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弘扬中国精神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8:3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弘扬中国精神总结

争当好少年,齐心向祖国

——△△△学校开展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件要求,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以“争当好少年,齐心向祖国”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

为了保障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就本次活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真学习上级部门文件,结合我校的实际,由德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并在行政例会上讨论落实。召开班主任会议宣传布置,明确活动意义,确保各项活动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起来。

二、开展丰富活动,有氛围、有传承、有创新。

1.阵地宣传——营造氛围,以景激情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与弘扬民族精神。除大屏幕滚动显示的活动月宣传标语外,“杨柳青青”校园广播站每周五中午准时开播,本月特别增设了“上下五千年”栏目,通过中国历史故事的讲述,英雄事迹的介绍,让全体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民族英雄,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各班围绕本次活动月的主题,精心设计布置主题墙。活动中,小学的老师为同学们出谋划策,耐心指导。初中的同学齐心协力寻找素材、收集资料、设计排版,忙得不亦乐乎。一副副精致美观的图文,表达了学生争做好少年的决心,同时也为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2.开学第一课——明理导行,励志践行。

隆重的开学典礼暨启动仪式。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隆重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校长做了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做有梦想的柳小学子》的重要讲话,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活动,爱国从唱好国歌开始,从上好课开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在新学期里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主题班会。9月1日下午,团委、大队部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为扩大教育效果,节目观看后一至二年级班主任组织学生以简洁的语言谈自己的梦想,三至九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以“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们畅谈新学期梦想,制定新学期目标,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新学期中,展现自我。有梦想,更要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努力。班会后,大家把自己的新学期目标贴在了主题墙上,时刻激励自己。

“争当文明小使者”行为规范训练。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午间谈话课以及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柳滩小学学生一日常规》,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以鼓励学生积极争当文明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小诗颂恩师——尊师重教,真心感恩。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即,大队部开展了“感动老师——小诗颂恩师”朗诵比赛,同学们通过学校“杨柳青青广播站”的电波把祝福传到校园每个角落。用最美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了“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营造了一种“学生感恩老师,老师更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

4.读书活动——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结合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开展“诵读中外经典,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全体同学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各班在教室设立读书角,通过组织开展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形式,介绍名家名篇,交流读书心得,共享阅读的快乐。校图书室开展了优秀读书征文评比,并从各班参赛的近100篇读书中文中选出22篇优秀作品在校园展出。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感悟人生真谛,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让浓浓书香溢满校园。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将继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2013年6月

推荐第2篇: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说到民族精神,不得不说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团结一心的纽带、自强不息的动力。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大义。日本侵略者可以杀死我们几千万民众,但摧不垮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暂时占领大片中国土地,但征服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日寇越残暴,抗战的斗志越坚强;环境越艰苦,对敌斗争的办法越多越灵活。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贵在实践,重在行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每个行业,化为每个我们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成为每个人爱岗敬业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反思、警醒。 我们要弘扬 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推荐第3篇:中国精神的弘扬

中国精神的弘扬

21世纪中国快速崛起,却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保家卫国.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新时代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大学生的考验。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精神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近现代才涌现的各种中国精神如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即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2)自由精神。(3)求实精神。(4)应变精神。

而近现代的中国精神,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期间对“中国梦”的内涵、路径、保障做的相关阐述,中国梦是“富强之梦”,是“民主之梦”,是“文明之梦”,更是“复兴之梦”。“中国梦”实现的科学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的保障在于行动、在于实干,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中国梦”的科学实现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与之同时,我们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中产生了实现梦想的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能够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必须使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且不断光大。突出强调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注重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具体而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做到:

(一) 弘扬民族精神;

(二)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如果只是嘴上说说,那便是一纸空谈。民族精神,应该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用完水及时关掉水龙头,这是我们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克服,这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1.增强责任感意识;2.增强法律道德意识;3.增强“四有”有意识(“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时代旋律);4.增强荣辱意识。

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自尊、自立、自信、自胜,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已、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今天的我们应该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

机自2班:冉东林

推荐第4篇:弘扬长征精神教案

1

弘扬长征精神,做红色文化的接班人

——16秋会计班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祖国红色文化,忆苦思甜,安排了这次主题班会课。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艰苦奋斗,体会不到幸福的味道。本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还要领会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二、活动准备 主持人两名 上课PPT 配乐

三、活动过程

一、体验长征 (视频观看)

二、长征的背景 (为什么要长征) (请同学回答)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1934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

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1934年10月,大队红军的

一、

三、

五、

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人员约8万人,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向西突围,去于红

二、六军团会合„„

原因:第5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革命果实,被迫长途转移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知识竞答)

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战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富强的强大精

1

2

神力量。

四、轻松一刻

红歌表演(刘宇坤)

五、长征故事 (朗诵)

(一)一件棉衣

在寒冷的雪地里,一位军需管理者为了大家都能穿上棉衣,自己把自己的棉衣也给了他人,而自己却冻死了.僵硬的尸体靠在树上,成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人们会永远记住他。

(二)一个小护士

在1931年冬天,16岁的邬家珍软磨硬泡加入红四方面军第31军当医院护士,而且对长征中的几处小细节印象深刻:夜行军漆黑一片,她们把吃饭的白搪瓷碗别在腰后,给后面的战友当光源;药品极其匮乏,她们只能用盐水就着当地一种黄纸给伤员当膏药,眼睁睁看着伤口流脓;队伍断粮时先杀马,把肉和草根拌在一起吃,再把马皮、骨头和野草煮成一锅汤,之后啃草根、吃皮带,“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 部队一次要过铁桥,桥板全被敌人拆光了,对岸还架起机枪,战友们边打枪边铺桥板,冲到最后那几块,就在敌人枪口下,战士们前仆后继,就用身体扑上去、垫上去,让后续部队踩过去! 二过草地时几天没吃,视线模糊,看人全成了影子,一位传令排的排长见她摇摇欲坠,塞来两小块牛肉干救一命。

(三)一根缝衣针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六、长征精神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

(一)红军的食物,炊具

设问:俗话说:吃饭是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并不是为了吃饭。那么你真正读懂这句话了吗?那我就把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归为以下几个问题:

问1:吃饭是种负担吗?

讲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发觉吃饭成了一种负担?也许你只是在课间匆匆地跑到小卖部,啃个面包,捧杯牛奶就是一顿。可是你是否知道吃好吃饱更是为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而长征中的将士们的吃饭又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是为了继续完成伟大的长征。不论饮食条件是多么的艰苦,他们都缧紧裤腰带继续走下去。吃饭对他们来说也许真是种负担,但这是一种怎样的负担?可想而知。

问2:你挑食偏食吗?

讲解:今日不同往昔,大家的生活都红红火火,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此时的你却嚼起嘴,高喊到素食的年代已经到了。正眼都不看那些香喷喷的饭菜。难道真的是素食的时代,也许你忘了,正常的饮食才能促进你身体的全面发展。也许你忘了,长征中将士们连挑食的机会

2

3

都没有。挖草根、吃野菜,他们把能吃的东西都找遍了。他们可想不到在七十年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挑食偏食!

问3:你浪费粮食吗?

讲解: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你不经意就可以在垃圾堆里或是抽屉中乃至地板上发现半个面包,喝了一半的奶茶。也许你并不关注它们,不要浪费,然而你真的作到了么?我想老师本身也在自我反思,自己也未很好作到,但想到长征中的将士将将要送进嘴里的草根树皮喂别人时,才明白浪费意味着什么?

(二)红军的衣着

讲解: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军需部长》的故事,他把自己的棉衣都让给了别人,最终他变成的雪山的一座雕塑。大家可以想想冬天到了,大家穿得都很温暖吧。在这温暖中,大家能否体会到“军需部长”留给大家的故事。而在实际生活中的你是怎样呢?

我归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1、“风流不怕寒流”

君不见,班中部分同学为了更显风流,就在牛仔裤上做文章,今天来一个洞,明天来一个横,这样就是所谓的风流了么?

2、“时尚引领现代生活”

现在社会上多了许多的奇装怪服,而这种的时尚也流到了校园中来,或许我们的同学多了点时尚的气息,可是却忘了朴素也是一种醇厚的美!

3“名牌造就华丽人生”

放眼去,现在我们同学间李宁、耐克比比皆是,名人广告也屡见不鲜,在此时攀比的恶习也开始悄悄蔓延。此时我难免要问这些是那儿来的呢?

图片展示:《红军用过的衣服和皮带等衣物》

(三)红军行军图

看着红军长征的行军图,相比我们的生活,不知大家是否觉察到自己的不足。我们组织去秋游,才走了不久,大家就感到累,叫苦叫累。

在衣、食、住、行的对比中,我们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也许长征已经渐渐远去,但长征精神是永远值得铭记于心的。

我们的毛主席也给长征写下了一首诗,请大家一起诵读。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总结

通过本次探究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经历,我们了解并学习到了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刻体会到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无法感受到那时的艰苦与不易。但我们应该更加刻苦地学习,为中国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3

推荐第5篇:两会思想汇报:弘扬中国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2013年3月17日,总书记在人大闭幕会上讲到: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汇报人:xiexiebang

xiexiebang小编为您推荐相关思想汇报:

推荐第6篇: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第7篇: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中国精神”(张凤忠 2013.4.1)

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是具有5000年优秀文化的民族。然而自五四运动以来,历经革命、*、改革等使我们丢掉了很多优秀传统,新国民基本失去了民族的根本。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时,我们邯郸学步,丢掉了不该丢的东西,学会了不该学的东西,思想和行为同样混乱,不知所措,莫衷一是。

有专家归纳,是“六潮”把中国人的心冲乱了,冲垮了。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西风潮,中国人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接受什么?展示什么?贡献什么?一时非常茫然。二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带来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消极颓废、腐化堕落、甚至有些人出卖灵魂、出卖组织。三是封建主义回潮,使等级观念、官本位、家长制、特权思想甚嚣尘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封建迷信也沉渣泛起。四是市场经济的商潮,使人们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猖獗。五是腐败高发潮,使有权的人,人人利欲熏心,使没权的人失去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六是网络潮让中国的各阶层人士都背着把双刃剑,一会儿耀武扬

1威,扬眉吐气,一会儿伤痕累累、垂头丧气。中国人成为世界上备受指责的群体,成为“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做生意最不讲诚信的人”,“旅游者中最没有修养素质的人”,“消费最奢侈的人”,“最好赌博的人”等代名词。可怕的中国人、可悲的中国人、可恶的中国人成为外国人心目中的概念。重新确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国人的形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人要成为“可敬的中国人”、“可爱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备受尊重的“中国精神”。

人类自摆脱愚昧以来,无论哪一族群都在不懈地追求理性目标,即科学理性——真,道德理性——善,实践理性——美。人类与其他任何生物相比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人类心中的良知,每一个人都敬畏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命令。

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方式是由其伦理价值观决定的。确立和修正核心价值观,是修生养性的终生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7个理论创新成果之一。中国的事关键在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和工具。全党同志都应该加强学习,引以为经,带头实践。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提出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就是要对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信仰、解释认同、目标战略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引领、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十八大用“中国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得失、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十八大好找全党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中国精神”鼓舞斗志,用荣辱观引领风尚。“中国精神”提法很好,其框架也有效地概括了党的、社会主义的、普世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带头学习和践行十八大的号召,切实加强伦理修养,实现法律与道德的主客观统一,完善道德人格,实现道德自律,提升人生境界。一要像马克思要求的那样,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谋求自身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像列宁同志要求的那样,塑造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品格,努力成为人民的道德表率。三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传承党的经验和道德自觉,按照八荣八耻要求,规范言行。四要继承和发扬天下为公,

忧国忧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穷则思变,变法图强;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等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努力做一个既没有道德危机,又没有能力恐慌的优秀党员。

推荐第8篇:两会思想汇报:弘扬中国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2013年3月17日,总书记在人大闭幕会上讲到: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分享更多的思想汇报:

两会思想汇报:学习廉洁从政准则

两会思想汇报:真的宗旨,真地坚持

2013年两会思想汇报:大学生看两会

2013年3月两会思想汇报:从总理宣誓谈起

推荐第9篇: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

——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记者 马献忠

2013-3-29 9:10:43来源:2013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精神?

陈瑛: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最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识,指导并鼓舞我们同心同德,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是中国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发出正能量的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魄。这里,我们要注意,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开放,都只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体”。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内容非常丰厚。例如我们的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诚信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支持,组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陈瑛: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但是,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要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其“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中间一直传诵着关于勤俭美德的动人故事和处世格言,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需要弘扬一种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陈瑛: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然而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力,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起点低,许多资源紧缺,包括发展本身带来的生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森林、草场、湿地的减少等环境问题,这里处处需要勤俭节约。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不但存在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以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诸如自私保守、爱面子、讲排场等等,这些都在传递着负能量,销蚀着人们的美德和精神,甚至严重地影响我们党的建设。消极、奢侈是腐败的温床和开端,勤俭关系着我们党和我们事业的兴亡成败。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中国精神中的勤俭,把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它铭刻在我们每个党员、每个群众的头脑里,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反对奢侈腐败、狠抓勤俭和廉政的举措,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正在与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良性互动:后者坚强地支撑着前者,而前者则提挈着后者,使其攀升到更高境界。它们共同

构成的中国精神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精神正在并将继续指导和鼓舞着我们实现“中国梦”。

推荐第10篇:弘扬中国精神 激扬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 激扬中国梦

注:中国精神的提法不应忽视,应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铸就中国梦的范畴。--“中国梦”这个激动人心的热词,激荡了2013年的春天,拂煦了欣欣向荣的神州大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发。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繁衍生息发展,一个国家要立国兴国强国,不可不有厚重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向往国家统

一、民族兴旺、人民富足、人生完善的梦想始终像不熄的灯光照耀我们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先人很早就从皇天后土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格言,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哲学思维传统以及相应的国家观念,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的星空和长河里,众多文明如流星陨落,如昙花一现,如季节河一样枯涸在岁月的沙漠里,而唯独中华文化始终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如月之升,如日之恒。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以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开拓了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不断创造和建设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进程中,这片土地上虽然也上演过许多烽烟战火,数度分分合合,但主体上始终维持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大中华的观念、以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富强为己任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像基因一样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况下,那个伟大的中国梦才在冻土下萌生,在暗夜中点亮,救亡图存的运动、革故鼎新的呐喊像世纪的潮汐激荡不已、奔涌不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大焕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有力武器,并致力于将之中国化,从而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元素,注入了脱胎换骨的鲜活因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才使得民族精神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使中国人民“知所趋赴”,焕发出求独立、谋解放、奔富强的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骄傲地站立了起来,而且以民族复兴、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以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打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基业,展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新的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新的大焕发。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于一种相对僵化、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冲破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为了追赶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大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春风吹拂和涤荡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眼界和气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展开。改革开放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鲜明的特征,成为这个时代精神上最显著的标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熔铸在一起,迸

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释放出原子核聚变、裂变一样的能量。

因为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因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实践而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中国精神,就是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写照。当下世人热议中国现象、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其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正是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比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果更为弥足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不可遏制的最深层的根据。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的开拓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中华民族好梦成真的愿景已经日益真切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民族的复兴从本原上说是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禁锢、精神奴役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精神上的大解放、大振奋、大焕发。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气民风上的某些愚昧落后、保守封闭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骄傲、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的现实需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国际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的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凝聚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向着梦圆冲刺?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主义始终是指引亿万中国人民前进方向、昭示亿万中华儿女价值归属的旗帜。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我们凝心聚力。爱国主义可以让我们冲破思想差异的樊篱,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羁绊,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将个人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巨浪。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攻坚克难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靠改革开放,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出路也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何攻坚克难、破礁除障?同样离不开中国精神,尤其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面对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问题,我们只有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改革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才能闯过激流险滩驶向潮平岸阔。

扎实推进弘扬中国精神这一铸魂工程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新形势下的铸魂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高扬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产品创作生产

传播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文化成果,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强化人民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教育,并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途径,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植根于亿万人民“寻梦”、“追梦”的火热实践。中国精神不是面壁悟禅,不是空穴来风,它体现在每个人勤奋敬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为个人梦、国家梦的奋斗追求中。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上才能培植中国精神,在实干的热流中才能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开拓美好未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每一个人放飞梦想提供广阔空间、实现梦想创造充裕机会,并引导人们把小家和大家、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要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保守、僵化、故步自封的观念,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善于发现、大力宣扬践行中国精神的先进典型,运用生动的素材、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发扬我们民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重实干、鼓实劲、求实效,使中国精神在力行力为中绽放美丽光辉。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也是当代中国精神最热忱的倡导者和最忠实的践行者。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时强调:“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今天,我们要凝聚和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同样要首先使“先锋队觉悟”。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做践行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模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最高价值追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民族。

第11篇: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2015年选调生考试时事政治热点,无论是在选择题中还是申论材料里都有可能设考点。为了帮助2015年选调生考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动态,丰富时政知识,中公选调生考试网整理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汇总,为2015年选调生考试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时事备考资料。

【背景链接】

中国梦里有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顶层设计,中国梦里不仅有实现富国强民的物质建设宏伟目标,更有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源泉。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

[意义]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强大的民族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

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对策]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

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革命历史、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狭隘民族主义有着本质区别。要坚持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从各国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不断塑造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民族品格。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准确把握时代进步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时代精神本质体现。要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时代脉搏。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在营造氛围、潜移默化,重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重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到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各个方面,大力宣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抓住各种宣传教育契机、用好各种宣传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让人们不断受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染熏陶。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各行各业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大厦添砖加瓦。要充分调动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做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努力,推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弘扬。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坚持开拓创新 发扬时代精神 [开头示例]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结尾示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个纽带和认同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人凝聚已久的情结,需要不断通过中国精神凝聚形成全国人民的向心力。

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 安徽选调生考试网

第12篇:弘扬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工作总结

中心小学

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把9月份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今年是第一个。为在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在上级有关精神的指引下,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一、成立教育小组,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契机,为使该项活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小组,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教育氛围。9月份一开学,学校就根据有关部门的部署,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展,组织一次专题校会,使广大老师和学生都明确该活动的主题-----传承文明、培育新人,并围绕主题阐明本月的活动目的、内容,使到人人心中有数,同时积极利用晨会、班会、板报等到宣传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广东人精神,使之成为众所周知的话题。

三、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学校开好1次主题校会、数次主题晨会,各班开好4次主题班会。

2、宣传组出好一期专题板报,写好10条宣传标语张贴。

3、各班学习园地设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栏。

4、各班重新学习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并举行一次知识竞赛。

5、结合雅典奥运中,中国特别广东健儿的成绩和精神,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灌输、感染和拓展。总而言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校将对此项教育工作长抓不懈。

第13篇: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1) 徐秀英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2)

李远明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3)

张汇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4)

吴琳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5)

叶宝珠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6)

李加有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7)

宋燕华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政和二中 高二(8)

祖小华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其中,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第14篇: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2014年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14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下称《决定》)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14年11月1日通过,《决定》指出:“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宪法日设立的背景及经过:

12月4日是我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

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被称为“五四宪法”的法案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宪法伴随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演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2001 年的12月4日被定为首个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14年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

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决定》指出,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第15篇: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国梦想

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国梦想

94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革命青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推向了新起点。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先进青年以涤陈荡旧的勇气、革故鼎新的气魄、孜孜以求的精神,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努力吸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思想解放的先河,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容的五四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和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以来的94年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五四精神、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奋斗的94年。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把五四精神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带领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遥望未来世界曙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已呈现;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国力强弱这个意义上来说,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所面临的情势,今天的中国青年同样面对。所以,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学习李向群敬业精神,就是要发扬五四„萦民族危亡与襟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学习李向群„捧给战友的尽是爱,献给人民的都是情‟的奉献情结。为国家在科技革命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本职岗位,敬业爱岗,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爱国当先敬业,敬业就是爱国。这就是我们队青春使命的最好答卷。

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一代代中国青年的追求和理想。五四精神昭示我们: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人应该树立的理想信念。 五四精神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呢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点燃青春之火,肩负时代责任,振兴我伟大中华,奋斗吧!

第16篇:弘扬中国精神 树立中国好形象

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好形象

中国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第

一、中国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搏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历史上:“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为公”;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了“和平民族”之誉,赢得了“和平的使者”之称;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血染大都;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抗击外侮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忘,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不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

二、中国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始终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意识之中,是维系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在和平统一祖国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

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进步性使她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随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导下,形成许多可贵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第

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中国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

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中国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中国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中国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不绝的对自己祖国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作贡献,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中国精神也必然随之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气象,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其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时代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无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17篇: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孙来斌

2013-3-31 6:33:18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30日 11 版)十九世纪德国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当代成就,对克劳塞维茨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多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与欧美资本主义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有效启动现代化的时间要落后一二百年。因此,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缩短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依靠什么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回答。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在于我国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发展经济学的常用概念,其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体说来,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在这两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时,这种优势使双方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比较利益。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也是当代发展理论的常用概念,意指工业化、现代化的后来者所具有的后发之益。总体看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作为反映发展中国家发展有利因素的两个不同概念,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一,两者都内在地包含着意识的因素或精神的因素,并且认为这种因素能够将其他因素整合起来,使其实际地发挥作用。从国际上看,二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对此给予了证实。其二,两者都是一国所具有的一种优势,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若能有效加以利用,就能实现一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三,两者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需要一国政府及其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种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

力量”。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几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要破解当前中国社会遭遇到的转型难题,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无疑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而言,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角度来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同理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民族精神是激发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首先,它表现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屡遭欺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却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无形中催生出一种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激起中国人民奋起直追,从而变成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它表现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民族,是一个虽历经沧桑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追赶先发国家的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的邓小平曾说过:“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弥合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

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意味着发展。按照现代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多年来,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被逐步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被逐步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被逐步革除,人们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振奋。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曾指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智力和技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递减的;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和技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拐点处,创新驱动是实现发展转型的必然之选。我们党对创新的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同理想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关于理想的巨大作用,古今中外有许多名言。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则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崇高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精神,反映了人类崇高的追求,凝聚着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精神支撑和精神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在回顾我党历史时曾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反观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理想信念的缺失无疑是一大教训。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事关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这项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理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融汇了亿万群众的个人理想,具有强大的“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剂”功能。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共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梦想最终就一定能够照进现实,中华民族最终就一定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正如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作者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18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地区各方面紧急行动、全力以赴,灾区广大群众不屈不挠、奋起自救,全社会奉献爱心、倾力支援,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军队和武警部队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承担起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广大官兵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肩负党和人民期望,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以忠实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民心中筑起了巍然屹立的不朽丰碑。实践再一次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中国人民不愧为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人民,人民军队不愧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伟大军队,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英勇壮举感天动地,他们的优秀品格令人敬佩,他们的崇高思想催人奋进。这次表彰的英雄集体和模范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作为时代的先锋、群众的楷模、祖国的骄傲、人民的光荣,这些英雄集体和模范如同一个个窗口,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巨大勇气和精神风貌;如同一面面旗帜,高扬在人们心中,激励亿万人民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抗震救灾斗争考验了我们国家的力量,也锤炼了我们民族的意志,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进步,一支军队要强大,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而且需要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既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又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98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一样,将穿越历史,光照千秋,成为党和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结合部队实际,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搞好抗震救灾精神的学习教育。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学好胡主席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要大力宣扬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集体和模范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广泛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使抗震救灾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全面回顾总结部队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不断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要着眼完成使命任务,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官兵立足本职做贡献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决心,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和改革的巨大力量。全军官兵要以受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为榜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形成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这次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的实践证明,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充分显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勇气概,是我们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努力实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灵魂,也为我们推进科学重建和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通过这次论坛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自觉地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的要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走出一条大灾之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第19篇: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宣讲提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二、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应把握:

1、一个明确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依法治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两项建设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3、三依三体原则

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个依法、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途径则是“三个依法”和“三个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四项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16字出自十八大报告,被称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方针,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遥相对应。30余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砥砺前行,从“刀制”(法制)跨向“水治”(法治),至1997年“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成就来之不易,积弊亦伴之重重。当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之际,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既面临新的挑战,又面临新的机遇。

5、形成五大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6、完成六大任务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1、坚持正确导向

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等重大关系,做到全面准确、扎实深入。

2、形成宣传合力

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

3、宣传入脑入心

全会精神的宣传要坚持接地气、重实效,多讲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话语,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4、做到解疑释惑

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5、加大普法力度

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第20篇:弘扬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共筑钢铁国防

高一(7)班 黄丹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题记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艰辛的历程,他们那种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纵观整个长征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如今国家的富强需要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去创造。然而,要想国家富强,我们青少年就必须弘扬长征精神。

自古以来,艰苦奋斗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如今的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儿困难,就倦缩不前,变成缩头乌龟。试想一下,倘若当年的红军也像这样,中国将会怎样?不用说,那延续了五千年的伟大中国,就会被侵略者所占领,就不会有如今和平而又幸福的生活,更没有我们快快乐乐学习的机会。因此,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有一份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勇于向前的长征精神。

我们如今的国家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是新的长征。在这新的长征路上,需要国家主席与干部共同前进,发扬长征精神。因此,我国需要全面从严治党,那些贪污腐败、工作不负责任的党员都应去除。当然,只有这些还仅仅不够,要想更强,则还需要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筑造钢铁般的国防,反对外来侵略者的侵略。

在如今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风气,有些学生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害怕吃苦、生活高品质,学习低要求,如果这种想法继续扩大和蔓延,势必造成危害。因此,青少年应该有种忧患意识,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单凭青少年的力量中不够的,还需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为此人民群众应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同时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这就需要那群无私奉献地守卫边防的战士们,有了他们那钢铁般的长征精神,才会筑就钢铁般的国防。

再次回望长征,让我感慨万分,我坚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弘扬长征精神,并加强国防力量,我们的国家就会富强,就会屹立于世界顶峰之列。

弘扬中国精神教案模板
《弘扬中国精神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