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运动训练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20: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2013年(第3卷)第28 期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25 1 重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极为强调对抗和进攻的体育运动,由于24秒为例 规则的限制,篮球运动员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强硬的防守完成 进攻,必需要能够快速地完成攻防互换。这种速度和对抗对篮球运动 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重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运 动员在场上的对抗时间就无法保证,也无法圣人高强度的、密集的比 赛,当然,也无法很好地执行教练的战术要求。同时,没有较强的体 能做保证,篮球运动的观赏性将会大打折扣。

近些年,随着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崛起,我国的篮球联赛也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以CBA为代表的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吸引了很多国际 篮球运动员的加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联赛水平。同时,从上个世界 末开始,我国也开始举行大学生篮球联赛即男子组CUBA联赛和女子 组WCUBA联赛。该联赛是面向各大学大学生的专项运动联赛,这给很 多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 认识到,在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也暴露除了 体能素质不高、对抗能力欠佳的问题。要想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进一 步发展,提高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篮球运动 员的体能训练。

2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

(1)体能训练的不专业性。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对技战术等要求比较 严格的运动,球队除了要配备一个主教练之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助理 教练、单项训练教练、发球训练教练,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体能训练 教练。因为篮球是一项需要强大的体能作支撑的体育运动,如果没有 专业的体能教练,运动员很难得到专业的体能训练,体能水平也就很 难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各所大学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体 能训练一般都是有主教练来抓。对主教练来说,既要对球员进行战术 训练、配合训练等,还要对球员进行体能训练,其在工作中必然会抓 主要的项目训练,这就使得体能训练极易被忽视,也使得我国大学生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极为不专业。

(2)体能训练手段的单一性和方法的欠科学性。体能训练关系到运动

员体能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包含运动员多方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但是当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却表现出了手段普遍单一,方法 不够科学的现象。在力量、耐力和速度的训练上方法比较单一。比如在力 量训练中往往多依靠杠铃进行训练,或者让运动员重复地进行半蹲、全蹲 等训练,这种练习手段单一,而且机械化的练习效果并不明显。一些诸如 多级跳、台阶跳等简单的力量训练方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同时,在 力量训练中,往往只重视上下肢力量的训练,忽略了运动员的躯干力量训 练,或者只重视大肌肉群力量的训练,对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重视不够。 而在耐力训练中往往盲目借鉴田径的400m跑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 的体能水平效果不明显。

(3)体能训练的无计划性和欠系统性。篮球运动员体能的提升是需

要周期的,只有坚持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体能素质的提高。但

是当前,很多大学的篮球教练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中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和计划。并没有根据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制定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体能

训练计划。使得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局

面。同时,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完整的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和耐力等

多方面的训练,但是教练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失偏颇,使得运动员的体能不

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3 提高大学生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积极对策

(1)各大学必须要加大投入,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各大学除了为

学校的篮球队配备专业的篮球教练之外,还要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

必须要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选拨出具有篮球运动知识、具备篮

球教练资格证,有自己的体能训练方法的体能教练负责专项的体能训

练工作。配备体能教练后,还要注重体能教练的培训和再学习,要让

体能教练掌握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发挥其对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的

积极作用。

(2)丰富体能训练的内容,创新体能训练的方法。对篮球运动员来说,

体能训练主要包括核心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和耐力的训练等。要根据

不同体能项目训练的需求,丰富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

对运动员核心力量和耐力的训练。要对运动员进行肌肉训练,增

加运动员的肌内收缩力量,并改善运动员的肌内协调能力。改变过去

只依靠杠铃或者推哑铃为主的力量训练方法。利用瑞士球进辅助进行

哑铃或者杠铃训练。主要方法是让运动员或平躺、或斜躺在瑞士球

上,然后让其做卧推杠铃和哑铃的练习,这样是为了强化运动员的上

肢力量。然后让运动员在瑞士球上做出深蹲、半蹲等练习,强化他们

的下肢力量。在利用瑞士球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

题:首先,注重练习的强度。强度太小,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无法得到

改善。因此,每次训练的强度要合理。在利用瑞士球做力量训练时,

一般情况下要做7组左右,每组次数控制在7次左右,并让运动员坚持这样

的力量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充分的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同时,达到耐

力训练的目的。其次,注重控制练习时间。运动员做每组动作的时间也要

合理控制,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在每一组的练习完成之后,要给运

动员一定的间歇时间,要让运动员因为上一组练习造成的肌肉疲劳得到

消除之后再进行下一组的力量训练,避免训练中的肌肉损伤。最后,要让

运动员每天保持长跑训练。随着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抗性的增强,必须要让

运动员在场上有“跑不死”的体能。因此,每天应该让运动员保持至少

3000m的长跑训练。这样提高他们的耐力素质,让他们在场上保持持久

的斗志。

对运动员速度的训练。速度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移动速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张磊

(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黄石 4 3 5 00 3 )

摘要:篮球运动作为上座率最高,全球范围内最为普及的一项大球运动,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和极强的对抗性。在我国,篮球运动一直

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篮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一直在不断的提升。大学作为培养篮球运动

员的一个重要

基地,必须要注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只有充沛的体能做基础,篮球运动员才能在球场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投篮、上篮动作,才能在

激烈地对抗中保持充沛的体力。但是当前,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体能训练手段的单一化、训练强

度的不合理化等已经制约了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必须要迚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改革,必须要改善传统

的体能训练的方法,坚持科学训练、针对性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篮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 现状 水平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3)10(a)-0025-02

(下转27 页)

运动训练学2013年(第3卷)第28 期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27

大,竞争力大,项目多样,不受场地、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的限

制,易于开展,常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标志。

(1)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纠错;(2)奖罚,俯卧撑或唱歌表演;(3)自我评

价:观摩、取长补短;(4)妥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让见习生收发器材,维持

秩序。

要求: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快、静、齐,安全、井然有序。

营养上讲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健康为中心,潇洒一点,活

泼一点”,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宗旨。

以上是我的粗略做法,有成绩,但仍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我将不

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总结成败得失,提高自身素质,打造王庄品

牌,营造王庄体育文化,为学校发展谱写人生壮丽诗篇。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田径教学训练大纲[S].1998.

[2] 田径技术教学法纲要与范例[M].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体育教育实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田径[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度,特别是在攻防转换节奏越来越快的趋势下,篮球运动员必须要注

重自身速度的提高。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主要包括一般速度训练和专项

速度训练。所谓一般速度训练就是要对运动员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步幅

和步频的训练。而专项速度训练,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训练、起动

速度训练、变向的加速训练等。在运动员速度训练中要改变过去靠田径训

练为主的训练方法,应增加短距离速度训练和长距离训练。首先,要让运

动员进行短距离的往返跑训练,包括5m折返训练、30m折返训练等;其

次,应该创新方法,让运动员进行绕障碍快速跑、变向跑和曲线跑等,增

强训练的多样性。

(3)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增加体能考核。首先,要制定科学

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是保证体能训练持久进行的保证。这就需要大学

篮球队的主教练和体能教练等对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进行分析,对薄弱

环节进行把握,然后根据运动员体能的普遍性问题制定体能训练的

中、长、短期计划,并根据各个运动员自身体能情况的不同,制定具

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样有助于将体能训练具体化、系统化, 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制定体能训练计 划时,要充分参照国内外关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先进理论和科学 方法,同时,可以参照国内著名篮球体能教练王卫星编写的《李宁篮 球体能训练宝典》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其次,确定大学生篮球 运动员体能考核指标。要把体能考核作为考核运动员素质的一项重要 标准。对于体能考核不过关的运动员可以提供补考机关,只有体能过 关,才能让其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4 结语

对篮球运动员来说,技术和体能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强大的体能 作支撑,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很难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各大学必 须要重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坚持科学方法的指导,制定合理 的体能训练计划,逐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柴立森.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5).

[2] 肖熙,刘云求.浅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创新[J].运动,2011(8).

[3] 莫柱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4]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5] 谭朕斌,王保成,黄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 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6] 董顺波.我国青年女篮体能训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上接25 页)__

推荐第2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教案0331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及训练学的 任务和内容,掌握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概念及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特

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及运动训练的特点。如何在实践中正确理解运动

训练学要解决的各项任务。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竞技体育概念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

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作为体育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始终与人类社会同步

地发展与完善。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 动的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 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描绘出20 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

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

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 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 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 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 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 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 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 竞争性

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 即竞技能力。竞技体育由此而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比较竞技水平高低的体育活动。激烈的竞争 性就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二) 规范性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 利。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种各种训 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 公平性

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竞技运动比赛应该合情合理,

不偏袒任何参赛者。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为保证公正、公平地进行竞 争,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对比赛项目、时间、地点、场地器材及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对运动员的参赛行为及比赛组织和裁判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

(四)集群性

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d 有可 能组织竞赛活动。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这种集群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五) 公开性

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使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 动。而且,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六)观赏性

竞技体育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 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不仅参加者可以通过表现自我并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喜悦,而且 观众也可通过观赏竞技体育比赛,从日常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特有的轻 松感和美的享受。因而,观赏比赛成为广大群众善度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 破。竞技选手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 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 彩的表演,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竞技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

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也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 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追 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观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 赛已经成了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人

(三)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及顽强的 意志,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围绕奥运会和 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

(四) 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 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巴不仅涉及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团体的荣誉, 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对竞技体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巨大的投人。

(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流通。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 发展。竞技体育已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塞罗 那市城市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 年。

(六) 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 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 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人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 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理想的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运动竞赛 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 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 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 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成功地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 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 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 而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也各不相同。虽然运动员有可能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 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却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 绩。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是哪一个项目,运 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的。各项目运动 员的主导竞技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 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的 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 状态的先形。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 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作连续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 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 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 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 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对 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 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 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过程的设计都需要 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知识都对运动训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 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力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一)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 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据此,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人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沦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 践应用之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 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国内外运动训练学教材、专著的内容体系虽各有区别,但其基本 内容都是非常相近的,大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 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 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近年来,运动训练实践有了飞速发展,现代训练理论也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许多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陆续充实到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如项群训练理论、训练控制理论等。

课下作业:熟悉本次课内容,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有关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加强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扩充。课堂小结:

推荐第3篇:运动训练学模拟题

山东体育学院2005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试题(名词解释、简答

问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项群2 运动员体能 3 力量素质 4 分解训练法 5 技术风格 6 竞技战术

7运动智能 8 意念训练法 9 程序训练法 10 周期安排原则

四.简答

1.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

2.何为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项群训练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6.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7.简述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8.简述战术训练方法

9.简述运动员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1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五.问答

1.何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反应?举例说明在竞技训练实践中的如何应用它。

六.论述

1.论述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试从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角度谈谈你对体能训练的看法。

2.何为专项力量?结合田径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实践,谈谈你对专项力量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山东体育学院200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试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竞技能力 2 训练规律 3 竞技需要原则 4 适宜负荷原则 5 运动训练方法 6 运动训练手段 7 力量素质 8 运动技术 9 间歇训练法 10 运动智能

四.简述

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竞技项目分为几类

3.举例说明项群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之关系

4.简述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及主要变更方法

5.重复训练发与间歇训练发的特点,举例说明

6.简述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方法和手段

7.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有那些方面

8.简述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9.结合自己体会,简述如何把握项目的制胜规律

10优秀运动员选练过程中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五.论述

1.概括论述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的训练特征

2.为什么现代训练出现突出负荷强度的新趋向,训练中如何体现?

推荐第4篇:运动训练学试题

运动训练学

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D.运动管理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

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

5.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6、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

7.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8、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9.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

10.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11.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 B.快速发挥力量 C.推迟疲劳出现 D.多用战术

12.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

13、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B.排球C.短跑D.铅球

14、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B.变异组合C.同属多项组合D.异属多项组合

15、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

16、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A.摔跤B.拳击C.举重D.武术

17、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B.技术训练C.心理训练D.智能训练

18.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要求很高,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重要的

个性特征。

A.稳定性B.有恒性C.独立性D.灵敏性

19、在表现准确性项群项目比赛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比赛成绩取得的主要因素?

A.确立辨证的比赛指导思想B.全面作好赛前准备

C.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动D.对手的干扰

20.格斗对抗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并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体能B.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1.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的方式是:

A.一对一的对抗B.多人对抗C.二对一的对抗D.以多对少的对抗

22.下列哪一项是格斗对抗性项群中运动员的制胜武器?

A.体能B.技术和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3.下列哪一项是影响运动员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

A.运动员竞技水平B.比赛的时间 C.对手水平D.观众

24.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和比赛中完善战术的前提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 B.体能 C.心理D.智能

25.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

A.足球B.篮球C.排球D.手球

26.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B.体能C.心理D.智能

27.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的是: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D.比赛环境

28.下列哪一运动项目不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的项目?

A.跳跃B.网球C.标枪D.举重

29.下列哪一项不是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4.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

A.体能水平B.对手水平C.裁决的公正性D.赛次机会的均等性

30、在速度性项群训练的技术训练中,要重视

A.动作的幅度B.动作节奏C.关键技术环节D.动作协调

31、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速度性项群的竞技项目?

A.短跑B.跨栏跑C.短程划船D.跳跃

32.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是:

A.速度和耐力B.加速度C.冲刺速度D.开始速度

33.耐力性项群训练中,发展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A.体能B.技能C.战术能力D.智能

34、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B.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C.外界条件对比赛的影响D.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35、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是的?

A.技术B.身体形态C.身体机能D.运动素质

36、在竞技活动中,决定运动员素质水平的基本条件是:

A、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B.人的心理能力C.战术能力D.智能 :

37.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

A.发展体能B.提高竞技能力 C.提高技能D.比赛成功

38、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

A、性格B、成功动机C、行为D、结果

39、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A、自我实现B、生理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40、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

A、现代控制论B、训练信息

C、教育论D、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41、决定训练周期的变异因素是:

A.比赛日程B.比赛地点C.比赛级别D.竞技状态

42、下列哪一项不是周期安排原则中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

A、准备期B.形成C.保持D.消失

43、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阶段C.暂时消失阶段D.恢复阶段

44.当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机体就会发生劣变。

A.一般负荷B.最大负荷C.过度负荷D.适量负荷

45.哪一项不是负荷数量的评价指标:

A.次数B.时间C.距离D.难度

46.运动训练过程中,适用于负荷起点较低的初学者的逐步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是:

A.直线式B.阶梯式C.波浪式D.跳跃式

47.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

A.速度B.力量C.耐力D.技术水平

48、下列不是根据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A、持续训练法 B、循环训练法C、重复训练法D、间歇训练法

49、下列哪种方法是整体控制方法?

A、完整训练法B、重复训练法C、循环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0、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具体操作方法?

A、分解训练法B、模式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1、身体练习主要指各种各样的:

A、技术B、具体动作C、战术D、体能

52、下列不是依竞技能力训练目的划分的运动训练手段:

A、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B、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

C、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D、提高比赛能力的训练手段

53、下列哪一项不是动作构成要素?

A、姿势B、速度C、节奏D、耐力

54、模式训练法的特点之一是:

A、信息化B、系统化C、定性化D、程序化

55、体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负荷强度

56、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

A.体能B.技术C.心理D.智能

57、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心理智能

58、身体训练手段中称之为“法特莱克跑”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A.重复练习手段B.持续练习手段

C.间歇练习手段D.循环练习手段

59、下列那一指标不是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

A.高度B.长度C.宽度D.密度

60、少儿耐力训练必须以训练为主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C、肌肉耐力D、专项耐力

61、哪一项目的专项能力特征不是“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比赛动作”?

A、举重B、标枪C、跳高D、篮球

62、心血管耐力又叫: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

C、力量耐力D、一般耐力

63、下列四种选项中,属于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手段的是:

A、立定跳远B、负重杠铃C、篮球投篮D、躲闪跑

1、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技术原理?

A、生物学原理B、心理学原理C、社会学原理D、化学原理

64、从生物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归功于:

A、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B、灵敏素质好 C、运动技能的贮存数量D、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65、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是:

A、技术水平B、竞赛规则C、技术环境D、器材设备与场地 66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

A、低于B、等于C、高于D、脱离

67一个运动员的“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

A、基本技术B、高难度技术C、特长技术D、全面技术

68在球类等对抗项目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

A、动作的准确性B、技术的实用性C、技术的规范化D、动作的完整性

69哪一项目完成技术的目的不是打破对方防守后得分及阻止对方得分?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武术

70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A、常用技术B、特长技术C、进攻技术D、防守技术

A、虚拟现实训练法B、想象法C、模拟法D、程序法

71战术意识的核心是:

A、战术能力B、战术决策C、战术思维D、战术方法

72“快、转、准、狠、变”是哪一个项目的制胜因素?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篮球

73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

A、训练活动B、营养C、管理过程D、恢复

74比赛期对应于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

A、形成阶段B、保持阶段C、消退阶段D、恢复阶段 75运动时,供应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是:

A、ATPB、肝糖元C、肌糖元D、脂肪

76下列四种选项中,不属于多年训练计划特征的是:

A、具体性B、框架性C、相对稳定性D、宏观性

77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的核心阶段是: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8在哪个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首先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9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特征是:

A、训练负荷比例越大越好B、循序渐进的逐渐增加

C、负荷强度必须是中等强度D、周而复始的训练

80根据参赛年龄的发展趋势,属于“少年型”的运动项目是:

A、田径B、体操C、篮球D、排球

81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首要任务是:

A、发展素质,完善技术B、发展技、战术

C、发展心理能力D、发展智能

82在一个大周期训练中,准备时期的时间是:

A、最短的B、最长的C、中等的D、不明确的

83恢复时期训练负荷的突出特点是:

A、强度大,量大B、强度小,量大

C、强度、量均衡D、降低练习强度,保持一定的量

84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C、暂时消失D、恢复

85下列四种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

A、质量B、难度C、密度D、组数

86在训练周期的准备阶段的初期,运动负荷安排的重点应以提高练习。

A、密度为主B、强度为主C、难度为主D、数量为主

推荐第5篇:运动训练学简答题

一、简答题力量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答: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点事项。( A、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B、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C、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D、儿少力量训练 ,不要过早强调与专 项运动技术 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理论训练。)在训练实践中,贯彻适宜负荷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答: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大小通过练习的速度、远渡、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三、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有哪些?客体因素有哪些?答:主体因素有: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欲协调能力。3.感知觉能力。4.动作机能的贮存数量。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有: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设备与场地。在训练实践中恢复手段有哪几类?举例加以说明。答: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气浴、盐浴、珍珠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理反馈等。在组织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2.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合性的专项准备活动。3.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积效应。4.安排作用于同一机能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破浪型的变化。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怎样增加运动负荷?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答:

1、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的。

2、练习一段,保持一段。每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3,、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继续增加

体能在整个训练手段应力求与

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在战术训练中,模拟训练法有哪几类?答: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1、模式训练具有信息化特点

2、模式训练具有定量化特点。依训练理论研究,该理论所涵盖的领域可分哪几个层次?答:

1、一般训练理论。

2、项群训练理论。

3、专项训练理论。建立训练目标在训练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有两点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有:(使得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进行和展开。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为何专项竞技需要具有特异性?答: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构成运动员经济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为什么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答: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承受适应,但如若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恢复手段有哪些?答: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气浴、盐浴、珍珠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理反馈等。速度素质分哪几类? 答;

1、反应速度。

2、动作速度。

3、移动速度。负荷变换训练法方法的应用特点是态的原因。

6、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

7、改进训练各种,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论述题。1.试述用重复跑手段发展移动速度素质训练的负荷量度。答:

1、提高移动速度由两个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另一个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1、赛跑运动员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时,不同练习内容对练习的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有不同的要求。如;卧推、下蹲等。

2、超等长力量练习,如立定跳远、三级跳远等

3、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训练负荷减少以后,才有提高,叫延迟性转化。如何做好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答:

一、对不同类型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对在集训钱一直坚持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中短期集训应被看做是系统的全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集训期间的训练计划应力求保持与员年度训练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中短期集训时间有限,因此,应抓住短期内较有把握收到成效。且对比赛成绩有较大影响的方面集中加以训练。这样,不同运动项目的中短期集训自然有着不同的重点。试述以提高肌肉内协调的方法发展相对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度。答:发展相对力量多采用提高肌肉内协调能力的方法。这样既可使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得到提高,同时又能限制运动员体重的增加,从而发展运动员的相对力量。(1)负荷强度;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所以不管负荷重量大小,,实际负荷强度都是大的,只是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一点单位参与工作,也可使肌纤维工作同步化的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协调的功能,使相对力量得到发展。(2)负荷数量;发展相对力量由于负荷强度高,总负荷量则小,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就少,使运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试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答: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试

述速度障碍产生的主观原因及克服方法.答:

1、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2、基础训练不够。

3、技术动作不合理。

4、训练手段不合理。

5、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

6、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等。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怎样发展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 答:提高糖酵解无氧代谢功能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百分之80-90,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状态,其强度为百分之80-90。发展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若以跑位训练手段时,其距离应控制在300-800米之间,一般以400米为宜。若以游泳为训练手段时,其游程可控制在100-200米之间。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有哪些?答:

1、技术训练。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提高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2、战术训练。由于攻守的配合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

3、身体训练。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4、心理训练。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试述如何克服心理焦虑?答:

1、引导队员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

2、进行积极的想像,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

3、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的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

4、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答: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的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即已确定。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中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教练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我弟调节者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试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答: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

负荷。

4、训练负荷按跳跃式增加。形式有:1直线式。

2、阶段式。

3、波浪式。

4、跳跃式。在战术训练实践中,提高运动员的战术素养的方式有哪些?答;个人行动和同伴的协同配合行动。答:方式

1、系统了解专项竞赛基本规律与战术特征,比赛中战术变化的规律及正确的应变措施,专项战术的发展趋势。

2、积累专项战术理论及经验知识。

3、大量而熟练地掌握基本战术等。简述速度障碍发生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答;速度障碍的生理、技术、专项素质、训练的科学性等4方面的原因.比赛周训练内容安排的模式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答: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表现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根据不同内容训练负荷后完成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及高度专项训练等。安排在赛前3-5天的训练中。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为什么要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答:要求教练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总体上,发展上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多年训练计划对于年度、大周期等训练计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它对未来较长时间的训练活动所做的预测仅仅是框架性的,而不可能做到详尽具体。在多年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通常都有时间、有可能通过某些调整及修正措施,将训练过程是基本方向控制在原有是轨道上,使其总体规划保持基本的稳定。简述贯彻周期性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答:

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包括为多年训练周期、大年训练周期、中年训练周期、小年训练周期、日年训练周期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周的训练包括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每个周期包括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

什么?答:降低负荷强度,可利

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负荷强度及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另外,该方法可通过变换学习动作的负荷强度,学习次数,学习时间、学习质量、间隙时间、间隙方式及学习组数等变量方式,运动质量、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与提高,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可有效地机体适应实际比赛运动强度的变化特点,使运动员机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符的生理适应,可有效地宿短学习、掌握、巩固运动技术的过程。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答;

1、人体生理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理适应的阶段性。战术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像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践法。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于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2、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战术创新技法有几种?答:

1、逆向法。

2、递进法。

3、组合法。

4、复合法。

5、移植法。动作要素包括哪些?答: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有哪些?答:

1、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如顺风跑。

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 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4、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5、宿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类利用小场地练习。在战术训练中,模拟训练法有哪几类?答;模拟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 。模拟训练法的特点?答;

1、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特点。

2、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模拟训练法操作程序?答;

1、解析影响阅读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

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4、以因素结构型的评价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5、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

术组合水平。重视运动技术创新.试述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特征概述?答: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3、心理和智能特征。

二、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特点有:

1、体能训练。

2、技能训练。

3、心理和智能训练。试述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答: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即已确定。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试述以提高肌肉内协调的方法发展相对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度.答:发展相对力量多采用提高肌肉内协调能力的方法。

1、负荷强度。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所以不管负荷重量大小,实际负荷强度都是大的,只有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也可使肌纤维工作同步化的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内协调的功能,使相对力量得到发展。

2、负荷数量。发展相对力量由于负荷强度高,总负荷量则小,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就少,使运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试述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答: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耐力训练水平,教练员通常将发展性、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同持续训练方法结合应用,根据负荷强度的分级标准进行训练。制定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3、确定战术原则。

4、已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7、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8、对本方案

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引导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 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试述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答:特点有:

1、体能训练。由于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并表现为周期性的多次重复,因此,体能训练的关键在有精选有效地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这就决定了训练中力求使训练内容、训练手段简练、集中,力求实效,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从而使各种训练手段的最佳组合成为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如:赛跑运动员多采用跑——跳、跳——跑的组合 ,

2、技能训练。技术训练重视完整技术和动作节奏的连贯性,重视关键技术环节的实效性,强调体能与关键技术的紧密结合。因此,提高和完善动作周期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是教师训练的关键。

3、心理和智能训练。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为速度感、节奏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推荐第6篇: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

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

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

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

二、程序训练法

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分解训练法

二、完整训练法

三、重复训练法

四、间歇训练法

五、持续训练法

六、变换训练法

七、循环训练法

八、比赛训练法

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释义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释义

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一、柔韧素质定义

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灵敏素质释义

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

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二、运动技术原理

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二、客体因素

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

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

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

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概述

二、运动员战术能力

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

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三、虚拟现实训练法

四、想像训练法

五、程序训练法

六、模拟训练法

七、实战法

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二、培养战术意识

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五、重视战术组合

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

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智能概述

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

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

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

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三、训练课的结构

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

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

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

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

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

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

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

一、教练员

二、运动员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六、教学学时分配

第一章:2学时,第二章:2学时,第三章:2学时,第四章:4学时

第五章:4学时,第六章:4学时,第七章:4学时,第八章:4学时,第九章:2学时,第十章:4学时,第十一章:2学时;第十二章;2学时,第十三章:0学时

七、课程考核要求及其考核方法

一、要求闭卷考试

二、考试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20%,平时作业:30%,期末成绩:50%

三、试题类型分为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

教学大纲编写组:

本大纲执笔:

系部专家审查:

推荐第7篇:运动训练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竞技能力;运动成绩;训练规律;高原训练;制胜规律;变换训练法;模式训练法;力量素质;动作速度;竞技战术;技术风格;运动技术;协调能力;专项训练;

简述题

1、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性特征及补偿效应的含义是什么?

4、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简述“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这句话的含义。

6、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什么?

7、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8、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9、简述速度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手段?

10、运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11、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有哪些?

12、简述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13、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的必要性

14、何为“高原现象”?导致“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及克服方法有哪些?

论述题

1、试述如何保持、提高集体项目运动队的集团竞技能力?

2、试述在选择训练方法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方法应用题

1、2004年3月,素有女排“第一高度”之称的赵蕊蕊在国家队的训练中小腿突然疼痛,后确诊为疲劳性骨折。雅典奥运会前赵蕊蕊奇迹般地康复,并在首场对阵美国队的小组赛上出任主力,但是开场几分钟便再度受伤。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讲赵蕊蕊疲劳性骨折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适宜的、过大或过小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安排运动负荷?

2、回顾第十九届墨西哥夏季奥运会,运动器材、场地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玻璃钢杆的正式使用,使墨西哥奥运会的撑杆跳高场上出现了超常的纪录:撑杆跳的前3名成绩全部是5.40米,这个成绩比4年前东京奥运会撑杆跳高冠军所跳过的5.10米足足高出了30厘米!用竹竿是难以跳出5.40米的。此外,本届奥运会第一次使用了不受气候影响的塑胶跑道和助跑道,为运动员提供了创造新纪录的条件。请举例说明运动技术的发展与运动设备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利用这种关系。

论述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过程中的“木桶原理”与“补偿效应”的基本含义,它们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要点:

(1)“木桶原理”原指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木桶的最高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低一块木板。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过程中,依“木桶原理”来形容如果运动员竞技能力某一决定因素(如体能、技能、心理中的某个要素)训练水平偏低,就会限制器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挥。(6分)

(2)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有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6分)

(3)“木桶原理”主要强调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尤其是在运动员基础训练、专项提高阶段尤为重要;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更多地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的特长,通过运动员高度发展的特长弥补竞技能力结构中薄弱环节,尤其是对优秀运动员更为重要。(8分)

推荐第8篇:运动训练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的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横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6、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7、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8、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8、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9、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0、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2、体能:1)、是以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2)、包括身体素质、形态、机能。3)、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3、负荷强度、量: 填空

1、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2、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4、运动训练学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5、起始状态诊断包括:运动员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6、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7、评价负荷强度常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难度;

运动负荷的量常用:总重量、距离、时间、次数

8、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和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9、循环训练的类型: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循环持续训练法

10、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12、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

13、竞技战术包括: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14、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减难与加难训练、虚拟现实训练、想象训练、程序训练、模拟训练

15、训练周的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

16、训练课的基本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7、根据训练课的基本性质可以分为:基本训练课、赛前训练课、比赛课、恢复课

三、简答题

1、试述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1)、选材是运动训练活动的开始、出发点。 (2)、科学的选材是科学训练的基础。 (3)、选材为成功的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4)、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5)、选材与训练相比,后天的训练是关键,是主体。

2、试述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关系?

(1)、最终目的是参加竞赛并在竞赛中取胜。

(2)、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又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3)、运动竞赛也是运动训练的一种手段。

(4)、训练是比赛的基础。(以赛促练、以赛带练)

3、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包括哪三个层次?各层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 一般训练理论:阐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普通性问题的理论体系 项群训练理论:阐明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性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

4、在训练实践中,为什么把一个训练大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1、因为竞技状态的获得、保持和消失的规律性所决定的。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大周期。 1.

2、任务:准备时期(形成):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比赛时期(保持):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赛创造好成绩。

恢复时期(消失):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

5、根据认识和体会,体能在现代竞技中的意义?及体能训练注意哪些问题?

1.1意义: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1.2注意问题:(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抓住体能训练的敏感区。(4)进行动机激励和训练的多样性。明确训练目的。

6、反应速度训练的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信号刺激训练法:1)固定信号源单一信号的练习法。2)移动信号源单一信号练习法。3)固定信号源选择信号的练习法。4)移动信号源选择信号练习法。

7、采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怎样确定负荷量度? 负荷强度:在训练进行中,心率可达170~180次。Min 负荷量:间歇训练中分段练习的负荷量常常用距离(米)或用时间(秒)两个指标表示。

8、发展最大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力量训练要注意哪些问题?

采用方法: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75%~90%。每项训练中完成的组致为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歇3分钟。

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亦称金字塔力量训练法。

3)、静力练习法:通过大强度静力性练习来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为90%以上,每次持续时间为3~6秒钟,练习4次,每次间歇时间为3~4分钟。(负重) 4)发展不同肌肉最大力量的收缩方式与负荷特征。

注意问题:加大肌肉横断面;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改善和完善运动技巧。

9、举例说明某一类型的分解训练法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顺序分解训练法。(羽毛球 高远球的训练)

(1)、先练羽毛球“架拍”掌握后,在训练“架拍”和“挥拍”衔接为一体,在这环节内的“手腕抖动法力”的环节。

(2)、掌握后在训练包括“脚步的移动”和“身体重心变化的” 环节。

(3)、“架拍挥拍”和“脚步动作”协调配合。直到掌握完整羽毛球的高远球技术动作。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

10、根据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谈谈如何在训练实践中贯彻该项原则?

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准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确定训练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需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11、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定义是什么?试述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区别,并分别制定一套具体的训练实施方案。

定义:1.重复训练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仅恢复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区别:1.间歇时间不同,重复训练法的间歇时间不充分。2.重复训练身体完全恢复再开始训练,间歇训练法身体未完全恢复再开始训练。3.重复的训练的训练负荷控制在90%以上,而间歇训练的训练负荷强度控制在90%以下。 方案:

12、在不考虑场地、器材等情况下,根据循环训练法的内涵、特点以及设计的基本步骤、要求,并以某一项目为例,设计一套全面发展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循环训练法。(要求:①标明训练项目和训练对象的人数、性别、年龄;②标明循环训练法的类型和组织形式;③设练习站5个以上,并标明每站练习的内容和负荷数量;④标明循环周数;⑤写出设计的指导思想。)

答:训练项目:羽毛球 (身体训练)

训练对象:青少年

人数:10 性别:男

年龄:14——18岁 (1)训练类型:主要采用循环间歇训练法 (2)组织形式:主要用流水式形式

(3)指导思想:身体训练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以有效地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从而达到促进健康,提高竞技能力的目的。

身体训练的安排应围绕羽毛球专项的特点来进行。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虽不是强调发展绝对力量,但应在具有一定的绝对力量的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使之保证比赛所需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奔跑、蹬、跳、跨以及上肢的连续击球动作。发展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核心,它应着重加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急停、急动的变向、变速的移动速度。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拍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运动员需要承受在50-90分钟激烈活动的体力要求,速度耐力对羽毛球项目的意义越显重要,这又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在抓主要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尤其柔韧性必须从儿童抓起,发展羽毛球项目所需要的肩、腕、腰、髋、踝等关节的柔韧素质,否则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会造成动作幅度不大,韧带僵硬,使之影响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站:专项性力量练习的内容和负荷量、度

1.上肢专项力量练习

(1)羽毛球掷远、掷垒球练习;2)绕腕练习(3)挥拍练习

(4)转臂练习

2.躯干专项力量练习

(1)屈伸练习(2)仰卧起坐、左右体侧起-;(3)俯卧挺身练习(4〕负重转 (5)传接球练习

3.下肢专项力量练习

(1)负重深蹲起(2)负重半蹲提踵;(3)负重跨步走;(4)负重半蹲跳;

(5)跳绳练习(6)原地纵跳、单足跳、蛙跳;(7〕跳台阶练习。 第二站: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的内容和负荷量、度

1.反应速度的练习

(1)听口令,看信号的各种起跑(2)听哨音变速跑,快速冲跑10—15米;(3)听口令变向跑

(4)听口令快速转身跑,反复几次;(5)听、看信号后突然作出相应的动作

2.动作速度练习

(1)按慢—快一最快一快一慢的速度节奏进行原地5”、3”、5”、3”5”小跑步、高抬腿跑;

(2)高频率跑楼梯台阶;(3)快速立卧撑;(4)高频率跨越障碍物(羽毛球)(5)20”一米十宇跳;

(6)单、双摇跳绳、两脚交替跳绳。

3.移动速度练习

(1)各种距离(30米\50米、60米、100米、200米)的快速跑;(2)10—15米往返折回跑(要求快

速转身);(3)越过障碍的速度练习

(4)前后跑(5)四角跑(6)接力跑。 第三站:发展耐力素质的训练的内容和负荷量、度

1.以提高非乳酸性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练习

采用最大强度工作持续时间为5—15秒:以提高乳酸性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练习,可采用最大强度的85%—90%工作持续时间为30—60秒。为提高有氧能力,可采用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练习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1)中距离跑400米、800米;(2)中长距离跑一1500米、3000米、5000米; (3)定时跑一6分钟跑,12分钟跑;(4)越野跑——距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间歇性专项步法练习

采用30秒—1分30秒/组,8—16组,快速,组间休息2分—3分;3分—30分/组,1—6组,中速,组间休息2分—3分。

3.多球练习

采用单项和综合技术一20+40+60个球/大组,20、40、60小组间休息15秒,快速。大组间间隔2分—3分。

第四站: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的内容和负荷量、度;

1.柔韧体操;2.各种拉长韧带的练习;3.各部关节的转动,屈、伸练习。 第五站:发展速度耐力素质的练习的内容和负荷量、度

采用各种长距离变速跑练习,如800米变速跑(200米快,200米慢或直道快、弯道慢)或更长距离变速跑练习,如1500米等。

推荐第9篇:《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推荐第10篇:《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引论

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

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

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定

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 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

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五、年度训练计划表

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第11篇: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

形成基本因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是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活 研究的主要目的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主要任务: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训练目标包括: 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8.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需要 原则 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 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要点: 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 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a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有机结合

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分类: 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2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模式训练法组成: 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特点: 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应用过程: 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基本结构: 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单纯训练法: 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 :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

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逆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

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 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27.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 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 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 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 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同场性对抗练习、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

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 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爆发力 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 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 主要手段: 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动作速度: 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位移速度 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41.反应速度训练注意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43.提高移动速度的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采用持续1:--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 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50.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 :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e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f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55.选择技术训练方法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技术风格 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58.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战术的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 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的常用方法: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和运动比赛能力。 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67.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第12篇: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运动。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再去爱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竞技胜负会名次。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对运动员个体特异性的尊重,认真地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个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根基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矩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其力值只有在抵抗超过肌肉最大能力的阻力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侧到。

快速力量——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是运动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

力量耐力——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

第13篇:运动训练学考研资料

1如何培养一名高水挥有着直接的影响。 动的客观规律制定并面。从2000年至今,4 运动训练的原则、平运动员 三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组织的,对训练、实践中国羽毛球队在各种目标、规律的关系?

培养一名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训练目标和训练计

划:(1)训练目标:明确、适度的目标对整个决策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目标的正确确定有利于激发教练员、运动员及所有训练活动参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五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是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的表现与运国际比赛中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中国羽毛球正处在一个持续稳步上升的阶段。国家队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教练和球员们都在身体能力和场上对抗能力的提高上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训练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写本质联系性工作。运动员选材的核心问题是认识与掌握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成绩以及生化、生理特征等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问题。只有了解与掌握这些规律,才能使选材工作更加科学化,对运动员未来能力的预测才能更加准确。

二选择运动专项应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运动员身体特点而定:(1)身高在各个运动项目的选材中是一项重要的条件,身高较高的运动员较适合篮球、排球等,身高较低而比较灵活的运动员较适合乒乓球、体操等项目;(2)体重与去脂体重的关系,去脂体重占体重的百分比越低,说明体重中含肌肉量越少,今后肌肉系统潜在发展能力低。(3)指距的长短与竞技体育许多项目的成绩和技术直接相关。我们常用指数反映指距的长短,指数越大,说明上肢就越长。而鞍马支撑的高低、铅球出手点的高低、排球的拦网等,均直接与指距的长短有关,对成绩和技术的发

与者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也可为评价训练效果提供标准。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和阶段序列指标三部分。建立训练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有: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竞技潜力、训练条件、比赛目的、比赛条件。(2)训练计划:科学的训练计划能使教练员、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训练过程各阶段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制定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训练目标、运动员的起始状态、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组织实施训练的客观条件。

四要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方法、原则、要求实行:运动训练的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方法有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训练原则和方法是按照训练活

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加明确和坚定了“快、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争意志。良好地意志品狠、准、活”的技战术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质和清醒的头脑是运风格和“以我为主、以件放下经常影响或决动员在赛场上取得良攻为主、以快为主”的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好成绩重要因素。 发展方向,正式这种强训练规律是不一人们六运动员对自身的要调速度力量、重视结果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求:运动员是运动训的指导思想顺应了世客观存在。训练原则是练的主体,全部管理工界羽毛球的发展趋势。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作都围绕着运动员展随着羽毛球比赛规则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开,而运动员的表现、的改变,羽毛球运动员织运动训练说必须的成绩是对所有管理工手法、步伐等技、战术训练原则,是运动活动作的反映,所以要培养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其化,新的规则对运动员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自身也应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力量、速的指导意义。运动训练的基本素质:(1)高度度、耐力等素质方面有是有目的的活动,最终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着更高的要求。

目标是成功参加比赛,的进取精神;(2)坚韧3什么是体育锻炼,什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么是运动训练 两者训练目标的制定要遵(3)强烈的学习追求有什么不同?

循运动规律和运动训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练原则,运动规律和运断和理解能力;(4)高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训练原则是实现运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制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动目标的重要保证。训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练规律是制定训练原能力。

划的体育活动。 则的依据,训练原则是2谈谈所报专项运动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训练规律的外在体现,的发展趋势

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训练目标是他们的终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极目的。三者统一于运羽毛球运动赶超世界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动训练活动中。只有深水平时期;此时的中国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羽毛球队已形成了一增强体质、调节精神、遵循训练规律去组织种独特的步伐训练和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自己的训练活动,才能实战理论,强调了击球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达到训练目标。而违背动作在一致性和突变育活动。

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性前提下,做到动作小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法,都必然会受到训练而快、击球点高、爆发组织练习方法、手段不规律的惩罚。

力强的特点。当前世界同、锻炼的基本原则不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总同„„ 趋势是快速、多变、全

第14篇:运动训练学 李擎

08体教本

(六)

08111013007

李擎

运动训练学(短跑月训练计划)

一、月计划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列出具体的绝对性评价的指标成绩。 在短跑项目上,月度内成绩可能更新的幅度100米在0.5秒左右,200米在0.5~0.8秒,400米在1—1.5秒,这是针对那些高水平选手而言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手则寄希望于更大幅度的提高。再者,作为相对性评价,可以把在比赛中的名次设定为目标,并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来提高训练学习的动机。因此比起相对评价而言,绝对评价具有更强的创造成绩的意识。 (一)、技术目标

在短跑项目中,技术能力检查是很重要的。所谓的技术能力检查,就是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技术,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如:前半段的目标时间如何或后半段目标时间应怎样。前半

段技术如何发挥或后半段技术特点如何等,都要具体而明确地列出来。

(二)、体质目标

体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脂肪厚度等。

●力量方面:握力、背肌力量、腿部肌肉力量、柔韧性、纵跳反应速度。 ●根据体质、检测、医学检查结果、设定具体目标。 (三)战术目标

●心理方面:强化心理训练,杜绝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

●调整方面:通过各轮次比赛(预决赛)来逐渐提高成绩。为达到比赛目标所进行准备活动的内容及比例应体现出来。 明确各训练期的界别

在年度训练计划构成中分为:准备期、比赛的准备期、比赛期、赛后过渡期(关于上述内容参照月度训练计划)。 各训练期的目标 ①准备期(强化阶段) ●作为一般的准备阶段,需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均衡地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技术等。训练强度不要过大,但运动量要大。 ●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提高对训练知识的理解。心理准备方面,这一时期沉着冷静很重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动机,尤其85是内在的动机(如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等)。 训练环境最好不要总在变化(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压、训练器械;内部条件如教练员、训练手段、方法等)。

●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医疗检查,把握现状,制定训绣标。 ②比赛准备期(强化训练阶段) 作为专项的准备阶段,以一般性身体训练为基础,提高项性身体素质。以速度、技术为中心,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作为心理准备,有意识避免因准备期的负荷反作用所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渐有针对性地实一些相对于比赛而言的心理演示。由于环境的改善,运动成绩会急速提高,所以要密切注集中强化训练等环境的变化。

在训练后期,大赛前,积极参加一些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身赛。在这一时期所得到的成绩对将来的比赛很重要。

③比赛期(保持、调整阶段) 调整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并通过训练,使之保持下去。

●在这一时期要想实现预期成果的条件,是逐渐增大训强度、训练内容的多样性及合适的比赛次数。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在重要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利用参加该时期的其他比赛作为训练手段。

●在比赛期的前半段时间内比赛中,不要害怕失败,在比中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重要比赛,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大赛的发挥能力。86在心理状态方面,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比赛前不要安排两天以上的完全休息。 各训练期的训练计划 (1)准备期

训练阶段……强化阶段

肌肉力量……最大肌肉力量(以最大力量的发挥为目标) 耐 久 性……速度耐力(进行超多项距离的速度耐力训练) 速 度……速度的持续能力—)节奏跑(定时跑) 爆 发……瞬间的爆发力训练 7月份: 休整期 8月份 第一周

周一:力量训练(按综合程序表的内容进行较轻量训练) 周二:耐力跑2400—3200米 周三:力量训练同周一

周四:耐力跑2000—5000米 周五:同周一 周六:休息 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力量训练——3天 耐久跑——2天 休息——2天 第二周

周一:间歇跑400~800米

周二:耐力跑2000——4000米 周三:同周一 周四:同周二 周五:同周一

周六:跳跃技术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间歇跑——3天 耐力跑——2天 跳跃技术——1天 休息——1天 第三周

周一: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二: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三: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四: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五:同周一

周六:变速跑练习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短距离间歇跑——3天

起跑后短距离快速跑——2天 变速跑练习——1天 休息——1天 第四周

周一:短距离快速跑训练

周二:跳跃技术,起跑后疾跑(使用起跑器) 周三:快速跑练习(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 周四:同周二 周五,:伸展运动和轻度准备活动

周六:比赛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计划中,以年为最小单位实施计划。一年中要有两次竞技高峰,因此训练计划应制定两周期计划。如果过多参加比赛,会使竞技状态过于平均,使得比赛成绩平庸,不会出现大的突破。因此要有目标地参加运动比赛,并在训练计划的编排中体现出来。

周一 :

1、肌肉力量训练:深蹲起3—15次/组X(7—10)组

2、台阶跳[15—20次/组X(5—7)组

3、卧 推3—15次/组X(7~10)组

4、臂弯举3-15次/组X(5—7)组

5、提拉杠铃3—5次/组X(5~7)组

快速跑:150米X(5—10)组(高抬腿20米一慢跑20米,反复进行) 慢跑:20~30分钟

周二 :

1、爆发力量训练:跨步跳 3步X10—20次

2、5步X10~20次

3、10步X10”20次

4、利用内胎阻力的快速跑:20米X10-20次(休息1分钟)

5、快速跑:150米X(5—10)组(或100米、200米障碍跑) 300—400米]X(5—6)组

6、超主项距离的有节奏跑(400米主项的训练): 周三:

1、(500~600米)X(5—6)组

2、肌肉力量训练:深蹲5—10次/组X(5—7)组

3、挺举7—10次组X(5—7)组

4、台阶跳3~15次/组X(5—7)组

5、腿弯举3~15次/组X(5~7)组

6、负重坐凳腿屈伸3—15次/组X(5~7)组

7、快速跑150米X(3—5)组

8、漫跑20~30分钟 周四: 完全的休息

周五: 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一

周六: 爆发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二 周日: 完全的休息 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长期训练中为了防止由于训练而造成的过度疲劳,在进行了4—5周的完全训练后,要进行一周积极的恢复性训练,以此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特别是那些训练经验少的,无休止的长期训练会有危险,所以在1—2周的训练后,应3—4天的调整训练

训练的内容比较固定而且有连续性,在短期内不要有大变化。 一个训练日内训练内容的完成顺序:经验丰富的选手一般为肌肉力量呻爆发速度呻加速跑。经验少的人为加速跑呻,力呻肌肉力量。 (2)训练特点

①力量训练,采用体重的40%~60%重量的杠铃练习6~8次。动作要快速,以发展肌肉收缩时的速度力量。采用较少次数、较大负重的练习(体重80%),次数4~5次。 ②跳跃练习,要求跳跃动作快速连贯。如立定跳远、立定单足跳远、立定**跳远~十级跳远,连续双腿伸展跳跃和蛙跳、连续单足跳或跑、蛇形跨跳、跳过不同高度的栏架、跳深、跳台阶、原地并腿触胸跳和分腿跳等。长跳练习如长段落跨跳(距离100~200米)、快节奏计时跨跳(距离60~100米)、长段落单足跳(60~100米)、长段落弹性跳(距离300~500米)。

③速度练习,主要采用80米以内段落的反复跑、冲跑、行进间跑,练习强度在90%~100%发展运动员的速率,是提高位移速度的重要途径。

本阶段的比赛训练具有全面多项的特点。训练的准备期较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技术训练和一般专项素质训练。 ⒊ 专项提高训练阶段: (1)训练要求

①应以专项训练内容与手段为主,使与主项密切相关的各项素质向高水平发展。 ②技术训练的重点是结合个人特点,改进主项全程跑的技术与节奏。

③训练负荷总量要超过前一个阶段,但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与特点,采用适于个人情况的最佳负荷量,以促使专项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④要根据运动员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心理训练。

⑤加强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恢复 过程的监督。特别要处理好训练、比赛、休息之间的关系。 (2)训练特点

本阶段的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专项化特点。专项技术、素质和心理训练的比重显著增加,而训练手段量和强度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专项训练和比赛次数。80米以内段落跑(96%~100%,13~16公里),80米以内段落跑(90%~95%,16~18公里) ,80米以上段落跑(91%~100%,21~23公里),80米以上段落跑(81%~90%,45~50公里),负重练习(100~200吨),起跑练习(700~800次),越野跑(200~220公里),跳跃(7500~8500级),一般身体训练练习(80~120小时),比赛次数(28~32次)

⒋ 高级训练阶段:男子从22岁、女子从21岁开始。每周训练7~9次,每次为

2~2.5小时。 ⒌ 恢复训练

恢复训练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能力,把恢复训练作为训练内容的一部分恰当地安排,使训练负荷有计划、有节奏,防止出现过度疲劳。大负荷训练后,特别是大负荷强度和重大比赛后,都要进行调整,使运动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以恢复。

(2)每次训练的结束部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恢复,充分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采用慢跑、慢走、普通走、轻松的徒手体操,相互按摩,抖动放松肌肉等,使身体逐渐恢复到课前相对安静状态。

(3)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医务监督,常采用的简便方法是测量脉搏、体重。了解食欲、脸色、睡眠、情绪、训练欲望等,有条件时也可定期进行血色素、尿、血乳酸、心电图、脑电图及全面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安排训练或积极性休息,以恢复身心机能的稳定性,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4)运动员应有合理的生活制度,要有一定的营养标准,夏季或出汗多时,应适当喝点含盐水及含碱电解质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都有助于恢复。

二)短跑训练内容和方法 ⒈专项素质训练 (1)力量训练

短跑的力量训练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短跑全程的速度曲线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从起跑到30~40米,主要取决最大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以迅速改变静止状态的惯性,获得加速跑的速度;第二区域40~70米,主要取决于爆发力素质,使运动员获得全程跑的最高跑速;第三区域70~100米,主要取决于肌肉的力量耐力,能够保持更长距离的高速度跑,减少速度下降。

力量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①负(举)重练习。 ②抗阻力练习。 ③跳跃练习。

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主要通过负重练习和抗阻力练习,一般以递增负荷重量的方法实现。练习时采用最大负荷量的70%~80%开始练习,逐渐增加到100%的重量,完成5~7组,每组4~5次。

提高爆发力,主要采用负重练习、抗阻力练习和跳跃练习。练习量约最大负荷量的60%~75%,动作速度快,完成5~7组,每组10次左右。采用跳跃练习时,选择距离在60~100米负重或不负重的快速跳跃练习。发展力量耐力,可采用负重量轻的、跳跃距离长的练习。练习量约为最大负荷量的40%~50%,要求强度小,重复次数在10~20次以上。跳跃练习可选择100~200米距离的负重或不负重练习。

负重和抗阻训练的主要练习如下: ①负杠铃练习(全蹲、半蹲、1/3蹲)。最大负荷量70%~80%开始,逐渐增大到100%。完成5~7组,每组4~5次。

②负重弓步走。最大负重量40%,弓步走距离40~60米,完成5~7组。 ③负重半蹲。最大负荷量70%~80%,完成5~7组,每组5~7次。

④负重弓步交换腿跳。最大负荷量的50%,完成5~7组,每组20~30次。 ⑤负重高抬腿跑。最大负荷量的20%~30%,完成5~7组,每组40~60次。 ⑥哑铃跳。重量15~25公斤,完成5~7组,每组10~20次。

⑦负重直腿跳。最大负荷量的20%~30%,完成5~7组,每组40~50米。 ⑧拖重物跑或拖重物跳。重量5~10公斤,完成5~6组,距离为30米、60米、100米。

⑨卧举、挺举、抓举及持器械摆臂等练习。

⑩胶带牵引发展腰后肌群、小腿肌群、髂腰肌等力量练习,完成5~6组。 跳跃力量训练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跳跃练习分为两类:一类为垂直方向跳跃,另一类是水平方向跳跃。

①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原地纵跳、原地团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单足跳、跳深、跳栏架等。

②水平方向跳跃练习按距离分为短距离跳跃和长距离跳跃。

短距离跳跃:立定跳远、立定**~十级跳远、立定10~20级蛙跳,4~6步助跑**跳,台阶跳跃、30~60米单足跳、60米计时跳。

长距离跳跃:100~300米跨步跳、跑与跳的结合(50米跑+100米跨跳、60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在完成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练习时,必须用最大力量完成。在长距离跳跃练习时,即用80%~90%的力量完成。

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能迅速提高起动速度、加速跑能力和爆发力素质。长距离跳跃能提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2)速度练习

速度素质在短跑项目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专门素质。速度训练包括提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发展速度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发展过程,其中主要是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速率的发展。 速度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①提高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 ②提高肌肉收缩速率和力量。

③提高运动过程的协调与放松能力。 提高最大速度跑能力的练习: ①行进间跑30~60米,3~4次×2~3组。 ②短距离接力跑2人×50米或4人×50米,3~4次×2~3组。 ③让距离的追赶跑60~100米,3~5次×3组。

④短距离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2~3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2~3组。 ⑤顺风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2~3组。

⑥短距离变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次×2~3组。

⑦胶带牵引跑(30米+60米+100米),3次×2~3组。 ⑧反复跑30~60米,4~5次×2~3组。 提高反应速度和加速跑能力的练习如下:

①半蹲踞式姿势,听到枪声迅速向上跳起并触及高物。 ②直立姿势开始,逐渐向前倾斜接着快速跑出。 ③在2~3°的斜坡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练习,距离40~50米。

④双手推滚球→接着起跑追赶滚动球的练习。

⑤双手向前上抛出球→接着跑出去追赶并接住球的练习。 (3)速度耐力的训练

短跑能够保持较高速度跑完全程,取决于速度耐力水平的发展。由于大强度跑时整个机体处在紧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频繁的转换并不断地接受来自骨骼肌的大量传入冲动,使皮质细胞较快出现疲劳,同时由于无氧糖酵解过程,使体内的血乳酸的含量明显上升,造成后程跑速降低。因此,不断提高无氧糖酵解代谢能力和肌体抗酸能力以及加强神经系统抗疲劳能力的训练,是提高速度耐力能力的基础。

速度耐力的主要练习如下:

①各种距离的不同强度间歇跑。

②短距离变速跑(60米快+60米慢)或(100米快+400米慢)×8~10次,2组;或(100米快+100米慢+200米快+200米慢+300米快+200米慢)×3~4组。 ③不同距离组合跑(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2组。 ④递减间歇跑200米×10,间歇5′、4′、3′。

⑤接近比赛期,安排模拟跑,要求两项成绩之和接近或超过专项成绩。如400米组合方案为(200米+200米)、+(100米+300米)、(250米+150米)等。每组间歇时间走100米距离。

⑥较长距离跨跳(负重或不负重)100~300米×5~6次。 ⑦超主项距离跑(300米+400米+500米+600米)×1~2组。 ⑧不同距离变速跑:(2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冲跑)×3~4次;(3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冲跑)×2~3次;(500米快跑+200米慢跑+60米冲跑)×2~3次。

⑨连续接力跑,5人×100米×8~10次,1~2组。 (4)柔韧性练习

柔韧性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柔韧性训练主要在运动活动中拉长肌肉和韧带,在定位静力活动中拉长肌肉和韧带。

①有支撑的前后、左右大腿振摆练习。

②进行中做正踢腿、侧踢腿、向内、外绕腿、正压腿等。 ③前后劈腿、左右劈腿。 ④半背弓桥、全背弓桥。 ⑤跪撑慢后倒,跪撑坐。 2.短跑技术训练

短跑运动成绩不仅建立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且与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改进短跑技术是短跑训练的重要任务。 短跑技术训练应贯穿在全年训练的各个阶段。除了对完整技术和各环节技术要经常反复练习外,还要对技术的关键部分,如蹬地与摆动协调配合技术、着地缓冲技术、后蹬结束时脚掌末节用力技术以及送髋、摆臂技术等都应着重进行训练。 在短跑技术中,完整技术练习应着重对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各环节的衔接,上下肢协调配合以及调整合适的步幅和步频和步频范围等方面进行技术训练。

短跑速度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因素。当代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都具有较大的步长和较快的步频能力。步长和步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短跑训练中,试图超

出自身能力范围,无限制地提高步长或步频无助于速度的提高。因此,发展步幅和步频时,只能通过科学的训练发展身体素质能力和改善短跑技术。 技术训练主要采用以下练习:

(1)直腿跑或直腿跳,要求只用脚掌蹬地,充分伸展踝关节。 (2)从高抬腿跑过渡到跑和从小步跑过渡到跑。 (3)交换腿蹬摆跳,要求快速向前摆腿。 (4)原地摆臂和弓步换腿跳结合摆臂。

(5)胶带牵引做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练习。 (6)半弯道跑、全弯道跑技术练习。

(7)在跑道上画白线,做大步幅跑或快步频跑。 (8)扶撑肋木架单腿做跑的模仿动作练习。 (9)成组按口令做起跑练习30~60米。

(10)成组以快跑速度跑过终点并做撞线技术。 ⒊ 短跑的心理训练

短跑的特点是距离短、强度大,竞赛胜负往往决定于百分之一秒。因此,只有充满信心,坚决果断,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胜。 自信心是勇敢果断的基础,而且自信心又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技术和优异的运动成绩上,所以,在短跑训练中,逐渐增大训练和比赛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使技术和身体素质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心理训练的物质基础。

在短跑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必须研究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好心理障碍,取得优异成绩。

(1)短跑的心理训练目的。

①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沉着冷静,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容地进行训练和比赛。

②通过心理训练,加速专项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③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赛前最佳心理状态。 ④通过心理训练,迅速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2)短跑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

①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使训练过程尽量接近短跑比赛实际,它是赛前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通过模拟训练排除运动员参加比赛时产生不良心理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练员必须针对即将参加比赛的对手、赛次、气候等条件了解得十分清楚,才能做到有目的的模拟。 模拟有诱导形象模拟和实际模拟两种。诱导模拟是利用语言描绘未来竞赛时的情景,对手可能采用的战术和与之对应的战术。实际模拟是尽可能创造与比赛实际相类似的条件进行训练,培养适合比赛的能力。

②自我暗示训练法:自我暗示是通过语言暗示、默念等方法,排除各种杂念,如急躁、紧张、怕强手、轻敌、个人得失等,从而进入自我境界,达到调整情绪和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临赛时还可以通过加深呼吸完成自我调节,达到减轻紧张情绪的目的。

③想象训练法和运动表象重现法:要求按短跑某些环节技术练习的顺序,想象或表象重现技术动作过程,或对某一关键技术动作,达到想象与肌肉感觉“完成”动作练习的目的,提高动作效果。例如想象正在起跑,当鸣枪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腿与臂的第一个动作上,有助于迅速掌握技术,较好地完成起跑技术。

第15篇:运动训练学 李擎

08体教本

(六)

08111013007

李擎

运动训练学(短跑月训练计划)

一、月计划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列出具体的绝对性评价的指标成绩。 在短跑项目上,月度内成绩可能更新的幅度100米在0.5秒左右,200米在0.5~0.8秒,400米在1—1.5秒,这是针对那些高水平选手而言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手则寄希望于更大幅度的提高。再者,作为相对性评价,可以把在比赛中的名次设定为目标,并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来提高训练学习的动机。因此比起相对评价而言,绝对评价具有更强的创造成绩的意识。 (一)、技术目标

在短跑项目中,技术能力检查是很重要的。所谓的技术能力检查,就是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技术,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如:前半段的目标时间如何或后半段目标时间应怎样。前半

段技术如何发挥或后半段技术特点如何等,都要具体而明确地列出来。

(二)、体质目标

体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脂肪厚度等。

●力量方面:握力、背肌力量、腿部肌肉力量、柔韧性、纵跳反应速度。 ●根据体质、检测、医学检查结果、设定具体目标。 (三)战术目标

●心理方面:强化心理训练,杜绝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

●调整方面:通过各轮次比赛(预决赛)来逐渐提高成绩。为达到比赛目标所进行准备活动的内容及比例应体现出来。 明确各训练期的界别

在年度训练计划构成中分为:准备期、比赛的准备期、比赛期、赛后过渡期(关于上述内容参照月度训练计划)。 各训练期的目标 ①准备期(强化阶段) ●作为一般的准备阶段,需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均衡地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技术等。训练强度不要过大,但运动量要大。 ●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提高对训练知识的理解。心理准备方面,这一时期沉着冷静很重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动机,尤其85是内在的动机(如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等)。 训练环境最好不要总在变化(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压、训练器械;内部条件如教练员、训练手段、方法等)。

●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医疗检查,把握现状,制定训绣标。 ②比赛准备期(强化训练阶段) 作为专项的准备阶段,以一般性身体训练为基础,提高项性身体素质。以速度、技术为中心,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作为心理准备,有意识避免因准备期的负荷反作用所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渐有针对性地实一些相对于比赛而言的心理演示。由于环境的改善,运动成绩会急速提高,所以要密切注集中强化训练等环境的变化。

在训练后期,大赛前,积极参加一些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身赛。在这一时期所得到的成绩对将来的比赛很重要。

③比赛期(保持、调整阶段) 调整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并通过训练,使之保持下去。

●在这一时期要想实现预期成果的条件,是逐渐增大训强度、训练内容的多样性及合适的比赛次数。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在重要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利用参加该时期的其他比赛作为训练手段。

●在比赛期的前半段时间内比赛中,不要害怕失败,在比中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重要比赛,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大赛的发挥能力。86在心理状态方面,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比赛前不要安排两天以上的完全休息。 各训练期的训练计划 (1)准备期

训练阶段……强化阶段

肌肉力量……最大肌肉力量(以最大力量的发挥为目标) 耐 久 性……速度耐力(进行超多项距离的速度耐力训练) 速 度……速度的持续能力—)节奏跑(定时跑) 爆 发……瞬间的爆发力训练 7月份: 休整期 8月份 第一周

周一:力量训练(按综合程序表的内容进行较轻量训练) 周二:耐力跑2400—3200米 周三:力量训练同周一

周四:耐力跑2000—5000米 周五:同周一 周六:休息 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力量训练——3天 耐久跑——2天 休息——2天 第二周

周一:间歇跑400~800米

周二:耐力跑2000——4000米 周三:同周一 周四:同周二 周五:同周一

周六:跳跃技术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间歇跑——3天 耐力跑——2天 跳跃技术——1天 休息——1天 第三周

周一: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二: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三: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四: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五:同周一

周六:变速跑练习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短距离间歇跑——3天

起跑后短距离快速跑——2天 变速跑练习——1天 休息——1天 第四周

周一:短距离快速跑训练

周二:跳跃技术,起跑后疾跑(使用起跑器) 周三:快速跑练习(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 周四:同周二 周五,:伸展运动和轻度准备活动

周六:比赛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计划中,以年为最小单位实施计划。一年中要有两次竞技高峰,因此训练计划应制定两周期计划。如果过多参加比赛,会使竞技状态过于平均,使得比赛成绩平庸,不会出现大的突破。因此要有目标地参加运动比赛,并在训练计划的编排中体现出来。

周一 :

1、肌肉力量训练:深蹲起3—15次/组X(7—10)组

2、台阶跳[15—20次/组X(5—7)组

3、卧 推3—15次/组X(7~10)组

4、臂弯举3-15次/组X(5—7)组

5、提拉杠铃3—5次/组X(5~7)组

快速跑:150米X(5—10)组(高抬腿20米一慢跑20米,反复进行) 慢跑:20~30分钟

周二 :

1、爆发力量训练:跨步跳 3步X10—20次

2、5步X10~20次

3、10步X10”20次

4、利用内胎阻力的快速跑:20米X10-20次(休息1分钟)

5、快速跑:150米X(5—10)组(或100米、200米障碍跑) 300—400米]X(5—6)组

6、超主项距离的有节奏跑(400米主项的训练): 周三:

1、(500~600米)X(5—6)组

2、肌肉力量训练:深蹲5—10次/组X(5—7)组

3、挺举7—10次组X(5—7)组

4、台阶跳3~15次/组X(5—7)组

5、腿弯举3~15次/组X(5~7)组

6、负重坐凳腿屈伸3—15次/组X(5~7)组

7、快速跑150米X(3—5)组

8、漫跑20~30分钟 周四: 完全的休息

周五: 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一

周六: 爆发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二 周日: 完全的休息 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长期训练中为了防止由于训练而造成的过度疲劳,在进行了4—5周的完全训练后,要进行一周积极的恢复性训练,以此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特别是那些训练经验少的,无休止的长期训练会有危险,所以在1—2周的训练后,应3—4天的调整训练

训练的内容比较固定而且有连续性,在短期内不要有大变化。 一个训练日内训练内容的完成顺序:经验丰富的选手一般为肌肉力量呻爆发速度呻加速跑。经验少的人为加速跑呻,力呻肌肉力量。 (2)训练特点

①力量训练,采用体重的40%~60%重量的杠铃练习6~8次。动作要快速,以发展肌肉收缩时的速度力量。采用较少次数、较大负重的练习(体重80%),次数4~5次。 ②跳跃练习,要求跳跃动作快速连贯。如立定跳远、立定单足跳远、立定**跳远~十级跳远,连续双腿伸展跳跃和蛙跳、连续单足跳或跑、蛇形跨跳、跳过不同高度的栏架、跳深、跳台阶、原地并腿触胸跳和分腿跳等。长跳练习如长段落跨跳(距离100~200米)、快节奏计时跨跳(距离60~100米)、长段落单足跳(60~100米)、长段落弹性跳(距离300~500米)。

③速度练习,主要采用80米以内段落的反复跑、冲跑、行进间跑,练习强度在90%~100%发展运动员的速率,是提高位移速度的重要途径。

本阶段的比赛训练具有全面多项的特点。训练的准备期较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技术训练和一般专项素质训练。 ⒊ 专项提高训练阶段: (1)训练要求

①应以专项训练内容与手段为主,使与主项密切相关的各项素质向高水平发展。 ②技术训练的重点是结合个人特点,改进主项全程跑的技术与节奏。

③训练负荷总量要超过前一个阶段,但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与特点,采用适于个人情况的最佳负荷量,以促使专项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④要根据运动员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心理训练。

⑤加强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恢复 过程的监督。特别要处理好训练、比赛、休息之间的关系。 (2)训练特点

本阶段的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专项化特点。专项技术、素质和心理训练的比重显著增加,而训练手段量和强度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专项训练和比赛次数。80米以内段落跑(96%~100%,13~16公里),80米以内段落跑(90%~95%,16~18公里) ,80米以上段落跑(91%~100%,21~23公里),80米以上段落跑(81%~90%,45~50公里),负重练习(100~200吨),起跑练习(700~800次),越野跑(200~220公里),跳跃(7500~8500级),一般身体训练练习(80~120小时),比赛次数(28~32次)

⒋ 高级训练阶段:男子从22岁、女子从21岁开始。每周训练7~9次,每次为

2~2.5小时。 ⒌ 恢复训练

恢复训练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能力,把恢复训练作为训练内容的一部分恰当地安排,使训练负荷有计划、有节奏,防止出现过度疲劳。大负荷训练后,特别是大负荷强度和重大比赛后,都要进行调整,使运动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以恢复。

(2)每次训练的结束部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恢复,充分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采用慢跑、慢走、普通走、轻松的徒手体操,相互按摩,抖动放松肌肉等,使身体逐渐恢复到课前相对安静状态。

(3)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医务监督,常采用的简便方法是测量脉搏、体重。了解食欲、脸色、睡眠、情绪、训练欲望等,有条件时也可定期进行血色素、尿、血乳酸、心电图、脑电图及全面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安排训练或积极性休息,以恢复身心机能的稳定性,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4)运动员应有合理的生活制度,要有一定的营养标准,夏季或出汗多时,应适当喝点含盐水及含碱电解质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都有助于恢复。

二)短跑训练内容和方法 ⒈专项素质训练 (1)力量训练

短跑的力量训练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短跑全程的速度曲线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从起跑到30~40米,主要取决最大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以迅速改变静止状态的惯性,获得加速跑的速度;第二区域40~70米,主要取决于爆发力素质,使运动员获得全程跑的最高跑速;第三区域70~100米,主要取决于肌肉的力量耐力,能够保持更长距离的高速度跑,减少速度下降。

力量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①负(举)重练习。 ②抗阻力练习。 ③跳跃练习。

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主要通过负重练习和抗阻力练习,一般以递增负荷重量的方法实现。练习时采用最大负荷量的70%~80%开始练习,逐渐增加到100%的重量,完成5~7组,每组4~5次。

提高爆发力,主要采用负重练习、抗阻力练习和跳跃练习。练习量约最大负荷量的60%~75%,动作速度快,完成5~7组,每组10次左右。采用跳跃练习时,选择距离在60~100米负重或不负重的快速跳跃练习。发展力量耐力,可采用负重量轻的、跳跃距离长的练习。练习量约为最大负荷量的40%~50%,要求强度小,重复次数在10~20次以上。跳跃练习可选择100~200米距离的负重或不负重练习。

负重和抗阻训练的主要练习如下: ①负杠铃练习(全蹲、半蹲、1/3蹲)。最大负荷量70%~80%开始,逐渐增大到100%。完成5~7组,每组4~5次。

②负重弓步走。最大负重量40%,弓步走距离40~60米,完成5~7组。 ③负重半蹲。最大负荷量70%~80%,完成5~7组,每组5~7次。

④负重弓步交换腿跳。最大负荷量的50%,完成5~7组,每组20~30次。 ⑤负重高抬腿跑。最大负荷量的20%~30%,完成5~7组,每组40~60次。 ⑥哑铃跳。重量15~25公斤,完成5~7组,每组10~20次。

⑦负重直腿跳。最大负荷量的20%~30%,完成5~7组,每组40~50米。 ⑧拖重物跑或拖重物跳。重量5~10公斤,完成5~6组,距离为30米、60米、100米。

⑨卧举、挺举、抓举及持器械摆臂等练习。

⑩胶带牵引发展腰后肌群、小腿肌群、髂腰肌等力量练习,完成5~6组。 跳跃力量训练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跳跃练习分为两类:一类为垂直方向跳跃,另一类是水平方向跳跃。

①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原地纵跳、原地团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单足跳、跳深、跳栏架等。

②水平方向跳跃练习按距离分为短距离跳跃和长距离跳跃。

短距离跳跃:立定跳远、立定**~十级跳远、立定10~20级蛙跳,4~6步助跑**跳,台阶跳跃、30~60米单足跳、60米计时跳。

长距离跳跃:100~300米跨步跳、跑与跳的结合(50米跑+100米跨跳、60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在完成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练习时,必须用最大力量完成。在长距离跳跃练习时,即用80%~90%的力量完成。

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能迅速提高起动速度、加速跑能力和爆发力素质。长距离跳跃能提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2)速度练习

速度素质在短跑项目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专门素质。速度训练包括提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发展速度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发展过程,其中主要是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速率的发展。 速度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①提高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 ②提高肌肉收缩速率和力量。

③提高运动过程的协调与放松能力。 提高最大速度跑能力的练习: ①行进间跑30~60米,3~4次×2~3组。 ②短距离接力跑2人×50米或4人×50米,3~4次×2~3组。 ③让距离的追赶跑60~100米,3~5次×3组。

④短距离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2~3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2~3组。 ⑤顺风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2~3组。

⑥短距离变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次×2~3组。

⑦胶带牵引跑(30米+60米+100米),3次×2~3组。 ⑧反复跑30~60米,4~5次×2~3组。 提高反应速度和加速跑能力的练习如下:

①半蹲踞式姿势,听到枪声迅速向上跳起并触及高物。 ②直立姿势开始,逐渐向前倾斜接着快速跑出。 ③在2~3°的斜坡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练习,距离40~50米。

④双手推滚球→接着起跑追赶滚动球的练习。

⑤双手向前上抛出球→接着跑出去追赶并接住球的练习。 (3)速度耐力的训练

短跑能够保持较高速度跑完全程,取决于速度耐力水平的发展。由于大强度跑时整个机体处在紧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频繁的转换并不断地接受来自骨骼肌的大量传入冲动,使皮质细胞较快出现疲劳,同时由于无氧糖酵解过程,使体内的血乳酸的含量明显上升,造成后程跑速降低。因此,不断提高无氧糖酵解代谢能力和肌体抗酸能力以及加强神经系统抗疲劳能力的训练,是提高速度耐力能力的基础。

速度耐力的主要练习如下:

①各种距离的不同强度间歇跑。

②短距离变速跑(60米快+60米慢)或(100米快+400米慢)×8~10次,2组;或(100米快+100米慢+200米快+200米慢+300米快+200米慢)×3~4组。 ③不同距离组合跑(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2组。 ④递减间歇跑200米×10,间歇5′、4′、3′。

⑤接近比赛期,安排模拟跑,要求两项成绩之和接近或超过专项成绩。如400米组合方案为(200米+200米)、+(100米+300米)、(250米+150米)等。每组间歇时间走100米距离。

⑥较长距离跨跳(负重或不负重)100~300米×5~6次。 ⑦超主项距离跑(300米+400米+500米+600米)×1~2组。 ⑧不同距离变速跑:(2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冲跑)×3~4次;(3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冲跑)×2~3次;(500米快跑+200米慢跑+60米冲跑)×2~3次。

⑨连续接力跑,5人×100米×8~10次,1~2组。 (4)柔韧性练习

柔韧性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

柔韧性训练主要在运动活动中拉长肌肉和韧带,在定位静力活动中拉长肌肉和韧带。

①有支撑的前后、左右大腿振摆练习。

②进行中做正踢腿、侧踢腿、向内、外绕腿、正压腿等。 ③前后劈腿、左右劈腿。 ④半背弓桥、全背弓桥。 ⑤跪撑慢后倒,跪撑坐。 2.短跑技术训练

短跑运动成绩不仅建立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且与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改进短跑技术是短跑训练的重要任务。 短跑技术训练应贯穿在全年训练的各个阶段。除了对完整技术和各环节技术要经常反复练习外,还要对技术的关键部分,如蹬地与摆动协调配合技术、着地缓冲技术、后蹬结束时脚掌末节用力技术以及送髋、摆臂技术等都应着重进行训练。 在短跑技术中,完整技术练习应着重对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各环节的衔接,上下肢协调配合以及调整合适的步幅和步频和步频范围等方面进行技术训练。

短跑速度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因素。当代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都具有较大的步长和较快的步频能力。步长和步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短跑训练中,试图超

出自身能力范围,无限制地提高步长或步频无助于速度的提高。因此,发展步幅和步频时,只能通过科学的训练发展身体素质能力和改善短跑技术。 技术训练主要采用以下练习:

(1)直腿跑或直腿跳,要求只用脚掌蹬地,充分伸展踝关节。 (2)从高抬腿跑过渡到跑和从小步跑过渡到跑。 (3)交换腿蹬摆跳,要求快速向前摆腿。 (4)原地摆臂和弓步换腿跳结合摆臂。

(5)胶带牵引做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练习。 (6)半弯道跑、全弯道跑技术练习。

(7)在跑道上画白线,做大步幅跑或快步频跑。 (8)扶撑肋木架单腿做跑的模仿动作练习。 (9)成组按口令做起跑练习30~60米。

(10)成组以快跑速度跑过终点并做撞线技术。 ⒊ 短跑的心理训练

短跑的特点是距离短、强度大,竞赛胜负往往决定于百分之一秒。因此,只有充满信心,坚决果断,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胜。 自信心是勇敢果断的基础,而且自信心又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技术和优异的运动成绩上,所以,在短跑训练中,逐渐增大训练和比赛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使技术和身体素质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心理训练的物质基础。

在短跑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必须研究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好心理障碍,取得优异成绩。

(1)短跑的心理训练目的。

①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沉着冷静,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容地进行训练和比赛。

②通过心理训练,加速专项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③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赛前最佳心理状态。 ④通过心理训练,迅速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2)短跑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

①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使训练过程尽量接近短跑比赛实际,它是赛前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通过模拟训练排除运动员参加比赛时产生不良心理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练员必须针对即将参加比赛的对手、赛次、气候等条件了解得十分清楚,才能做到有目的的模拟。 模拟有诱导形象模拟和实际模拟两种。诱导模拟是利用语言描绘未来竞赛时的情景,对手可能采用的战术和与之对应的战术。实际模拟是尽可能创造与比赛实际相类似的条件进行训练,培养适合比赛的能力。

②自我暗示训练法:自我暗示是通过语言暗示、默念等方法,排除各种杂念,如急躁、紧张、怕强手、轻敌、个人得失等,从而进入自我境界,达到调整情绪和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临赛时还可以通过加深呼吸完成自我调节,达到减轻紧张情绪的目的。

③想象训练法和运动表象重现法:要求按短跑某些环节技术练习的顺序,想象或表象重现技术动作过程,或对某一关键技术动作,达到想象与肌肉感觉“完成”动作练习的目的,提高动作效果。例如想象正在起跑,当鸣枪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腿与臂的第一个动作上,有助于迅速掌握技术,较好地完成起跑技术。

第16篇:运动训练学笔记[1][1]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49.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57.最大力量测定: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F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G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961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

962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A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A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B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C检查性比赛a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b专项素质发展情况c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D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A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B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C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A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B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C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D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a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b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内容:a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B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C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D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E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f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G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H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A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B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E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F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基本素质:A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B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C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D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118运动员的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第17篇:华师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运动成绩: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分解训练法:将完整地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0、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作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3、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4、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5、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6、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7、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8、最大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9、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20、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

2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是运动员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

22、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23、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24、移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里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25、一般耐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综合,是在不同项目中表现出专项耐力的

基础。

26、专项耐力:是长时间持续的或者多项重复的完成专项运动的能力。

27、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8、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

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29、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

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0、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3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2、竞技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

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33、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

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

的多科学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35、项目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项目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

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6、训练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

段性特征为主要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集群性、观赏性、功利性。

3、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5、起始状态的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6、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7、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从专项训练实践中创新、在不同层次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专

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学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从其他运动项目移植并创新、受多学科知

识的启示而创新。

8、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一般训练方法、群组训练方法、专项训练方法。

9、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的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

仪练习)和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带练习)。

10、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的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跑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标枪练习、助跑

扣球练习)和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11、变异组合练习的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

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和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12、决定肌肉最大力量的影响因素: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肌肉收缩工作的条件、运动技术

的合理性。

13、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加大肌肉横断面、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提高肌肉

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14、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重复练习法、静力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15、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提高最大力量、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的时间。

16、发展快速力量的常用方法:减负荷练习、先加后减负荷练习。

17、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8、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19、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20、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

作节奏。

21、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主体因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

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和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

器材设备与场地)。

22、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C种族特征。

23、战术分类:按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按

参赛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按攻防性质(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

战术)――按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24、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常用方法:目标设置技能、想象技能、放松技能、注意集中技能。

25、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高度的实效性、高度的灵活性。

26、一般智能的训练方法: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想象力训练。

27、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实施、

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训练目标。

28、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主要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C确定比赛时间、

D确定整个大周期。

三、简答题。

(一)、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7、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三)、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释义: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

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

练行为的专项性。(3)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3、训练学要点:(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

确定训练的内容。(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4)根据

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的安排规律,系统持

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

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3、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1、释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

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2)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3)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3、训练学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想结合。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

力的需要, 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

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机制。(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3、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心理

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1、释义: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

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2)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3、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

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四)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4、良好的体能训练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

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4、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

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儿童少年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的安排力量训练。

(2)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

不易折断,但稳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

(3)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

内压得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

(六)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影响因素:

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2、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3、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4、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5、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量合理的分配。

基本要求:

1、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3、正确处理有氧耐力与无氧能力的关系。

4、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6、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

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七)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及训练注意事项。

重要意义:

1、良好的速度素质对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竞技体育的技术动作大多数要求快速完成,良好的速度素质有助于运动员更

好的掌握合理而有效的运动技巧。

3、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速度素质均具有重要的重要。

注意事项: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与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与间歇、重复次数)。

5、有效的转换能力。

(八)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注意事项及基本内容。

考虑的因素:

1、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

2、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注意事项:

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确定战术原则。

3、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4、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

6、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7、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九)战术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

方法: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虚拟现实训练法

3、想象训练法

4、程序训练法

5、模拟训练法

6、实战法。

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十)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

(十一)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难、新、美、稳”仍是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2)处理好技术加难与人文关怀的关系。(3)极为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4)更加注重运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5)技术细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6)规则的变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整体性影响。

2、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发球、接发球技术地位极为重要。(2)极为重视精细技术的训练。

(3)技术和打法的交互作用。(4)进攻性技、战术与防守性技、战术交替发展。

(5)影响技术和打法演进的因素(制胜因素、规则因素、工具因素、偶然性因素)。

3、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和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他技术。

(2)合理处理“技术全面”和“位置技术”的关系。

(3)更为关注“组合技术”。

4、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训练理念中运动技术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极端重视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3)考虑实效性的同时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

(4)技术发展以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

(5)技术的现代科技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第18篇: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本材料仅供大家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

4、运动训练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5、训练适应:通过运动训练同,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6、运动负荷: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7、恢复过程:

8、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意义。

9、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运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0、专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各专项运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所需要的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安排两者训练比重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周期性原则:固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时的准备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遇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7、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方法途径。

18、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9、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间歇时间,作出平格规定,使机体对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成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越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2、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项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3、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

24、协调能力: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6、战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某和行动。

27、智力: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

28、身体训练:身体形态的训练过程。

29、一般身体训练:

30、专项身体训练:

31、运动素质:

32、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3、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客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34、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值。

35、速度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36、爆发力:张力已经开始增加肌肉经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37、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的克服阻力的能力。

38、耐力素质:在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9、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0、无氧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1、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42、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43、运动速度:人体和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44、运动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45、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较组织的伸展能力。

46、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

47、运动素质转移:

48、直接转移:

49、间接转移:

50、良好转移:

51、不良转移:

52、同类转移:

53、非同类转移:

54、可逆转移:

55、不可逆转移:

5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于的竞技参力在比赛中的挥,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二、填空

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构成。

3、竞技项目的分类通常有(依决定竞技能力)、(依运动项目的)和(依运动成绩的)三种分类标准。

4、竞技项目若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其分为(体育类)和(技能类)前者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后者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和(自立略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5、训练适应的特性包括(普通性)、(特殊性)、(导时性)和(连续性)四种特性。

6、运动负荷可分为(量)和(强度)负荷。

7、运动负荷的构成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前者通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后者由(速度)、(运度)、(高度)、(单练习的重量或难度)表现出来。

8、恢复的措施通常包括(训练恢复手段)、(学生物学恢复)、(营养科学恢复心理学恢复手段)。

9、运动训练的专门原则包括(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五个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练习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保持阶段)、(消泿阶段)。

11、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的依据包括(适应现象机体的)和(机体的劣变现象)

12、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重要区别是(休息时间的区别)。

13、构成间歇训练法的五要素是(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供能能力提高巩技术抗、乳酸能力提高)。

14、循环训练法的构成要素包括(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秩序练习形之间的间歇,每扁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15、竞技能力的获得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训练获得性前者主要)通过(选材)获得,后者主要通过(训练)和(竞赛)获得。

16、体能通常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种。

17、发展最大力量的两种途径分别是(调动肌讦的粗细)和(调动肌讦的协调)。

18、从运动素质转移的效果看,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

19、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

20、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检查评定、实现目标)六个环节。

21、训练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体能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22、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三个部分。

23、训练计划类型通常包括(多年计划、全年计划、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教案)五种。

24、大周期包括哪三个时期,即:(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25、小周期的类型通常包括(形成、保持、消失)四种。

三、是非题(用“+”表示对,用“-”表示错,并将答案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内)

1、疲劳越深,训练效果就越好。( — )

2、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训练的各个时期都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 )

3、训练适应实质上就是超量恢复。( + )

4、最大力量练习最好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

5、运动负荷,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生理负荷。( + )

6、运动训练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指训练的规律。( — )

7、竞技状态形成以后,运动员不一定随时都能创造优异专项成绩。( +)

8、若两次训练课的总时间相同,如果完成的动作数量相等,而只是完成

动作的难度不同,则它们的总负荷也应不同。( + )

9、极限负荷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为此,在训练过程中则应处

处体现出这种“极限性” ( + )

10、优秀运动员通常采用最大负荷的60%来发展最大力量。( — )

11、对于有些项目,速度的练习通常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 — )

12、恢复过程其实就是超量恢复。( + )

13、“大运动量”实际上就是强调练习的总时间(距离、重量等)总次数(组数)等。( + )

14.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在解决各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中的问题。( + )

15、体能训练实际上就是指身体训练。( + )

16、小周期的负荷安排主要是把握每次训练课总负荷的量度(大、小)。( + )

17、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训练过程中,常指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 )

18、训练诊断主要体现在大周期训练的开始或结束。( — )

19.若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有氧能力的大负荷课,课后无氧能

力的恢复可忽略不计。( — )

20.在对抗性项口中,全年安排双周期的训练,往往第一大周期的过渡期与第二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界线。( — )

21.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往往很难单纯地发展某一个运动素质。( — )

22.优秀运动员在赛前的负荷安排过程中,往往采用连续的人负荷训练课,以便让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更大的超量恢复。( — )

23.运动竞赛实际上就是为了再现运动员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 + )

24.技能类的集体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其中有很大成份是在技、战术的训练十实现的。( + )

四、简答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运动训练应具备哪些特点?

3.运动训练学与各单项的训练理论及其它学科有什么关系?

4.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其相互关系如何?

5.为什么在训练过程中一般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6.为什么说生物适应的规律是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之一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后可表现出哪些特征?

8.竞技能力有哪几个方面因素组成?其中哪些因素是决定你所从事的专项运动最重的因素?

9.持续、变换、重复、间歇训练法各有何特点?

10.力量素质通常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11.发展最大力的途径有几条?

12.速度素质有哪几部分构成?

13.在一堂训练课中怎样安排速度训练的练习顺序和位置?

14.运动素质的转移一般分为儿类?

15.协调能力的构成包含哪些部分?

16.战术训练由哪几部分构成?

17.怎样评价技术训练的效果?

18.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有哪几部分构成?

19.在多年训练过程中,划分训练阶段应考虑哪些因素?

20.训练过程中训练计划通常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小周期通常分为几种类型?

22.训练课有哪儿种类型?

23.准备期的负荷安排有何特点?

2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包括哪些?

25.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安排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哪些?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训练的本质?

2.运动训练过程中掌握能量物质恢复的异时性的意义何在?

3.运动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训练适应?

4.如何界定专项训练过程中的一段训练与专项训练?

5.竞技状态其发展有何规律?它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划分有何关系?

6.怎样制定竞技状态?

7.为什么说竞技状态不能长期保持?

8.试采用循环训练法的形式,来安排专项运动的体能、技术或战术训练?

9.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

10.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11.如何确定专项耐力?

12.试述专项运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主要特点?

13.为什么在训练安排中要适时地安排必要的专项检查性、测验比赛?

1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应考虑哪些因素?

15.各种小同性质大负荷课后有机体的恢复过程表现出什么特点?

16.如何安排专项运动赛前训练?

17.训练课中不同的训练内容怎样安排才合理?

18.你认为安排小周期的训练应考虑哪些因素?

19.结合专项试安排小周期的训练计‘划?

第19篇: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4、模式训练: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6、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7、循环训练法(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

18、体能(训练学角度):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9、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20、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1、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能力。

22、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者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动作反应的能力。

23、速度障碍: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止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24、耐力素质: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运动素质之一。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26、运动技术原理: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须全部或者部分服从的科学原理。

27、协调能力: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28、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获得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者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概率较高的技术。【绝招】

29、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以战胜对手或者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0、运动员战术能力:运动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快速力量训练法: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能力。32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3、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4、克拉克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发挥失常的现象。

35、崩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失常发挥的现象。

36黑马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超常发挥的现象

37、翻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超常发挥的现象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的选才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力性

3、运动成绩的构成:竞技水平、比赛名次。

4、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

5、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针对性训练、辅助性训练、周期安排、综合训练法。

7、运动训练手段基本结构:动力特征、动作要素(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动作过程。

8、体能的构成: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

9、力量的分类: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

耐力。

10、速度素质的分类: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者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移动速度(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内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11、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12、运动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时效性、合理性、经济性。

13、竞技战术的构成:展示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14、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象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服、实践法。

15、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实践、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

16、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全程性多年训练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17、多年训练过程的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8、高原现象的发生概率69.3%,通常在从训练后6~8年出现;出现高原现象时年龄为20岁左右,高原现象持续2.0加减0.5。

19、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教学型比赛方法、检查型、模拟型、适应型。

20、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动因: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

21、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目标设置、想象技能、放松技能、注意集中技能、意志品质训练。

22、竞技运动项目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包括: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

23、运动训练原则(人体版):竞技需要、动机激励、有效控制、系统训练、周期安排、适宜负荷、区别对待、直观教练、适时恢复。

24、运动训练得主体:教练员、运动员

25、运动训练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三·简答题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以及学科特征?

答:研究任务:提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学科特征: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经济水平; (2)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

3、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立训练的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4、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素: (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5、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素: (1)运动负荷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和运动性疲劳的评定方法

(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7、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手段的联系: 相同点:都用于完成训练任务,按照各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都可以分别设计许许多多不同的训练任务。 不同点:(1)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

(2)运动训练手段: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方法,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8、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以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法、战术能力训练法)

以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与间隙(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特点(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

以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发、加难训练法)

9、体能的影响因素:

(1)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而获得;

(2)后天的体能则主要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得到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促进体能发展。

10、体能训练的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运动训练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4)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1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

(2)体能训练应与战术、技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

(4)在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

12、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1)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质训练; (2)专项训练方法手段; (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4)舞蹈训练法。

13、身体形态训练的的基本要求:

(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4、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静力练习法、发展不同肌肉最大力量的收缩方式与负荷特征。

15、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 (2)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 (3)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

16、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训练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

17、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以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运动强度、持续的时间与间歇、重复次数; (5)有效的转换能力。

18、耐力素质的分类: (1)根据运动中氧化代谢的特征: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2)根据肌肉的工作的力学特征: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分析。

(3)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4)根据耐力素质对竞技能力: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5)根据器官系统机能: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局部耐力、全身耐力。

19、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1)意志品质的培养; (2)针对专项的特点;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注意协调的发展有氧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多年系统安排; (6)在训练中处理好有氧和无氧耐力的关系。

20、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一、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语分解法 (3)想像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二、基本要求:

⑴、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⑵、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⑶、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⑷、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⑸、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⑹、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⑺、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⑻、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⑼、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21、战术能力的表现: (1)战术观念的先进性;

(2)个人战术意识与集体配合意识的强弱; (3)战术理论知识的多少;

(4)所掌握的战术行动的质量和数量; (5)运用战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军事学与策略学因素; (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 (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2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 (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24、集体项目运动员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计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 (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25、速度障碍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

(1)概念:是指运动员的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 : 客观原因:

① 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②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主观原因:

① 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② 基础寻来年不够; ③ 技术动作不合理;

④ 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 ⑤ 负荷过度、恢复不好。(3)克服办法 : ①改进技术;

②变化训练内容与负荷;

③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如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 ④变化训练环境。

26、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避免与克服方法。(1)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2)、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b、对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适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c、适应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d、运动员主观努力的下降。 (3)、避免以及克服高原现象:

a、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运动训练负荷;

b、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c、对青少年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节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训练负荷的安排及要求;

d、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恢复;

e、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渴望。

27、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 (1)决定因素: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感知觉能力。c、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d、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e、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2)运动技术评价:

①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a目的任务: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b基本标准:时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②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a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b质量与数量指标

③常用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④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具有不同特点。

28、简述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原理。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结合

29、速度素质训练方法及训练学要点? (1)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

要点:a、重视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于

信号出现的能力

b、依照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在

训练中有放失的重点给予不同类型的刺激信号,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对信号的反应能力。

c、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信号

为主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配合给予多样化的信号刺激,有助于提高联系的兴趣及效果。

d、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信号刺激训

练的负荷。

(2)动作速度:大强度的重复训练法。要点:a、必须快速的完成练习。

b、应选择专项动作或与专项动作

结构、用力形式相似的练习。

c、应选择能熟练完成的、最好是

已可自动化完成的练习。

d、采用助力法进行练习。

e、采用预先加难法进行练习。f、练习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应以

能保持最大动作速度为标准。

g、重复练习时,应以消耗的ATP

得到补充同时以神经系统保持必要的兴奋性为标准。

h、练习前肌肉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3)移动速度:分周期性竞速项目和非周期

性竞技项目

第20篇:运动训练学练习题目1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判断题:

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4.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5.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6.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7.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8.运动选材好就一定可以保证训练成绩的取得。

9.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后天训练获得的。

10.现代运动训练从仅由少数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的封闭训练向有社会多种角色积极介入的开放性训练的方向发展。

11.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但对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是相同的。

12.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单选题:

1.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

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

2.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

4.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5.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6.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 A.主要的竞技能力B.次要的竞技能力

C.一般的竞技能力D.超常竞技能力

7.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

8.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9..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10.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D.运动管理

多选题:

1.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

2.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教育学因素

3.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

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D.教育学因素

4.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A.竞争性B.规范性C.公平性D.观赏性

5.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

A.比赛项目B.比赛规程C.比赛规则D.比赛安排

6.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

A.运动员B.教练员C.训练管理工作者D.训练科学家

7.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是:

A.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B.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C.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D.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

8.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由下列哪几个层次所构成?

A.一般训练理论B.项群训练理论

C.专项训练理论C.特殊训练理论

9.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除了技能,还包括哪些?

A.体能B.战术能力C.心理能力D.智能

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判断题:

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要取得比赛成绩主要依靠裁判。

2.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不一样。

3.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运动成绩的取得中,竞技水平的发挥比比赛的名次的取得更重要。

4.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能力,它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能,并不表现于专项竞技比赛中。

5.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随着人的发育阶段的递进而表现出不同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也随训练过程的延伸而变化,一定会越变越好。

6.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也各自不同。

7.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相互转化。

8.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9.运动训练中主要靠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主进行运动负荷的诊断。

单选题:

1.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B.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C.外界条件对比赛的影响D.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2.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首先力争的是:

A.名次B.竞技水平C.记录D.比赛的发挥

3.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的比赛条件?

A地理条件B.设备条件C.观众D.电视转播

4.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是的?

A.技术B.身体形态C.身体机能D.运动素质

5.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是:

A.动作的完整性B.动作节奏的连贯性C.高度发展的协调性D.技术环节的实效性

6.在竞技活动中,决定运动员素质水平的基本条件是:

7.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B.人的心理能力C.战术能力D.智能

8.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最重要依据是:

A.状态诊断B.运动成绩C.建立的目标D.检查评定

9.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指标特征模型?

A.单因素模型B.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C.部分特征模型D.总体特征模型

10.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是:

A.状态诊断B.检查评定C.建立目标D.运动成绩

多选题:

1.一个竞技项目比赛时,运动员成绩由哪些因素所决定?

A.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B.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C.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D.观众和球迷的表现

2.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至少包括:

A、体能B、技能C、裁判能力D、战术能力

3.竞技能力表现为:

A.训练水平B.运动能力C.身体训练D.比赛水平

4.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哪些基本运动素质?

A.力量B.速度C.耐力D.技能

5.在训练负荷诊断中,衡量负荷强度的指标有哪些?

A.练习速度B.负荷重量C.练习密度 D.练习难度

8.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

A.运动成绩诊断 B.竞技能力诊断 C.训练目标诊断 D.训练负荷诊断

第三章 项群训练理论

判断题:

1.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导致不同项群的训练活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教练员对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对运动员体能的变化的掌握。

3.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4.同项群内部的转项多于异项群之间的转项。

5.从训练效应看,项群之间多方法的相互运用不利于各项目训练人才的脱颖而出。

6.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决定。

7.技术创新是表现难美性项群技术发展的生命。

8.发展速度和耐力是隔网对抗性项群中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9.评价运动技术训练的好坏的基本标准是训练的实效性。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2.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 B.快速发挥力量 C.推迟疲劳出现 D.多用战术

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

3.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

A.分解法B.持续法C.重复法D.间歇法

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

A.重视心理训练B.全攻全守,发展特长C.战术更为重要D.大胆进攻

5.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B.排球C.短跑D.铅球

6.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B.变异组合C.同属多项组合D.异属多项组合

7.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

8.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B.技术训练C.心理训练D.智能训练

运动训练学教案模板
《运动训练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