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登鹤雀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5:1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鹊楼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2篇:登鹤雀楼教学设计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2、查。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查字典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靠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靠山消失了”,“太阳靠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3、连。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

4、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

5、想。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

8、背。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

简评: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透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推荐第3篇: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记述登游之所见,结构严谨清晰,语言简洁形象,富于生气。具体描写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景物的特征。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本文教学,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泰山的风貌。具体研习时,采用讨论法。围绕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泰山日出等重点提出问题,进行议论,体会作者写景和记叙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积累“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10个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赏析能力。 情感目标

欣赏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出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晶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扩充文化知识,延伸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文段。 教学媒体

自行剪接泰山风光VCD光盘、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姚鼐及其作用.读背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哪座山呢?作者又是谁呢? 同学们纷纷回答:泰山,杜甫。

师:对。正是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今天,我们先来观看一部风光片,领略一下泰山的博大、雄浑。(运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剪接的一组关于泰山风景和泰山日出组合而成的VCD光盘,约3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以后有何感想呢?„„对。很美。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她的多姿多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

二、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下注释,了解姚鼐的有关情况。 识记要点:

1.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作品集《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室名)。

2.课文109页“知识短文《桐城派》”

①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为方苞。刘大隗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之祖”。

②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3.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即山水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景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本,读出情感、气势

要求:1.学生可轻声跟读。2.在读不准的字上加注音。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课文,在不能通译或难释字词下作出标记,做好口译的准备

(朗读指导)“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中用了四个动词“乘”“历”“穿”“越”,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读出作者登泰山的迫切心情。“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一句中,“朱孝纯子颍”是一个人的名和字。中间不可停顿。另外,“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捕数十立者,山也”三句中正确停顿应为:“今/所经中岭/乃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五、按要求翻译课文,并概括各段内容 1.投影显示或多媒体。 ①翻译时,“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10个词语必须落实。 ②省略句要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③注意判断句的标准表达。

2.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做到翻译准确,概括完整。

(教师提示)鼓励积极翻译的同学,对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应提示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对必要的文言常识,如阴、阳的概念要给予提示。

3.投影显示或多媒体。 ①泰山的地理位置 ②叙登山之经过 ③绘日出之状景 ④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⑤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六、再放录音,学生跟读,领会文章的内容

问:“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四个加点动词连用,有何作用? 明确:“风雪”言“乘”好像风雪由作者驾驭,比“冒”“顶”等词要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一气呵成,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问:第

二、三段描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两段文字集中描写了泰山顶上所见的如画风光以及泰山日出的景象。 问:

四、五段给我们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请具体点出。明确: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多石、少土;多松、少杂树;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七、小结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墨给我

推荐第4篇:黄 鹤 楼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菩萨蛮·登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推荐第5篇:黄 鹤 楼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3.诗歌以春为题眼抒发了 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是

4.诗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可以吗,为什么?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上片中诗人通过人物行动来写主人公内心悲凉的句子是 和

二.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他们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你想到了学过的哪句诗?

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二.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由原来的低沉、伤感转为、___ ,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思家的情感?

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自古被人称道,试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破 阵 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

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什么 3.体会“杀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二.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诗中的“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二.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所描写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 二.真正的“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诗人 的豪情壮志。

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中 “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时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 相见欢 李煜(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填空。(1)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_____,季节是 。(2)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写俯视之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

《黄鹤楼》1.C。2.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意思大致相同即可)3.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皆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夜雨寄北》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钱塘湖春行》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对西湖春天景色的 热爱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4“几处”,“谁家”体现出数量少,更能体现早春的 特征。而“处处” ,“家家”是一种繁闹的景象,与早春现象不符。

《武陵春》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2A句侧重抒发愁之重,无法承载,B侧重抒发愁之多,绵长无尽。

《渔家傲》

1、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表现边塞的悲凉和形势的紧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高亢,激昂;“沉舟”“病树”是诗人的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美好的生活必将到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豪迈的胸襟。

《次北固山下》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A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表现出时光匆匆光阴荏苒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C“日“和”“春”作为新生的 美好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D“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答出两点得满分)

《破阵子》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饮酒豪放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2、抗金杀敌,收复国土。

3、既点明了细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饮酒》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2“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登飞来峰》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到。《泊秦淮》1迷茫,朦胧,冷寂,悲凉。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江城子》1狩猎;报效国家2渴望早日受到朝廷的重用;作者巧妙的用典,以云中太守魏尚自况,委婉的表达总结的心声。

《渡荆门送别》(1)怜(1分)(2)A(2分) 《西江月》(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2)略

《过故人庄》1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评分标准]本题2分,为开放性试题。指出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特点,给1分;说出表达效果给1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飘零 ;暮春;飘零离别的悲凉。

2、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的愁心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所以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1。清幽(或:清净、幽静) 2.欢悦(也可答“宁静”“安详”“空灵”,意思对即可。)3.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回答即可。)

《相见欢》1。(1)西楼 秋天的夜晚(2)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3.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天净沙》1。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意思对即可)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雁门太守行》

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推荐第6篇:登鹳鹤楼

登鹳雀楼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王之涣著诗王之涣著诗 2.李益著诗李益著诗 3.畅当著诗畅当著诗

1.王之涣著诗 编辑本义项登鹳雀楼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

目录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 译文 读法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

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

译文

读法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

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

展开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编辑本段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读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头像

[1]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普通话朗读〗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

huáng hã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

gâng shàng yi cã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

编辑本段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张)

参考资料

1

王之涣头像来源

http://www.daodoc.com/Author_891a44c4ce.aspx 扩展阅读:

1

唐诗鉴赏大辞典 2

http://www.daodoc.com/zhuanti/mlld/gql.htm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唐诗,绝句,王之涣

2.李益著诗 编辑本义项求助编辑登鹳雀楼目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代

【作者】李益

【体裁】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此诗出自《全唐诗》卷283_25,原题为《同崔邠登鹳雀楼》。诗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益

(748-827)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现存诗一百六十馀首。有《李益集》。[1] 参考资料

1

李益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79.htm?fr=ala0_1_1

3.畅当著诗 编辑本义项

推荐第7篇:金庸与松鹤楼

金庸与松鹤楼(多味斋)

顾 斌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3日24 版)

对品赏美食有着足够的热情并且精于美食之道,是“吃货”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根据这个标准,金庸当属“吃货”无疑。并且,还是一位和苏州美食有着密切关联的“吃货”。

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宁,离苏州很近,年轻时又在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读过书(1947年,他辞去《东南日报》工作,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他的祖母又是苏州人,金庸对苏州当然了解,吴侬软语、姑苏美食因而常见于他的作品。金庸小说里直接写到苏州和苏州美食的是《天龙八部》。段誉初到江南时,就是在姑苏燕子坞听到了好听的苏州话,吃到了可口的苏州菜。尽管对于苏州人来说,阿朱、阿碧调制的不过是几味家常小食而已。

金庸笔下,“吃货”众多。第一“吃货”非洪七公莫属。洪七公“吃货”吃成了精,晚年成功跻身一流美食家兼烹饪家行列。黄蓉贿赂洪七公的菜谱以江浙菜系为主,讲求清淡味鲜,用料以各类河鲜和各种菇、笋、肉、蔬及豆制品为主。“玉笛谁家听落梅”、“好逑汤”、“二十四桥明月夜”,这几道菜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是其制作工艺的精细与材料取舍的出人意料让人咋舌,另一方面是菜名非常艺术化。想来,金大侠平素一定是有很多饭局的,遍尝天下美食,综合各家所长,独创新招,看客垂涎纸上„„

金庸笔下,第一会做菜的女主角是黄蓉。《射雕英雄传》第六回中,黄姑娘初试身手: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熟悉苏州美食的“吃货”一看便知:叫化鸡,苏州名菜。

凡是讲到吃的地方,金庸都毫不马虎,什么场合吃什么、怎么吃,从塞北荒原到烟雨江南,江湖世界中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美食,滋养着每一位大侠的身体与心灵,穿越千年时光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叹为观止。

人在江湖,出入客栈饭馆、打尖住店是常有的事。除了江湖饮食,金庸小说中还时常涉及饭馆、酒楼。松鹤楼便是其中之一。

松鹤楼,200多岁,年纪很大,名气蛮响。提起松鹤楼,苏州人脑子里会马上蹦出来四个字:乾隆始创。也就是说,早在乾隆皇帝的时候,松鹤楼就有了。确切地说,松鹤楼开业那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为故事场景,松鹤楼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

段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熟肉的气味。他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划了这几个时辰的船,早已甚是饥饿,当下循着香气寻去,转了一个弯,只见老大一座酒楼当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三个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烟熏成一团漆黑,三个金字却闪烁发光,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勺声和跑堂吆喝声响成一片„„

《天龙八部》中提到,乔峰、段誉相识在一家酒楼,斗酒结义,这家酒楼的名字就叫“松鹤楼”。

可能是松鹤楼名声在外,金庸早有耳闻,在《天龙八部》里,松鹤楼多次被提到。但那个时候的金庸,从未去过松鹤楼。直到2007年,84岁的金庸第一次踏进苏州松鹤楼。在品尝苏帮菜肴的同时,他才知道自己当年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犯了一个“常识错误”:错将苏州松鹤楼安到了无锡。

松鹤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天龙八部》的时代背景则是北宋年间,且那段故事中的松鹤楼地处无锡。小说作品当中,采用“移花接木”手法也是常有的事,把后世出现的事物名称安在前朝,并不为过。例如,《天龙八部》中段誉在苏州燕子坞还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燕子坞是虚构的地名,不消多言。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1300多年的采制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才把“吓煞人香”改成“碧螺春”。段誉喝的应该是“吓煞人香”,当时绝不会有“碧螺春”这个称谓的。阿朱、阿碧为段誉泡了碧螺春,书中随后对该茶得名一事做了交待。《射雕英雄传》中,陆冠英聚太湖群盗一节,提到金头鳌为莫厘峰寨主。莫厘峰,太湖洞庭东山主峰,也就是碧螺春茶叶的原产地。由此可见金庸的博学与严谨以及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丝不苟。而电视剧《水浒传》中,王婆称其茶为碧螺春,则是编导的大失误了。

金庸此行松鹤楼给在场的苏州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家盛赞素包子的美味,等不及再叫一份,便将邻座的那份也一并吃了,当真一等“吃货”也。

推荐第8篇:三上语《灰雀》第一课时教案(优秀)

5、灰雀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有关描写灰雀的句子。

3、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出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概括出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你所知道的列宁是怎样一个人?说说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个和列宁有关的故事来更深入地了解他,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灰雀》。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或生词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生字:开火车认读,指读,齐读2遍(注意“桦”读第四声,“脯”) (2)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请学生说记忆的方法或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

3、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灰雀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的样子。

2、课文中的灰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横线划出来并大声地读一。

3、出示句子,请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灰雀的什么特点?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2遍。

推荐第9篇:《 登 鹳 雀 楼 》教学反思

《 登 鹳 雀 楼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推荐第10篇:观雀楼的导游词[材料]

观雀楼的导游词

篇1:山西鹳雀楼导游词3篇

山西鹳雀楼导游词3篇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下面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山西鹳雀楼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复建后的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它最早建于北周时期,六檐三层,土木结构,高三十多米, 之白楼,因为有许多的鹳雀鸟栖息于此,人们干脆叫它鹳雀楼。因为它是附近唯一的高层建筑物,又建立在高台之上,所以许多的唯人墨客,以及官员等等,常常登高望远。然而不幸的是金元大战时却毁于战火之中;又过了许多年,又遇到了一场大的地震,也就是传说中的\"天塌蒲州\"。又过了许多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鹳雀楼的又址,又处于河床之上了。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鹳雀楼,自然是复建之后的,同时也依然是建立在高台之上。它座南朝北,四檐三层,黑瓦朱楹,钢筋水泥结构,整座建筑物,高七十三点 九米。江泽民主席还为他之门提写了一块匾额哪。

进入大厅,我们会发现这里非常的宽敞。那么你们知道这里的天花板有多高吗?那么我告诉你们,它足足有五层楼那么高,你想知道这些通天巨柱有那么粗吗?只要你尝试一下,就会发现,即使成人,也须要几个人才能围住,再看看这些\"斗拱\"吧,据说,无论是\"斗\"还\"是\"拱\",都是我国当今仿古建筑当中最大的。还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图案或者色彩,一律都是仿唐的。

进入二楼,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有点特别呢?也就是说,我们站在地板中央,一楼的景象竟然尽收眼底。据说,这就是\"天井\"的设计。

进入三楼,我们是否感觉依然有点特别呢?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本层只有窗户,而没有门。据说,本层谓之暗层。同本层一样的,整座建筑物还有两层;当然, 与其相对应的另外三层,自然就是名层了。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最高一层。走出门外,依着栏杆,当我们来到西南角,这里应该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唤所站立的地方,顺着它的视线,华山、中条山历历在目;自然的,我们看到黄河在此拐了一个弯,滚滚的向东流去。静静的,听一听,我们可以能够听到鹳雀鸟的鸣叫声,甚至能够听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及人类的脚步声。

篇2:山西鹳雀楼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得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工程历经几年建设,于202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鹳雀楼景区位于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内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式分布,形成\"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式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04年7月底完成,陈设内容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各种形式说明黄河式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典范。

篇3:山西鹳雀楼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道鹳雀楼,是在孩提时代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开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之畔,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于楼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557-581),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时所筑。《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造。唐李翰有序:\"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慨。唐世诸公多有题咏。\"

按方志附图看,古代的鹳雀楼,建筑形制具有我国北方高层木构楼阁的风韵。它东靠蒲州古城,面向滚滚黄河,外观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据方志附图和诗句描绘,此楼高约30米左右,从\"傍窥秦寨、俯视舜城\"描写中分析,当时建楼目的为军事需要,而楼成之后,竟成河中第一胜景,却也是宇文护所料未及的事情吧。

出了蒲津古渡遗址,来到马路上,等待那个出租车司机来接我,等了约半个小时,还没有看到车影。而冬日午后的风,却透着侵骨的寒意,从外而内地冰冻着我单薄的身体。太阳在西南方向的天幕上惨淡成一个白色的印象,没有一丝丝温暖的暗示。忽然间觉得自己,已经风干成一条鱼。

与其在这里挨冻,不如步行走着,这样也可以增加热量。一狠心,自己就向着鹳雀楼的方向走去。

马路倒是光洁,好象是新修不久,柏油还黑亮亮的。马路的两边没有房舍,是荒草与杂树的世界。前后一看,只有我一个人在马路上走着,连一辆车都看不到。那种末日的落寞情绪,在我心底又涌了上来,平白地在寒冷之外又添加了一种消极的情绪。

远处有一威武壮观的巨楼突兀于杂树与荒草之上,必是那历经战火,几经修复的鹳雀楼了。\"落日朱栏带还林,朔风寒雁动愁吟。唐虞世藐山空绿,晋魏城荒水半侵。地廻那堪吹玉笛,台高谁复奏瑶琴。凭虚岂少词流赋,极目偏伤逐客心。\"明代张循占的《鹳雀楼即事》,倒是有我此时心态的几分写照。

空中有大鸟飞翔,不知道是不是鹳鸟?

还好,有一个骑摩托车的好心人,见我一个人傻楞楞地步行,好心邀我上了他的摩托,一直把我送到了鹳雀楼前。

入了景区大门,前有一湖,为人工湖。平面呈鹳雀飞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约五米宽,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站在桥上,看前面有一广场,颇有特色。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的几何图案。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唐代图案,如:莲花纹、石榴纹、如意纹、蝴蝶纹等。而气势恢弘的鹳雀楼,就在广场的尽头处屹立着。

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路过我身边的工作人员,麻烦他帮我在鹳雀楼前留张照片,这么冷的天气,来一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天才知道,我以后还会不会再有来的机会。

鹳雀楼为三层四檐高台式建筑,连底座算,楼高

七、八十米。整个建筑为明三层,暗九层。楼身底层重檐,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回廊,四出抱厦,抱厦歇山式;二层屋檐深远,坡度和缓,腰缠平座,周设钩栏;顶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 屋顶。四面各出歇山式抱厦,周围围以平座钩栏。

可能是楼内的面积太大,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在四周墙壁上或悬挂书画、或悬挂壁画、或塑有雕像、蜡像,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用蜡像塑有唐代杨贵妃入浴的场景,这,与鹳雀楼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啊!

站在楼梯上往下看,一层的那个一人高的瓷瓶显得很小,而楼梯的螺旋延伸而下,给人一种吸入感,竟有一种一跃而下的冲动。

由下而上,每一层的门窗都关闭着,惟有六层面南的大门开放。西南角,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青铜塑像。

天气灰蒙蒙的,西南望去,黄河蜿蜒如带,平静而安详。\"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莫名的伤感,使我无由地竟背诵起唐李益的诗句来。

许是因为黄河在这里的平静,所以,才给宇文护以危机感,因为敌人太有可能越过平缓的河面进行攻击。也正是因为这危机感,才有了这鹳雀楼的存在,才有这供后人瞻仰的名楼,也因了这名楼,才有了流传后世的不朽诗篇。这一切,只是源于一个镇守的危机感啊!危机感,古人因为有了危机感,所以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从秦到明,历代修建。

云烟渺去,雀燕于空中翱翔,于高楼远眺,风萧萧而冷冽。 篇2:鹳雀楼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家今日河东之行的导游,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于此。不知提起鹳雀楼您会想到啥?来,这位朋友,你来说。没错,就是这个。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共六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风景胜地。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来此登楼,写下《登鹳雀楼》的千古绝唱。诗人的笔墨并未过多的用于描写楼阁,而是写着登楼所观之景。可以看出,观鹳雀楼,不止观楼,更要观看它与周围景物的融合。 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好了,不多说了,我们一同进景区看一看吧。

走过鹳雀园,跨过鹳影湖,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鹳雀楼了。我们可以看到,鹳雀楼主楼外观四檐三层,匾额由江泽民亲笔题写。两旁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是否也夺取了您的眼球呢?

这里是大厅,大家会发现这里非常的宽敞。据您目测,这大厅有多高呢?没错,五层楼那么高,你知道这些通天巨柱有多粗吗?来试一试便知道了。我们会发现呢,即使成人,也须要几个人才能围住。还有这些斗拱,都是我国当今仿古建筑当中最大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各种各样的仿唐的图案或者色彩。素雅的青,恬淡的的蓝,明丽的亮红,深沉的朱红,交织在一起,明媚而不失优雅,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

拾级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块浮雕。浮雕刻画的是一种祭祀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手持碗罐,向上天祈求着丰厚的雨水,带着浓厚的北方民俗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杨贵妃、女娲补天等古代故事重现。人们常说,这鹳雀楼装的是华东五千年的文明,由此看来极是如此。

来到了三楼,窗花和花窗散发着浓浓的唐代气息,看着那美丽的窗花,您是否有一种 想要剪上那么一剪的冲动呢?别急,我们身旁的张阿姨会在活动结束后交大家一些简单的剪纸。除了剪纸,这里还展现着炼铁、养蚕取丝、酿酒工艺等我国北方传统工艺。 不知大家在四楼是否感觉有点特别呢?仔细观察,我发现啊,四层只有窗户,而没有门。据说,本层谓之暗层。 我们现在站在四楼地板中央,一楼的景象竟然尽收眼底。据说,这就是“天井”的设计。您是否感到了一种吸入感,有一跃而下的冲动呢?

大家可以自行参观五楼,六楼。六楼主要是艺术演出,喜好音乐的您哪可要做到听时静而完时叫声好啊。

我们现在处于鹳雀楼的最高层,走出门外,依着栏杆,来到西南角,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唤所站立的地方,顺着它的视线,看到黄河在此拐了一个弯,滚滚的向东流去。静静的,听一听,我们可以能够听到鹳雀鸟的鸣叫声。

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夜栖高树。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鹳雀并不是一种美观的鸟,秃尾,长腿,黑白相间的羽毛。但翱翔的鹳雀就不一样了,在深邃的天空中,悠然翻飞在波涛滚滚的河面上,为荡漾的河水又增加了另一种韵律,这可能才是诗人眼里的鹳雀。

黄河边的庄稼人都知道鹳雀的这种习性,为它们取了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前两天,与我同行的朋友指着站在水渚上的鹳雀问一位老船工:“那是什么鸟?”老船工回答:“老鹳,又叫老等。”我觉得后一个名字取得很恰当,鹳雀的确是在永远等待,等待着河水给它们带来的机会。

其实正如我开始所说,鹳雀楼带给我们大家的不仅仅是一栋古建筑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王之涣的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沉甸甸的千年积淀。时间不早了,夕阳西下的河滩晚景是否也为您带来了内心的震撼呢?虽然美,但还是要提醒您,天色已晚,为了您的安全,请您不要靠近黄河。好了,我们的河东之行到 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您收获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篇3:普救寺导游词

普救寺导游词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 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

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

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

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

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

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

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

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

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

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

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

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

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

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

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

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

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

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

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

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

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

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

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

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

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

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

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

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 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

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

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

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

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

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 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

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

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

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

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

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

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 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

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

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

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

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

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

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

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

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

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

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

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

五、金圣叹、毛

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

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

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 不断篇2:山西省导游考试寻根觅祖游 山西省导游考试 运城—侯马—临汾寻根觅祖游)精简版(2010-01-14 23:22:48) 这是考虑时长后的精简版 适合准备考试的 我自己手打的 普

救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是爱情圣地普救寺。普救寺坐落在山

西省西南边陲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这里是秦、晋、豫三省交会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组

成部分,交通十分便利,从这里南望巍巍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中条第一禅林 “万固寺”遥相

辉映;西眺滔滔黄河水银如白练,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也近在

咫尺。“剧以寺而生,寺因剧而名”。由于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

在这里,使这座千年古刹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山门】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记载,距今至少有1400年的历史。千余年

来,几经沧桑,反复兴废。普救寺占地103亩,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殿

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渐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这里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所著杂剧《西厢记》故事的

发生地。该剧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中,与前朝相国之

女崔莺莺小姐邂逅相遇,一见钟情,演绎出一曲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动人的爱情

故事。

【钟楼】钟楼在古时主要起报时、示警等作用,这座钟楼全高17米,分两层,是一座重

檐歇山顶的仿唐建筑,这口大钟重约4000公斤。 由于《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所以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

缘。这座钟楼的二楼是《白马解围》一折戏中的“观阵台”,当时守卫蒲津渡桥的将领孙飞虎

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便率领本部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扬

言三天之内如不交出小姐,便将普救寺一把火烧掉,僧俗倶斩不留。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

诺言,“谁能退得贼兵,便将莺莺嫁给谁”于是张生修书一封,由寺内武僧慧明突围而出,递

与白马将军,这白马将军杜确与张生是同窗好友,又是八拜之交,后弃文从武,官拜征西大

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这白马将军接信

后,火速赶来,张生为显示朋友威力,曾请法本长老、崔老夫人登钟楼之上,观看白马

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钟楼变成了临时的“观阵台“

【古塔】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性建筑,塔高39.5米,共13层,可以登9 层。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

的“石蹬琴音”齐名,并称中国古代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这里就是击蛙台,古人解释不了这蛙鸣回声,便牵强附会地说建塔时在塔底埋有两只金 青蛙,有人击石便会鸣叫,这当然不可信。据专家考证认为,这奇妙的蛙声源于以下三个原

因:

一、是特殊的地貌。莺莺塔所处地势高敞,四周无障碍物,可以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

波。

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它的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汇聚,蛙声就

是13层塔檐反射汇聚的结果。

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几百年

来黄土高坡上风沙吹拂,其表面特别光滑,对声波的反射系数高达0.95~0.98。基于以上几

个原因,我们在击蛙台上敲击,便产生类似蛙鸣的声音了。

【回廊】是当年张生与崔莺莺小姐第一次相遇之处。张生当年23岁,十年寒窗苦,将棘

围守暖,把铁砚磨穿,志在凌云!但见着莺莺小姐一面之后,却什么功名利禄都弃之不顾,

珍重爱情,轻视功名。这正是《西厢记》主题可贵之处。这里是《西厢记》的中心地带——梨花深院。这是一座具有北方民俗特色的三合小院。

北房是崔老夫人的居室。东厢房里住的是莺莺小弟小欢郎。西厢房是当年小姐和红娘的居室。

《西厢记》即是以此命名的,红娘是从小被卖到相国府的丫环,乳名唤作红娘,她热情、正

直、聪明、机智且又深谋远虑。《西厢记》里“悔婚”一折戏便发生于此。“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摆下筵席,单请张生,席间老夫人表示了悔婚之意,离席后

张生涕泗横流,万念俱灰后。后在红娘巧施周旋之下,张生在莺莺小姐晚上烧香之际以一曲

情深意浓,如痴如狂的《凤求凰》打动了小姐,于是给张生开了一个药方,这便是流传千古

的《西厢诗》。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明月”是指 满月。“三五夜”指十五的晚上,这是大时间。第一句“待月西厢下”,即等月亮移到西

厢房时,大约是半夜三更时分了。第二句“迎风户半开”,意指小姐的房门半掩着,门没关,

如果要是门关着,张生你就别来了,有情况。第三句“扶墙花影动”是指西厢对面墙外杏树

的影子晃动,暗指路线。让张生从此翻墙而过相会。第四句“疑是玉人来”小姐就知道张生

你来了。那张生可是猜谜的行家。诗中寓意一目了然。《西厢记》里张生夜半跳粉墙巧会莺莺

便由此而来。

《西厢记》中最有名气的一折戏“拷红”发生在北房。这折戏是红娘冰清玉洁,机智聪

明美好形象的生动展现。当老夫人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经常晚上幽会后,便叫来红娘拷问。红

娘见事已至此,就全招了。老夫人当时就气晕之极,但生米煮成熟饭,无计可施,迫于无奈,

叫来张生说:”张生啊!你有本事,都这时候了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吧!但相国家三代不招白

衣女婿,你明日便上京应考去,考中了你就回来,如果不中就算了。“ 张生被迫上京赶考,考中之后,他不贪恋荣华富贵,也无心游玩长安美景。回来与莺莺 小姐终成眷属。昭示了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美好与高尚。永乐宫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是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 这是一座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的一座道教宫观,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存最为完

整的元代道教建筑群,有“东方画廊”之美誉,它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被誉为

中国道教的三大祖庭。

50年代末时,国家要修建三门峡水库。而永乐宫正处于水库淹没区,为了保护这一珍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周总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它保护好。1959年工程人员和800多民工投

入搬迁工程,直到1965年才基本完工。永乐宫的搬迁成为了我国建筑史上人工搬迁的一个创

举,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留下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永乐宫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排列着5座主要建筑:即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

重阳殿,除宫门是清代建筑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其中三清殿最大,永乐宫壁画就是以三清殿的壁画艺术水平最高。殿内的《朝元图》是我国现存画技最高,画幅

巨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绘画精品。堪称中国壁画皇冠上的明珠。《朝元图》画面高四米多,长约95米,面积达四百多平方米。描绘了天上,地下各路神

仙,手持笏板,脚踩祥云,背后瑞气蒸腾,汇集到此来朝拜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场景。相传

老子一气化三清,在神龛中央供奉的就是老子的三个化身的塑像,由西向东依次为玉清、上

清、太清,三清殿因此而得名。朝拜队伍以青龙,白虎为先导,八位主神率领各自的属下向

老子朝拜。

东壁绘有皇天后土两位大主像,男的帝王装扮,即传说中总管天界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

女像为后土,即传说中的后土娘娘,主管人间阴阳生育,吉凶祸福,山川水土各路神仙。玉

皇大帝与后土娘娘是一对夫妻。后土娘娘背后这位头戴帝君帽,长脸黑须者,为传说中的丰

都大帝,百姓称之为阎王爷,掌管阴曹地府。那位文人装束,身穿白色道袍者为“文昌帝君”。

民间也叫他为“文曲星”。皇天后土之间这一组人物形象是山川水土各路神仙。即传说中的四

渎五岳之神,四渎五岳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四渎和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

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五岳。我们接着看看北壁东墙,北壁所绘的两幅主像是紫微北极大帝和勾陈南极大帝,北壁的

形象多与星宿有关,而这两位大帝正是代表天象。这位是紫微大帝,他主管北方的一些星宿。在他面前排列的这七个形象,个个头罩光圈,

身着青衣,年轻而没有胡须,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在他们左边是金木水火土。而前面两位,

头罩金色光圈的是太阳神,头罩银色光圈的是月亮神。月亮神上侧那位面目白皙的女性是水

星,你看她一手拿笔一手拿文卷,说明我国古代妇女很早以前就能断文识字。水星身边怀抱

琵琶的是金星,金星下边手端木盘的是木星。脚踩大地的是土星,手执武器,面目凶猛的是

火星。最上面青面獠牙,脖子上有绿色飘带的是彗星,俗称“扫帚星”。传说它每六十年出现

一次,总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神龛两侧主神像与其他六位不同的是站着的,这边是南极长生

大帝,南极头顶上的这根丈余长的飘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竟找不出抬笔和落笔的地

方。由此可 见古代画家技艺高超,功力、气力、腕力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王母近前这一位身穿蓝色道袍的太乙,其色彩在整个大殿中最为鲜艳。此刻他手举笏板,

脚踩祥云。从衣纹飘舞的方向上,可以看出,正慢慢向王母走去。从表情上看,他心中似有

要事要向王母禀报。他就是哪吒师傅太乙真人。

往前看,西王母近前的这位玉女,她的面部表情最为生动。她的眉毛是倒八字型,是忧

愁之态。可她嘴角却微微上翘,是微笑之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苦楚图。这反映了玉女内心

尽管非常忧愁,而在王母面前又不得不装出一幅笑脸,而王母却视而不见。

在王母身后排列着八个人物。帽子上都画有八卦的符号,是八卦神。代表八面玲珑的自

然现象。分别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在八卦神下测排列的分别是:手拿六铃

小鼓的雷公,头上有羽毛的风伯,帽子像屋檐的雨师,而另一位女神就是电母了。

北壁西墙是南极勾陈大帝,他背后是二十八星宿神,每个人头上都有圆圈,圈中都有动

物标志,以示区别。站在最前面的是天、地、水三官。而勾陈大帝的右侧是南斗六星。与北

斗七星年轻无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均为老者形象。

神龛西侧壁的主像是东极救苦天尊。

关帝庙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素有“中华武庙之冠”美誉的解州关帝庙到了。中国的关帝庙很多,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大。因为关公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这座庙宇

又被称为“武庙之祖”。它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相呼应,构成中国传

统文化中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篇3:山西省导游现场考试口试景点讲解:应县木塔导游词应县木塔导游词

我们一会儿要经过一个鬼斧神工的建筑——应县木塔,相信大家对佛教知识还是记忆犹

新的吧。那么大家一定记得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一句对见义勇为的道德情

操赞美的话,同时,它也反映了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浮屠即是塔的别称。

塔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印度,最初的佛塔都是舍利塔,也就

是佛的埋骨塔,有坟茔的意味。那在这儿就给大家讲讲舍利。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主要是指

得道高僧们在荼毗后炼出的结晶体,它们坚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色彩也各不相同,

常称为“五色舍利”。例如五台山净如法师,在圆寂之后,发现了各色舍利5000余颗。据专

家研究,白色的舍利是骨舍利,黑色的舍利为发舍利,赤色的舍利为肉身舍利。 那随着宗教文化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塔也在不断地发展,塔的意义已超出了其建筑本身,

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塔文化。由于最初的塔是埋葬佛舍利的地方,所以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寺庙中的大雄宝殿,

那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中就有了专门供奉佛像的殿阁,那塔和殿就可以相提并论了,唐代

是塔修建在殿旁,直到宋代塔才修在了殿后。 塔的用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塔在汉朝传入中国,最初为木塔,后来出现了

砖塔,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石塔、金属塔、琉璃塔。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为覆钵式

塔,到后来有了楼阁式、密檐式、还有最为宝贵的金刚宝座塔,全国这种塔仅存5座。作用

也从最早的舍利塔,发展到藏经塔还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风水塔、文峰塔。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

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塔,它一

般都分为四部分,即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我国最早的佛塔修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内,遗憾的是这座塔早已被毁,我国最大

的塔林在登封少林寺,共有229座。山西也有很多珍贵的宝塔,广胜寺的七彩飞虹琉璃塔是

我国现存唯一的琉璃宝塔,太原双塔是我国最高的双塔,普救寺的莺莺塔是我国著名的四大

回音建筑之一,五台山的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塔,也是五台山的代表。 那讲了这么多,这应县木塔到底有什么值得参观的地方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

一下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我国木构建筑的奇迹,它的珍贵价值可以概括为最古、最高、最多、最巧、

最固这几个词。

最古是说它的塔龄,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1年的历史了,是我

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最高时它的高度,它的高度有67.31米,相当于20层楼房,不仅是全国最高的木塔,而

《观雀楼的导游词》

第11篇:〈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搜、胸”等六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大家昨天搜集了关于列宁的资料,谁来交流?老师也搜集了关于列宁的资料,想不想看?

(出示列宁以及灰雀的资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列宁的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出示预习要求,一项项检查。

(1) 认读生字词:小组抽读,全对的组加分。你认为哪一个字难记?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习“搜”的笔顺。理解“婉转”的含义。从造字本义说起。并引导孩子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

(2) 标段落:这篇课文一共多少段?

(3) 课文读五遍:读五遍课文的孩子为小组加分。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会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三、深入课文,感悟真爱

1、感受灰雀的可爱

这到底是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呢?

(出示第一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这是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哦,原来他们这么可爱,你能把它们的可爱读出来吗?

两生读。老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如果去掉里面的词语,你还能读出来吗?

这么可爱的灰雀,你喜欢吗?那列宁呢?你从哪个词语中见出她对灰雀的喜欢?

2、对话中感悟爱

(1)可是,这么可爱的灰雀却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巡视,辅导)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出

3、

5、

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

3、

5、

7、9自然段。

自读体会。

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学生自读后抽查)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师板书:爱

(2)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小精灵儿童网站] 3)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师导读,生接读。)

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板书:放鸟归园。

(4)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男孩读列宁说的话,女孩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

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3、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1)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师叙述12自然段。)

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生:爱! 师板书: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写话拓展

师:学完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列宁、小鸟或者男孩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写后学生交流)

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第12篇:灰雀教案

灰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句子。

2、体会列宁对小鸟的喜爱以及对小朋友的尊重,明白知错就改的道理,有保动

物的意识,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把灰雀放回的经

过。

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灰雀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多媒体出示课件,指名开火车的读生字、词语)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灰雀的故事,好不好?

二、默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大家齐声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完,师提问这样的灰雀你们喜欢吗?那么列宁喜欢这样的灰雀吗? 生:喜欢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大家从第一段找出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老师出示句子并圈出每次、都要、经常。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默读2-10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心理

师:请大家默读2-10自然段,列宁发现了什么? 生:灰雀不见了

师:列宁是怎么做的?请读读课文并找出来 生:……

师:请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此时列宁的心情一定很_____________? 生:着急、担心……(板书担心) 师:这时候着急的列宁看见了谁?对小男孩说了什么?你们来替列宁问好不好? 生:小男孩,……

师:小男孩怎么回答,你们来替他回答好不好? 生:没……我没看见

师:谁能说一说这里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表示小男孩说话断断续续

师:小男孩说话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生:灰雀的消失与小男孩有关系 师:我们把

3、4自然段齐读

师:这时候列宁又说什么了?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的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谁来读一读列宁说的这两句话,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看出列宁的担心,对灰雀的喜爱。 师:列宁对灰雀如此的担心和喜爱,那么小男孩师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多媒体出示男孩的说话。说来说一说男孩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男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放回灰雀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对话,看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生读

你们读的太棒了,读的真认真。

四、学习11-13自然段,体会男孩的诚实 师:灰雀有没有回来呢?男孩有没有遵守诺言呢?我们一起来齐读11-13自然段。 师:男孩为什么低头?

生:男孩做错了事情感到惭愧,不好意思

师:请大家思考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灰雀去哪了,而是问灰雀,灰雀又不会说话?

生: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男孩。

五、交流总结

师:你觉得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列宁是一个善解人意,懂得尊重、保护小男孩的人,小男孩是一诚实、天真、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第13篇:灰雀教案

《灰雀》教案

执教人:叶琦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是一棵特别的大树,每当列宁路过这棵大树,他总会不由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住在树上的三只“精灵”,你们知道这些“小精灵”是什么吗?(灰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字词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用“——”画出相应句子。)

2、思考:读完第一自然,谈谈灰雀给你留下的印象。

这是一只________的灰雀。

3、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喜欢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五、板书设计

灰雀

列宁喜爱灰雀

第14篇:《灰雀》教案

《灰雀》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悟,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过程和方法:

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敬、爱护之情,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悟,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发现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的生字,不知道大家掌握了没有。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通关。(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大家都已经过了生字关,你们真棒!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列宁)。那么你了解列宁这个人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出示列宁人物简介)。

二、初读课文,复习旧知 朗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课文中有几只灰雀?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三、品读课文,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该段描写灰雀的句子?

2.找出描写列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2.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以及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喜爱】 )

3.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6. 8.10段。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说„„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我觉得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的。即然他没逮灰雀就可以直接说,为什么要结巴?我觉得他心虚。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那个男孩„„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那么,他也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儿了,而文中介绍他不敢讲,毫无疑问,灰雀肯定是被他逮着了。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男孩看看列宁„„活着”这句话里,“会飞回来的”用了两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说话非常肯定。当他看到灰雀失踪后列宁那么着急,他不忍心让列宁难过,就告诉他真话——它还活着,希望列宁不必再担心。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1 “它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句是小男孩坚定地说着。小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他发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被列宁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况且,他看到那两只胸铺粉红的灰雀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好像在焦急地找它们的同伴,所以,小男孩虽然不敢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4.思考: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小组讨论,不敢直接承认错误) 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着急地找那只灰雀,而那只灰雀却被我逮回家,我告诉他灰雀还活着,别让他太担心了。

小男孩心里想:看这两只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在我家的那只灰雀却孤零零地呆在笼子里,太可怜了!我还是把它放回来吧。

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喜爱灰雀,他喜爱灰雀表现在希望灰雀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生活,而我却把灰雀逮进笼子里,让我一个人观赏,我真是太自私了!我应该让它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使它健康地成长。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

5.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1.通过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指名读11-13自然段)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讨论: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却故意对灰雀说。他这样做一方面表达了他为灰雀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那么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哦 ! 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了回来,对不对 ? ”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 ? (会很难过。 )

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 ? 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列宁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一读,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心情。

4.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四、拓展练习

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第15篇:灰雀教案

课前交流:

师:课前咱们一起来回忆名人故事,回忆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这是谁?(依次出示《难忘的泼水节》、《数星星的孩子》、《爱迪生救妈妈》、《蜜蜂引路》的课文插图)

师:我们再来认识几位名人,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名人,老师带着你们认识这些名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人为引子,导入

师:在《蜜蜂引路》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这是谁?

生:列宁。

师:(出示列宁头像)老师带着大家一块去了解列宁。(出示资料袋)列宁是前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师: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

生:灰雀。

师:看老师板课题。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师:见过灰雀吗?(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打个招呼吧——亲切地——

生读课题。

二、疏通为基础,初读

师:让我们一起按要求读读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顺了吗?

(出示三个句子)

师:这三个句子里面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读好可不容易,谁来读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师:老师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请出来。谁会读,就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生带读“白桦树”。

师:看,这就是白桦树,高大、挺直,树干上还有像眼睛似的节。

一生领读“胸脯”。

师:注意“脯”读第二声。胸脯在哪,拍拍自己的小胸脯。

生拍胸脯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月字旁

生:还是形声字

师:在古代,月大多数是“肉”的变形,与身体器官有关的字很多都有月字旁,我们一起找找。

老师做动作,指脸,脖子,背,胳膊,腰,腿,脚等,学生说出相应的部位

(出示“婉转”)生读。

师:“婉转”在词典上有两个意思。(出示两种意思)课文指婉转的什么?应当选第几种呢?

生:第二种

(出示面包渣)生读。

师:生词读准了,还记得第二个要求吗?(出示自读要求)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3个自然段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不急,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找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师:这三个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填空:

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一天,一只的灰雀,列宁遇见了,并与他交流。

第二天,列宁又看到。

(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课件逐条出示答案)

师: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为关键,品读

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

师:课题是灰雀,(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生1:活泼的。

生2:可爱的。

生3:伶俐的。

2.品读词句,感受“灰雀”。

师:课文中是怎么写这三只灰雀的呢?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划下来。

指名读。(课件出示“公园里„„惹人喜爱”一句。)

师:怎样的三只灰雀呀?用一个四字词语,就是——

生:惹人喜爱

师:你喜欢三只灰雀的什么呢?再自由读一读。

生:我喜欢灰雀来回跳动。

师:这叫动态。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

生: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

师:这边——(生:那边)那边——(生:这边)

师: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

生:惹人喜爱。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灰雀婉转地歌唱。

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咱们一块来听。(播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谁来读一读这样的叫声?

几名同学读。

师:谁能读得让别人仿佛看到了这三只灰雀?

两名同学读。

师: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里出现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配乐读)

生齐配乐读。

3.自主品读,感受“列宁爱灰雀”。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除了写灰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生:列宁喜欢灰雀。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来?

生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生交流。

师引读: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四、指导写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间架结构可以分成哪几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师:生字重新排起了队,你发现了什么?注意每个字左边、右边的占格位置。

重点指导:“低”注意下面的“点”不要漏掉;“步”注意下面不要多加点;“或”的斜钩、点。

学生分类练习写字。(三个田字格)

反馈写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分类读词语,巩固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词。现在来考考大家,课文的这些词语,你们认识了吗?

指名读,齐读。

(分行分色出示词语)

师:这些词语重新排序了,你发现什么了?

生:第一行与灰雀有关

生:第二行与列宁有关

男女生穿插读

师:分类记,我们记得牢,用得准。

二、对话为重点,研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经常来到白桦树下仰望,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

生:灰雀回来了。

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

师: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灰雀哪去了?

生: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先默读课文的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波浪线划下列宁说的话,横线划下男孩说的话。

生默读课文。

师:带着你们提出的问题,听老师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边读边想。

师读对话。

师:灰雀哪去了呢?

生:被男孩抓走了

生:小男孩藏起来了

师: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

生:受了列宁的启发

师:怎么受列宁的启发呢?让我们来体会体会。女同学,你们读列宁的话,男同学读小男孩的话。

师:我们一块来到白桦树下,诶,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女生读)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列宁心里怎么样?

生:焦急。

师:读出焦急来。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焦急地问——

女生焦急地读。

师:男孩说——

生读“没„„没看见”

.师:男孩为什么回答得吞吞吐吐呢?

生1:因为男孩明明藏了灰雀

生2:因为他撒谎了。

生3:我觉得男孩心里有鬼。

师:列宁明白了,于是他走到小男孩跟前,‘小男孩,明明是你把灰雀藏起来了,快把它交出来吧。’列宁是这么说的吗?

生:不是

师:列宁是怎么说的?

女生读“一定是飞走了,或是冻死了,„„”

师:从列宁的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列宁担心灰雀。

师:读出你的担心。

生读

师:列宁还说了什么?

女生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1:列宁很关心灰雀。

生2:列宁感到惋惜。

师:多好,可惜,关心,惋惜都在其中了。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想想怎么说能打动我,谁来读一读?

生深情地读

师: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得可以打动这个男孩

全班深情读

师:同学们,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他对小男孩,有批评吗?

生:(没有)

师:有指责吗?

生:没有

师:列宁有的是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打动男孩、感染男孩、启发男孩。所以,当列宁问:“会飞回来?”孩子是肯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同学们,知道这时候,小男孩心里在想什么吗?

生1:我明天把他放回来,跟列宁说我不应该把灰雀捉走

生2:列宁多么喜欢这只灰雀,我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师:你们都明白了,独自藏起来是喜欢,放飞自然更是喜欢,男孩也是很喜欢灰雀。同学们,老师们把你们体会到的句子放在屏幕上,有什么发现吗?

(出示:

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生:前后不一样,但意思一样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个句子说后面是冒号

生:第二个句子,说在后面,打句号。

师:当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句子的时候,对话也可以这么呈现。

(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

师:没有提示语了,分角色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两人一组演。

让孩子们推荐一组上台。

老师旁白,生读对话。

三、问题为抓手,练笔

师: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生读“你好,灰雀„„”一句。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灰雀又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问他呢?

师:多会提问啊,咱们同桌讨论一下。

同桌讨论

师: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列宁不想伤男孩的自尊心。

生2:怕男孩说不出来话

师:你们都感受到了,列宁是爱男孩的,列宁对男孩的爱含着理解和爱护。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列宁看看男孩„„你到哪去了)

师:孩子们,如果灰雀会说话,如果灰雀会说话,它会说什么?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

出示:

1.灰雀说:“”

2.“”灰雀说。

生写。

师:多少同学用了第一种,多少用的是第二种?

(生举手示意)

生1:昨天小男孩把我捉去了,现在它又把我放了,您就不要说它了。

生2:列宁先生,您好。

师:多有礼貌

生:昨天小男孩把我捉走了,它给我很多面包渣,请您放心,它不会伤害我的

生:昨天它把我抓走了,它很好地招待了我,但我对它说,大自然才是我的家,请不要斥责他。

四、板书为参照,升华

师:(指板书)课文学到这,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列宁喜欢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小男孩也喜欢灰雀。

生:列宁也喜欢小男孩。

师: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

五、读物为纽带,拓读

师:还想了解列宁吗?

生:想。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生读《斗鹅》。

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列宁小时候和大鹅斗的故事。

师:从这个故事看出列宁是什么样的人。

生:勇敢。

生:列宁爱护图书。

师:课后可以读一读列宁的故事。

(出示第三组导读图片)

师:我们还可以找一找这些大人物的故事,读一读。这节课就上到这。

第16篇:灰雀教案

《灰雀》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名人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名人故事。

2、指读、齐读课题

3、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课文围绕灰雀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板书列宁、小男孩) 二:初读课文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的时候呢端起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2、处理字词

三:精读课文,处理第一段

1、那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2、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读出你的喜欢。谁还喜欢?也读出你的喜欢吧

谁还想读?一起读。

3、是啊,他们颜色鲜艳,性格活泼,歌声优美,不仅同学们喜欢他,谁也喜欢他啊?列宁,你是怎么知道的?

4、谈一下你的感受 (抓住经常、每次谈体会)

5、谁愿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6、老师听出来了,这位同学读的时候通过加重重点词语来表达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让我们学着这种方法都来读一读。

总结:同学们,你们看,像我们刚才这样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品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四:处理3-10段

(一)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3-10自然段,用-——画出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一下列宁此时的心情。

(二)集体交流

你画了哪些句子,一名学生非常清楚地读出了

3、

5、

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

自读体会。

1、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2、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引导概括: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其实都源于他对灰雀的喜爱

总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边读边画句子边思考的方法体会到了列宁的心情和对灰雀的喜爱,我们在平时的读书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理解文章。

(三)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同学们,你能不能出小男孩的表现中猜出灰雀的去向?请大家学着用我们刚才掌握的方法,轻声朗读课文的3-10段,快速划出描写小男孩表现的句子,思考从小男孩一系列的表现中你能不能猜出灰雀的去向。

1、谁猜出了灰雀的去向?

(让学生结合小男孩的表现谈体会,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的) 是的,正是从小男孩一系列的表现中我们知道了会确实被他捉走了。 总结: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学习,这么快就会学以致用了,用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猜到了灰雀的去向。

2、小男孩为什么抓走灰雀?

3、既然小男孩那么喜欢灰雀,为什么又决定把他放回来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3—10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

4、先不要着急告诉老师,四人小组先来讨论一下。

是的,正是在列宁的循循善诱下,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爱鸟的真情感染了小男孩,使他决定把鸟放回来。

5、分角色朗读。

列宁爱鸟的深情不仅打动了小男孩,也打动了伊老师,伊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谁愿意读小男孩的话。

谁来评价一下我们读的怎么样。 好在哪里?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同桌都来练习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咱看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语气。一会展示给大家。

找同桌读。

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写列宁的心情和小男孩的想法,但是我们通过一次次的读他们的对话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

五、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1.看,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而且,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师叙述12段,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生: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2、是的,男孩是诚实的,列宁这是在保护男孩的自尊心。同学们,你们看列宁既不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让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来了,他是多么会教育孩子啊。

六、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

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2、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列宁,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正是这样一位伟人,却愿意为了寻找一只失踪的灰雀四处寻找,却愿意去小心呵护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我想可能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让他变得不平凡。

七: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列宁的故事《诚实的孩子》

第17篇:《灰雀》教案

教 案

教师:张华 学生:颜世谦 时间:2011年8月11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懂得知错能改这个道理,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有的内在含义不够明显,因此,读懂文中句子,理解课文是这次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

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让学生把灰雀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3、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正因为灰雀这样美丽,又这样活泼可爱,所以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想一想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他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要”、“仰望”这三个词语来体会列宁喜欢灰雀的情感。从“经常”一词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和爱护。

读这句话,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四、精读课文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1、让学生小声读 2 ~ 13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回答问题后出示重点句: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让学生想想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以后心情怎样?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在“树林中找遍了”这一点体会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以后那种焦虑、担心和惋惜的心情。

2、让学生从课文 3 ~ 10 自然段中找一找列宁和小男孩有几次对话?(4次) 读各次对话。

3、逐段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次对话,仔细体会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的意思。(1)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我。 (2)你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指出

4、

8、10段。(3)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4)读这几段话,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5)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6)了解文意之后带着感情把对话在进行朗读,要求把列宁一开始的着急、小男孩说谎时的慌张与最后的下定决心的肯定的态度读出来。

4、第二天列宁再次来到白桦树下结果如何?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灰雀果然回来了。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经过讨论让学生从中体味到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知道自己错了,感到惭愧。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6、这时列宁微笑着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微笑着呢? 文中列宁“微笑着说”有两层含义:

A、灰雀又飞回来了,列宁看见后心里很高兴。

B、列宁知道小男孩用行动改正了错误更喜欢他了,心里更加高兴,所以是微笑着说。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8、这时小男孩会对灰雀说什么呢?

引发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小男孩会对灰雀说:“对不起,都是我不好, 我不该把你带走,请你原谅。”也许会说:“灰雀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这么自私,只顾自己,你应该是属于大家的。”

9、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男孩对列宁说什么?

10、带着感情朗读全文。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的这份爱;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小男孩从不承认到认错又到改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我们要读出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同时理解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第18篇:灰雀教案

5、灰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1、诵读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的道理。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四、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五、读懂课文

(一)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顺势导学。

如:列宁为什么那么喜欢灰雀?从而找出问这描写灰雀的语句读一读。

2、生可以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动作、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总结出正是因为灰雀的颜色漂亮、动作活泼、声音动听,列宁才那么喜欢它们。

4、进一步指导朗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5、体会列宁对会的观察之细,对动物的喜爱。

6、再读至熟读成诵,学习动物的描写方法再读。

过渡:列宁对灰雀是那么熟悉和喜爱,他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7、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8、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列宁的担心、焦急。

设置悬念:那只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下一节课继续。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一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

3、

5、

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

4、

8、10段。

a,一开始,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说话断续,心情矛盾。)

b,当他听了列宁的第二句话、第三句话时,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 (说话肯定,坚定了要把灰雀送回来的想法。)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二、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三、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5 灰 雀

爱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

\ 爱 男孩/(诚实、知错就改)放 捉

第19篇: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区、散步”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重难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然后捉住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三次对话、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男孩的诚实与列宁对孩子的尊重。 课时: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灰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要讲述的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请同学们翻开第十七页,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组课文的导读。 生读导读 师:从导读中我们知道了这一组的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不平凡。那么在学习的这组课文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

2、介绍导语页中的名人

过渡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十七页下面有九位中外名人,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首先,最上面黄色头发的是英国天文学家牛顿,就是那个被苹果砸中脑袋而发现地心引力的人。他的左下方是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诺贝尔的下方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牛顿的右下方,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鲁迅的右下方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鲁迅右上方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的达尔文,就是他提出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在达尔文的右下方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右下方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就是原子弹的发明者。在爱因斯坦的正上方是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是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3、出示麻雀图片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麻雀”(打开PPT并且板书课题)

二、同读课文,初步感知

1、书空麻雀 师说:“麻雀”的“雀”有很多小朋友写错,现在请你们跟着何老师书空一遍,小手指举起来。

生书空

2、自由朗读

师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并且多读几篇,把它读通顺。在你们读的过程中老师会认真聆听你们的朗读,好,现在开始。 生自由大声朗读

3、指名读

师说: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提醒白桦树、面包渣、胸脯),同学们,是“白桦树”还是“白华树”?对这个字读“桦”(板书)还有“面包渣”的“渣”是翘舌音。二三段、

4、~~6自然段,7~~10自然段,11~~13自然段。

这篇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列宁、小男孩,这篇课文是讲述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过渡: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一起来认识生字朋友。何老师先给两分钟你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会认字和会写字。怎么读呢?听老师示范。好,现在到你们,开始。

1、开火车,检查纠正(会认字、会写字)

声音响亮一点儿;

稍等,老师要求你们预习的时候要组一个课外的词,这个词是课内的。好下一位同学帮助他,你站着。

齐读一遍或者我指读

2、这些字中有多少种结构?三种结构,分别是上下、左右、半包围。

3、步的部首是什么?或得部首是什么?者的部首是什么?

4、现在是小老师时间,哪位小老师能提醒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5、好现在翻开全优,练字。

第二课时

1、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是那一句话?

对开头这句话交代了时间:有一年冬天,人物是列宁,地点是公园。这句话放在开头,叫做总起句。请同学们用括号括起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上“总起句”。

2、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谁能把描写灰雀的句子读一读?

3、这三只灰雀来回跳动,非常惹人喜爱,他们的歌声好听、动听的?还是嘈杂的?你从那个词语知道的?请把婉转的歌唱用笔波浪起来。

4、正是因为他们太惹人喜爱了,所以列宁每次、都要、经常。。。。。

这三个词体现了列宁怎样的感情?

6、可是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请男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找遍”,体现出他非常的着急。平时,如果你不见了作业本,也会翻遍自己的书包,找遍桌子,心理非常的着急,想着明天交不了作业被何老师批评怎么办?从他着急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7、聪明的孩子,你知道灰雀去了哪里吗?你是从哪儿看的出来的?

第20篇:灰雀教案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丁小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充分地接触课文、阅读课文;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为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语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词语,并能正确读写;

2、能通过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诚实守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关爱之情,渗透“诚实守信”的教育;

2、感受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主人公的语言及神态描写当中体会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巩固词语,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灰雀》,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本课的词语。老师点几位同学来带读,她读对了你们就跟着她读两遍。好,谁先来? (发现错误则正音,若无,则速过) 师:嗯,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先给自己加加油,我们一起来:“棒、棒、棒,我最棒!

二、理清框架,分析课文

(一)理清框架

师:好,把小手放好,坐端正!接下来你们看下大屏幕的词语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颜色变了(第一行变成蓝色了,第二行变成红色了,第三行还是黑色)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知道蓝色部分描写的是谁吗?(预设回答:灰雀) 师:红色部分呢?(预设回答:小男孩,随即板书:小男孩) 师:黑色部分呢?(预设回答:列宁,随即板书:列宁)

师:嗯,大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很认真,老师表扬同学们。那么,灰雀、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同学们先看清楚阅读要求。(出示阅读要求)

(二)以读促讲,具体分析课文

师:课文的题目是《灰雀》,我们先来看下灰雀到底是怎样的。(出示图片) 师:灰雀漂亮吗?(预设回答:漂亮)

师:那本文的作者笔下的灰雀是怎样的,谁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预设回答: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书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随即出示相关课件) 师:这一段的关键词是什么?(预设回答:惹人喜爱)

师:怎样惹人喜爱呢?大家试想想:这三只灰雀呀,一会儿跳上,一会儿跳下,十分欢快的样子,歌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长,一会儿短,非常悦耳动听。你们谁能用婉转的声音把灰雀的可爱读出来呢?

(学生范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你们喜欢吗?(预设回答: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呀,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也同样非常喜爱这三只灰雀,那老师问问同学们,列宁每次遇见这三只灰雀,都会做些什么?

(预设回答: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随即出示相关课件)

师:列宁每次都要停下来看看它们,还经常给它们喂食,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证明列宁很…… (预设回答:喜爱这三只灰雀) 师:本段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灰雀?(预设回答:欢快)

师:你们找得很准确,这样欢快的灰雀,周围的人都被它们的可爱和欢快感染了,所以列宁很…… (预设回答:喜爱它们) 师:突然有一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你们说列宁着不着急呀?(预设回答:着急)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列宁替灰雀着急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来,同时想想为什么这些句子能说明列宁担心灰雀?

(预设回答:他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出示相关课件) 师:这句话为什么能说明列宁担心灰雀?(引导学生找出“找遍”这个关键词) 师:从“找遍”一词我们可以看出灰雀失踪列宁很着急,不管哪个角落他都不放过。 师:谁能把列宁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范读,全班齐读) 师: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

(预设回答: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出示相关课件) 师:这句话为什么也能说明列宁担心灰雀?(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询问男孩时着急的语气)

师: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不见东西的时候拼命找,看到人就问有没有看见,这就是着急的表现。

(教师范读,读出着急的样子;全班齐读)

师:还有没有其他句子?

(预设回答: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随即出示相关课件) 师:这句话又为什么能说明列宁担心灰雀呢?(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怕灰雀冻死了的感情)

师:列宁没有找到灰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猜测当中,他既不想看到灰雀真的冻死了,也不希望灰雀…… (预设回答:飞走了)

师:列宁对灰雀的担心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我们在担心的时候常常会胡思乱想。还有谁找到其他句子? (预设回答: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随即出示相关课件) 师: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谁知道?(预设回答: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

师:你们都很会读书,那这句话为什么能说明列宁替灰雀着急呢?(引导学社体会灰雀的可爱,引出“可惜”) 师:是呀,多好的、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再也见不到了,真的是好可惜,列宁很伤心,作者用了“自言自语”这个词来形容列宁这时的状态,你们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就会有这个状态?(预设回答:在很高兴或很伤心的时候)

师:对了,我们在极度高兴或者是极度悲伤这些大喜大悲的时候常常就会出现这种状态。谁能用这种“自言自语”的声音把列宁极度感伤的状态表现出来?

(学生范读,全班齐读)

师:这么好的灰雀到底哪里去了呢?(预设回答:被小男孩抓走了。)

师:唉……小男孩刚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怎么会是他抓走的?到底小男孩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说实话,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当小侦探查查案,由你们前后两张桌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找出线索和证据来。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线索和证据呢?(指名回答)

(预设回答:男孩说:“没……我没看见。”随即出示相关课件)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男孩没有说实话?

(预设回答:从他吞吞吐吐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出小男孩没有说实话)

师:从哪里看得出他说话吞吞吐吐了?(预设回答:从省略号中可以看出来。随即出示省略号)

师:原来省略号有这么大的作用呀,小男孩撒谎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谁能读出小男孩吞吞吐吐的语气?

(学生范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证据?(预设回答: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预设回答:本来想。)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从这里怎么看出来小男孩刚开始没有说实话呢? (预设回答:小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肯定知道怎么回事)

师:讲得真好,“本来想”证明小男孩知道灰雀在哪,那为什么他不说出来呢?(预设回答:他怕列宁批评他) 师:是的,他心里可能有这种担心。你们还找到了什么?

(预设回答: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怎么看得出来?(预设回答: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证明灰雀在他手上。)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还有其他证据吗? (预设回答:“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从这里又怎么知道?(预设回答:小男孩会把灰雀放回来。)

师:你们个个都是很棒的小侦探,证据搜集完整了,你们真棒!小男孩刚开始说谎,后来一再对列宁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的话感动了小男孩) 师:那么列宁几时就知道小男孩在说谎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列宁很用心地暗示小男孩犯了错误就要改正。小男孩在他的指引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做出了“放灰雀回来的决定”,列宁对小男孩是一种什么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男孩是像父亲般的慈爱之情。随即板书“像父亲般的慈爱”)

师:列宁心中有灰雀、有小男孩,为什么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小男孩,随即板书“尊重”)

师:对了,你犯错的时候如果有人当面指出来,你肯定会觉得很丢脸,列宁正是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既让小男孩改正了错误,又不伤害小男孩的自尊。

师:那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遵守诺言放了灰雀。随即板书“诚实”)

师:对了,因为小男孩遵守了自己的诺言,知错就改,把灰雀放了回来,所以小男孩是诚实的,也同样值得我们表扬。

(男女角色对话,教师旁白)

(三)板书设计

列宁 (像父亲般的慈爱)小男孩 (尊重) (诚实)

(四)作业布置

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登鹤雀楼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登鹤雀楼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