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廉颇蔺相如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2:2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廉颇蔺相如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都听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这两个小故事出自哪部作品?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

1 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3、历史背景: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主要记载了廉颇、蔺相如的事迹,还写了赵奢、赵括、李牧的事迹。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名人,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战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的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护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缪贤

( 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â )

睨柱

(nì

三、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从课文当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3—13段:完璧归赵。 14—16段:渑池相会。

17—21段:负荆请罪。

1—2段又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介绍了蔺相如、廉颇两人相差悬殊的身份及地位。全文可分为四大部分。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四、探讨研究学习1—2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文章开头介绍二人身份及地位,就全文来讲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明确:凸显两个人在地位上相差悬殊,在国家中的影响迥然不同,为以后矛盾的产生作铺垫。

五、课后作业:

1、复习讲过的知识点。

2、预习下文“完璧归赵”的小故事,自己总结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点:

重点实词虚词:为、以、拜 句式:判断句、壮语后置

二、研读3—13段:完璧归赵

1、学生组成小组探讨本部分的知识点,给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

2、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

3、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①蔺相如为什么会得到赵王的信任出使秦国?

第一、缪贤的推荐,侧面表现蔺相如非凡的胆识。

第二、和赵王的对话,对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决策,表现出智谋,还主动承担出使的重任。

②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③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抓住秦王贪婪的性格特点,牵制住秦王。) ④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3 ⑤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第

一、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第

二、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三、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第

四、提出希望: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⑥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⑦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缪贤的推荐、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三、研读14—16段:渑池之会

1、学生组成小组探讨本部分的知识点,给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

2、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

3、这一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①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14段)

②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15段)

③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16段)

4、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明确:这是秦的阴谋。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5、在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中将相是怎样配合的?

明确:首先,将相达成一致必须要去,不去就是向秦示弱,决不向秦投降

其次,蔺相如伴随赵王前往。在会上,秦王处处向侮辱赵王,而蔺相如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点儿都没让赵国吃亏。最后秦王没能占得便宜,反而自取其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自取其辱?明确:15段最后两句。)

最后,廉颇在 后方坐镇,带兵防守,秦不敢轻易用兵。

总结:在这个故事中比昂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主要是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的刻画塑造蔺相如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今天讲的知识点。

2、预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过的知识点。

二、研讨学习17—21段:

1、学生朗读,翻译,教师总结知识点。

2、品读讨论:

4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思想。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①有智谋: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②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③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特点:

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②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③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2、刻画人物方法:

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5 ③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④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⑤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⑥人物安排上讲究详略得当。

3、文章写的是和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的选材是相当典型。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6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7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担任太史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完璧归赵:奉璧使秦、璧献秦王、巧计取璧、廷叱秦王、归璧于赵

渑池之会:随主赴会、针锋相对、秦不加胜 将相相和:拜为上卿、引车避匿、说服舍人、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3、人物:蔺相如:大智大勇、深明大义、忠君爱国

廉颇:鲁莽善妒、善于谋略、勇于改过、忠君爱国

七、课后反思:

1、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翻译课文速度太慢影响讲课进度。学生课前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加强对知识点的夯实。

2、学完一篇课文我们还要从写作手法上有所借鉴,而学生对这点领悟不够深。在教学中要和作文教学结合,给学生渗透写作方面的技巧。

3、对背诵课文的检查情况不好,还要加强对学生课文背诵的监督。

推荐第2篇:廉颇蔺相如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疏通并分析课文 集中学习1~13节

(一)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二)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三)落实文句翻译。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1.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明确: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4.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6.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7.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集中学习“负荆请罪”(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做一番探究。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明确: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导思:这道探究题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无论探究的结果如何,对蔺相如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探究:(1)认真阅读文本内容,特别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细节,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体会当时的人物言行,设身处地地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分析人物,评判事件。

(2)查阅有关对蔺相如做法表示怀疑的文章,认真阅读并作出自己的分析,看看这些人为什么认为蔺相如的做法不妥,把握住作者分析问题、提出观点的依据。

(3)评判历史人物,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不能不论当时的形势和事件的后果,也不能一味地苛求古人,求全责备。要一分为二,客观求是。

(4)也可以对蔺相如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说出自己这样认识的原因。最好能写成一篇小论文。

推荐第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结合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补充人物传记中考查的知识点。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2段。 预习3-16段概括大意。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3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6段。

第4课时:讲读17-21段,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 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写了三个故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最终吞并六国。而赵国是当时六国中较有实力的国家,坚决抵抗秦国的入侵。《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相关介绍

1.作家: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 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列传(70):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表(10):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书(8):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3、课文背景: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秦国正以主力攻楚,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但秦国却从未停止过对赵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他们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4.关于“和氏璧”(教师简单介绍补充)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4、预习检查。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缪公(mù ) 避匿(nì ) 缪贤(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肉袒( tǎn )盆缶 (fǒu ) 召有司案图(àn ) 渑池(miǎn)

诈详(zhà)(yáng) 列观( guàn) 左右皆靡(mǐ)舍相如广成传(zhuàn) 礼节甚倨(jù) 秦王不怿(yì) 衣褐(yì)(hè )持其璧睨柱(nì)可予不(fǒu)遗赵王书(wèi )

五、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完成创新设计练习并结合注释及资料疏通全文。(回答)

2、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 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 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 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全文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六、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

(一)阅读课文第1至2段。

1、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并翻译2.3句。(1)“者……也”,判断句式

(2)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状语后置句“于诸侯闻” (3) 为赵宦者令缪闲舍人:是,作为 动词

(4)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教师补充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任、除、授、征、辟、举、荐等。

2、提问:①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通过对比 ,为下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做了铺垫。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 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六、预习课文第二部分(3--13)

要求:

1、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2、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第3-13段

(在学生预习疏通文段的基础上,讲解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介词,用,拿 请:敬辞,表请求,可不译

徒见欺:被动句,被

即患秦兵之来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想找一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1、学生概括第3段大意。(故事缘起)

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为本段关键句,分析这一句话的作用。(烘托相如胆识,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2、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让学生在读“臣尝有罪”至段末品味。

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另外,作者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样先虚写一笔,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2)阅读课文第4---5段。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何以--以何” 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窃计欲亡走燕:逃跑 师补充被动句的标志:A、“为、为+所”B、被字C用见、于、见.......于D、无标志被动,意念被动句。 可予不? :“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使……承担”,使动用法 理亏 王必无人:果真

臣愿奉璧:同捧 捧着 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好”(指原物完整无损的归还本人) 遂遣相如奉璧玉西入秦:名作状 向西

1、第5段: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并主动出使秦国,从正面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 不同凡响。)

(3)阅读课文6---13节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连,连接两个动词,给。给......看。 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 左右:侍从 乃前曰:名作动 上前

请指示王:古义:古: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 负欺强:凭借,依仗

大王必欲急臣:必:使动,使发急 急:形容词作动,逼迫 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看 乃辞谢:委婉道歉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猜测 只 用 欺诈的方法 装作 乃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 乃于廷设九宾礼 舍蔺相如广成传: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衣褐 :名作动,穿 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逃跑 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句 负:辜负,对不起 间至赵矣:名词状语,从小路 孰计议之:“熟”, 仔细 秦王因曰:于是,就

不如因而厚遇之: 乘机,乘此 卒廷见相如:名词状语,在朝廷

毕礼而归之:使动,“使…… 完毕”“让……回去” 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

2、梳理“完璧归赵”故事情节 出使前(3-5):强秦索璧→赵王求使 →缪贤举蔺 →奉璧出使 出使中(6-10) :献璧取璧 →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出使后(11-13):毕礼而归 →拜上大夫

3、提问:让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思考下面问题。

(1) 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 蔺相如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秦王坐......无意偿赵城”(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其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小结: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叙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在““完璧归赵”的欺诈与反欺诈斗争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足智多谋、勇敢和不畏强暴、有胆识、有智谋,善于见机行事,掌握主动权)

预习课文第三部分(14---16段)

要求:

1、复述蔺相如“渑池之会”一事的梗概。

第三课时

(一)、讲析课文14---16节(“渑池之会”)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拔石城;明年: 拔:攻下,明年:第二年 欲与王为好:为好:修好

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 于西河外渑池会 介词:在 与王诀曰:诀:告别

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不超过 则请立太子为王:请允许我 遂与秦王会渑池:于是,就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走上前进献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得以:能够拿 左右欲刃:名作动词,杀 左右皆靡:退却

2、思考探究: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足智多谋、有胆有识。a 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b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思考: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明确:(时代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与楚国对峙,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

预习课文第四部分(17---21段)

要求:

1、复述蔺相如“廉蔺交欢”一事的梗概。

第四课时

(一)、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只不过 以:凭 口舌:言辞 而位居我上:而:却,表转折

且相如素贱人:素:本来,向来 贱:卑贱的 宣言 曰:扬言

不欲与廉颇争列:争位次高低 已而:过了些是时候,一会儿 与之相近意义:俄而 须臾 顷之 俄倾等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所以:…的原因 亲戚:内亲外戚,亲:父系家人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相比谁 而相如廷叱之:名作状 在朝廷上 3.提问:(1)这部分将了几件事情?(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2)在你看来,这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4)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4、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忠君爱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廉 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五、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六、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布置作业:完成分层训练并背诵最后5段。

板书设计:

蔺相如

同朝共事主要史绩 廉颇

机智勇敢 ←完璧归赵→ 勇气闻名、朝廷重臣

大智大勇 ←渑池之会→ 忠诚献策、勇武有力

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蔺交欢→ 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详写、明写 → 剪裁得当 ← 略写、暗写

材料处理

推荐第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示范课教案

洪洞县第二中学 邰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翻译的能力。

②抓住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了解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文学常识

温故:《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 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疏通文本

1、自主阅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翻译——质疑解疑

3、班级交流——释疑 教师点拨——释疑

四、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五、小组合作:梳理人物事迹,赏析人物形象 分配任务:

小组1-3:围绕以下问题,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较量?分几个回合?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1):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为人信服。

明确(2):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问题(3)(主问题):请从本节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蔺相如性格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让这句话提纲挈领的。

教师小结:应该是“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小组4-6: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2):“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秦、赵御史各用了什么词语?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体现了不同的含义。“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置赵王于优伶之地,逼迫赵王就范。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助兴,已是等而下贱!两个动词,也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献丑。可以说,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问题(4):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里,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1—6组共同思考: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大屏幕出示: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赵国能挫败秦国的阴谋,此点背景相当重要。

另外,“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等语句,说明,赵国早已预见了事态的严重性,也早已充分做好了军事和人事准备。这也是赵国能挫败秦国阴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为了国家的威望和利益,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是更重要的因素。这再一次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小组7—9: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2):“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形象的?

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六|、课堂总结

1、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本文写人的手法

问题(1):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板书:蔺相如“智”、“勇”)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

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问题(2):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明确:“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

“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 “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每个故事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

七、布置作业,提高鉴赏水平。

1、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对比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著,此处略),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蔺相如:“智” “勇”

语言、矛盾冲突、对比反衬

推荐第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 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廉蔺列传》

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 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8 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第 1—2段:简介廉、蔺

(2)第 3 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第4—11段: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

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

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由此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3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4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秦 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 “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 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 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

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

全文三件事,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五段。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

(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5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全文作业练习(可作为学案使用) 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臣等不肖( ) 2.刎颈之交 ( ) 3.广成传舍( )

4.缪贤舍人( ) 5.见臣列观 ( ) 6.相如虽驽( )

7.臣语曰 ( )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 ) 10.秦王不怿 ( ) ㈡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 ) 2.秦御史前书曰 ( )

3.且庸人尚羞之 ( )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归璧于赵 ( ) 6.怒发上冲冠 ( ) 7.舍相如广成传舍( ) 8.左右欲刃相如 ( ) 9.大王必欲急臣 ( ) 10.秦王恐其破璧 ( )

11.毕礼而归之 ( )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 )

㈢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㈣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

5.徒见欺 (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

7.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6 ㈤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奉盆缶( )秦王 2.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 )赵走( )燕

㈥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①拜( )为上卿

②拜( )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②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③才美不外见( )。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②召令徒( )属曰„„

③徒( )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①不如因( )而厚遇之

②相如因( )持璧却立

③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①君幸( )于赵王 ②则幸( )得脱矣

③大王亦幸( )赦臣 ④幸( )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②秦贪,负( )其强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⑤廉颇闻之,肉坦负( )荆„„ ⑥胜负( )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

②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③诸将请所之( ) ㈦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通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共约 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 全书体例包括、、、、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家和 家。 ㈧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

7 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⑤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练习参考答案

㈠1.xiào 2.wěn 3.zhuàn 4.miào 5.guàn 6.nú 7.yǔ 8.wèi 9.nì 10.yì

㈡ 1.西:名→状向西 2.前: 名→动 走向前

3.羞:动→意动以„„为羞 4.先/后: 形→意动 以„„为先(后)

5.归:动→使动使„„归去 6.上: 名→状 向上 7.舍:名词→动词 安置 8.刃:名词→动词杀

9.急臣:使动,使我急→逼急了我。10.破璧:使动,使璧破→把璧撞碎。 11.归之:使动,使之归→让他回去了。12.止臣:使动,使我停止→阻止我。 ㈢1.指示:指点给„„看; 2.亲戚:父母家人; 3.美人:文中指秦王的姬妾;左右:文中指近臣,近侍

㈣1.D定语后置句 2.A判断句 3.B被动句 4.E介词结构后置句 5.B被动句 6.E介词结构后置句 7.C宾语前置句 8.B被动句

8 ㈤1.介词,于(给) 2.宾语,这件事;介宾短语的宾语,廉颇

3.谓语,厉害 4..主语,廉颇和蔺相如 5.介词,从;介词,到 ㈥1.①授官 ②叩拜

2.①被 ②接见 ③呈现

3.①只是 ②部下 ③白白地

4.①趁此 ②于是 ③借助

5.①宠爱 ②侥幸 ③幸而 ④希望

6.①担负 ②倚仗 ③违背 ④辜负 ⑤背 ⑥败 7.①请允许我 ②请你 ③请示

㈦纪传体 黄帝 汉武帝 300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世家、列传、表、书、130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㈧阅读

1,A 2.D 3.B 4.翻译

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四、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9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推荐第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目 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质疑练习:

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推荐第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及重点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2、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3、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分析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借助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主要矛盾(秦赵)与次要矛盾(廉蔺)的关系。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之子。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并漫游各地,观察风俗人情,后继父职,开始编写《史记》。由于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宫刑。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在作者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实录”精神开创了史学家写作的进步传统。鲁迅的赞誉可见其史学价值及文学价值。(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另:《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字君实,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从历史角度看,《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一直到汉武帝止,3000多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

写帝

记述天子、王侯以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叫“列传”(70); 大事年“表”(10);(例:《西汉大事年表》)

王及其历史活动的叫“本纪”(12);(例:《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写诸侯王公和汉初开国功臣的历史活动的叫“世家”(30);(例:《陈涉世家》) 政治、经济、文化上颁布的一些政策叫“书”(8)。

补充: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春秋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一是有较丰富的思想,不但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帝王、贪官、酷吏的暴行,而

1 且对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不管地位高低都给以不同程度的评价和相应的历史地位; 二是创立了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是词汇丰富,用词准确生动,叙事善于概括,写人有鲜明性格,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为写人叙事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三、整体把握

1、背景简介

司马迁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繁。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因此,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蔺相如和廉颇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廉蔺简介 (

1、2)

身份、地位的简要介绍,既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也是为后文作铺垫(突出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其实也是下文渑池之会后秦“终不敢加兵于赵”的原因之一;突出他的功绩地位不凡,是为后文居功自傲、鄙夷相如作铺了垫;而突出蔺相如的出身低贱,是为其大智大勇、扶危爱国作反衬。)

第二部分:完璧归赵 (3~13) 第三部分:渑池之会 (14~16) 第四部分:廉蔺言和 (17~21)

四、分析研读

1、品读“完璧归赵”,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之前:意识到秦历来贪暴无信,意识到出使任务艰巨,但毅然挑起重担,而且考虑周密、准备充分、斗争目的明确,初显其过人的胆识。

出使过程中:时时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从细微之处看出秦王的不合礼数“无意偿城”: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之后: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据理力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先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再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之后,对秦王亦有所交代: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愿意受死;又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出使之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随机应变、争取主动之智)大勇(敢挑重担、不怕牺牲之勇)、忠诚正义。

描写角度: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2、“渑池之会”读后感?

具体经过: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2 蔺相如:凭机智、勇敢再次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以决秦望。”王许之。几个动词表现了廉颇在赵国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表现了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还很忠心,很有政治头脑。这样,他后来的知过勇改(知错能改)就合情合理了。

3、读过“将相言和”,你喜欢廉颇这个形象吗?

廉颇居功自傲,口出狂言,而相如不计私怨,一再退让。相对于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争个人名位,显得意气用事,过于狭隘。但是,这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一旦明白过来(知道了蔺相如退让的原因,即二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先国家之急而又私仇),立即负荆请罪,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知错能改、坦白直率,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物。

五、总结全文

全文始终贯穿两大矛盾:国与国(秦与赵)、人与人(廉颇与蔺相如);围绕一根主线:赵对秦的斗争;以三大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言欢)为重点;以廉蔺的矛盾冲突及解决为中心;解决矛盾的基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六、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⑨相如度秦王特以作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⑩君不如肉袒斧质请罪。“质”通“锧”,承斧的砧板。 ⑾请奏盆缻秦王。“缻”通“缶”。 2.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承蒙)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便)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宁许以负秦曲(从而)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②赵王乃斋戒五日(于是,就)③臣乃敢上璧(才)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遇之(趁机)

3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随着) 3.词类活用

⑪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④怀其璧(把……揣在怀里) ⑫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③大王见臣列观(在偏殿) ⑬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使……发急) ⑭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⑮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⑯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 设九宾于廷 4.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指出,给……看;今:上级对下级的指点)

窃计欲亡走燕

(古:私下,谦词;今:偷)(古:逃跑;今:死)(古:跑;今:行) 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按情势,一定;今:必定)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嫔妃;今:美丽的女子)

(古:侍卫、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

指从此以往十五城

(古:从这里到那里;今:以前) 相如前进缻

(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 宣言曰

(古:扬言,公开宣称;今:公开的文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离开;今:前往)(古:表原因;今:表结果) 臣请完毕归赵

(古: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今:请对方做某事)

4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祝寿、贺寿) 明年复攻赵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后一年)

推荐第9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

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推荐第10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

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缪贤

( miào)汤镬(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皆靡(mǐ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 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 ----秦(璧

会)

廉---- 蔺

第11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

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

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留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

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

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留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

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留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第12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讲:周广忠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

2、回顾《史记》 学生朗读注释

二、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五、讲解课文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3、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4、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a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b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c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d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6、.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四、集中学习14—16节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

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五、集中学习17---21节

1、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起因是什么?(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4、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5、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E、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

学生总结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教师补充(蔺相如:大智大勇

不畏强暴

顾全大局

廉颇:有勇有谋

以国家为重

勇于改过) 拓展:我们应该向廉颇蔺相如学习那些精神?怎样去做?

第1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4.明年: 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

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 6.徒

① 徒见欺(白白地)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 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 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臣声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第1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绯闻/扉页憎恨/增长蜕皮/兑现稗官/睥睨 ........

B.蹩进/瞥见愧怍/咋舌胚芽/泥坯缱绻/疲倦 ........

C.吝啬/稼穑抛锚/瞄准国粹/荟萃泱泱/怏怏 ........

D.调控/调度混浊/混沌着陆/着凉曲折/弯曲 ........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美在能源发展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加强两国清洁能源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突破口。

B.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基本组成与天然气相同,是化石能源中较洁净的能源。

C.4-6月,我国CPI同去年相比,同比上涨6.3%,涨幅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D.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3.下列句中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即除逆阉废祠以葬之 ..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今存《墨子》一书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B.《庄子》亦名《南华经》,今存《庄子》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庄子》一书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先后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和欢三个故事。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有关“春秋”的经书,它的特点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往往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造....

成了不良影响。

B、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

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C、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我们千万不能抱残守缺,要积极谋求合作,参与竞....

争。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抗议日本审定通过新版教科书在中国国

内日益高涨。

B.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C.他们公司因为许多游戏软件的内容过于暴力,市民屡屡举行示威抗议,甚至把他们告上了法庭。

D.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

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奖掖(yâ)桂棹(zhào)外甥女(sūn)棱角分明(lãng) ....

B.纤巧(xiān)赏赉(lài)血淋淋(xiě)垂涎三尺(xián) ....

C.弄堂(lîng)佣金(yōng)潜意识(qián)殒身不恤(yǔn) ....

D.剽悍(biāo)聒(guō)噪露马脚(lîu)噤若寒蝉(jìn)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公安干警暴虎凭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

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B.举办世界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有人说,能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改变,此种论调简直不.可理喻。...

C.此次随着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的一声令下,以及首都的示范效应,借读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应该指日可待。....

D.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下台,应该负责的是“人肉搜索”吗?我们用禁止“人肉搜索”祭奠周久耕寿终正寝的政治生命,显然是荒唐的。....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的一些医院,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组成医疗队,火速奔赴灾区。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D.国家重点项目——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珠江黄埔大桥先导索成功过江,这标志着该大桥上部结构安装首战告捷。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

级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B.9月23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者。

C.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D.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成绩;而在随后举行的一些体育比赛中,我国选手却频频落马,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 500种以上,其中《王蒙

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巴马在大选前18个月就开始接受特勤局保护,比之前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早,部分原因就在于许多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都是针对他引起的。

B.通过本届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运动健儿们在光彩夺目的场馆里同场竞技,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博得了

我们的赞叹。

C.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D.只有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13、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颤.zhàn栗莘.shēn莘学子悄.qiǎo无声息潜.qián移默化

B.下载.zài否.pǐ极泰来予以重创.chuàng改弦.xián更张

C.豺.cái狼直栏横槛.jiàn凝神屏.bǐng气前仆.pū后继

D.憎.zēng恨峨冠.guàn博带雕栏玉砌.qì惟妙惟肖.xiào

14、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座落沧海桑田金碧辉煌轻歌曼舞

B.沉湎迫不及待浅尝则止金榜题名

C.震撼名闻遐迩义愤填赝眼花缭乱

D.脉搏各行其是记忆犹新欢度春节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得兄事之②左右欲刃相如③道芷阳间行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臣请完璧归赵 .....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⑧将有作,则思止以安人⑨草行露宿 ....

A、①⑥⑦/②⑧⑨/③④⑤

B、①⑥⑨/②③⑦/④⑤⑧

C、②③⑨/①⑥⑦/④⑤⑧

D、②③⑥/①⑦⑧/④⑤⑨

16、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无乃尔是过与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烙印(lào).

B.列观(guàn).载体(zǎi)睨视 (nì)瘠薄(jí) ...躯壳(qiào)缱绻(quǎn)攻讦(jiã) ...

C.自诩 (xǔ)齑粉(jī)趿拉(jī)蹂躏(lìn) ....

D.花束(sù)攥着(zuàn )旋涡(xuán)蹙眉(cù) ....

18.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褶皱凑和姊妹别出新裁

B.草坂覆辙悛巡斑驳陆离

C.国粹勘察羁縻峨冠博带

D.取缔隔阂燧洞残羹冷灸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

B.我们不仅在科学上一味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极力向西方靠拢,结果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好,自己的传统反而被遗忘了。

C.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

D.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和“一言九...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20.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市构建了以低保为核心,以帮困助学等为配套,以其他专项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保障了低保对象、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需要。

B.要大力培养、发现和宣传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激励干部,树立榜样,展示干部队伍的主体形象。

C.“十一五”时期,本市将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增强农业服务的综合功能,重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力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D.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为()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③秋水时至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至..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⑧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②/④⑥/⑤⑦/⑧D.①③/②⑤⑧/④⑥/⑦

2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3.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大王来何操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谗言)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类于)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添置) ..

B.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文饰)..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一猪一牛一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 ...

C.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思念,同情)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假托)永保无疆之休(欢乐,忧愁)..

D.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按诛五人(追究)不抚壮而弃秽兮(循,握持) ..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比较)严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 ..

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无论西方或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B.电动自行车数量大,速度快,引发的治安案件多,因此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将会得到许多城市的市民的理解。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洛阳低辐射镀膜玻璃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推广的重点产品,从节能环保方面看,它既对阳光的可见部分有较高的通透率,又对远红外线部分有较高的阻挡率。

第1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1一词多义 ,解释。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词类活用 解释

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完璧归赵-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翻译句子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三.活用课本素材: 蔺相如:英雄不问出身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低微,原只是个舍人,相当于今日的生活秘书,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但他最后一跃而成为赵国的相国。他的事迹,对战国时代众多到处谋职的门客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也体现了他面对强大秦国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来的胆魄,比之齐鲁会盟时的曹沫,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处理与廉颇关系的手法,也堪称政治平衡术的经典之作。总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平民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极致。

找个好主人很重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文士剧增,如何谋职也因此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厉害,互相吞并已成常态,于是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有眼光的人个个求才若渴,纷纷加以招揽。蔺相如的故事,若从谋职角度来看,还别有一番道理。

蔺相如的头位雇主是赵国的宦官头领缪贤。蔺相如开始只是他的舍人,职责类似生活秘书。缪贤有次得罪了赵王,因为怕受到惩罚,决定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及时地阻止了缪贤,并问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赵国之险来收留他呢?缪贤于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随赵王出席宴会的时候,燕王私下和他攀过交情,他觉得凭燕王的这句话,有可能得到关照。

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诉缪贤说:\"你得到当时燕王的友情,不过是仗着赵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宠信。现在你若从赵国逃亡的话,弱小燕国怎敢得罪赵国呢,到时候大有可能会把你抓起来引回赵国。所以你不如主动脱了衣服,做出可怜的样子给赵王请罪,这样倒有脱罪的机会。\"

缪贤觉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而赵王果然也赦免了缪贤。缪贤因此认识到蔺相如的才华,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遮掩自己的过失而埋没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这件事情讲给赵王听,也把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蔺相如一举进入了赵国的政治舞台。

完璧归赵---智慧、勇气一个都不能少

楚国人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砍掉了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御用鉴定师仍然没分辨出宝贝,结果害得卞和又被砍断了右脚。一直到楚文王的时候才昭了雪,那块宝玉也因此被命名为\"和氏璧\"。因为卞和的执著,这块宝玉显得更加难得。

人常说“怀璧其罪”,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麻烦也跟着来了。秦国强大,秦昭王自然可以傲气,他要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关口,被自己的原主人缪贤推荐上去。因为不能得罪秦国,赵国不得不答应交易。蔺相如为赵王分析两种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让秦国先拿了和氏璧理亏,而不得罪秦国;并且自荐出使秦国,他对赵国君臣表示,如果交易不成,一定会完璧归赵。

有理有据,再加上无赖手段,让同样无赖的秦国没办法。既不值得因此杀掉蔺相如,也无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玉璧。这场让赵国君臣心惊肉跳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因此被擢升为上大夫。

四.把“廉颇/蔺相如”写入作文及高考优秀范文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优秀作文: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尺 度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纵容。人类社会是由各种明确或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违反原则无节制的纵容最终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久之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襟怀坦荡、泰然自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忘却,对于不能容忍的事,沉默也许是另一种抗争,而忘却往往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包容是睿智恢弘,是宁静致远。如是我闻:康德说,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愿:当今世界,国家、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16篇:廉颇蔺相如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臣等不肖(

刎颈之交(

)(

广成传舍(

缪贤舍人(

.....见臣列观(

) 相如虽驽(

臣语曰(

) 使人遗赵王书(

....睨柱(

秦王不怿(

) ..

2、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字

,是

时期伟大的

家、

家、

家。《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全书共

篇,包括

。记载了从

到太初四年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辞谢(

②从径道亡(

③间至赵矣(

....④徒以口舌为劳(

)(

)⑤左右皆靡(

⑥为赵王寿(

....⑦秦王竟酒(

) ⑧位在廉颇之右(

⑨一介之使(

...

4、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①可与不(

②拜送书于庭(

③召有司案图(

...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⑤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

5、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于:①闻于诸侯(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 ③归璧于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苛政猛于虎也(

) 之:①得璧,传之美人(

②即患秦兵之来(

) ③均之二策(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对:①何以知之?对曰(

②对镜贴花黄(

请: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 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书:①使人遗赵王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

③军书十二卷(

许: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时人莫之许也(

6、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①秦璧西入秦(

②秦御史前书曰(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⑤归璧于赵(

⑥怒发上冲冠(

)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7、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特殊句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③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大王见臣列观(

) ⑤徒见欺(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⑦何以知之(

⑧而君幸于赵王(

) ⑨且相如素贱人(

⑩马之千里者(

8、请在本文中找出五个至今仍常用的成语或熟语:

。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三、课文阅读

1、臣等不肖(xiào)

刎颈之交(wénjǐng)

广成传舍( zhuàn)

缪贤舍人(miào)

见臣列观(guàn

) 相如虽驽(nǔ)

臣语曰(yù) 使人遗赵王书(wèi)

睨柱(nì)秦王不怿(yì)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太史公书

纪传

通史

130 书

本纪

世家

列传

黄帝

汉武帝

300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①道歉

②小路

③从小路 ④只不过;建立⑤退却 ⑥敬酒或献礼

⑦完毕 ⑧上

⑨个

4、①不(否)

②庭(廷)

③案(按

)④缪(穆)

⑤孰(熟)

5、于: ①在

介词2.和

介词③到

介词④被

介词⑤对

介词⑥比

介词

之: ①它

代词

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这

代词

④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

对: ①回答

动词

②向着

介词

请: ①请允许我

动词

②请你

动词

书: ①信

名词②书写

动词③文书

名词

许: ①答应

动词

②左右

不确定数词

③赞同

动词

6、①西

名→状

②前

名→动

③羞

动→意动

④先后

形→意动

⑤归

动→使动

⑥上

名→状

⑦诈

动→名

7、①定语后置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

⑤被动句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⑦宾语前置句

⑧被动句

⑨判断句

⑩定语后置句

8、布衣之交

两虎相斗,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

口舌之劳

第1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等基础知识。

2、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

教学难点: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心问题:本文刻画了蔺相如、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子问题:

1、你了解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吗?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元封三年(前108),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故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3、划分结构,说说本文写了几个故事?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负荆请罪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发现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 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后,蔺相如义责秦王,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出使结果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小结:“完璧归赵”,着重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品读“渑池之会”的故事,说说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 酣 令 寿 ) ③蔺相如是怎样做的? 斗争 针锋相对 以攻为守,

逼秦击缶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6、品读“负荆请罪”的故事,说说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矛盾的?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7、故事中的人物有何性格特征?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2、勇敢,机智,胆识过人。

3、爱国(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忠心(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看重利益。)

8、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6、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

四、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 语言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世纪金榜》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人生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一、中心问题:《汉书》是怎样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二、子问题:

1、你了解班固与《汉书》吗?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父:班彪;妹,班昭,并称“三班”。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划分结构,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3、作为传记,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来刻画人物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4、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找到文中

3、4两节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①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重负国、屈节辱命)

②“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从这两话中 ,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 ③ 苏武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一惊,一哭,一壮。

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板书:坚贞) ④卫律是怎样劝降的?

劝降三部曲:

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3、利诱

⑤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折磨苏武? (幽,幽禁;徙,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6、“北海牧羊”中,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坚忍。(板书:坚忍)

7、李陵是怎样劝降的呢?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 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 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的反驳:“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8、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还有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②对比鲜明。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③剪裁得法,详略得当。 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9、今天学习《苏武传》,有何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 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四、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情节: 自杀 性格: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写法: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

鲜明对比

剪裁得法,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张 衡 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

2.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立志成才。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地震预测与地动仪引出张衡,从而导入课文。

二、中心问题:这篇传记,记叙了张衡那些生平事迹?

三、子问题:

1、你了解范晔与《后汉书》吗?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2、你了解张衡吗?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3、传记有哪些种类?

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4、梳理结构,说说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2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3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小结: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5、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②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③ 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四、板书设计

范晔 品格文才

科学成就

全才 政治才干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熟记相关常识; 2. 完成课后相关联系。

第1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学生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

1、2册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仍然有待于培养,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仍然有待于强化,而学生对文言故事性较强的篇目还是有一定兴趣的。本文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读书的两种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廉颇与蔺相如》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高尚品质;同时,廉颇的形象也无时无刻的不反映在章节的点点滴滴上,人物形象很好的体现出了“将相和”这一特点。

【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预习检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养成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巩固文言文的“言”。

2、通过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基础上概括三个故事——把书读薄。

3、通过读史识人感悟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先国家之急”的高尚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坦率真诚的品质,体会文武结合之重要意义,让学生从人物身上吸取精神营养——把书读厚。

《廉颇与蔺相如》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通过诵读,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落实文本重点文言虚词和特殊文言现象。

预习内容安排: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宦者令缪贤舍人大王见臣列观臣请就汤镬

请奏盆缻秦王秦王不怿

二、熟读文本思考并概括本文主要故事情节。

三、再读文本梳理本文重要文言现象。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实词:

虚词:

【学习方案】

学习环节一

一、预习检测导入:

这篇文章同学们昨天都预习过,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预习到了什么程度。

(1)读文先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嘛,那老师就要问同学们了,预习时透过这篇文章的眼睛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呢?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信息呢?荀子曾在《劝学.》中说“君子善假于物也”,借助课下注释可以打开通向文本的一扇门。

(刚才老师注意观察了一下,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们愣了一下,然后迅速到课下注释去寻找答案,老师明白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寻求帮助,只是我们预习时忽视了。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预习是我们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读题目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二是利用好“课下注释”这一工具,以免错失与文本对话的好途径。)

好,说到这儿,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能不能给列传下个定义呢?

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首次使用的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和活动的史作体裁。

(2)好了,同学们看大屏幕,借助课下注释,我们现在再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本课文言知识的理解程度。

1、指出加点词的特殊用法。

2、指出下列特殊的文言句式。

3、指出下面“以”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师点评方法指导:在这里老师看到同学们掌握的不够熟练,这说明此文篇幅较长,同学们把握起来有些难度。但老师相信,如果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它,“难者亦易矣!”

老师有一个想法,假如我们在预习时能对重点句式、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重点文言虚词予以特别的

关注,借助圈点法标注出来,然后就像老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把特殊句式和重点文言实虚词分别归类,然后制作成知识卡片,那么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是不是可以更系统一些?

所以,在这里老师想给同学们预留一个作业,参照刚才老师说过的方法,把本课的通假字和“之”“于”

“因”“而”四个文言虚词在本课的意义和用法梳理出来,然后制作成知识卡片。相信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本文的文言知识词汇将不再是我们理解此文的拦路虎了。同学们明白了吗?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检测,理清本课重点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以”字在本课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并初步掌握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熟读文本,概括史实,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3)研读文本,读史识人,体味人物性格精魂。

过渡语段:好,同学们学习目标(2)和(3),我问一下大家,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对,是“读”。关于读书,华罗庚先生曾用两句话归纳读书的方法,那就是“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何谓读薄?何谓读厚?读薄,就是抽离出文章的脉络和主旨,读厚就是读出文本中隐藏的丰富的信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两种读书法来品读一下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环节二

一、整体把握文本。

大屏幕: 概括史实,把书读薄——

快速默读文本,思考:本文主要叙述了哪几个历史故事?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学生交流时提醒学生,指出文本中那些段落叙写这一历史故事)

(1)完璧归赵(P2“赵惠文王时”-P6“赵亦不与秦璧”

(2)渑池之会(P6“其后”-P7“秦不敢动”)

(3)廉蔺交欢或“负荆请罪”(P7“既罢归国”-P8末尾)

过渡语段:同学们,洋洋洒洒的全篇高度浓缩为12个字,一段清晰的历史便呈现于我们眼前。这就是所谓“把书读薄”。读薄——12个字就包含了文本的千里江山,不过要领略大好河山的无限风光,我们还是要走到幽深之处,运用第二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厚、读透

二、体味人物性格精魂。

大屏幕读史识人, 把书读厚 -------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曾提到列传是什么吗?好,我们回忆一下,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首次使

用的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和活动的史作体裁。那么这句话事实上告诉我们两个内容:史记是记录历史的,史记也是写人的。下面我们就在读史中识人,品味一下司马迁笔下这两个人物丰满鲜活的点点滴滴。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合作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我读历史故事之,识历史人物 (谁)之(怎们样)精魂。在我们的合作探讨之前,老师有一个想法。本文篇幅较长,同学们全部处理完会有些难度。老师想把

这三个故事分配一下,一部分同学把目光集中在“完璧归赵”上,从这部分历史中寻找人物的性格信息,

另一部分同学则把目光投向“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从这两部分历史中把握人物精魂,好吗?下面我们就分一下组。

老师提醒同学们:解决大屏幕上这一问题时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依据文本寻找答案。

(要求学生读,勇敢、激昂时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师注意点评。)

同学们我们知道,名家写作往往会将写作意图、情感指向浓缩在一两句极富张力的句子上,那些我们可能忽略掉的,以为是平淡无奇之处,往往会释放出摇曳多姿的魅力。同学们刚才交流的这几个句子。。。。。。

探究思考:

《廉颇与蔺相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活跃了很多年,堪称经典。老师曾见到很多人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廉颇与蔺相如》这篇文章中,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今天,老师也未能免俗,老师也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跟同学们探讨一下,下面就请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交流。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孔子

教师总结点评:

这段历史在我们的解读中逐渐丰满,逐渐厚重了。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带我们穿过历史的烟尘,触摸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在读史中识人,在识人时读史,无怪乎鲁迅先生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其超凡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只刚刚叩开这扇大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惊喜,继续追随《史记》的脚步,深入到文史殿堂去摘取这朵奇葩,感受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

第19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

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

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2007-05-14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上一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下一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第20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二、解题

1.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 1 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文学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 2 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3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4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 5 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6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7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

廉颇蔺相如教案模板
《廉颇蔺相如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