脑双挥”,身心全顾,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仅要拓展教育施行的空间,而且把时间延伸为全部人生。

六大特质: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具有尊重实际与生活打成一片,强调客观真理的鲜明特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大众的,要为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8、革命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P508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首先,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其次,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

再次,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 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 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 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三、依靠群众办学

推荐第8篇:外国教育史

浙江师范

1.城市学校3.苏格拉底教学法

5苏 格 拉 底 教 学 法 6 骑 士 教 育 7 教 育的要素及相互关系。8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3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12年1

、教 育 的 基 本要素有哪些?他们基本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3、夸美纽斯教思想的主要观点。

4、例举五种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师大2011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苏格拉底法道尔顿制杜威教育思想

华南师范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12年.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332教育综合真题

1、《理想国》

2、终身教育

二、论述题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3.苏格拉底法4.《初等教育法》2.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名词解释:终身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特征评 述 简 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2年人文赫尔巴特

华东师20

10、

骑士教育

6、《莫雷尔法案》

天津师大教育硕士10

5.苏格拉底方法6.《1988年教育改革法》2.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3.简述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

华中师大2010

5道尔顿制3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评述

12年4讲授法、

赞科夫的发

展性教学理论

陕师大11年

苏联的《国防教育法》5贝尔—兰开斯特制

首都师范大学2011

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学术贡献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西南大学2010

“苏格拉底法3.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有哪些?2.

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联系我国实际加以举例阐述。

曲阜师大

4.简述1958《国防教育祛》的基本内容和意义5简述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晌理论。6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论

北京师范12

3贝尔兰卡特制恩物

南京师范大学2012

苏格拉底方法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3.杜威教育思想

推荐第9篇:中国教育史

经济高飞 文化崩溃

——我的祖国 你的价值何在

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1年GDP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然突飞经济泡影的背后,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面临崩溃,传统文化于海外遍地开花,而我们自己却迷失。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不是应该重新被我们所认识。所重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 崩溃 传统文化 现实价值 深思

近些年来,孔子学院于世界各地开花,尊孔尚孔思想正悄悄席卷现代教育体系,国学已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似要复昔日之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中西交往频繁增加。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体现的尤为严重。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时行乐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正蚕食着中国的本位思想,动摇中国人的正统价值观念。和平演变的思想和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主张正不断地摧毁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西方的糟粕竟被我们这代人糊涂的奉若新潮,然究其背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属于我们灿烂文明中孕育的道德体系正被我们所遗弃而与此同时却被其他民族所借鉴。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必须是由一群文明的人类所组建。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是建立在高素质人群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实行的改革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能只看政策的第一步骤,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人们说政治改革的成败才是决定整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我认为不论是经济亦或是政治的改革都仅局限于纯物质层面,真正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展现其的重要形式就是文化。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精神、风貌、气质的透视镜。他有其自身特点,具有独一无二性。

中国传统教育源远流长,从西周的“六艺教育”说起,它既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武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深切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今天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正相符。一个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和谐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也将是和谐的。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愚民愚忠思想,但就其在教育层面上而言,其中有许多仍可为今天所借鉴的精华。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等等无不为今天教育中应当被审慎重视的问题。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更大限度的促进教育公平,更为拉近贫富差距,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起不可小视的作用,而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材施教,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为国家选拔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专门性人才。启发诱导与学思行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我国能够顺利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契机。

北宋王安石所创的“三舍法”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核形式,将平时考试与升舍考试成绩结合,建立起层层淘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成绩的思想,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更扼杀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素质,没有修养,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自己。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一群只认书本,不懂生活,不重感情的高分低能不合格人罢了。

还有,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迅速,书院不但是教育机构,更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

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人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大事,为政治献言献策。书院讲学时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书院中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师生之间质疑问难,学友之间互相交流。学术之风甚浓。而今天的高校教育,万马齐喑,闭门授课,不重学术交流,仅流于形式,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是整个高等教育处于死气沈沈的状态。

人们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只教读书,不教做人;只教知识,不教方法。一考定终身使许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公平令人忧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今天,这些积极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在蕴涵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处世做人,以德为本的重德主义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这些都是讲做人贵在有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为历代文化精英们所再三强调,而且为普通的中国人所认同,好好做人的意识因而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事、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极其道德修养从小抓起,成人之后方能自然地实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分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象是错误的,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社会上许多事情和现象暴露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重爱轻教,,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做人的家庭教育的直接结果。家长应当明白,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将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道德问题。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皆然。 家国结合,社稷为重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仁以为己任”“仁”,就是他的责任,即是对家庭也是对社会责任。

今天的家庭教育同样也需要继承这种爱国精神。了解国史,熟知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诚信做人,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是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任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因而以此来要求后代的言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不仅是以诚相见,而且应当是“正其义不谋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还进一步主张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战国时田稷母家训有“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的名句。这种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到家庭教

育中。尊老爱幼,家和睦邻的的仁爱主义价值取向和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一个民族能否得以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发展了,中国经济腾飞了,然而最终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腾飞的关键则始终在于我们的根,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利用我们民族的优势。我们期盼着经济可以腾飞,文化可以腾飞,我们的祖国可以腾飞。我的祖国,在你取得今天不易成果之时,请不要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直至今日仍存在巨大的现实价值。

推荐第10篇:学前教育史

一、填空题

1.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公养公育)。1.2.古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1.3.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是(\"庠\"),是学校的萌芽,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1.4.最早有记载的胎教在(西周)时期。

1.5.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计划的记录出自(《礼记·内则》)。1.6.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已经有了计划性,但还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年龄划分,比如(《礼记·内则》)以10岁前为学前教育期,而《大戴礼·保傅》中是8岁,《尚书·大传》中是13岁。(8岁)岁入小学成为封建时代占主要地位的观点。 1.7.\"三公\"是指(太师)、(太保)和(太傅)。

1.8.\"三母\"是指(子师)、(慈母)和(保母),除三母之外,当时宫廷内还置有(乳母)。1.9.(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1.10.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的《养胎》一篇中,提出(外象内感)胎教理论。

1.11.(《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1.12.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1.13.北齐医生徐之才的(《胎产书》)中提出的\"逐月看胎法\",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

1.14.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仪\")。(礼教)是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核心。

1.15.我国古代对太子、王子的教育,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1.16.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

1.17.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三者简称\"(

三、百、千)\"。

1.18.自(宋代)以后,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1.19.为儿童编写的故事书多出自(宋代)以后。

1.20.我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游戏)、(讲故事)、(体罚)。

1.21.我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语言教育)、(。识字教育)、(计算)、(自然常识)。

1.2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明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1.23.最早记载胎教的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

1.24.儿童诗歌的类别有(识字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

1.25.(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提出(孕妇对外界事物要\"慎所感\"的)理论,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奠定基础。

1.26.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儿童图画有(《养正图解》)、(《蒙养图说》)、(《养蒙图说》),都处于(明代)。

1.27.影响比较大的儿童故事有(《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说》)等。

1.28.胎教的目的、作用有(才德过人)、(健康长寿)、(形貌端正)、(选择男女)。1.29.知识掌故类的蒙学读物,以(《蒙求》)最为流传。 1.30.胎教的方法有(监督法)、(瘦身法)、(小劳法)。

1.31.用儿童口语编辑成的训诫类儿童诗歌中(《小儿语》)是一部影响极大的蒙学读物。

2.1.贾谊关于太子教育理论的著作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2.2.贾谊把太子整个教育分为四个阶段:(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19.22.皮亚杰认为,儿童教育的根本和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9.2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胎教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的和外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措施。1.2.三母制度。这是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之一。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子师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1.3.保傅制度。这是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之一。选择贵族和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身体、道德和知识的训练。师、保、傅,分为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称\"三公\"和\"三少\"。太保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和健康;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知识。 1.4.宫廷儿童教育。宫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宫廷儿童教育主要介绍以太子、王子为对象的教育,有独特的意义、内容和形式,主要体现在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上。

2.1.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2.2.眼前事。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位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浅而行之小也\"。

3.1.武昌蒙养院。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即湖北幼稚园,也叫武昌蒙养院,是中国创立的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户野美知慧,是日本来华的最早幼教工作者。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知识,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课程有行仪、日语等。

3.2.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其内容包括:①蒙养院的对象:3~7岁儿童;蒙养院的意义:指出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②蒙养院的设置: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③蒙养院的保教要旨:对儿童教育,包含德智体美的内容,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④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⑤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⑥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19.5.克鲁普斯卡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1917年出版了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著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重视学前教育,参与主持制定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各种政策性文件,发表了论述学前教育的文章,为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对苏联学前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6.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所谓\"发生认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思维)发展的结构理论,其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

19.7.结构。皮亚杰认为,所谓结构,也叫整体、系统或集合,\"是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结构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整性。

19.8.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其思想基础是康有为的建立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要建立大同世界,就要实行政治改革,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家庭界限。相应地,教育要实行儿童的\"公养\"、\"公育\"制度,即儿童教育完全由政府负责;人人由社会负责受教育,直到20岁。为此,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育\"的理想教育制度。康有为的这一思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二十年一贯制。这虽然至今都无法实现,但有着鲜明的民主性和反封建性,是进步的。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答: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包括:①生产劳动教育;②生活习俗教育;③原始的宗教教育;④原始的艺术教育;⑤体格和军事训练。

1.2.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答:中国的胎教,最初是宫廷中的早期教育。封建统治者实施胎教,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合格君主。春秋战国以后,胎教逐渐下移民问,成为人们培养合格后代的措施。要让儿童的教育有一个好的起点,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孕育一个德才兼备、健康长寿、形貌端正并且最好是男性的后代。

1.3.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答:原则:①教儿宜早;②教子义方;③信儿勿诳;④潜移默化;⑤量资循序;⑥有教有爱。方法:①游戏;②讲故事;③体罚。

1.4.古代初步(学前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答:包括:①培养志向;②教以孝悌;③诚实无欺;④行善积德;⑤礼貌谦让;⑥勤俭耐劳。

1.5.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答:①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②获取功名,光耀门楣;③立志做人,修养品德。

1.6.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婴幼儿身体的养护;②童生活常规的培养;③初步的道德教育;④早期的知识教育

1.7.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及其评价。答: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胎教的方法:①监督法;②小劳法;③瘦身法。评价:中国古代胎教,历史悠久,其实践与理论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论断可以借鉴,其片面的、不科学的内容应予以批判。

1.8.古代儿童诗歌有哪些种类?答:古代儿童诗歌有:①识字类;②知识掌故类;③诫类。

2.1.试析贾谊\"早喻教\"的主张。答:贾谊将太子教育分为4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属于幼儿教育。胎教:(1)选择父母是胎教的根本问题。(2)对孕妇要进行\"正礼\"教育。(3)安排适宜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学前教育:(1)贾谊\"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早,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实施学前教育。(2)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3)宫廷中,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任教师。(4)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左右前后皆正人\"(5)学前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包含体德智的要求。 ......

19.5.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答:幼儿的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1)蒙台梭利强调感官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应加强适当的教育,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门。这种观点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2)在教育实践中,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对儿童进行了各种感官教育。这些材料是符合儿童认识特点的,感官训练活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3)但是,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的,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感官教育的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9.6.简述克鲁斯普卡娅关于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答:克鲁普斯卡娅主要是从三方面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1)她把发展学前社会教育同国家的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她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妇女也参加生产劳动,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儿童的照顾,而设立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2)她从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儿童的教育应及早开始,儿童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会使儿童终身受益。(3)她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角度,强调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需要借助于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进行。

19.7.简述皮亚杰理论的思想基础。答:皮亚杰理论的形成受到很多人的影响。(1)在哲学上,皮亚杰受康德影响较深。他的\"图式\"概念渊源于康德的\"先验图式\"。(2)在自然科学上,皮亚杰早年受生物学的影响很深。如达尔文的\"适应\"概念,成为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将达尔文的被动的适应发展为主动的调整与同化。(3)在心理学上,格式塔心理学关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中霍尔的复演说,瓦隆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谈话诊断法等都对皮亚杰有所影响。(4)在教育学上,皮亚杰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人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内发论、儿童中心论、活动教学等观点对他影响很大。

19.8.评价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答:关于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皮亚杰在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创造性的贡献。(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一他律~自律一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3)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个重要方面。(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①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②忽视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1.如何继承和弘扬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1.答: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历史阶段,始终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1)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老区学前教育始终是有坚定正确的服务方向,即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这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最充分体现。这一服务方向主要是通过解放妇女,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来实现的。学习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崇高精神有助于端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思想,有助于让全社会尤其是工厂、企事业单位正确认识学前教育机构的价值和功能,使他们在取舍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时更慎重。(2)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诞生在条件艰苦、物质匮乏、战争频繁的年代。它所取得的所有成绩是与群众热情支持密不可分的。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即使在物质较丰富的我国城市,继续提倡勤俭办园、因地制宜、不相互攀比仍然是十分必要的。(3)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托儿所、保育院是对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至今,我们继承了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强调保教合一的经验,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保教合一的必要性,从行政管理制度上加强对各自职责和相互协作的行为的规范。有的幼儿园保育员和医生也共同参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最重要的经验是她有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高素质的保教队伍。老区保教人员一切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当前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总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学前教育。它在本质上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学前教育,它所创造的幼教业绩,它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它的崇高精神和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永远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的辉煌乐章。

第11篇: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 C )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 B )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 C )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 D )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 B )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五、简答题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六、论述题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

二、单项选择题 (D )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 D )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C )

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A )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D )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

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A )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四、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四、简答题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五、论述题

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1)、孟子的性善论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二、单项选择题

( A )

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 B )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 )

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 )

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五、简答题

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1、书同文

2、行同轮

3、设三老以掌教化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必仁且智”。

六、论述题

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二、单项选择题

(A )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 A )

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五、简答题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二、单项选择题

( C )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C )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 C )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五、论述题

1、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二、单项选择题 (B )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试(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 C )

1、“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A )

2、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四、简答题

1、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

(1) 以讲授理为主的;

(2) 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

(3) 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为主的; (4) 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师。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二、单项选择题 (B )

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四、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B )

1、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 C )

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A )

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B )

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五、简答题

4、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四、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改革的意义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4、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5、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二、单项选择题

( A)

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B )

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3.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

4、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

6、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7、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二、单项选择题 ( A )

1、《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B )

2、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A )

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D )

4、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五、简答题

2、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

(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12篇:教育史论述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强调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2).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民众。 (3)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如教材“六艺”。

(5)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重视道德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孔子总结的教育经验是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简述孟子关于教学的教育思想。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思想倾向的内向,并不意味这他反对从外界获得知识;相反,他同样认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知,他的教学论分为:

一、深造自得;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想。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

二、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三、教亦多术;

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两意。

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地位:荀子将君师并称,进而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因此,他强调尊师重师。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从师是积累善和改变自己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因此,国家兴亡与教师和教育息息相关。

条件:荀子认为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几方面?

答:《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五个前后相续的步骤。它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多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只有每个步骤的完整实现,才能有个人学习的进步。它着重于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但亦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5、《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教育教学的原则:“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7)“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答: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6)要注意德育与艺教相结合

7、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8、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1、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第三,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教学注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2、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安排。

第三,学规严密。

第四,经费自主。

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9、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概念:“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选举法全为世家大族所操纵,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10、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答:作用:

推动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具有进取精神的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意识。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影响:

积极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另外,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11、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唐科举的产生:

(1)隋文帝登位之后,力图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对妨碍中央集权的旧制度进行改革,选官采用察举制。

(2)隋唐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在吸取察举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调整改进,缍形成科举考试制度,中国考试制度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唐科举的影响:

(1) 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

(2) 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3) 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4) 科举制度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总之,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学校教育产生实在的导向作用,使学校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1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其《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并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 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3、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而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又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 (1)五教之目(2)为学有序(3)修身之要(4)处事之要(5)接物之要。

借此,朱熹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

14、简述明代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重要性:王守仁坚持古代儒家教育传统,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即封建的伦理道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

目的:明人伦。

指导思想:知行合一 主张:

1、静处体悟: 早年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因而无须外求,只须静处体悟。

2、事上磨练: 晚年的他认为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改而提倡事上磨练,即结合具体实际,体现其“知行合一”的思想。

3、省察克制: 主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4、贵于改过: 他认为人难免会犯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过错,最重要的是能够悔悟和改正。

15、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中学”也称为“旧学”,指中国传统学问,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西学”也称为“新学”,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历史(西政、西艺、西史)。

实质:通过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1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答:贡献:

1、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

2、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4、提出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启迪: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学风建设、大学内部的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7、“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倡导教育个性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实用化,教育科学化,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2)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 ②教育普及有所推进,义务教育得到提倡,中等教育也有所发展;

③学校教学内容改革。首先,白话文和国语得到推行;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④师范教育和大学也得以改革。北大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封建教育,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成为大学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北大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这一时期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18、二十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引起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试验,以下是从西方引进的:

①设计教学法、②道尔顿制、③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 (2)下面的是国内的: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实验;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

二、论述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论其现实意义?

答:“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完整的、系统的中体西用思想形成于洋务运动后期,是由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其代表作《劝学篇》中提出的。

“中学”是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而西学指的是西政、西艺、西史,“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由于张之洞本身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此时的西学还停留在器物阶段,没有提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概言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肯定中学的主导作用, 把“中学”作为立国的主体。并在此前提下承认西学的辅助价值,用它来充当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它的实质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虽然“中体西用”这种文化关系模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完全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否定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含义。

其一:“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不仅开创了近代留学教育之先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而且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而在新时期我们更要从中吸取营养,以期更加卓有成效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发展留学教育可以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教育的大潮中看到差距、明确定位,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其二:”中体西用“思想还启示我们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鼠目寸光,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在总结百余年来古今中西的冲突与融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确立全球眼光,强化民族意识,正确对待和冷静思考“国学热”等一系列的文化和教育现象,处理好新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

1、他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宗旨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对于我们确立教育目标,解决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实用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2、他对北京大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包括:抱定宗旨,改革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推动教育独立思潮,为推动教育的真正独立,他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

蔡元培对国民教育的大政方针和宏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他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不屈从压力、锐意改革、坚守信念的品质,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深知把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的理论在中国没有出路,所以他把“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现实意义: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动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和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4、试比较王阳明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阐述其教育意义。

答:

一、王阳明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比较

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反对传统教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出发点的。旧的传统教育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弊病。 ‘教学做合一’就是针对这种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的旧教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王阳明认为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陶行知认为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得翻半个筋斗,变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行”学说。主张从做中学,注重实验方法,以求得活的知识,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获得知识和发展智能,反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对以往现成知识的灌输, 二:“知行合一”的教育意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调,意向的道德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为现实的道德性。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道德相对滞后的社会来说,也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道德水平的提升。王阳明很有针对性的首倡“知行合一”论,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对于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如何紧密结合四化建 设的实际有重要借鉴作用。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它正在引起社会生活各 个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这些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渠进了解社会, 并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推动学生为四化而努力学习。这样学生心中 就会常常装着整个祖国,关心国际形势,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13篇:中国教育史

1.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P15

2.西周的学校系统?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的郊外六乡行政区的地方学校:家塾、党乡、州序、乡校,总称为乡学。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P20

3.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

A.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要建立在经

济发展的基础上:先富后教(庶、富、教)

B. 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

C. 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教育感化人,同于法,优于法——道德信念P30

D.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信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P34

5.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 学、思、行相结合

B. 启发诱导

C. 因材施教

D.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P36

6.教育目的(墨翟)培养“兼士”、“贤士[“博乎道术”、“辩护言谈”“厚乎德行”]P61

7.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人伦就是人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孝、悌、仁、义、理、智、信]P68

8.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异同?

A. 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性的作用,都把树立社会道德观念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且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先验论的窠臼,但他们的研究又无疑比“信相近”的笼统认识要细密充分得多。

B.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改造本性。此分歧严格说来并无实质差异,实际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C. 孟子着重论述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力图说明树立道

德观念和实施教育的必要性。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突出了教育的作用,也是习相远认识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启迪了后世教育家对有关问题的探讨。P69

9.《大学》教育目标:“三纲领”

A.明明德: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学做人的第一步。

B.亲民(新民):推己及人,是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

C.止于至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P91

10.《学记》教育教学

(1)原则:a.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藏息相辅原则(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2)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P97

11.秦统一文字:书同文[小篆]

12.汉朝的文教政策P105:

A.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a.秦二世而亡(治国指导思想未因时而变[重法])

b.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民渴望从战争中摆脱出来过安定的生活[修生养息]B.放弃黄老而尊儒

a.周边国家侵扰,诸侯国家壮大,为巩固大一统

b.儒学主张用‘礼’来调节人民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13.太学:

1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

式成立。

2太学的基本特点:A.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官吏○

B.御定统一教材

C.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D.建立了正确的考试制度

F.“学而优则仕”制度化P109 14.鸿都门学和官邸学:

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

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官邸学:a.以宫人为教育对象宫廷学校○

b.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P110

15.王充的 唯物主义思想: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今胜于古P122 16.两晋时期的官学

1太学P131 ○

2国子学咸宁二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咸宁四年确定了国官制度。 ○

17.发展科举(隋朝时期)

A.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恢复察举制并进行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B.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制度转变的开始。

C.隋炀帝大业二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P158 18.中央官学(隋唐):

A.隋代中央官学始称国子寺,独立后改称为国子学,大业三年又改为国子监。

B.国子监既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国家所用的统治人才]P161

19.论师道(韩愈的教育思想)《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A.“学者必有师”

B.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C.以“道”为求师的标准D.提倡“相师”,确定民主性的师生关系P193 20.地方官学(宋朝)

1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州学/府学;县学 ○

2宋立国之初,便陆续建立地方官学,统治者对已设学校态度积极,表现为:○

α赐书β赐学田,对地方官学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3宋朝地方官学的大发展开始于“庆历兴学”○,“熙宁兴学”也促进了其发展p20

421.宋朝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p214 22.“熙宁兴学”(王安石)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a扩增太学校设p229 ○

b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c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23.系统的人才理论(王安石)教、养、取、任p232 24.朱熹教育论著 《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朱文公文集》p233 25.朱熹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

1先入为主,及早施教p235 ○

2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3首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6.朱熹论读书感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p239 27.中央官学(明朝)

1国子监教学制度:a创立历事制度 ○

b实行积分法

2其他中央官学 α宗学β武学p245○

28.论儿童教育(王守仁)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p259

29.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的书院)均由阮元所创建。

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特点:○

2各有所长,因材施教 ○

3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p273 ○

30.“习行”教学法(颜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与躬行实践p292 31.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它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

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学生仅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 1902年1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P314

32.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 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

2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p346○

33.废科举,兴学堂 清末科举从改良到废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增新阶段:○主要是在不触动原来的考试制度及科目的情况下增添一些“实学”考试科

目。

2革旧阶段:主要是针对传统科举考试的主项──八股文而言。 ○

3废除阶段:新学制的制定和旧科举的废除是同时提上议事日程的。1905年清廷废止○

科举制度p350

34.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

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

3教育宗旨的制订 ○

1906年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p352 35.“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

a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

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b Ⅰ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 ,其社会意义是“强兵”。

Ⅱ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社会意义是“富国”。

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际上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道德观念。Ⅳ 世界观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Ⅴ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蔡元培指出,美的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具有超越

性p369

36.1922年 “新学制”特点:

1 “新学制”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划分教育阶段 ○

2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4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兼顾升学与就业]○

5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

6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

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p401

37实现普及教育的方法——“小先生制”

1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

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2“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

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3○“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4“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475

第14篇: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1

师又是自由知识分子,这种双重智者:早期的智者既是职业教的身份赋予智者能够脱离体制束缚,以一种自由理性现实的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其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安提丰,共同的理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2

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智慧及德行:苏格拉底认为道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做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其优点是认为道德是可教的,缺点是其观点并不完善,知识并不等于道德。3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的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及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务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4乐理论四门课程。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

5

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学习既回忆:认为人在出生以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食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他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6贵族宫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 代的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七艺,教育的方法也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7种特殊的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骑士教育

:是西欧封建社会一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效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三个阶段,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满七八岁以后,进入礼仪教育阶段,岁为侍从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14——21七技,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8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中世纪大学:从性质上看是一 有一名在某一领域内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只是交易。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其基本特征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9

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爱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是上层市民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其特点是:在领导权上,行会、商会办学——市政当局管理。内容上,强调实用知识,采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培养目标上,为了培养职业人才。10 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班级授课制:主张把全校的学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别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以替代传统的个别施教。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习好的作为组长,帮助老师管理10人,选出一名学小组同学,考察同学的作业。要求:班级应该由固定的课本1应该用一定的目标2生应该在做同样的功课3每个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4全班学教学时11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白板论:洛克认为人出生以后 知识都是建立的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12建贵族遗风,又具有新兴资产阶绅士教育:就是培养既具有封 级的新式人才的教育,他主张把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智慧和实际才干的事业家。举止优雅、有德行、13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泛爱教育:是在夸美纽斯和法 出现的新式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法,入学的贵族子女一律改穿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14大学。特征之一是积极吸收最新哈勒大学:是欧洲第一所新式 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并奠定了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语。15 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赫尔巴特的五道观:即内心自所谓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的

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所谓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的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16

播教义争取信徒为重要目标,以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以传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为主效力的学习,承担教育信徒及其子女的职责,以七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决定了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目的,基督教教义是中世纪教育的基本内容。一,

1 教育目的论

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哲学王2养之国人才。苏格拉底是专家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3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

,通过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生活,并为来生做好准备4培养自然人卢梭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5

6斯宾塞,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赫尔 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索要确立的目的;所谓的必须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7

教育是“生活“”生长“”经验改造“,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杜威认为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这种过程中。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也是无目的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再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无目的论二, 1 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回归自然”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基(准,才是,即以自然的教育为良好有效的教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2)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育 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与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3)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 自然教育方法原则即主张实施(4)“消极教育”2教育应当服从普通的秩序,即客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儿童少加干涉观规律,一是教育活动应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或秩序,二是教育应该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3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向学生讲述新的教材1)明了,清楚的感知新教材,

( 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把新2)联合(或联想),巧妙地进旧观念联合起来(的概念体系,在新旧观念的基础3)系统,系统的形成普遍性

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成的观念4)方法,巩固和应用所有形 41)杜威五步教学法

情境给儿童准备一个真实的经验的2)

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在情景内部形成一个真实的问3)

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从占有资料和必须的观察中,4) 的方法自己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5)

自己的方法与观念是否有效儿童通过应用检验观念,检验三,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实施过程 课程论

年)这一时期以身体的养育和锻1) 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两 炼为主(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2)儿童期的教育(

2-12岁)身体,其次是儿童应掌握一些道德观念(是可以和必须学习的时期,在学3)青年期的教育(

12-15岁)习知识问题上,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并通过学习培养情操,在学习内容上,注重自然科学,在智育方法上,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学习,反对啃书本,反对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主张直观教学,并要求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用途(接收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4)青春期的教育(

15-20岁)做城市中的自然人,提出了青春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作为道德的一部分(要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注重培5)女子教育,对女孩子首先

养灵巧,还安排女子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2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1应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根据经验兴趣,等课程○

2数学、逻辑、文法等课程;○

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3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

根等课程○

4外国语和本国语○

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5趣,根据社会的兴6据宗教兴趣,应设神学。应设历史、法律、政治等○

根统觉与课程:根据统觉原理,赫

(二)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把历史和数学当作学科中心。发展与课程:婴儿期(

(三)儿童的加强感官训练,0-3岁)幼儿期(发展儿童感受性;《荷马史诗》为主,发展儿童想4-8岁)教学内容应以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3 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及教育斯宾塞的课程理论:斯宾塞从和课程的目的,提出开设五种类

型的课程:○

1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生理学、解剖学○2逻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学○

教育学、544文学和艺术。心理学○ 历史学和社会校的活动教学分四类分别适应

杜威的课程理论:杜威认为学儿童的生长的四种本能要素:○

讲故事○

21验。手工训练○3游戏○4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主张“从做人中学”,强调学习观察实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杜威教育本质论

及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育即生活,学校生活是生活的一教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我行我素,杜

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2○

教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

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即经验改造。首先克服了经验与教育理性的对立。其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再次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五,性。

英国:○

17—118英德美教育普及

初等教育;慈善性质的初等学

初等教育:国会控制的校;私人学校。○

2法学校;公学、学园。○

中等教育:文3育: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高等教德国:○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

初等教育:泛爱学校;○2机构、骑士学院○

3勒大学。宗教国——英国教育的移植;建(3)美国:高等教育:哈殖民地时期:国初期的教育制;文法学校——文实学校;高:教育的地方分权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州立大学出现。六,德国:19

等义务教育法》学前和初等教育:世纪英德美教育普及颁布《初 和丰富;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教学内容扩展学校数量增加;师范教育得到发展。定文科中学教师任职资格,推行中等教育:文科中学,规新的课程体系林大学创办,高等工业学校或其高等教育:柏他专业性院校创立。英国:

年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839年,国会直接领导教育委员会;1899初等教育:导师制,布实施《初等教育法》1870年颁教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与新大学育:捐办文法学校。,公中等学 推广运动;城市学院成立。英王学院,伦敦大学,美国:初等教育

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 ;贺拉斯.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公立19曼建世学校运动。学校,公立中学;中等教育:文实专门学院,州立大学、研究型大高等教育: 学、赠地学院出现。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教育法》第二次1○

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术教育○

32强调天才教育○加强职业技4量教育经费。七, 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制

增拨大①区别

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以农业立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以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责任,为孩子选择学校,并交纳学费。武士教育,雅典属于公民教育。②教育类型:斯巴达属于③教育目的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斯巴达统治者对内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商贸,则竭力培养其成为生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炼战士,由国家的④教育体制:斯巴达为锻岁男子设立兵营是的训练所,为7岁——1818训练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军事育。雅典则有私人设立多种类型的学校,比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人人选择入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达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⑤教育内容:斯巴雅典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员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课目的讲授和争辩。形式单一,程度较低。雅典形式⑥整体评价:斯巴达多样,程度较高。八,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 希腊化教育特点

制度,广泛地流传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对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文化和教育中心转移,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中心,而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城。③希腊的触及学校发生蜕变。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生通常注重以德、智、体、美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教育。覆灭,体育、美育逐渐被削弱,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注重和谐发展和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④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⑤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九, 罗马共和国早期、晚期、

相同帝国教育的不同

切相联系②注重道德教育③教 ①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密育思想更具操作性而少思辨性。不同点上是培养农夫、军人为目标的以 ①共和早期的教育基本家庭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②共和后期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教育体制。③帝国时期罗马进入了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时期。教育在这个时期以培养忠诚官吏和忠诚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十, 早期人文主义、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文艺复兴

早期人文主义者的共同特征:般特点

古典科目构成了人文主义课程①的基础和主体②强点教育与社会联系,但对自然科学研究尚未重视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教学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越来越走向形式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一

般特点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①教育目标上,提出了人。②培养对象上,强调尊重儿童,爱护儿童。③教育内容上,提倡古典人文科学,主张恢复古代希腊在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④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直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在培养目:①人标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的天性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托古改制的内涵③世俗性。不论,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是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④宗教性。人文主义仍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他们希冀从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早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十一,(校1夸美纽斯的学制论

)婴儿期(0-6岁):母语学校2)儿童期(6-12岁):国语学(

语学校3)少年期(12-18岁):拉丁(十二,4)青年期(

18-26岁):大学 夸美纽斯第一次从感觉论来论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证直观教学,一是教育应从观察实际事务开始;二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以使用图片或模型;三在呈现直观教具时要将他们直接放到学生眼前,放在合理范围以内;四要让学生先看到实物或模型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十三,

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他整个社会卢梭的性善论:卢梭关于发展观的一部分,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卢梭认为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的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只要顺其自然发展,就能达到高尚的道

德;怜悯心可以使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的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卢梭还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良心也使得自天赋,它的作用不仅仅知道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性善论是与原罪论针锋相对的,充满着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十四, 则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 教育只有通过才能真正产生本途径,育。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即通过教学来实行教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即多方面的兴趣。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坚实的基础十五,第斯多惠的影响人发展的

因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三个因影响人发展的三个要素是:天

资,教育与自由自主。指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 天资,的基础,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教育是造就公民的必要手段,是促使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促使个人天资得以最大限度开发的最佳工具,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个人自主自由的发挥,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十六,第斯多惠遵循文化原则

(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特有的文1)应当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 化(

调起来,遵循自然是最高原则2)将遵循自然与遵循文化协十七,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人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人的灵魂。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属于植物的,如果他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是既是营养的,也有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第15篇:中外教育史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虚静无为、柔弱处下、知足不争。

4.一般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5.王守仁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采取 诱、导、讽 的教学方法。

6.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7.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由博反约、深造自得、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8.宋初四大书院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10.思想家、教育家有 昆体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1.中世纪的教育有两类: 宗教教育、世俗教育。

12.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是明了、联合成联想、系统、方法

13.《爱弥儿》卢梭,《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教育漫画》 洛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14.大学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 意大利、法国、英国

15.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1.《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根据自己多年雄辩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当时罗马教育情况,于公元96年发表的专著,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集中论述了他的分班教学、学科并进、早期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对学生天性禀赋的了解等教育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教育部陆续公布的法令法规与壬子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因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故称此体系为壬子癸丑学制。

3.(孔子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先师。教师要积极开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给予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学习。

4.科举:即分科选举,是指通过逐级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从隋朝产生,清末废止,共沿用了13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影响最大的取士制度。

5.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针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违背自然残害人性而提出的,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并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儿童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6.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称作“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诱导式的问答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四个环节。

7.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1.《劝学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它是出自:《荀子》

2.“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以下哪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来的?董仲舒

3.我国最早提倡并投身与职业教育的是:黄炎培

4.我国全面以科举考试取仕制代替推荐取仕制是在:唐朝

5.《母育学校》是西方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

6.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的《教育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

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是以下哪一派提出来的?法家

8.提出“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的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

9.《理想国》是古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所著

10.提出“集体教育理论”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11.“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

12.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对英国现代教育颇具影响的教育法令:《巴特勒法案》

1.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2.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克己复礼为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3.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

①书院是教学结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结构;②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④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4.朱熹读书六法是什么?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勤加背诵,认真思考;③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④切己体察:“读书其理,当体之于身”,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行动;⑤着紧用力:抓紧时间,坚持不懈;⑥居静持志:要收心敛气。

5.简述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①改革科举考试制度:a,废除明经诸科b增加进士名额c进士科考试,答本经和兼经 d考试分四场e原明经诸科,一律改考进士科f新立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②改革学校教育制度a改革太学b整顿州县学c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③置经义局,撰《三经新义》④重视学校的教育和作用,反对天才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6.简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即纲常伦理,“西学”指西方军事,科学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坚持封建礼教统治秩序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律例和先进技术,作为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7.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8.简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五原则。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知识的理解,恰当的应用),量力性原则(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9.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简述: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意义:为扩大教学规模,实现教育对象的普及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今天所有学校教育部采纳的基本教学制度。

10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1)教师要按照一定教育目的进行教学(2)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3)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统知识教学应统一起来。

1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

根据对兴趣和注意规律的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个阶段:

明了:教师通过直接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地表象。 联想成想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拘束谈话,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准备获得新知识。

系统: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或消化为他自己的知识的阶段。

方法:对所学知识通过行动加以巩固和强化。

12.简述赞科夫的教学五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论述题

1.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他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杜威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了:(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a生活便是教育;b生活决定教育;c教育可以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主张走出校门,接触生活和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3)教学做合一。教和学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中心而进行。

2.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试析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及其对我国今天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利:(1)作为取士制度适应时代的需要,利于大量选用人才,打击贵族特权,扩大当权者统治的阶级基础;(2)其思想统治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王朝的向心力,巩固中央集权;(3)促进社会上求学向仕的风气,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4)以成绩为标准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士的相对客观。

弊:(1)科举成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世人求学的目的及学习态度有了偏差;(2)科举内容限于儒家经典及华丽辞章,禁锢了学术思想,扼杀士人的创造性,形成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3)科举考试中贿赂考官、徇私舞弊等现象普遍,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真实水平;(4)统治者重视科举而轻视学校独立发展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及内容围绕科举而展开,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4.试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关于教育改革:①课堂教学,主张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准备,从而学以致用。(3)关于爱情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感情。(4)关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①热爱孩子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和渊博的学识③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④有工作热情,敢于创新。(5)关于学校管理:①论教育思想领导②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组织领导③论校长的听课和分析课④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⑤论教师工作与管理⑥论学年工作总结(6)关于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①关于农村教育的论述②有关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

第16篇: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纲要

导言

 教育史的两条主线:教育制度史和人物思想史

 以史为鉴,古今对照

 外国教育史也是一部西方文化史,涉及西方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  善于揣摩中外教育史的异同,深入探究和总结。

外国教育史 体系要览

 古代教育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斯巴达、雅典奴隶社会

苏、柏、亚

古罗马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封建社会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近代教育史(资本主义产生确立时期)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 欧美主要国家的近代教育制度(英法美德俄日)

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洛克、斯宾塞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福禄培尔

马克思、恩格斯

现代教育史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教育思潮

 欧美主要国家的现代教育制度(英法美德日苏)

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杜威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

存在主义、新行为主义

现代人文主义、终身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前氏族时期

 特点:群居、没有语言文字、无阶级差别

 教育内容: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

 特点:

1)以母亲血缘组成固定的群落

2)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 教育内容:

1)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

2)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3.父系氏族时期

 特点: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男性在部落中居统治地位。

 教育内容:

1)按照男女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分别进行。

2)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成丁礼”

4.军事民主制时期

 特点: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民主管理制的出现(酋长、人民大会、议事会)

3)部落间战争频繁

 教育内容:重视军事教育,阶级教育的萌芽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谨记)

1)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接受教育,儿童实行公养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处于原始状态

4)阶级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苏美尔人的文化教育

• 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城邦

• 楔形字、泥板书

• 学校的产生(寺庙、祭司)

• 泥板书舍:最早出现的训练书吏的学校

2.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 继承苏美尔文明

 寺庙学校分为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 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式

 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埃及的文化

尼罗河埃及文字芦叶纸

2.古埃及的教育

1)学校类型

 宫廷学校:设在宫廷中,招收皇家子弟,毕业后经过业务锻炼,委任为官吏 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设在寺庙中,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古埃及的学校

 职官学校:大多设在政府机关,招收贵族官员子弟,通过学习普通课程和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训练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

 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培养文职人员,即熟练运用文字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2)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内容普通的文化课程(基本的读写算)

专门职业课程

高级的科学技术知识

 方法:机械、单一,多为口授,体罚严酷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古代印度的社会概况

 印度-雅利安文明的形成(梵文)

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瓦尔纳制度)婆罗门:僧侣、贵族

第17篇:教育史1

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号令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0年2月1日施行。供10章60条,《章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时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有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幼儿园的认为及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的,并确定了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3、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的观点,反对天赋观念,极为重视 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经验而成长时,他的精神世界中才充满了各种观念,父母和教师就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成长的决定者。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梭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他反对 洛克那种\'和儿童讲理论\'的方法,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反对实行体罚.他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 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这种自然后果法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适用的。这是杜威关于教育恩本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外国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过来得以生长,就是说,教育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使儿童的本能生长,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

9、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是红色政权1934年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条例》条例对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的上级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作了详细的规定。《条例》的颁发,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1917年出版了第一本用马克思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著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重视学前教育,参与制订了发展苏联学前教育的各种政策文件,发表了论述学前教育的文章,为建立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6条,1使儿童全面发展2使教养内容和幼儿实际生活相结合3使幼儿有独立活动完成简单任务的机会4使幼儿习惯于集体生活5使必修作业、选修作业以及户外活动配合进行6使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结合。“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所指的儿童相互联系的,灵活的,连贯的五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他指出,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

17、《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包括幼儿年龄特点与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手段及注意事项等3大部分.《纲要》使幼儿园教育有章可循,起到了拨乱反正、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18、预成论一种沿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 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年化了,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这种观点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别是后者)特点上 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和阶段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爱好和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19、《爱弥尔》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局卢梭1762年发表教育哲理型小说《爱弥尔——教育论》。该书是卢梭经过20年的思考,用三年的时间写成。卢梭通过他设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尔”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该书激烈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传统文化的腐败、反对戕害儿童自然本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应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教育程序。20、幼稚园\"新大陆\"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的\'新大陆\'。他认为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因此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4、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三大纲领(1)目的论: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课程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书本万能的旧观念则形成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现象(3)方法论: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21、《儿童权利公约》于 1989 年在第 44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共 56 条。

《公约》精神体现了 4 个基本原则,即儿童 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正是根据这些精神,1990 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政府签署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承诺。

是对卢梭自然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卢梭的“尊重儿童的天性,并促进儿童天性自由发展”思想基础上,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这一响亮口号,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批判,在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非常广泛和持久,对我们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3、\"自然教育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卢梭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 封建性;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然人(自由人)。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原则。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样,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说想不出有什么\"无教学的教育\",他也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在这里,赫尔巴特论述了教学同训育的关系,这也是他重视教学活动的原因。

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一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

26、“开发教育方法”(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维尔德斯平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他主张幼儿学校的教学培养幼儿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独立知识的能力。该方法具体包括激发好奇心、通过感觉教学、从已知到未知、让孩子独立思考、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等方面,为了促进该方法的说实施,他设计了“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等系列教具,还研究编写了“发展课本”作为教材。

27、《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28、西欧中世纪的性恶论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了对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痛苦磨难,不断赎罪,以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的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制止这类表现。受这种性恶论影响,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

29、柏拉图的优生优育论柏拉图从实现其理想国的目的考虑,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优育问题。他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而且只25~55岁的健壮男子和22~40岁的健壮女子才能生育优秀的后代.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院,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孩送入该院由专人照管,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3岁后送入附设在神庙里的儿童场,对儿童进行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30、奥伯林编织学校这是法国牧师奥伯林于1776 年创设的保育所,在学前教育史上,被看作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它以 3 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一周开放两次。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指导手工技术,另一名指导文化、游戏,还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学习都是游戏性或娱乐性的。在该校教育比保育地位更重要。奥伯林把该学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意义。

31、开端计划是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旨在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该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具体做法是,由联邦财政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小学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1年的保育.为消除他

们与其他儿童的差异,一般对4岁儿童进行1年仁\'自然教育论\'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的长期课程教育,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

18、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期课程教育.该计划规模大,历时长,效果显著。因特征:1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它随家庭

5、福禄贝尔关于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1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此时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2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6、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1 中国的胎教,最初是宫廷中的早期教育 2封建统治者实施胎教,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君主 3春秋战国以后,胎教逐步下移民间,也成为人们培养合格后代的措施。4要让儿童的教育有一个好的起点,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孕育一个德才兼备、健康长寿、形貌端正并且最好是男性的后代。

7、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即*前)学前教育领域学术批判的看法(或教训) 1对《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是错误的。把心理学说成是“伪科学”;又对《指南》无限上纲,横加批评,使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极度混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2对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是错误的。这场批判违背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此引起了思想混乱,挫伤和打击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学和建设,这是教育上积极斗争扩大化的典型事例,对幼儿教育界以向强调对幼儿要具有“爱心”,起到了干扰作用。

8、福禄贝尔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原则的基本观点 1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具有“上帝的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着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2教育原则主要有两点:第一,发展的原则,教育活动应该按照儿童的本性,连续、协调的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第二,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适应潜藏在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追上儿童的天性。

13、简评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1)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危害(2)他充分认识到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并把这种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3)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性情,使其自然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乐于 接受教育,自然地不断长进(4)王守模式的变化而变化;2幼儿教育公养公育,民主平等 3幼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4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十分简陋。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的社会性质、家庭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20育的工作方针和发展重点。(1)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当时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应该是: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城乡的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整顿中提高,在巩固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积极培养幼儿教育师资;

三、五年内着重短期训练和在职学习。(2)会议要求根据幼儿园教养纲要,解决教材问题,准备将来的大发展;发展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工业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主要解决工农劳动妇女对孩子的教养问题;鼓励私人办幼儿园并加强领导。

21、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有何特色 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这所孤儿院进行了教育实验, 使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化等重要教育思想和原则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使该孤儿院表现出下列特色:(1)教育内容上突出爱的教育和劳动教育;(2)教育方法上坚持教育教学直观化;(3)教育过程中注意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儿童的自主精神。

3、试论 19世纪末以来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重视学前教育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将其纳入公共教育系统;(2)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保证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使广大幼儿能够接受免费的公共学前教育:经费三级分摊;2~5 岁儿童入园率 81.6%,在发达国家中始终位居前列。(3)注意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确保学前教育的发展,比如通过了《费里法案》、《戈勃莱法案》、《哈比教育法》等法案,颁布了多项教育部令,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办学形式等,规定了学前教育师 资的教育和培训要求及措施。(4)启示

4、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晓庄学校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办才才学校时达到成熟的阶段,

1、从哲学基础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陶行知逐步摆脱了度味道经验主义哲学,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提出防止狭隘的经验主义。2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新民主主义教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可以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3生活教育理论也是科学的,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际统一。

2、新中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并规定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

5、评析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对传统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王守仁深刻的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王守仁继承了儒家的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的论,以儒家道德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顺应性情,激发兴趣。他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基础和基本原则,是其“自然教育论”的集中体现。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性情,时期自然发展。4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 ,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蹋等.他还认为,对儿童的知识教育不求其多、但要精,要让儿童去消化理解,达到自得自美。5王守仁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论述了儿童教育原则,突破了传统儿童教育的方法,丰富了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

6、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学前教育目的:由于世界、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2)学前教育原则:a、发展的原则;b、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3)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a、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此时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 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b、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4)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a、通过游戏及\'恩物\',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b、通过各种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5)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福禄倍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 通过幼儿园的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这套理论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7、试比较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学前教育.共同点:(1)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措施(2)教 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3)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4)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5)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些共同点与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制国家有关。不同点:(1)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2)在培养目标上斯巴达是培养英勇善战的战士,雅典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3)在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冶,雅典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4)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这些不同点的产生,是由于斯巴达是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制度的农业城邦,而雅典是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工商业城邦。

8、分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潜能进行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力量必须统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只有\'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2)根据人人天性自由的哲学,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或自由人),即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3)卢梭特别强调,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教师要研究、了解、尊敬、关怀儿童,不能成为儿童天性的敌人,不能成为儿童的压迫者(4)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的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 心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在西方教育

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5)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略)

9、杜威怎样论述\"教育的本质\"?如何评价这种本质观

1、(1)杜威提出三个论点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A、\"教育即生长\"及其内涵;B、\"教育即生活\" 及其内涵;C、\"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及其内涵。(2)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对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0、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我国“儿童观”的变化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利,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封建主义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同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鲁迅指出,为了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提出了要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提出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还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陶行知、陈鹤琴在批判传统儿童观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验。实验中,陶行知提出了\"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则体现了\"一切为儿童\"的信念。

3、简述 1981 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该纲要包括三部分:幼儿年龄特点与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手段及注意事项。同 1952 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相比,该纲要的进步性表现在:(1)突出幼儿园的工作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2)更强调教学对幼儿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3)注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4)要求幼儿园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注意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效应

5、福禄贝尔关于

11、中国晚清时期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1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一定的教育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

家庭教育。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前教育必然走向社会教育。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下列方面: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少妇女走进工厂。这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从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4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尤其重要。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还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

第18篇:学前教育史

1835年,颁布发《关于在各县没立禄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指出视学官县有视察和监督日间看护中心的权力。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这种机构的开端。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出佳阔文件,明确指出日间看护中心是化共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因此它们也应和其他初等学校一样。接受市、镇、村教育部领导。这标志者法国日间看护中心性质的重大较变,即由面向贫民的慈善救济事业转向面对全体的国民教育事业。1837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最早的有关日间看护中心管理和监督军系的规定,把它们纳入中失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知道。 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的附加报告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目标法国学前教育有四重作用:启蒙教育作用、社会作用、诊断和治疗作用、与小学衔接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学习阶段”进行这项改革的后则是在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中就确定。 1992-1993学年在全国更在范围推行,这项改革把学前教育合为一体。 法国《教育法案实衔条例》中都提出更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年首先在○

法国政府决定在1991-1992学33个示范省实施“学习阶段”的尝试 2合并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视导监督工作,○

这有利任两者的进一步衔接。 ○

3增强男性教师 法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文件过多,○

1教育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以致形成所谓“文山“。 重视○ 2法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不够应不求的问题。○

3法国学前教育尚存在着供不 社会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最初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儿童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

2生活习俗教育○

3原始的宗教育原始的艺术教育○

○4○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叫5体格和军事训练 “庠”。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 1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简单,但却多样。○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内容○

3没有专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

家教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4儿童的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 的基本形式。 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学前教育的计划

(二) 婴幼儿身体的养护:1匆穿过暖2匆食过饱3任其啼哭4安全避险5避免惊下

(三) 生活常规的培养

(四) 初步的道德教育:1培养志向2教以孝悌3勤俭耐劳4诚实无欺5行善积德6礼貌谦让

(五) 早期的知识教育:1语言教育2识字教育3计算4自然常识 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教儿宜早2教子义方3信而匆诳4潜移默仕5量资循序6有教育爱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1游戏2讲故事3体罚 宫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国家的命运。 宫庭专门选出贵族和宫僚大臣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的道德,知识。 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 人称为师、保、傅。 三母制度,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兹母、保姆合称“三母”。 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自我和外部的措施。 胎教的作用与且的:唐代名医孙恩邈写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并且提出外象内感受的胎教理论。 1才德过人2健康长寿3形貌端正4选择男女胎教的内容: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阔冶 23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4良好的起居和生活习惯 胎教的方法:临督法。小劳法。瘦身法。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女》简称“

三、百、千”。其中又以三字经影响最大。 儿童诗歌按内容可划分为识字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 儿童故事、儿童图画、儿童歌舞和

游戏 贾谊论“早喻教”的主张:

1、胎教

2、学前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1、及早施教

2、严慈结合

3、均爱勿偏

4、熏渍陶染

《颜氏家训“述评:

1、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

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2、《颜氏家训》这部著作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至今能有理论价值和

实践意义。 朱熹——论“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首创《顺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顺知》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1、对传统儿童的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23、论儿童教育目的、内容、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4、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蒙养院(1903)——蒙养园(1912)——幼稚园(1922)——幼

儿园(1951)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非法开设

的工厂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

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

的主张:

12、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教 育的科学化

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

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

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1904年1月颁布执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其中包

括《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主要内容:

1、蒙养院的定义、对象

2、蒙养院的设置

按“章程”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34、蒙养院保育要旨、蒙养院课程:

1、游戏

2、歌谣

3、谈话

4、手技

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6190

3、蒙养家教合一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 创办了幼稚园(张之洞)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的特点及意义:

1、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了,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2、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秀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3、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

4、严重抄袭日本(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 1907年,清政府颁发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教育上打破了女禁。 康有为——《大同书》 论儿童的“公养公育》 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

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一种是宗教式。训练学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办幼稚师范教育,吸引留学生,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

“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机构为蒙养园。1922年

蒙养园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育婴堂、敬节堂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公布《学前系统改革会》,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

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西方学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1、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

2、传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二)儿童公育思潮

(三)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

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童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思,餐点共七项。

《幼稚园课程标准》

1、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2、民族性,

3、科学,

4、内容看,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5、教育方法上比较灵活多样

6、在要求达到的标准上也比较灵活,除一般要求外,还要最低限度的要求。

厦门集美幼稚园——陈嘉庚 南京高待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北京香山慈幼院——熊希龄 南京鼓楼幼稚园——陈鹤琴 南京燕子矶细稚园——陶行知 上海大同幼稚园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 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1、集美幼稚师范学校

2、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

3、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师范学校)

4苏区的托儿所制度——支援战、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争、支援生产、支援学习中央人民政府内部于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托儿所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大大促进了托儿所的发展,直至1934年4月,兴园县组织了227个托儿所。

例》1434

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作报告中,1941年将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工工作。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管理组织

23、、保育人员的训练建所的具体条件

4、此外《决定》还对孕母,产妇的保健待遇,保姆的待遇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间,学前教育机构有多种类型

1、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政府主办)

(单位)

2、

单位日间托儿所

3、母亲变工托儿所(群众)

4、代整为零的托幼组织

5、小学附设幼稚班 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4、角答及论述

1、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勤俭办园的原则

2、贯彻依靠群众和

3、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平——张雪门

张雪门把中国幼稚教育分为4类:

1、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教学按科目进行,灌输法,幼儿得不)

稚教育。

3、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

4、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什么是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要素)

生活是基本条件,行为是活动的展开。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订为过程。

张雪门论幼稚师范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地位作出系统的论述)

(一)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

1、中心幼稚园

2、平民幼稚园

34、婴儿保教园、小学

(二)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

(三)关于实习的组织

1、有步骤

23、有范围、有时间

4、有适合的导师和方法。

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的师范学习有明显的不同;

在空间上,把幼师的实习场所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

1、从时间上,它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学期,增加到三年中均有实习。

2、从内容上,它从仅仅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及教育“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含义

1、生活即教育的源泉

育”2

、“是生活就是教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二)社会即教育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论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 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

12、、外国病花钱病

3、富贵病

把外国的幼稚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稚园化成平民的幼稚园

论创造的儿童教育:简答(6)

(一) 认知儿童的创造力

(二)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2、、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5、、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论艺交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艺交制便是学业生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指导艺友学习当教师的步骤:

1、实际参加幼稚生的各种活动以使他们学做一个儿童领袖为主。

2、指示给艺友一些具体方法。

本技能训练,一方面在幼稚园

3、一方面做各种基里实地操作。

个艺友一组,在指导员指导下,

4、要用三个月,两独立担任整个幼稚园工作。艺交制的幼稚师范教育,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陈鹤琴的活教育,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治论述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

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人应具备:

1、有强健的身体

2、有建设的能力

34、、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太度

5、有服务的精神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方法论的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陈鹤琴不主张幼儿园分科教学,他认为他为科教学是模仿大学的,大学生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同。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课程中心制,指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自然和社会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

五指活动:

1、健康活动。

23、、社会活动。科学活动。

4、艺术活动。1951年

5、10 月1语言活动。日,政务辽命令

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幼儿园)。

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

1952年3月将这两个试行草案颁发至全国试行。

主要规定如下:

(一)幼儿园的双重作务(

1、身心健全发展;

2、减轻负担)

(二)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1、体、2智、

3、德、

4、美)

(三)幼儿园的教养原则(

1、使幼儿全面发展;

2、和幼儿园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

(五)幼儿园的对像与体制 幼儿园以收了周岁、至未满7周岁的幼儿园为标准。

教养员称号在的址至1981年1958年,对《驳回教育工作》工作批判

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体制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1979年7月召开了全国在幼工作会议,决定在国务辽设立 托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1987年10月《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求》,实行她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二)的种学前教育法规 的颁布:《规范化、科学化》

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纲要》将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老师”。

(三)颁发农村幼教文件 1983年9月,教育部印发《发于农村儿童教育的几点意见》

1986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 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是经国务辽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规程》

改委了试行版中“是学校教学预备阶段”的提法,更强调其基础教育属性各种的收形式的幼儿园的发展;

(1)全日制幼儿园(2)寄宿制幼儿园

(3)幼儿园学前班(4)混合班

不同规格幼儿园的发展:

(一)示范性幼儿园

(二)乡中心幼儿园

(三)一般幼儿园

1978年7月设置了“幼儿教育研究室”

1979年11月初,中国教育学全幼儿教育研究会在南京成产。

1992年该会成为国家教育下发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教育研究会”。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内容

(1)劳动技能教育(2)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

(3)军事体育训练(4)其它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

(1)示范与讲解(2)观察与模仿

(3)奖励与批评

斯马达和典学前教育的比较: 共同点:斯马达和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幼儿的体质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代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教育界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孩子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獐进行道德行为的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但斯马达和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外在萌芽阶段。

不同点在婴儿生存权上斯马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在培养目标上,前者偏重英勇善战的战士,后者则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治,后者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赏等,在教育方法上,斯马达强调 简练,严厉后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不同阶级的儿童则被灌输不同的思想意识:奴隶主贵族的子弟从小就被培养成自命不凡,不逸恶劳,贪图享受,道德堕落的未来统治者,劳动群众的后代则被训练成麻木不仁,惟命是从的帝国顺民,这也可以说是双轨制教育模式产开端。

罗马尼森宗教会决定基督教会收养弃婴和孤儿的机构——“乡村之家”,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一个理想国家应由三种阶级 的人组在,即执政者、军人、农工商。 析拉图论学前教育的内容: (1)故事(2)音乐(3)游戏(4)体育

亚里土多德是历史上第一个划分出幼儿园会阶段的人/。

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岁至7岁的獐教育。

(1)治儿童的优生优育

(2)论学前教育内容(故事、音乐、游戏、体育)

(3)论儿童心灵教育和体育教育 昆体良的《堆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著。

公元476年,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时代。

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1)性恶论

由于儿童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历尽苦难生活的磨难,不为赎罪,才能净化灵魂。应当从幼儿年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

(2)预成论

儿童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隆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的多少不同而已。外国近代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比轮完整论述学前教育的人。

柏拉图是第一个论述学前教育的人。

夸美纽斯的作品—《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的《母育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主著。

夸美纽斯论学前教育:

(一)论学前任儿童的健康教育

1、胎教;

2、喂养;

3、饮食;

4、身体练)

(二)论学前儿童的智育和德育 (坚强反对弱小爱孩子;自幼培养幼儿纪律观念)

(三)论学前獐的教育方法(故事、寓言、游戏等进行教育)

(四)论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洛克是家庭贵州的教育学者 洛克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活》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洛克认为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活克认为“反省”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另一个源泉。

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茎“白板”是没有任何 牲的一张白纸。

洛克提出,培养的绅士应当是有德行、有智慧、懂礼仪有学问的人。

洛克主张采取家庭教育的形式。 洛克把教育分为德、智、体三部分,这三部分划分在本方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论儿童的体育

(1)反对娇生养(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身体锻炼

(二)论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内空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养成遵守道德纪律的习惯。

(1)及早教育(2)说理教育(3)榜样教育(4)实际练习(5)奖励和惩罚

卢梭提倡自然后果法,他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也反对进行体罚,而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齐是现实主义者,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德》。

1805年,裴斯泰洛齐带着布格的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迁到伊东城。

裴斯泰洛齐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贫困,改造社会,这是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因而他对劳动人民受教育问题极为关心。

裴斯泰洛齐论爱的教育和家庭教育。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在家庭教育中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爱的教育问题:

在学校里,教师应该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热爱儿童,教导儿童,教师应当与儿童共同生活,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并能过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心全电地以母爱的精神去感代儿童。

所谓威严,就是当发现该子身上存在的恶习时,决不能迁就,而要坚决制止,并彻底根除。

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从三方面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母亲在儿童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父母最了解孩子,他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和能力,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最有发言权,也最适家遵循自然的教育。

(3)教育应从开始,应从儿童生下来的时候开始,因为人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从他诞生的时刻起就需要培育发展,这样也就显得家庭教育格外的重要。

论要素教育和各种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和教育,

赫欠巴特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欠巴特的主要教育著作:《普通教育学》

下面这一段看不清

赫欠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1)内心自由观念; (2)“完善”

观念

(3)“仁慈”观念(4)“正义”观念(5)“公下或报偿”观念

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 赫欠巴特

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管理、教学和训育

赫欠巴特—整套具体的管理方法:

(1)课业(2)威协(3)监督(4)惩罚

赫欠巴特把教学盾做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

赫欠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极的,一种是一般目的,

赫欠巴特的形式阶段教学法: (1)明了阶段(2)联想阶段(3)系统阶段(4)方法阶段

道德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1)陶冶(2)有秩序的健康生活

论学前儿童教育:

0—3岁这个阶段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照料儿童的身体;

4—8岁儿童的教育,赫欠巴特主要强调德育和知育;

他对教学方法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1)鼓励儿童提问题(2)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福禄赔尔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下面看不清楚

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游戏及“恩物”

“恩物”是福禄赔尔为幼儿设计的一条列玩具,“恩物”有六种,①6只用柔软的羊毛绒强成的彩色小球。

②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③由8个同样大小的小立方体组成的一个大立方体。

④⑤⑥都是一个大立方体,可以分割成大小和数目不等的小立方体,长方体,长方板以及小的三角形板。 福禄赔尔还为幼儿园确定了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一个作业。

福禄赔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用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看学前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通过幼儿园的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

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教育即生长” ②“教育即生活” ③“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豪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1907年,蒙台校舍利在罗马开办了一家“。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旧式教育只包括教育和儿童因个因素。

“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和要求: ① 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

境。

② 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

引的生活设备和用处 ③ 能丰富儿童的生活之家

④ 能为幼儿提供感管测练的教材或

教具,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⑤ 能让儿童在工地活动,自然地表

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⑥ 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第19篇: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史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代表性主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以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经验为基础,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时下的具体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对象出发,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时代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的频繁,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近年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思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个性突出,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极端化等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和思想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目的。

一、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为主体,只抓专业学习,放松德育,就会得不偿失。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决不意味着取消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严格要求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导”的作用。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主体自我教育为主体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价值指向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凸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等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和精神境界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核心是大学生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作为人才体现出的价值,是大学生的素

质全面发展的价值。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实际上大学生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主体性教育,而且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的主体性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引导和发展。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根本指向在教育对象身上,通过他人教育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他人教育要为自我教育准备必要的客观条件,使教育对象在开放、多元、变动不居的教育环境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建构,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价值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意向和动机,努力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对自我进行积极负责的精神建构和身心发育,这也是一个人真正实现精神成长、永不衰竭的动力所在。说到底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失时机,适时教育

深入细致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将工作做在苗头处,做到不失时机。这是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迅速性所决定的。人的思想转化,往往有个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机,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不平衡性决定中国的应试教育,使高中阶段的政治工作成了“断层”,加重了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大一学生的思想工作负荷。入学前后,环境与条件的改变,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譬如,以往十几年寒窗皆以父母作生活保护伞,而大学则开始了独立生活。以往为班上的佼佼者,而大学里则相形见绌,体验到生活上的疏离感与群体中的失落感。其中个别行为消极反常或滞后性较为明显者,应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 把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心和动力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的对接时,重心和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切入点是什么等问题是一个被长期遮蔽起来了的重要问题。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现在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实效性,关键在于针对性,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针对需要的现状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开发和利用一切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教育对象需要冲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我教育准备条件,激发起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

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推进以德育为首位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已从以前单一的重传授专业知识转变到今天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高素质,同时,为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属于成长需要的爱情和友谊的需要上升,这是人的基本需要,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友谊观,针对大学生对艺术欣赏与娱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下降,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在积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正符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因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为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成才需要,我们必须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主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成才。

五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引导政工干部队伍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进修和提升机会,以便其增长本领,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加以创新,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确保大学生成长需要,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多渠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指导他们主动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定教书为人的信念,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教学作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切实关心和感染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20篇:西南大学《中国教育史》第一次作业论述题答案

西南大学《中国教育史》第一次作业论述题答案

1试析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答: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教员要\"以学诣为主”,其他条件如思想、派别、年龄、资格、国别等都是次要的条件。他认为应该允许有不同学术的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反对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钳制思想,独尊儒术,造成多年思想界一片死寂的现象。他主张\"思想自由”,在大学内,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这种主张反映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主义的思想.正当时具有冲破封建**思想的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按照这个原则,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造。他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揆(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他也留用了业务上有—技之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象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却是与章太炎齐名的古文经学家刘师培、以复辟为己任拖着长辫子但又精通英语把\"四书”译成英文的辜鸿铭。他认为这些人,人才难得,不可求全责备,他们与新派人物虽然观点不同,但也可让他们并存,以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对:于没有业务能力者,不管依仗何种权势,也要坚决辞退。经过整顿,北京大学教师队伍面貌一新,确实成了一个网罗众家的学府。

2试析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答: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它缩短了年限三年或四年;取消了毕业生**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癸卯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壬子癸丑学制中,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从课程的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教育史教案模板
《大学教育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